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宫女多大岁数可以出宫?

在清朝的后宫之中,宫女的数量也是占很大一部分的。不过宫女可不仅仅只限于做一些粗活,服侍主子,宫女们也同样享有被皇帝召幸的权利,一旦被皇帝看中和宠幸,她们也是可以被封为妃嫔的。

清朝最初的时候,秀女和宫女的选拔是混在一起的,虽然是混在一起的,但是这两者的选拔标准,却是不一样的,清朝选拔秀女是每三年一次,而且在选拔秀女之前,需要由户部先上奏给皇帝,在得到皇帝的批准后,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将各旗十三岁到十七岁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

在花名册呈报上来之后,由八旗都统衙门汇总,在八旗都统衙门汇总完以后,呈报给户部,最终由户部呈报给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被选为的女子们,是不能在进行婚配的,一旦发现有私下进行婚配的,轻则流放,重则杀头。

各个旗中的秀女,需要提前被送到京城,等待宫门开启后,按照的车马的顺序,依次下车,在宫中的太监,引领下到达选拔秀女的宫殿之中,在选拔时,一般五个宫女站成一排,由皇帝和太后挑选,看中的话,就留牌子,没看中的话,就撂牌子。

不过留牌子的也别高兴的太早,因为留牌子后,还有定期的复选,如果复选没有过的话,也是要被撂牌子的,而通过复选的秀女,一般会有两种命运。

第一种命运还是十分不错的,就是被皇帝赐给宗室和王公之家,虽然不是正妻,但是至少可以保证荣华富贵和衣食无忧,而第二种则是留在皇宫之中,留在皇宫中侍奉在皇帝左右,成为妃嫔的候选人,虽然要比在宗室和王公之家要好,但是风险也是很大,一旦惹怒皇帝,也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而宫女的选拔是内务府主持进行选拔的,选拔的标准与秀女的年龄是大致相同的,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出现,虽说是作为宫女,但是出身也并不低,因为这些都是从各个八旗包衣中挑选出来的,包衣就是皇室的家奴,虽然是作为奴才,但是奴才和奴才也是不一样的。

清朝的制度跟其他朝代的制度,有所不同,宫女不仅待遇和地位都是相对比较高的,乾隆皇帝最为宠爱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正是因为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使得她的母亲由小小的常在,很快的被晋封为惇妃。

惇妃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宫女,后来因为受到乾隆皇帝的宠幸,加上在后来生下了十公主,使得她先是被封为常在,接着又被封为嫔,以及后来的被封为妃子。

惇妃因为倚仗着的女儿,走到如今,渐渐的就变得嚣张跋扈起来,没有了最初入宫时的谨慎和小心,只要自己的心情不好,惇妃就会拿身边的宫女撒气,有时候骂不过瘾,还上手去打。

后来惇妃因为某一件事十分生气,又开始拿身边的宫女撒气,不过这次,惇妃没有控住好力度,最终失手打死了一名宫女,这个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后,乾隆皇帝勃然大怒,立即将惇妃降为了惇嫔。

乾隆皇帝之所以会这么生气,是因为宫女都是由八旗包衣中挑选出来的,并非是出身寒微,宫女如果在宫中得到皇帝的宠幸,便可以得到一定的晋封,成为后宫嫔妃之中的一员,如果是不能够获得皇帝的宠幸,到了一定的年龄,也是要被送回家中的。

而且惇妃最初的时候,也是宫女,只不过她比较幸运,很快的飞上枝头,做了凤凰,之后甚至做出打死宫女的事情,这种行为本身性质就是十分恶劣的。

前面提到了到了一定的年龄,而且还是之前没有受到皇帝宠幸的,一般是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会被放出宫去,二十五岁在现代,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古代时候,二十五岁是很大的年龄了,有一些容貌出众加上运气好的,可能在出宫之后,没多久就能嫁给一个较为不错的人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不过这只是一小部分宫女出宫后的结局,很大一部分人,因为年纪太大,加上迫于家庭和舆论的压力,之后只好随便找个人嫁了,这其中的生活,我们无从知晓,她们冷暖自知罢了。

清朝时期,宫女多大岁数可以出宫?

宫女是由上三旗包衣中挑选出来。包衣即家奴的意思,是八旗组织的一个附属人身制度,上三旗包衣即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旗)的包衣,其实也就是皇室家奴。上三旗包衣人们负责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每年由内务府主持,从包衣三旗秀女中挑选,入宫当宫女(可能会有一些人比较幸运最终逐渐升为妃嫔),大部分负责承担后宫杂役。进入宫中之后就要严守各种规矩:首先她们没有回家探望父母的机会,父母也不能来宫中探望;言行举止都要谨慎,非主人命令不能擅自交谈,不许嬉笑喧哗等。

在当宫女期间也有出宫的,一般情况都是因为过狂、举止笨拙或者疾病等事故而被逐出宫。

到25岁(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定的是宫女过30岁再出宫,到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25岁)时,宫女则有机会选择出与不出。选择出宫者,曾经在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位下服侍者,由她原本的主人自行进行赏赐,如果是在贵人、常在、答应名下服侍的,按照进宫的时间,如果入宫达十五年以上,则赏银三十两;十五年以下二十两,十年以下的赏十两银,这些都是由官赏,领取赏银后出宫继续生活。也有因为考虑到年25岁不便托付一生的,便选择一辈子留在宫内的。出宫的女子,但凡离开皇宫,就不许再进皇宫了,不能在民间泄露传播宫内的一切事情, 不准本宫首领太监等代为传信,同时也不允许念旧情去宫门探望主人什么的。总之出宫,便与宫内之事再无关系。

清朝时期,宫女多大岁数可以出宫?

清朝的宫女相比于其他朝代还是比较幸福的了,她们有明确的出宫年龄,而且离开皇宫的时候还会获得一笔皇家的遣散费,不过清朝的宫女即便出宫以后,她们的处境也都比较凄惨。

清朝的宫女到年龄可以自由选择出宫与否

在清朝能被选入宫中的宫女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得是八旗子弟,也就是说清朝的宫女都是有旗籍在身的人,普通的老百姓家庭是根本没有资格把孩子送入宫中当宫女的,在八旗子弟中由内务府挑选十二到十四岁的女孩接受宫廷礼仪培训,然后便可入宫。

清朝的宫女又分为秀女和使女,秀女通常都是八旗贵族家庭出身,她们入宫通常都是给皇帝当候选妃嫔,由内务府遴选,然后将其推荐给皇帝侍寝,从而成为妃嫔。没有被选中成为皇帝妃嫔的女孩大多会成为宫中比较有身份的女官,等待成为妃嫔或者由皇帝、太后、皇太后这些宫中主人将她们赐婚给一些王公贵族,实在找不到赐婚对象的,那就会在她们婚配年龄放其出宫,任由其家人自主婚配。

而使女身份地位则比秀女低很多,使女家族出身都是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家族出身,本身就是奴籍身份,她们被选入皇宫基本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

秀女和使女入选进宫的规则都大不相同,秀女都属于八旗贵族子弟,内务府选秀是每三年才会举行一次,这期间如果她们错过了入宫的年纪,也就不需要再参加内务府选秀。而内务府遴选上三旗包衣的使女则是每年都会选一次。

秀女比使女出宫的日子快得多,秀女被选成之后就等着被推荐给皇帝成为妃嫔,如果没能成为妃嫔,也没有被赐婚给王公贵族,那么她们大概到了十五岁到十七岁时基本也就会被遣散出宫,任由家人自主婚配,而使女则依旧要在皇宫中干活服务,毕竟人家秀女都是八旗贵族出身,使女只是上三旗包衣出身。

不过使女除了在宫中劳动供人驱使之外,她们也有机会能成为皇帝妃嫔,因为皇帝纳妃侍寝主要有三种途径,一个是内务府推荐,一个是皇后推荐,再有一个就是皇贵妃推荐。

如果使女家里足够有钱,花点钱贿赂一下内务府的官员,也是有机会能得到推荐给皇帝侍寝的,还有就是使女命比较好,被皇后或者皇贵妃发现了,把她们推荐给皇帝侍寝,也可以成为皇帝妃嫔。

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从使女成为皇帝妃嫔的就是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和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家族出身正黄旗包衣,家族出身非常低微,入宫时就是使女的身份,后来乌雅氏获得了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赏识,由孝懿仁皇后推荐给康熙侍寝,后来乌雅氏被康熙宠幸后很快就怀上了雍正,因此成为康熙的妃嫔,后来被晋升为德妃,成为康熙初期后宫四大妃之一。

乌雅氏获得康熙宠幸之后,她还帮了自己妹妹一把,当初她的妹妹也和她一起入宫成为使女,因此乌雅氏求康熙给妹妹选一桩婚事,康熙就将乌雅氏的妹妹赐婚给了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小儿子、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的弟弟阿灵阿,后来阿灵阿承袭了遏必隆的一等公爵位,而乌雅氏的妹妹也成为了一等公夫人。

除了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之外,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也是如此,魏佳氏的家族出身也是正黄旗包衣,入宫时是使女,后来魏佳氏获得了乾隆的原配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赏识,把她推荐给了乾隆侍寝,魏佳氏因此成为了乾隆的妃嫔。

后来魏佳氏被乾隆册封为令妃、令贵妃,在乾隆与继任皇后辉发那拉氏反目成仇后,她更是被乾隆册封为皇贵妃,此后一直以皇贵妃身份统摄乾隆后宫,她的儿子颙琰更是被乾隆秘密册立为皇储,后来成功继位为嘉庆皇帝,魏佳氏也在死后被追谥为孝仪纯皇后。

因此从孝恭仁皇后和孝仪纯皇后这里也能看出来,清朝的皇宫使女虽然身份地位低微,但是也有可能从麻雀变凤凰,不过这种麻雀变凤凰的例子毕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清朝的皇宫使女都还是没有这么幸运。

清朝的使女大概在十二三岁入宫,最初的时候在康熙时期是规定宫女必须年满30岁才能出宫,到了雍正时期,雍正下旨修改为年满25岁即可出宫自行婚配,此后雍正定下的规矩一直被延续下来没有再改变,因此清朝的宫女年满25岁即可出宫婚配。

但是25岁这个年纪指的是正常出宫的年纪,实际上也会发生一些不正常的事例。通常这些使女都是因为举止笨拙、身患疾病甚或者品行不检点有偷盗等行为,这样的人才会非正常年纪出宫。

根据《内务府档案》记载,仅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这一年时间里宫廷中就有14名宫女非正常离宫,其中因病出宫有10人,举止笨拙出宫的有3人,两眼视力模糊出宫的1人。

这些都只是非正常年纪出宫的宫女众多理由之一,清朝宫廷之中各种规矩要求极为严苛,甚至在工作时连放屁都会被认为是不恭敬而不被允许,因此很多人都不一定能做到完全遵守宫廷规矩,更有甚者会因为宫廷生活的压抑而患病,所以患病出宫和举止笨拙出宫的人占比比较大,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有些人故意为之被赶出皇宫。

清朝的宫女出宫之后又会有何结局?

在雍正时期之后宫女到了25岁的正常出宫年龄就需要面临选择,一个是选择出宫婚配,另一个就是选择继续在宫廷服务。

选择出宫的宫女会得到一笔遣散费,这笔钱是按照她在宫廷服务的年限以及服务的主人身份地位而定。如果是服务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这个级别女主人的宫女,她们获得的遣散费都是由这些女主人自掏腰包,毕竟这些级别的女主人都十分富裕,像给宫女遣散费这种事是属于排面,她们大多都给的比内务府给的遣散费要高得多。

如果是服务嫔级以下以及其他岗位的宫女,她们的遣散费就都是由内务府按照为宫廷服务的年限支付遣散费。

在25岁这年选择不出宫继续为宫廷服务的宫女,但是也只能服务到30岁左右,毕竟年龄越大体力跟不上,也干不好活了,宫廷里是不会养闲人的,所以即便25岁这年继续选择为宫廷服务,到30岁左右时也会被遣散出宫,只有极少数有技能或者深得主人依赖和宠信的人才能继续留在皇宫中。

清朝宫女出宫时内务府会计算她们的为宫廷服务的年限,服务年限越长领到的钱越多,为宫廷服务满十五年以上的宫女可领三十两银子,服务满十年以上的宫女可领到二十两银子,服务在十年以下的宫女可以领到十两银子,这笔钱在当时内务府美其名曰是皇上恩赐给她们出宫以后的嫁妆。

其实宫女挣得远比当时的普通人多得多,按照清朝官方档案记载,在清朝乾隆时期时地主家的长工每年收入是2500文钱,而皇宫中最低级的宫女每月例钱大概就一两银子左右。

按照清朝中期银子与铜钱的兑换价值是一两银子可以兑换1000-1200文铜钱,这么一换算地主家的长工每年收入大概是2.5两银子,而宫女每年收入则达到了12两银子,长工的2.5两银子年收入是完全可以养活一个至少三口之家的家庭,也就是说宫女的年收入是普通长工的将近六倍,而宫女的年收入完全可以养活十多口人。

宫女在皇宫中吃穿住以及胭脂水粉全都不用花钱,也就是说几乎没有消费,所以她们的年收入是可以全攒下来的,就算宫女在出宫时只领到十两银子的遣散费,加上她所攒的银子也至少得有一百多两银子,而且这还是低级的宫女,但凡心灵手巧会来事,把女主人服务好了,平时还会有打赏进项,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清朝一个宫女出宫后在当时绝对算是一个小富婆。

但是清朝的宫女出宫后结局并不大好,主要在于她们出宫之后很难嫁人,以及来自父母兄弟对她们的无限索取。

嫁人难其实很好理解,毕竟清朝宫女出宫时已经25岁,要知道清朝人的结婚年龄大概都在十五六岁左右,她们出宫时同龄人早已经结婚,孩子可能都已经上学了,她们却才要刚刚开启婚姻生活,因此很难找到适龄的配偶。

其实宫女出宫后不好找配偶的原因主要还在于她们自身,毕竟为宫廷服务多年,每日接触的都是当时的大场面和大人物,因此也养成了她们眼光很高。

想一想一个大龄单身老姑娘,什么大人物大场面都见识过,手里还有不少积蓄,这样的人放到现在择偶观念都会很挑剔,同样在那个时候也是如此,她们也会挑,一般条件的男人看不上,条件好的男人同样也看不上她们年龄,因此这就造成了宫女出宫后不好结婚的原因。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比较想得开的人,把眼光放下来,最终找个老实的男人结婚共度余生。不过放不下眼光,看不透的人也不在少数。

除了出宫不好嫁人,还有就是原生家庭对她们的无限索取,这类事情尤其是发生在一些低级宫女身上。

低级宫女大多是八旗包衣家庭出身,父母都是八旗包衣奴才,没啥本事,因此才会把女儿送进皇宫当宫女,想靠着女儿在皇宫中万一攀上高枝,或者哪怕最后遣散也能攒下不少钱,他们生闺女基本就是用来啃小。

而且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家里有儿子,就把女儿送进皇宫中服务,将来女儿从皇宫中出来也能有一大笔钱,也就够给儿子娶媳妇置办田地了,可以说这类家庭就是对女儿无限的索取。

在清朝灭亡后在一位晚清宫女的回忆录中就真记载过这么一件真实的事情,当时清逊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宫女太监们也都被遣散了,有一位宫女就在宫中攒了不少钱,被溥仪遣散后还拿了一笔丰厚的遣散费,因此她本来十分高兴,毕竟可以告别苦闷的宫廷生活,也可以和娘家人团聚了。

但是这名宫女万万没想到她十分重视的家庭亲情最后却成了她痛苦的回忆,这个宫女拿着自己为宫廷服务的全部积蓄回来,她本来打算拿这笔钱当嫁妆找个老实的男人结婚就想后半生有个依靠,结果这笔钱就被她哥哥惦记上了,她的哥哥利用各种花言巧语骗光了她的急需,到最后还把她卖到了法国使领馆当女佣,此后她终身未嫁,一生都成了哥哥的摇钱树,被哥哥各种盘剥。

清朝历史上有不少这样被家庭所害,被自己的至亲之人骗光了在当宫女的积蓄,像这种被卖入使馆当女佣还算是不错了,还有不少宫女出宫后被家里人卖入青楼沦为风尘女子的。

当然还有不少宫女出宫后看得很开,谁都不信,自己搂着钱才有安全感,既不结婚嫁人,也不怎么与家里人联系,自己买房置地或者捐钱给尼姑庵在寺庙养老。不过这样的人毕竟孤独终老,结局也不是很好。

因此宫女虽然挣得比普通人多很多,但是她们出宫以后面临的结局其实也很尴尬,宫女这个职业也算是拿青春换金钱了。

写在最后

所以清朝的宫女大概在25-30岁左右即可出宫,而且还能领到一笔丰厚的遣散费,只不过她们出了皇宫之后的人生可能并不会太好过,最理想的还是拿着在宫廷中丰厚的积蓄找到一个老实的男人嫁了。

清朝时期,宫女多大岁数可以出宫?

清朝的宫女25岁就能出宫,也有很多是例外,但无论何时出宫,大多都结局凄惨。

宫女的被选过程

清朝的宫女,也是通过“选秀”进宫的,但却与八旗女子选秀有天壤之别,八旗秀女入宫是为了充各宫主位,成为后宫嫔妃。宫女则是在内务府三旗包衣中遴选,入宫只为了服侍那些后宫的主子们。

内务府三旗的包衣,是皇家的世仆,专门管理皇家事务。根据规定,凡内务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的女子,年过十三岁,就得造册送府,交到上边待选。一旦入选,就得留在宫中开启婢女生涯,那些没被选中的。才能够回家等待父母为她择一门婚事。

宫女何时才能出宫?

相对于前朝,清朝应该是很有人道的,在前朝,宫女入宫后便终生服役,从此家人亲情隔绝山海,在明朝的深巷中,不知埋却多少幽怨的芳魂。

清朝时,不仅宫人数目比明朝少出大几千,就连宫女也能在规定的时间出宫,自主择婿嫁人了。需要说的是这出宫的时间有一点变动,据光绪朝的《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百八《内务府》所载:

康熙十六年准奏,凡宫女三十以上者,遣出令其父母择配,续选年幼女子充补……雍正元年奉旨,宫女二十五,令其出宫。

可见,康熙朝时,宫女要出宫得等到30岁,雍正后才开始变为25岁,并一直沿用。

虽然规定是这么规定,但是清朝的宫女出宫,大多都不足25岁。这是为什么?

非正常出宫

进了皇宫当差的宫女,并非人人都能做到25岁,而她们提前出宫都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据《内务府奏销档》所载,自道光三十年三月份至咸丰元年三月份,未到25岁出宫的宫女总共有14人,其中因病出宫的有10人,“因笨出宫”的有3人,再有一位是“两眼不明”的,也就是有视力障碍。

当然,这仅仅是宫女非正常出宫的一小部分原因,其他譬如偷窃、吵架打架,甚至打嗝放屁都会成为宫女被撵的原因。

宫女出宫后何去何从?

首先说一种特殊情况,出宫的宫女,有的还会返回宫中

没错,如果按规定,宫女出宫后是不能再进宫宣传外面的事情了,更不会再复用了,但仍旧有许多例外。

譬如当初“因病出宫”的个别宫女,在出宫调养时,没有被宫中除名,那就是还是一名宫女,她们痊愈后是还要回宫里当差的。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很多宫女在“心病出宫”而又痊愈后,仍旧请求返回宫中当差的情况。

譬如道光年间,恬嫔下一名宫女因病出宫,后来病好后又奏请进宫。而后皇后宫里的一名宫女也在病好后奏请进宫,皇后还亲自去求了皇帝,最后也被准许。

这种情况多了后,导致道光不得不作出警告:

嗣后各宫女子,有因病出宫者,断不准奏请病好仍著进宫,通谕各宫知之。

按说,宫女的宫中生活,并非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压抑。且不说终日东奔西走,忙这忙那。就说那规矩,都是折磨人的。

譬如曾经服侍过慈禧的老宫女何荣儿回忆,宫女在睡觉时,必须侧身躺着,全身蜷缩着,这种姿势要保持一整夜,因为主子们认为宫里有殿神,宫女平躺着会冲撞殿神,主子会倒霉。

可是,人在进入沉睡时是没用意识控制自己的姿势的,而在宫女们改变姿势后,如果被巡逻的人发现,会被打醒。

睡觉本是最放松的时刻,宫女们却提心吊胆,这真是够折磨人的。

又譬如,皇宫虽然美食尽多,但是个人的份例,宫女们都吃不完,但是她们却终日挨饿。这是因为,宫里规定不可以打饱嗝,不可以身上有异味,更不可以出虚恭(放屁)。不然就是大不敬,宫女们为了不受罚,只能少吃,至于葱、蒜、鱼这些气味比较重的食物,那是终年不碰。

这些苦楚还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可是对于许多宫女而言,常年身处高墙之内,已经限制了她们对外面的认知,突然一下子让她置身宫外,是非常难以适应的。再者,许多宫女在宫里当差时,服侍的是有头有脸的主子,这让她们在面对宫外的人和事物时,不自觉进行比较,为了那点虚荣心,便又想回到宫里了。

当然,也有因为思念主子的,譬如前文提到的老宫女何荣儿,之前一直贴身为慈禧敬烟,因为本分乖巧颇得慈禧喜爱,后来将其指婚与李莲英的徒弟梳头刘。婚后不到一年,何荣儿因为太思念旧主慈禧,便申请再次入宫服侍,慈禧也准了。后来辛丑回銮,因为年纪过大,便只好再次出宫。

而但凡出宫,宫女们大多要面对几种凄凉处境

一,嫁不出去

首先是正常出宫的宫女,这些女子年纪都在25岁以上,而在普遍十五岁左右结婚生子的古代,这显然非常大龄了。这些宫女们出宫时,正常同龄人孩子都快十岁了,而不结婚的要么病要么穷得娶不起老婆,宫女能嫁给谁?放下身段的可以做小妾,生儿育女,放不下的就只能孤身终老了。

其次是非正常出宫的宫女,类似“因病出宫”这种,出宫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病,许多会因为无钱医治而早早死亡。而像“因笨出宫”这种,大多是当差时屡次犯同样的错误,或经常打碎主子的东西等等,这种行为不排除是为了出宫而故意做的,但如果真的行为笨拙,一般人也是不乐意娶回家做老婆的。更有偷窃、打架这些行为,已经超出古代三从四德之外,是婚配市场上的大忌。

二、被卖为奴

宫女的出身非常低,大多数家庭也非常贫穷,这些贫穷家庭的女孩从宫里出来后,家中父母为了将其利益最大化,便将其卖到富贵人家为奴,尤其是那些年龄小又没病的,毕竟是受过宫中培训的,卖出的价格更高。

三、寄身寺庙

许多宫女在宫中当差近十年,再出宫时,家中兄弟大多也娶妻生子,家中根本没有落脚之地了,而她们又与社会严重脱节,很难找到一份工作谋生,这时,有点积蓄的宫女会将其捐给尼姑庵,以图寄身,日后也就在庵中种地念经养老了。

四,堕入风尘

在旧社会,女子基本没有谋生的机会,像慈禧宫女何荣儿那种出宫后还能找到份佣工差事的,几乎是凤毛麟角。而在嫁不出去又没有积蓄寄身寺庙的情况下,许多宫女只有流落烟花巷中了。

当然,宫女出宫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赐婚。

在《内务府奏销档》中,可以看到几件将宫女赐婚旗人的案例。譬如雍正十一年九月八日,一位23岁的宫女在任时被赐婚镶白旗蒙古都统下佐领;

又有雍正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21岁的宫女被赐给了正黄旗一位十九岁的骑都;

值得一提的是,竟然还有71岁的都统步军校请求赐婚,幸亏宫里以没有合适人选拒绝了。

此外,如果足够幸运和世故,宫女在出宫后也能如正常人一般,像珍妃的侄孙唐鲁孙先生回忆录中就写过:

有的宫女出宫,大包袱、小箱子,真的比一任肥缺还丰裕的……直到1949年之前,北平还有几位老宫女,可是都已白发满头,儿孙绕膝了。

这种情况想来绝少,不然也不会被作者特别提及了。无论正常出宫还是异常出宫,宫女的下场大多是凄凉的。

清朝时期,宫女多大岁数可以出宫?

“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历朝历代宫女一旦入宫就要到死,能够有幸离开宫禁的少之又少。直到清朝,正式确立了宫女入宫服侍的年限,一般最迟到了二十五岁就能够离开紫禁城。

虽然清朝承袭了很多明朝制度,不过也将其关外的风俗带到了中原。历代宫女都是从民间海量选择,或者由罪人家眷充入掖庭,不过清朝有很大不同。

都知道清朝的后妃一般由选秀产生,殊不知清朝的宫女也是由选秀产生的。清朝八旗中,有所谓的内务府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而这上三旗包衣家庭的女子会被内务府择选进宫,分配到各宫各所服侍。

清朝宫女家庭与历代不同,她们出身旗人包衣,从出生就注定了命运,除非得到皇帝重新奉旨出包衣,否则就要世代为奴。

虽然宫廷的生活寂寞而辛苦,很可能充满危险,不过相对于以往的朝代,清代宫女有一点比较幸运,那就是还有个出宫的希望——清代宫女到了二十岁,若没有大的过错或者主子其他的吩咐,就能够离开宫禁自行婚配生活。最迟也不过到二十五岁。

虽然古代,二十五岁已经是大龄剩女不好嫁人,但是离开森严冷酷的宫廷也是莫大的幸运。唐朝、明朝,无数的宫女最终老死惨死宫中,世上似乎都不曾有过这么个人。

一般来说,清朝宫女制度更类似于特定群体的义务制,包衣家庭的女儿到了年龄要入宫侍奉,再到了年龄就能够离开。自然也有特定情况被留宫廷,变成终身宫女的也有。

清朝时期,宫女多大岁数可以出宫?

谢邀!祝大家阅读愉快!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这首唐代的诗可以说是皇宫里宫女的真实写照,她们很多都是在寂寞、凄凉、孤独中度过的。

清朝的宫女制度相对之前来说要好些,清朝规定,每年都会采选一批宫女,基本上是到了25岁后就可以出宫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宫中宫女数量刚刚好,不会积累太多的宫女,这也是普遍情况。

当然也有其他情况,比如因为个人原因,像生病或者特别笨导致不能继续在宫中提前出宫的,这时就需要皇宫里的总管太监去核实,之后才能出宫;

还有就是被皇帝看中的宫女,“帝后得用,仍留宫承伺十年”,这样的宫女基本上就不用出去了,就算这些人出去她们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娶了,因为她们出宫的时候基本上都三四十岁了,25岁出宫的都已经难以嫁人了,更何况她们?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被皇帝看中了,她们会升为答应、常在甚至到达了嫔妃等级的,这样就必须永远留在宫里了,康熙时期是宫女最少的时候,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又开始多了起来。

清朝的宫女制度是对妇女的一种枷锁,很多女子一入宫门深似海,在失去自由的同时时时刻刻都得提防他人,还不能与父母亲人相见,,在宫中还会受到其他人的虐待,生病了也没有人照顾,就算出了宫也落得个没人娶的下场。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