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无法灭掉吐蕃?
唐朝之所以灭不了吐蕃,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在于吐蕃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成了吐蕃的天然屏障。而唐军进入高原地区后,则会出现高原反应,战斗力锐减。
除此之外,青藏高原地域广袤,唐军想要在高原上找到吐蕃的主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灭掉吐蕃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收获大了太多。
要想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吐蕃的历史开始说起。
从很久很久以前,青藏高原上就已经开始有先民们定居。不过,受高原环境的条件限制,在漫长的历史上,青藏高原上的先民们,一直都处于相对原始的生活状态当中。相比之下,中原王朝的发展,则更加迅速。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夏朝开始,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虽然发生了无数的传奇事件,留下了漫长的人文变迁,但青藏高原上却没有多大变化。而中原地区的人们,因为无法适应高原环境的原因,也很少进入青藏高原。比如三国时期的蜀国,为什么一直要正面进行北伐?为什么就不能向青藏高原方向扩张地盘呢?为什么就不能从高原上绕路去偷袭魏国的后方呢?原因其实就在这里。因为那时候青藏高原上人极少,而且也没什么资源,中原王朝的军队也很难上去。
但是,到了隋朝的时候,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随着中原文明逐渐成熟,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开始传入青藏高原。这些先进的技术,大幅提升了高原上先民们的生产力,使得高原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在此之前,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基本还处在奴隶制社会的阶段,大家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着。当时高原上的文明,有点像中原早期的夏商时代,某个部落很强,可以被奉为高原之王,但要想对整个高原形成有效的控制,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随着高原上的人口越来越多,中原地区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大,青藏高原上终于开始被逐渐统一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期,青藏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广为后世所熟知的人,就是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赞普,也就是第三十三任王的意思。不过,在松赞干布他爹之前,基本上吐蕃王朝的所有赞普,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因为当时吐蕃也没有成体系的文字。所以之前的赞普,都只存在于传说当中。而在松赞干布之前,高原上的各个部落,也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谈不上一个真正的王朝。
但是,随着松赞干布的出现,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松赞干布少年即位,因为父亲被叛乱者杀死,松赞干布十二岁便继任为赞普。然后在叔叔和大臣们的帮助下,很快坐稳了赞普的位置,而后又带兵扫平叛乱,逐渐统一了整个高原。在统一高原之后,松赞干布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将都城迁到了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在统一高原的同时,松赞干布也开始接触高原以外的文明。在接触的过程当中,松赞干布终于发现,原来高原以外的世界,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松赞干布统一高原之后,曾想率领吐蕃军队向中原方向扩张。然而当时中原这边在位的,正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听说吐蕃进犯后,让将军侯君集率领五万唐军精锐,前去抵挡。结果还没等侯君集大军抵达,唐军先锋牛进达便率领少量唐军,一战击溃了吐蕃主力。
当时高原上的吐蕃王朝,还处于原始的奴隶制社会,而中原文明却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封建时代。这种差距,甚至比19世纪的时候,东亚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差距还要大。
面对这种差距,松赞干布既没有妄自尊大,也没有气馁妥协,而是选择了虚心学习。
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化制度,一方面,松赞干布向唐朝称臣,同时向唐朝请求和亲,希望能够娶到一位唐朝公主。另一方面,松赞干布也积极向南亚文明学习,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泥波罗国(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联姻。
面对松赞干布的请求,唐朝最终答应了和亲的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唐朝之所以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倒不是因为此时打不过吐蕃。而是因为在此时的唐朝看来,吐蕃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对手,最多只能算是一群蛮夷。这也很正常,毕竟在之前漫长的历史当中,吐蕃已经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没有对中原王朝产生过任何威胁。
而如果强行派兵,去高原上剿灭吐蕃的话,难度又相对过大。高原面积很大,中原王朝的军队,进入高原后本就会出现高原反应。再加上吐蕃人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想要在高原上找到吐蕃的位置,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和亲对吐蕃进行安抚,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了。
但是,唐朝没有想到,这次和亲,会给后来的唐朝带来多大的麻烦。
在派出文成公主去高原和亲的同时,唐朝人也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明,一起带入了高原。当时唐朝的想法其实也不复杂,无非是希望能够以文明感化吐蕃,让吐蕃人和中原人一样,成为大唐的百姓。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吐蕃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之后,开始疯狂提升自己的战力,最后成了唐朝的大敌。
当然,松赞干布在世期间,唐朝和吐蕃的关系,还是非常融洽的。当时的吐蕃,被视作是唐朝的藩属国,李世民还曾亲自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李治还曾将松赞干布的画像,刻成石像放在了李世民陵墓内,这绝对是将松赞干布当成自家人的意思。
然而,随着松赞干布去世,吐蕃开始越来越强大,情况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吐蕃强大之后,扩张之心也开始越来越强。对于强大的唐朝,最开始的时候,吐蕃肯定不敢有什么二心。但对于唐朝的那些属国或者羁縻州,那吐蕃就敢动手了。羁縻州是唐朝一种特有的制度,是一些边疆民族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让其自治的产物。有点类似于现状的自治区,但是又不太一样。
刚开始的时候,唐朝还只是将吐蕃和这些属国或是羁縻州之间的冲突,当做是一种普通的边境冲突,并没有太过在意。但是,当吐蕃进逼吐谷浑的领地,开始大举入侵西域的时候,唐朝终于坐不住了,决定给吐蕃一些颜色瞧瞧。
当时正是李治在位后期,李治派出大将薛仁贵,统领五万唐军进攻吐蕃。
面对唐军的到来,吐蕃集结了四十万大军,要和薛仁贵拼死一战。
这里要多解释一下,所谓的四十万大军,其实和中原王朝的大军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吐蕃是游牧文明,当时还处在比较早期的社会结构当中,基本上还处于上马则战的状态。所以,吐蕃集结出来的这四十万大军,基本上就是高原上所有的青壮年了,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不是职业军人。
虽说吐蕃大军在数量上完胜唐军,然而作为主帅的薛仁贵,却丝毫没有任何担心。薛仁贵是当时唐朝最能打的大将之一,战斗经验很丰富。薛仁贵很清楚,吐蕃集结的这四十万大军,其实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要唐军稳扎稳打,战胜吐蕃军队其实并不难。相比之下,高原反应可能比吐蕃的大军,更让薛仁贵头疼一些,不过倒也不是不能克服。按照薛仁贵的打算,这一战打赢吐蕃的主力之后,干脆直接进军拉萨,彻底将高原纳入唐朝的直接管控就好了。
以当时双方的战斗力来说,这个计划其实一点都没问题。
但就在这个时候,唐军内部出问题了。
唐军副帅郭待封,一直自认不凡,不肯屈居于薛仁贵之下,所以不肯听从薛仁贵的调遣。开战之后,率领唐军主力的薛仁贵,冲锋在前,很快便取得了较大的战果。然而负责粮草补给的郭待封,却消极怠工,最后终于被吐蕃军队抓住机会,一战抢走了所有粮草。
没了粮草,就算薛仁贵再怎么能打,自然也没用了,所以薛仁贵只能退守大非川。此后,吐蕃倾全力进攻薛仁贵,没了粮草补给的薛仁贵,自然处处受限制,唐军也因此难得打败了一次。最终,薛仁贵选择和吐蕃议和,将大部分唐军从高原上成功带了回来,但其本人也被彻底革职为平民。
这场大非川之败,是唐朝初期战争史上,极为少见的一次败仗。而这场败仗对于唐朝和吐蕃双方的影响,则更是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从吐蕃的角度来看,薛仁贵已是唐朝最能打的将军,尚且败走大非川。这样看来,唐朝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既然如此,那还怕唐朝干什么?继续扩张好了!
此后,吐蕃开始继续向西域和中亚方向扩张,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力也越来越强。反观唐朝这边,自李治去世后,唐朝高层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内乱。期间武则天在位期间,虽然对唐朝内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对于吐蕃的发展,却没能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吐蕃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权,终于成了唐朝的大敌。而且,对于这个大敌,唐朝自身更是极为头疼。想要派大量唐军克服高原反应,进入高原作战,实在不现实。而放任不管,则更加危险。
就这样,几十年之后,唐朝这边终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掌权。
不得不说,李隆基在位前期的时候,还是比较英明的。对于日益强大的吐蕃,李隆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包围圈,彻底将吐蕃给围困在高原上。当时唐朝地盘很大,西域和南诏都在唐朝的掌控当中。所以,唐朝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半包围圈。只要吐蕃军队敢从高原上下来,唐朝边军便会给予迎头痛击。
如此一来,吐蕃要么选择被困死在高原上,要么选择向南亚那边扩张。不过,当时南亚那边其实也很强大,所以这个包围圈一旦建成,吐蕃就很容易被彻底困死在高原上,不战自败。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真的很管用。
在唐朝的多方面压制下,吐蕃节节败退,势力范围逐渐向高原深处退去。如果按照这个剧本继续进行下去的话,吐蕃被彻底压制,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但是,就在这个包围圈即将完成的时候,唐朝内部,再次出现了大问题。
这个大问题,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唐朝彻底由盛转衰。为了平定叛军,唐朝不得不调集大量的精锐边军,返回国内平叛。如此一来,原本已经快要成型的包围圈,彻底告破。而且,因为安史之乱对唐朝国力的巨大折损,此后的唐朝也无力在遏制吐蕃的发展,只能眼睁睁看着吐蕃做大。
安史之乱后,吐蕃自此将势力范围扩张到西域方向。而且,随着唐朝调走了西域最精锐的边军,唐朝对西域的控制,也降低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吐蕃几乎没打多少硬仗,便掌控了整个西域,国力再次大幅提升。
到了这个阶段,吐蕃已经成了足以和唐朝对等存在的强大政权。而且因为高原地理优势的原因,唐朝很难攻入高原。倒是吐蕃可以借助高原的地理优势,随时威胁到陇右地区和关中平原。此后的百年里,吐蕃曾多次攻破长安城,虽然每次都没能彻底占据,被唐朝赶走,但长安被吐蕃多次攻陷,确实也是一个事实。
不过,到了唐朝中后期,唐朝的中央朝廷虽然开始越发衰落,但是藩镇边军却开始变得越来越能打,唐朝将军李晟、韦皋、史敬奉等人,都曾带领唐军,杀上高原,重创吐蕃。而吐蕃则随着开国时间越来越长,内部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开始逐渐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然而,此时的唐朝中央,已经无力在组织大规模的进攻,自然也就无法趁乱灭掉吐蕃了。
唐朝为什么无法灭掉吐蕃?
突厥和吐蕃是大唐最主要的两个边患,其中吐蕃更是与大唐纠缠了二百多年,几乎贯穿了整个大唐,但是先大唐一步走向灭亡。而突厥则是在大唐建立之前就已经强大起来的戎狄国家,其强盛时期的领土胜于大唐帝国,但是盛极必衰,在唐初,东西突厥先后灭亡。
那么为何大唐灭得了强大的突厥却没能灭得了吐蕃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很复杂的,并不能单纯的从军事角度来分析。这里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突厥。
突厥崛起于六世纪,当时的隋朝还没有建国,而在隋朝建国初年,突厥就分裂为东西突厥,一般常说的突厥就是指东突厥,这一支与中原王朝起冲突最多。尤其是隋末时期,突厥在始毕可汗的领导下达到了最强盛时期,更是对中原窥视已久,在众多割据势力中寻找傀儡,提供兵马来干涉中原的战事,当时依附突厥的割据势力不在少数,即便是李渊起事的时候,也不得不考虑突厥这个威胁,而派刘文静去与始毕可汗达成交易。
大唐建国之后,突厥更是不断在边境制造动乱,游牧民族民风剽悍,他们打仗比较厉害,在唐初可以说是大唐最头疼的边患,而颉利可汗更是曾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带领大军长驱直入到了渭水便桥。李世民不愿意在国力较弱的情况下与突厥开战,不得不在渭水便桥和颉利可汗签订了耻辱性的《渭水之盟》,颉利可汗满载而归,其强悍可见一斑,但盛极必衰。
突厥内部的动乱越来越厉害,各个部落都不愿意屈服于颉利可汗,再加上突厥爆发了大风雪,严重影响了突厥子民的正常生活,可以说颉利可汗真正遇到了大危机,而这危机正是李世民渴盼已久的。629年,李世民派李靖等人开始了灭突厥之战,战争进行的异常顺利。第二年,义成公主被杀,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国。正是东突厥的灭亡,促使四夷戎狄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而西突厥则是在657年的高宗朝被灭。
突厥被灭不久后,吐蕃强势崛起,成为大唐最为棘手的边患。实际上吐蕃与大唐的第一次交手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之后派使者向大唐求婚,而李世民并不愿意,于是有了后来的松州之战,唐军完胜吐蕃,之后李世民采取羁縻政策,让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但是正是这个决定为未来的大唐培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文成公主给吐蕃带去的好处是无法估量的,她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以及农耕技术,让文明在吐蕃大地上生根发芽,这促进了吐蕃的强盛。在文成公主嫁去吐蕃的最开始20年里,唐蕃之间是友好的,但是到了662年左右,吐蕃和土谷浑起冲突,李治站在了土谷浑这一边。吐蕃随即灭了土谷浑和大唐翻脸。
不久之后就是著名的大非川之战,李治的目标是逻娑(即拉萨),但是不得不说,李治实在是看轻了吐蕃,让薛仁贵带着五万大军就想攻进吐蕃的首府,而当时的论钦陵可是带领四十万大军迎战,薛仁贵还没有出发实际上已经注定了会失败,更不用提还出现了战略失误。
大非川之战是唐蕃之战的一个转折点,自此,李治和武则天不得不进攻为主转为防御为主。到了唐玄宗时期,设下了十大节度使防御外敌,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唐蕃之间还是没有输赢。安史之乱的发生,让大唐由盛转衰,吐蕃趁势达到了极盛时期,但是同样是盛极必衰。吐蕃内部出现动乱,在九世纪的中叶,唐宣宗将河湟之地收复,而吐蕃也在动乱中被瓦解。
大唐能灭突厥却灭不了吐蕃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突厥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实际上内部并不统一,全靠武力压制,很容易出现动乱;而吐蕃则是一个完全统一性质的国家,高度集权,且在文成公主的帮助下文明程度很高,不容易出现动乱,能够一直对外。
其二、吐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吐蕃易守难攻,在长距离作战补给线过长的情况下,唐军很不占优势,因此攻下吐蕃并非易事,所耗费的兵力财力难以估量。而更重要的是,攻下了吐蕃之后如何管理这个地方同样是一个难题,大唐皇帝对吐蕃这个地方的土地完全没有兴趣。这样付出很多却回报率极低的灭国战,大唐并不愿意打。
还有一个原因极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突厥在大唐建国的时候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已经进入由盛转衰的阶段,而吐蕃在安史之乱之后才真正强盛起来。突厥在走下坡路,吐蕃在走上坡路。因此并不能认为突厥不够强悍,实际东突厥被灭之后,又在半个世纪之后复国成功。
682年,唐高宗晚期,阿史那骨咄陆带领十七人出走,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了七百人,后又增至五千人,成功复国,这就是后来占据大唐北部大片领土的后突厥。一直到了天宝初期的745年,后突厥才被大唐和回纥夹击而亡。算起来,突厥与大唐之间的征战也有百年之久。
唐朝为什么无法灭掉吐蕃?
在唐朝时期,吐蕃可以说是李唐王朝最大的外部威胁。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唐朝和吐蕃进行了两百多年的战争。虽然吐蕃首先瓦解灭亡,但这两百年时间里,唐朝始终无法取得对吐蕃的决定性战略胜利,多次遭到大败,甚至还有一次被吐蕃攻入了首都长安。
为什么吐蕃在这段时期这么强大,有观点认为吐蕃的国力足以动员数十万军队,这是真的吗?
吐蕃真有一百万军队吗?
关于吐蕃军队的数量,有很多史料记录。尤其是《二十四史》记载的大非川战役,吐蕃名将论钦陵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唐军当时号称有十几万(有考证为5万),吐蕃军队据记载则有60万之多(开始为20万,后来增加40万援军)!此外,吐蕃也数次击败十万级别的唐军,唐代史书也多次记录吐蕃十几万军队的出动,都证明了吐蕃军队数量很多。
公元八世纪吐蕃王朝的史料《五部遗教》中曾记载,吐蕃作为核心地区的四如,有军队46.24万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象雄、苏毗等吐蕃主要征兵地区,更不包括吐谷浑、河湟等地。因此,有学者声称吐蕃控制的人口高达上千万,军队可能突破一百万人。
然而,唐朝作为当时世界最大国家,人口只有五千万,鼎盛时期的军力也不过六七十万,要加上附庸国的援军,才可能突破一百万。吐蕃身处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拥有这么多人口和正式军队,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吐蕃“奴隶制加游牧”的军事体制
吐蕃是一个农业和游牧混合式的国家。吐蕃的核心地区也是文化发源地,都是西藏地区的一些河谷盆地,比较适合发展农业。但青藏高原上的草原面积更广大,所以游牧经济的比重很大。
吐蕃军队的特点,就是拖家带口,携带大量的牛羊牲畜和后勤辎重。唐军击破吐蕃军时,经常会看到“斩首万七万,获马羊无虑二十万”、“生擒千余人,获马一千匹,牦牛五百头”等等记录。这种“拖家带口”的军队形式,恰恰是游牧民族的典型特征。精壮男子作为军队主力,老弱妇女则作为后勤人员,负责看管辎重和放牧牛羊,提供所有人的食物来源。
随着发展,吐蕃还逐渐形成了“桂庸”军事制度,“桂”指的是贵族阶级担任的兵种,尤其是骑兵,“庸”则是奴隶阶层担任的兵种,包括步兵、弓箭兵和仆役等。“桂庸”制度,逐步改善了早期“拖家带口”的形式,后勤辎重主要由奴隶阶层负担,但依然是动辄赶着牛羊,累赘比较多,只不过不再出现老人、妇女充军的现象。
被夸大的吐蕃军力
从“拖家带口”式到“桂庸”式军制,其实都是游牧军队的不同形式。“桂庸”式军制,本质上非常类似西周时期的中原,只有贵族、国人拥有当兵的资格,奴隶只能充当低级兵种或随军仆役。尽管这种体制依然原始,但却比早期“拖家带口”式精炼了许多。
更原始的“拖家带口”式,作为吐蕃早期的军队形式,很可能就造成了吐蕃“军队众多”的假象。
以大非川之战为例,吐蕃军队主要以苏毗、象雄征发的游牧部族为主力,再加上吐谷浑、白兰、党项等新征服游牧部落。所有吐蕃军队,实际上就是这些游牧部落的全体人口,包括男女老少甚至婴儿。大非川之战,5万唐军面对的40万或60万吐蕃军队,基本上等于青海地区所有部族人口。真正有战斗力的吐蕃主力,估计最多只有10万上下,而且属于吐蕃“四如”的核心军队可能非常少。所以,薛仁贵在大非川之战初期仅以2-3万人,就能轻松击破所谓的“吐蕃20万之众”。
随着吐蕃军队的逐步成熟,加上“桂庸”军制的推行,这种动辄“几十万”的夸张情况比较少见了,吐蕃军队的最大出动数字往往是十几万人的规模。这十几万人的战斗力,反而要大大强于大非川之战的几十万人。
但是,吐蕃中后期出动的十几万人,很可能已经是国力允许下的最大极限兵力。
吐蕃极盛时期人口不会高于400万
有学者论证,吐蕃在极盛时期的人口“可能达到上千万”,其中吐蕃本部人口为300万左右,另外还把南诏地区、陇右地区、河湟地区、安西地区甚至印度、孟加拉、阿富汗的一些人口都算了进来。用这种“上千万人口”的数据,来论证吐蕃有“百万大军”,但实际上这种算法是错误的。
首先,吐蕃的“上千万人口”和“百万大军”基本不属于一个时期。大非川之战那种“全民皆兵”的时期,吐蕃并没有能染指南诏、陇右甚至河湟地区,仅吐蕃本部和青海南部,人口很难超过100-200万。然而恰恰是此时,吐蕃的“军队数量”倒可能是创历史记录的,真正出现了“六十万大军”的记载。当然,这种“六十万大军”的战斗力也并不吓人,全靠名将论钦陵的出色指挥,才能连战连捷。
其次,吐蕃在极盛时期也未必有上千万人口。极盛时期,吐蕃对南诏、天竺、泥婆罗、大小勃律等地都是羁靡统治,不能直接将人口算到吐蕃治下。
此外,这些地方的人口数量也被大大高估了。以南诏为例,“千万人口”理论将南诏人口算成了两三百万,然而史书记载只有一百万而已。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朝内乱攻占了河湟、陇右的大片汉地,这些都是人口密度大大高于青藏高原的地方。然而,整个唐朝的陇右道(包括河湟、陇右、河西走廊、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全部人口才53万而已!
唐朝陇右道人口才53万,相比之下的青藏高原能有多少人口呢?有人说“唐朝气候温暖”,但青藏高原是变不出大片平原耕地的。高原气候再宜人,能否胜过富庶的陇右道吗?
参照今天的青藏高原耕地和草原的面积,在八世纪吐蕃极盛时期,加上全部陇右道,吐蕃的全部人口能达到300-400万就是极限了。如果按照“桂庸”制度,吐蕃应该能征召10万级别的主力部队,再加上30万的辅助部队,但无法一次动员。
即使是只有十万人,这种规模的军队在当时也是非常强的。唐朝长期对吐蕃无可奈何,根本原因还是高原反应的负面影响,还有就是吐蕃较强的人力动员能力,使得唐军陷入了以长期的拉锯战。(作者:陶慕剑)
唐朝为什么无法灭掉吐蕃?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汉家气魄、唐家雄魂,汉唐两朝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力最为强盛的王朝。
这个看法是没有问题的。
但,汉唐两朝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那么强硬和坚挺有力的。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坐稳江山后的初唐时期,军事力量的确足以横行天下,打突厥、打吐谷浑、打高丽,无不得心应手,当真是“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但自从高宗之后,特别是武则天乱政以后,国力就大为下降了。虽然唐玄宗又来了个“开元盛世”,但已经政府无力应对周围异族的入侵了,国力的强盛,其实是建立在对地方节度使的依赖上的。所以,安史乱起,大唐王朝尽管没有就此倒塌,但也一厥难振,走向了下坡路,境况越来越差。
再简单介绍一下吐蕃。
吐蕃为古代藏族自称。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按照西藏的传说,大约在公元前127年左右,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几位苯教领袖一起迎立聂赤赞布为王,王位传承了20余世,西元七世纪初,当位的是吐蕃一代雄主松赞干布赞普。不过,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尚无文字,此说存疑。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先后兼并了位于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甘孜、理塘一带的部落,紧接着又征服了青海一带的党项、白兰等国,于公元633年建都逻些(Luósuò,今拉萨),建国号“大蕃”或“吐蕃”,在布达拉山上建立皇宫,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野心勃勃,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准备与唐朝争夺西域地区的控制权。
公元623年四月,吐蕃突然出兵攻陷大唐芳州。
这是唐、蕃之间的首次交战,但规模并不大,未引发两国间的全面冲突。
时隔十四年,到了公元637年,松赞干布将目光瞄准了盘踞于今青海和甘肃一带的吐谷浑王国。
这个吐谷浑王国曾在隋炀帝时代被大隋帝国灭了国,但又在隋末乱世复了国。公元634年,初唐一代军神李靖率军一万,仅用一年时间就击溃了吐谷浑,扶立了亲唐的半傀儡政权,吐谷浑自此成为了大唐的属国。
西陲霸主松赞干布提兵攻占吐谷浑,即大唐与吐蕃间的开战不可避免。
深谙文韬武略的唐太宗觉察到了来自吐蕃方面的凌厉杀气,为了化解这股杀气,他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
然而,好景不长,松赞干布不久去世,在吐蕃权臣钦陵的策划下,吐蕃大举进攻谷浑。大唐被迫与吐蕃兵刀相见。
负责讨伐吐蕃的唐军统帅是威名赫赫的名将薛仁贵。
这薛仁贵打高丽那是得心应手,可是打吐蕃就不灵光了。
在大非川一带,唐军被吐蕃人打得满地找牙,溃不成军。
此战结束,吐蕃人再不把天朝放在眼里,频频兴兵进犯大唐边境。
仪凤二年(公元667年),高宗命得力大将刘仁轨率大军长驻洮河军(青海乐都)进行严防死守,虽然暂时遏制住了吐蕃军队的进攻,但吐蕃自此成为了大唐王朝深感头痛一方祸患。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身为诸军大总管的李敬玄统兵十八万在青海湖边与吐蕃开战,唐军大败。唐先锋将刘审礼被俘。李敬玄先退守承风岭(今青海西宁附近),后遁入鄯州(治今青海乐都),总算保住了一条小命。
其后,王忠嗣,哥舒翰,黑齿常之、郭元振……等等,轮番上阵,在对抗吐蕃人的战斗中,屡处下风。
一代名相狄仁杰甚至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鉴于迫于吐蕃人的兵锋,不是不向武则天提出撤拔安西四镇的建议。
反观吐蕃人,其接替安西北庭后,既继续向大唐施压,又与灭国无数的阿拉伯帝国抗衡百余年,足显其军事实力强劲。
所以说,唐朝灭不了吐蕃,那是唐朝没有你想象中的强大,而吐蕃也没有你想象中的弱小。
唐朝为什么无法灭掉吐蕃?
很多喜欢历史的读者大都会对汉朝、唐朝和明朝这三个朝代情有独钟,暂不说这几个朝代时间的长短,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这三个较为出名的朝代皆是汉人的王朝(此话没有种族矛盾的意思,只是加以叙述),正因如此,让很多人一提起这几个朝代都会有一种悠然的自信感、满足感以及获得感。特别是唐朝这个时期,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了很多的色彩和特色,例如有一种服装叫做“唐服”,有一条街叫做“唐人街”。
唐朝的强大不仅仅表现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还表现其发达的军事能力,有力的军事素质。像什么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的词汇,皆可将其运用在唐朝身上。在这个朝代中,强大的军事力量曾让不可一世的突厥帝国俯首称臣,只是以一句之力建设了一个在历史上唯一未修筑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正是这样的一个帝国,一些脑洞大开的小伙伴们就不断发问了,例如质问其既然都可以将突厥帝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却为何征服不了其西北边的吐蕃呢?
- 常年征战不是上策
在唐朝时期有着一番又一番的盛世,也有着一番有一番的好国运,这种国运建立在的是四周安宁的基础上,而安宁的前提便是征服。通过唐朝前期的努力,一些够得着,靠在边的一些具有威胁的国家都已经该收拾的收拾了,该教训的教训了,也是因为此举,唐朝才有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空间、发展机会,以及发展契机,毕竟拥有一个稳定的局面,才是度发展有利的。倘若一个国家内忧外患检具,这个国家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为前期战争的努力和作用,才有了唐朝后期发展的稳定,所以由此看出唐朝的征服是一种具有目的,具有想法的征战,而不是盲目的,无目的。当这个目的达成后,唐朝便趁机进行发展,毕竟一个国家再富有,再有财力,其也不能支持连年的征战,也不能支持连年战争,所以在征服了突厥这个强敌后,在征服了一系列妨碍其发展的“小伙伴”后,唐朝便不适合,也不能够继续发动军事了,毕竟趁着这个时候大力发展经济,采取无为而治才是上策。
- 吐蕃地区的情况较为恶劣,没比要去进行征服
就唐朝的地图来进行看,吐蕃地区是在西北处,这个地方用较为嫌弃的话来说便是黄沙遍地,且海拔较高,不适合唐朝委任官员去进行工作和统治,再加上吐蕃的距离较远,若是唐朝想去征战,所经历的路程我们暂且不说,其中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及国内的民怨便在无形中给唐朝在无形中加重了负担,加重了压力。再用网上一句暴躁且话糙理不糙的句子解释我觉得能够让读者更加的读懂,这句话便是:“为啥不守着自家的别墅,非要去抢别人的瓦房?”
- 其本身的强大以及高原反应的天佑
就吐蕃这个国家而言,虽然是少数民族,虽然其地的区域较为恶劣,但这个国家的战斗力仍然是不可小视的,再加上其距离较远,唐朝的征战对比吐蕃的防御,实际上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战术,暂不说其部队是否能够和唐军一战,就唐军远征的补给线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事实。
当然除了其本身的强大,补给线的牵制,其中的高原反应也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唐军大多是在中原地区生活,对于吐蕃地区的高原反应一定是抗拒不了的,就算其熬过了粮少、天寒的折磨也一定过不了“高原反应”这关。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魔法攻击” 啊!
唐朝为什么无法灭掉吐蕃?
再锋利的刀剑也有生锈之日,
再辉煌的光华也有暗淡之时。
繁荣昌盛终不长久,
秋尽冬来兴衰更替。
树高千丈,轰塌之时猢狲各散。
草低几尺,花发当时蜂蝶自来。
人无百好总有坏处,
国不万胜必存败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