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普通话,皇帝上朝时和满口方言的大臣怎么交流?
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但历朝历代其实都有自己的官话,作为上朝的正式语言。大部分官员,都要学习官话。上朝的时候,官员们一般也只能讲官话,皇帝自然没有听不懂的顾虑了。
实际上,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当中,语言和文字作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一直都在进行着变化,也在不断适应人们的交流需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因为各大诸侯国相对独立,当时的交通又很不发达,所以几个强大诸侯国内部,基本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字和语言体系。不过,国与国之间还是需要进行交流的。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大家开始形成了一种双语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各大诸侯国国内,大家讲着自己的方言;然而在官方交流当中,大家统一采用雅语。这种雅语是西周时代的官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雅语依然是各国官方交流的主要语言。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下令将原有的各国文字,全部废除,统一了全国的文字。文字统一之后,各地之间进行交流,便容易了很多。但是在语言这一块,依然没办法统一。这倒不是秦始皇不想,而是因为根本就做不到。
想要推行一种语言,就势必要对全民进行普及教育,这在当时显然是做不到的。语言不像文字,文字往往是老师教授的,而且中国古代识字率普遍不高,识字始终是少部分人的权力。所以统一的文字推广起来,要容易一些。但语言往往是人生来就开始学习的,是通过周围环境进行学习的,想要统一全国的语言,那就太难了。
所以,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大家都开始广泛采用双语制度。在不同的地区,大家随意说自己的方言土语。但是同时,每个朝代都会确定自己的官话,一般都是以自己首都所在的地方的语言,作为官话的基础。所有官方的交流,都采用官话。
秦朝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确实将整个中原的文字,都统一了起来。后来的汉朝,也继承了秦朝的这项制度,在全国推广统一的文字。而且到了汉朝后期,楷书开始逐渐成型。此后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文字大体上都没有发生太多变化。所以今天我们去看汉朝以后的各种文献记载,基本上都可以直接读懂原本。
但是,语言这一块,就截然不同了。西汉学者杨雄曾作出过统计,最后发现西汉的方言种类便多达十三类。每一类方言下边,又有不同的小的分支,那就难以统计了。
再之后,随着历史逐渐进入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因为长期分裂,在语言上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动。南方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金陵雅音’,北方则形成了‘北朝雅音’。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北方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所以学习中原官话要困难很多,国家在推广官话的时候,成本也极高。
比如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的时候,不但将大批不懂官话的官员,降职处理。就连拒绝使用官话的皇后,都被他废黜了。如此一来,在国家的强制监督下,各级官员只能努力学习官话,北方的官话才终于渐渐推广开来。
而到了隋朝之后,隋朝学者陆法言,写了一本叫做《切韵》的书,依托统一的文字,将所有文字进行统一注音。如此一来,各地的士子可以通过这本书,直接学习官话。官话的推广成本,自然也就再次降低了。
此后的几个大一统朝代,都确定了自己的官话。唐朝是以首都长安地区的语言,作为国家正式的官话。宋朝以开封一带的语言,作为国家正式官话。基本上首都在哪里,就是以哪里的语言作为这个朝代的官话。
而在推广官话方面,各个朝代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隋朝之后的几个大一统朝代,几乎都会编撰类似《切韵》之类的语言书籍。而且会列入学子们必学的书籍当中,科举考试也会专门考这个。如果不懂官话,想要在朝堂上晋升,是很难的一件事。想要做官,就必须要学习官话。
其次,在中国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正常情况下,有资格经常见到皇帝的官员,级别一般都很高,而且基本上都常年居住在京城。他们的官话,自然也就讲得极好了。而那些外地官员,因为常年生活在外地,说话难免会有当地的口音。但这些人回京城参拜皇帝的时候,礼部往往也会进行系统的教导,这其中也包括了语言这一部分。
当然,如果是那种常年在外地做官,深受当地方言影响的官员,去见皇帝的时候,确实也有可能说带有严重地方口音的方言。比如当年戊戌变法的时候,南方的康有为,到北京去见光绪皇帝,陈说变法利弊。
但康有为的南方口音,就让光绪皇帝倍感头疼,根本就没听懂康有为说什么。所以这次接见之后,光绪才仅仅只给了康有为一个六品的官职。而正常情况下,在皇帝本人接见之后,都会被授予四品官职。
不过这种事情,到底只是极少数的情况。而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皇帝身边也可以带翻译,帮忙转述这些地方官话。如此一来,语言不通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简单来说,对于中国古代的皇帝来说,各地方言还真不是个大问题。一来各级官员为了升官,都需要尽力学习官话,努力向皇帝靠拢。二来就算偶尔有说外地方言的官员,皇帝也可以带翻译。如此一来,语言的问题,也就被彻底解决了。
古代没普通话,皇帝上朝时和满口方言的大臣怎么交流?
先上个著名的段子吧
某福建闽南地区太监说方言,皇帝要吃饭了,他大喊,皇帝驾崩啦~
其实这事不可能出现,因为是一个典型的民间方言在官方场合的乱用,皇帝吃饭不叫吃饭,叫进膳,不管是全国各地那个地方的太监,都得规规矩矩的喊——传膳。
这个膳和饭的差异,其实就是官话和方言的差异,代表着不同的用语和发音。
中国古代没有普通话,但是皇帝上朝的时候并不会遇到满口方言的大臣,因为在长期的古代历史中存在着两套话语体系,也就是“官话”和“方言”,想当官的人就要学官话,而官话这一标准发言流传至今至少3000多年,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也避免了皇帝和大臣在朝堂上吵架的时候,互相骂听不懂的脏话。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周朝(距今约3000多年)就已经出现了在宫廷中使用的雅言,雅在古代就有合乎规范之意,也就是说当时的官话体系就已经出现了,西汉时写成的《毛诗序》里面就指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当然这是指当时流传的诗歌,但是也可以看到,地方上流行的风和朝堂上编排的雅,已经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
雅言本身,是中原地带也就是今天河南一带人民用于学习汉字的发音,所以也叫洛阳读书音,周朝的分封制度,推动了洛阳读书音的传播,《论语 述尔》讲到孔子教导学生“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在当时的教育体系里面,将来要当官的人,所学习的就已经不是方言土话了,而是专门的“官方用语”,这一历史自周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虽然由于政权更替,洛阳读书音自身也发展变化,后来出现了南京官话,但是这个发音标准一直是以“洛阳读书音”作为主体的,明代把南京官话定位国家标准读音,也是因为江淮地区对洛阳读书音继承的比较好,而处于北方的洛阳地区,由于和北方民族融合,发音变得不那么纯正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影视剧作品,明代之前宫廷之间对话,应该都是以洛阳读书音为准,听上去像河南话就比较靠谱了,但是要注意,洛阳本地土话是不对的,必须是洛阳读书音,因为这个事情,宋代的寇准和大臣丁谓还吵过一架,丁谓就指出“唯读书人然后为正”。
清朝以满族语言为国语,并且积极推广北京官话,直到清末,北京官话才基本替代了南京官话,而民国时期的正音,是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的结合体,这个事情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国语运动史纲》,对于民国时期国语的变化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语言问题在民间是个生活问题,但是在朝堂之上,其实首先是个政治问题,用什么样的话作为“官话”,本身就是朝堂上的重要风向,所以这种标准问题,皇帝和大臣之间是不会有什么争议的,皇帝说啥,你就学啥,学不会当然就只能滚蛋啦~~~
古代没普通话,皇帝上朝时和满口方言的大臣怎么交流?
1845年6月15日,英国传教士施美夫在吴淞口目睹了一幕戏剧性的一幕:“我的中国男仆(宁波人)试图用他的口才与船夫、水果商等人交谈,却发现自己有一半的话听不懂,灰心丧气。”其他贸易港口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宁波,史密斯看到“地方政府的公务员一般不雇佣当地人”。公务员很少说他们管辖地区的方言,所以他们必须雇用翻译。
施美夫就此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数千年的语言分化。他发现在这个中国本土,官员是主要的外来人口,他们只需要懂“官话”(即首都话,清代中后期的北京话)的当地译员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毫无疑问,在这个静态的社会中,语言障碍对人们的生活影响甚微。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并没有满口飙方言的官员,官员不能只会家乡方言,还要懂通用的官方语言。如果真有不会说官方语言的官员,无法与其他人沟通,顶多是在自己方言区做个小吏,升职都无望,更不可能成为能晋见皇帝的大臣。
有些方言只有口语,没有文字,这种情况下,文字统一,语言也会统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随着时间发展融合,今天看来无法理解的方言口语,在古代差异并不会那么大
以闽南语为例,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所以大部分外地人,是完全听不懂闽南语的,跟上了年纪不会说普通话的老阿伯阿嬷,无法交流。
但是即使是这种老阿伯老阿嬷带大的孩子,满口本地方言,也不用担心他们与外境的交流问题,因为只要一上学,他们很快就能学会普通话。
换个场景,这是个古代的小学童呢?虽然没有当时没有普通话,他一样可以学会“官话”。
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闽南人吃饭叫“驾崩”,这其实是个不太标准的音译,在官方辞典里驾崩基本不收录这个含义。
这个学童上学,先生会教他学《论语》,子曰:食不语,寝不言,会教他读杜甫的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那么他就知道,不光驾崩是吃饭,炊,食等等都表示吃饭的意思,所以当他跟外地人交流,说驾崩人家听不懂的时候,他自然会改口称,食、炊等等通共的表达方式。
另外,每一种方言都与古代中原汉语同源,在发展、演变和融合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许多特点。与现在的普通话差异极大的方言,在古代差异并没有那么大。比如一个闽南人问你:底处?你可能很茫然。他问的是什么地方,这是典型的古语,现代人听不懂,古人听得懂。
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语,但一直有“同语”、“官话”等通用语言,朝廷也有专管翻译的机构,也有懂多种语言能翻译的官员
虽然“国语”一词是清末才提出的,但在历史上,为了方便交流,一直存在着通用语言:春秋“雅言”,汉代“同语”,唐宋时期出现“白话”,明清“官话”,辛亥革命后“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 本质是一样的,是由官方制定的、方便不同区域人们交流沟通的标准语。
各地说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用语言交流。汉末至唐末,黄河沿岸的中原人民陆续向南迁移,将河洛古语带到东南沿海。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中原雅音南迁。政治基础决定了文化教育基础,大部分通共语言是以都城附近的语言为标准。
为了方便交流,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翻译官,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语言不通,这些翻译官的出现,就是为了破解游牧民族的语言。因为精通各类语言的人并不多,所以有的时候需要翻译好几次,才可以得到比较精准的结果。因此那个时候翻译官有个官名叫做“九译官”,也就是说需要翻译九次才行。
汉代有专门翻译机构:大鸿胪,唐代翻译机构交鸿胪寺,翻译官的官职叫做译语,元明叫会同馆,晚清出现了“同文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但由于做翻译必须博学多才,而翻译又只是个技术类工种,地位并不高,品阶也不算高,真正有才华的人大多不乐意于做,所以能通多钟语言的高级官员不多,也比较受重视。
唐代安䘵山,本是个胡人,最早是个牙人,在少数民族地区给买卖双方当中间人做掮客,比较有语言天赋,会多国语言,这也是他得唐玄宗重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唐代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帝国,特别需要这种精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和风土人情的官员。
和珅也是精通多种语言,是深受皇帝喜爱的。他不仅精通满、蒙、藏、汉族的语言,对翻译这些语言十分在行。哪怕是英国人来访,和珅也能接待得十分妥帖。张騫出使西域,带了匈奴人做向导和翻译,郑和下西洋,带的是舌人,也就是随行翻译。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过于小众使用人数不多的方言,会渐渐消亡
一般认为,先秦时期的口语和文言文差别是不大的,古人不可能为了写书另造一套语法和词汇。但是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碰撞,各种民族交流,在词汇、语法和发音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小众或者使用人数不多的方言,慢慢会变同化消亡。
溥仪在我的半前生里曾写过,他虽是满人,但是满族话只会说简单的几个常用词,比如官员跪拜时说,伊立(站起来)。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闽南语中,上年纪的人听得懂,会说闽南语,年轻人很多听得懂,不太会说,而小孩子大多只会说普通话了,这是一个需要社会重视的问题。
古代没普通话,皇帝上朝时和满口方言的大臣怎么交流?
古人没有现代的普通话,但不等于没有通用语言,也就是官话。
其实,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各地方语言的统一,这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精髓之所在。
早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官话,称作“雅言”,也就是“夏言”。
《辞海·雅言》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这就是说,各地都学习和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以区别于地方方言。
这就好比是现在学习外语一样,大小语种都有人在学习。想要出国发展,必须先过语言这一关。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平民百姓都有机会学习这个“雅言”,仅仅是贵族子弟才能够学习。
现在人大都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外语人才缺乏的状况,没有机会上学读书的人是没有机会懂得外语的,即便是有机会学习的人,懂得外语的人才也很少。
以此可以理解古代学习“雅言”的状况,能够外出交流、做官的人都是贵族子弟,极少有底层的平民百姓。
这也从一个方面去理解,为何从地方走出一个就是很牛叉的人,因为他们都是优等生,不是学霸是无法走出去的。
雅言,是上古音系,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在夏朝,但没有史料记载,无法与方言完整对应。
史料记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的语言,周朝的国都西岐(今宝鸡市东岐山县)地区的语言为当时全国的雅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自此以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
这个也没有啥奇怪和复杂的原因,就像今天的首都是北京,也就习惯上称北京话为普通话。但北京话并不是普通话,普通话也不仅仅就是北京话。
但普通话毕竟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并以此为标准,号召及要求全国学习。
春秋时期的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于四面八方,可谓七嘴八舌,各说各话。孔子就用雅言来讲学,教授弟子。
如此一来,孔子的学生不仅能够用共同的语言交流,私下也会学习一些地方语言。
据说孔子的侄女婿公冶长还会鸟语,能够听懂鸟说话。如果有人教,鸟语也是可以学习的。
秦始皇一统中国后,首先是统一了文字,不仅要求一个声音,还要求统一书写的方式。
中华民族之所以稳定、繁衍而没有断代,与这个语言、文字的统一性、归属感不无关系,这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的,是无法割裂的。
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首先是语言、文字的同化和认同,西方人终于意识到孔子学院的世界影响力,现在极力打压也在必然之中。
但语言、文字是无法人为完全禁止、杜绝的,向往中华文明的人自己总会想到办法学习的。
重视外语学习,的确为中国融入世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把中国年青一代带入了另一个世界。适时减少英语的学习,也是势在必行,必须要加强汉语言的学习才是正道。
《论语·述而》曰: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整理编纂的《诗经》、《书经》、《礼记》等等典籍,都是按照当时的普通话来的,是当时全国统编教材,是学习及以后为官必须的技能。
《尔雅》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解释词义的词典,儒家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一,是每一个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指雅言,意思就是接近于官方规定的标准、规范的语言。也就是按照这个去学习,也就差不多了,基本符合官方的要求,去做官的话,也就没啥障碍了。
到了朝堂之上,不仅帝王能听懂你说了些啥,大臣们也清楚你想表达啥个意见,大家就都能尿到一个壶里去了。
这是古人的聪明之处,要想懂得每个地方的语言很难,恐怕一生都不能做到。但让大家都学习一种语言就容易多了,你要想进步,世界很大,你想去看看,不能学会各地的语言,起码要学会官方的语言。
由此看来,古人是很聪明的,这点事是难不住他们的。
古代没普通话,皇帝上朝时和满口方言的大臣怎么交流?
谁说古代没有普通话?从古到今,历朝历代其实都有普通话,不过当时叫做“官话”,更早的时候叫做“雅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官方通用语言。
先秦时期的普通话叫做“雅言”,是一种通用语言,各个地方的人都会说,也都能听懂。秦始皇扫灭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咋就没听说过“语同音”呢?就是因为已经有一种语言能够让大多数人都能说、能听了。
孔子有三千弟子,来自不同的国家,如果没有通用的语言,那孔子上课的时候难道还要请六七个翻译进行同声传译?课堂讨论的时候,岂不是乱成一锅粥?
从夏、商、周开始,我们华夏民族就一直生活在黄河流域,即所谓的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中心就是在洛阳,所以一直到汉朝,官话都是以洛阳口音为主,称为“正音”。
汉朝选拔官员实行的是“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举荐人才到中央为官。大家都知道,隋唐之前,读书认字受教育是少数贵族才有的待遇,普通人是没有机会读书的,也就没有做官的机会。而贵族们则必须学习“正音”,为以后做官做准备。
所以能够到京城做官的,大部分是贵族子弟,而贵族则都会说官话、官腔,到了中央自然交流起来没有障碍,不会出现皇帝和大臣说话互相听不懂的情况。
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大量的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走入官场,到中央或者地方任职,那他们会不会说官话呢?的确,刚开始的时候,有过这样的问题,但朝廷很快就加以解决了。
隋朝重新统一天下后,则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将其融合后形成了长安官音,也称秦音,并由陆法言等人编著形成《切韵》。唐朝建立之后,则在隋朝《切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唐韵》作为唐朝的标准音。宋朝建立之后,则又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作为官方发音。以后历朝历代,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官话标准。
这一套官话标准,有志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是必须要学的,不学都不行,因为科举考试的时候要考的,语言不过关,根本就上不了榜。虽然只是从书本上学习发音,可能不够准确,但有了这个基础,只要稍加学习,很快就能运用自如了。
明清时期,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大量南方人口北移,“南京官话”也随之一同北迁,结合当地发音,逐渐形成了“北京官话”,并延续至今。
其实“官话”这种事,就跟我们现在一样,如果用方言和普通话说不清楚,那么可以用现在的孩子学习英语来打比方。现在的孩子上学,都是要学英语的,这就好比古代学习《切韵》,学了之后未必能说,也未必能听得懂。但有了这个基础,将来他出国时,很快就能适应周围的语言环境,与外国人无障碍交流。
尽管朝廷有这么多办法,但历史上仍旧有不少因为方言闹出的笑话。
戊戌变法时,康有为的官话说的不好,粤语的口音很重,和光绪交谈时很费劲,所以光绪第一次接见他时,两人只交谈了十分钟,就把康有为“请”出去了。梁启超同样也是如此,据说本该被赏的四品顶戴,因此换成了六品官。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到山西任职时,听不懂地方方言,只好在办公室内设了一个翻译,他说长安官话,再由翻译说给下属听,下属有事汇报也是如此。如果翻译有事外出不在,柳宗元又恰好有紧急工作需要安排,只能抓耳挠腮,以头撞墙。
综上,古代其实也是有普通话的,称为“雅言”或者“正音”,俗称“官话”,是一种官方通用语言,凡是做官的必须得会说,不会的就要努力去学,这和现在的普通话几乎没有区别。只不过,古代的官话只是在官员、权贵或者商人之中流传,普通老百姓不会去学说官话,因为实在用不到,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走出自己住的那个村子。
古代没普通话,皇帝上朝时和满口方言的大臣怎么交流?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几乎每一块地方都有人居住,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又各自为政,因而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系,创造出七大地方方言,每个大方言下又衍生出许多次方言,这么多的相互听不懂的方言,就给大家的交流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建国之后,我国才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大家交流顺畅了,各项工作就能有效的推广开来,我们平常看到的古装电视剧里,大家听到的都是演员们标准的普通话,那是为了让观众能听的懂,但是古代的大臣们来自全国各地,那么皇帝上朝时是怎样和说方言的大臣交流的呢?
古代没有普通话这样的说辞,由于时代的诸多限制,很多地方的人都是各自说着自己当地的方言,一些地方官也不会说官话,而在朝廷之中,官员们基本上都是说官话的,但是外地来的官员要跟皇上禀报一些地方事宜什么的,这交流起来就会有很多的障碍了。
虽然各地人士说的方言有所不同,大家相互也听不懂,但大家使用的文字是相同的,语音不通,也可以用文字来交流,在古代,很多大臣都是靠递奏折来跟皇上沟通的,在朝堂是交流起来虽说是鸡同鸭讲,但用文字交流起来还是无障碍的。
语言这个问题自古就已存在,统治者也很重视这个问题,语言不通看似是个小事,却非常影响工作效率,对政令的上传下达会产生非常大的障碍。
其实这个问题,聪明的古人早就 想到了解决方案,他们制定了一种官员之间通用的语言体系,也就是“官话”,每一个王朝基本都有他们特定的官话,先秦时期的官话叫“雅言”,在《论语》一书当中有确切的记载:子所雅言,《诗》《书》《礼》皆雅言也,这里的“雅言”就是当时全国各地普及的官话,相当于先秦时期的普通话。
官话的标准就是参照皇城地区的语言,也就是都城地区的方言,秦汉至唐朝时期,长安、洛阳地区是古代帝王最喜欢建都的地方,所以古代大部分王朝的官话都是围绕在长安话或者洛阳话来加以调整的,因此,长安话和洛阳话就成了这一时期各王朝的官话。
北宋到明朝早起一直都是以当时的开封话和南京话作为官方语言,明朝迁都北京后,相应的官话也改成了北京的语言了,从那时直到现在,那时的官话一直沿用至今,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普通话了。
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要想入朝为官,不光才学要好,还要学习官话,其实入朝为官只是一种资格,你可以成为一名官员,但是你能否入朝就不一定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有能力考中,而且你的语言贴近皇帝,那么你入朝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如果你没有与皇帝流畅交流的能力,那么你基本上就会被皇帝安排到地方工作,所以说掌握并精通京城的语言还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在我们现在看来,古代的官话都是普通话,具体的差别只是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已,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语言都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古代的皇帝不会容忍每天在朝堂上听着“五音不全”的大臣们用方言侃侃而谈,要么就说官话,要么哪里来就回哪里去。
有了这种统一的语言,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太重要了,有了这种语言,皇帝和大臣们的沟通才能畅通无阻,各项政策才能得到更好更及时的实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