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词语,例如,“河东狮吼”“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么河西是哪里?河东又是哪里?是怎么区分的?
首先来说河东地区,我们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就是在河东地区,因此我们可以说河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尧舜禹时代的首都也都分别落在了河东地区。在古代河东地区略微有所不同,大体位置在山西的西南部,它位于黄河乾坤湾,也在著名的壶口瀑布和诗词中的鹳雀楼到古龙们东边的地区。黄河从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部份,由于这片区域在黄河的东边,所以这个地方叫做河东。
据史料记载河东有唐尧故地的称呼,周朝时期晋国的首都也落在这里。再往后到了秦汉时期,河东大体位置在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等到了唐朝时期就把山西特指为河东地区了。
河东地区不仅仅是很多故国的重要地区,而且还培育了大批的人才,正可谓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其中就有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谋略家张仪、赵国名将李牧、治水的专家李冰,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权倾朝野的丞相霍光,三国时期则有曹操大将徐晃、美髯公关羽。
到了唐代名人就更多了,例如,大将兼门神尉迟恭、薛仁贵、郭子仪,第一个正式的女皇帝武则天,著名的宰相狄仁杰和裴度。文人雅士有柳宗元、王之涣、王维、王勃,还有名门望族杨家和裴家。到了明清时期则有明代的大臣王琼和让康熙竖大拇指的于成龙,这些名人皆出于此。
下面说一些河东地区比较典型的风景古迹,例如,祭祀的后土祠、黄河壮观的壶口瀑布、舜帝陵、著名的鹳雀楼、元代供奉吕洞宾的纯阳万寿宫、山西商人的李家大院等等都是比较有历史年代感的地方。其中河东运城的盐池不仅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内陆盐湖之一,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相传黄帝和蚩尤起就是为了争夺这片盐湖而开战的,而且后来盐商的存在也拉动了地区的经济增长。
河西地区我们经常叫它河西走廊,它位于黄河的西边,被两座山夹在中间像一个走廊一样,所以叫它河西走廊。具体位置在甘肃的西北部祁连山的北边,和合黎山的南边接壤,在乌鞘岭的西边,在甘肃与新疆交界处的东边。它的长度大约为1000公里,宽度在200公里范围内,在古代是通往西域地区的要地。古代凉州的州府就设立在此处,是整个西北地区的首府,不仅是军事重地,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
河西地区历史非常悠久,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的都城都设立在此处,甚至在公元1年就已经有了经济贸易的往来。著名的敦煌遗书就与河西地区有关联,著名的文物马踏飞燕铜奔马就是从河西走廊出土的,还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则体现着河西地区与佛教关系的源远流长。
从朝代更替上来看,在四千年前河西地区就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在秦汉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雍州是月氏一族的居住地,月氏一族成了匈奴的强大对手。等到了汉武帝时期,将雍州改名为凉州,自此有了凉州这个地名,凉州也成为了汉朝十三个州的其中一个。等到后来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和匈奴人交战,增设了河西四郡并将整个河西地区牢牢掌控在汉人的手中。在汉宣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域地管理,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一个机构,便于丝绸之路的开拓。
在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河西地区比较安宁,因此有大量的汉人前去避乱,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中原的汉文化。等到了十六国的后期,河西走廊地区,先后产生过五个国家,分别是都城在苑川的西秦、都城在姑臧的后凉、都城在张掖的北凉、南凉和西凉。
后来河西地区在盛唐时期经济高度发展,是离长安最近的经济中心和外贸交易地,有各国的商贩都前来交往做生意。但是到了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势力衰弱,吐蕃则占领了河西地区。等到了北宋和南宋时期河西地区由于不在我们的掌控之内,所以其衰落日益明显,后来我们又重新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来代替曾经的陆上丝绸之路。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河西的地理环境,河西走廊的南边是祁连山,祁连山海拔高达4000多米,大多是由高山和谷底所构成的,西宽东窄。祁连山的北边和南边则是大起大落有高山有平原,相对高度可达到2000米的海拔。等到祁连山的海拔达到4500米之上,大量的积雪和史前冰川都存放在那里,这些积雪和冰川融化的时候可以为河西走廊地区提供水源,相当于是生命的源泉。
河西走廊的气候不是很好,在冬天和春天的时候多为寒潮天气。夏天风沙大,比较干燥,从东向西看降水量逐渐的减少,逐渐变得干燥。夏天的降水可以达到全年的50%,昼夜温差极大,可以达到15℃,风力比较大,就拿安西地区来说,一年八级的大风就有八十多天。虽然气候条件比较干旱,但是日照时间很长,对农作物比较有利,比较适合种植小麦,所以那边的人民对面食情有独钟也就不足为奇了。
河西走廊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所在地就有4个自治县,包括藏族、蒙古族等。如果您对河西感兴趣的话建议去看一下那里的风景,例如,莫高窟、榆林窟、敦煌古城、玉门关等地,绝对不会让人感到失望。
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我国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世事盛衰无常的意思。那么,这个河东和河西究竟指的是哪里呢?
河东和河西,关键在“河”,这条河就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因为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所以,去年还是河西的一个村子在今年就变成河东的了。
像司马迁,他的原籍是夏阳,即今天的龙门县。据《史记·太史公自序》: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在这里大家不要把这个龙门视为是洛阳的龙门,而应该是山西或者陕西的龙门。所以,历史上司马迁就出现了两个籍贯,一个是陕西的韩城,另一个是山西的河津,究其原因,还是黄河惹的祸。
这个事情其实挺乱的,典籍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在司马迁时期黄河发过几次大水,龙门又发生过几次变迁,所以就姑且存疑吧。
图片来自网络
河东之地在哪里?历史上河东的范围也是因朝代而定的,在秦汉时期指的是河东郡。
秦朝最初设立河东郡的时候,首府在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在晋朝的时候移治蒲坂。到了隋朝的时候,河东郡的首府再次搬迁到了今永济县。唐朝的时候,改河东郡为改蒲州,又升格为河中府。总而言之,河东郡不管如何变迁,大致位置就在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运城和临汾一带。
后世认为河东就是山西的代名词,其实是出现在唐朝。这种习惯一直沿用到了清朝,如清朝大儒顾炎武也在《日知录》中提到:
“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
其实这仅是个泛指,河东并不包括山西全部,仅是西南部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河西之地在哪里?相对于河东仅有山西西南部这块狭小的地域,河西所包括的地方就太大了。
在先秦时期,河西之地指黄河以西,洛水(北洛水)以东的狭长区域。
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北洛水在很多资料中被称为洛水,这是一种不严谨的说法,因为洛水有两条,一条是北洛水,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北部的白于山;另一支是南洛水,发源于陕西南部的蓝田和渭南,又被称为伊洛河,它和北洛水是两条不同的河流。
在历史上,南洛水(伊洛河)的名气远超北洛水,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大家很可能会对古籍中的河西之地在“黄河以西、洛水以东”的记载搞懵圈了。
在历史上,我国的河西之地有两处,一是在先秦与秦朝时期的河西,另一处指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河西走廊。
先秦及秦朝的河西
这个时期的河西之地指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黄河以西、洛水以东”。具体位置是陕西北部、宁夏一带。
这个地区本属于“白狄”,可在秦国和晋国的不断压迫及拉拢下,白狄逐渐南迁,来到了今河东一带。空下的土地被秦国和晋国瓜分。
为了争夺河西之地的控制权,秦国和晋国及三家分晋后魏国在河西之地进行了多次大战,最有名的是秦国和魏国之间进行的五次河西大战。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两次河西之战秦国均告失败,第三次河西之战秦国利用魏国和韩国、赵国之间的“浍之战”无暇外顾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获得了局部的胜利,但从整体上,河西之地仍然被魏国把控。
第三次河西之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秦国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开始了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终于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河西之战中击败了魏国,得到了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的丢失,减轻了秦国东出的难度,从此之后,关东六国暴露在了秦国的铁蹄之下。
河西走廊
我国另外一个河西之地是位于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地区,长约1000公里。因其在黄河之西,又是一块长条形的堆积平原,所以被称为河西走廊。
在先秦时期,此地由西戎占据,属于古九州的雍凉之地。该地最著名的民族是大月氏,后被冒顿单于击败,成为了匈奴的属地,归匈奴右贤王管辖。匈奴的休屠王和白羊王的领地就在此处。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自陇右出兵攻击匈奴,占据了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使整个河西走廊首次纳入华夏版图。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读中国历史,有些地名必须要知道,本篇文章就系统性介绍下常见的特指地名。
1、河东、河西、河套、河西走廊秦魏百年河西之战,唐朝河东节度使、河西节度使等等,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与之相关的还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区,还有丝绸之路“控制性工程”河西走廊等,接下来就借助黄河走势图来说明这4个区域。
图中A处便是河东,位于黄河“几”字右半部分东边,就是现在山西省的西南部,包括运城、临汾等地区,唐朝以后有河东道,泛指整个山西;
图中B处便是河西,与河东相对,位于黄河西侧,洛水东侧,是现在陕西省中部,主要就是现在的渭南市;
图中C处便是河套地区,是黄河“几”字最上面区域,包括现在的包头市、巴彦淖尔等,北方便是蒙古大草原,历来是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必争之地;
图中D处便是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被祁连山和合黎山夹着,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上设置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这四个名字沿用至今。
2、关中与关东不同历史时期的关中和关东所指的区域存在较大差异。
秦汉时期,关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区域,泛指中原、山东等区域,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四关按照地理方位是东面的函谷关、南面的武关、西面的大散关、北面的萧关,就是现在的陕西关中平原地区。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包胥不动咸阳哭,争得秦兵出武关。——胡曾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岑参
从汉朝末年开始,关东指的是虎牢关以东,虎牢关位于洛阳附近,是从东部攻入洛阳的必经之路,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自称关东联军。
从明朝开始,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即现在的东三省地区了,或者可以叫关外。
3、江东、江左、江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江左梅郎——《琅琊榜》
江自然是指的长江,江南好理解,就是长江南部,现在的包邮的江浙沪区域。
而江东与江左其实是一个概念,与江西、江右相对。长江自湖口(九江)后,突然改变原来的东西流向,变成了南北流向,如下面的图片所示,九江至南京段,长江为南北流向,于是古人以这段长江为线,右侧的叫江东、江左,左侧的叫江西、江右。
需要注意的是江东和江西并不是在同一纬度上,江东在上,也就是江南大部分区域,江西在下,就是现在的江西省所在区域。
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据说最早是用来状绘黄河河道的变化无常,后来则被引申为世事无常和人生无常。
其实,这句俗语,本身是一个地理知识问题。河东、河西,所谓河,就是黄河。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黄河经常改道。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汉书·沟洫志》:“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后历经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横陇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间的河道变迁、清咸丰铜瓦厢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庄原来在黄河东面,若干年后,可能会因黄河改道,而变为在黄河西面。按照历史记载,以往黄河改道的周期大致为30年左右,于是才有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
不过,随着黄河治理力度的加大、控制性水库的合理使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河东、河西中的河,都是指黄河。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
所以说,河东首先是个地域的概念名称,指山西西南部。
有了这块地域,自然就会有相应的行政区划。
秦朝是设河东郡,辖县20,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获泽、东垣、解县,基本上都在今天运城境内。所以,今天运城也称河东。
唐朝贞观元年,天下设十道(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河东道为其中之一,领太原府和蒲、晋、绛、慈、隰、汾、沁、辽、岚、 石、忻、代、云、朔、蔚、潞、泽,共18府州。基本地域在今山西省和河北省西北部。由此,山西常称为河东。
宋朝改道为路,初期为13路,后渐增至23路,河东路为其中之一,辖潞、晋、绛、泽、代、忻、汾、辽、宪、岚、石、隰、麟、府、丰十五州和咸胜、平定、苛岚、宁化、火山、保德六军。
综上,河东小则指运城,大则指山西。
补充一下:若以指称山西或者运城的河东而言,在历史上并无相对应的“河西”。历史上所指的河西,一般而言,指甘肃、青海黄河以西的地区。唐玄宗时曾设河西节度使,管辖甘肃和河西走廊。
与河东相对应的,应为“西河”,具体而言,指战国时魏夺秦之西河,即晋陕分界黄河右岸的地区。魏曾置西河郡。
后来历代一直到唐,都设有西河郡,然后地域所辖,已经不在故魏西河,与河东也没有了地理上呼应的关系。
基于以上原因,故回答中未涉及“河西”——然而偷懒就会被怼。
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河东”与“河西”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在从东周到五代十国的两千年间,都是专用在某一具体地域的地名,而非我们今人口中任何一条“河”的“河东”、“河西”。
“河水”是黄河的古称在我国古代,“河”这个字往往是专指“黄河”的,古人往往称呼黄河为“河水”。所以,“河东”与“河西”的意思,在古代就是“河水以东”、“河水以西”,也即我们现代人口中的“黄河以东”、“黄河以西”。
河东:黄河以东历史上被称呼为“河东”的地域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不过,古代的“河东”,有三种不同的空间范围,我们可以按照面积大小,把它们区分为狭义、中义、广义三种。
狭义“河东”是指秦代河东郡、清代河东道所辖的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下游地域与运城盆地,也即山西人口中的“晋南地区”。
中义“河东”是指唐代河东节度使所辖今山西省中北部地区以及内蒙、河北的部分县区,这是由于当时的晋西南归河中节度使,晋东南则归昭义节度使,所以这个“河东”仅仅包括晋中北了。
广义“河东”是指唐代河东道所辖的今山西省全部以及今山西周围省份的若干地区,也就是整个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的地区。(下图为“狭义河东”与“广义河东”的对比图)
河西:黄河以西历史上被称呼为“河西”的地域主要有四处,而且其中仅有一处沿用到了今天,寒鲲下面就以三处“河西”在历史舞台上的出场先后,为您梳理一下这三处“河西”。
使用最早也消失最早的一处“河西”位于黄河先秦故道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的安阳、新乡、鹤壁等地西部地区以及河北省的邯郸西部,这里就是当年子夏在孔子去世后讲学的“西河”(西河与河西通用)。
在春秋时期及战国初期,秦晋两国及秦魏两国分别在关中平原东部(泾河与黄河之间)进行了长期拉锯战——河西争夺战,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处“河西”,秦晋&秦魏战争虽然长期以晋魏一方占优,但最终以秦国的胜利完结,魏秦两国先后在此处设置“西河郡”用来管理当地军政事务。
第三处“河西”是指甘肃省的河西走廊,这处“河西”出现得最晚,却也沿用至今,是汉武帝开边以后才出现的,但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往往被用来指代敦煌、武威、张掖、酒泉四郡,也即“河西四郡”,其地域范围要比河西走廊稍大,也包括河西走廊以北的部分沙漠地区(见下图)。
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转发支持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可以点击回答上方的头像关注哦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