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楚国国君感觉一直叫王,其他六国国君一直叫公?
楚国的国君称王,应该算是所有诸侯国中最早的一个。早在西周末期的时候,楚国国君就已经开始称王了。
而楚国在史书上开始频繁出现,则是在西周之后。尤其是从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开始,楚国成了一个地区性大国,在历史上的地位越发重要。此后的楚国国君,都是称王,这就使得后人在读史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楚国一直都称王’的错觉。
楚国之所以会在西周时期,便已经称王,这其实和楚国的历史渊源有关。
楚国出现的时间极早,早在商朝的时候,楚国就已经以部落的形式开始出现了。当时生活在荆楚地区的先民们,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之后,形成了荆楚文明这个概念。据很多史料记载,楚国人的先祖,极有可能是黄帝的孙子。
早期的楚国先民们,以‘凤’为图腾,因为生活在荆楚地区,距离中原地区相对较远。所以楚国的先民们,发展出了一种和中原部落略有不同的文化。而在当时的中原部落眼里,则将荆楚之地的文明,视为蛮夷。
后来,到了商朝末年,周国率领各诸侯国,反抗商朝的统治。楚国的先民们,也加入到周王朝的阵营当中。楚国当时还不是一个诸侯国,而是一个部落,叫做季连部落。季连部落的领袖,名叫鬻熊。鬻熊曾追随周文王,立下了不少功劳。后世楚国也将鬻熊视作的楚国的开国君主。
然而,在周王朝胜利之后,周王朝却并没有将这些来自荆楚之地的蛮夷放在眼里,甚至都没有直接册封他们。直到周成王时期,才正式进行册封,但也仅仅只给了一个子爵的爵位而已。
按照周朝的礼制,周天子的地位最高,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在周天子之下,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当时的众多诸侯国当中,齐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燕国是侯爵,宋国是公爵。这些国家,爵位都比楚国更高。西周册封的所有诸侯国当中,只有一个许国是男爵,比楚国的子爵稍低一等。其他所有诸侯国,要么和楚国平级,要么比楚国高。
如此一来,楚国的先民们,自然难免心存不满。之前周朝开国的时候,楚国可是立下过很多功劳的,结果才只捞到一个子爵,任谁都会觉得不舒服。不过碍于当时周王朝的强大,楚国人也没办法,只能老老实实到丹阳地区去生活。
从这时开始,楚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开始正式出现了。
楚国刚刚建国的时候,实力极为弱小。在中原诸侯国眼里,楚国就是一群蛮夷,根本不配和他们交往,所以很少和楚国来往。不过,楚国的先民们,倒是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此后的很多年里,楚国一直努力开荒,逐渐向南发展。当时楚国的南方,基本上就是一片未开化的地方。而随着楚国开荒的地方越来越多,楚国的国力也开始逐渐提升,渐渐成为了南方的大国。
在楚国逐渐强大的同时,身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却在不断衰落。到了周穆王时期,周穆王两次征讨犬戎,后又西征昆仑,导致周王室力量大幅衰退。眼见周王室衰落,周王室东南方向的徐国,趁机发动了叛乱。在平定徐国叛乱的时候,楚国当时还曾派兵帮助周王室,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这次内乱,也让楚国开始越发轻视周王室,为后来楚国的自立,埋下了伏笔。
再之后,又过了数十年的时间,到了周夷王时期。此时的楚国,已经成了南方的区域性大国,实力雄厚。当时在位的楚国国君熊渠,是个雄才大略的国君,带领楚国吞并了周围的几个小国,实力再次大幅提升。在这之后,熊渠干脆封自己的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
这种分封,显然严重违背了礼制,触及到了周王室的权威。而当时的中原各国,则将楚国的这个行为,视作是蛮夷未曾开化的表现,更加不愿与楚国来往了。不久之后,到了周厉王时期,周厉王垄断国家机器,主动向外征战。周厉王征讨的对象,便包括了有违礼制的楚国。而楚国国君熊渠,在得知周王室前来讨伐自己之后,急忙取消了三个儿子的王位,再次对周王室表示臣服。
虽然楚国这次没能成功称王,但自身的强大,也再一次得到了体现。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楚国继续发展自身,而周王室这边则继续衰落。到了周幽王时期,犬戎攻破了周王朝的国都,西周由此灭亡。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将都城迁到了洛邑,史称平王东迁,历史由此进入东周时代。
进入东周之后,到了周桓王时期,当时楚国的国君熊通,再次向周王室提出了升爵的要求。最后不出所料,再次遭到了周王室的拒绝。此时的周王室,已经严重衰落,早已无力再对南方的楚国进行制衡。所以被拒绝之后,熊通干脆直接自行称王了,后世史称楚武王。
从楚武王开始,此后的楚国国君,一律都开始称王了。
楚武王之后,其子楚文王迁都至郢都,国力进一步提升。在此之后,到了楚成王时期,楚国几乎已经成了南方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楚成王在位四十年,期间便发生了齐桓公率先称霸,九合诸侯的事情。楚成王曾与齐桓公争霸,曾在泓水之战当中打败了宋襄公。到了这个时候,楚国已经成了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就算称王,也没人能拿楚国怎么样了。
楚成王之后,又过了十多年的时间,楚庄王即位。楚庄王‘一鸣惊人’,带领楚国再次大步发展,终于成就春秋霸业,楚庄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有人对楚国僭越称王有所异议,也很难再对楚国有任何影响了。
而在楚庄王之后,又过了几十年,吴国开始崛起。吴国崛起后,也开始称王。此后,各国开始相继称王,诸侯国当中,再也不是只有楚国一家称王了。到了这个阶段,王已经不值钱了。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几乎所有强大的诸侯国,都开始正式称王。
从楚国的发展历史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楚国第一次称王,是在西周末期。到了东周初期的时候,楚国便开始正式称王了。而很多人读到有关楚国的历史时,一般都是在楚国进入春秋之后开始,这才有了一种楚国一直称王的错觉。
为什么楚国国君感觉一直叫王,其他六国国君一直叫公?
西周建立之后,周天子大封天下,其中除周天子称“王”之外,诸侯王分别被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然而,我们提到当时的诸侯国,便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其他诸侯国国君在僭越称王之前,基本以各自爵位相称,而唯独楚国一直称“王”,这又是为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楚国融入周朝体制失败,进而与周天子决裂说起。
楚国虽助周灭商,但却并未被纳入体制三千六百多年前,刚刚建立的商王朝,开始在中原大地上不断扩张,而自认为是祝融后代的楚人祖先,因不属于商王朝的血脉家族而备受冷落,在商朝军队的不断驱使下,他们只能被迫离开中原,不断向人烟稀少的南方迁徙,并被商人视为“南乡之夷”。
△楚人祖先南迁路线
数百年后,备受商王朝欺凌的楚人终于找到了复仇的机会,随着商王朝的衰弱,崛起商朝西方的周国开始崛起,并开始联合周围方国密谋反商大业,而楚人的酋长鬻熊同样在受邀之列,楚人将此视为重回中原的大好时机。于是,鬻熊便率领这一支楚人军队,参与到了周文王推翻商王朝的行动中。
鬻熊死后,其子熊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协助周人一举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胜利之后,周王朝对于在战争中出力的部族纷纷得到封赏。不过,正如《荀子·儒效》中的“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所言,周天子将自己的同姓宗室分封在了最为重要的地方,又对异姓中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和在战争中立下功劳的部落也进行了封赏。
然而,在这场浩大的分封仪式中,不知道是因为楚人太过弱小,还是因为楚人的蛮夷身份,亦或是楚人所在太过偏僻,周天子的封赏名单上,偏偏漏掉了楚人。毫无疑问,在楚人牺牲了自己酋长鬻熊的情况下,周天子的所作所为,无疑让楚人倍感伤心。
楚国好不容易位列诸侯,却仍被周人视为蛮夷直到数十年后,当周成王回顾先祖的创业史时,才注意到了被遗忘的楚人,念及楚人在推翻商王朝统治中对周王室的帮助,周成王这才册封鬻熊曾孙、熊丽之孙、熊狂之子熊绎为子爵,“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
△楚国最初封地
虽然楚人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然而正如《史记》、《孔子世家》中“号为男子五十里”的记载,楚人虽然受到了周天子的册封,但不仅爵位较低(除被封男爵的许国外为最低),而且封地极为狭小,只是被分封在了以丹阳为中心的一片极为狭小的地带。
由于封地狭小,且又是尚未被开发的偏远地区,因此立国之初的楚国是极度贫困的,根据《楚居》的记载,楚人好不容易建成了一间祭祀大堂,却穷的拿不出祭祀的祭品,不得已之下,楚人只好跑到邻居鄀国偷了一头小牛,在晚上偷偷祭祀。
而就在楚国立国后不久,周王室便传来了一道命令,周成王要举行诸侯会盟,楚国也在被邀请之列。诸侯朝见天子,是必须准备朝贺之礼的,虽然当时的楚国还很贫困,但熊绎还是携带了桃弧棘矢等地方特产,涉渡汉水、丹江,翻越秦岭,风尘仆仆的跑去朝见周天子。
然而,当熊绎献上贡品之后,却并未享受到应有的礼遇,岐阳之盟大会举行那天,熊绎被拦在了殿外,周成王拒绝了熊绎入殿的请求。于是,当诸侯王们在大殿之中饮酒作乐之时,周天子反而令熊绎负责管理置茅缩酒,并作为火师,与鲜卑之君一起在殿外看守看守火堆。
如上,楚人好不容易被封为了诸侯国,结果不仅封号极低、封地极小,而且岐阳之盟上的遭遇,也使得楚人认识到,他们还是被傲慢的周天子和中原诸侯视为与鲜卑一样的蛮夷。然而,当时势弱位卑的楚人,还没有资格与周天子讲条件,因此熊绎只能选择逆来顺受。
周昭王之后与周天子决裂,楚武王熊通之后楚君皆称王周成王去世之后,在周康王即位的朝贺仪式上,周康王宣布将给几位功劳卓著的诸侯以赏赐,一直对周成王毕恭毕敬、尽职尽责的熊绎本以为这次总该有自己了吧,结果周天子再一次将楚人抛之脑后。这使得楚人认识到,要想获得尊重,就必须首先强大自身。
此后,楚人一方面继续卑事周王室,另一方面却开始“筚路蓝缕”,通过辛勤劳作来不断扩充国力。根据周宣王赏赐给晋国的楚公逆钟铭文来看,到了周昭王时期,楚人已经逐渐强大了起来,并且和虎方、扬粤等地一起叛乱,与曾国、郧国、息国等争夺铜矿产区。
得知此事的周昭王极为恼怒,遂于周昭王十六年(前985年),以曾国、邓国和鄂国等诸侯国为先锋,亲率大军南征虎方、荆楚、扬粤等地,在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争中,周王朝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中在第二次南征中,周朝军队在汉水边几乎全军覆没,而在第三次南征中,刚刚凯旋的周昭王也因桥梁垮塌而落入水中,最终死于汉水之滨,这便是“昭王南征而不复”。
经过这场战争,楚人与周王室可以说几乎彻底决裂,不过由于当时的楚国还不是周天子的对手,因此楚人并未立即反叛,而是继续暗中积蓄力量。到了熊渠在位时,楚国不仅已经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并不断对外扩张,随着周夷王时各诸侯开始轻慢周天子,楚君熊渠更是干脆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
到周厉王时,为了重新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周王朝开始不断攻伐叛乱地区,为保存实力的熊渠,虽然选择了自动去其王位,取消对儿子的分封,继续臣服于周。但熊渠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思想(意思是说既然你们将我们楚国视为蛮夷,那么我们便不再遵循周朝的爵位制度了),却深深的影响了楚人,而这位之后楚人称王提供了思想基础。
△楚王熊通
到了周桓王时,由于西周已经灭亡,而东迁建立东周的周平王又有弑父嫌疑,周天子开始丧失威望,各地诸侯蠢蠢欲动。当此之时,楚君熊通也开始不满自己爵低位卑,遂以“先祖鬻熊子事文王 ”为由,通过汉阳诸姬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在遭到周桓王姬林拒绝后,熊通干脆于周桓王十六年(704年)再度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
自此之后,当中原王朝仍然尊奉“尊王攘夷”,继续沿用周天子分封爵位之时,楚国却再也不将周天子放在眼中,历代楚国国君皆以“王”为称号。而到了楚庄王时,楚国早已崛起为了南方大国,楚庄王更是率兵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楚人“问鼎中原”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PS:如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强烈推荐央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
为什么楚国国君感觉一直叫王,其他六国国君一直叫公?
我把周文王当爸爸一样尊敬、我把周成王当主子一样伺候。然后呢?
你们就给一个“科长”当,还管我叫“楚科长”。楚国,子爵,五等爵中的倒数第二级。这还不算完,你们还管我叫蛮夷。我可是伟大的楚国啊!周天子和华夏诸侯,你们这么操作,让我情何以堪?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子事文王”,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子爵的身份效命周文王;一种是像儿子一样伺候周文王。
最好取第二种,即楚白丁像儿子一样伺候周文王西伯昌。周文王,是死后谥号。周文王,生前是商王的诸侯。所以,他没有资格封楚白丁为“楚科长”,即子爵。
楚之先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惟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而周无分器。
我家老祖宗穷得叮当山响。即便如此,还是“以共御王事”了。然后呢?
真把“科长”不当干部了,“而周无分器”。册封诸侯,周天子要赐予诸侯一套青铜器。但是,楚国这个子爵诸侯,却没给分。
成王盟诸侯於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
周成王在岐山之南大会诸侯。诸侯们一一入场,然后鼎中有肉、樽中有酒,你们饮酒歌舞。但是,我家祖宗“楚科长”,去干啥了?
“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负责摆桌签、做会服。这还不算完,后来连会场都不让进,与东夷鲜牟君去看火炬了。周天子的诸侯大会盟,我们楚国连名字都不配出现在盟书里。
这也太欺负人了。
关键是你们华夏诸侯,张嘴还叫科长、闭嘴就骂蛮夷了。楚蛮、楚蛮,就这么被你们给叫响的。
如果楚国一直怂,也就罢了。但是,筚路蓝缕的楚蛮夷竟茁壮成长了。
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虿,至于鄂。
到了首领熊渠这任“楚科长”,楚国终于可以争口气了。这时候,谁不服就揍谁,这就是楚国的逻辑。因为这个窝囊气憋得实在太久。
但是,楚国再努力,也改变不了子爵“科长”的身份。
说好听点儿,华夏诸侯把你楚国算在体制内,称你一声“科长”,你楚国得听着;说不好听的,华夏诸侯都不算你在体制内,称你一声“村长”,你楚国也得听着。
于是,熊渠终于霸气了一把。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从今以后,我不再叫楚“科长”,而要当楚王。但是,当王还不解气,矫枉必须过正,我熊渠的三个儿子全都当王,而我就是王他爹、王中王。
然而,好景不长。
周厉王出世了。这家伙是个暴君。暴君的特点,自然是暴,不仅对内残暴,而且对外更残暴。这一代周天子,就是一个谁也惹不起的主。
于是,熊渠怂了,赶紧撤销王号,继续自称“科长”。
但是,这种自卑的草已经种下了。历代楚国国君,一直摆脱不了的心理阴影,就是三个字:没面子。
国君已经处于金字塔最顶端了,还会没面子吗?当然会。这个金字塔最顶端,只是国内的。但国君一定要放眼“国际”,在当时就是诸侯之间。所以,诸侯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诸侯们都要在这个圈子里比。楚国也不例外。
每次诸侯大会,别人都是宋公、齐侯、郑伯,然后楚国呢?竟然是楚子。这也太难听了。
有比楚子更难听的吗?公侯伯子男,还有男爵一级,比如许国就是男爵。但,问题是你要看体量、看实力。许国的体量,那就是一个乡;而楚国的体量,那必须是几个省。
所以,楚国肯定不服,不服就要搞事情。现在可以不搞,将来必须要搞。又过了几代人,到了熊通这一代君主,楚国准备再努力一下。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随国,是周天子的同姓国。所以,在诸侯里面,随国是流淌蓝血的贵族诸侯,是侯爵。楚国打随国,随国立即疯了:我没招你也没惹你更没办错事,你打我干吗?
“楚科长”笑了笑,说:我打你,不是因为你犯错了,而是我有事相求。
这就是楚国的逻辑,跟华夏诸侯相处,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打。楚国求随国干什么?求随侯在周天子面前美言几句,给自己提升一下级别,当不了部长、局长,当个处长也行,别再让自己当科长了。
随国是小国,惹不起楚国,于是赶紧向周天子建言:请尊楚。简单说就是:大族长、天子哥,你提拔一下楚国吧。
但是,周天子不同意:他楚国就是“科长”的命,生生世世、子子孙孙也就是个科长,让他死了这份心。
然后,楚国彻底怒了。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
熊通先是追溯历史:我家祖宗对得起周王室;再是痛斥不公:我就配当个“科长”吗?
关键是这句话“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为啥周天子不给楚国国君加位?
除了级别上的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还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距离上的五服,即甸侯宾要荒。
甸服、侯服、宾(绥)服、要(yāo)服、荒服,主要是根据与王畿的距离远近进行的划分。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五服中距离越近,对周天子的义务越重。其中的甸服,大概率属于畿内诸侯,直接服务于周天子。天子征伐,简单说就是出去揍人,主要是畿内诸侯出兵出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戏的也就是这伙诸侯,而不是畿外诸侯的齐国、晋国和楚国。
而五服中距离越远,则对周天子的义务越轻。最近的每天都要来上朝,较近的每月一趟报告,稍远的每年一次进贡,再远的和很远的,也就那么回事了。即所谓: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楚国在哪里?
大体属于要服和荒服,或者就是荒服。而按照宗法礼制,荒服的国君,统统都是子爵。简单说,这是规定,处于荒服的一视同仁,都是科级干部,楚国也不例外。
所以,楚科长熊通只能痛骂制度无情,而不能大骂周天子薄情。但是,他还是可以骂周天子太僵化。
都啥时候了?你没看到我已经吊打天下了吗?我这种实力的国君去开会,还能再给你们摆桌签、做会服吗?
于是,“我自尊耳”。
从熊通这一代开始,楚国国君正式称王。熊通死后,谥号为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继续称王,死后谥号楚文王。从此以后,楚国国君世代称王。
楚武王自尊称王的时间是公元前704年。这时候是春秋时代,已经礼崩乐坏。楚国虽然称王了,但华夏诸侯并不买账。
史书还是继续称楚子,就叫你“楚科长”。甚至,有时候更过分,连楚子都懒得叫,而是直接称楚人,把楚国国君从“楚科长”降级为“楚白丁”。
而在国内,楚王肯定很享受。因为楚国百姓自然称自家国君为王。
那其他诸侯呢?
对外还是按照周天子给的名分,是公称公、是侯称侯。这个不能乱,因为咱们跟楚蛮不一样。但这是对外,那在内呢?本国老百姓一定要给国君戴高帽,不管是公是侯还是伯子男,一律就高不就低,必须称公。
所以,鲁国史书《春秋》,不管啥时候都要称鲁国国君为公。同理,齐国史书自然称齐侯为公,魏国史书自然也称魏侯为公。
而楚国之所以非要搞特殊越级称王,在华夏诸侯看来,这是因为蛮夷耍流氓了。但是,打不过,所以也就不跟楚国计较了,或者说不敢跟楚国计较。
但在楚国看来,这是因为制度的恶,荒服就要当“科长”吗?还是因为你们的傲,蛮夷就不能华夏吗?于是,一以贯之的感情基调是: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生气了,不玩了,然后我们楚国怎么开心怎么玩。
为什么楚国国君感觉一直叫王,其他六国国君一直叫公?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周朝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的诸侯国根据其君主爵位来定等级,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等级并不太符合我们的日常认知。
齐国,公元前1044年立国,开国君主姜太公,侯爵,第二等;
秦国,公元前770年立国,开国君主秦襄公,伯爵,第三等;
晋国,公元前1033年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第一代为唐国,第二代改为晋国),侯爵,第二等;
燕国,公元前1044年立国,开国国君召公,侯爵,第二等;
宋国,公元前1114年立国,开国国君微子启(纣王兄长),公爵,第一等!
楚国,公元前1042年立国(约数),开国国君熊绎,子爵,第四等!
在周朝初年,只有三恪之后为公爵国,所谓三恪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前三朝的后代,比如说宋国是商朝后裔,杞国是夏朝后裔,陈国是虞舜后裔,故为公爵国;另一种说法是黄尧舜的后裔,分别是蓟国、祝国、陈国,均为公爵国。除此之外就是周武王的长辈被封为公爵国,如虢国是周武王叔叔虢叔的封地,虞国是周武王的叔爷爷太伯、仲雍的后裔。
现在回答题目的问题,第一楚国君主也不是一开始称王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第二其他国君称公更多是在史书记载中对他的尊称,实际当中秦国君主遇到齐国君主,要称一句“齐侯”,而齐国国君回敬“秦伯”。
根据《史记》记载,“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即周天子没有称帝,而是称王,楚国国君称王就是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这是僭越,要被周天子和诸侯们讨伐,那么为什么楚国君主敢于称王而又能保证楚国传承800余年呢?
楚国先民居住与长江与淮河之间,周文王时期楚人首领鬻熊判断天下大势,认为商纣王无道,周文王圣明,周朝必兴,于是率领族人投靠周文王,芈熊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子依然留在周国,协助周武王伐纣,等到了周成王时期,封其后裔熊绎为子爵,许其在楚蛮建国,姓芈姓,楚国由此诞生。
下图是我能找到时代最久远的诸侯地图,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楚国占据的荆襄之地富庶,但是在数千年前,这里就是穷山恶水,地里长不出庄稼,子民受不到教化。
此时的楚国“卑贱”到了泥土里了。在《清华简》中记载了鄀国盗牛的故事,讲述的是熊绎被册封建国后,到都城丹阳祭祀,全国竟然找不到一头牛,还要派人到邻国鄀国偷了一头牛回来做祭品!对于晋国、宋国这样的中原诸侯国来说,楚国是蛮夷之地,看一眼都嫌掉价,每次诸侯国朝觐周天子时需要进献贡物,楚国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一种叫苞茅的植物,类似于芦苇,当周天子与各诸侯国在大堂中举杯相庆时,楚国国君会和鲜卑、夷狄等胡族首领安排一起“守燎”,就是照看篝火!在周天子、中原诸侯国眼中,子爵的楚国国君仅仅是个下人而已!
虽然外人看不起,楚国自己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筚路蓝缕”,对内励精图治,大事生产,对外不断开疆拓土,讨伐庸,杨粤,鄂等地区,实力不断壮大。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楚国第十七代君主熊通,他杀侄自立,通过铁腕手段治理楚国,四处征伐,随国质问熊通:“我无罪!”为什么要讨伐我,楚王回答:“我蛮夷也!”我是蛮夷,想打谁就打谁,不需要理由。就这样楚国成了江汉地区霸主,国力大增,可以个中原诸侯国扳手腕了,于是熊通觉得自己的爵位低了,派人向周桓王申请提高自己的爵位,周桓王拒绝了,熊通大怒,既然你给我面子,那我就为自己挣面子,于是称王,正式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熊通即楚武王!
对于楚武王的僭越之举,周桓王想讨伐,却有心无力。此时已经是春秋时期,周朝经过周昭王南征不回损失天子六军,周幽王时期夷狄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阳等一系列事件后,已经没有国力去征讨诸侯国了,甚至为了和郑国达成“停战协议”,还要派太子前往郑国做人质,即周郑交质,所以对于楚武王的僭越之举,周桓王只能唉声叹气。晋国、齐国等中原诸侯国忙着争霸中原,对于南方的楚国根本不感兴趣,况且楚国很强大,谁也不想当出头鸟。
自此之后楚国国君均称王,到了战国时期,除了楚国外,其他六雄也先后称王,标志至周天子的权威彻底沦丧。
为什么楚国国君感觉一直叫王,其他六国国君一直叫公?
周代诸侯国之一的楚国,其王族是上古五帝之一——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帝喾高辛氏的火正祝融的直系后代。楚国的始祖季连,是祝融的孙子,得姓为芈。季连的后裔大约在夏商更替时期,为了躲避中原地区因为朝代更替而产生的激烈斗争,全族南迁到今天的江汉平原一带。当时南方地区还是蛮荒之地,文化、风俗与中原截然不同,季连部落南迁到此后,就入乡随俗,依从当地的蛮俗生活。许多年后,季连部落的后裔舍弃了原有的中原文化习俗传承,逐渐融入了南方土著文化之中,风俗习惯和文化制度都大大异于中原地区。所以,楚国建立后,中原各诸侯国都视楚国为“楚蛮”、“蛮荆”,对楚国加以歧视,不愿承认他们也是华夏分支的后裔。
周武王十一年(约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灭商,建立周朝(西周),原殷商所领有的大片东方土地及其他原依附于殷商的附庸方国都归于周室。而对于如此广大的疆域,周武王既兴奋又苦恼:兴起于西岐的姬周,只有十万左右的“国人”(指周室内部处于统治阶级的各等级贵族男子以及平民、自由民男子),这么一点儿人口,怎么也不能完全掌控灭商后新得到的辽阔疆域。
于是,为了维护周王室至高无上的地位,巩固对“畿外四方”的统治,周武王以及其后摄政的周公旦先后两次大规模将周室宗族子弟以及外姓功臣(还有部分前代帝王后裔)封到东方新得到的广大国土中去,建立一个个“诸侯国”,以屏藩周室、共保社稷。史书对于此事的记载是:“周兼制天下,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皆为天下显侯”。这就是西周赖以立国的“封建诸侯”制度,周王室也因此建立起新的统治天下的制度和秩序。
在周初“封建诸侯”、“广建屏藩”的行动中,周武王及周公旦设置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另有附庸一级,不在五等之内),以战功大小和血缘亲疏的原则授予宗族子弟及外姓功臣们高低不一的爵位,并按爵位的高低来区分封地大小、朝会礼仪、宫殿规制、军队多寡。
直至西周晚期(甚至东周早期)之前,“封建诸侯”制度被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严格遵循,各国依据这一制度各安其位,根据周公旦所拟定的“周礼”原则进行日常交往,并共同尊奉周王室,定期朝贡天子,以尽到自己作为周王室“诸侯”的义务和责任。而周王室(天子)则掌握了“礼乐征伐”的最高解释权,用“周礼”和“封建诸侯”制度来管理各诸侯国,并通过各诸侯国来间接统治王畿之外的广大国土。
自西周初年之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从周王室到各级诸侯国都显得上下有序、尊卑分明、各尽其责,“封建诸侯”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堪称最完美的统治制度。
西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公爵”诸侯国,只有炎帝后裔姜姓焦国、黄帝后裔伊姓蓟国、帝尧后裔祈姓祝国、帝舜后裔妫姓陈国、夏禹后裔姒姓杞国、殷商后裔子姓宋国这六个诸侯国,因为他们都是前代帝王的后裔,按照“二王三恪”的礼仪制度得到了如此之高的爵位。在这六国之外,周王室宗族长辈----周武王的两个叔父虢仲、虢季分别受封于东虢国、西虢国,也是公爵国;周武王的叔祖父、周文王的叔父仲雍,他的后裔虞仲受封于虞国,同样得到了公爵国。整个西周时期,有资格在生前就称公的诸侯,一共是九家。
在周初“封建诸侯”之时,还有戴、权、州等国,于初代国君时受封为公爵,但此后的历代国君没有继承公爵爵位,降为侯国。还有在东周初期,卫国国君卫武公因护佑周平王东迁有功,所以晋爵为公,但爵位仅限于卫武公本人所有,他去世后,嗣位的卫国国君还是侯爵,卫武公只是特例。
在商王朝走向衰落、周部落逐渐兴起、王朝即将再一次更替之时,已经南迁到江汉之地的颛顼后裔、芈姓季连部落,其中有一支分支:鬻熊氏族,其首领鬻熊敏锐地注意到了天下大势即将发生变化,周人很有可能成为天下新的主人,于是他在审时度势之后,主动带领氏族北上,抵达丰镐之间的西岐,投靠了周人首领周文王(此时还是西伯侯)。
史书中还记载了鬻熊本人曾经担任过周文王的老师,为周室发展壮大、顺利灭商贡献过不小的功劳(也有后世子孙给祖先贴金的意思,真实情况其实不清楚)。所以,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之后,鬻熊成为了周王室第一代火师,主持周室一切用火监管。鬻熊的儿子、孙子就以熊为氏名,称为熊丽、熊狂,作为鬻熊氏族的首领,世代侍奉于周王室。
到周王室第二代天子——周成王在位之时,他感念于当年西岐诸大臣们的辅佐之功,使得文王、武王的大业得以实现,周王室才能奄有天下,所以封授他们的后裔,授予爵位和封国,以示追崇功臣。其中周文王之师、周室火师鬻熊的曾孙熊绎因此被封为“子爵”,封国于南蛮之地丹阳(今河南淅川),封地方圆五十里。这一年,是周成王元年(前1042年)。
当年,鬻熊之妻妣厉生长子熊丽时难产而死,氏族中的巫者以“荆棘木条”包裹其遗体下葬,而“荆条”在当时称为“楚”,为了纪念祖先,熊绎便以“楚”作为自己封国的名称,这就是楚国国号的由来,熊绎就是楚国开国之君。
楚国刚建立时,地小民弱,诸事草创,物质极度贫乏。即使身为国君的熊绎,同样要亲力亲为、四处奔波,以采办为周王室所贡献的方物,过程艰辛而异常。后世史书中对楚国先辈们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有着生动的记载:
“昔我先王,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共御王事。”
熊绎在位的时候,每逢诸侯们定期朝见周天子的大典召开之时,他都要带着历经千辛万苦所置办好的桃木弓和枣木箭作为贡品,风尘仆仆地穿越汉水、秦岭,前去镐京朝见周天子。而在大典开始时,中原各诸侯的国君都能进入大殿,朝拜天子后一起参加宴会仪式,而身为“楚子”的熊绎没有这个资格,只能和来参加朝贡、同属“夷狄”的北方鲜卑首领一起,在殿外守护朝会仪式象征的“火燎”(大火堆),同时负责用楚地所产的特有贡品:苞茅叶,给天子祭祀用的酒过滤杂质。楚国建国之初的真实地位和实力,完全映照在其国君熊绎的身上。
在熊绎之后,楚国国君由其子孙熊艾、熊胜、熊杨等先后承袭,楚国也开始凭借“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在江汉大地上逐步发展,不断扩张疆域,江汉周边的周王室同宗——“汉阳诸姬”们(随、唐、息、蔡、申、邓等国)开始感受到来自蛮楚的巨大威胁。
周王室与汉阳诸国都是同宗,而周室所必需的青铜矿石也大多出于汉水流域,为了维护天子的威严和王室的利益,同时也为了安抚“汉阳诸姬”、压制咄咄逼人的楚国,周王室第四代天子——周昭王在继位之后便多次出兵,征讨包括楚国在内的南方蛮族,取得了诸多胜利,楚国崛起的势头暂时被周王室所遏制。
周昭王十九年(前977年),周昭王再一次亲征荆楚,起初作战顺利,但就在撤军返回的途中,楚人在周昭王和王室六师所乘的舟船上做了手脚,导致周昭王在渡过汉水时舟侧倾覆,溺水而亡,王室六师也因翻船而基本覆灭,史称“昭王南征而不复”。此后周王室对于楚国的压力不复存在,楚国兴起的势头再无人可挡。
到第六代楚君熊渠继位后,其为人勇武而有谋略,极具祖先的进取精神,不断开拓疆土对外征伐,先后伐庸、驱杨粤、据鄂,使得整个江汉平原都成为了楚国的势力范围。熊渠既心怀大志又野心勃勃,号称“师夏以强夷,化夏为夷”,从他之后,楚国不再使用中原诸夏礼仪、不遵周王室宗法制度,自认为蛮夷,和中原文化分道扬镳。楚国在熊渠的统治时期强势兴起,并建立起华夏文化圈中独特的、具有相当独立性的荆楚文明。
在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以楚国不尊周礼、不行礼制而遣使诘问、责怪楚国的时候,熊渠振振有词、底气十足地回复说:“我蛮夷也 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是说:你们骂我是蛮夷,我还就是蛮夷,你们的那一套礼法制度,我就不遵循!
熊渠以自认是蛮夷的理由,摆脱了周王室所制定的礼仪制度的约束,将实用主义贯彻得淋漓尽致。楚国在实力增长迅速、文化又处于半独立的情况下,开始了肆无忌惮地破坏周王室“广建屏藩、拱卫王室’的“诸侯封建”制度,他不仅不尊奉周王室,还僭越“周礼”,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在诸侯国之中率先称王
(诡异的是,熊渠自己却没有称王,给儿子们封王估计是和周王室别苗头、赌气的原因,顺便恶心一把周天子:你看,我儿子都称王了,天子不过和我儿子一个级别嘛)。
楚国在诸侯国中第一个僭越称王、且周王室无法对楚国此举加以实际惩处后,周天子凭借礼仪宗法统治天下的权威受到了严重打击,“封建诸侯”的制度也因此广受质疑,各国自此开始轻视天子(当然明面上还是礼敬有加,其实内心已经不再对天子奉若神灵),天下即将进入大争之世。
到了第十代周天子——暴虐之君周厉王继位后,因为他治国严苛、御诸侯狠烈,强化王权,对王畿外的“荒服”地区不断展开攻伐,楚国虽然对于周天子不屑一顾,但此时周王室实力尚强,楚国单独正面对抗周天子的风险实在不小。第八代楚君熊延为了消除外来威胁,暂避周六师南侵,于是取消了先君熊渠所设立的王号,不再提起。但在楚人的心中,从来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周天子的臣子,独特而自立的国家地位已经深入每一个楚人之心。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因前一年申侯勾结犬戎入侵镐京(活生生的诸侯轻视天子的例子),导致第十二任周天子——周幽王死于骊山下,周王室几乎倾覆。在晋、卫、秦等国的大力协助下,第十三代周天子——周平王在这一年继位,并被迫东迁雒邑,勉强维持天子之位。可是镐京之变后,周王室已经实力大损,再也无力维持对诸侯国的宗法礼仪统治,各诸侯国在王室衰落后逐渐开始扩充实力,扩张疆域,吞并弱邻,而本来就半独立于周王室之外的楚国,更是其中的急先锋。
周平王三十年(前741年),楚国第十七代国君熊通继位后不久,即主动出兵攻打周王室设置于汉水北部、南阳地区的城邑,虽然这一次作战楚军没有攻克周邑,但是敢于主动向王室进攻,清楚表明了楚国公开藐视王室的心态和蠢蠢欲动的扩张野心。
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君熊通准备攻击邻国随国,以扩展疆域。随国在江汉地区是最强的姬姓诸侯国,还是周王室同族,以“汉阳诸姬”之首的身份长期与楚国对峙,互有攻伐,不落下风。虽然楚国此时已经发展壮大,实力强盛,但随国的国力也没有衰落多少,依旧较强,足以持续对抗楚国的进攻。为了避免国力被没有意义的消耗,熊通暂时放弃直接出兵攻随的计划,而是派出使者前往随国,要求谈判解决边境土地归属问题。
随国虽然不怕楚国来攻,但是能不用兵就最好不要用兵,也巴不得和楚国媾和,于是便同意谈判。在谈判期间,熊通命楚使在两国边境土地的归属问题之外,再提出另外一个特别要求:请随侯在日后依照“周礼”制度赴雒邑王畿朝见周天子的时候,为楚国国君(就是熊通本人)请晋封爵位,
(楚国原本是子爵,熊通的意思是得弄一个公爵,最起码也得是侯爵,那样楚国将来和中原各国的外交往来以及国家之间的会盟大典,都可以正大光明地 位于顶级诸侯圈子,而不再因为只是个子爵身份,被诸侯们鄙视和轻视,导致尴尬),
如果事成,则和随国的土地之争,楚国可以稍稍让步。
因为帮楚国请晋爵这件事不损害随国自己的实际利益,同时,如果办成了此事,隋国也会因此得利,所以随侯也就答应楚国使者的请求,同意在下一次入朝参拜天子的时候为楚君请封。(为什么熊通不亲自向周王室去请求,而要假随国之手?因为楚国与周王室早就闹翻了,双方已经断绝了关系,而且楚国还曾主动向周王室的地盘进攻,摆明了蔑视王室。熊通在这个时候主动去舔周天子,用脚丫子想都知道是个什么结果)。
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已经眼巴巴地等候了两年的熊通,终于等到了参拜天子之后、从雒邑返回国内的随侯传递来的天子答复。在回信中,随侯幸灾乐祸地转述了周天子的意见:
“授封诸侯,各有其命。无人臣妄言得以幸进。且楚国封爵,先王已授其楚子,无功者何得晋封。楚子轻侮王室有逾年,未加其罪已显王恩,岂有更加封爵之理。此请不允!”
在回信中,周天子口口声声称呼熊通为“楚子”,又大揭当年楚国多次轻侮王室的黑历史,最后硬邦邦地来了一句“此请不允!”,丝毫没有给楚国面子。
愿望落空后的熊通顿时勃然大怒(也有恼羞成怒的成分在内),发狠地对随国使者(并通过他让随侯以及周天子、诸侯国君们都知道)咆哮:
“寡人先祖鬻熊,是文王之师。先君熊绎,是成王亲封,以先祖先君之功,竟然只得封子男之土,且远在楚地。我楚国历代先君侍奉天子毕恭毕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为王前驾(这个就有点扯淡了),荆楚诸蛮因此皆顺服于楚,忠于王事。天子不念楚国辛劳,拒晋楚国爵位,寡人只好自建尊号,以安内外!”
于是,熊通在这一年自加王号,公开称王,并追谥去世的第十六代楚君、自己的兄长熊眴为“楚厉王”。同时,在称王之后,为了报复随侯的办事不利和落井下石,熊通于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发动了重点打击随国的“速杞之战”,率楚军攻克两国边境,深入随国境内,狠狠收拾了随国一番,以泄心头之恨。随侯左支右绌、动用全部军队加以抵抗,才勉强抵挡住楚军,保住了社稷。
在攻随的同时,熊通再接再厉,另外发兵攻灭了随国的盟友权国,设立了权县,这是中华历史设立的第一个“县”。权国国力并不弱,熊通之前的几代楚国先君多次对权国用兵,都没有能攻灭他。而熊通此次能够一举灭掉权国,说明在他的统治下,楚国国力蒸蒸日上、兴盛无比,对外开拓进入了更为强大的时代。
周庄王七年(前690年),称王已经十四年的熊通去世,其子熊赀继位,成为第十八代楚君,同样称王(即楚文王)。熊赀追谥父亲熊通为“楚武王”。从楚武王熊通开始,历代楚君都依照其开创的传统,以王号自称,这就是在东周春秋列国时期,其他诸侯皆称公,而唯独楚国国君称王的由来。熊通称王时,周王室早就衰微无力,对楚国僭越称王之举无可奈何,只能被迫在实际上接受。
(当然,口头上是绝不承认的,终春秋一世,所有史书上(楚国史书除外),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对于楚君的称呼都是“楚子”,而不是“楚王”,因为楚君的称谓问题,距熊通称王后一百多年,“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在盂地吃了大亏,因为和楚成王争夺盟主之位发生争执,相互不服气对方的爵位,导致宋襄公被楚成王突然袭击抓获然后囚禁起来,过了好久才被释放,宋国也因此颜面尽失,再也不能维持本来就勉强得到的霸主地位。这都是后话,在此不再细述了。)
经过攻随和灭权的“速杞之战”后,楚君称王的消息和楚军强大的实力迅速传到了中原各地,楚国和周王室以及中原诸侯国的对立和相互敌视,已经不可逆转。同时,由于周王室的持续衰落,各诸侯国也不再敬畏于周天子的权威,对待天子只是保持礼仪上的尊敬,稍有实力的诸侯国,国君都在本国内直接开始称公(当然,必要的礼仪还是得遵守,像楚国那的乱臣贼子“僭越称王”之举,诸侯国君们还是做不出来的)。
当然,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各国之间进行礼仪往来、会盟之时,诸侯们还是以原有封爵位自称,以示对周王室的尊重。如齐、晋、燕等国,国君在国内称公,对周天子则自称臣齐侯、晋侯、燕侯;秦、郑等国,国君在国内也称公,对周天子则自称臣秦伯、郑伯。其他各诸侯国也大抵如此。而衰落不堪周王室也默许了各国的这种做法,只要不是当着自己的面僭越称公(侯),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而且,诸侯国的国君死后,只要经过周王室的允许(其实也是走个过程,没有什么不允许的),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在谥号上加称为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都是身后的尊称,他们生前的称谓,则是齐侯小白、晋侯重耳、秦伯任好。
为什么楚国国君感觉一直叫王,其他六国国君一直叫公?
周武王姬发在灭亡了商纣王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随后大封天下诸侯以建国,分封制成为周朝的基本国策,在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诸侯国的国君有五种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根据周朝的制度,公爵与侯爵的封地是一百里或者数百里,伯爵的封地是七十里,子爵和男爵的封地是五十里,不同爵位之间有着等级森严的制度。
根据史书记载,周初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53个是姬姓诸侯国,只有宋国、陈国、蓟国、虢国、焦国、祝国、杞国等七个诸侯国是公爵,而侯爵的诸侯国最多,代表有鲁国、齐国、晋国、卫国、唐国、随国等,一些比较小的诸侯国只是子爵或者男爵,比如楚国国君最早的爵位就是子爵。
西周分封天下
楚国的分封比其他一些老牌诸侯国都要晚,楚人最初的部落首领是鬻(Yù) 熊,鬻熊在商朝末年带领自己的部落投靠了周文王,鬻熊服侍了周文王与周武王两代,成为周朝的火师,负责在祭祀时点燃火把及保存火种,因为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周朝立国后,楚人并没有得到分封,周天子似乎忘记了楚人的功劳。
鬻熊去世后,儿子熊丽成为楚人首领,熊丽后来率领自己的部族在睢山与荆山一带的荒野之地生活,到了周成王时期,执政的周公有一段时间因为避祸,而逃到了楚人居住的地方,熊丽热情接待了周公,待为上宾,周公回朝后,把这个事告诉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就封熊丽的孙子熊绎为诸侯,爵位是子爵,封地只有五十里,在丹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境内。
楚国被封在五十里的丹阳
至此楚国正式建立,尽管只有五十里地,但好歹也算是个诸侯国了,熊绎则成为第一代的楚君,楚人被分封建国也意味着得到周王朝的承认,在那个时代周王朝代表着华夏与正统,能得到周王朝的承认与分封,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楚人非常高兴,对周朝非常感激和效忠。
那个时候刚刚建立的楚国真的是啥也没有,非常穷非常弱小,整个部落连一头祭祀的牛也找不出来,于是楚人就跑到鄀国去,偷了一头还没长角的小牛,又怕牛主人找来,于是连夜杀牛祭祀,所以后来楚国的祭祀都在晚上。
但是熊绎侍奉周天子却是非常恭敬,尽管楚国穷,但是熊绎经常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跋山涉水向周天子进贡,由此产生一个成语,叫“筚路蓝缕”,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后来引申为创业刚开始的时候。
楚国始封君熊绎
尽管如此,楚国仍然不受周王待见,《国语 晋语》上记载了楚国国君与周天子及诸侯会盟的情况,是这样记载的:
《国语 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当初周成王在岐阳与诸侯会盟时,楚国当时是荆蛮,在会盟时负责摆放包茅草(一种祭祀用的茅草)、摆设木制的姓名座次表、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着祭祀的火种,根本不能像其他诸侯一样面见周天子,周天子是把楚国当成了与鲜卑一样的蛮族。国语上直接称楚国为荆蛮,这就是证明。
荆是指荆山,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西北部的荆山,包括湖北的房县、十堰、荆门、当阳、远安一带,这里也是楚人生活的地方,蛮是华夏人对南方异族的一种称呼,有一种蔑视的感觉,除了蛮之外,还有夷、狄、戎都是华夏对异族的蔑称。
楚人是黄帝的后裔
但是,按照楚国的世系来看,楚人最早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颛顼是昌意的儿子,也是五帝之一,颛顼有个儿子叫称,称有个儿子叫卷章,卷章有个儿子叫重黎,重黎成为帝喾的火正(负责管理火种的官职),也就是祝融,重黎因为平叛不力被帝喾所杀,重黎有个弟弟叫吴回,接替了重黎的官职。
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连,季连姓芈,季连有个儿子叫附沮,附沮有个儿子叫穴熊,到了周文王时期,季连有个后代叫鬻熊,这就是楚人的祖先,算起来楚人的祖先明明是华夏正统,但在熊绎时代虽然被封为诸侯,但还是被当成蛮夷来看待,这对楚人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
楚人将这种不公平待遇化作艰苦奋斗的努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楚国第六任国君熊渠在位期间,楚国已经把势力扩张到江汉平原一带,这个时候的楚国早已经不是当初的五十里子爵之国了,而是方圆百里的大诸侯国,与此同时,还在不断对外扩张。
楚国灭国记录
熊渠在位时,先后攻打庸国(今湖北竹山县)、鄂国(今湖北鄂州、武汉一带)、扬越(古时百越族的一支,在今湖北中部),楚国国力的强盛,也让熊渠的野心越来越大,于是熊渠擅自称公,并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
《史记 楚世家》: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熊渠还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这话的意思是说:我在蛮夷地区,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
这话似乎是楚国国君熊渠对一百年多前受到周天子冷落,被周天子当成与鲜卑一样的蛮夷对待的报复性话语,熊渠的言外之意是:你周天子不是当我是蛮夷吗?我现在就是蛮夷了,我还要做出蛮夷的行为,这就是僭越称公与封王。
楚国对外扩张
熊渠的爵位是子爵,这从他的祖先熊泽那里继承来的,一直都是子爵,没有改过,但是熊渠自称为公爵,然后把他的长子康封为句亶王,二子红封为鄂王,三子执疵封为越章王,这是楚国历史上第一次封王,也是西周时期第一个僭越称王的事例,这个时候还是西周,周天子是周夷王,西周的第九位天子,时间差不多是公元前886年~前877年之间。
当时的西周已经衰弱了,不像周初那么强大,而楚国则在南方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也是熊渠敢僭越称公与封王的原因,熊渠的行为就是靠自己的实力,故意来违背周礼,以显示自己对周朝的不服,来表达楚人的反抗之意。
周夷王去世后,周厉王成为天子,熊渠担心周厉王联合其他诸侯来讨伐自己,于是把自己儿子封王的爵位给去掉了,这说明楚国此时虽然强大了,但是这个时候的西周还是有点实力的,尤其是周天子如果联合其他诸侯一起来讨伐楚国,楚国是无法抵抗的,所以熊渠拿掉了儿子们的王号。
楚国第一个称王
虽然熊渠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并没有自立为王,熊渠本人没有称王,所以这不算楚国公开称王,楚国国君公开称王则要到楚武王熊通时期了,楚武王熊通是楚国的第17位国君,熊渠是第6位,两人之间相差了一百多年,楚武王是楚国历史上第一个僭越称王的国君,也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诸侯,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704年左右。
公元前706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国君说:我没有罪过,你为什么攻打我?熊通说:我生活在蛮夷的地区,今天诸侯们都背叛周王室互相攻伐,我们楚国有军队,想参与中原的正事,请你向周天子请求,让周天子尊奉我的名号。
随国人无奈,只得请求周天子,当时的周天子是周桓王,他没有答应,随国人告诉了熊通,到了公元前704年,熊通才得知这事,然后很生气地说: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很早死去。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赐予子爵的田地,让他住在楚地,蛮夷部族都顺服,可是周王不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称尊号了。
春秋晚期的楚国
熊通的意思是让周桓王增加他的爵位,因为这个时候的楚国势力已经是方圆百里了,是一个大的诸侯国,楚国仍然想通过周王室来增加爵位,以示正统,熊通此时并没有称王的意图,他就是想跟其他大的诸侯国获取平等的地位,想让周桓王封他为公或者侯,能让周王室分封,这是一种肯定,同时也是摆脱蛮夷身份最大的证明。
但是,周桓王拒绝了他,这让熊通很生气,楚国如今已经发展这么大了,但是仍然不能得到周王室的肯定,所以熊通称王,以对周桓王的报复,因为在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熊通称王等于是对周桓王的蔑视,当年周天子蔑视楚人,如今楚人也开始蔑视周天子了,这就是熊通称王的原因。
历代楚国国君的心态其实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想得到周王室的承认,承认自己是华夏正统的身份,另一方面,当周王室不承认楚人时,楚人又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反抗精神,这也是不服周的由来。
楚王对外征战
这个时候已经是东周的初年,东周王室的实力早就已经不如西周了,王室的实力甚至不如一个中等的诸侯国,而楚国也越来越强大,再也不像一百多年前还担心周天子讨伐自己,这个时候的楚国不怕周天子了,所以熊通敢称王,不仅敢称王,楚国还在四面扩张,实力也是越来越强,这是楚国敢称王的底气。
除楚国之外,第二个称王的诸侯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寿梦,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585年,比楚国称王晚了119年,而第三个称王的诸侯是春秋晚期的越王允常,允常是勾践的父亲,称王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538年,比楚国称王晚了166年,至于战国时期的称王则更晚了,比如说徐州相王,是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这比楚国称王晚了370年了。
为什么楚国第一个称王,其他诸侯国不能称王呢?
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称王要有实力,没有实力的称王分分钟被灭,楚国在西周时期已经成为势力较大的诸侯国,从五十里的小国发展到数百里的大国,同时楚国还占据了江汉平原的战略资源铜绿山,实力强大,所以有称王的底气。
楚国实力强盛
二、楚国地处偏远,远离中原。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实力不行了,但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当霸主尊王攘夷还是存在的,如果在中原核心区,周边都是诸侯国,一旦称王,就会受到其他诸侯国的联合攻击,但楚国又偏又远,诸侯国想要联合起来攻打,也是不容易的,尽量齐桓公联合其他诸侯国讨伐过楚国,但也没敢开战。
再看吴国与越国,都是实力强大,并且地处偏远,远离中原,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就敢称王了。
三、楚国被称为蛮夷是楚人心中的痛。楚人一直想证明自己不是蛮夷,但一直被周天子看不起,实力强大了还不被承认,所以就想以称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不是蛮夷,而是华夏,楚国事实上也是学习华夏文化最积极的诸侯,这在楚人心中就是一个矛盾与心结,称王可以让楚人证明自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