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一隅的西夏为何能维持统治达数百年之久?

历史上真实的西夏政权,之所以能够以较弱的实力,存在了上百年的时间,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因为西夏特殊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二是因为西夏自身的军事力量,确实也比较强大,三是因为那个时代比较特殊,西夏前期宋辽对峙,后期宋金对峙。因为这种特殊的对峙状态,导致西夏可以利用外交手段,在各方势力之间进行斡旋,最大程度上的保全自身。

有关西夏的历史,我们还得从唐朝末年的时候开始说起。唐朝末年,一场‘黄巢起义’席卷了唐朝的大江南北。黄巢起义最强大的时候,甚至直接攻破了唐朝的首都长安。而长安被攻陷后,当时的居住在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曾派出军队,帮助唐朝击败了农民军,收复了长安。为了感谢党项,当时在位的唐僖宗,便给党项首领赐姓为李,改名为李思恭,封为夏国公,全权节制夏州。

从这时开始,党项便以一个政权的形式,开始出现了。

再之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随着中原地区的混乱,党项在西北地区,也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此后的几十年里,党项逐渐向外扩张,地盘越来越大。在此期间,中原那边的割据政权,像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不过不管是谁得势,党项这边都会对其臣服,趁机继续提升力量。

在党项持续发育的这段时间里,北方的契丹首先崛起,建立了辽国政权。而后,北宋政权又趁势而起,逐渐统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区。而北宋崛起之后,辽宋之前数十年的战争就开始了。因为双方整体国力相差不多,所以双方打了几十年,始终谁也奈何不了谁。

就在宋朝崛起的同时,党项这边也出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名叫李继迁。李继迁利用宋辽之间的矛盾,不断反复投靠,争取更大的利益。在此期间,宋朝虽然也曾派兵进攻,但最后却被李继迁击溃。此后,宋辽双方也就不得不默认了党项的独立,只是名义上臣服于他们。

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之后,接下来,党项又花了两代人的时间,不断向西扩张,攻占了整个河西走廊。公元1032年,党项首领的位置,传到了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手里。当时宋朝这边,正是宋仁宗在位期间,国家基本停止了对外战争。李元昊觉得,此时党项的实力已经很强了。所以在继位六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大夏’。

从这个时候开始,西夏正式开国。但是这个政权实际独立,其实是在唐朝末年那会儿。

李元昊称帝之后,宋朝和辽国双方,自然都不干了。之前他们可以默许党项独立,只要称臣就可以了。但如果李元昊称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在李元昊称帝之后,北宋首先对西夏发起了进攻。

然而接下来,北宋的西北大军却被李元昊打得一败涂地,四战皆败。最后,北宋不得不和西夏签订了和平协议,允许西夏称帝,但西夏要对北宋王朝称臣。这事在历史上称之为‘庆历和议’。

击退了北宋之后,没过两年,辽国那边又来打了一场。而且辽国这次进攻,是皇帝御驾亲征。然而最后,辽国同样战败。连续战胜宋辽双方之后,这一下,西夏终于可以站稳脚跟,实现真正的独立了。

当然,此时的西夏,自保有余,但进攻不足。西夏之所以能够先后击败宋辽,一方面是因为西夏的地盘比较特殊,易守难攻。二是因为宋辽双方当时都在衰退期,军队战斗力有限,所以西夏才能战胜。但从整体实力来说,西夏和辽宋双方差得太多,而且地盘太偏,后续发展乏力。

另外,在这两场战争之后,西夏内部也开始出现问题了。

击败宋辽之后,李元昊开始沉迷于酒色,最后被自己的儿子所杀。而后西夏的外戚又干掉了这个弑父的儿子,拥立李元昊的幼子即位,史称夏毅宗。夏毅宗也是一个罕见的猛人,15岁便发动了政变,诛杀了权臣。掌权之后,又开始对内推行改革,对外击退宋朝的进攻。但遗憾的是,这位夏毅宗21岁就死了。

夏毅宗死后,其子夏惠宗七岁即位。因为又是少年登基,所以又出现了外戚把持大权的情况。后来,夏惠宗成年之后,依然不能亲政,最后忧愤而死,年仅26岁。

夏惠宗之后,接下来第四个登场的夏崇宗,还是少年即位,三岁时就登基,所以依然还是外戚掌权。不过夏崇宗倒是一个难得的猛人,16岁发动政变,依靠辽国的帮助,铲除了外戚,独掌大权。

另外,夏崇宗在位期间,北方的金国开始崛起,不但灭了辽国,还打垮了北宋。在此期间,夏崇宗乱中取利,在宋、辽、金三方之间,反复横跳,让西夏的国力进一步提升。

公元1139年,夏崇宗去世,其子夏仁宗即位。夏仁宗即位的时候,金国正和南宋打得如火如荼。正是借助这个机会,夏仁宗迅速掌握了皇权,坐稳了皇位。在夏仁宗即位三年之后,南宋这边,随着一代名将岳飞被杀,金国和南宋之间开始再次议和,几乎同时失去了继续战争的能力。而西夏这边,因为开国时间越来越长,也没有了扩张的能力。所以,三方开始形成一种平衡,谁也奈何不了谁。

夏仁宗在位期间,因为常年的和平,西夏国力达到了顶点。而且,夏仁宗崇尚儒学,在位期间极力推行汉化改革,让西夏变得逐渐汉化了。

另外,夏仁宗在位期间,北方草原上出生了一个叫铁木真的男孩,这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等到夏仁宗去世的时候,铁木真已经成了自己部落的大汗,开始了他统一草原的传奇经历。至于金国和南宋,此时则是不约而同进入了衰退期。

夏仁宗去世后,西夏也开始进入了衰退期。接下来上场的夏桓宗,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平庸的皇帝,自然无法扭转乾坤,更无法应对外敌。夏桓宗在位期间,西夏内部的统治阶层,开始越来越腐败,国内矛盾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铁木真逐渐统一了蒙古逐步,并且开始试探着进攻西夏。

公元1206年,夏桓宗的堂哥发动政变,干掉了夏桓宗,自己登基称帝,史称夏襄宗。另外,同样是在这一年,成吉思汗彻底统一了草原,被草原诸部尊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开国。

夏襄宗在位五年,他在位期间,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选择对金国开战。而夏襄宗的这个选择,也成了西夏灭亡的根本原因。接下来的13年里,西夏和金国开战25次,直接耗尽了双方的战争资源。这也为蒙古帝国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天赐良机。

公元1211年,夏襄宗的堂哥和堂叔发动政变,废了夏襄宗。此后,堂哥登基,史称夏神宗。这个夏神宗也是个奇葩,当年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还曾是西夏的状元。如今当了西夏的皇帝,却十分昏庸,继续执行对金国的战争。直到后来,蒙古帝国全面入侵,准备灭掉西夏的时候,他才不得不停手。

公元1223年,夏神宗在国内一片反对声中,不得不宣布自行退位,传位给儿子,史称夏献宗。夏献宗即位后,虽然意识到蒙古帝国的威胁,想要联合金国对抗蒙古。但此时的金国,情况比西夏更糟。所以,夏神宗即位之后,虽然联系金国和草原内部的一些部落,趁着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想要搞事情。但还没等夏神宗取得成果,成吉思汗就率兵返回,继而猛攻西夏。

公元1226年,已经无力回天的夏献宗,忧惧而死。此后,夏献宗的侄子即位,史称夏末帝。夏末帝刚刚即位,蒙古大军便进攻而来,直接包围了西夏首都。此后,蒙古方面要求西夏投降,但是在西夏投降之前,成吉思汗因病去世。成吉思汗死后,先是秘不发丧,逼西夏投降。而夏末帝投降之后,直接被杀,至此,西夏彻底灭亡。

从李元昊称帝,一直到夏末帝投降,西夏一共存在了189年。但如果从李思恭被封为夏国公开始算起,党项政权则是存在了346年。而西夏政权之所以能维持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西夏本身军事实力确实很强,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而同时代又没有绝对强大的中原,可以力压群雄。

如此一来,自身实力稍弱的西夏,自然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在夹缝当中壮大。然而等到蒙古帝国崛起之后,在强大的蒙古帝国面前,外交手段失灵,西夏自然也就灭亡了。

偏安一隅的西夏为何能维持统治达数百年之久?

西夏的崛起决非偶然,经过党项族几代人的政治基础积累,民众的上下归心是为人和,西夏依山拥河半耕半牧的地形环境造就了易守难攻利于割据的局面是为地利。其时宋辽征伐不休,对党项人都鞭长莫及,只好采取抚慰之策以免腹背之忧,宋室其时怕蹈唐未藩镇乱国覆辙故采取重文抑武政策,文官统兵抑制了军队战力,李元昊不乘宋朝新皇初立政局不隐之际崛起,岂不是大傻子?这是占了天时!天时地利人和俱全,西夏不立国都对不起党项人的老祖先了!

偏安一隅的西夏为何能维持统治达数百年之久?

西夏,公元1038-1227年,享国一百八十九年。要说到其维持统治的原因,我们不得不提及在此历史时期中存在过的主要政权:

  • 辽国,公元907-1125年
  • 大理,公元937-1254年
  • 西夏,公元1032-1227年
  • 北宋,公元960-1127年
  •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 元朝,公元1206-1368年

以上五国中(除西夏外),其中对西夏政权影响较大的为宋、辽和金三国。处在列强环视之地,西夏的长久统治不仅要归功于西夏的对外政策,也和其军事、经济实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下为作者的主要观点:

1.政治

  • 臣服于宋,也臣服于辽。不断的在对外关系中寻求平衡,为自己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 反抗宋,也反抗辽。关系到切身利益时不惜一战,彰显自身的独立性。

  • 与回鹘、吐蕃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往来,获得更多的外族支持。

  • 巧妙的利用宋辽、辽金、宋金之间的矛盾,来缓解辽、宋对自身的压力。

2.军事

  • 对外采取依附强者,攻击弱者、以战求和的策略 ,使得自身的军事实力得以保存和壮大。
  • 军事手段尤其灵活,利用熟悉的沙漠地形,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等战术与敌人迂回,最大化的减少军队伤亡。
  • 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使得其战争补给充足,战力充沛。

3.经济

  • 对外贸易垄断河西走廊与北宋的岁币,使得西夏经济日渐强盛。

  • 发达的畜牧业,主要有骆驼、马、牛、羊等,且其马匹更是对外的重点商品和贡品,由此可见西夏骑兵部队的强大。
  • 高超的冶铸工艺水平,有着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的“夏国剑”。

如有不妥处,请斧正!

偏安一隅的西夏为何能维持统治达数百年之久?

两宋时期,西北地区有个非常神奇的存在,也就是西夏,它几乎与北宋同时诞生,在南宋消失之前先走一步,被蒙古铁骑踏平,但前后却延续了三百四十六年。

别小看了这三百多年,秦朝之后的主要大王朝,没一个能达到这种水平的。

说起来也是神奇,西夏面积仅七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就三百万,地处西北土地也非常贫瘠,这么个小国却硬是扛了三百多年,也是非常神奇。

西夏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见风转舵,左右逢源

西夏的实力其实并不算强,不管是对于宋朝还是相对于契丹、女真,都没有明显优势,好在当时处于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就非常有可操作空间了。

一开始西夏对宋朝称臣,很长时间内都只算是个部族割据,李元昊称帝后与宋朝撕破脸,偏偏西夏的铁骑对宋朝步兵占有绝对优势,还曾击败过契丹铁骑。

这种情况下,西夏也没更进一步,仅仅是向宋朝索要岁币,对于契丹,西夏也没把事情做绝断了后路,而是向辽称臣,如此一来,相安无事,求存最重要。

对于之后的女真,西夏也是如此,女真兴起初期,主要的进攻目标就是宋朝,而西夏趁火打劫攻占宋朝土地的同时,却对着金朝讨好称臣。

对于这么乖巧的西夏,女真人当然很满意,不仅没有为难西夏,反而将很多的土地人口都直接赏给了西夏,在女真人的保护之下,西夏维持了很久的稳定。

但这种反复无常长袖善舞的行为,玩不好也是要引火烧身的,蒙古崛起之后西夏就多次在蒙古与金朝之间游走,惹怒蒙古,最终被蒙古铁骑所平。

二,推崇汉化,保存尚武之风

西夏的主体是党项人,属于游牧群体,民风尚武,文化等方面比较落后,因此在正式建立国家之后,西夏大规模学习中原地区的文化,尤其是儒学与佛教等。

就好像当年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西夏通过学习模仿,文化制度等诸多方面都稳定起来,这相对于以前的游牧部落粗糙管理的模式,是有了质的飞跃。

然而相较于北魏那样的高度汉化,西夏在学习的同时,仍旧保留着党项人的大量传统,比如尚武的风气,这也是维持西夏长久安定与繁荣的根本所在。

西夏所在的地方,并不算富裕肥沃,因此在经济方面发展,先天条件不太好,但是西夏一边引进中原的农耕灌溉发展农业,一边发展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

通过与宋朝、辽还有西域各国之间的贸易,西夏的经济发展还算是相当繁荣的,而经济的繁荣也奠定了西夏保持军力与整体安定的一块基石。

西夏因为人口不多,所以几乎属于全民皆兵,凡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的男丁,都需要自己准备兵器弓矢之类,如此抵御外敌,保护着西夏的存续。

两宋时期的西夏,就好像战国时代的韩国,或者当今世界的很多小国家,他们自身的实力再怎么样也不会太强,为了生存,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见机行事。

对手弱的时候,占便宜可以,但不能把事情给做绝,总要给自己留下后路,对手强悍的时候不要硬拼,直接叩首示弱,能够保住命,就是最大的成功。

整体来说,西夏的生存之道,就是遇强则屈,遇弱则欺,有便宜就占,有亏就跑,练就的一技之长仅仅是为了自保而非劫掠,在这样的情况下,纵横全局以保全自身。

偏安一隅的西夏为何能维持统治达数百年之久?

西夏并不强大,为什么还能在宋辽两大强敌的包围下延续近两百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多方面思考。

首先从军事上看。西夏通过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大战役奠定了自己的独立地位。虽然不说是决定性胜利,但也给北宋西北边防力量以重创,使宋军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得不维持“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防守态势。而面对辽兴宗的讨伐,元昊更是采取清野、诱敌的办法,引辽军深入,拉长其补给线又让他们很难就地补给,最后回首一击大破辽军,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只和数十名骑兵仓皇逃走,辽朝甚至在此后开始走向衰落。宋夏战争、辽夏战争中西夏虽然没有取得足以抵消国力差距的胜利,也在之后的局部战争中败下阵来,但就像孙刘联军打赢赤壁之战、我国打赢朝鲜战争一样,有力地提高了战胜方国际地位,使三分天下的局面得以奠定。

从政治上看,西夏善于“称臣”让它多次转危为安。其实在军事上宋对夏是败多胜少。但北宋体量更庞大,经济发达,兵力雄厚,远非西夏可比,因此西夏几乎没有吞并北宋的想法,与宋的战争所局限于边境冲突和自卫反击,让双方有台阶可下。而辽朝皇帝的调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夏宋矛盾,西夏得以称臣求和。

最后从经济上看,辽的经济相对落后,况且在辽夏战争后国力日衰,南方兄弟之国北宋也并非完全可靠。因此辽国疲软的经济根本无法支撑其发动一场灭国之战。北宋经济虽然发达,但三冗问题严重,岁币也是一大开支,攻灭西夏的经济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综上三点,私以为西夏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可以理解的。

偏安一隅的西夏为何能维持统治达数百年之久?

当我们踏上祖国西部的土地,从陕西的黄土高原穿越广袤的河西走廊,到处都可以找到西夏王朝党项民族的身影。这个英雄的民族在中华历史上留下过光辉灿烂的一页。

公元873年,一个叫拓跋思恭的党项汉子占据了大唐的宥州(今陕西省定边县),自称刺史。不久,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朝政府发动各地武装来进攻农民军。拓跋思恭在公元881年率领自己的军队帮助唐王朝镇压农民起义军。战乱结束后,唐僖宗李澴嘉奖拓跋思恭的战功,升他为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夏州获得定难军的番号,统辖夏、绥、银、宥四州之地。拓跋思恭和他的子孙世袭定难军节度使,形成了一个割据性的、名副其实的藩镇。

改姓唐朝国姓的李思恭去世以后,经过十代传承,他的后裔李元昊承袭了定难军节度使之职。此时的中原已经由宋朝结束了唐末的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局面,天下承平日久。大宋王朝为示笼络羁縻,承认李元昊为定难军节度使,并且赐姓赵氏。然而此时野心勃勃的李元昊已经不满足做一个地方节度使了,他招兵买马、囤草积粮,开始进行称帝建国的筹备工作。

公元1032年,元昊结好契丹,得到契丹封授的夏国王称号,并以宋朝的“明道”年号犯了其父李德明名讳为由,改年号为“显道元年”,以表示与宋朝彻底决裂。随后兴兵大举进攻宋朝边境,攻陷肃州、瓜州、沙州三地,把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置于自己的实际控制之下。

公元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高筑祭台,在文武群臣的簇拥下,登上了皇帝宝座,自称大夏皇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这一年,元昊刚刚30岁。

党项民族在马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通过战争获取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于是,“以战立国”就成了西夏的基本国策。元昊称帝后,一方面向强大的辽国频频示好;另一方面则大肆进攻宋朝,和宋朝先后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大战役,给大宋王朝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同时,战争造成夏、宋两国经济负担沉重,人民疲惫不堪,终于迫使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

公元1044年,元昊以“夏国主”的名义正式向宋称臣;作为回报,宋朝每年赐予西夏岁币二十五万两匹。西夏这个小国以战立国,终于在宋、辽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

此后,西夏王国发展到夏仁宗统治时期,进入了全盛阶段。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疆土范围进一步扩大。辽国灭亡以后,西夏同宋朝和金国也长久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

夏仁宗54年的统治期结束后,西夏步入了衰落期,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经济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此时在蒙古草原上兴起的铁木真部落,更是对西夏后期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1203年,铁木真大破克烈部,克烈部首领王罕的儿子桑昆逃亡到西夏,给铁木真攻伐西夏找到了最好的借口。

从1205年到122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先后六次率军攻讨西夏,西夏宫室毁坏殆尽,人民惨遭屠戮,灭亡已是指日可待。

公元1227年8月,夏末帝李晛亲自前往蒙古军营吊唁成吉思汗。拖雷遵照其父遗命,杀死夏末帝。蒙古大军冲进西夏首府中兴府大肆屠城,西夏王朝在火与血的洗礼下不复存在了。

西夏从1032年李元昊建国到1227年被蒙古攻灭,历时190余年,前后有13位国主。

西夏以战立国、擅长用兵,在同时期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其国祚之长久、文化之繁荣在中国历史上众多少数民族政权中堪称佼佼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