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
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便于统治。
元朝和历史上的其他几个大一统王朝都不太一样,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在统一整个中原之前,元朝在北方已经打下了极为广袤的疆土。如果忽必烈选择像过去几个大一统王朝一样,定都南方的话,元朝对于北方草原的控制,将会十分有限。
忽必烈生于1215年,他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的儿子。成吉思汗去世后,其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窝阔台在位期间,忽必烈只是一个闲散王爷。在做王爷期间,忽必烈结识了很多汉族文人,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为后来忽必烈选择定都北京,埋下了伏笔。
窝阔台在位12年,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继承汗位。贵由在位时间极短,仅仅在位三年之后就去世了。贵由死后,蒙古帝国内部,围绕着汗位展开了残酷的斗争。最后,忽必烈的大哥,蒙哥,夺得了汗位。
当蒙哥成为第四任蒙古大汗之后,忽必烈这个亲弟弟,自然也得到了重用,负责漠南汉地的全部事务。所谓漠南汉地,就是指蒙古戈壁沙漠以南,当时蒙古帝国已经打下来的全部地盘。因为经受过汉文化的充分熏陶,忽必烈上位后,开始大力推行汉法,任用汉族为幕僚。
公元1252年6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觐见蒙哥。在这次觐见之后,忽必烈奉蒙哥的命令,率军亲征云南。公元1254年,忽必烈攻克大理国,云南地区自此并入蒙古帝国的版图。
解决了大理之后,南宋就成为蒙哥最后一个要征服的对象了。
不过,此时的忽必烈,羽翼渐渐丰满,也因此引起了蒙哥的猜忌。不久之后,蒙哥给忽必烈设了一个局,先是对忽必烈所辖地区进行审查,然后罗织罪名,大面积清理忽必烈任用的官员。最后,忽必烈还是亲自去朝见蒙哥,和哥哥打出了一套感情牌,蒙哥这才收手。
在清理掉忽必烈任用的官员后,蒙哥开始重新信任忽必烈。所以接下来,当蒙哥大举进攻宋朝的时候,忽必烈也再次被重用,参与对南宋的进攻。
不过,蒙哥这次进攻南宋,并不算顺利。在进攻到四川合州之后,南宋军队抵抗得异常顽强,让蒙古军队再难向前半步。为了解决掉南宋,蒙哥这时不得不派忽必烈前往河南,从北方开辟第二战场,同时进攻南宋。
然而,就在忽必烈刚刚取得一些胜果之后,一个巨大的噩耗传来:远在四川的蒙哥,在进攻钓鱼城的时候,战死了。
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大汗的宝座,便又成了无主之物。
对于蒙古大汗的宝座,忽必烈自然也是有想法的。蒙哥虽然有儿子,但蒙哥的几个儿子,都资历不足,按照蒙古习俗,很难继承汗位。而按照当时的情况,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就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忽必烈,另一个是阿里不哥,他们两个都是蒙哥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在汗位面前,就算是亲兄弟,一样要兵戎相见。
原本正在和南宋死磕的忽必烈,迅速放下这边的战事,和南宋方面议和。然后,忽必烈率领大军北返,打算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阿里不哥也不肯善罢甘休,双方直接开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五年。
五年之后,阿里不哥战败,向忽必烈请降。忽必烈接受了阿里不哥的投降,成为了新一任的蒙古大汗。但同时,这场战争,对于蒙古帝国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帝国依然保持着快速扩张的状态。到了蒙哥时代,蒙古帝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帝国。但同时,如此广大的地域,也使得靠近欧洲那边的金帐汗国、伊尔汗国,独立性越来越强。在这场战争当中,几大汗国各自站队。有的支持阿里不哥,有的支持忽必烈。
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忽必烈对几大汗国给出了承诺:只要他登上汗位,几大汗国可以更加独立,只要奉他为宗主国即可。所以,这场战争最后虽然以忽必烈胜利而告终。但同时,也将庞大的蒙古帝国,直接肢解。
忽必烈胜利之后,对于中亚乃至西亚、欧洲那边,根本没有管辖的能力,鞭长莫及。而他主要进攻的方向,又是南宋政权。所以,在哪里建都,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公元1260年,忽必烈将开平提为上都。一年之后,他又将燕京改为中都。公元1272年,忽必烈取‘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改为‘大元’。自此,元朝正式开国。又过了一年之后,忽必烈宣布,将中都改为大都,作为整个元朝的都城。
忽必烈所采用的建都政策,是两京制。上都位于草原,用来影响和辖制北方草原地区。而中都则地处要地,北上可沟通草原,南下可联系传统汉地,向东可以影响东北地区。这个位置,对于当时元朝的所辖疆域来说,最为合适,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除此之外,忽必烈选择建都北京,还有几个原因。
首先,北京是当年托雷的领地治所。托雷是忽必烈的父亲,继承托雷的选择,对于忽必烈来说,意义重大。
其次,当时元朝统治的其他几个要地,比如上都、和林等地,都地处草原,无法建造超大规模的城市。忽必烈受汉文化的熏陶极深,更喜欢首都可以成为元朝最繁华的一座城市。而上都、和林等地,显然无法满足忽必烈的建城需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些迷信的原因。当时负责建都的,是忽必烈手下的两位汉臣:刘秉忠和郭守敬。刘、郭二人在选择建都位置的时候,走访了很多地方,最终认为北京这边的风水最好,所以建议忽必烈选择这里。
自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后来的明、清两代,也都选择了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也因此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之一。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
确切的说,元朝是两都制,上都和大都都是政治中心,大都在元朝还不叫北京。我来简单聊一聊。
中统四年(1263)五月,忽必烈升开平府为上都。翌年八月,复诏:“开平府阙廷所在,加号上都,燕京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因改燕京为中都路,其府号大兴。忽必烈在以皇弟总理漠南时,开府金莲川,筑开平府,这是同他当时的政治需要相适应的。中统践祚,形成与阿里不哥的漠南、北对抗。忽必烈便是利用燕京为依托,凭借中原,华北的丰厚人力、物力来与漠北的阿里不哥抗衡,并取得胜利。上图元世祖忽必烈
在新王朝的政治配置上,燕京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并建两都、以开平来联系蒙古宗亲,以燕京来控御丰饶的汉地这一政治设计,是从忽必烈的即位开始,就已经很明确的。
随着元朝中央集权的巩固,政治的重心又进一步南移,燕京已经开始成为事实上的首都。故在1266年十二月,忽必烈正式任命安肃公张柔与行工部尚书段天祐等同行工部事,开始了大规模的两都修建工程,而重点却是中都的修建。重凿金口,导卢沟河(今永定河)以漕运西山木石,加紧了迁都燕京的准备。
上图北京金元明清城址示意图
金元之际,金中都城池宫阙都已遭到极严重的破坏。意大利主教约翰普兰诺加宾尼(John PlanoCarpini)在《出使蒙古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蒙古风俗:
“当一个斡耳朵曾在一个地方安置时,在它搬走以后,只要那里有任何曾经烧过火的痕迹,就没有一个人敢经过它曾经安置过的地点,不管是骑马还是步行。”蒙古人把废弃的古城遗址称之为马兀八里(Maubalik),马兀,蒙古语意为坏或恶;八里,突厥语意为城。在亡金宫阙废墟上来重建新宫,在蒙古人是一种禁忌。加上拆迁、供水等诸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新城城址的选择上,忽必烈宁愿彻底抛开金中都的旧址,而在它的东北海子一带旷野上重新建筑新城。元大都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上图元大都宫室复原图
有关新城城址的择定,城池、宫阙的规划,包括“祖社朝市之位,经营制作之方”,都是由号为聪书记的僧子聪(即刘秉忠)总设计的,赵秉温、赵铉助成其事。工程的指挥和组织者除张柔(1266年死,其子弘略代)、段天祐、王庆端、刘思敬、谢仲温、高觽等外,还有色目人野速不花与也黑迭尔等。元大都的兴建,从1267年到1293年,历时26年才竣工。
1272年,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
自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以来,大蒙古国的统治中心一直在哈拉和林。
后来,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以上都(今开平)为中心。
然而,当忽必烈要建立大元时,却将大都定为都城。
为何要如此呢?
调整方略的蒙古贵族尽管蒙古人攻占了许多城市,但是,他们原本是极不愿以城市为统治中心的。
成吉思汗曾警告众人:如果有一天我的子嗣和臣民都住进了用泥土建造的房子,那就是我所建立的蒙古要灭亡的时候了。
所以,成吉思汗在攻破金中都后,回到漠北的游牧宫帐,而将漠南交给了色目人,“以西域之法”管理。
然而,蒙古之法、西域之法,显然都是不可能巩固对农耕地区统治的。
所以,各类拥兵的地主武装和不堪忍受的民众常起兵反抗,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很不稳固,对南宋的征伐也迟迟打不开局面。
蒙哥汗继承汗位后,决心做出调整:以忽必烈治理漠南汉地,阿里不哥留镇漠北。
忽必烈治理汉地时期,吸收了大量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法”治理“汉地”。
因此,忽必烈非常清楚:只有以“汉法”治理“汉地”,才可能真正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统治方式要调整,定都之事自然要要调整了。
最终,忽必烈选择了大都。
之所以选择大都,是因为只有大都才能满足忽必烈统治庞大帝国的需求。
定都大都,便于对中原的统治忽必烈既决心以“汉法”治理中原,自然要在中原地区建立一个统治中心。
今北京地区,虽然此前没有做个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中心,但在北方各族人心中已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
辽人曾以此地为南京,金人以此为中都。
尤其是金人时期,自海陵王1153年迁都于此,此地作为北方的统治中心,已经有100年历史了。
所以,燕地在当时北方人心中,已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
而辽、金经营燕地,自然也是因为燕地更利于“经营天下”。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极利于对中原的掌控。
因此,正如劝忽必烈定都大都的巴图鲁所说:“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地,非燕不可”。
因此,定都于此,可以彰显大元入主中原的雄心,使蒙古统治者成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
过渡地带:大都位置,可以满足同时治理中原与草原那么,西安、洛阳、开封,不是更”正统“吗?
仅以当时的中原地区而言,确实如此。
不过,不要忘记,大元不但要统治中原,还要统治草原。
当年,鲜卑人建立北魏后,北魏孝文帝也立志学习中原先进文化,迁都到了洛阳。
然而,由于生活习惯不同,生存条件不同,留在边地的鲜卑人与北魏统治者渐行渐远,并最终爆发了内乱。
所以,忽必烈的设想是:两都制。
不但以大都为都,天子每年有半年要巡幸上都,加强对留在草原的诸王的统治。
既然如此,两都的位置自然不能太远,否则,天子一直“往返跑”也不合适。
所以,元的两都,基本都在“过渡地带”。
燕地,正处于游牧与农耕的过渡地带。
所以,往来大都、上都,向南可以统治中原,向北利于巩固对草原的统治。
大都地势,足以抵御漠北贵族当然,即便大元是漠北入主中原的,但他的主要军事威胁却依然是漠北诸王。
当初,蒙哥去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漠北诸王,多支持阿里不哥,忽必烈好不容易才搞定的。
然而,整个大元王朝时期,漠北贵族都常常有觊觎帝位之心,多次发起叛乱。
所以,与其他中原王朝一样,定都之地,也要考虑防御北方。
大都周边,西、北面、东北,三面环山,是抵御漠北贵族入侵的天然屏障。
因此,无论是“两都之争”,还是漠北贵族直接闹事,元政府都稳如泰山。
利于集中大都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湖泊密集,陆路、水路交通都十分便利。
尤其是在忽必烈灭南宋后,一统南北,通过京杭大运河,南方物资便利地运输到大都。(元代海运也极为发达)
如此,“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便于将政令发布四方,加强对各地的统治。
同时,各类物资、人员可以便利地集结于此,天子直接掌握足够的军队、物资,震慑四方。
以此为基地,向西北入草原,向东北入辽东,距离很近,向南入江淮,交通便利,正是经营四方的绝佳基地。
元以大都为都,是为了同时加强对草原与中原的统治。
这既是经济重心向东部转移的必然产物,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此后,除了大明曾短暂以南京为都,民国以南京为都外,北京地区长期成为我国的首都。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
忽必烈选择“北京”,那个时候叫“燕京”为“都城”,有一个过程。
他之所做如此决定——
第一,是便于统治管理所占领汉地的广大疆域以及彻底灭南宋。
第二,是便于指挥调度仍在进行的其他扩张战争。
第三,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别的地方已无适宜的“建都”之地。
(成吉思汗像)
一元世祖忽必烈,生于1215年,卒于1294年,1260-1246年在位,是蒙元帝国第五代君主。
1215年,忽必烈的爷爷成吉思汗,即元太祖攻占“燕京”,约在今北京城西南隅一带,并将此地作为蒙古贵族统治汉地的重要据点。
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即蒙元第二代君主太宗,此时开始在此地派驻“断事官”,建立行政机构,统辖已占领的汉地诸“路”,时称“燕京行台”或“行尚书省”。
1260年,忽必烈于“开平”,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一带即位, 是为“中统元年”。登基后,其在“开平”设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在燕京设“行中书省”,分别选派宰执人员。
“中书省”和“行中书省”,此后成为元蒙帝国在汉地之“中央政府所在”和“派出行政机构所在”的固定称谓。
(元大都平面图)
二这一年,忽必烈初至燕京,“驻跸燕京近郊”,即燕京城东北郊外的离宫“大宁宫”。此处,原为高梁河下游天然湖泊,东岸附近人工堆土成岛,名“琼华岛”,也即今北海公园内白塔山所在的“琼岛”。1262年(中统三年),忽必烈下令整修琼华岛。
1263年(中统四年),即,忽必烈定“开平”为“上都”。
羿年,定燕京为“中都”,再次下令修缮琼华岛。
1267(至元四年),忽必烈颁旨修建“中都城”。新城位于原燕京旧城东北,以“大宁宫”为中心向外扩建。
时任光禄大夫、太保的刘秉忠,主持了新城的设计。检校工部尚书张柔和段桢(天祐)、回回人也黑迭儿等负责工程实施。
至元四年正月,正式开工,始建宗庙宫室。
至元五年十月,宫城成。
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次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正式定为都城。突厥语称汗八里,意即汗城。同时于“大都”建“中书省”,蒙元 “中央政府”遂迁至此。
1285年,即至元二十二年,“大都”全部建成,前后历时共18年。
三当年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号“大蒙古国”,这一年是1206年。
之后他统兵南征百战、西征东伐,疆土迅速扩大。
于是,他论功行赏,对宗室、外戚、功臣进行分封。主要收益的,当然是功劳最大的他的四个儿子。
这一分封,也为他的孙子辈们分裂为几大“汗国”埋下了隐患。
1229年,太宗窝阔台受太祖遗命即位。1235年,建哈拉和林城,为国都。
太宗死后,其后人和太祖幼子拖雷之后,已有争位之意,而太宗长子贵由有幸继位,是为定宗,然而身体多病,未久即逝。
此时,拖雷之子蒙哥被推举,是为宪宗。太宗后人欲夺位,所立之人被宪宗所杀,太宗后王兵权亦被褫夺,由此退出了王位争抢。
四宪宗亡,拖雷族内又起争执。统治漠北的阿里不哥和统治漠南的忽必烈均自立,最终忽必烈打败了阿里不哥,即位为“世祖”。
而此时,太宗之子海都自立于西北,为“窝阔台汗国”,察合台、钦察两个“汗国”都附和于他。“伊尔汗国”依附忽必烈,不过从地理上被隔绝了。
尽管忽必烈名号上是蒙元君王,但政令只在自己控制的地域上得以执行。
1310年,海都之子归降。但从海都背叛,蒙元帝国就实际上分裂了。
忽必烈对各汗国号令不畅。定都,也只能考虑对自己所辖地域有利而选择了。
何况,定都“大都”之时,与南宋的战争还在打。其后,忽必烈又连续对海外作战。“大都”的地理位置,对于指挥调度,是最适宜之处。
五说几句“大都”的设计布局。
“大都”总体平面布局,据于《周礼.考工记》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设计。
“皇城”为核心部分,位于全城南部中央略偏西,跨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两岸,周围约20里。
“皇城”内,围绕太液池、琼华岛为中心,建有3组殿——南为大明殿,为皇帝“正朝”;北为延春阁,皇帝在此接见大臣和修佛事;西隔太液池,南为隆福为太后所居,北为兴圣,为太子所居。
城区,亦按《周礼.考工记》“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布局,分成东西或南北向的街道坊衢。
“海子”,即今什刹海东岸,确立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相当于现在北京城内鼓楼。阁西15步立有“中心之台”的石碑。中心台至丽正门,即大城的南正门,距离为全城“四至”的基准,这条直线也是贯穿全城南北的中轴线,全长6里。在今景山北,已发现元大都的中轴大道,宽达28米。
全城共有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沿着纵横干道,划分为50坊,坊均有门,署有坊名,是行政管理上的地段名称。
全城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城中市场集中在三处——海子(积水潭)北岸的斜街,是大运河终点;今西四附近,是羊、马、牛、骆驼、驴、骡等集中交易处;东四西南,在明照坊内。三处均在北城,皆为街道冲要之地。
“大都”,很好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围绕高梁河下游的湖泊周围建城。同时为了解决漕运问题,1262年(中统三年)由郭守故主持,汇西山诸泉水进城,连通高梁河与闸河即通惠河,使江南漕船可直达城内海子,即解决了漕运,又形成了水面盛景。
“大都”设计,体现了皇权至上观念,对明清两代皇城建设,形成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古都史和建筑史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
蒙元政权先后建有四个都城,即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西北角)、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中都(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元大都(今北京)。四个都城中属大都地位最为重要,不仅影响了明清时期都城的选择,并延续至今。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之位,中统四年忽必烈颁发诏书,“升开平为上都”,建立新的都城。随着忽必烈政权与中原的关系日益紧密,忽必烈决定迁都燕京,建立新的都城。
燕京地理位置优越,东面是辽碣,西方是三晋,左为太行,右是渤海,实在是连接四方的交通要道。而且燕京作为都城历史悠久,城市发展良好。辽朝以此为南京,金朝改名为中都。从至元四年(1267年)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人基本上在燕京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辉煌壮丽的世界性大都市。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
忽必烈想做的不仅仅是蒙古大汗,他想要做的是天下之主,定都漠北,根本无法有效掌握中原地区,要想做真正的皇帝,就必须离开大漠草原选择都城。
而原本的金中都城,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对于当时的忽必烈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如今的北京当年被后晋皇帝石敬瑭献给契丹人之后,就深得器重,契丹在此设立南京,而后来的金朝在此建立中都城。
忽必烈的爷爷成吉思汗在1214年就攻陷了金中都城,当时的金朝迁都金南京也就是开封,不过蒙古大军只是将金中都劫掠焚毁,并没有常驻下来,金中都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蒙古汗国兴起的时候,都城在漠北草原上的哈拉和林,这是一座典型的草原城市,位于鄂尔浑河旁边,但与其说那是一座城市,不如说就是个老巢。
草原上原本就是以游牧为生,根本就没什么像样的城市。
各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待不下去了就会离开,整体迁移,所以哈拉和林也存在很多的缺陷。
成吉思汗时代的大蒙古汗国就已经非常广袤,东西横跨上万里,而他驾崩后,黄金家族继续大规模对外征战,向西南亚洲、中原与欧洲进军,蒙古的底盘越来越大。
兄弟相争,两汗并立成吉思汗传位窝阔台,但是窝阔台家族对于蒙古汗国的掌握,到了贵由这个时期就断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所生幼子拖雷的家族。
当年继承汗位的虽然是窝阔台,可成吉思汗大多数的军队与百姓、财产都归了拖雷。
拖雷的家族极其强悍,拖雷的长子蒙哥成为了新的蒙古大汗,但他在钓鱼城意外战死,因为没有确定继承人,蒙古汗国发生了大规模的汗位争夺事件。
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在各自的势力支持下,都想争位,而蒙古帝国之内的察合台汗国等也都卷入,蒙古帝国因为这场兄弟之争,陷入了撕裂的状态。
阿里不哥作为拖雷的幼子,的确有“守灶”的优先继承权,但是忽必烈战功赫赫势力庞大,根本不愿意屈居人下,他在中原经营多年,有心一博。
实际上,阿里不哥得到了相当多的蒙古贵族的支持,在漠北率先称汗。
而在阿里不哥称汗之前,忽必烈抢先称汗,只不过没有得到大多数的支持,这么一来,蒙古内部就陷入了撕裂,由此掀起了大规模的兄弟战争。
蒙古帝国实际上已经破裂,而忽必烈最终虽说战胜夺得汗位,但却无法得到其他大多数蒙古汗国分支的支持,忽必烈能够依靠的并非蒙古旧贵族,而是在汉地聚集的势力。
双管齐下,天下之主作为当年蒙古进军中原的头子,忽必烈在征战南宋与大理的过程中,积攒了大量的势力,而中原才是他的根据地,他在这个地方势力比在蒙古草原要强大。
都城肯定要定在自己强势的地方,可也不能过度远离草原。
忽必烈并没有得到广大的蒙古贵族支持,对于草原的掌握能力,只能依靠强势手段,如果离得太远就不好控制,所以需要离草原比较近。
如此一来从前的金中都成为了理想选择,这里扼守着辽东与华北的咽喉,既能南下中原,又可以进军蒙古草原,是个非常完美的建都地点。
更何况,哈拉和林就好像是个临时的集散点一样,没有城墙能够防守,而且草原的生态脆弱难以支撑太多的人口,也就能够驻军比较多。
除了大都,忽必烈在公元1256年还下令建设了元上都,并且在此正式登基。
元朝贵族巴图鲁向忽必烈推荐北京的时候说,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大漠草原,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那时候像是长安、洛阳、开封等地都可以作为都城,但是都远离漠北,忽必烈想要做蒙古大汗更想要做天下的皇帝,那么定都在燕京,就是他唯一的选择。
从公元1264年开始,忽必烈就下令兴建新的都城,刚开始还是定名中都,之后才逐渐改成大都,称作是元大都,成为元王朝的核心所在地。
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是个汉人,他按照《周礼》进行了整体的城市设计建设。
当年金中都建设动用人力120万,然而元大都仅仅民夫就动用超过156万,至元八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次年定新都为大都,他认为此城配得上他“大之至也”的王朝。
可以说忽必烈定都北京,一开始是因为出于他为了争夺汗位的形势需要,之后就是他想要做天下之主中原的皇帝,所以定都北京,成为了忽必烈独一无二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