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历史三国疑问,每个人对魏延的看法都不一样,魏延是否被历史丑化?

魏延这个人在正史上的死法,其实和三国演义里差别不大,都是被马岱杀的。只不过,杀的过程要稍微复杂一些,并且还诛其三族,给他扣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说白了魏延之死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这个人的性格。

魏延,字文长,蜀汉的名将。公元211年,刘备进入蜀地,攻打张鲁,当时魏延率领着军队投奔了刘备。魏延投靠刘备以后,也发挥了他自己的才能,给刘备屡战奇功,被升职为牙门将军。后来刘备当上汉中王以后,把魏延又升为汉中太守加封为镇远将军。

蜀汉建立以后,魏延跟随诸葛亮开始了北伐。

大家都知道魏延是一个武将,在打仗方面有很强的天赋。但是魏延性格暴躁,而且还很高傲,所以身边的官员们都不敢靠近他,对他敬而远之。魏延错就错在他脾气太坏,性格高傲,不可一世,他还不屑和他身边的大臣交往。

但凡有魏延的地方,其他人都不愿靠近他。这也是当时为什么魏延说杨仪背叛蜀汉的时候,所有人都支持杨仪,还指认魏延才是叛军的原因。

而且,魏延这个人还非常冲动,杨仪和魏延关系不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就因为魏延的这个暴躁的脾气,甚至有好几次,差点举刀直接把杨仪给剁了。他对待自己人都能举起刀,谁敢和他亲近?最后杨仪不肯放过魏延,估计和他屡次举刀想杀他也有很大关系。

魏延这个人,虽然说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不会为人处世之道。如果说刘备和诸葛亮没有相继去世的话,那魏延在他们手下还是能发挥出他的天分的。都说魏延在刘备手底下的时候,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在诸葛亮的手下的时候就差了那么一点。但是他们两个,还是能让魏延言听计从的。

然而随着他俩的相继去世,再加上当时魏延本就跟杨仪一直不和,导致他意气用事。在诸葛亮即将去世的时候,就已经对他的接班人,以及北伐的大军都安排好了。当时诸葛亮让杨仪作为北伐大军的主帅,率领着全军撤退,然后让魏延来断后,让姜维在魏延的前面。

把这一切都安排好以后,诸葛亮才安心地死了。但是,魏延听了这个安排,对这样的安排非常不满,他认为即使诸葛亮死了也不能影响北伐,北伐是志在必行的,谁都不能阻挡北伐。但是诸葛亮在死之前都已经安排好了,根本没告诉魏延,所以当时魏延才那么大的反应。

这个过程,和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基本一致。

其实当时诸葛亮自己也清楚,就算他和魏延说了,魏延也不可能听从这样的安排的。这点魏延和当年的关羽的性格简直是一模一样,很难听进去别人的劝告。所以诸葛亮在临死前,还格外说了一句:如果魏延要是不听安排的话,就让他爱咋滴就咋地吧!

言外之意就是,魏延是负责断后的,随便他怎么闹别扭,只要不影响全军就行。而且诸葛亮死之后,杨仪还派出费祎去打探魏延的口风。魏延就是说不愿意撤退,还说了一些看不起杨仪的话。当时要论军职的话,魏延比杨仪高,而且魏延还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将领,杨仪只是个小小的文官,魏延一向就看不起这个杨仪,自然不可能听杨仪的话。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大军撤退的时候 ,魏延做了一件自掘坟墓的事情:当时魏延提前率领自己的手下军,队赶到了杨仪大军的前面,把回汉中的栈道给烧了。此时杨仪率领的是主力,军队人数较多,所以没有魏延手下的军队灵活,就落在了后面。没了栈道,杨仪也没了办法,只能从其他的道路返回。幸亏当时魏军没有追击蜀军,不然当时的蜀军,很有可能会因为魏延的这次意气之争,直接就全军覆没了。

杨仪走了其他路,一直加急地往汉中赶。在赶往汉中的这个过程中,魏延和杨仪两人分别派人向蜀汉朝廷,告对方意图谋反。刘禅当时还搞不清楚状况,就问蒋琬和董允这两个大臣,问他俩到底谁在谋反?蒋琬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应该是魏延在谋反,杨仪这个人是不会谋反的。

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魏延本来就是武将!而杨仪呢,他是文官,历来就是只有武将谋反,哪有文官谋反的呢。

在这之后,魏延因为走了近路,提前到达汉中北端的这个南谷口,然后伺机设下埋伏等着杨仪,并且还率军来攻打杨仪的大军。杨仪先是派出了王平来迎战魏延,但是王平这个人比较讲义气。他当时并没有与魏延硬拼,只是用言语劝说魏延手下军队。

魏延的手下人也不是,知道这事是魏延不对,于是也都散了。魏延手下的人一散,马上也就变成光杆司令了,只有当时的几个亲信和自己的儿子跟着。很快的,杨仪就又派出马岱追杀魏延,这个时候就算魏延再厉害,身边没了军队,自然也就不是马岱的对手了,于是很快就被马岱给干掉了。马岱杀了魏延以后,还坚决贯彻了杨仪的命令,诛杀了魏延的三族。

魏延的死,最大的原因还是他本人。其实他本来可以不用死的,只要他服从了诸葛亮下的命令,根本没人敢杀他。杨仪更不敢动他了,毕竟他打不过魏延。只要到了成都以后,杨仪也就被解除了权力,将由蒋琬来担任诸葛亮的接班人。到时候魏延可能还是当他的汉中太守,甚至依然可以得到刘禅的信任,得以继续掌兵。但是魏延非要自己作死,火烧栈道,还打起自己人来,这就是犯了重罪了。按照蜀汉的法律,杀魏延真的是一点毛病都没有。

当然,杨仪这个人,也不是一点毛病都没有。杨仪当时明显就是公报私仇,他明明可以不杀死魏延的,但是杨仪下的命令却是杀无赦。本来他可以先把魏延抓起来,然后带到成都去问罪,但杨仪并没有那么做,他选择了杀,当时还杀了魏延三族,手段太低劣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确实没有什么能够镇得住场子的人才了。自己都已经乱了,还怎么和曹魏、东吴争天下?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大概是三国时期被丑化最严重的一个人物,其误读之深,相信大部分一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难相信,其实魏延并不是一个反面人物。

正史上的蜀汉名将魏延到底有多厉害?

很明显,魏延被罗贯中写残了,在真正的历史上,魏延并不是依靠背叛主公打开城门投降给刘备的,赤壁之战后,蜀地的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去抵御张鲁,这个时候魏延以部曲追随刘备,为刘备所看重。

为什么刘备在遇到魏延的时候就被看重呢?这就要说说部曲是什么意思了,部曲说白了就是私军,魏延能够拥有部曲,很可能是蜀地的一个小军阀,本身就有一定的实力,又是带着私兵来投靠的,相当于入股了。

当时孟达以四千部曲叛蜀投魏,曹丕直接就给封侯了,封侯在汉朝是一个相当。

刘备取代刘璋之后,开始攻打汉中,由于关羽要镇守荆州,马超不敢用,能够用的将领并不多,在这个过程中,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在刘备打下汉中的时候,竟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当时很多人都不服,因为刘备起兵很早,辗转的地方很多,魏延算是最后投靠他的,资历太浅,年纪也不大,但是刘备还是力排众议,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

刘备为了给魏延立威,故意在任命仪式上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魏延表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他驻守汉中的话,来犯之敌十万人之内,我都能干掉,要是十万以上,那我只能防守了,这句话还是挺霸气的,事实上,魏延镇守期间,汉中也的确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作为蜀国最后一位良将,魏延的死充满了很大的悲伤,也导致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甚至有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笑谈。

魏延的死,离不开诸葛亮,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没有被诸葛亮采纳?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稳定蜀汉局面后,决定挥师北伐,当时魏延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这个建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子午谷奇谋,千百年来,这个计谋已经成为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案例,引起很大的影响。

假如真如魏延所说,不过五千兵马,就可以冒险一试,诸葛亮为何拒绝呢?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太危险,“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如果展开来分析诸葛亮的这条计谋,也算是充满了很多奇谋的地方,能够使得出其不意,在北伐初期取得巨大优势,然而以当时蜀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想要以这种方式赢得战争,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每一次都因为粮食供给不上而不得不无功而返,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大多都是一场远足,没有激烈的画面,只有长途的跋涉。

假如诸葛亮真的能够放手一搏,或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诸葛亮还是拒绝了魏延。

陈寿曾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谓奇谋为短,自然是拒绝子午谷奇谋的重要原因。

过于谨慎,是其拒绝奇谋的重要因素,实际上,针对性格上的缺点,诸葛亮是自知的,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曾说:“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关于诸葛亮的谨慎,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都知道了“诸葛亮平生仔细谨慎”,这个仗还怎么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被人知己知彼,那还有胜利的可能嘛!

刘备死后,蜀汉没有任何建树,这个锅应该诸葛亮来背

诸葛亮北伐失败,其实是情有可原的,以当时蜀汉与曹魏政权的国力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难道不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吗?为什么刘备即使是光杆司令,也能屡屡创造奇迹,当时依然能够从曹操手上取得汉中之地。

而诸葛亮带领一个偌大的蜀汉政权,结果是多年北伐,无功而返,我看不止是军事上的奇谋为短,即使是在治理内政上,也不见得如何。

假如诸葛亮真的是能人,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人才荒的局面?造成“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局面的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可以说,诸葛亮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导致的。

刘备入蜀的时候,诸葛亮与马谡关系很好,深受诸葛亮的器重,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跟赵括差不多,不是动手能力不强,而是嘴上功夫远远大于手上的功夫。

刘备在临终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意思就是说,马谡这个人吹牛有一套,吃喝还行,不能大用,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本来应该让魏延为前锋,但是诸葛亮却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为前锋,于是有了街亭失守,整个北伐局势岌岌可危。

我不相信马谡一点本事都没有,只不过人才都是逐渐成长的,你一下子就把他摆到那么高的位置,他能经受住吗?假如诸葛亮能够悉心栽培,马谡以后未必不会成材。

诸葛亮曾经苦苦劝告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实际上诸葛亮自己都没能分辨出谁是贤臣,谁是小人。

魏延的惨遭杀害的悲剧,其实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的!

在挥泪斩了马谡之后,诸葛亮能够重用的人已经不多,除杨仪和费祎之外,就是姜维,诸葛亮本来是打算让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姜维是策反过来的,资历也比较浅,因此,诸葛亮计划由姜维担任军事上的接班人,其他人当政治上的接班人。

这个安排,其实是有点尴尬的,因为他忽略了魏延的存在,魏延战功赫赫,在当时的蜀汉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病情加重,于是打算安排后事,在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上,诸葛亮召集了除魏延之外所有将领,并且确定退军策略,即大部队撤走,魏延由前锋变成断后,并且还决议,假如魏延不从命,可以不再管他。

问题就出在这里,诸葛亮作为一号人物,在临时的时候,没有和二号人物魏延商量,当时魏延认为即使是诸葛亮死了,北伐也可以继续,尤其不能让魏延容忍的事情是,诸葛亮竟然把军队交给杨仪来指挥,让三号或者是四号人物来指挥二号,敢问哪个二号能够容忍?这就是诸葛亮的临终安排。

结果为了争夺军事主导权,魏延与杨仪大打出手,最终打败了魏延。魏延溃逃后,被马岱所斩首,随后,夷灭了魏延三族。

杨仪在斩杀魏延后,却发现诸葛亮的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杨仪甚至抱怨,当初我要是投靠曹魏,待遇一定比现在好。

结果费祎就上报朝廷,杨仪因此被迫自杀。

马岱斩魏延这个典故,被广为流传,堪比锦囊妙计,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高级黑啊,你看看你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班子。

实际上,魏延并没有谋反之心,而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军队出现内讧,差点没能退回蜀地就报废了,带兵到这个份上,也算是一种失败了。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正史中魏延也是被马岱杀掉,不过不是因为谋反,而是内讧。

魏延之死,像极了如今社会中的一种现象:有的人才华出众、业务能力强,但却性格孤傲、不懂“人际关系学”;在失去了能够用其所长、容其之短的领导后,不幸沦为了一个被排挤、废掉的异类。当然,环境是一方面的原因,其自身也有责任。

在伯乐刘备安排的岗位上,魏延只展现出优点、没暴露出缺点

正史中的魏延,早年经历并没有那么曲折。他一出场,就是作为嫡系参与了刘备人生中的最关键行动:夺取益州,“以部曲随先主入蜀”,随后因屡立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

“牙门将军”一职由刘备创建,虽属于杂号将军,但其要求并不简单:常伴主公左右保护其安全,必须绝对忠诚;外出打仗时,带领亲兵跟随主公,不能要能打,还得头脑清醒、能够出谋划策。简而言之,必须文武双全。因此,翻遍整本《三国志》,只有赵云和魏延担任过这一职务。

看一位员工是不是领导的亲信,得看他被安排的岗位有多重要(比如说大多数公司的财务都是领导的自己人)。汉中对于巴蜀,就像人的嘴唇对于牙齿;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跟荆州相提并论。因此,当刘备物色汉中主将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将会是最早陪着刘备创业、忠诚能力都合格的张飞,毕竟黄忠年事已高、马超是半道而来的降将、堪称完人的赵云必须留在刘备身边。

但最终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的,却是魏延,以至于“一军尽惊”。为了让这位爱将出出风头,顺便打压下那些心里不服的部下,在一次全体大会上,刘备刻意让魏延讲讲他的为政方案。“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个表态,不仅让刘备非常满意(也许俩人早已商量过),众人也为之振奋。

随后魏延在汉中的表现,证明了他绝不是吹牛。他镇守汉川15年,没有放过一个曹兵进入自己的辖区;诸葛亮主政前期,魏延曾帅前锋深入羌地,击破魏军大将费瑶、郭淮,一时间威名远播。毕竟在那个时候的所有蜀汉统帅中,能够在进攻战中独当一面战胜曹军的,真的极为稀有。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刘备手下,魏延并没有暴露出自身的缺点,反而把自己的忠诚、勇猛、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他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大展拳脚,更获得了成长的机会。

这就是优秀领导的作用:不仅能用人所长、限人所短,而且能够镇住形色各异的手下、消除内耗,把大家团结在自己的目标之下,安安心心做个打工人

在诸葛亮时期,魏延的缺点被无限放大,最终成了蜀汉职场的牺牲品

刘备死后,原有老将逐渐凋零,蜀汉军事领域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前两号人物,其一是诸葛亮,其二就是魏延,但两人间的理念相差实在太悬殊。

魏延长期拼杀在第一线,军事才华经历过实战的淬炼,对自己勇猛而又兼具谋略的指挥风格颇为自信;而诸葛亮则是“一生唯谨慎”,凡事谋定而后动,布局稳健、作风保守,何况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本性上就不喜欢魏延的风格。

因此,两人的理念冲突日渐凸显,“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但即使如此,对于德高望重、朝野钦佩的诸葛亮,魏延还不至于有太出格的言行;而诸葛亮虽然不喜欢魏延的作风,但他为人公正、对事不对人,仍能容忍这样的“个性同僚”跟自己共事。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是诸葛亮。

随着元老逐渐逝去,魏延成了蜀汉阵营中资格最老、战功最显赫的军事人才;加上他性格孤傲、自视甚高,平日里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信心与优越感,估计没少怼其他人。但一来他比较强势,二来确实有水平,大家都尽量对其忍让,只有杨仪从来都跟他针锋相对,两人关系越来越僵,逐渐势同水火。

杨仪是襄阳人,是标准的荆州派,曾经担任关羽的功曹,其后奉命进入蜀地跟随刘备;刘备自立汉中王后,杨仪被提拔为尚书,其资格、地位不言而喻。

杨义确实很有才干,他作为长史跟随诸葛亮出征期间,处理后勤、制度等事务得心应手、完美无瑕,因此诸葛亮非常欣赏他的才干。

但跟魏延一样,有才华的人往往脾气挺大,当初杨仪在尚书的岗位上就跟尚书令刘巴关系闹得很僵,被刘备及时调整。

但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不具备刘备那样的能力,更可况他的身份也不足以镇抚魏延这种元老。所以就出现了“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这种尴尬而又无奈的局面。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能大致维持局面;在他死后,这一内耗的恶果就瞬间爆发出来。

首先,诸葛亮临终前的会议,竟然故意把魏延排除在外:“密与长史杨仪......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

随后,诸葛亮死后,早已不埋怨有军事风格的魏延执意北伐,但费祎、杨仪、姜维等人都拥护诸葛亮安排的方案,一意孤行的魏延把自己逼成了少数派;

得知自己的计划不被接受,恼羞成怒的魏延竟然做出了抢先南下、沿路烧毁栈道的不理智举动。他以为这样能让杨仪陷入麻烦,却不知得罪的是全体蜀汉将士。

因此,当魏延、杨仪纷纷上书朝廷、控诉对方谋反时,蒋琬、董允等人都站在杨仪这边。相比他的父亲,刘禅显然不具备协调双方关系的能力,只好牺牲了大部分人排斥的魏延。

眼见成为孤家寡人的魏延,随后做出了更加过激的举动:试图袭杀杨仪。这种毫无意义、纯粹为了发泄的举动,成功坐实了自己“谋反”的罪名,成为孤家寡人后逃往汉中,惨被马岱追上诛杀。

纵观魏延整个职业生涯的表现,他称得上一名文武双全的顶级军事人才,在前期的艰苦创业期,他战功赫赫、威震汉中,其综合素质甚至在关羽之上。但这种杰出表现有个前提:得存在刘备这样的明主,能用其所长,淡化、压制其火爆的性格,协调他与其他同僚的关系。

而在刘备死后,蜀汉第一代的名将们也逐渐凋零,魏延原本应该被视为蜀汉的军事顶梁柱,朝廷应该容忍他的缺点、充分发挥其军事才华。但可惜的是,一方面,魏延太过于跋扈、自视甚高;另一方面,刘禅、诸葛亮都不具备刘备那样的御人能力。最终,存在性格缺陷的魏延,逐渐被蜀汉朝廷视为异类,在同僚们的共同排挤下走向了绝路。

性格决定命运,职场如战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既叹息魏延的不幸,也应当汲取他的教训。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邓小平同志曾为魏延发出长叹,他在1963年来到武侯祠时说到: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该有,但却没有塑像······

想挽救魏延的名声忒难,估计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摆脱《三国演义》的“阴影”O(∩_∩)O以至于魏延含冤几百年,从民国起,几十位史家为其正名无果,哪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900多年前就为他“平反”也没用。

诸葛亮对他的描述是“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也就是脑生反骨,我知道这词就是因为含冤的魏延同学,现在又变成了反骨仔总之都和叛变有关。

其实魏延的作用要比关羽、张飞大得多,甚至有人将其军事才能形容为“堪比汉初三杰之韩信”,嗯······你高兴就好。

汉中郡的夺取标志着真正的三国鼎立态势确立,但刘备终究还是要返回成都,谁来镇守汉中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无汉中则无蜀矣~”,家门被人家踹开则“蜀中一日数十惊”,对此,姜维明确表示不服,调整部署,为蜀汉灭亡埋下粗粗的一条祸根,就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如此重任会交予张飞,连张飞都以为铁定是自己担起这副重担的时候,刘备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魏延,所以说魏延是刘备最器重的武将并不为过,魏延也对得起刘备的信重,坚守15年,没有一个敌人能突破自己的防区。

魏延不是龟壳选手,他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多方面人才,也有人说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无出其右者。

诸葛亮临终主持的“军事会议”说了什么

参与人有杨仪、费祎、姜维等,丞相告诉他们,命令魏延断后,姜维为双保险,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大军自行撤退。

也有人说丞相这是为了让魏延和杨仪二人带着一嘴毛双双成为路障状态被清除,为蒋琬、费祎、姜维铺路,丞相活着的时候,加上费祎规劝过无数次,都无法改善魏延和杨仪的关系,死后就更不要提了,这也是对费祎的一种保护,但凡对二人有些了解的都知道要兵戎相见,从魏延大帐出来,就费祎那速度就能明白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太危险了,内讧是避免不了的。

杨仪不敢去找魏延是因为怕死在当场,费祎拼命逃是因为自身危险另外要回去报信,他们事前都知道这种危险,丞相能不知道么?再看上段,这符合诸葛亮一贯的行事作风么,丞相啥意思呢,我死了你们就开始窝里斗吧,搞死魏延。如果他厉害呢?就把你们都搞死?丞相沉稳性子和极其小心谨慎的行事方法,做不出这种事来,因为后果未知,兵变的后果是不可控的,你怎么就知道魏延必死呢,用蜀汉的国运去赌么。

退一万步说,即便丞相要杀魏延也绝对会给出具体实施步骤的,他不是“我拿国运赌明天”的那种不负责任的人。

这么重要的军事会议竟然不找魏延?军师遗命不是当面说才会更有效果么,摸头杀的效果远比用仇人以遗命为由劝令退军要好。

(预判丞相死前为昏迷状态的前提下)谁是军中主帅?大军听谁的?这都还没个嘱托,先奔魏延下手,丞相会这样?本来魏延就有“不唯上”的毛病,“部下”的话他就能听得进去?尤其是死对头杨仪的话,魏延能听?诸葛亮没有那么傻,所谓的军事会议,就是一群退军派狐假虎威要挟魏延的诈骗之词。

对于遗言大概有三种推测:

①杀掉魏延

②抛弃魏延

③没有的事(杨仪等人因自身劣势假传遗命,丞相是先昏迷才去世的。)

作为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和黎东方先生都完全不信有过什么所谓的“军事会议”或类似临终嘱托。这里面有很深层面的政治势力角逐。丞相去了,这是一个洗牌过程,平时好不是真的好,派系之争开始,分蛋糕的时候下刀都不会客气,如果蛋糕不够分,那刀就会照人招呼,而无论哪一方势力的首要清理目标都是魏延,魏延已经无人可以压制,于公于私,魏延都要死。

所谓的临终军事会议,是用后果写原因达到补缺目的。

按当时的情势来看,军中主要是分为两派:退军派,几乎全是。进军派,魏延一个。

退军派们的主意是“秘不发丧”,一旦影响军心再有追兵后果不堪设想。杨仪指使费祎到魏延部探听他的意思,魏延知道军师死讯便说,丞相虽然去世了,可我还在,继续北伐才对,并要求费祎与他一起下军令,费祎欺骗魏延,说是要先跟杨仪打声招呼,但是一出门就策马疾驰而去,这引发了魏延的疑心,打听之下,果然杨仪等人在商量退军,杨仪自然想退军,如果以魏延为主帅,自己离死就不远了。

魏延大怒,先一步撤军,并烧掉了沿途的栈道,更是修书一封弹劾杨仪有反叛之心,加上杨仪的举报,两封举报信先后到了刘禅手中,刘禅征求意见,他俩到底谁要造反?大臣们都说魏延的概率大,依魏延平时的作派和性子,太不受待见,魏延心胸不广,而杨仪心眼更小,这也算是报应吧,性格决定命运。

两方军队终于相遇,王平斥责魏延前军,军师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么干?魏延部一哄而散,魏延失去军队依托,朝汉中方向逃命,杨仪又命令马岱追杀,魏延死,尸体被部下埋在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

谁才是潜在的投降分子呢?杨仪。

杨仪并没有分到蛋糕,更可怜的是他手里还没有刀,所以恨毒了所有人,竟然说后悔当初没投降,于是费祎告密,这个瓜娃子被废为庶民,后下狱自杀。

魏延人才难得,但能力有多大,脾气就有多大,这是他致命的缺点,必须要有个能制得住、忍得了他的好领导,否则遇到杨仪这类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上司,魏延活不过两秒,所以就魏延的死亡来说,也冤也不冤,几乎可以说他的下场是必然的,本来有个大好的前程等着他,他却从未自省过自己的毛病,生生的放弃掉了,以他的能力完全有可能接手军中一把手位置,可结果却是连命都保不住。

以退军为例,魏延所做就非常欠考虑,自己的部队你可以保证稳定性没问题,但丞相所掌军士的军心必定会大受打击,这不是短时间能安抚的,你拉着部队就走,到了地儿就打,战力还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魏延要先考虑团结问题,不使军心在受到打击以后,再次受到将将不和的影响。而他在关键时候,头脑里想的都是私仇,缺乏大局观,看来丞相没有把军权委托给他也是正确的。在自己几千部众的情况下,竟然想与杨仪对垒,这是自不量力,他把自己一个人推到了整个部队的对立面,包括他手下的军士,他们为何最终一哄而散,当然明白已经属于谋反性质,蜀汉的部队又不是你魏延的私军,不是想干什么别人都能陪着你的。这种情况,这种行为,这种偏激的应对方式,即便不是叛国,依军法也该处死。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一、演义中的魏延之死。

襄阳城,魏延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却被文聘、蔡瑁等人阻断。刘备携民渡江而走,魏延兵卒尽折,只身一人投靠长沙去了。

长沙城,魏延斩杀韩玄,引百姓出城向关羽投诚。诸葛亮直接喝斩魏延,还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此人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刘备说魏延有功无罪,最终苦苦告免。

自此,刘备对魏延非常看重,逐渐引为心腹之人。

黄魏争功,魏延不守约定,想要截胡黄忠的功劳,却险些丢了性命,幸亏被黄忠所救,还在乱战中生擒了泠苞。黄忠弹劾魏延,但刘备有心包庇,说了句“延虽有罪,有功可赎”。

汉中之战,张飞、赵云各显其能,黄忠大发神威,而魏延也能酣战庞德、射翻曹操。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除了加封诸葛亮、五虎将之后,还把魏延官升三级,直接提拔成了汉中太守,简直是羡煞众人!

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后,蜀国岌岌可危,幸亏有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得以强行续命。

在刘备时代,魏延可谓顺风顺水;到了诸葛亮时代,魏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南征北战期间,魏延已经是蜀汉第一大将,却总是被诸葛亮猜忌和打压。以魏延的高强武艺和高傲性格,却总被派去执行诈败的任务,而功劳却往往被别人捡走。

南征七擒孟获,魏延诈败擒鄂焕、擒祝融、再擒孟获、火烧兀突骨;北伐六出祁山,魏延诈败收姜维、斩王双、诱杀张郃、火烧上方谷;魏延虽然颜面丢了一地,但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实为立功第一人。

我们看一下诸葛亮对待魏延的态度。

首次北伐,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计,这个战术能否成功不做深入讨论(成功率极低),但诸葛亮的反应也有点过激了,直接厉声斥退,根本不给讨论的余地。

陈仓之战,我们以阴谋论来看。

魏延请缨去迎敌王双,诸葛亮却说“汝乃先锋大将,未可轻出”,这句话在逻辑上就有问题,遇到强敌不应该让先锋出击吗?合理的解释是,诸葛亮不让魏延出击,应该是还不知道王双的厉害,是怕魏延夺了头功,想把机会留给别人,结果反被王双连拿两颗人头。等到了退兵时,诸葛亮让魏延率领数十骑兵断后,而魏延面临的窘境就是“急不能脱身”,诸葛亮难道是把魏延当成一颗可活可弃的棋子了吗?不好评价。不过魏延超强发挥,以飘逸的走位轻取王双的人头!

武都之战,张郃勇救戴陵,令蜀汉为之震惊。诸葛亮帐前点兵,说想要迎敌张郃,“非智勇之将,难当此任”,然后目视魏延。但是魏延低头不语,这事搁谁心里都不痛快,你不知道王双的厉害,就怕我抢功,你见识了张郃的勇猛,就让我堵枪口?诸葛亮派出王平、张翼之后,不忘挖苦道“怎奈军中再无舍死当先之人!

箕谷口之战,魏延、陈式违拗诸葛亮的军令,擅自追杀魏军,中伏而败,这件事是魏延的主张。但是诸葛亮把陈式斩首问罪,却放了魏延一马;魏延心中感恩戴德,诸葛亮却对邓芝说“魏延素有反相,吾怜其勇而用之”。

五丈原,诸葛亮临终之前,把用兵密法传给了姜维,把军机大事交给了杨仪,然后把生平最后一道锦囊秘计交给了马岱,而马岱玩了一招无间道,直接把魏延砍头了!

笔者不是在黑诸葛丞相,而是就演义的内容进行浅显的解读,只是想说一句公道话:在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确实有点过分,着实为魏延感到惋惜。

魏延者,魏之延续也,可能是犯了罗贯中的忌讳吧,因此从一出场就背负着“反骨仔”的烙印标签,不仅稀里糊涂地当了刀下之鬼,还要落个千古骂名。

二、历史上的魏延之死。

魏延出身于草根,能吃苦、肯奋斗,但是这样一位有志青年,却明珠暗投,直接被刘表无视。魏延认为刘备集团是个朝阳企业,而刘备有干大事的野心,又能够任用贤能,于是跳槽到刘备麾下。

魏延从基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拼,他积极进取、努力表现,在入川之战中数战有功,升级为牙门将军。当年赵云舍生忘死地救出了甘夫人和刘禅,也是得到了一个牙门将军,而魏延入职不久就快赶上赵云了!

汉中之战,魏延再次努力拼搏,备受刘备的青睐和赏识。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将魏延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张飞、马超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个位置太重要了,在很多人眼中,坐镇荆州的是关羽,那么镇守汉中的必是张飞,但魏延却成了超级黑马!

刘备称帝之后,又将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刘禅上位后,又封魏延为都亭侯。刘备父子,对魏延真的是青眼有加;而魏延对于刘备,也是忠心耿耿。

诸葛亮平定南部叛乱、休养生息数年之后,就紧锣密鼓地启动北伐,并且将大军进驻到汉中,然后将魏延升职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阳溪之战,魏延率领偏师攻击凉州地区时,与曹魏的雍州剌史郭淮、后将军费瑶遭遇,双方会战,魏延取得大捷,也因此达到了人生巅峰,被诸葛亮表奏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假节,进封南郑侯。

卤城之战,司马懿令张郃攻击南围的王平(不克),而自己终于决定与诸葛亮正面决战。诸葛亮派魏延率领高翔、吴班等人逆击司马懿,“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猜忌和打压魏延的剧情,只能出现在演义中,而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诸葛亮对于魏延,除了安抚,还有器重,更有仰仗,这两人一文一武,虽然在战略层面上各持不同主见,但也称得上相得益彰!

附带多说一句,诸葛丞相堪称千古之相,其胸襟之宽广,根本不会因为政见不同就心生嫌隙甚至打击报复,那些诋毁谩骂诸葛丞相的键盘侠,多读几年书再来喷吧。

五丈原,诸葛亮临终之际安排后事,把军政要务交给了长史杨仪和费祎、姜维等人,对魏延的安排是让他断后,“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如果魏延不从,杨仪等人率军撤退就可以了。

诸葛亮死后,杨仪立即派费祎去打探魏延的口风,魏延听说让他为杨仪断后,立即怒不可遏地大骂,我魏延是丞相之下的军中第一人,凭什么为你这个穷酸腐儒断后?魏延还表达了对北伐的看法,“丞相虽亡,吾自见在,自当率诸军击贼,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得知杨仪已经撤军,魏延就倍道兼程地赶到前面,并且沿途烧毁了栈道。这个冲动的决定,为他人落下了口实。其实魏延的行军路线与杨仪相同,他并不是谋反投敌,很明显只是被杨仪惹恼,想要收拾他而已!

杨仪、魏延互相表奏朝廷,指责对方谋反。刘禅难以分辨实情和原委,就询问董允和蒋琬(这两人均为后来的蜀相),这二人都为杨仪担保,“琬、允咸保仪疑延”。

魏延率众攻击杨仪,王平站了出来,大骂魏延的先头部曲,“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跟着魏延大逆不道地造反吗?”兵卒都知道魏延理屈,于是纷纷离开。魏延很快变成了光杆司令,只好带着儿子和几名亲信偷偷溜走,拍马往汉中赶去。杨仪派马岱带队赶上前去,直接将魏延一行全部斩杀了,并且将魏延的头颅带到了杨仪面前。

杨仪将魏延的头颅摔在地上,然后恶狠狠地用脚猛踹,并且大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杨仪还不解恨,又把魏延灭了三族!

三、魏延之死,我们要吸取什么教训?

我们还原了魏延的人生历程和被杀过程,现在分析一下魏延之死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浅显地说几点吧。

1.为人不能锋芒毕露。

魏延升任汉中太守,刘备在庆功宴上问他如何镇守拒敌,魏延当即朗声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欣慰不已,“称善”,而其他诸将的表现呢,“众咸壮其言”。

魏延的这句话,确实够豪迈,但也锋芒毕露,张飞、马超、黄忠都未必敢说这种大话!刘备肯定是非常满意的,毕竟领导都喜欢听好话,但是其他将领呢,虽然口头上纷纷点赞,但心里面就不一定怎么想了,他们肯定是不信,心里就会不爽,本来对于魏延的火箭升迁就留有意见,这又听到魏延口若悬河,估计就扭头撇嘴了!

客观地讲,魏延这话太狂了,在座的都是职场前辈,他却丝毫不低调,这种人走不远!刘华强说过,不狂还叫年轻人吗?但那是在道上混的,而魏延是在军政界混的,岂可混为一谈?

都说关羽傲,其实魏延比关羽还要高傲三分!

刘备时代,魏延还能低调做人,到了诸葛亮时代,关张马黄赵等人全部作古,魏延的尾巴就翘起来了!“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也就是说,大家伙都敬而远之,但凡见到魏延,都尽量绕着走!魏延对于诸葛亮,甚至也颇有怨言,因为看不惯诸葛亮一贯保守的作战策略,“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估计是颇有微词,甚至在一些场合公开发表不满言论。

魏延这种禀性,只适合上场杀敌,让他混政坛真的不行,如果没有高官显位,如果没有诸葛亮的横折竖拦,魏延恐怕早就废了!

2.为人不能四面树敌。

魏延本来就人红是非多,又偏偏处事过于张狂,因此难免树立政敌。

刘琰,车骑将军,资历比魏延老多了,在朝中的位置大概仅次于李严,反正地位比魏延高。刘琰看不惯魏延那种飞扬跋扈的样子,没有在言语上刻意逢迎,魏延就大为光火,跟刘琰干到不可开交。诸葛亮为了平息矛盾,竟然严词批评了刘琰,而刘琰只好违心地向魏延道歉,还专门请了一场酒。

杨仪,魏延的死对头。杨仪作为丞相长史,肯定不用看魏延的脸色过日子,但魏延看他不服,就非要办他,甚至都把刀伸到杨仪面前架着了!魏延你这么干,想让丞相怎么想?

按照魏延的脑回路,我就是丞相之下第一人,你们都得捧着我,顺我者爽,逆我者怼,他就是藐视一切,结果闹得天怒人怨,满朝皆敌。

再看军中,“平日与诸将素不同”!看到了吧,不管是政界,还是军界,都被魏延得罪光了,简直就是四面树敌!

魏延这种人,动不动就怒发冲冠,动不动就与同事大闹冲突,甚至敢跟上司闹急眼,谁给你的自信,谁给你的资本?

后来诸葛亮亲近才能不如魏延的其他人,譬如杨仪;当刘禅咨询意见时,风评一边倒,几乎没人帮魏延说话;不得不说,这都是魏延咎由自取。

3.千万不要得罪小人!

杨仪这个人,就是个小人!孙权就曾经给诸葛亮写信,说杨仪这个人内心阴险,是个深藏不漏的宵小之辈,但诸葛亮却不置可否。

诸葛亮死后,杨仪暂时主持工作,魏延就应该暂时收敛了,杨仪还没有秋后算账,魏延却主动选择了火并,天时地利人和一下子全丢了!杨仪对魏延下了死手,不禁以“违背命令”斩杀了魏延父子,还以“诛杀叛贼亲属”为名,把魏延夷灭三族。

锋芒太露,四面树敌,最后因招惹小人而身死名败,魏延之死,虽然可惜,但也不值得可怜。

大家都在为魏延深感惋惜,但有句话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魏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诸葛亮在世,还能为魏延遮风挡雨;诸葛亮不在了,狂风骤雨迎面而至,魏延即便不死在杨仪手中,恐怕日子也长不了。

魏延之死,是蜀汉的重大损失。

但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让魏延接班呢?假设魏延真的上位了,就凭他那个德行和野心,会不会成为蜀汉版的曹操甚至董卓呢?谁还能控制得了他呢?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比之演义,魏延之死少了一分戏剧性,多了一分现实。

蹊跷的会议

诸葛亮去世前,找来杨仪、费祎、姜维,安排退军事宜: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你们就先自行撤退。

诸葛亮的这次会议安排,非常蹊跷。

魏延,当时既是征西大将军,假节,也是丞相府的前军师,无论在军队还是在丞相府,都是位置仅次于诸葛亮二号人物。

魏延当时为前部,“出亮营十里”,快马加鞭,很快就能到达。

而诸葛亮之死系积劳成疾,并非突然死亡,完全有时间把魏延叫来再安排。

可是,如此大事,为何要让魏延缺席呢?

再者,对魏延断后的安排,诸葛亮把魏延叫来当面说清楚不好吗?为何要说魏延不服从就自行撤退呢?

这一切,说明了当时魏延的尴尬处境。

尴尬的魏延

当时的魏延,有4重尴尬的身份。

1、公认,却不能如意的“接班人”。

在朝廷体系,魏延已是征西大将军、假节,其军中地位远高于诸葛亮之外的所有人。

在丞相府体系(由于大小事务归诸葛亮决断,丞相府是蜀汉事实上的权力中心),魏延也是前军师,位在长史杨仪、司马费祎之前。

加之其资历、战功,“冀时望必当以代亮”,被一致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不过,诸葛亮对接班人却另有安排。

诸葛亮曾秘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世宜付琬。(《三国志.蒋琬传》)

当时,蒋琬为丞相府留府长史,也就是在丞相外出期间,代丞相处置大小事务的职务。

诸葛亮不仅是北伐的领导者,更是国家军政事务的总负责人,他以蒋琬留守,就是希望蜀汉军政能实现平稳过度。

以文制武,平稳过度,是诸葛亮的计划。

公认,却不能如意接班的人物,其处境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微妙的。

2、诸葛亮的质疑者。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子午谷之争”。

事实上,这种争执不只一次。

每次出征,魏延都“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每次都是如此!

由于诸葛亮不采纳,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在世时,魏延只能发牢骚,诸葛亮去世,又如何保证魏延听其遗命呢?

3、无人能压制的魏延。

魏延勇猛过人,素得士心,性格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只有杨仪和他顶一顶。

而杨仪,只不过是依仗诸葛亮而已。

诸葛亮死后,曾经拔刀要杀杨仪的魏延,只怕会毫不犹豫的再次拔刀!

因此,如果诸葛亮不以魏延接班,那么,也无人能压制住魏延!

4、尴尬的位置。

魏延,此时为先锋,距离魏军最近。

先锋,在撤退时,天然就变成了“断后者”。

因此,诸葛亮等人可以绕开魏延安排部署,而魏延也只能“断后”。

诸葛亮原意

魏延有主见,对诸葛亮部署并不心服,而其资历、地位又远高于军中其他人。

魏延如果参与撤军事宜安排,诸葛亮既不能保证魏延一定会在其身后执行,更不能保证有任何人可以压制住他。

因此,诸葛亮不让魏延待在大军,直接以先锋执行撤退任务即可。

只要大军撤退,魏延孤军也就只有乖乖撤退了。

其他事情,等回到成都,再统一安排。

如此安排,可以看出,至少诸葛亮认为:魏延绝对不会投靠魏军!

魏延的主见

魏延,确实有主见。

费祎去通知时,魏延果然提出反对意见。

丞相去世,我还在呀!让丞相府的人安排丞相后事,我自率军继续击贼!再说了,我怎么可能给杨仪断后?

还是老问题:有主见+无人能压制。

魏延的决定是:以自己的声望、地位,号令军队,留下继续作战!

他要求费祎与他联名发信,告诸将:留下!

费祎只好采取拖延战术:杨仪是个文官,不知兵。我去和他说一下,他“必不违命”!

魏延答应了。

魏延,在这种问题上还是幼稚了!

武装行动

费祎一走,魏延就后悔了,马上派人去追,可惜没有追上。

随后,魏延发现:费祎回去后,杨仪等人依然在按照诸葛亮的计划,部署退军。

诸葛亮企图“自退去”,胁迫魏延退军。

魏延决定采取行动,自己堵住路,杀杨仪,控制军队。

其实,你魏延要夺军队,凭本事,理论也好,甚至动手杀杨仪也好,没问题!但擅自放弃断后任务,甚至断掉兄弟部队的退路,陷蜀汉大军为进退两难之地,这个动作实在太过!

于是,魏延抢先行动,先撤走,并烧掉了栈道,断杨仪退路。

于是,杨仪、魏延,各自上表后主,说对方造反了。

但是,后主身边的董允、蒋琬都认为杨仪没问题,问题在魏延。

军散

随后,杨仪翻山赶了过来,魏延又率军前去攻击。

王平大呼: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作这样的事情吗?

确实,你们高层权力搞来搞去没问题,但你现在发兵攻打蜀军兄弟,是什么意思?

众人知魏延没道理,遂散去。

冤杀

魏延只得带着自己的几个儿子向汉中逃跑。

注意,是向汉中逃跑!

显然,魏延至死没有作叛国的打算!

可是,杨仪不打算放过魏延,派马岱追击,斩杀了魏延。

魏延,是典型的专业人才:长于军事,短于政治。

凭借其军事才能,他成为征西大将军、假节。甚至一度被公认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可是,在政治问题上,他可谓幼稚了。

魏延与诸葛亮的分歧,是军事路线之争,是纯粹的专业问题。

可是,他不善隐藏情绪,多发牢骚,使诸葛亮有难制之感,对其防备。

位高权重、声望高,却不能成为接班人,魏延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

诸葛亮死后,无论是出于继续对魏作战的专业考虑也好,出于和杨仪的私人恩怨也好,魏延都不是毫无道理。

可是,他在斗争中,居然率军烧栈道,断绝兄弟部队后路,甚至攻打兄弟部队!

这么大的动作,不是找死吗?

从将才的角度看,魏延的死,可惜了。

可是,从他的政治素养看,魏延之死,又怨不得别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