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何会迅速灭亡?
司马家的西晋王朝,之所以会极其短命,其实是用人、制度、思想三方面都出了问题。
毫不客气地说,西晋从开国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埋下了很多亡国的祸根。
东汉末年,因为黄巾军起义,导致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汉室衰微。在经过几十年的乱战之后,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时的司马家,还只是魏国内部一个普通的上层士族。不过,司马家的司马懿,通过朝堂斗争,逐渐位居魏国高层,权力越来越大。后来通过一场高平陵政变,司马家成了魏国的实际控制者。
不过,高平陵政变后,没过两年,司马懿就病逝了。司马懿病逝后,其长子司马师继承其位置,继续掌握魏国大权。司马师掌权期间,连续清除异己,巩固权力,为后来司马家篡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司马师仅仅掌权四年之后,也病逝了。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司马家的权位,就传到了其弟弟司马昭手里。
到了司马昭时代,司马家对于魏国朝堂的控制,已经极为深入。所以当时在位的曹家皇帝曹髦,才会感慨出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在位期间,除了继续抓权以外,还灭掉了蜀国,为后来的三分一统打下了基础。
司马昭掌权十年后,同样病逝,其子司马炎上位。司马炎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逼迫曹家禅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公元266年,司马炎在洛阳登基,晋朝由此开国。
不过,晋朝开国的时候,东吴政权其实还存在着。直到15年以后,司马炎才灭掉了东吴,彻底统一了全国。
这就是晋朝建立的整个过程。
虽然是一个崭新的大一统王朝,但晋朝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背上了很多前朝的包袱。这些包袱,最后成了压垮晋朝的根本原因。
晋朝建立后,司马炎选择效法汉朝,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司马炎登基的时候,一口气封了司马家二十七人为王。而且司马炎分出去的王爷,和后来明清两代的王爷不同,那是真有封地和军队的。
但二十七人,要么是司马炎的兄弟辈,要么是司马炎的叔叔辈,没有一个是司马炎的子嗣。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倒不是司马炎真的大公无私,纯粹是因为迫不得已。因为司马炎上位的时候,自身资历和威望都严重不足。司马炎上位后,根本没有自身的班底,只能全盘接纳司马家老辈人留下的政治遗产。但如此一来,司马炎想要压制这些老辈功臣就很难了。所以没办法,司马炎只能大肆分封宗室,让宗室和功臣集团进行对抗。
而分封制度,后来则成了压垮晋朝的三座大山之一。
不过司马炎在位的时候,大家总算相安无事了。毕竟,司马炎是开国皇帝,就算自身能力比不上他爹或者他爷爷,但自身手腕还是有的。所以司马炎在位期间,晋朝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然而随着司马炎逐渐老去,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却摆在了他的面前。
这个问题,就是继承人的问题。
司马炎的儿子不算少,一共有二十六个。但是,司马炎最大的儿子司马衷,却是一个有着智力缺陷的人。按照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司马炎只能传位给司马衷。但司马衷本身又有智力缺陷,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能够做皇帝的样子。
对于这个问题,司马炎直到临死之前,都没能想出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不过,等到司马炎病重之后,他的皇后杨芷和岳父杨骏,就替他想了办法。司马炎临终之前,皇后杨芷则联合他的岳父杨骏,彻底将司马炎封锁了起来,并且改了司马炎的遗诏,改为由杨骏一人辅政。
这个结果,当然很危险。司马家本身就是通过辅政篡权建立的王朝,自然只有辅政大臣一家独大的危害。外戚一家独大的危险,司马炎自然清楚。但此时的司马炎,已经什么都做不了了。
但老实说,如果杨骏这个人真的有实力,能够篡了司马家的皇位,再建立一个新王朝的话,这个结果其实也不是特别差。至少,比后来发生的真实历史要强太多了!
问题就在于,杨骏能力太差。
司马炎死后,皇帝司马衷因为有智力缺陷,基本上很难打理朝政。所以当时的朝政,基本上由杨骏一人来打理。但杨骏的一家独大,却引来了另外一个人的嫉妒。
这个人,就是儍皇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
当初司马炎为了自己这个傻儿子,在选儿媳妇这件事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千挑万选。家世、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得能帮得上自己的儿子才行。所以最终,司马炎就挑到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贾充的女儿。但是司马炎千挑万选之后,所有的方面都考虑到了,却唯独忘了一个方面。
人品。
司马衷继位后,贾南风成了皇后。但是贾南风并不满足于自身的皇后权位,于是便将目光投向了辅政大臣杨骏。最终,贾南风决定,联合楚王司马玮,诛杀杨骏,然后独揽大权。
正是贾南风的这个决定,将晋朝拖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由此爆发。
八王之乱的整个过程,其实相当复杂,而且特别的混乱。如果大家觉得乱,可以直接跳过这个过程,反正就是司马家内部的王爷开始互杀。
简单来说的话,八王之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贾南风弄权、八王互杀。
第一个阶段,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司马玮入京后,诛杀杨骏。杨骏死后,贾南风先唆使司马玮,干掉了司马亮。然后贾南风又找机会干掉了司马玮,自己大权独揽。
至此,贾南风一家独大,彻底控制了晋朝的朝堂大权,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个阶段,贾南风首先大权独揽,掌权长达八年之久。如果贾南风是个武则天似的人物,说不定就能借此成为一代女帝了。但实际上,贾南风是个极其善妒,除了弄权什么都不会的女人。贾南风掌权期间,晋朝越过越惨,大家对她渐渐忍耐到了极点。
在这个阶段,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唆使贾南风干掉太子。因为太子不是贾南风生的,而且素来和贾南风不和。贾南风干掉太子后,司马伦以替太子报仇为名,干掉了贾南风,自己掌握了大权。
然后,司马伦逼迫儍皇帝司马衷退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这下麻烦大了。
司马伦这个举动,等于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因为在此之前,大家不管怎么争权,都没人去动司马衷这个儍皇帝,只是想着去操纵他。但是司马伦上位后,直接自己做了皇帝。这样的话,司马家的其他王爷就不干了。
你能做皇帝,我为什么不行?
司马伦上位后,齐王司马冏(司马炎二弟的儿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的孙子)、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公开宣布起兵造反。在经过一番战斗后,三王胜利攻入京城,司马伦被杀,儍皇帝司马衷被重新拥立为帝,司马冏大权独揽。
司马冏掌权后,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的孙子)觉得自己也可以,所以再次起兵造反。而且声称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是自己的盟友。司马冏得知消息后,想要先干掉身边的 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结果被司马乂反杀,司马乂掌握大权。
司马颙(司马懿三弟的孙子)见司马乂掌握大权,更加不忿。连续两次造反,都成了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司马颙当即决定,第三次起兵,进攻洛阳,两败俱伤。后来在洛阳城内任职的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弟的孙子),偷袭了掌权的司马乂,将其交给司马颙(司马懿三弟的孙子),最后司马乂被火烤致死。
但这波互杀之后,因为双方两败俱伤,所以被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捡了便宜,入朝执掌大权。然后,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弟的孙子)不服,起兵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兵败,然后司马越逃回了封地。
回到封地后,司马越再次纠集兵马,而且这一次,司马越为了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开始纠集大量的胡人军队。这一次,司马越终于带兵打败了司马颖,并且挟持了儍皇帝,彻底大权独揽。
司马越成了这场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
但司马越的这个举动,开启了第二个潘多拉魔盒,让一个虚弱的晋朝,出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面前。
整个八王之乱,大概就是由贾南风出手开始,以司马越的胜利而告终。但如果严格意义上来说的话,司马越其实也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经过长达十六年的残酷互杀之后,虚弱的西晋王朝,彻底展现在了边疆游牧民族面前。到了司马越掌权的时候,晋朝已经压不住边疆的游牧民族了。
当年汉朝从汉武帝开始,打了几百年的时间,终于把北方的匈奴打垮了,彻底打出了汉朝的威名。所以后来哪怕到了东汉,甚至东汉末期,那些边疆外族对于中原政权的印象,依然还停留在很多年以前强大汉朝的那个阶段。
后来哪怕进入三国阶段,这些北方游牧民族,依然不敢轻易进犯中原。期间少有的两次进犯,也都被曹操这种猛人给打服了。
不过,曹操打败这些游牧民族之后,却做了一件事,给后来的晋朝埋下了一个大雷。因为三国时期,中原人口锐减,大家最缺的就是人口。而且这些边疆游牧民族,就算被打败了,将来还是有可能再造反。所以曹操干脆下令,把这些游牧民族直接迁往中原内地。如此一来,既能解决边疆安全问题,又能解决中原人口问题,一举两得。
但曹操唯独忘了,如果中原内部极其虚弱,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八王之乱后,一个虚弱的晋朝,展现在这些内迁的游牧民族面前。大家这才发现,原来中原政权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强大的大汉,而是如今无比虚弱的晋朝了。
那还等什么?造反啊!
公元304年(就是司马越开始参与争权的那一年),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拉开了西晋王朝灭亡的序幕。自此之后,一个个地方政权揭竿而起,渐成燎原之势。本来就已经无比虚弱的西晋王朝,根本难以扑灭这些起义。
公元311年,羯族将领石勒,攻入洛阳,史称永嘉之乱。公元316年,前赵刘曜攻入长安,西晋至此灭亡。
西晋王朝的短命,其实并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好几方面都不行,才导致西晋灭亡。
首先是制度方面。分封制度导致西晋皇权不够集中,地方藩王尾大不掉,这是八王之乱能够发生的根本原因。胡人内迁制度,则导致边疆安定程度下降,最后酿成了大祸。
第二是思想方面。晋朝本就是司马家通过篡位得来的,历史上一直称其得国不正。司马家通过篡位得到政权,就导致人心自此彻底变了。以前汉朝传承的时候,大家觉得只有姓刘的才能做皇帝。如果我不姓刘的话,最多也只能做个宰相。但是司马家的先例,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只要掌权,谁都可以当皇帝。
你司马家可以,那为什么我不可以?
后来司马家几个王爷的内斗,其实也是源自于这个思想。既然大家都可以做皇帝,而且我还姓司马,那我为什么不去争那个位置?
第三则是用人方面。在用人方面,晋武帝司马炎确实要负主要责任。如果司马炎不是选了司马衷这么一个傻孩子即位,但凡换个聪明点的,西晋后来不至于那么惨。如果司马炎不是选的贾南风这样一个儿媳妇,情况可能也要好很多。如果司马炎选择的不是杨骏辅政,而是选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辅政,结果最后同样不会惨到那个程度。
如果这些问题,单纯只是某一个出现的话,其实也不是特别严重。比如分封问题,换一个聪明皇帝的话,完全可以采用推恩令解决。比如外戚问题,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不是不能解决。比如胡人内迁问题,只要中原政权够强大,也完全不用担心。
但当时的西晋王朝,恰恰是在所有方面,都出了问题。
这样的晋朝,一个已经烂到骨子里的政权,要是还能撑得下去的话,那才是怪事呢!
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何会迅速灭亡?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沾祖父、大伯、父亲两代三人的“光”,总算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晋,开创一个大帝国,并在15年后一统南北。但是,一致后的西晋只存在36年时刻便走进前史,为何衰亡如此之速,下面几段史实或许对咱们有所启示。
1.君无远略,沉湎美色。一个王朝能否保持的久,跟开国帝王的计划策略有很大联系。都说新朝新气象,但是咱们在晋武帝司马炎身上却看不到锐意进取的情绪,反而是死气沉沉,毫无远略。宰相何尝经常参与宫殿宴会,有一次回来后对儿子们大发慨叹,说:“我每次参与宴会,从未听到皇帝议论治国理政的计划与策略,只是讲一些平时小事。这么看来,他的太平基业也仅就到他自己一身罢了,他的后代真够忧虑的呀!”过后看来,何尝还真是颇有远见。
晋武帝毫不关怀帝国将来,他最关怀的是怎么享受女色,玩女人。为了充分后宫,武帝曾公布过一个荒唐的决定:下诏选择公卿以下人家的女子弥补六宫,有荫蔽藏匿的以不敬论处;选择未结束时,暂时制止全国嫁娶。如此一来居然选拔了三千多佳人,加上从前宫中有的,已达五千!这还不算,灭掉东吴后,武帝又全部接纳其宫殿中的五千佳人,这么一来,西晋的后宫数现已超越一万。每日倚红偎翠,实在是荒淫的很。
2.文恬武嬉,奢侈成风。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帝国有这么一位混蛋流氓皇帝,底下的文武大臣自然也罢不到哪儿去,“文恬武嬉,奢侈成风”,这就是西晋官场最明显的写照。文恬武嬉发展到极致就是崇尚清谈,不言国务。在西晋朝,士族名人往来只务虚不务实,不谈国务、不言民生,专谈老庄、周易,以玄而又玄的辩难争输赢。在他们眼里,实事、国务全部是“俗务”,假如有人议论治国理政、强兵富民,立刻就会遭到周边人士的讥讽。如此官场,无药可救!
西晋的政坛不仅崇尚清谈,并且极度奢侈,拜金、炫富蔚成风气。仍是那位何尝,正史称他极度奢侈,天天仅用于饮食的费用超越万钱,即便如此,还经常悲叹没有可下筷子的饭菜(“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还有大臣石崇与外戚王恺斗富的史实比较咱们也了解,在此不做赘述。这石崇特别憎恶,每次请客常让佳人劝酒,假如客人不喝,他就让侍卫把佳人杀掉,委实残暴凶狠的很。本来像何尝、石崇这么的人物在西晋政坛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其溃烂、漆黑备至。
3.诸王权重,尾大不掉。前史再三证实,封建制(封邦建国制,非指封建社会)只合适夏、商、西周三朝,在以后的任何朝代都是祸乱的本源。西汉已是前车之鉴,但晋武帝却仍然大封宗室、勋臣为诸侯。单以司马宗族的诸侯王为例,一起封王者达27人,每一位都取得大片封地及为数众多的军队。诸侯王的标准当时分大、次、小三等,其间大国设置战士5000人,次国战士3000人,小国战士1500人,实力相当雄厚。
平定江南后,武帝下诏减少州郡所领战士数,连边郡区域的驻军也大幅减少,单单对诸侯王“法外施恩”,因此诸王国的军队变成本地上的主力军,具有了叛变的本钱。果不其然,武帝死后不久,“八王之乱”便迸发,杀得神州天昏地暗,直接致使西晋的消亡。
4.异族内迁,难民危机。自东汉末年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因天灾、战役等原因屡次大量内迁,与本地汉人杂居共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民族矛盾。在西晋年间民族矛盾变得愈加严峻,引发数起大规模暴乱事情,如鲜卑族秃发树机能暴乱、匈奴族郝散暴乱和氐羌齐万年暴乱等。到晋武帝平吴前后,民族问题现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急需对策解决。
但是文恬武嬉的朝廷不仅没有对策可言,乃至对一些忧心时局之士提出的中肯主张,往往也是置之不理。比如江统的《徙戎论》提出,应将内迁关中的少数民族迁出关外,“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过后看来是怎么的远见正确。
本来西晋朝廷不仅没有大规模斥逐内迁异族,反而昏招迭出,可劲地为异族叛变发明有利条件:大肆抓捕异族难民为奴隶,拼命压榨克扣;减少州郡所领战士数,连边郡区域的驻军也大幅减少;诸王混战不已,自废司马家“武功”。如此种种,总算引起五胡乱华局势的呈现,也直接致使西晋的消亡。
司马家昏招连连,西晋立国只是51年、一致只是36年便消亡,实在是中国史上最耻辱的王朝之一。
了解历史的兄弟都知道,三国最终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给一致了,但是只要很少人知道,司马炎的子孙本来并不姓司马,而是姓牛,由于他们本来是牛金的子孙。
司马炎
或许有兄弟就会问了,这东晋的开国皇帝不就叫司马睿吗?你怎样他姓牛呢?这是由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
夏侯氏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也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后生下了司马睿。而西晋被灭亡后,司马睿被江东士族拥护为帝,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睿
有的兄弟可能会觉得这故事听起来太假,实际上这个事但是出自二十四史正史的《晋史》和《魏书》当中的,实在度适当之高。
明朝思想家李贽,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
李贽
司马懿子孙三代杀皇帝,夺大权,坏事做尽,一致三国,结果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真是:苍天有眼。
前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每逢有新人站在山顶长笑的时分,他都会将脚边的岩石踢落,让谷底的旧人落井下石,永无出头之日。不过,这凡事还真就有例外。你看那西晋的司马宗族,从祖辈司马懿开端,后边的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哪一个统治者的名声好听了?咱们都管他们叫做谋逆篡位者,其心思路人皆知。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的司马懿形象
司马宗族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霸业,但是他们却变成了后世人所厌弃的目标。一方面,这是由于司马宗族在后来的争权夺利中引发了八王之乱,汉人实力大大削弱,令北方游牧民族浑水摸鱼,让汉人文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触,一度有消亡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司马宗族获得天下的道路并非深得人心,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端,汉朝这种坚持以忠孝为核心的思维就在老百姓心里生根发芽。最初曹丕篡汉登基的时分,姑且有很多汉室忠臣戳他的脊梁骨。莫非换成了司马懿及其后代,结局就会改变吗?
这段时间,一部名为《军师联盟》的电视剧在网络上风行,其间司马懿的形象从当年鹰视狼顾的奸滑变成了英俊、爱妻、卖萌还有隐忍的正面形象,似乎司马懿是一个被虐待的人物。这就一举颠覆了从前的《三国演义》、《新三国》中刻画的司马懿形象,很多人就要问了,莫非司马懿洗白了吗?
事实上,司马懿的形象应该是没有什么改变的,令他蒙上一层奸滑奸刁的面纱者,恰是那儿光鲜亮丽,一身正派的诸葛亮。在蜀汉忠臣,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实践先帝那句“君可自取”的诸葛亮面前,毁曹真,杀曹爽,操作曹芳,谋得大魏江山的司马懿当然就变成了反面人物。
司马懿的形象多变,仅仅由于咱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分态度不一样算了。在《三国演义》里,咱们骂惯了曹操奸雄,神往刘皇叔的善良,诸葛亮的忠心,自但是然咱们就选了一边站。比及司马懿变成现代人神往的那种家庭暖男,铁血硬汉的时分,咱们立刻就改弦易辙,纷繁赞许、同情起司马懿来。因而,咱们读前史,需要用天主视角去看待每一个人物,变换态度尤为重要。
鹰视狼顾
司马懿的形象一向就摆在那里:当曹操大势的时分,其麾下一定有贤才很多,其眼光定然是高过天地,彼时出仕不如闭门读书。司马懿此举,便类似于当今职场的囤积居奇,无可厚非;赤壁大北,出仕之机已到,那便要做一个可以表现自个经天纬地之才的大官,曹操的身边只能有他这么一个天下奇才,谁也比不上。这莫非可以解读为鹰视狼顾的反叛之相,说他司马懿是为权而来的吗?别着急,那儿的诸葛亮不也是如此吗?他在蜀国大包大揽,怎样就没人说诸葛亮的坏话,便有人说司马懿的不好呢?双标不能太严峻。
接着说,谋逆之事那即是司马懿的黑点没跑了吧。假如你以为君权神授,刘姓后代才能为皇帝的话你即是对的;假如你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支持者,那你们就不能这么说了。当司马懿和曹爽面对面斗法的时分,他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注定了是要你死我活。
曹爽代表曹氏宗族,他要大面积选拔寒门后辈做官,用九品中正制建立起新的士族阶层,以此削弱旧的强大宗族势力,用制衡的手法保护曹家江山安稳。而司马懿出身贵族,他即是宗族势力的代表,曹爽一出手便要将你的宗族付之东流,换做是你,你可以束手待毙吗?比及你打败曹爽,大权归属自家,你莫非情愿当个周文王,把对权利的巴望限制在自个的心底吗?
所以说,白与黑虽然是相对的,但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你身着白衣时眼前尽是漆黑,当你披上黑衣时眼前又呈现了一道道白光。套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权中具有政治、军事才华的人物,终其终身为曹魏的统一工作贡献力量。他的儿子贾充担任司马昭斩杀曹魏皇帝的直接指挥,深得司马氏信赖,变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晋惠帝),由于她貌丑而性妒,惠帝窝囊而一度擅权,变成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
他即是贾逵。贾逵少孤家贫,乃至冬季连棉裤也没有。曾经在大舅哥家借宿,天亮后把人家的裤子都穿走了。但是他立志参军,常常作列阵交兵的游戏。他的爷爷说:“汝大必为将。”并向他口授兵书数万言。
有一次,贾逵通过皮氏(今山西河津)时,看到这儿地势险峻,曾说:“兵家争地,先据此者胜。”后来,郭援攻击河东郡,贾逵担任护卫绛邑的长官,据城据守。并且使人奉告郡守要赶忙占有皮氏这座城。郡守遵从定见,占据了皮氏城,才不至于全郡沦亡。
205年,归降曹操不久高干在并州叛变,张琰举兵呼应,贾逵不知张琰的诡计,去见他,并替张琰出谋划策。后来发觉这是诡计,仍假装情愿同张琰一起叛变的姿态,以构筑蠡城城墙的名义从张琰那里借了一些戎行,把城中那些叛变的人一一斩杀。修好城堑后,坚决与张琰对立,直到张琰失利。
211年,曹操西征马超的时分,贾逵经老友孙资引荐,被曹操录用为弘农太守。后来由于屯田都尉私藏流亡的大众,说话很不恭顺,贾逵打断了人家的腿被罢官,但是曹操依然格外赏识贾逵,不久后又录用他为丞相主簿(杨修、司马懿都当过这个官)。后来由于机智果断,曹操拜他为谏议大夫。
220年,曹操在洛阳逝世。鄢陵侯曹彰带着戎马从长安赶来洛阳,意欲抢夺曹丕承继王位的权力。他问贾逵:“先王的玺绶在哪里?”贾逵很严厉地回答说:“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的玺绶,不是君侯你该问的!”说得曹彰无言以对,不敢再争。贾逵和在洛阳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遗体入殓,送还邺城,由曹丕主丧并拥立曹丕承继王位。
同年六月,贾逵跟从曹丕带兵四处巡游,为代汉称帝造势。在黎阳,军士渡河力争上游,贾逵当即斩杀数人,康复次序。曹丕录用贾逵为豫州刺史。贾逵在任豫州刺史时期,借兵曹从事请假逾期拷问追查州中徇私放纵、不按法令就事的太守以下官员,将他们悉数弹劾免除。遭到曹丕赞誉。
225年,贾逵跟从曹休、张辽诸将攻击东吴,击败吕范,分析孙权攻击的特色和驻军局势,提出修建由豫州到长江的河道,大军可从豫州进发攻击东吴的东关。若孙权自守东关,另遣戎行东西反击,孙权的东西两线就得不到救援;若东西线能够攻下,则东关就变成孤立的据点,也就垂手而得了。一起他又将戎行移驻潦口,上陈攻击的计谋,曹叡都十分满意。
228年,曹休中计往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去接应假屈服的东吴将领周鲂。魏明帝曹叡命令贾逵督满宠、胡质直攻东关,司马懿领兵攻击江陵接应。贾逵料到东吴在东关没有防备,一定是将戎行集中在皖城,曹休孤军深入必败无疑。所以,布置诸将,水陆并进。到了夹石邻近,他命战士在山口要道上竖起了许多旗子,并留少量战士不停地打鼓,作为疑兵,然后亲率大队人马迎战。
吴军以为魏国救援大军已至,所以迅速撤离战场。贾逵占据夹石今后,又拿出粮食和军资供应曹休的戎行,使曹休得以从头整理队伍,退回扬州。同年,贾逵死于任上,他终身忠于曹魏。251年,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不久逝世。256年,诸葛诞听到贾充支撑魏室禅让,大声呵责:“你不是贾逵的儿子!”260年,贾充给成济壮胆,弑杀曹髦,深得司马氏信赖。
作者简介:身为90后处女座的我,时而毒舌又文艺。观点犀利,一语道破。运用女司机的眼光发现问题所在,关注头条号:逗趣梦梦,有什么疑难杂症可以尽管来找我。
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何会迅速灭亡?
历史上一个王朝的建立和巩固,都需要贤臣和猛将的扶持。还要得到老百姓的民心。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这样的一个封建王朝才能够长久的生存下去。否则的话很容易在短时间内灭亡。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短时间内就迅速的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一点就是不能够得到民心。司马懿的西晋王朝。是司马家族杀了大量的人以后才建立起了王朝。所以在民间的影响非常的不好。只要是阻止他们王朝的巩固,一律是杀无赦。他们的统治手段非常的残暴。对于一些达官贵人不能够安抚。对平民百姓也是非常苛刻。在他们四周敌人非常的多。所以激起了大量的民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西晋王朝经常有反抗活动。就像一棵树,它虽然非常强壮,但是每个人都去把它晃一下。时间长了它也会被晃倒的。
第二就是司马家族内部不够团结,所以才会导致迅速的灭亡。司马懿的能力不用说了,非常的强。但是他的子孙却远远不如他。第2代皇帝司马忠还是个傻子。这样的王朝怎么能不迅速被灭亡呢?也该着司马家族气数已尽。虽然说司马家族各个藩王都分了土地。但是人的贪婪永远没有完的时候。当了藩王还要想当皇帝,所以说很多藩王不能够安分守己,千方百计想要谋夺皇帝的地位。家族内部大战,时刻不停。本身脚跟就没有立稳的司马王朝,就这样也在家族的纷战当中迅速的灭亡。
第三就是西晋王朝在建立王朝之初,树立了很多的敌人。而且前朝的党羽很多都没有被消灭殆尽。所以他们时刻想要恢复自己的王朝,于是不断地对西晋王朝进行反抗斗争。这也是西晋王朝迅速被灭亡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西晋王朝之所以迅速的灭亡,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所以说一个王朝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既要有天时也要地利,还要人和。谢谢。
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何会迅速灭亡?
东汉灭亡后,曾经的汉王朝分裂成了三个政权,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魏蜀吴三国,从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取代汉朝建立魏国到西晋咸宁六年(280),西晋灭亡东吴。总共60年的时间里,三国之间相互攻伐,交替混战。
直到司马家得势,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司马家族掌权者的经营,司马家族逐渐控制了曹魏政权。在司马昭统治时期,曹魏消灭了蜀汉政权,三国时代开始走向了结束。到了其子司马炎即位晋王(司马家封爵),司马家族正式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政权。并且在14年后(279),西晋发动了灭吴之战,终结了长达60年的混战局面。
但是,如此强大的西晋王朝却在统一全国后的短短36年内,由强盛走向混乱,最终走向灭亡。这一戏剧性的转变,不由的让我们产生疑问,为什么结束了三国混战的西晋。会在短短的36年内走向灭亡呢?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西晋其自身在建立之初的体制存在问题,为王朝走向混乱埋下了隐患。由于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世族的势力逐渐壮大,尤其在各个地方,其影响力和地位甚至超过中央的皇帝,司马家族之所以能够取代曹魏,与这种制度和形势是息息相关的。
晋武帝司马炎在取代曹魏之后,为了避免其他世族、权臣效仿,便大肆分封其宗室子弟,让他们到各个地方为王,作为在地方上维护皇室的力量。并且实行占田制和荫客制,限制世族的土地面积和数量以及他们可以拥有的食客的数量,以此来限制世族的势力。
但统一后司马炎在位仅十年,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加上司马炎之前大肆分封宗室的行为,造成了皇族势力的壮大,成为了又一支地方割据势力。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地方的皇族势力不久就掀起了八王之乱,晋王朝自此由盛转衰。
而另一方面,从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中原,成为另一股割据势力,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伏笔。从东汉王朝开始,朝廷就常常通过招引或者强制的方式让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目的是方便监视各族,并增加兵员和劳动力。魏晋时期,更是不遗余力地将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以至于到了后来,其迁入的人数与关中一带的晋人差不多,形成了极具威胁的割据势力。
到晋惠帝统治时期,便爆发了氐帅齐万年之乱。在八王之乱时,趁着司马家宗室互相攻伐的时机,原本臣服于晋朝的匈奴人刘渊军团割据汉地建立汉国。在东方河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领袖如石勒、王弥等也起兵对抗晋朝,并且宣布依附于汉国,得授汉国官职,使得汉国成为严重威胁晋朝统治的军事力量。
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继位后,派遣大将呼延晏率军攻打洛阳,一路摧枯拉朽,到六月于前来增援的王弥和刘曜会合,攻入了晋国都城洛阳,并且俘虏了打算西出长安的晋怀帝,在洛阳城中烧杀抢掠后,焚毁了洛阳皇宫,带着玉玺和一些晋朝大臣班师回朝。这就是史书上所讲的“永嘉之乱”。在此不久后,西晋走向了灭亡。
所以,曾经强盛一时的西晋王朝,其实是在内部宗室的内乱和南迁的的少数民族的叛乱的联合作用下,迅速地由强盛走向混乱,最终走向灭亡的。
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何会迅速灭亡?
司马懿三代经略三国归于晋,是用完了谋略、幸运和才华。在三国英雄纷起的年代,只有司马氏一族笑到了最后,确实占尽了幸运。面对着曹操、诸葛亮、关羽、孙策、周瑜、姜维等多少才华横溢的王侯将相,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已经是令人暗暗称奇了。
晋武帝280年灭了东吴,结束了将近90年的三分天下。他重视农业发展,经济上取得了"安康盛世"。他曾和皇后杨艳说"司马衷不堪大任,应更换太子"。杨艳却坚持"立嫡不立庶"。杨艳死后,其妹杨芷又到了皇宫做了皇后。
291年晋武帝去世,司马衷坐上了皇位,杨芷替司马衷挑了丑女贾南风做皇后。杨家把持了朝堂。
乐极生悲。第二代偏上了"白痴皇帝"司马衷,再加上一个彪悍、淫荡的皇后贾南风,把朝庭整个搞得乌烟瘴气。引发了"八司马之乱",个个要取而代之做皇帝。
"八司马之乱"八大祸乱共计十六年。连年战火,将天下搞得鸡犬不宁。更爆发了五胡乱华,很快葬送了西晋。
上梁不正下梁歪,白痴皇帝淫荡后。是造成西晋土崩瓦解的导火线。同姓王八司马的八次祸乱,造成连年战争,百姓苦不堪言,少数民族纷纷侵入中原。石虎建立了后赵,匈奴后裔刘渊打着汉旗反抗西晋。"八司马之乱"仅仅过去三年,西晋就在内忧外患中寿终正寝了,仅36年。
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何会迅速灭亡?
答案很简单,娘胎里带出的毛病,根儿不正。
不过请注意,这个“根儿”不是说“篡位”,事实上,作为正统政权系统,或者说一个“王朝类型”来说,曹魏、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父子兄弟。
哪怕我们只是浅白地观察这些王朝的命运,都能发现,哪怕是时间最长的东晋,其实也一直处于政局动荡的状态,要么就是权臣门阀操纵皇帝,要么就是地方强藩凌虐中央,再不就是外镇宗王谋反,还有就是北方强敌逼近,濒临亡国灭种。
无独有偶的是,上述的各个王朝,几乎都有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
“根儿”,其实在曹丕建立的曹魏身上。
曹丕不但创造了礼仪最为完备的皇帝禅让的制度,还对于自秦国商鞅变法以来,流传了500多年的秦汉政治、社会体制进行了全面的修正。
很多人不了解的事实是,秦律在秦朝灭亡之后,被汉王朝所继承,经萧何之手,作汉律九章,历经汉武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等多次的调整和增删,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汉律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在王莽篡政期间被破坏了一部分,到了东汉建立,虽然用了汉的国号,却并没有把“前汉”的政治继承下来,而是结合汉光武帝所依赖的诸多世家大族,以及平定天下的元从士兵,对前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修正。
但是这种修正,只是很大一部分前朝“律令”被束之高阁,而非废除,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长沙跑马楼发现的“三国吴简”中户籍记录,仍然存在“二十等爵制”中的爵位,更有意思的是,所有成年男性的爵位都是第八级“公乘”。
也就是说,在“二十等爵制”的所有特权、意义全部消失之后,户口本上仍旧要给每个人登记爵位,这种情况就类似于在今天的个人信息表上填写“家庭成分”,贫农或者资本家。
这部分社会管理的制度遗存,与西汉中后期开始兴起的儒臣掌握国家的趋势,并行不悖,已经被贬低到贱役资格的百石以下小吏们,与二百石以上的儒学身份长吏,已经成为两个阶层,尽管按照“前汉”的制度逻辑,他们都是国家的公务员,甚至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还写着“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
但是,在逐步形成的士族社会、儒家社会之中,每一个流传了四百年的名词,都不再是原本含义。
而在汉末大乱之后,经过曹操的筚路蓝缕,曹魏政权雏形渐具。
曹魏政权是“篡”来的买卖,在进行政治和社会架构的过程中,无不以吸引原体制中精英阶层向自己的“不合法皇权”低头为前提。
为了保障“最支持”自己的士族门户可以维持权位,大搞“九品官人法”;为了保障自家对地方的武力优势,确立“世兵制”,将兵户变成皇帝的部曲;为了保障皇权独大,把迫不得已封王的兄弟子侄们,当做犯人管着。
而整个帝国,又高级士族压着低级士族,低级士族压着寒门豪族,寒门豪族压着平民百姓,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宗族圈子和壁垒,他们手里有人口,有土地,有粮食,甚至于有武装。
而为了在社会层面上与这些“支持者”取得共识,曹魏政权由重新删定了汉律,添加《新律》18章,变成《魏律》,彻底实现了法律层面的儒家伦理化。
此后的数百年间,上述政权,其实就是在曹魏的这套制度底子之上,前进、后退,西晋政权为了防止自己被权臣篡位(因为强大的中军就在洛阳,一旦被权臣掌握,就是江山易主),才搞出了宗室诸王领兵的改革。
而西晋的这通改革,在“八王之乱”的最初并没有显露出恶果,早期的权力斗争,还是依赖洛阳的禁卫搞宫廷政变的模式,但是随着宗室诸王的一步步介入政权的争夺,拥有地方兵权的诸王们,愿意去拉拢有战斗力的一切盟友。
比如匈奴汉刘渊其实是成都王司马颍的支持者,而鲜卑诸部则和东海王司马越关系不错,而日后肆虐中原的羯族石勒,则是臣服于匈奴汉的大贼。
当西晋王朝赖以镇压天下的中军武力逐步消耗干净,首先进入的是群雄割据的状态,而非“五胡乱华”的图景,比如控制兖州的苟晞,晋阳的刘琨,幽州的王浚,荆州的王敦以及散居河洛、关中的诸多晋朝显宦。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匈奴汉政权只有“平阳”都城周围的一小块地盘,哪怕同在今天山西省的“晋阳”,也就是太原都不在他们的手中,偏偏散居天下各处的晋朝高官显宦们,根本没有聚合力量,一举殄灭之的兴趣,而是自己杀来杀去……
而这种景象,也就是所谓的“中枢失权”,在曹魏一直到南陈的几百年间,可谓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是自汉代发育起来的高门大族,已经成为集学阀、军阀、大地主、大官僚一身的以家族为纽带的“怪物”。
这些怪物的存在,让任何政权的统治,都是“以力服人”,力最强者(能压倒所有家族的)为皇帝,比如曹丕、刘裕,力最强者(不能压倒所有家族的)为权臣,比如王敦、桓温。
如果没有这样的武力强人出场,则是大族共治的脆弱平衡,比如王导、谢安,直到有新的强人出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