西安有种小吃叫搅团,大家了解吗?
大家好,我是西北美食推荐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用。搅团是陕西西安的一道小吃,属于家常菜。搅团要好,搅上百搅,越多搅,做出来的就会越好吃。
搅团是把玉米磨成面粉后,做搅团前在锅里倒入少量的水,一人慢慢倒入玉米面粉,一人双手用擀面杖在锅中用力搅拌,确保玉米面粉和水在加热的情况下受热均匀,逐渐搅成的浆糊,因为它是搅拌而成,又是一团一团的,老百姓便取名搅团。
做好的搅团浇上醋水、辣子、韭菜、酸菜等,吃起来口感酸辣,掩盖了粗粮带来的缺陷。
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因为那时我国的粮食短缺,家家能吃得起白米、白面和白馍的没有几户人家。
为了解决家中粮食不足,又不被饿死,北方人用喂牲畜的杂粮代替了大米和小麦。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中年人都有过吃搅团的经历。 不知南方人有没有小时候吃过搅团。
西安有种小吃叫搅团,大家了解吗?
搅团是一种用杂面搅成的浆糊,可以说是上个世纪6、70年代的农家救命饭。搅团有玉米搅团和白面搅团两种,还有两种不同的吃法,一种是水围城,一种是鱼鱼。传说搅团的诞生还和诸葛亮有一段渊源。相传诸葛亮挡在西岐(陕西岐山县)屯兵的时候,因战事僵持不下,担忧不想轻易认输撤退,于是兵营里的将士们便都清闲无事可做,诸葛亮便在当地大力发展农业,来保证粮草充足。因吃多了面食,诸葛亮便发明了水围城这一吃法,大受欢迎。这也仅仅是一段传说,真实与否无法考证。
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农村人的家里口粮紧张,粗粮多,细面少,要想吃一顿饱饭很不容易,自然想方设法的用杂面做些充饥的饭菜。搅团含水量大,少量面粉就可以做出一大锅,于是几乎家家都会做搅团来充饥。做好的搅团浇上醋水、辣子等,吃起来口感酸辣,掩盖了粗粮带来的缺陷。 那时候还流行着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这也证明了当时搅团在人们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搅团的做法不难,但比较耗时耗力。准备好面粉和擀面杖,将面粉倒入锅中,同时不停的搅拌直到没有干面粉的时候,再加水不停的搅拌,直到锅里的面团光滑没有颗粒,最后再加些水充分搅拌,待到面团熟了之后,就算是成了。吃的时候将搅团舀到调好醋水。辣椒等的碗里,味道很好,搅团趁热吃口感最好。
西安有种小吃叫搅团,大家了解吗?
搅团,是陕西关中,特别是西安周边附近人们喜欢吃的小吃。很受女士青睐。搅团,首先是做。过去做搅团都用玉米面,现在玉米面少了,人们也嫌玉米面不好吃,大量用麦面去做,比较筋道。农村做搅团用大铁锅,烧柴火。水烧开后,玉米面一边下锅一边搅,到了一定的稠度,不再下面,但要使劲搅一定的时间,搅好了才筋、光滑,最后盖上锅,烧熟。现在用麦面,麦面比玉米面筋道,一般都是把麦面先搅成糊状,水烧开后,面糊倒入锅里使劲搅一定的时间,盖锅烧熟,搅团就做好了。下来是调汁:吃搅团,关中农村有一种特别的汤汁,叫浆水,用芹菜或野菜做最好,酸味,浆水汁烧开,熟油加入,炒韭菜等加入,調盐,吃的时候按个人喜好加油泼辣子。还有一种是醋汁代替浆水,其它一样,汁調好了。下来就是吃了,吃搅团是个技术活,没吃过的人不会吃。先把汁舀碗里,再把搅团舀入,就可以用筷子夹块吃了。不习惯吃的人,夹不起来,或者蘸不上汁,没味道,要手、嘴配合好了才行,吃次数多了,习惯了就好了。搅团还有一种特别的吃法,叫漏鱼,就是用一个专用的东西,比如蒸馍的篦子,把搅团舀上去,漏下来,掉进水里,汁一样的,捞出来调汁,那就不用夹了,边吃边喝。这在夏天热的时候吃最好,清凉滑爽。
西安有种小吃叫搅团,大家了解吗?
在外面很多年了,但是还是记得小的时候吃过这个,我是延安人,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自己拿擀面杖在哪里搅。而且是越来越粘稠哦,然后很小的我就弄不动了。
在农村红白喜事都有搅团的影子,但是我15岁以后就没有这个东西出现在红白喜事上了,毕竟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都喜欢大鱼大肉了,谁还喜欢这个。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回家去看向日葵节的时候,朋友带我去农家乐,我又意外的吃到了搅团。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在小的时候,自己手的力气不够大,所以老需要家人帮忙,才能弄好。
也不介绍怎么做了,因为已经有许多朋友已经说的很详细了。如果你也在你的童年来过那么一两碗,那么就点一下赞吧。
西安有种小吃叫搅团,大家了解吗?
搅团其实就是粮食短缺时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一种食品做法,谈不上什么高大上,充其量就是下里巴。
搅团偶尔吃一次新鲜还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够多吃的。
现在之所以有人喜欢吃,一部分是因为生活水平好了,细粮吃多了,想尝鲜;另一部分是一些老年人,有思旧情怀,回忆一下过去的生活。
就像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忆苦思甜一样,春天把麦地里的野菜挖回来,煮一大锅,撒点盐,每个同学一碗,大家就说,这个吃起来还行啊,不是太难吃。其实,这个放到现在,应该更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力。春天的野菜毕竟不多,很新鲜,很嫩,加上调料,远胜红烧肉和肘子。
其实,现在卖的搅团,已经经过改良,味道和过去的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粮食短缺,即使米粮川的关中也是如此,更何况西北高原上那些偏僻的地方,那时候孩子又多,特别是男娃能吃,农村有句老话叫做,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所以,大家就想办法,经常车拉马驮,用白米细面到渭北等地广人稀的地方,用细粮换粗粮,这样数量就多了,换回的主要就是包谷、洋芋、荞麦等粗粮,而包谷面恰是打搅团上好的原料。
搅团的做法,准备好面粉和擀面杖,将面粉倒入锅中,同时不停的搅拌直到没有干面粉的时候,再加水不停的搅拌,直到锅里的面团光滑没有颗粒,最后再加些水充分搅拌,待到面团熟了之后,就算是成了,熟了的标志就是,将擀面杖插进中间不倒为原则。
搅团有玉米搅团和白面搅团两种,还有两种不同的吃法,一种是水围城,一种是鱼鱼。
所谓水围城就是将搅团挖一大勺,然后倒入辣椒水,一边吃一边调。吃完了碗还是干干净净的。所谓鱼鱼就是用漏勺把搅团弄小而已,这样,将辣椒水放进去,再放一些韭花之类的蔬菜就更好吃了。
搅团趁热吃口感最好。
欢迎大家都尝尝!
西安有种小吃叫搅团,大家了解吗?
我今天刚刚吃了家里的搅团,还是在天然气灶上做的哦!简直太考验技术了。我最喜欢水围城,热乎劲太美了,做搅团一般的面都可以,一般都是用玉米面,麦面来做。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都是那种大铁锅,妈妈在打搅团前会在锅里刷一层油,是为了不会粘锅,然后加上适量的水准备烧开打搅团。爸爸烧锅,烧锅也是个技术活儿,火太大了,锅底就会烧糊,搅团就有糊味。通常都是妈妈一边打搅团,一边让我和爸爸加柴火了,火太大了就容易粘锅。
等水烧开了妈妈就开始打搅团了,打搅团可是个力气活。我搅过几次,可费劲了。妈妈会把提前盛好的干面粉倒入烧开的水里,然后撒点玉米面,就开始用擀面杖不停地转圈搅动。
我也试着打过搅团,一会儿手就酸了没劲了。就这样,爸妈轮流着用擀面杖不停地在锅里搅动,身体也随着擀面杖不停地晃动,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想起当地的一句顺口溜:“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黏,沟子拧圆。”在爸妈不停的搅动下,直到几乎没有面疙瘩,一锅搅团就做好了。
搅团的吃法有好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水围城”,也是最好吃的一种方式。水围城一般冬季比较常见,刚刚出锅的搅团直接盛进碗里,浇上提前用调好的汤汁。再来一勺油泼辣子,加点喜欢吃的蔬菜,韭菜,或者青椒,从碗边一口口吃下去。直到一碗都吃完了,剩下的调味汁都端起来,再暖暖的喝下去,感觉整个身体都热乎了。
在陕西农村,夏天家家特别喜欢吃搅团凉鱼。凉鱼就是把刚刚出锅的搅团用漏勺漏出一个个小鱼似的面鱼。直接在凉水里面过着,在凉水里冰过几次,浇上提前呛好的汤汁和辣椒,吃法和搅团一样。端上一大碗,蹲在家门口,有板凳也不坐哦!炎热的夏天这是必备的降暑美食。
我到现在最喜欢的还是水围城,不太喜欢吃凉鱼,小时候家里每次做浆水鱼鱼,我每次都只吃水围城,吃得肚皮圆滚滚。搅团鱼鱼饱得快也饿得快。当时饱了,还没到地里干农活,半路上就感觉又饿了,哈哈😃
搅团晾凉之后,晚上可以切成小块,浇上提前调好的汤汁,辣椒,凉拌着吃味道特别棒。大晚上,吃着越吃越凉快,那多舒服呀!也有一些人喜欢晾凉做成带汤吃。每个地方的吃法不太一样,大多都基本一样,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水围城➕油泼辣子,美得很。
等到把搅团吃完,锅里粘的面糊就用铲子慢慢铲下来,我们叫它“锅巴”,这可是很好吃的,小时候没啥零食,这也算是好吃的了,改善一下解解馋。每次妈妈小心地从锅底铲下“锅吧”拿给我们吃,大家都开心的咔吧咔嚓地嚼着。尤其是小孩子,感觉吃搅团的目的就是为了锅底的“锅吧”。
时间稍纵即逝,一晃近20年过去了,很久没有吃到大铁锅做的搅团了,那种满满的一大锅,热气腾腾,看着都好吃😋。自从在外之后,想吃的时候就去外面吃,因为搅团不好做,同时燃气灶锅太小,还有就是火候不好控制,一不留神就糊了,所以就没有所以咯。谢谢大家!你喜欢吃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