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中原诸国的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五大体系,分别为:齐系文字、燕系文字、晋系文字、楚系文字和秦系文字。这些文字体系之间,往往差距极大。如果是自己文字体系之外的文字,看起来是相当费劲的。
这种差别,有点像今天英语国家的人,去读法语或者西班牙语。
齐系文字,使用者主要是齐国,再加上鲁国等一些小国。齐系文字以异体字较多,装饰笔画醒目为特点。燕系文字,一般只有燕国使用,因为燕国在北方地区,所以文字中有着浓厚的北方风格。晋系文字,使用范围相对较广,由晋国分裂出来的韩国、赵国、魏国,都使用晋系文字。另外,像中山,西周,东周之类的距离晋国比较近的国家,也使用晋系文字。晋系文字的特点是结构修长,笔画细劲。
楚系文字,主要通行于楚国和吴国、越国、徐国等南方国家。楚系文字的特点是字体颀长,有特殊的形体和字体。
秦系文字,适用范围主要就是秦国。秦系文字比起其他文字来说,更多地继承了原有的西周文字的风格,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来慢慢发展出规整和潦草两个类型。
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文字类型,主要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有关。
西周时期,各国文字其实相对统一。因为各大诸侯国都是由西周天子分封的,自然也就延续了西周的文字。西周的文字,也是由商朝乃至更早期的甲骨文演变而来。因为西周时期没有纸,我们后来考古发现的西周文字,基本都是刻在青铜器上面的,所以后世往往称之为金文,也叫钟鼎文。
和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且转折处较多。而金文则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基本都属于籀篆体。春秋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其实还不是很大。不过,到了战国时期之后,文字就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长期战争,各个诸侯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所以,各个国家的文字,在书写风格以及形体结构上,也开始出现种种不同。
另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铸刻和写文字的材料的范围也有所扩大。除了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以外,还有陶文字,简牍文字,货币文字,石器文字,玺印文字,兵器文字,缯帛文字等文字大量出现。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文字存在的不同的差异,严重妨碍了各地的文化交流。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出现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不同的地方呈上来的文书,所用文字极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秦始皇虽然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堪称千古一帝。但在学外语方面,秦始皇似乎并不是太擅长。而且,多种文字并行,似乎也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所以,秦始皇便直接下令,统一六国文字。
秦始皇的这道命令下达之后,大臣们以战国时期的秦国所用的大篆为基础,并且吸取了齐系文字的优点,创造出了一种形体圆整和笔画简略的新文字,这种文字也被称为小篆和秦篆。
自此之后,小篆就成了秦朝官方的规范文字,同时其他文字也全部被废除。
小篆出现后,各地通行同一种文字,自然方便了许多。不过,小篆这种文字,书写并不是很方便,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程邈的人出现了。
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小吏,因为犯了事被关押进监狱。程邈在服刑期间,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打发一下时间,说不定还能减刑。于是程邈便开始研究当时的文字,最后总结出了一套更加简便实用的字体。
这套字体,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隶书。
当时字体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他所做的事情在被秦始皇知道以后,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也因此将他从狱中释放。不光将他释放,还在后来将他升为了御史,命他制定出新字体,而他所制定出的新字体就是隶书。
隶书的出现,打破了当时汉字的传统和书写方式,也就此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总结出这套字体之后,程邈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不但将他赦免,还升他做了御史。
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文字的统一,使得历经几百年战乱的中原大地,再次统一起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这个差异其实就像方言差异,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其实七国文字差异,是在战国前期才逐渐形成的。因为春秋战国混乱之前,中原也是一个统一的奴隶王朝,大家以周天子为尊。当时中原文化以周天子的领地为中心播撒,各国之间有共同的“字体”,那就是著名的“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的“汉字”,这意味着大家写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不至于我写中文,我在新疆的朋友写阿拉伯文,在西藏的朋友写藏文,大家要想书信交流,那就只能写中文,也就是汉字。
可是到了后来春秋晚期、战国前期。
诸侯割据,大家都想当这个皇帝,但是又互相制约。那么这样一来,他们干脆搞搞软实力方面的转移,既然孔子天天喊着“礼崩乐坏”,那好,咱们就干脆把国家文字、语言都给他改了,就照着“大篆”的基础魔改,你们也别管我怎么改,最重要的就是要:
“你们看不懂”!
于是,这就成为了“五系”文字,这是战国七国的文字体系,之所以前文说到这种差别说大不大,因为有的人就真的能够看出来文字的相似之处,就好比日本现在的文字就有很多汉字,咱们也能看得懂。当然,日本算是改得比较狠,仅次于韩国,属于半创新体系。但是战国七国不一样,他们改得范围有局限性,对于知识渊博的人来讲:
“全都一个样”!
大篆之魔改:五系文字回顾战国末期,因为敌人之间灭得也差不多了,更多的是一种兼并,有一些国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实现了内部的小统一,只剩下一个政权。就这样,战国前期进行的“魔改大赛”,最终还在战国最后七国的主导下,完成“融合”,就这样诞生了五个派别的文字。
以强者为尊,这五种体系的文字分别是:
燕系文字、齐系文字、秦系文字、晋系文字、楚系文字。
其中秦系文字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作为官方文字,这便是书同文。
那么七国的文字差距到底大不大呢?而他们分别又有什么特色?
就差别而言,其实在一部分的字形上,七国的文字及其相像,甚至都一样。这种情况就是七国在对于文字魔改时,改无可改,因为有些文字的确最简化、最美观就是如此了,比如“安”字、“马”字。
当然,马字的话,秦国的更为完整美观,而其他六国的马字,大多以两横、三横作为主要特征,而安字的话,除了齐国真的不知道怎么改的,大多都相同。
对于,要说七国之间的文人百分百文字交流那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大家传习西周时代的文化,西周的时候,还是统一的文字,而秦国与最早的文字最为相似。
秦国一系:
秦国的文字是最接近西周的原始版,原因其实大家是想不到的。
因为他们的文化程度没有其他四大派系那么丰富,所以就算是魔改也改不出什么花来,因此秦国人会一直使用最相似于西周的文字。但这好像冥冥中有注定,由西周开创的时代,最后是由传承西周文字最相似的秦国结束混乱。
楚国一系:
诞生过屈原的楚国,在文字的风格上是飘逸的,楚国人在竹简上写文字,已经具备了一种书法的韵味,尾笔和连笔有着灵魂在内。所以楚国的文字,现代读起来,也需要一定的书法基础才能读懂。
晋国一系(赵魏韩):
晋国文字又被称为“三晋”系,这是在三晋分家后,赵国、韩国、魏国共用的改版文字。晋国系的文字写法十分板正,而且笔画很短,和楚国的风格恰恰相反。
齐国一系:
齐国的文字给人的感觉是“颠倒颤抖”,当然,这说的是现代人的角度。初初看齐文字,对照大篆,总有一种齐国一系的文人们是利用左右旋转的方法来进行魔改...
燕国一系:
五系文字,是整个战国时代诸侯国文人的结晶,其实现如今出土的文物仅是那个时代的冰山一角,许多当年的文字真实面貌是如何我们难以得知。
对于战国时代的人来讲,七国文字差异到底如何现代的我们去看这些战国文字自然是难懂,别说战国文字,就算是大篆,很大一部分我们都很难认得出来。因为汉字经过了古改今,繁改简,有一部分人现在连繁体字都认不全了,所以对于认战国文字,自然是非专业难以胜任。
但对于战国时代的七国文人来说呢。
其实存在一定的隔阂,但是,因为出于同源,加上战国时代,几个国家的联系极其密切,同一个文化圈层里,文人对这些文字还是有很敏锐的感受。
还是之前举的日本现代文字的例子:
而且现代的日本文字是经过多种非中华文化影响过后的成果,都仍旧是有极高的汉字率。而且日本文字和中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字型,还在于语法、顺序。
但战国时期不同,七国虽然敌对,但是仍旧属于一个文化圈层,而且都还要表面上以周天子为尊。其次,当时根本不存在外来文化半路输入,导致某一国的文字出现了非中华的元素,所以战国时期的文人,在文书交流上的难度并不大。
七国魔改文字,为的还是加剧形式上的礼崩乐坏,以此来做好孤立周天子的准备。除此之外,每个诸侯国新创文字,就是为了在战争胜利后,吞并天下后立即完成自己的文化输出,从而实现文化统治地位。
事实上,秦国的书同文也是这个原因。
秦统一六国,书同文:小篆和隶书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秦国统一中原,是一个壮举,但是却还没完成其终极的历史使命。
修复战国之乱后的中原,这里包括了生产、经济、文化、政治和人民的精神思想。
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这便是当要之急,虽然这句话并不是出自秦朝,但是其政治本质是一样的。
在文字上,秦国文人纷纷进行大量的收集工作,将战国文字进行汇总,力图创造出,也可以说以秦文字为基础,完成最符合,最方便中原华夏人学习的新文字创造。
他们创造出了“小篆”:
小篆正是秦朝的官方文字。
再以小篆为基础,由推广了隶书。
小篆和隶书,就是秦朝在书同文的时候所输出的文化载体,文字类型。
所以秦朝的创立伟大就在于,修复中原分裂的意识形态,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民族的习惯的再次统一。除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之外,还有货币,还有语言,地名等等,秦朝都进行了全国化的改革。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但以其为纽带的中华文化却永存了下来。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要说七国文字差异,可以说,差别肯定是有的,但是也不是很大,不过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估计一般都不怎么认识他国文字。
西汉到景帝、武帝时期,山东曲阜孔子故宅里的一面墙壁倒塌,战国人珍藏在那里的一些珍贵古书籍被发现。这就是引发绵延千年的今古文之争的古文经。古文经的文字,还是战国文字,当时认识可以读懂战国文字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了,是在秦朝还没有把文字统一成小篆之前的文字,这实际上是战国文字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现,大范围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发现古文经之后,能够懂得认识这些战国文字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就被收藏在了宫廷的图书馆里,外人就不能轻易见到了。像孔安国、刘歆、许慎这样的大学者,也是经过不懈努力,刻苦研究后才读懂的。而且也正是因为如此古文经才被逐渐被解读出来。这说明什么?说明了,从秦灭六国到汉武帝在位,还没过一百年,连大学者认战国文字都需要花一番功夫了,可想而知普通人是不可能认识他国文字的。
六国之间的文字各有各的风格,当然我们外行人是看不出来。据专门研究文字这一学问的学者说,它们各自风貌不同,各有各的状态,各有各的风格,而它们之间的形体结构和声音通假,文字形状,更是具有繁多变化。
中国之所以可以这么久屹立在东方,出现统一的局面,这和文化统一是分不开的,当然还是要归功于秦始皇,秦始皇当年统一了文字。现在我们都在说普通话,写方块字,中国文字博大精深。那么在秦统一之前,七国的文字差别真的很大吗?真的到了各国之间互相不认识的地步了吗?答案当然不能完全肯定的,但是即便差别不是非常悬殊,但也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还是有大部分人文字不通的!就像现在各国之间都在学习对方的文字,双方交流沟通离不开文字,所以出现差异出现分化会导致很多麻烦。
有证据证明,汉字的起源是多源头的,来自四面八方,不过到了商周时期,国家统一局面,中国的文字基本上是比较统一的,毕竟当时会写会读的人非常有限,读书的人也非常少,尽管当时存在大量的异体字,但规范字还是占主流的,大多人还是会规范字的较多,文字差异还是非常小的。而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战火成为当时的家常便饭,各个诸侯国不满意臣服天子脚下,纷纷摆脱周天子的统治,个立山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诸侯不仅在政治上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在衣着穿戴、语言、文字上也纷纷形成独立的系统和局面,文字就在此时开始出现差异。主要还是因为国家的不统一,才发展出差异变化的。
古文字学家何琳仪先生将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分为四大派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另外其中有一个独立的系统局面,便是以秦国为代表的周秦文字体系了。大家知道,秦国之前毕竟是西方的小国,上不了局面,在文化上也比较落后。但是后来周平王东迁,导致西周故地逐渐归秦国所有,这样一来就让秦国和东周,都继承了西周的文字体系。
即使是天下的文字分成了多个派系,没个国家都不一样,但是中国文字本是同根同源的,而且七国之间虽然常常爆发战乱,但是文化上的交往却因此变得非常频繁。所以像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周游列国,佩戴六国相印,随意出入各国,这就足以说明当时语言、文字的差异区别其实并不大。并且,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考古资料也证明了,当时七国之间文字的差异是很小的,还没有现在的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差别大。
即便各国文字差别不是很大,但已经明显露出文化大分裂的倾向,分裂状况逐渐明显,如果没有秦始皇的统一,规整文字同一使用秦小篆。可能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分裂越来越明显,根本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七国文字区别是有,但不是像古人说的那么离谱。我认为七国文字的之间的区别,甚至没有【大陆的简化字】和【港台繁体字】的区别大。
今天,恐怕只要初中文化就能很好的识别繁、简体吧?我这样的「民科」花点精力和时间,都能读懂战国文字。
那你要问,为什么汉代的人连战国时代的《壁中书》不认识呢?而且连文字学家许慎都不认识六国文字?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题主的问题只有「是」和「不是」两种答案。
真实世界远比你想象要复杂,诉诸简单的解答,可能很容易被接受,但离真相却有十万八千里。
所以,我不会回答「是」和「不是」,我只摆证据,讲道理,让你自己去判断。
---------------------------------------------------------
王国维先生曾经将战国文字分为西土文字和东土文字两个大系:- 西土文字,也即周秦文字,比较保守。
- 东土文字,也就是其他的六国文字。
「齐、燕文字」发现比较少一点,发现最多的是「楚、秦、晋」文字。
「秦国文字」也叫「周秦文字」,就是我们今天使用文字的母体。那么,也就是说,六国文字最多的就是 「楚、晋」文字。其次是「齐、燕」文字。
研究这些战国文字,并进行归纳分类,属于【比较文字学】中的【分域研究】。首先,要分清「标准体」和「俗体、应用体」的区别。六国文字在在正式场合用的标准体,是比较遵循文化宿主周王室的文字的。
比如:金文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字形的区别是不大的,仅仅在于「书风」。
学者何仪琳的形容是「齐之凝重、燕之峻整、晋之劲利、楚之华丽、秦之刚健」。
当然,「书风」这种东西近似「玄学」,非常主观,听一下就行了,不要当真。很难诉诸实际操作的。
上图是「燕、晋、齐」三国文字,你怎么从书风上断?比如:「峻整」「劲利」你怎么区别?
正如梁武帝说王羲之的字「龙跃天门,虎跃凤阁」,米芾就喷梁武帝:此等何语(这TM是什么鬼话)?
战国文字难认的是「俗体」和「应用体」。比如楚国金文很接近周秦文字,楚简就相隔很远:
可以这么说,能认识西周金文和籀篆,就能认识楚国金文,但是却不会认是应用体:楚简文字。
我不查任何字典,几乎可以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但楚简文字真的很难认,主要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周王室输出的是意识形态制高点,以及文化标杆、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等,也就是是「礼、乐、诗、书」这一套东西,这套东西曾经让众诸侯以及周围的蛮族顶礼膜拜。
东周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性大大下降,各诸侯国的文字也自成一体,有文字的内部因素,也可以说是「礼崩乐坏」在文化上的体现。
诸侯国不再觉得文字一定要学习周秦文字的文风,他们开始自成一体,文字在不同的诸侯国,有不同演变路径,产生不同的变体。
国家越强大,文化越流行,今天我们穿Nike鞋和牛仔裤,喝可乐,学英语,是因为美国强大的原因。日本人古代文化上学中国,今天学美国。假如有一天,印度跟美国一样强大,印度咖喱味音英语就是正宗英语。但六国文字本来是周文字,虽然有变异,但也有很多是相同的,仍然是有迹可循,不是天书。下面,我将主要以战国印章文字举一些例子:以下的【字形比较】全部引自:- 陈光田. (2009). 战国玺印分域研究. 岳麓书社.
- 刘建峰. (2012). 战国玺印文字构形分域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东大学).
如:战国印章上「长、人、女、弓、心」等基本字符都差不多。
不同字形简化程度不同:经常被拿出来进行比较的「馬」字:
西周金文「馬」:
齐国文字的简化,保留了周文字「馬」的大致轮廓,简化不是很剧烈:
但其「燕、楚、晋」文字的简化比较剧烈,只留下了表示「马头」和「鬃毛」的笔画:
不同的装饰笔画:如「丘」字,晋、楚两国的「丘」加了一对「角」的装饰笔画。
不同的偏旁位置:都,「邑」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
不同的笔画形态:「己」的笔划形态不同:
不同的偏旁部首形态:
如「水」部,晋系文字的水尾巴非常之长,
如「宀」部,「燕、楚」两国写成一个「三角形」,「晋、齐、秦」差不多。
不一一举例,总之能够根据字形、偏旁、笔画的形态,进行判断属于哪一国的古文字。不是那么深不可测。
我举个李学勤先生释读战国文字的例子,。东周时代的【中山国】,仅仅在古籍中有只言片语,中山国王陵上个世纪在河北平山县三汲乡被发现。
这个史诗级的考古发现,只是源于一块刻有几个古文字的石头。
这个石头是如此的其貌不扬,如果不是考古学家敏感一点,就有可能错过这个世纪大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得到这块石头的呢?
原来平山县三汲乡的一个老农,七十年代的时候,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发现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他就搬回去当猪圈的踏脚石。
考古学家很偶然从老农同村的一个村民那里知道,就去老农家里将这块石头上的文字拓下来,寄给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释读。
今天我们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守丘石刻」:
考古工作者为了不影响李先生的判断,没有提到任何背景信息。
李学勤先生在回信中,告诉河北考古工作者,我先问你们三个问题,才能告诉你们答案:
1、发现这块石头的地方,附近是不是有一个大土堆?
2、附近是不是有河流水泊?
3、附近是不是有山林?
考古工作者当时惊讶不已,因为李学勤先生说的正是三汲乡附近的地貌:土堆、河流、山林。
我们来看地图:
1、大土堆就是中山国王陵
考古学家之所以紧盯这里,就是因为三汲乡附近很多土堆,一般大土堆一般都可能是帝王陵墓。
2、平山县的滹沱河穿过三汲乡
3、三汲乡位于太行山东麓,高山森林很多,来看谷歌地图一目了然:
可以发现中山国背靠大山,左右是河流的「山中之城」,「中山」因此而得名。李学勤仅仅凭石刻上19个战国文字就知道这么多信息,「守丘石刻」铭文为:
监罟有(囿)臣公乘得,守丘(其)臼(旧)(将)曼,敢谒后贤者。简单说一下李学勤是怎么知道的:
铭文上【监罟有(囿)】、【守丘】是先秦的官职。罟:是渔网,监罟,就是管渔业的。「有(囿)」是守帝王园林的官职。这个人叫公乘得。
「囿」是先秦帝王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通常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
- 《诗经·大雅》记载周文王在灵囿捕猎: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 《说文》:罟,网也。
-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那么,凭以上几点推测,必定知道石头出土地,是帝王园林,有山有水。
守丘:守护帝王陵墓的官职。这个人叫「曼」,他称自己是「旧将」,可能是「退伍老兵」。
从守丘可以推理出石头出土地是帝王陵墓,一般帝王陵都是大土堆,陕西这样的土堆至今依然很多。
《守丘石刻》上十九个字对于一般人是天书,但是,对受过训练的人,能看出来是典型的晋系文字。
对李学勤这样一辈子研究古文字的人来说,斜着看一眼都知道:
我只举两个例子:
《守丘石刻》的「将」字,从「床(疒)」从「酉」。
《说文》训为「醬省聲」,战国文字将「醬」字省去了「夕(肉)」和「寸」,今天的「将」则是省去了「醬」的「酉」部。战国古玺印章中经常出现:
这是比较方正的齐国文字,变成了「病字旁」:引自:《古玺汇编》0093、0095,0096,页16监罟囿叫「公乘得」,「公乘」是一个合文,右下角的「二」是「合文符号」,「公乘」是先秦复姓,
比如晋系印章人名:公乘高、公乘画
汉代人不认识战国的字,李学勤先生很轻易的释读出来了,而且进行了神推测,这说明什么问题?第一,说明古人不认得,不等于我们不认得。今天我们对古文字的认识全面超越汉代以后,任何一个时期的古人。第二,战国文字没有那么「天书」,别说李学勤这样专家,我都能认出来。那么,战国时代的一个知识分子:苏秦、张仪、韩非子,认得几国文字不是很正常吗?你去香港、台湾会不认得繁体字?粤语中的方言字,你起码大多数能估出来。
所以,战国文字多样性带来的不便利,很有可能被夸大了。从出土文献来看,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并不成功,而是更加简洁的古隶统一了文字。主要是是因为隶书简洁的便利性,行政干预的力量不是主要的。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大部分原来的楚国人,楚国当时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那汉代为什么不恢复楚国文字?
其一,路径依赖,汉帝国依然是在秦帝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帝国建立了高效的行政体系,包括其官方文书体系。
其二,确实是秦隶比较简洁。楚文字与六国文字差别最大,推行楚文字为标准文字的代价太大。汉帝国是大一统王朝,要统治原来的六国,肯定要考虑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讨论战国文字,一般是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的战国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然后用《壁中书》的例子,来证明战国古文有多么难认。离战国最近的汉代人都不认得,我今天就更加难认。其实,并不是许慎说谎,汉代人会不认得六国文字的原因,是有一个文化断层,这个断层接近五十年的时间。产生断层原因如下:这些结论是常识范畴,我就不引证文献证明。主要是经过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书同文、焚书坑儒以及灭秦、楚汉相争战乱等各种因素,导致先秦典籍散佚。
原来六国的贵族体系全面崩溃,可以说是一个文化浩劫。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不但经济凋敝,而且简直是一片文化沙漠,经过休养生息才渐渐繁荣起来。
汉武帝时代,儒家兴起以后,儒生致力于寻找散落的儒家典籍,文献校雠学和小学文字学正是在那时候形成,目的就是为了解读用战国古文记录的先秦典籍。
虽然汉儒古文学派取得成绩很巨大,但是限于资料不多,所以,对古文字的认识,才是刚刚起步的草创时期。
所以许慎对战国文字认识不全面是很正常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秦始皇一统天下前,各国文字书风差距确实较大,但我认为大部分相互之间是认识的。
文字产生的基础是六义,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甲骨文被发现之初,人们破译其意义,就是从六义入手的。
春秋战国时的文字由殷周文字发展而来,由于书写材料的不同,书风出现变化,出现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其中,齐、燕、晋丶楚、秦系文字最为典型。
但我认为,这些文字的本源是象形文字,而后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或许有很多字有一些异体字,但总体而言,字形的差别不会太大,差别大的是风格。
而这种风格的差距,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有点类似后来出现的书法风格的差距,比如颜字雄强,柳字华美,欧字险劲。
所以,我觉得,战国时各国的文字,绝大部分相互之间是认识的。
比如下图的《侯马盟书》,属晋氏文字,说不定没学过篆书的你,也可认出不少。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汉字自产生以来,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先秦时期,周朝名存实亡,七国各自为政,所推行的文字也各有不同。
那么,七国文字有何异同呢?是否能够互相辨认呢?
在七国文字中,秦系文字与其余六国文字差异较大,其余六国文字又各有不同之处。
东周时期,周王室逐渐衰落,而犬戎又不断侵扰都城。为避犬戎,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邑。秦襄公亲自带兵,护送周平王东迁。秦国因护送之功,而被赐予岐山以西土地。
秦国将犬戎赶走,获取了西周的故地。因为秦人原来与戎人的居住地混杂,文化发展水平比较低。因而,秦直接继承了西周的文字体系,文字相对保守。相较之下,其他六国文字在当时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因而,秦国文字与六国文字相差较大。
六国文字中,楚国文字字形比较飘逸,字体比较颀长。而晋系的文字笔画细劲。齐系文字则装饰笔画较多。
七国文字也并非没有相似之处。
三晋的文字就相去不远,而齐鲁的文字也较为相近。晋文公曾设立六卿之职,让六卿掌握军政大权。但是六卿手中权势愈大,互相攻打,而晋国王室则越来越形同虚设。到最后,韩、赵、魏三家将晋瓜分殆尽。
由于韩、赵、魏三国本是同源,因而三国文字大体相同,都结构较为修长,可以互相辨认。
至于齐地与鲁地文字的相似,则是因为两地相隔较近,交流较多,在文字上差别也就较小。
七国文字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使得文化下移,不仅掌握文字的士阶层更加壮大,连新兴的地主阶级都开始习字识字。一些手工业者也趁机掌握了文化。当时的统治者要求制造器具的手工业者要将姓名刻在所制物品上,以便日后出现问题追责。
这种策略最早兴起于秦国,后来也流行于其他诸国。手工业者虽然掌握部分文字,但毕竟学识不够,有时会出现刻字错误和简化的情况。在这种大背景下,文字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只是文字并未统一改变。
七国文字之所以存在差异,既与七国统治者各自为政有关,也和民间异体字多有关。
由于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国各自为政,政令无法统一于中原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文字也就愈加不同。直到秦王一统天下,实行的"书同文"的政策才将这种状况扭转。
而在民间,一字多形的情况屡见不鲜。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被写为不同形态。这些字有些是由官方使用的正体字省改而来,一些则是民间的胡乱造字。
书写材料的不同,也使得文字差异变大。人们不仅在青铜器上写文字,还会在陶器、货币等物上刻字。各地采用的书写材料略有差异,有的喜用陶,有的喜用竹简等材料。譬如,最具代表的喜在帛上写字的乃是楚地,出土的长沙楚帛书便可为证。即使都在同一种器物上刻字,不同的地区仍然有所不同。
战国时期货币文字极为盛行,但是在秦国和魏国环钱盛行,刀币则是在齐、燕等地盛行。不同货币形状不同,金属含量也不同。那么,在其上所刻的字自然也就有所差异。这也是七国文字差异的原因。
七国文字虽然略有不同,还是可以互相辨认的。
首先,七国文字都是由原始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系出同源。虽有变化,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有的字形的改变,也只是简省,大体还保留原来的形体。
其次,七国之间并非没有外交联系。秦国想要吞并六国时,实行连横政策,而其余六国则实行合纵政策。各国之间除了通过使者进行交往外,也会通过书信往来,如果文字差异过大,那么各国之间也就无法沟通了。
另外,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他们各属不同国家,其作品却流通无误,并不需要翻译。这也是七国文字可以互相看懂的铁证。
七国文字的不同虽然也是文字的一种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良性的。它妨碍了文字最基本的交往功能,一字多形的现象也不符合文字的经济性原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