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自古以来,皇位的继承,一直讲究嫡长子继承制。不过,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却并没有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

赵匡胤去世之前,并非没有儿子,而且长子赵德芳,已经26岁,完全有即位的能力,但赵匡胤最终依然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对于赵匡胤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千百年来,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公元976年,五十岁的赵匡胤,刚刚灭掉了南唐。此时的赵匡胤,已经在位十六年之久。在这十六年当中,赵匡胤先是清理掉宋朝内部的多位节度使,通过杯酒释兵权这种手段,收回了将领们手中的兵权,强化中央集权。然后赵匡胤又先后灭掉了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一统中原之势,已经势不可挡。

然而有趣的是,此时已经在位十六年之久的赵匡胤,却始终没有立太子。

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夭,但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都已经长大。这一年,赵德昭已经26岁,而赵德芳也已经18岁了。

有成年的儿子却不立太子,这种情况,怎么看都好像不太正常。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就不难发现,赵匡胤的这个选择,其实情有可原。

北宋上接五代十国时期。自朱温篡唐开始算起,一直到赵匡胤这会儿,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原大地长期乱战不休。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出了十几个皇帝。在这段时间里,某个皇帝死后传位给幼子,然后幼子能力不足,被人灭国或是篡位的事情,发生的不是一次两次。包括赵匡胤自己,也是这么得来的皇位。

所以,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先立太子,然后自己去世后,留下一个孱弱的太子,被外人欺凌,其实并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匡胤才会选择暂时不立太子,同时扶持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做开封府尹。

开封府是当时北宋的都城,身为开封府尹的赵光义,在赵匡胤的扶持之下,成了北宋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不管是资历还是能力,赵光义都十分出色。如此一来,赵匡胤若是出了问题的话,赵光义可以迅速补位,不至于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

另外,若是赵匡胤活得时间够长的话,还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锻炼自己的儿子。假以时日,赵德昭和赵德芳经过历练之后,资历和能力都足够的时候,还可以再立他们为太子。

不管怎么看,这都已经是当时赵匡胤最好的一个选择了。

但是,就在赵匡胤刚刚灭掉南唐一年之后,赵匡胤却离奇地去世了。

公元976年十一月十四日,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议事。赵光义进宫之后,身边的人早已经被赵匡胤屏退下去。这一夜,兄弟二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但有人透过窗户,看到烛影之中,赵光义时而离席座做出谦逊之状,后来又听到斧子重重掷到地上的声音。

这一夜之后,赵匡胤离奇暴毙。赵光义随后即位,史称宋太宗。

对于赵匡胤的死,一直也是一个很大的谜团。那一夜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对兄弟之间,到底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而在赵匡胤暴毙的时候,身边并无他人,只有赵光义一人。所以,后世很多人都怀疑,其实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

当然,也有人说,那一夜,其实是赵匡胤病重,将赵光义叫来交代后事。至于真相如何,恐怕就只有兄弟二人自己知道了。

在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作为当时北宋的二号人物,再加上赵匡胤事先并没有立下太子,自然顺利即位。而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自然也就因此错过了皇位。

不过,赵光义这样的登基方式,自然为人所诟病。在赵光义登基六年之后,宰相赵普献上了一样东西,彻底确立了赵光义的即位合法性。

赵普献上的这样东西,就是当年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临终之前的遗言。

宋朝虽然是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篡位得来的。但是在赵匡胤登基的时候,他母亲杜氏还活着。赵匡胤登基以后,封杜氏为太后。按照赵普所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的时候,曾经将赵匡胤叫到身边,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么样才得到的天下吗?

赵匡胤回答:我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全是托祖先以及母亲的福。

杜太后又道:你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柴荣将皇位传给了幼子柴宗训,柴宗训统治天下,才因此得到皇位的。要是如果当时后周的统治者,不是年幼的孩子,而是成年人统治的话,天下还能够是你赵匡胤的吗?

对于杜太后的这个说法,赵匡胤并没有否认,只是沉默。

杜太后随即又说道:所以,你应该将弟弟赵光义立为继承人,在你死后让他做皇帝,国家有年长的人做皇帝,这才是国家的福气。赵光义死了,再传位给老三赵廷美。等老三死了以后,你儿子赵德昭应该也堪当大任了。到那个时候再传位给他,不是更好吗?

对于杜太后的这番话,没人知道当时赵匡胤在想什么。不过,赵匡胤是个很孝顺的人,肯定不可能在母亲临死之前,反驳母亲,所以就只能沉默。偏偏杜太后还不依不饶,坚持让赵匡胤答应自己。然后还把宰相赵普叫了进来,让赵普把自己和赵匡胤的话都记录下来。藏在金匮当中,妥善保存。

这份遗言,后世史称金匮之盟,广为后世所熟知。

有了这份遗书,赵光义做皇帝自然就做得更加名正言顺了。自此之后,再无人质疑他的皇位合法性。不过,赵光义后来却没有遵从这份金匮之盟,没有将皇位再传给弟弟,也没有传给哥哥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不过,金匮之盟虽然被世人所熟知,但实际上,赵普其实并没有拿出真的遗言原本,只是凭自己随口一说,然后宫中的其他记载,确实都对得上号。也就是说,所谓的金匮之盟,其实只有赵普这一个证人,并没有明确的证据。

如此一来,金匮之盟到底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是由赵普伪造的?亦或者说是否只是赵匡胤在母亲临终之前的善意之举,其实并没有留下什么明确的遗书?这一点,后世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在赵光义登基之后,金匮之盟中所涉及的其他几人的结局,却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赵匡胤的三弟,赵廷美,按照金匮之盟,本该是在赵光义死后,继承赵光义的皇位,然后再将皇位传给赵德昭。但结果,在赵光义即位后,赵廷美因为得罪了宰相赵普,后来被诬陷图谋不轨,然后被流放,最终病死于房州。

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同样英年早逝。老二赵德昭,于赵光义登基四年之后,因为被赵光义训斥,自杀而死。老四赵德芳,亦于赵光义登基六年后病逝。对于赵德芳的死,史书上仅仅给出了“寝疾薨”三个字的记载,并没有更详细的死因记载。

就这样,等到赵光义去世的时候,当年金匮之盟上所记载的另外几人,都已经提前离世。如此一来,赵光义自然也就只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了。

总之,赵匡胤去世后,之所以会由弟弟赵光义即位,其实并不是因为赵匡胤主动传位,而是因为赵匡胤之前没有立太子。加上之前早有兄终弟及的传统,而赵光义当时又是宋朝内部实打实的二号人物,所以才顺利即位,成为宋朝的第二任皇帝。

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谢谢邀请:

赵匡胤(927一976)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朝是继五代十国之后亨年三百一十九年的一个朝代,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但这都是后世对于历史的总结,对于身处分隔朝代界线的赵匡胤并非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能拿之前汉朝,唐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来做考量,而是要以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现实情况来分折,认识。

赵匡胤去世时是在公元976年,当时中原分裂局面并没有结束,还有钱俶的吴越国,陈洪进割据的漳,泉二州以及太原,北汉等,这些都要去收复,那么谁是最亲近的又是最有能力完成这些未竟的事业呢?显然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三弟,比赵匡胤小12岁,从小聪颖而不群,博览好学,和其兄一样都是文武全才,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赵光义积极拥立兄长称帝,被封为殿前都检点,开封府尹,晋王,为大宋的统一进程立有汗马功劳,在军中威望甚高,继续完成统一事业,赵光义是首当人选,没有其二。

兄弟俩一母所生,手足情深,赵匡胤从小就对赵光义文武教习,疼爱备至,做皇帝后还经常过问其弟的身体状况,看到光义肠胃不好,亲自为弟灼艾针灸。平时纠正弟弟的走路的姿式,要求龙行虎步,告诉他怎样在仪容,形态上做到为人君的样子,这其实已是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态度。

据史料记载,有个“金匮之盟”,说杜太后临终前召赵普入宫,口述遗言,由赵普记录,命太祖死后传位于赵光义,这个我认为不能当真,杜太后即不可能那么武断,也不可能算准赵匡胤一定死在光义之前,再说也没那个权力,毕竟不是后来垂帘听政的那个太后,但在平时和儿子一起拉家长时候确实说过,“我们这个皇位是从孤儿寡母中得来的,以后传位一定要传给有实力的人,千万不要像后周那个样子”,后面的意思,大家也明白了,赵匡胤也当着母亲表示,要传给弟弟赵光义。

从历史上来看,赵匡胤确实没有传位给儿子的迹象,在位16年,如果要传位给儿子,早就应有所准备,可他连给儿子封个王都没有封,更别说立太子了,长子赵德昭早以成年,只做了个使相,并无实权,次子赵德芳更是年幼,直到赵匡胤快去世时,赵德芳才出阁,封了个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至于为什么会质疑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我想,一个是因为和传统观念的父死子继的原则相悖,另一个依据《湘山野录》里“烛影斧声”的故事,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之前己经说过了,那是相对于稳定的朝代而言,对于五代十国这种混乱时期己经无效了,想想五代53年,更替了十多个皇帝,平均4年一个,有几个能安亨终年,皇帝不是被推翻,就是义子继位,为什么义子继位?还不是有实力,能力强,才收为义子的吗?所以这时的赵匡胤要找的继位人,一定是有实力,有能力的,交给兄弟比起交给义子来,那不知要亲近多少倍?再一个“烛影斧声”,说的是赵匡胤病重,召弟弟赵光义进宫,两人晚上对饮,有人在窗外模糊看到,赵光义起身向后退,有躲避之状,赵匡胤拿着玉斧向前,并有玉斧戳地之声,还有赵匡胤在说“好为之,好为之”,第二天凌晨赵匡胤就离奇死去,然后接着就是赵光义继位。明白地说就是怀疑赵光义杀了哥哥,即而篡夺了皇位。这个我们当故事听听还可以,作为证据却有点牵强附会了,先不说皇宫又不是农舍,随便由人来回走动,就说说《湘山野录》,那是宋神宗年间僧人文莹所写的,离开事发之时也将近百年了,怎么可能了解的如此详细?显然是凭空捏造的,不能作为史实依据。

纵观赵匡胤一生,征战东西,黄袍加身,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上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吸取前朝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收其精兵,削夺兵权,削弱相权,采取温和的“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在举措上实行“强干弱支”,使国家呈现和平安定局面,然后制度上厚禄养廉,整顿科举,知人善任,重视文化建设,作为其本人,有着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宽厚,好学不倦,勤政爱民,崇尚节俭,如此完美的人生,难到会仅仅在传位上失策吗?其实他的传位恰恰是最完美的。

谢谢阅读

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答:提这样的问题,估计赵匡胤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难道没听说过“烛光斧影”的故事吗?

赵匡胤十有八九就是弟弟赵光义杀害的,那皇位直接就是赵光义篡夺过来的。

当然,赵光义绝对不会宣布说人是自己杀的,皇位是自己篡夺过来的。

那么,他是怎么样向世人交待这两件事的?

很简单:哥哥赵匡胤是得了暴病病死的,皇位是哥哥赵匡胤传给我的。

但是,只要是谎话,就必然有漏洞,就必然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想那赵匡胤一向身强力壮,死前几个时辰还吃嘛嘛香,活蹦乱跳,没有丝毫生病的迹象;而且,从“发病”到死亡,也没有任何一个御医来得及诊治或救治,似乎,只有中毒才能解释得清楚。

排除掉食物中毒的可能,那么,就是有人下毒了。

而赵匡胤死前,一直陪着他的,就只有他的弟弟赵光义。

可别忘了,赵光义是个下毒高手,南唐李后主,就是中了赵光义的“牵机药”暴毙的。

赵光义虽然口口声声说哥哥在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自己,但一直拿不出得力证据。

而是等他登位后六年,根基已固,才由宰相赵普抖搂出一个“金匮之盟”的说法。

赵普是这样说的: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也就是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太后(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了,自知不久于人世,召我(赵普)入宫,让我做证人,对太祖说:“你能得天下,就因为周世宗的儿子太年幼!如果周世宗的儿子已经成年,天下岂能为你所得?为保我朝国运长久,你死后当传位给你弟弟。国有长君,万民之福。”太祖满口答应,说:“母亲大人说得太对了,我同意按您说的做!”太后于让我取笔墨写成誓书,藏于金匮内,命谨慎小心的宫人好生保管。

补充一句,赵普原是赵匡胤的老人,也是红人,赵光义一上台,他就过气了,直到公布了这个“金匮之盟”,才重新焕发第二春,再次大红大紫。

不用说,他是和赵光义达成了某项交易。

话说回来,这个“金匮之盟”不在赵光义继位之日宣布,而在六年之后才公布,情理上就不通。

而且,赵匡胤称帝那年(公元960年),才35岁,正是来啊,快活啊,人生还有大把时光。他的儿子赵德昭当时也已经11岁了,只要赵匡胤不是那个时候死,活上个三五年,赵德昭也长大成人了,根本不可能出现后周六岁幼主继位的情形,杜太后说那种话,是病糊了还是怎的?

实际上,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也已经二十六岁了!

现在很多人说,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就担心自己的儿子年幼,看不住江山。

看看,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了!

还有更荒唐的说法,说后周郭威时代,他任柴荣做了开封尹,后来就把帝位传给了柴荣。

那么,赵匡胤即位后,任弟弟赵光义做开封尹,就是想将帝位传给赵光义了。

但是,五代之中,从储君到登位,曾担任过开封尹的,就只有柴荣一个,能说明什么问题?

而赵光义之后,北宋名臣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人都曾担任过开封尹,难道,这些人也是要做储君的征兆?

真是可笑至极。

比较反常的是:按照成例,新君继位后,都要等到第二年才更改年号。可是,赵匡胤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去世,赵光义则于十月二十一日正式登基称帝,当年十二月就迫不及待地改年号改为“太平兴国”,连一个月也等不了,他是害怕什么呢?

最此地无银的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就迫死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又离奇死去。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被整,斥往房州,不久离世。

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可能发现了其中可怖的阴谋,深受刺激,精神失常。

一句话,赵光义的皇位来历不明。

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这里面可能有一定的原因,赵匡胤死的突然,其弟赵光义为什么能够接班,也只能算是“近月楼台先得月吧”,在赵匡胤突然死时仅他一个人在陪着他睡觉,他最清楚的是什么原因而死的,所以一直以来便有人说他的哥哥赵匡胤是他谋害而死的。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清晨,赵匡胤突然驾崩。二十一日,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所以,人们的猜测就是因为他们兄弟二人晚上一起喝酒,又同睡一张床,而他的哥哥早上又突然死了,这很容易产生联想,是赵光义害死了他的亲哥哥,但是他于第二天即皇帝位,那么有谁敢说是他害死了他哥哥呢?

令人奇怪的是,赵光义即帝位以后,首先改年号是“太平兴国”,表示要干一番事业,然后任命他的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封他的侄儿子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封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节度使(人们称他为八贤王),而且将宋太祖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而且将宋太祖的三个女儿称为国公主。不仅如此,赵光义还将宋太祖的旧部薜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的人加官封赏。而且还将宋太祖在世时已经处理的和还想处理的人,他一律赦免。

所以,让人们感觉到十分迷茫?如果他的哥哥是他害死的他为什么还要重用他的儿子赵德芳,以及他的部下呢?如果不是他害死的,他为什么不扶持他的儿子赵德芳继位呢?这时候的赵德芳已经成年,而且还是一个贤德有能力的人......

但是,赵光义仍然注意培养及提拔他自己的亲信。他的亲信有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一些人,都逐㱑进入朝廷担任重要职务。而且赵光义还罢免了一批元老重臣,他们是赵普、向拱、高杯德、冯继业等,而且将他们安排在京师附近,便于控制。

以上种种迹象令人费解,好像赵光义的行为看似正常,但也不寻常,总之,一直是历史一个“迷”,总是让人不尽的猜想。

综上所述,赵匡胤并没有把皇位让给弟弟赵光义。而是赵匡胤同弟弟共同饮酒后,当晚睡在一起,早上突然死了,而且赵光义第二天便即了皇帝位。

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宋太祖赵匡胤是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生于公元927年,公元960年登基即位,卒于公元976年,在位17年,享年50岁。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朝,结束了自唐代之后半个世纪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大动荡年代,使得中原大地重归一统。作为封建帝王,赵匡胤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非常知名,他是一位伟大的君王,毛主席在诗词中也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肯定了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的帝位传位问题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赵匡胤在位17年,但是在他在位期间并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赵匡胤本人有4个儿子,长到成年的是他的二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都已具备接班的条件,但是赵匡胤始终没有立他俩其中之一为太子。赵匡胤的二弟赵光义比赵匡胤小12岁,在“陈桥兵变”中他是主要的发起者之一,为其兄长“黄袍加身、登基即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后赵匡胤也是将这个兄弟作为他的主要助手加以使用,作为接班人加以培养,让其长期担任京城开封府的行政长官,实际上的接班人的位置。赵匡胤有这样的想法是基于他与母亲杜太后的一个盟约(历史上的“金籄之盟”),即在他的身后将皇位传位于二弟赵光义。

即便是赵匡胤与母亲有过一个盟约,事实上也是拿赵光义作为接班人培养的,但是赵匡胤也始终没有明确确立赵光义皇太弟的地位。赵匡胤的去世是非常突然的,事前没有任何征兆,他的身体也没有任何生病的迹象。他去世前的夜晚还与赵光义彻夜长谈,据后世相传,当天晚上发生了“烛影斧声”,一直在揣测是赵光义加害了太祖赵匡胤,这也是一个千古之谜。第二天清晨,赵光义也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在德昭、德芳之前进宫,宣布赵匡胤的遗嘱,由他即位为帝,因此后世一直在流传赵光义的得位不正,而赵光义也似乎一直为此心虚。

赵光义即为宋太宗。

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你扔一枚硬币在地上,

有多大可能硬币会立住,

赵匡胤就有多大可能愿意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一点都不想把皇位传给弟弟。

赵匡胤不是封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兼晋王了吗?

对,依照五代以来的惯例,

储君的象征,就是这两个官职和王位。

可惜,赵匡胤这么做,只不过是想用一个混蛋踢走另一个混蛋。

另一个捣蛋鬼,就是赵普。

试问,一个有心要一统中原,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雄主,

又怎么会容忍自己手下有一个独相存在呢?

既然分宰相之权也阻止不了赵普的一系列妄自尊大的行为,

那就把自家弟弟扶起来遏制赵普好了。

赵光义尾大不掉,让赵匡胤在洛阳丢了脸

赵匡胤眼看赵光义势大,使出了绝招,

迁都!

我把你在开封府盘根错节的势力连根拔起!

但是,赵匡胤真没想到。

赵光义当着群臣,跪在他面前,轻轻的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赵光义这话,是读书读傻了?

不知道契丹人的骑兵在平原地区纵横自如以致开封无险可守?

在德不在险?要不,把开封的城墙拆了算了,反正在德不在险!

可是,就这五个字,愣是让赵匡胤没了话说,迁都,就此作罢。

因为,他听懂了,

什么德?无非就是,人心已在晋王赵光义一方了,

赵匡胤,动不了他了!

张匡胤没认输,他办了两件大事。

第一,发兵讨伐北汉,打算灭此朝食!

私底下的原因,则是借此事要再次在臣民中树立至高无上的威信,

以便他接下来要处理赵光义的时候,能够没有掣肘。

第二,张匡胤从洛阳回到开封,一月内三次到访四弟赵光美家。

很显然,开封府但凡有点头脑的臣僚,都知道,官家这是要把自家四弟捧起来了。

捧来干啥?

还用问吗?

再加上,赵匡胤让赵德昭迎接进京的吴越王钱俶(音:处),让赵德芳主持宴会,都是为了让儿子们走上政治舞台。

但,赵匡胤还是小看了自家的弟弟赵光义,

所以,烛影斧声。

公元976年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对,就是上面那行字,也没说有啥病。

而赵光义登基,也就一行字

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辽史》更干脆,更直接:赵炅自立。

赵匡胤,从来没想过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

可是,他也从来没想过,要把自己的弟弟杀掉,

可惜,赵光义,不是这么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