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
李渊选择赦免王世充、杀窦建德,其实是因为两人归唐的过程不一样。王世充相当于是主动投降,而窦建德则是被生擒的。
不过最终,王世充其实也没逃过一死,而是被离奇的刺杀了。
要想说明白这事,其实还得从之前的三方大战说起。
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在太原正式起兵。因为准备比较充足,短短三个月内,就一路打到了长安。然后在长安城内,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自任为大丞相。
不得不说,李渊真的是运气很好。隋朝最后的那几年里,杨广因为在长安待着不舒服,所以直接去了江都(今扬州)。杨广走的时候,几乎将隋朝在关中地区的大半精锐全都带走,这才给了李渊可乘之机。
拿下长安之后,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李渊就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成了当时天下最大的一股割据势力。更加幸运的是,就在李渊攻入长安之后不久,江都就爆发了兵变,杨广死在自己麾下禁军的手上。
杨广一死,隋朝彻底崩溃。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留着杨侑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不久之后,李渊直接逼迫杨侑让位给自己,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唐朝由此开国。
李渊刚刚登基的时候,天下局势大概是这样的:北方诸侯林立,但以四家实力最强,分别是李渊、王世充、李密、宇文化及。南方则相对较弱,只有一个萧铣稍强一些。
随着杨广身死,隋末乱战的第一回合开始了。在第一回合开始之前,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正在和王世充死磕。江都兵变之后,宇文化及一下子继承了杨广手底下的大多数隋朝精锐,威胁到了里面的后方。所以,李密不得不暂时放下王世充,转头去收拾宇文化及。经过一番苦战之后,李密打垮了宇文化及,但是瓦岗军自身也损失惨重。
就在李密和宇文化及死磕期间,王世充抓紧时间恢复。等到李密打垮了宇文化及之后,王世充果断出手,对瓦岗军发动袭击。最后结果显而易见,刚刚经历大战还没有恢复的瓦岗军,根本不是王世充的对手,李密战败,就此出局。
王世充、李密、宇文化及这三家的地盘,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这一片。李密、宇文化及这两大巨头倒下之后,原有的地盘出现了暂时性的真空。王世充倒是想趁机吞下所有地盘,可惜在经过先前和瓦岗军的战斗后,自身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吞下一部分。所以,原本相对弱小的窦建德,就捡了大便宜,吞下了不少原本属于这两方的地盘,一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
在此期间,李渊一直在忙着巩固关中。先是向西和陇西地区薛举干了两仗,最后将其吞并。然后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收拾掉北方主动进犯的刘武周。如此一来,李渊等于占据了整个天下的西北角,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
至于南边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南边的割据势力,大多没有北边这几家这么强,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得天下的希望。唯一一个例外是萧铣,萧铣是当年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皇室萧家的后裔。从南梁到隋末,听上去好像隔了很久,但其实也就隔了几十年而已。所以隋末的时候,萧家这块招牌在南边还是比较有市场的。隋炀帝死后,萧铣竖起萧家的大旗,很快就占领了大量的地盘。
但问题是,在起兵之前,萧铣只是一个县令,根本没有自己的本部人马。所以地盘大了以后,萧铣就面对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手底下这些骄兵悍将不听他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萧铣直接下令,将大量军队遣散回家,让这些军队将领暂时和军队彻底脱离关系。萧铣想要休养生息几年,等自己彻底完成内部整顿以后,再向外发展。
所以当北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萧铣这边正在修养,自然无法参加北边的战事。至于其他的南方实力,和李渊、王世充等几家压根不是一个层次的,自然也没资格参加北边的大战。
在经过差不多两年多的乱战之后,隋末原本纷乱的局面,开始逐渐清晰起来。李渊占据西北,王世充和窦建德在东北,萧铣在西南,东南则是由一堆杂鱼组成。
隋末战事,由此进入第二个回合。
第二个回合当中,萧铣依然打算休养生息,李渊则率先出手,让李世民率领大军,进攻王世充。
和演义小说里不太一样,历史上真实的王世充,其实是个非常励志而且非常能打的将军。在隋朝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王世充甚至曾一度被杨广视作是真正的国之柱石。要不是王世充本人确实有两把刷子,也不可能在之前的三家大战当中,取得最后的胜利,还战胜了李密这样的枭雄。
不过可惜的是,这一次,王世充遇上的是李世民。
毫不夸张地说,整个隋末唐初几十年的时间里,李世民其实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这点基本上没有任何疑问。李世民打王世充这一战,如果要细说的话,那就太复杂了。简单来说,就是经过一番苦战之后,李世民步步蚕食,打掉了王世充大多数地盘,将王世充围困于洛阳城内。
仗打到这个份上,似乎李世民已经胜券在握。只要多围困几天,王世充肯定必败无疑。
但就在这个时候,出事了。
窦建德来了。
原来就在王世充露出败相的时候,王世充果断向窦建德发出了求救信号。当时王世充单凭自身,绝对没有任何希望能够战胜李世民,所以只能向外寻求帮助。
而窦建德在收到王世充的求救之后,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从窦建德的角度来看,自己和王世充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等到李渊顺利吃掉了王世充,自己就很难单独抗衡李渊,最后很难逃脱被吃掉的命运。但是,如果要救王世充的话,什么时候去救,就成了一个很关键的事情。
最终,窦建德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等王世充被收拾得差不多以后,再派出援兵救援。这个道理其实也不复杂,唐军围困洛阳城以后,自身在之前的战斗当中,肯定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这个时候,最适合窦建德去摘果子了。最好的结果,就是窦建德可以打垮唐军,同时吃掉王世充,占领洛阳,打开通往关中地区的大门。
不得不说,这个计策,真的是妙到极处。如果换做其他时代,窦建德这个计策,说不定就能载入史册,决定天下最后的归属了。
可惜,他遇上了李世民。
在洛阳被围之后,窦建德带上了全部家底,带着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前去洛阳。消息传到唐朝这边,整个长安高层都慌了。作为皇帝的李渊,也是身经百战,自然看得出窦建德的用心。所以李渊当即下令,让李世民率军返回关中。就算不能一口气吃掉洛阳,至少也要保证窦建德打过来,保证关中地区的基本盘。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李渊的这个决策是没任何毛病的,属于那种十分稳妥的上策。但是,身在前线主持战争的李世民,却直接表示反对。
李世民认为,只要这次退了,窦建德多半能一举吃掉王世充。以后唐军再想进攻,就只能面对一个更加强大的窦建德,更加难打。而当下继续战争的话,王世充已经残了,只要解决了窦建德,唐朝统一天下之势,将势不可挡。
李世民的这种想法,当然也很有道理。但是,当时李渊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唐朝军队打过王世充以后,已经很疲惫了。你确定凭疲惫的唐军,能够打得赢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
李世民说:我行!
然后李渊选择信他一次。
在决定继续战争之后,李渊也压上了老底。不过,李渊这次派出的精锐,却并不是去支援李世民,而是南下去袭扰萧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倒不是李渊发了疯想要三面开战。而是李渊担心,在李世民和王世充、窦建德死磕期间,南边的萧铣再上来插一杠子。如果出现那个局面,唐朝就真的必败无疑了。所以李渊决定以攻代守,让这三路兵马,前去袭扰萧铣,目的就是拖住萧铣。
不过李渊大概做梦都没想到,他的这个布置,几个月之后将给唐朝带来多大的惊喜。三路袭扰大军当中,两路等同于无功而返,但也确实起到了拖延萧铣的作用。唯有第三路,由李渊的侄子李孝恭率领的那一路,截然不同。
因为当时李孝恭有个副将,名叫李靖。
在李靖的帮助下,原本一场袭扰战,硬是让他给打成了歼灭战!开战之后,李靖带着军队,一口气直接打到了江陵,逼得萧铣不得不开城投降。而且讽刺的是,就在萧铣开城投降几天之后,萧铣布置在南方的十几万援军,就抵达了江陵城外。但此时萧铣却已经投降了,所以唐朝等于是兵不血刃,一下子凭空又多出了十几万精锐。
不得不说,李靖真的是把速度二字,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南方的战事,还是后来的事情。至少对于当时的唐朝而言,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战胜窦建德。但是,当时的唐朝,同时三面开战,也已经到了极限。就算李渊身为皇帝,也没法给李世民更多的支援了。
凭一支疲惫之师,既要继续围困洛阳城,又要挡住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但是李世民偏偏就做到了。
在决定继续战事后,李世民分兵两路,一方面让主力军队,继续围困洛阳,逼王世充投降。另一方面,李世民率领数千精锐,直奔虎牢关。抢在窦建德大军到来之前,拿下了虎牢关,扼守虎牢关拒敌。
窦建德,你来吧!
谁打赢这一战,天下就合该是谁的!
历史上著名的虎牢关大战,唐朝的定鼎之战,李世民的封神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数千精锐,想要挡下十几万大军的进攻,这种事情怎么看都不可能。但是当时的李世民,却敏锐地察觉到了窦建德大军的一个弱点,那就是装备太差!
窦建德是农民军出身,而且直到杨广死了以后,麾下势力规模才开始变大。短短几年之内,根本不足以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但是李世民不一样,当时李世民带去虎牢关的这几千精锐,是当时整个大唐最为精锐的玄甲军。
这支玄甲军,脱胎于当年李渊在太原剿匪时训练的轻骑。后来打垮了薛举之后,又吸纳了不少陇西骑兵。就算当时李渊已经占据整个关中,实力雄厚。但李渊倾尽家底,也只打造出了这数千玄甲军。这支玄甲军,人人皆有重铠、轻甲两套装备,人人配马。正面冲锋的时候,穿上重铠,就是一支重骑兵。脱掉重甲换上轻甲,就是一支轻骑。
反观窦建德那边,人数虽然多,但来得匆忙,根本没有多少攻城设施。虎牢关又是天险,没有大型的攻城设施,单靠人命去堆,那是不可能的。
打仗,不光是数人头、看士气,也要看武器装备的。
正是发现了窦建德大军的这个弱点,李世民将战场选在了虎牢关。凭借虎牢关天险,李世民硬是挡住窦建德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自身没有受到太大损失!窦建德虽然拥兵十几万,但面对那座雄伟的虎牢关,也只能止步不前。
在双方对峙当中,战局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李世民这边,以数千精锐挡下十几万大军,士气自然越来越高。而窦建德那边,被挡住了一个多月无法寸进,自然士气越来越低。
更重要的,是补给。
十几万大军,听上去很唬人,但是同时消耗也很大的,每天消耗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时间越往后拖,对窦建德越不利。
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使出了第二样手段。他让手下士兵,偶尔出城,带着马匹出去吃草。窦建德一看这架势,自然误以为李世民的粮草也已经不足,于是便不由心生大意。
就是这个大意,彻底葬送了窦建德。
经过一个多月的对峙之后,窦建德的大军,已经彻底对唐军放松了警惕。就连窦建德本人,都开始大意起来。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忽然率领麾下骑兵,走出虎牢关,直接对窦建德的中军大营发起冲锋!
三千玄甲军,冲击十几万大军。
这种看似是自杀一样的行为,却偏偏成功了。仔细想想其实也不奇怪,一来窦建德方面没有防备,当时连武器都没有拿好,队伍也没有整理。而李世民那边,则全都是精锐重骑兵。而来窦建德那边全都是农民军,古代的农民军,和真正的精锐军队,战斗力其实是天差地别的。
于是,这一天,战场上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当李世民率领玄甲军,一路冲到窦建德的中军大营时,窦建德竟然还在开会,准备应对李世民的这次冲锋。很多地处边缘的窦建德军队,直到窦建德被抓之后,才直到李世民带人开始冲阵了。
就这样,李世民带着几千人,跑到十几万大军当中,活捉了窦建德,以及他麾下的许多高层将领。没了这些高层指挥人员之后,原本庞大的十几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作鸟兽散。
三千精锐,打垮了十几万大军,还生擒了对方主帅。
李世民一战封神。
当李世民带着窦建德,来到洛阳城下的时候,王世充自然也就彻底绝望了。所以最终,王世充只能开始和李世民讨价还价,争取一个合适的价码投降。最终,李世民答应王世充,只要王世充投降,不杀他的家眷。
武德四年五月十一,王世充开城投降。
王世充投降后,因为之前李世民已经许诺不杀他,所以只是将他暂时囚禁起来,然后和窦建德一起押回了长安。至于王世充麾下其他高层将领,比如单雄信等人,就全都被李世民在洛阳城外直接杀了。
这一战之后,唐朝统一天下之势,已经势不可挡。
当李世民带着窦建德和王世充回到长安时,等待他的,是最高的荣誉和全城的欢呼。为了嘉奖李世民的战功,李渊甚至还特意给他新创造了一个官衔,名为天策上将。因为旧有的官职或是荣誉,已经无法表彰李世民的功劳了。
但同时,李渊还面对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窦建德和王世充。
这两人,都是一方雄主,李渊明白放虎归山的道理,自然不可能放过他们。所以李渊下令,在长安城内的大街上,对窦建德实行当街斩首。相比窦建德,王世充则更麻烦一些。毕竟李世民先前已经答应饶过王世充和他的家小,如果这时候再反悔,确实不太好。所以最后,李渊下令,判王世充及家小流放蜀地。
但是,凭着阴谋和造反起家的老李,自然不会这么轻易放过王世充。所以接下来,长安城内又发生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案子。
因为当时负责押送王世充的人员还没有准备好,所以王世充及其家小,被暂时关押在长安旁边的雍城内。但是,就在王世充被关押期间,忽然来了几个人,说有圣旨要王世充出来接一下。等到王世充出来以后,这几个人立即上前,乱刀砍死了王世充。
后来查明,这个案子背后的主使者,名叫独孤修德。因为他爹曾是王世充的部下,武德二年的时候想要投降唐朝,结果被王世充给宰了。所以独孤修德是以替父亲报仇的名义,杀了王世充。
至于说独孤修德背后还有没有人,没有人会去查了,因为答案显而易见。独孤修德的太爷爷,名叫独孤信,独孤信是李渊的外公,所以独孤修德其实是和李渊有亲戚关系的。而且当时王世充被看押的那么紧,怎么可能来几个人说自己有圣旨,看守的人就主动把人提了出来。然后在他们乱刀砍死王世充的时候,还不上前阻止呢?
显然,这背后就是李渊在主使。
但是,谁在乎真相呢?
王世充死了以后,李渊装作雷霆大怒的样子,但却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真的严惩独孤修德。反倒是后来独孤修德还一度担任唐朝宗正卿一职。这个职务,只有李渊视作家人、而且很亲密的人,才能去做。至于王世充的儿子和家属,后来在被流放的路上,想要逃跑,但最终也逃跑失败,被押送人员就地解决了。
所以,李渊之所以赦免王世充,主要是因为王世充主动投降,而且投降之前和李世民谈好了价码,李渊不方便光明正大地杀他。但是最终,王世充还是死于暗杀,和窦建德一样,最后也没能逃过一死。
为什么历史上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
事实上,王世充虽然被赦免了,但他最后依然被李渊弄死了。
王世充跟窦建德一起被押进长安后,李渊对这位跟他分庭抗礼的王老弟很不感冒,一见面就列举了其罪状,接下来就准备直接拉到菜市口。关键时刻,王世充发挥临危不乱的特长,连忙请出了李世民,表示投降之日,你家爱子已经许诺我不死。
想了一会,李渊认可了这个诉求,免去了王世充的死罪,将其贬为庶人,搬到四川居住。
虽然从皇帝直降为老百姓,落差有点大,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于是,擦擦额头的汗,王世充准备入蜀,那块地主也是养老的好地方,王世充准备以后喝喝茶打打牌过余生了。
这样的生活也算夕阳无限好了,但王世充还是高估了李渊的仁慈,李渊先生要杀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在菜市场动手。
行至雍州,护卫的人迟迟不到,王世充只好在廨舍等待。刚准备休息,外面就冲进来数员大汉,号称皇上有新的敕令。
这就开玩笑了,都走到半路了,那还有什么敕令,难不成李渊要变卦不成。再一看传令的人,王世充吓出一身冷汗,拔腿就跑。
前来传令的是定州刺史独孤修。他跟王世充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过节。
在洛阳时,王世充平定过一起叛乱,叛乱者司隶大夫独孤机因为跟唐军私通被斩杀。独孤修就是独孤机之弟。
刚跑到门口,王世充的脑袋滚落在地,这位崇尚暴力的人最终亡于暴力。
当然,这是一起突发事件,完全是独孤修寻仇报复,跟李渊是没什么关系的,奇怪的是,杀人者独孤修并没有按大唐律法处置,只是免职了事。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推测一下,等事情过去,独孤刺史复出也是迟早的事。
另外的消息是,李渊竟然发现王世充的兄弟们准备造反。这就奇怪了,兵马全无,就靠双拳两脚的,只怕连个县衙都冲不进去,这造得是哪门子反?
李渊对这个案件相当重视,马上批复立刻查处,没多久,案件明了、事实清楚、情节严重,必须从重处罚。于是,王世充的兄弟马上去见了王世充本人。
搞了这么一大圈,王世充还是满门抄斩了。正是君要你死,怎么也得死。
说起来,李渊这事情办得不太讲究,但王世充先生,你命苦也不能怨唐朝政府,当年你在洛阳大开杀戒,现在也算一报还一报吧。
真正有资格喊冤的是窦建德。
论起来,窦建德是个厚道人,他曾经在交战中俘虏过唐朝的公主王爷,还有徐世勣的父亲,但最终,他都释放了对方。
按照战俘平等对待的原则,窦建德也有不死的理由。但李渊连转弯的余地都不给,直接将窦建德送上了刑场。
当然,现在战事快结束了,留着窦建德这样能打能杀的人实在不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的大唐朝,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便会发现窦建德被迅速斩杀的根源大概在李世民身上。
经过洛阳一战,李世民的翅膀越发硬了,而且这个儿子太会拉扰人。降一个李密,瓦岗的军将个个跟着他跑,打一个薛举,西秦的猛将被他招揽了,刘武周败了,李世民的身边又多了一个尉迟敬德。要是让他再收编一下窦建德的山东兵马,哪里还管得住?
于是,为了李家父子的平衡,窦建德只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判决。李唐马上就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最后,给大家快读一下隋唐这段历史。
1.苦情的杨家父子
说起唐朝,当然不得不提隋朝,隋朝的杨坚是千古一帝。不但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朝这个炒鸡混乱的时代,还确立了科举、三省六部这些后人用了一千多年,但就是没交使用费的制度。论地位,往前推,只有秦始皇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往后推……还是别推了。
他的儿子杨广当然也是很牛的一人,开运河、征突厥、建东部等等。但是有一点,他们父子搞得太过了。
打个比方,他们父子干的事情,相当于汉朝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干的事情。人家汉朝四代走完的路,杨坚父子两代人就想完成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茶叶蛋。浓缩的不一定是精华,膨胀起来才能变成大油条。
这么多大工程一上马,隋朝立马消化不良,也没有太极藿香正气可以吃(此外应有广告费),所以,那年杨广仁兄跑到东北那疙瘩打一个叫高句丽的二愣小子时,国内就集体暴走了。
这样一搞,大隋朝就完蛋了。后面杨广得到了一个炀字,史书对他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其实杨广坏就坏在只传了二世,传个五百年,杨广就是李世民。
而说起暴走第一人,还不是李家,而是一个叫杨玄感的人。
大胡子杨玄感
在杨广在前线干得热火朝天时,杨玄感在后方拆伙造反了。他为什么要反呢?这是世仇,他的父亲叫杨素,是杨广当年争太子之位的重要谋臣。因为参与太深,就犯了官场第一罪:你知道的太多了。
有一回,杨广跟杨素吃饭,杨素吃完就得病,得病就去世。一点也没给隋朝政府添麻烦。
偏偏杨广这个人老是说实话,看到杨素的儿子们,动不动就甩出一句:杨素要不是死,你们杨家肯定要抄个满门才比较合适吧。
这就太欺负人了,杨玄感一琢磨,迟早你要弄死我家,不如我来弄死你。所以趁着杨广北征,干脆在后面反了。
创业之后,他找了一个合伙人:李密。
李密这个人是个聪明人,也是大隋朝的贵族,早年是杨广的侍卫,因为长得跟昆仑奴一样,黑不溜瞅,上班的时候又左看右看,所以杨广让他下岗了。下岗了之后,他四处溜达拜师学艺,牛角挂书说的就是这位哥们了。后面,结识了杨素,跟杨玄感当然也成了铁哥们。
大哥造反,李密马上过来共襄盛举。并为杨玄感送出了上中下三计。
上计:拥兵北上,把杨广堵在辽东,只要撑一个月,杨广必亡,你打败了杨广,到时回师,天下必必定望风而降。
中计:抢关中,进长安,住杨广的家,让杨广无家可住 。
下计:图方便,可以就近攻洛阳。
李密温馨提示产:洛阳已经有防备,只怕攻不下来,攻不下来,我们就得完蛋。
杨玄感一拍脑袋:我看你这个下计明明就是上计吧,走,攻洛阳去。
这么一搞,杨玄感一点没有悬念的就仆街了,李密则当了俘虏。
天才李密
押送途中,李密偷个空,跑路了,一跑就来到一处山寨:瓦岗。
隋唐的演义小说里,总是把李密写得不堪,一个小白脸啥都不是。其实不对,李密才是瓦岗之神,是李密把瓦岗从一个区域性反政府武装带到了全国性的大公司。
唯一的问题是在李密上山之前,瓦岗是有老大的。老大叫翟让,这位仁兄以前是个押司类的公务员,犯了点事,干脆上山了。大概就是宋江这一类的,理想也是宋江式的,招个安就最好了。
区别是梁山只有宋江,而瓦岗有李密。
李密一来,就改变了山寨的方针,要从小打小闹变为大打大闹,要夺取粮仓,抢关中。他们差一点成功了,只是被本家兄弟李渊抢了先。
4.
论起来,李渊家跟杨广家还是亲戚,他们的妈妈都可以追溯到一个超级岳父身上:独孤信。这位老帅哥生了三个女儿,一个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一个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还有一个是唐国公李昞之妻。李昞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有意思的是,都是一个女婿抢另一个女婿的江山。
最后胜出的是李渊。论辈份,李渊是杨广的表哥,据说因为长得很像领导的样,所以出去时,有人老是想跟他合影,所以,真正的领导杨广老是想弄死他。好在,李渊同志装得一手好低调,最终骗得了杨广的胜利,被分配到了太原这个最容易搞割据得天下的地方。
我们知道,四川容易搞割据,但不容易得天下。太原退而成王,进可成帝。
李渊就带着他的老婆孩子到了太原,当然这里面有李二李世民同志。后面因为出了玄武门这件事,唐朝教科书就不太老实,老是说李二很早就特别牛了,比他哥李建成牛,比他爸李渊牛。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一个拿叉猹少年能牛到哪里去?
牛的只可能是我们老司机李渊啊。其实,我们老说日本的教科学乱写,其实中国也是的。宇宙同一理,大家要理解,粉饰、掩盖、篡改、抹黑都有的。
天下闹革命潮时,李渊是在太原当政府军,镇压农民或者非农民起义军,反正趁着机会招兵买马,观看局势。在西北那块,三分应付,七分发展。渐渐地,杨广也觉得不对劲了,派了人去太原追究李渊的责任。这个时候,杨广正在扬州度过人生最后一段。
李渊一看就反了,大唐教科书又老写李二世民多么英明,多么牛叉,在起义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在李渊犹豫不决时是如何当机立断。看史书,感觉要不是李二,就没唐朝了。其实也不是的,李二顶多就算一个二线主角吧。主角还是我们李渊同志,原因大家也懂的。
要注意突出伟光正的二世皇帝,一代目只好委屈一下。
总而言之,李渊在太原也反了,值得一提,李家发家也有点不那么光彩的事情,为了借兵,跟突厥结了盟,按现在的思维,就是你丫拿隋朝的工资,受隋朝的赏,不但造反,还引外人。
但打江山就是这样的啊。
李家一出太原,那就是猛虎下山,山下全是猴子辈的,很快老李家就冲进了长安。恰好这个时候,杨广被兵变弄死了,那李渊就勉为其难当了皇帝喽。当然天下还有很多抢生意的,比如瓦岗。
5.
瓦岗不是被李渊打败的,他们是败在了王世充的手上。
王世充是靠着平定杨玄感们发家的,他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宫监。杨广搬到扬州后,他能够近距离亲密接触皇帝,从而跻身一流军阀,杨广把招来的江淮兵都交给王世充,这一群江淮兵战斗力是很强的,擅长使䂎。
而王世充能够成为一线争霸者,是因为他战胜了李密。
说起来,李密也是很悲剧的一个人,跟着杨玄感,杨玄感不听他的,他一个贵族最终却要带着瓦岗一帮草莽英雄玩。
想抢长安,长安被李渊后发先至。回过头想抢洛阳,洛阳却被王世充占了。
这一下,他成了肉夹馍。李渊同志一句话:李兄,你还是江湖大哥,我服你。
李密长安也不好抢了,只好回过头来打洛阳。
打李渊,李密没把握,但打王世充,李密还是有信心的,如果他的瓦岗齐心的话。
遗憾的是,瓦岗火并了。
老寨主翟让虽然让出了头把交椅,但老是摆出一付前任大哥的样子,动不动就是没有我翟让,那有什么李密?
这就不是团结山寨干的事情了,忍了很久,李密终于忍无可忍,请翟让吃饭,酒席上就把翟让干掉了。
干掉了翟让,李密却没有成为真正的老大,在一次跟王世充的交战中,瓦岗的翟让派系纷纷反水,比如李世勣、单雄信等人,瓦岗分崩瓦解。李密逃到了长安挂靠,过了两天郁闷日子,想着逃跑东山再起,果断被李渊弄死。
接下来,就是李渊对王世充了。军事总指挥是李世民。
6.
李世民三大战功,一是西边打败了甘肃的薛举薛仁果父子,二是打败了北边的刘武周。最重要的当然是战胜了盘据洛阳的王世充。
论实力,打败李密已经是王世充的上限了。这位仁兄也没有什么个人魅力。招降了一些瓦岗好汉,结果没两天人家就跑了。程咬金、秦琼这些打着打着,就在战场上倒戈了。这些人过去后,当然成了李世民的私将,收藏进了秦王府,成为后面玄武门的主力。
王世充要想跟李世民斗,唯一的指望是联合山东的窦建德。
7.厚道的窦建德
隋末唐初的起义者中,最无辜的大概是窦建德了,这位山东大哥原本是位普通吃瓜地主,大概相当于村治保主任的样子,平时家里有屋又有田,绝对想当大隋朝的好国民,但天下大乱,想当好人太难了。
因为帮助了一个朋友,窦建德被官府定性为通匪,全家被杀。就此走了反隋的道路。因为讲义气,够胆量,很快成为山东的霸主。
一看李唐家有点清台的意思,窦建德只好跟王世充弱弱联合,共同对抗李世民。当然,英明伟大的李世民同志在牛口一战,以少胜多,大败窦建德,王世充最终就没什么希望了。
窦建德、王世充、李世民的三国杀最终以李世民胜出而告终。
天下的英雄收拾得差不多,接下来当然要搞内斗了。
8.
李家内斗这个事情呢,其实是李家分工的后遗症。拿下长安后,李家分了分工,老大李建成是太子,坐镇长安。老二李世民比较好动,喜欢打架,那就出去带兵,老三李元吉看着不让人放心,就留守太原老家。
打着打着,就发现有点不平衡了,老二李世民战功太大,而且打一个地方就收一大堆男人到自己家里。家里的人才比朝中的人才还要多。老大李建成又是一个糯米团子,啥事都好商量,渐渐就成了一个摆设。老三李元吉则是一个生瓜蛋子,连个太原也守不住。
这样一来,就把李世民给突出来了。但李世民毕竟是老二啊,李建成才是太子。
于是,老司机李渊开始想办法搞平衡,渐渐地以后带兵也不让李世民去了。后面山东刘黑阀反叛,李渊就不让李世民去,让李建成去。跟突厥感情破裂,也是让李元吉出马。
玄武门那年,突厥来犯,李世民做好了出征的准备,可没想到,老爷子点了李元吉的将。
李元吉这位兄弟,也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兄弟,他跟李建成说,到出兵之时,趁李世民出来送我们,我们弄死李世民, 然后挥兵回宫,父皇还不把皇帝传给你?
当然,这后面还有一个计划,李元吉没说,就是弄死李世民后,顺便弄死李建成。
李建成说,好啊好啊,以后我当了皇帝,就封你当皇太弟,以后你接班。
这当然也是智障忽悠傻子的。
所以说,这三兄弟个个身怀鬼胎,最后,有实力的胜出。
李元吉李建成这边一动,李世民就知道了,他甩出大杀招:作风问题。告发李建成跟皇帝的妃子发生并保持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李渊老司机一下炸开了,前朝杨坚就是这样死的,老子也摊上这样的事?
所以,李渊表示明天你们三兄弟一起来开个会,我们讨论这个事情,把事情说清楚了。
结果第二天大清早的,李世民带着兵马先进宫,控制住了李渊,又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把李建成李元吉放进来,来了一个关门打狗,弄死了这两位。这就是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啦。
隋末唐初就是这点事,现在亲清楚了吗?
欢迎大家 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一起打开脑洞看历史。
为什么历史上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
武德四年(621)虎牢关一役,李世民擒获王世充、窦建德两人,对于这两个大人物如何处理李世民不敢擅自决定,于是将王世充、窦建德两人带回长安交给父亲唐高祖李渊处置。最后唐高祖的选择是将窦建德斩首,将王世充流放。对于这两个人如何处理,是事关重大的事情,全天下的人都在看唐高祖的抉择。那么为什么将一个杀死一个流放呢?
关于窦建德,他是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此人家里世代务农,曾经担任里长。他为人十分仗义,重诺言,讲侠义,因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重。《旧唐书·窦建德传》记载:“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乡里人丧亲因家中贫苦无法安葬,窦建德便将自家耕牛给了乡人,让其发丧。由此可见窦建德的仗义,深得民心。
李渊所害怕的,就是窦建德在河北地区深孚众望,因为对于李唐来说有个前车之鉴——李密,李密与窦建德一样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也是深得民心。李密在瓦岗军失败后投降李唐,但是在许多地方还有残存势力,这些势力对李密忠心耿耿,也就为李密后来叛唐提供了机会。李渊担心如果收降或者流放窦建德,以窦建德的号召力很可能叛唐并且恢复实力,为了不留下隐患所以李渊不得不杀窦建德。事实证明李渊的决策是正确的,窦建德的威望大到何种地步呢?两百多年后的唐朝末期,在河北地区竟然还有百姓祭奠窦建德。如果不杀掉窦建德,他真的很可能会对李唐再次构成威胁。
而王世充这个人,阴险狡诈,心胸狭隘,难服民心。有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王世充打败李密后,收获了许多名将如秦叔宝、程咬金等人,但这些人都不服王世充。程咬金:“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此乃老巫妪耳。”意思是王世充心胸狭隘还谎话连篇,爱发毒誓跟老巫婆一样。秦叔宝更言其性猜忌,喜信谗言。在唐郑两军交战之时,秦叔宝与程咬金竟直接奔向唐军阵营降唐。因此以王世充的为人,将他流放他也没有那个号召力再次对李唐构成威胁。而且,王世充在降唐之前,李世民曾许诺王世充如果他降唐了就会饶他不死,李渊为了示天下以诚信于是将王世充以及他的近亲贬为庶人并且流放蜀地。因为王世充曾害死了独孤机,在流放途中王世充被旧部下独孤机的儿子独孤修德乱刀杀死,这不免令人唏嘘。而王世充的其他近亲们也在后来几年陆续被唐朝朝廷以各种理由杀死。
窦建德不论从志向还是能力各方面都强于王世充,他也可以被称作一个英雄,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优秀才能使得刚刚建国的李唐不得不除了他以杜绝后患,也可以说是天妒英才;而反观王世充他的为人以及影响可能李渊父子都没将他放在眼里。可谓是死得罪有应得。
为什么历史上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
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被自己征服的对手,李渊父子向来不会手下留情;唯一的区别,也许仅在于方式的不同而已,王世充、窦建德就是两大经典样板。
王、窦二人,是在新、旧唐书中共用一篇列传的两大枭雄,然而他们的人设却完全是两个极端——前者其实就是隋末的“安禄山”,后者则是农民起义者的最佳代言人。对于这两类势力,李唐王朝都不会容忍。
咱们先简单看一下王世充。
看看他的出身、性格、人生轨迹,就会发现为啥会说他像安禄山:
王世充祖上是西域胡人,在南北朝那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迁居中原,并且成功进入了那时的官僚体系中。与不学无术的安禄山相比,王世充全面系统的学习了中原文明先进的知识,在兵法、占卜、天文历法方面尤为精通。
不过,王世充能够接近更高的权力,同样是依靠巧言令色、溜须拍马等技能。他利用自己对法律条文的精通,投机钻营、徇私舞弊,面对质疑时总能成功地文过饰非、颠倒黑白;隋炀帝即位后,担任江都丞的王世充发挥自己善于揣摩心思、阿谀奉承的本领,通过一系列刻意表现,成功地获取了对方的宠信,并且被委以在洛阳附近平叛的重任。
与安禄山一样,王世充虽为朝廷大员,却早已心怀不轨。他趁着经常率军打仗的机会,费尽心思结交豪杰、收买人心,甚至对那些犯罪的亡命之徒也刻意拉拢,慢慢地在身边聚齐了一群心腹死党;在平叛时,他从不将功劳据为己有,总是大度地归到部下们头上,战利品也悉数分给麾下将士,连普通士兵也不落下,以此逐渐培养起效忠于自己的私兵。
这些特点,与后来的安禄山几乎一模一样,笔者极度怀疑安禄山就是学习了他的“好榜样”。
对于君臣关系的定位,王世充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同样很眼熟:在与李密的长期对峙中,他输多胜少,但越王杨侗(即后来的隋朝末帝皇泰主)对其全力支持,持续不断地给他调兵遣将、加送物资;
然而,最终的回馈却是背叛——在杨侗成功招降了李密、形势一片大好之际,王世充悍然发动政变,首先攫取了洛阳的控制权,随后更是缢杀了杨侗、自立为帝。
可以这么说:在隋末一众割据诸侯中,王世充最为卑劣,他身为隋臣、备受重用,却杀害了并无罪过的皇泰主杨侗,其性质甚至远远超过诛暴君的宇文化及。
对于这种势力,与隋朝皇室同出一脉、以正统自居的李唐自然不会手软。因此,在拿下洛阳城后,李世民一反之前搜集人才的惯例,罕见地在这里开展了大规模处决行动,“世充之党罪尤大者”一共十多位文武大臣被处死,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单雄信。他的目的,一是为了顺应人心、安抚隋朝老臣;二是杀鸡儆猴、警戒那些忤逆君臣规则之人。
至于王世充本人,自然更是罪无可恕。在被押到长安后,面对数落自己罪行的李渊,王世充自己也承认:“计臣之罪,诚不容诛”;然而,当初为了以最小代价拿下坚固的洛阳城,李世民曾许诺饶其不死。
为了保护儿子的信用与形象,李渊饶了王世充一命,将其全家发配蜀地。然而,还没等他们动身,王世充就被“仇人”——定州刺史独孤修刺杀而死,他的儿子、兄弟也因“试图叛乱”之罪,死在了前往蜀地的途中。
这种“奇妙”的结果,你懂的。
下面重点聊聊窦建德——这个在隋末乱世中虽然失败、但仍值得尊敬的领袖。
隋末乱局中,虽然最终获胜的是以李渊为代表的原有统治群体,但起事的主体,其实是那些被暴政逼得走投无路的穷苦老百姓,而他们的最佳代言人,就是河北地区的窦建德:这位领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农民这一群体的所有优秀特质,但却遗憾地无法应对残酷、无情的政治博杀。
窦建德是贝州漳南县(今河北故城东北)人,出自普通的农家,自小就有情有义、胆色过人。曾经有位穷苦的乡亲无力安葬死去的父母,窦建德获悉后一声叹息,其后竭尽全力帮其料理后事,全程自担费用;
同时窦建德还有勇有谋、本领高强。曾有一波强盗来袭,他堵在门口接连击杀三人,随后更是设计孤身冲入墙外的贼群、将对方杀得落花流水。
为人仗义,胆色过人,本领高强,窦建德像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是无数穷困人在面临绝境时的唯一希望。因此,他逐渐名声大噪,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在其父亲去世后,慕名前来送丧的群众多达数千。
隋炀帝的大业七年(即公元611年),窦建德被征召参军远征高句丽,并且因勇猛而担任了小帅、统领二百人。他就像那个时代无数百姓一样,在农、战两个方面为隋王朝燃烧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随着大乱的来临,窦建德也半主动、半被迫的走到了统治者的对立面。在自然灾害、战乱肆虐之际,他曾尽自己全力救济老百姓。为了帮助被迫逃避兵役的府兵孙安祖,他鼓励对方占领高鸡泊,在乱世中安身立命、寻找机会,充分体现出了对局势的判断。
随后,由于各股义军均不骚扰窦建德的家乡,使他引起了官府的怀疑。随着全家老乡被朝廷不问青红皂白的诛杀殆尽,窦建德也正式走上了反叛隋王朝的道路。
落草为“寇”的窦建德,很快凭借自己过人的综合素质,成长为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首先,他仍保持自己的“侠义”本色,与将士们同甘共苦,通过战争得来的财物悉数分给他人,还经常赈济孤苦无依的穷人,由此深得民心;
其次,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面对强大的朝廷平乱军队,他曾与另一位首领高士达设下双簧计,成功迷惑了官兵、获得了大胜,威望日渐提升;
其三,眼光过人、胸有韬略。面对实力更强大的朝廷军队,窦建德准确地预测了战局的发展,并做好了准备,成功地避过了毁灭性的打击、并趁势成功崛起,成了一方领袖。同时,与其他肆意杀害隋朝官吏、士族的起义军不同,窦建德对这些既得利益者以礼相待,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让自己的势力发展再无阻碍。
在窦建德的领导下,这支队伍英勇善战、获取了广泛的民心,迅速地在河北地区崛起。公元617年,夏国正式建立,窦建德走到了人生的全新阶段。
在新的时期,以农民出身的窦建德也与时俱进,展现出了一名优秀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第一,他善于抢占道德制高点。比如当弑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到达河北后,窦建德慷慨激昂发表演讲:“吾,隋民也;隋,吾君也。今化及杀之,大逆不道,乃吾仇,欲为天下诛之,何如?”也就是说,虽然自己走上了反叛之路,但那也是被隋炀帝给逼的,自己仍心怀忠义、自认为是隋朝臣子。如今,面对大逆不道的弑君者,自己有义务上报君仇、下泄民愤。
窦建德的表态,成功让自己占据了舆论与心理优势,也博取了那些对隋朝心存同情的人们的支持。于是夏军连战连捷,全歼了这股乱军,并且将乱臣贼子宇文化及等人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第二,他对于那些忠义之人极尽优待。窦建德俘虏了唐朝大将李世勣后,出于对其品格、能力的爱惜,毫无戒心地对其委以重任。后来当对方逃回长安,窦建德不仅毫不介意,甚至深深赞赏其忠于君上的品格,其后还继续对落在自己手中的唐朝同安长公主、淮安郡王李神通(李渊的堂弟)以礼相待,可谓一名谦谦君子。
第三,虽然成为一方自主,仍保持着淳朴本色。在成为夏王之后,窦建德仍保持着农民起义领袖本色,不仅自己生活简朴,连妻妾也毫无优待;仍旧与部下同甘共苦,每次获得到的财物,全部分发给有功将士、自己分毫不取。
在那个乱世中,综合具备了以上品格的窦建德就像一股清流,吸引了河北军民的拥戴,也让他成了当时极为强盛的一股势力。
然而,在随后于李唐政权的正面交锋中,窦建德的优点却成了弱点,导致自己一败涂地。
起先,当李世民猛攻王世充政权的洛阳城时,窦建德听取部下刘斌的意见,采取了名义上援郑(王世充政权的名字)、实际上寻机一举吞并两强的战略。但在随后的战术层面,他却犯下了致命错误
在率领30万大军南下后,曾有谋士建议“围魏救赵”,即乘虚攻取唐朝的河东,既能躲避李世民的锋芒,又能攻敌必救、让对方疲于奔命。
以我们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来看,这一主张是极为阴损且英明的,然而窦建德却没能听取。他给出的理由是:“郑朝暮待吾来,既许之,岂可见难而退,且示天下不信”,即:身处危难之中的王世充对自己翘首以盼,自己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前去救援,怎么能失信于人?
最终,执着于诺言、义气的的窦建德,在虎牢关外完败给了年轻的贵族后代李世民;在被生擒押送到长安后,被李渊下令当街斩首,年仅49岁。
纵观窦建德的一生,不禁让人心生同情。作为一个北方农民,他朴实、勤劳、仗义、勇敢、信守承诺,身上闪现着古代中国老百姓的传统美德。虽然想尽力做个安分守己的好人,但却在封建王朝的暴政下被逼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然而,即使如此,他仍信守封建君臣之道,歌颂、嘉奖那些忠君者,反感、惩罚那些背叛者;同时,虽然通过起义身居王侯、掌握了一方大权,但他仍坚守着身上的优良品质,对比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领袖,显得极为难得。
然而,在残酷无情、尔虞我诈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中,过于执着于信义、承诺,往往会深受其害,必须要视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谋略与权变。窦建德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的淳朴品质却成了自己的束缚,导致他完败给了关陇集团的代言人李渊。
更可惜的是,窦建德的出身与品质让他深受河北百姓的爱戴,但对于李唐政权统治者而言无疑是个巨大威胁。对于任何封建统治者而言,都不会允许民间涌现出深受百姓拥护的异类,这就是历朝历代均严厉打击“侠”的原因。
李渊错就错在,他应该以更加腹黑的方式、而非简单粗暴地诛杀窦建德。后来,窦建德余部以“夏王得淮安王,遇以客礼,唐得夏王即杀之”为由(淮安王即李神通),指责李渊忘恩负义,由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唐起义,一度危及了李唐对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的统治。这也在侧面证实了窦建德的巨大影响力。
为什么历史上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
隋朝末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著名的乱世时期,随着农民起义的爆发,无数的贤臣良将和拥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人物也不断涌现。
所有人才中,最为优秀的自然是笑到最后的,建立唐朝的李渊父子。曾经与他们针锋相对、互有胜负的诸侯们也十分值得人们铭记。在众多隋末诸侯中,王世充、窦建德可谓是佼佼者。
作为隋朝末年的两大诸侯,王世充和窦建德分别建立了郑国和夏国,并且一个称帝,一个称王。
到了后期,他们二人都成为了李渊统一天下所必须去除的眼中钉、肉中刺。
于是王世充先是被李世民征讨并击败俘虏,随后窦建德为了救援王世充攻打李世民,也被其击败生擒。
不过,当李世民将这二人押送到李渊面前时,他们却得到了杀头、流放两种不同的处置。那么,为何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呢?
其实,这一问题需要分成两部分回答,也就是,李渊为何要赦免王世充,以及他又为何将窦建德杀死。
首先,我们看看王世充为什么被生擒,却得到了释放。
隋末末年,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大诸侯分别建立政权,而位于洛阳的王世充被李世民大败围困之际,窦建德率军前往援助,以致被一网打尽。
唐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出兵讨伐郑帝王世充,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王世充治下已然是"囚者相次,不减万口,既艰食,馁死者日数十人。世充屯兵不散,仓粟日尽,城中人相食……人皆体肿而脚弱,枕倚于道路。其尚书郎卢君业、郭子高等皆死于沟壑。"
可见,兵强马壮的唐军一到,获胜那会是轻松愉快的。
仅仅三个月时间,原本归属于王世充的州郡几乎全部叛变,只有他孤守洛阳城,十分凄凉。
后来,王世充尽管和李世民多次谈判,但都以失败告终,在众叛亲离、无力回天之下,他只好被迫投降。随后,他被押解至李渊的面前。李渊细数王世充的罪行,准备将其诛杀,但王世充回答道:"计臣之罪,诚不容诛,但陛下爱子秦王许臣不死。"
正是因为王世充的一席话,他才暂时保住了小命,只是被发配到蜀地。王世充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李世民曾经许诺他不会杀死他,看上去似乎十分自然合理,不过,上文已经说到,王世充和李世民的谈判都是宣告失败的。
所以,一种可能是,王世充所言为实。但也有可能,王世充是在欺骗李渊。
如果王世充和李世民的谈判是成功的,那么李世民许诺他不死以示安抚。这十分正常,一方面,这有助于加快其投降,另一方面,也是给天下其他诸侯展现李家降者不杀的态度。
不过,既然谈判破裂,王世充是被迫投降而不是主动归附,那么李世民自然没必要对负隅顽抗的王世充手下留情。所以,或许这席话只是王世充的谎言。
兵败被擒后,其实王世充已然没了什么价值,所以李渊不在乎真伪,直接将其赦免也是有可能的。至于窦建德,他最初是在河北地区建立了夏国,并始终保持着对中原的窥伺,王世充被唐军攻打之际,为了保持三足鼎立的有利局面,窦建德同意王世充的求援,率军南下支援。
不过,很快窦建德的军队就遭遇了连续失利,全军上下打起了退堂鼓。
这种情况下,窦建德力排众议,执意要援助王世充,履行自己的承诺。于是,李世民只好先前往虎牢关将窦建德击败生擒,再返回攻打王世充。因为窦建德的失利,王世充彻底没了希望,于是在山穷水尽之后,他只好率众投降。后来王世充受赦免,而史书记载:"秦王俘建德至京师,斩于长安市,年四十九。"
窦建德之所以被杀,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李世民本是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执意帮助导致唐军攻势受阻,李世民认为他多管闲事,便将其擒杀;第二,窦建德没有像王世充一样与李世民进行谈判或编造谎言,李世民要攻打的是王世充,王献城投降被赦免死罪情有可原,而窦建德阻碍唐军计划,将其赦免并没有什么意义。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便是王世充统治无道,被人民所厌恶,只要将其流放到偏远之地便会失去威胁,而窦建德治理有方,河北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如果将窦建德释放,倘若他回到河北甚至到别处振臂高呼,都有可能东山再起,成为唐朝统一的一大阻力。
为什么历史上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
武德四年(621),夏王窦建德为了帮助郑帝王世充抵抗秦王李世民率领的唐军,亲自带兵攻打虎牢关,结果兵败被俘,被押往长安处死,而他援救的对象王世充却得到了李渊的赦免。
口碑较好的窦建德被杀,而名声甚坏的乱臣贼子王世充却侥幸逃得一命(后来也被可能是李渊主使的仇家之子所杀),确实启人疑窦。
而且考虑到窦建德之前对被俘的李渊亲妹同安公主、李渊堂弟李神通、李勣的父亲李盖(即徐盖)、魏徵等人也都没有杀害,李渊似乎更应该投桃报李而不是直接杀死。
之前有解释认为这是因为李世民答应过王世充可以活命,对窦建德却没有承诺,因此李渊是为了让儿子的诺言兑现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当然不失为理由,但不是深层的原因。
其实,问题的答案或许正在于,窦建德因为为人仁厚,在河朔一带深孚众望,他本人被俘后,如果不杀他,会有人以他为号召继续与唐王朝做对,反过来,杀之则可以绝河北之望,夏王既已不存,夏王的部属自然星散。
李渊很可能是出于这样的考量,事实上,当时夏国的左仆射齐善行、右仆射裴矩、行台曹旦与窦建德的妻子已经带领夏国的官员属吏向唐朝方面奉上印章投降,并敬献其控制的土地,这时再一杀窦建德,也就尘埃落定了。
可是正因为李渊将窦建德斩首,后又强征窦建德旧将到长安,反而激起了强烈的反弹,窦建德旧部刘黑闼起兵反唐,半年时候就基本重新占领了当初窦建德原有的地盘。
之后河北地区又几次易手,给唐朝方面添了很多麻烦,包括唐中期以后河北一直“不服王化”,也与这有一定关联;至于祭祀窦建德的窦王庙一直在大名存在,也说明了窦建德深远的影响力。
因此,李渊此举可能是过于草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