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解缙的死,纯粹是自己作出来的。解缙这个人,恃才傲物,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得罪了太多的人。最要命的是,他插手了当时最为敏感的太子位之争,这就让他不得不死了。
要想说明白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作为明朝最有名的天才之一,解缙在聪明这方面,真的是无人能及。据说解缙五岁时过耳不忘,七岁时可以自写文章,十岁背诵文章终身不忘,十二岁通读四书五经,十九岁参加乡试,轻轻松松拿了个全省第一……
类似的故事,真的还有很多。
不得不承认,人和人真的有很大不同。比如解缙这种人,天生就会读书,天生就会考试,一般人是真的比不了的。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中进士三甲第十名,进入翰林院工作。这一年,解缙刚满二十。
二十岁的小伙子,参加一场不限年龄、不限地域的全国考试,结果第一次就考进了全国前一百。解缙的成绩,大概就是这个概念。
但是,会读书会考试,未必就能一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解缙就属于那种极致加点的技术性人才,读书考试方面,无敌;但是进入仕途之后,可能就没那么顺了。
入朝为官之后,年轻的解缙起步还是比较顺的。因为实在太过年轻,加之才学出众,很快就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老朱甚至和解缙说:在道义上,咱俩是君臣;但是在私生活当中,我其实拿你当我儿子一样看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老朱能说出这话,确实是相当看好解缙。但同时,老朱这话大概也是勉励的意思更多一些。
然而解缙只听出来了前者,没听出来后者的意思。
解缙当真了。
第二天,解缙马上就给老朱上了万言书,大肆指点江山,评论朝政。然后多次上书进谏,指责兵部官员玩忽职守,一时间成了朝堂的焦点人物。
做学问,一鸣惊人,当然很好。
但是做官,更多的时候,是讲究一个和尘同光。如果你把周围的同僚都得罪光了,就算你再有学问,说的都是真理,谁帮你干活啊?
老朱懂这个道理,但可惜,解缙不懂。
解缙认为,既然老朱都把自己当儿子看待了,自己就应该士为知己者死,玩了命的干好工作。对于这样的解缙,老朱本着惜才的心思,也是能忍则忍。然而没过多久,解缙又做了几件事,终于让老朱忍无可忍了。
解缙替人上书,给开国功臣李善长伸冤;替人写弹劾文章,弹劾一位御使贪赃枉法。
估计老朱收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觉得很头疼。
这不就是让人当枪使吗?
朱元璋处死开国第一公爵李善长,这是明初一个很重要的政治案件,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李善长身为开国功臣,又是文臣之首,威胁到了老朱的皇权,所以老朱不得不借谋反之名,干掉李善长。
几乎满朝文武,都知道这个深层次原因,唯有解缙不知,还傻乎乎地替别人上书,给李善长伸冤。
至于帮人写弹劾文章,去弹劾另外一位御使,那就更傻了。你真以为只有你有上奏的权力?为啥人家要让你来帮着写,而不是自己写?真的因为你文笔比较好?
洪武二十四年,老朱下令,把解缙他爹给叫到南京,让他把解缙给领回家去,再学十年之后再回朝做官。
客观来说,老朱这样做,真的算是很仁义了。对于一个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的年轻官员,还特意让他爹来领人,回去好好教育,然后还允诺十年之后再回朝做官。老朱对解缙的这份厚爱,估计能让洪武年间那些被莫名其妙就被砍了脑袋的官员,郁闷到想撞墙。
被老朱赶回家的解缙,心里估计会觉得很憋屈。明明自己拼了命地干活,为啥最后反倒被赶回家了呢?以解缙的性格,估计不会觉得老朱是在保护他,而会觉得老朱是在打压他。但不管怎么说,接下来的八年里,解缙一直在家做学问,这段日子过得还算比较舒服。
不得不说,解缙是真的聪明,天生就是做学问的材料。被赶回家的这几年里,解缙校改了《元史》,补写《宋书》,删定了《礼记》。这几项工作,寻常文人能够完成一项,就已经有资格名垂青史了。而解缙却只花了几年的时间,就做完了这些。而且做完的时候,才刚刚三十出头。
如果解缙要是老老实实在家做学问,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不再掺和朝堂的那些事情,估计后来会成为更加有名的学问大家。但可惜,大概是因为实在太聪明了,解缙觉得做学问无法消耗掉自己的旺盛精力,还是玩了命地往朝堂那一摊去凑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缙感觉自己机会来了,回京给老朱吊孝。结果回京之后,当年那位被他弹劾的御使,马上上奏,说解缙老妈还没下葬,就来吊孝,有矫旨的嫌疑。新上位的朱允炆也不太清楚解缙的情况,大笔一挥,直接把解缙远远赶去甘肃。直到四年之后,才因为朝中有人帮解缙说好话,把解缙找了回来,继续在翰林院上班。
问题是,朱允炆总共就在位四年。
好不容易在甘肃那边吃了四年的挂落,终于回到京城,解缙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赶上朱棣靖难成功,打进了南京城。这运气,委实也是背到家了。
不过,这也是解缙运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朱棣不同于朱允炆,作为老朱的四儿子,对于朝中的事情知道的也比较清楚。朱棣知道,解缙到底是多么有才。所以朱棣上位之后,很快就把解缙选做自己的秘书。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家憋了八年,又在甘肃吃了四年挂落之后,解缙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
朱棣和他爹老朱同志一样,对于这种真正有才的人,还是比较爱惜的。而且朱棣还知道,像解缙这样的人,其实不适合做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让他在朝中给自己做秘书,让他老老实实做学问,才是最佳的选择。
于是,在选拔解缙做秘书之后,朱棣开始让解缙主编《太祖实录》、《列女传》等比较重要的书籍。后来,朱棣在确定解缙的学问确实名不虚传之后,终于下令,让解缙主编永乐大典。
解缙由此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顶点。
永乐二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这里要插句话,朱棣那会儿的内阁首辅,和后来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是完全两个概念。明朝后期的内阁首辅,基本上等同于宰相。比如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权力大得吓死人。但是朱棣这会儿,明朝的内阁制度才刚刚开始实行,内阁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而内阁首辅,也只相当于是皇帝本人的秘书长而已。
但这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时的朱棣同志,也和老朱一样,对解缙极为重视,甚至说出了‘我不可以一日没有解缙’这样的话。
身为内阁首辅,主编《永乐大典》,光是这两件事,就已经可以让解缙的名字,永远被后人记住了。问题是,这时的解缙,又开始不安分起来了。当年老朱在位时的教训,解缙似乎还没有吸取到,又开始往朝堂最汹涌的漩涡当中去钻。
永乐三年,朱棣召解缙入宫,探讨立储之事。
立储之事,向来都是朝堂最大的一个忌讳。古代大多数的时候,在位的皇帝都比较胆小,怕太子跟自己争权。而立储一事,又往往是朝堂争斗的核心漩涡,毕竟这关系到以后谁当老大的问题。
所以,真正有政治智慧的高手,是绝不会在老皇帝去世之前,表明自己的态度。
但是解缙不一样。
解缙被召见之后,只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这就直接表明态度了。
当时朱棣一共有三个儿子,比较有望争夺皇位的,是大儿子朱高炽和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炽身体不太好,而且靖难之役的时候,常年坐镇后方,军功差点。而老二当年则是一直跟着朱棣打仗,战功不错。但要是立老二的话,又有违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
所以,解缙的这句话,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解缙的意思是:虽然老大本人差点,但是老大的儿子(朱瞻基)是真的不错。
朱棣觉得,解缙说得对。
于是,朱棣将大儿子朱高炽,立为继承人。
解缙说的这句话,对于朱高炽而言,无疑是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解缙说了这句话之后,也同样犯了大忌。从朱棣的角度来看,老子还没死,你一个内阁首辅就开始站队了,你到底想干嘛?如果解缙是个知进退的人,在说完‘好圣孙’这三个字以后,老老实实工作,从此不再说话,估计朱棣也未必会太为难他。等到将来朱高炽上位以后,估计还会念他一份香火情,对他多加礼遇。
但解缙从来都不是这样的人。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解缙不但没有撇清关系,反倒是彻底站到了老大朱高炽那边。这一下,朱棣终于忍不了了,随即找了个由头,将解缙远远丢到了越南那边去做官。
朱棣的这个处理方式,其实也还算厚道,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对解缙的一种保护。让解缙去越南那边当官,可以让他最大程度上远离朝堂核心,最后还能落一个善终。可惜解缙到底还是没能领会到朱棣的意思,完全不知半点进退。
用了八年,解缙依例回京述职,因为当时朱棣没在北京,带着兵去北边打仗了,所以解缙就没见到朱棣。接下来,解缙做了一个极为愚蠢的事情:因为朱棣不在北京,他直接去觐见了当时正在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更要命的是,见过朱高炽之后,他竟然直接回去了!
你来京城到底是干嘛的?
不是为了见皇帝吗?
那你见了太子之后就回去,意思就是说,你已经把太子当皇帝了吗?
远在北方的朱棣,当即下令,以‘无人臣礼’为由,让锦衣卫抓了解缙,下诏狱。
被关押到诏狱之后,朱棣像是忘了解缙这个人一样,也不提审他,也不释放他,就把他一直关在牢里。如此,一晃就是五年。五年之后,永乐十三年,当时锦衣卫的老大纪纲,按照惯例清点犯人。朱棣看到名单上有解缙的名字后,就只问了一句话:缙犹在耶?
明白了。
纪纲作为锦衣卫的老大,朱棣身边的第一狗腿子,自然瞬间就明白了朱棣想要干嘛。朱棣的意思,就是‘解缙怎么还活着’。但同时,朱棣又不想落一个随意杀戮大臣的名声。毕竟明朝的法治建设,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朱棣想要走正规途径杀了解缙,就必须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但这个理由,很容易牵扯到太子朱高炽,所以需要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弄死解缙。
在皇帝默认的情况下,想要无理由地杀掉一个人,很难吗?
当然不难。
纪纲回去之后,当即下令,把解缙灌醉,然后把他扔到雪地里,用雪给盖上,活活冻死了解大才子。这样一来,解缙在名义上就等于是喝多了自己被冻死,而非朱棣杀了他。
解缙死后,抄家,家人流放辽东。直到后来朱棣的重孙子朱祁镇在位时,才归还了当初抄没解家的家产。成化年间,才恢复了解缙的声誉。
从解缙的这些经历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解缙根本就是一个只懂读书、考试、工作,根本不懂半点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工作、学问都能做得很好,可以主编《永乐大典》,对工作的预判也比较准确。他生前给朱棣提的一些意见,后来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成了现实。
但可惜,他不懂政治,不懂帝王人心。贸然站队,插手皇家立储。
解缙这个人,可以说是成于做事,败于做人。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解缙是一个杨修式的人物,人送外号大明第一才子,但是下场非常凄凉。答案很简单,因为他就是明代版的杨修,一是让帝国主宰朱棣不喜、乃至于生厌,二是掺入了储君之争,而且支持的太子朱高炽还处在弱势地位,最终导致解缙含恨而终。
(1)帝国才子
解缙是江西吉安人,江西在古代才子辈出,近现代则是多将军。解缙这哥们从小酒爱读书,19岁就中了进士,可以说天赋异禀,进士是啥概念了,范进中了个举就能高兴疯了,进士是全国举人里挑前几十名,含金量非常之高,而且解缙还非常年轻。
这个年轻的才子甚至引起了大明帝国主宰朱元璋的重视,拨冗接见了这哥们。这哥们出道的时候,正是洪武朝胡惟庸案爆发的时候,别人都在那边装死,这哥们直接出来痛陈时弊,又勇又二。面对这样的才子,朱元璋一开始也就忍了,毕竟这哥们太有名了,就怕杀掉惹得读书人怒火。
但是这哥们非常爱作死,这也是他后来悲剧的原因。到了洪武朝李善长案爆发的时候,这哥们又出来批判老朱,老朱倒也不杀他,直接让他回家种田。这哥们受了打击,觉得自己错在不会跑官要官玩关系,所以这哥们又犯了另一个错误,结党营私,离飞黄腾达更近了,离死无葬身之地也更近了。
(2)从落魄小官到东宫领袖
等到老朱死了,帝国主宰变成了朱允炆,解缙靠着关系解了禁,但是新皇帝觉得这哥们口无遮拦不爱用,于是给了他一个西部小官,但是解缙靠着自己的人脉,又溜达回京城,做了一个翰林院的小官。当然古代的翰林院就是高官预备役,不是人才还进不了,考进士的时候要是成绩不好还没办法进翰林院,只能外放当官。
后来靖难之役后,解缙熬出来了头,可能是出于他的文名,也可能是解缙在文人中属于听话的,不听话的方孝孺十族都死了,所以朱棣重用了他。
朱棣重用他最主要的是用他的才,可能朱棣觉得解缙的才会写东西还是靠谱的,玩政治是不行的,不过还是要物尽其用。于是朱棣让他修《永乐大典》,提出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的要求。解缙也不负才子之名,把《永乐大典》做得很好,赢得了朱棣的肯定。
(3)祸起萧墙
但是解缙并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居然卷入宫廷斗争,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斗争中,解缙站队了朱高炽,也就是知名的“好圣孙”事件。有天朱棣问解缙,“该立谁啊”,这个问题其实曹操也问过,聪明人贾诩只会装傻,等曹操追问,再装模作样地回答一句“我在想袁本初和刘俊升的事情”,委婉地提醒主君。结果解缙大才子居然直接说,“世子仁厚,应为太子”。
这句话其实让朱棣不满意,毕竟朱棣的名言是“世子(太子朱高炽)多疾,汝(二皇子朱高煦)当勉立。”朱棣看见解缙肯定朱高炽,就问他为什么,解缙回了一句“好圣孙”,也就是后来的宣宗朱瞻基,不得不说才子还是才子,说话有水平。
但是卷入了宫廷斗争,朱棣也保他不住,也不想保他,毕竟说话不中听。于是再汉王朱高煦的策动下,解缙被排挤出了京城,毕竟再朱棣眼里,救过自己的亲儿子比起解缙重要千万倍。
解缙被贬也就算了,去边疆山高皇帝远,开开心心过日子写书也挺好。可是他不死心,居然有天借着化州督饷的功夫找了太子朱高炽,结果太子吓得半死,毕竟大臣与太子勾结是每个帝王的心病,于是朱棣直接把这哥们送进牢里。
(4)才子落幕
得醉了朱棣,插手了储君之争,那么他就活不了,一是皇帝看他不顺眼,二是他居然妄图左右皇朝延续,那么解缙就必须死,于是在牢里吃了几年饭以后,朱棣想起他了,就问了锦衣卫一句话,“解缙还在吗?”,这句话其实跟《让子弹飞》里张麻子那句解决黄四郎的话差不多,“他要是体面,就让他;他要是不肯体面,那就帮他体面体面”。当然了,才子还是要值得尊重的,死法当然也要给他一点尊重。
在永乐十三年(1415)的一天,锦衣卫指挥纪纲就把小老弟解缙喊来吃饭,也不跟解缙多说什么,但是纪纲本人却不来,只是放了很多的酒在解缙面前。解缙一下子就懂了,毕竟才子要是读不懂人的行为涵义那就不是才子了,所以解缙也很清楚自己的命运,他知道帝国主宰要他死。于是解缙很愤恨,但是也没办法,于是饮酒至酩酊大醉。喝醉之后的解缙直接被锦衣卫扔到大雪里活活冻死,也算留得全尸,也有最后的一丝丝体面。
参考文献:《明朝那些事儿》——第61章 帝王的荣耀(当年明月 著)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皇帝一句模棱两可的话,锦衣卫灌醉解缙,埋进入雪堆,活活冻死,既凶残,又狡猾,这就是明朝大臣惧怕锦衣卫的原因。解晋这个政治白痴死在了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性格上,还连累了妻子儿女。年少气盛喜欢掺和朝廷大事
解缙文采出众,19岁中进士,朱元璋看中他年轻有思想,曾经对解缙说:"从道义上我们是君臣,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解缙激动得一晚上没睡觉,挥毫奋笔,第二天就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 。朱元璋对他大加赞杨。解缙一鼓作气,再次呈上《太平十策》,大臣们对他另眼相看 。
涉世不深的解缙有点膨胀了,在没有什么政治根基的情况下,开始对朝中大臣指手画脚,上书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在朝中犯了众怒。朱元璋也觉得他管的出格了,就贬他当江西道监察御史。但解缙迂腐的文人气严重阻碍了政治嗅觉,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在韩国公李善长犯罪被诛后,当出头鸟为其鸣冤。
最要命的是解缙还掺和皇家立太子的事,怀疑太子朱标不是嫡出,支持朱棣。朱元璋一看这孩子被惯坏了,玩的出格了,不修理一下难成大器,直接叫家长,告诉解缙他爸:“把你儿子领回家吧,再读读读书镀镀金,10年后我再重用他。”
朱元璋是为了他好,让他离开朝廷这个大染缸找清静之所修身养性。
因支持过朱棣再次被重用朱棣把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整蒸发后,当了皇帝。因为解缙当年因太子之争支持过朱棣,也看重他的文采,让他负责编纂《太祖实录》、《列女传》、《永乐大典》,书成后朱棣很高兴,嘉奖银币,皇后还召见他老婆,解缙风光得一塌糊涂。
再次栽太子之争如果解缙经过10年的静心修养,聚心于他的长处文化领域,会大展宏图,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政治素养仍然停留在懵懂状态,对一些朝廷大事总是过于固执。
在定太子的事上,明成祖朱棣很纠结。按礼制就该是嫡长子朱高炽,但这货外表不敢恭维,身体肥胖,而且是个瘸子,按迷信说法他没有天子相。次子朱高煦能力很强,累立战功,朱棣想让他当太子。解缙又跑去干预立太子的事,他口无遮拦:"当然是立老大了,如果立次子,会引起争端。"朱棣还是对朱高炽没信心。解缙猜出他的心思,说:"好圣孙!"就是说朱高炽虽然逊了点,但他儿子,你的孙子朱瞻基聪明,很厉害,江山可以长久稳定。这三个字决定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
次子朱高煦只当了个汉王,心里不爽,知道立太子的事是被解缙搅黄的,经常在朱棣面前诋毁解缙。朱棣依然宠爱次子朱高煦,虽然封他为汉王,不让他去封地,而且享受待遇超过了礼法标准。解缙知道后又屁颠屁颠跑去劝朱棣:"超过礼制会起争议的。"朱棣本来对立太子的事不太满意,看到解缙又来搅和,大怒:“我的家事,你管个屁啊!”
因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丢了命永乐八年(1410),朱棣带兵打仗去了。随性惯了的解缙觉得自己举荐朱高炽当皇太子,应该拜访一次,就私下跑到太子府。这在朝廷可是大忌,为了防止串通造反,没有公事大臣是不能随意到太子家串门的。一直耿耿于怀的朱高煦终于抓住了解缙的把柄,添油加醋地向朱棣汇报了这件事,说解缙故意在皇上出征时,私下和太子会面不知私下在搞什么。皇上知道后大怒,将解缙押入大牢中。
一转眼解缙已经入大狱五年了,永乐十三年严冬,朱棣翻阅囚犯名册时,看到好好久没提起的解缙的名字,就随口对锦衣卫统帅纪纲说:“解缙还在啊?”锦衣卫最擅于揣摸皇帝心思,咂摸着话中话,却又猜不准是什么意思。杀,还是不杀?于是纪纲想出一个让解缙自我了断的阴招,他拎了大壶酒去监房,解缙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纪纲命令锦衣卫把他拖到院子里,埋在雪里做成了雪人,一代名流在冰冷的雪中结束了风风火火的一生。
解缙就是一个迂腐文人,把朝政当儿戏,不避政治风险,不但害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妻子儿女流放辽东,真是悲哀!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过去在历史上书生,才子,作家秀才,都不能菅国家大事,以是政治,作放了就是死。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解缙醉死于雪中的原因主要由于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其次便是因为解缙主动卷入了一场让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问题,那便是“国本之争。”
明朝有三大才子的说法,在永乐年间担任过内阁首辅的解缙就是三大才子之一,而且是公认的三大才子之首,从此就可以看出解缙的才智超群,但天才总会有一些缺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解缙就是那种智商很高但情商却极低的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献上犯人囚籍,以备朱棣勾选新年大赦的名单。
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朱棣一眼就瞧见了解缙的名字,随口问道:“缙尤在耶?”
解缙还活着吗?
我们无法从书面上得知朱棣讲此话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我想应该是一种很平淡的语气,没有任何的感情波动。帝王者,喜怒不形于色。
早在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巡视北平,翻阅奏章时见到平安(平安字保儿)的名字,同样说了一句类似的话:“平保儿尚在耶?”
平安得知后,也比较知趣的自尽了。他是比较了解朱棣这位曾经的对手,今日的主子的。
纪纲同样很会体会圣意,听罢,心领神会的退了下去。
当晚,纪纲提着好酒菜走入了关押解缙的牢房,看着这位曾经的内阁首辅独自饮酒至大醉,然后命人将喝得不醒人事的解缙埋在了牢外的积雪中。
这一晚,正月十三,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的解缙醉死于雪中,时年47岁。
前面已经介绍过,解缙被醉杀的原因是因为他卷入了“国本之争”,皇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的太子储君之争,在这二人的争斗中,解缙是站在朱高炽这一派的。因为解缙的心中很清楚,最终胜出的肯定会是朱高炽,这既顺应天意(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朱高炽为王世子),同时也合乎礼法(嫡长子继承制)。
这在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讨论储君之位时就定下来了,当朱棣为立储君一事还在犹豫不决时,解缙讲了三个字便说服了朱棣,“好圣孙”,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正因朱棣极其疼爱这个孙子,所以才定下了主意立朱高炽为储君。
事后,解缙以为所有事情都结束了,因为太子之位已定,那么立下从龙之功的解缙更会得新皇恩宠,朱元璋视解缙如子、朱棣视解缙为大才,朱高炽同样会信任解缙,正当解缙在心中盘算这些时,有人却准备对他动手了,朱高煦是不会屈服的。本以为已经结束,没想到这斗争才刚刚开始。
朱高煦,朱棣次子,朱高炽的竞争对手,在朱高炽正式成为储君后被封为汉王,但他从未放弃过争夺皇位的野心。
(影视中的朱高煦形象)
在朱高炽被立为储君之后,朱高煦仍未放弃争位的念头,但太子之位已定,于是他决定从朱高炽的身边人找问题,首当其冲者便是解缙了。
因口无遮拦而被贬解缙是一个文人,虽然他没有文人之风骨,但他却有那些文人孤傲清高的毛病,常认为天降大任于我也,必须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在所有人、哪怕是皇帝再亲近的大臣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立储问题上,只有解缙一个人冲了上去。
立储,是王朝政治的头等大事,历史上有许多立不好储君导致权力内斗乃至颠覆的教训。解缙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可能让悲剧重演。因此,他主动介入并干预立储之争。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委婉进言,说服其早立长子为太子。在永乐三年的最后一次会面,解缙终于用“好圣孙”三个字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他也因此遭受朱高煦的忌恨。
在如何钻研文学上,解缙确实是一个大才,但是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解缙却是一个大大的蠢才,他的口无遮拦终究会害死他的,这个早在洪武时期就有体现
太祖朱元璋深爱解缙的才华,命其常侍御前,并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解缙传》)。
意思是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年青气盛的解缙立即上《万言书》和《太平十策》,主张应当简明律法、赏褒善政,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
“缙以冗散自恣耶”。解缙恃才傲物、仗义执言,不懂官场规则的他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朱元璋认为他锋芒太露,便令解缙回家,十年之后再回归朝廷。
等到解缙再次步入众人眼光中时已是燕王靖难之后了,解缙主动依附朱棣,并得到朱棣的赏识,不久后升任“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朱棣靖难成功后,与解缙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史.解缙传》)
朱棣的这一番话与当年朱元璋对解缙讲的话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那便是令解缙亢奋了起来,解缙素以天下事为己事,何况是国本乎?古人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古代文人的终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永乐三年(1405年),解缙上书弹劾朱高煦僭越礼制,令朱棣不喜,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
永乐四年(1406年),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
在政治上的正直敢言是解缙的美德,但这一点在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比如国本之争时,却是不那么成熟。解缙是一个不怎么擅与政治斗争的人,却以政治投机而出头,最后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
因政治投机而飞黄腾达,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建文四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靖难大业即将完成。城中人心惶惶,特别是那些达官贵人,此后何去何从是一个问题,解缙与好友胡广、李贯、王艮相聚,席间三人陈说大义、痛斥燕王之不忠,并纷纷许诺,若是南京城破,必以身殉国,唯有王艮一言不发、默默流泪。席散后,王艮以身殉节,而义愤填膺的解缙早已逃出城外向燕王示忠,史载:“缙驰谒。”
第一次政治投机很成功,朱棣对这位主动来投靠的文人欣赏,在解缙代替方孝孺为朱棣撰写《登极诏》后,解缙得到了重用,并让朱棣说出了那番“天下可一日无朕,而朕不可一日无解缙”的话。
三年后,解缙就像建文四年那天一样,他将全部身家押注在世子朱高炽的身上,并竭力辅佐,多次隐晦、或暗示朱棣,立朱高炽为储君才是最好选择。
因此,解缙被朱高煦一党谋害,加上解缙自身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参与国本之争,弹劾汉王僭越,导致朱棣对他越来越厌恶,最终以无人臣礼被关入诏狱(锦衣卫负责)。
五年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奉上意,灌醉解缙后,命人将其埋入雪中,解缙冻死于雪中。
结束语解缙有大才,所以得大明三代帝王赏识。但因在政治上的仗义执言,使他屡屡碰壁。后解缙以迎接归附朱棣而得势,其人才高而勇于任事,但喜欢评说他人,常常口无遮拦而没有顾忌,最后也因此而身亡。
总的来说,解缙是一个不善于政治斗争的人,但其却是因政治投机而兴,在尝到了甜头之后,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政治投机,没想到却因此而下狱,最终醉死冻亡于雪中。
可能解缙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即是参与朱高炽夺嫡,帮助朱高炽成为储君。但这个成就对于他的另一成就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撰,大典的成书才是其一生最为高光时刻。世人不会记得谁帮助了朱高炽夺嫡,世人只会记得《永乐大典》与总裁解缙。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历史上的大才子都没有一个好的下场,这些人才高八斗文采出众,步入仕途很早,但命运弄人,也许是天妒英才吧?这些才子最终难逃被杀的结局。
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和击鼓骂曹的祢衡,西晋才子加美男的潘安,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及明末清初的金圣叹等人,这些人无一逃出被杀的厄运。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第一才子解缙的结局也很惨,不过他的死法最独特:被灌醉扔到野地里冻死了。
(解缙)
这就让人疑惑了,解缙因何被醉杀呢?
奇人必有奇事,亲们接着往下看。解缙是明朝第一大才子,比上面提到的那些才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相传他从小聪慧,3岁识字,5岁过目成行,7岁上《三字经》倒背如流,19岁中进士……
解缙出道很早,随后成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内阁首辅,想想我19岁时还在读书,人家解缙这年龄早已成了朝中重臣。
朱元璋很欣赏他的才华,史书记载二人朝中为君臣,私下老朱视其为子,解缙备受恩宠。
朱元璋驾崩后,他的儿子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
在朱棣当政期间,以解缙为首完成了历史上宏篇巨著《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书中为大明、为朱棣歌功颂德极尽能事。
(明成祖朱棣)
讲真解缙这个人在忠心为国这方面没有问题,但他的性格有致命缺陷。史书记载解缙是个大嘴巴,说话考虑不周易得罪人,另外解缙不知为官之道,不知低调做人,和汉初的东方朔有一比。
【(解缙)好臧否,无顾忌】意思是说解缙喜欢捉弄人,说话得罪人,没有任何顾忌。说白了就是自恃才高,傲人傲物。
高调做人的性格会被人记恨,假如得罪一般的臣子还好一点,如果他得罪皇上的儿子会怎样呢?
不用说解缙的好运气用尽了。
话说在明成祖朱棣立储的时候,朱棣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一听这事儿怕惹上麻烦,为了自保一个个低头不语。唯有解缙出风头大声嚷嚷支持立皇上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其实朱棣内心想立二儿子朱高煦为接班人,按道理来说立嫡长子朱高炽是正统,但朱棣考虑到长子外貌长得不好看,加上腿有毛病。
二儿子朱高煦长得相貌堂堂,和自己面貌相仿,并且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四处征战,因此朱棣更喜欢老二,倾向二儿子当自己的接班人儿。
“春风不解风情”,解缙极力反对立老二为太子,最后解缙说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朱高炽的儿子叫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宗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
还别说朱棣很喜欢这个孙子,经常“好圣孙、好圣孙”挂在嘴边,解缙这句话说到点儿上了,在解缙的劝说下,朱棣这才下决心立长子为接班人,二儿子被封为汉王。如此一来,解缙就得罪了二皇子朱高煦。
老二是个心胸狭窄冷酷无情的人,他恨上了解缙,大家想一想,解缙还有好日子过吗?
从此以后,朱高煦就经常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诬陷、迫害解缙……
时间一长,一千句谎言也就成了真理,慢慢朱棣的心理就起了变化,对解缙起了猜忌之心。
古语有云:“臣被君疑,臣必死”。
永乐8年,灾祸最终降临到了解缙头上。原来这一年解缙进京奏事,恰逢朱棣亲率大军远征漠北,皇帝不在,解缙就去太子府上拜见太子,无非就是叙叙旧。
谁知老二在宫中的耳目众多,就把这事儿密告了老二,朱高煦觉得报复解缙的机会来了,于是在父亲面前借题发挥,说解缙“私见太子结党营私”,“有不臣之心”,想犯上作乱谋反……
(汉王朱高煦)
老皇帝朱棣最怕朝中的重臣和太子结成太子党,加上之前对解缙早有看法,二儿子在旁边煽风点火,于是朱棣勃然大怒下令逮捕了解缙。
解缙被关进大狱以后,朱棣就把这事给忘了,解缙关在监狱里不放也不杀。
转眼五年过去了,监狱清点在押人员呈给皇上过目,朱棣一看解缙在列,感到很惊讶,于是就问监狱官:“解缙还没活着?”
大家来分析分析朱棣这句话,如果朱棣想放解缙就会说“怎么他还被关在监狱?”而不是问“怎么还活着?言外之意就是他早就该死了。
监狱官久在官场混,对皇上的话“心领神会”,回去后将解缙好酒好菜款待了一番,然后趁解缙酒醉之际将他埋入雪堆里活活冻死了,说实话朱棣早就烦死他了,解缙死在了有才太任性上。
文/秉烛读春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