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雍正皇帝是清朝历史上争议最多的皇帝,数百年来关于雍正皇帝的篡夺皇位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么雍正皇帝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呢?

雍正皇帝确实是没有篡夺皇位,为什么会这么肯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不是别人,是他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历史有名的乾隆皇帝。

之所以会跟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有关,主要还是康熙皇帝对于孙子弘历的喜爱。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去雍亲王胤禛府中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孙子弘历时,就十分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孙子,之后康熙皇帝更是下令将孙子弘历带入宫中,由宫中养育和自己亲自教育,康熙皇帝对于孙子弘历的宠爱和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加上本来也对儿子胤禛满意,同时还有孙子弘历受到康熙皇帝宠。的这一层面,使得康熙皇帝最终选择将皇位传给了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那么既然雍正皇帝没有篡夺皇位,为什么在之后会有篡夺皇位的说法出现呢?

这主要跟雍正皇帝的死对头八爷党有关,康熙皇帝统治中晚期时,在第一次废除太子胤礽之后,其他皇子开始明确的表示了对于皇位的觊觎,为此还形成了多个集团,例如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这几个较大的皇子争储集团,各自拥立不同的皇子。

其中八爷党的支持者是最多的,主要是因为八阿哥胤禩这个人,无论是对于朝中的大臣,还是至亲兄弟们,都是亲切且随和的态度,令人接触起来十分舒服,加上本来能力就十分出众,因此八爷党支持者众多,也不足为奇。

既然是争夺储位,各位皇子和所在的集团,免不了要明里暗里,进行一番交锋,因此也就会结下冤仇,尽管八爷党支持者众多,八阿哥胤禩却还是失败了。

八阿哥胤禩之所以失败,一是因为他过于的高调,使得康熙皇帝对他颇为反感,加上后来因为送死鹰给康熙皇帝,其实送死鹰不是八阿哥胤禩的本意,他挑选的鹰在送之前一直都好好的,只是交给手下后,手下途中因为运输不当,导致鹰在途中开始奄奄一息,到了父亲康熙皇帝手里,鹰已经死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之后,八阿哥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储位的可能,因为在古代,无论是皇家还是百姓,都是十分注重孝道,八阿哥胤禩的这个事情,不管内情如何,但是在外人眼中还是在父亲康熙皇帝眼中,这都是有违孝道的行为。

康熙皇帝晚期,对于十四阿哥胤禵的态度,跟对其他皇子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因为西北战事的缘故,朝廷需要派一位十分有能力的皇子,来出任大将军,最终康熙皇帝选定了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

在十四阿哥胤禵带领大军西征出发时,康熙皇帝为十四阿哥胤禵举行的出师礼也是十分隆重的,而且还是按照亲王的规制,要知道那个时候,十四阿哥胤禵不过只是个郡王,可见康熙皇帝对于十四阿哥胤禵的青睐和重视,也由此成为了其他人心目中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选。

十四阿哥胤禵之前是八爷党的核心成员之一,在八阿哥胤禩彻底失去争夺皇位的可能后,原本支持八阿哥胤禩的人选择支持了十四阿哥胤禵,这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八阿哥胤禩能在后来与父亲康熙皇帝的关系有所改善,这其中跟十四阿哥胤禵起着重要的作用。

即便是十四阿哥胤禵再受父亲康熙皇帝的重视和信赖,十四阿哥胤禵也没有成功的登上皇位,登上皇位的反而是一直低调且不争不抢的四阿哥胤禛,四阿哥胤禛之所以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低调和不争不抢,让康熙皇帝对他十分满意。

另一方面是他暗中所结交的隆科多和年羹尧,都在争夺储位的关键时刻,帮了四阿哥胤禛的大忙,由此他才能够得以登上皇位,史称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继位后,对于八爷党大部分的人打击和折磨,使得八爷党的人对此怀恨在心,由此传播出雍正皇帝的皇位是通过篡位得来的,也是有可能的。

这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后,因此加工出了很多的野史,其中有一个版本说的有鼻子有眼,说是康熙皇帝的遗诏中,原本写的是传位十四子。

四阿哥胤禛在父亲康熙皇帝死后,找到了遗诏,看到上面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四阿哥胤禛不甘心皇位落到他人之手,哪怕是自己的亲兄弟。

于是就将传位十四子的遗诏,改成传位于四子,四阿哥胤禛才就此能够登上皇位,这个版本说的,要是不细看,可能感觉不出什么问题,但要是仔细推敲,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在清朝时期,还没有简化文字的出现,一般都是繁体字,繁体字能够做到毫无痕迹的改,从而骗过众人,那是不可能的,另外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一般涉及这种皇家大事,都是两种文字书写的,所以要想在这上面做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史书记载,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病逝于畅春园。根据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的回忆,康熙皇帝临终前,房间里曾经传出过痛苦的嚎叫声。正因如此,有人认为康熙皇帝并不是正常死亡,并且把凶手的矛头指向了雍正及其亲信党羽隆科多。

据说,康熙去世前,雍正派人送去了一碗参汤,其中掺入了毒药。随着时间推移,雍正杀父篡位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话题,民间甚至传闻:隆科多篡改遗诏,把传位十四阿哥的“十”改成“于”,结果就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这种说法既缺乏历史常识,也不符合事实逻辑。

首先,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康熙皇帝从不喝参汤,雍正在父皇病危的时候,突然送上一碗参汤,岂不是自找嫌疑?而且,皇帝病危是封建王朝最要紧的大事,越到这种时候,康熙皇帝身边的守卫越是森严,如果不是他下令传召,哪怕是皇子也没有权利觐见,谋害父皇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至于篡改遗诏更是无稽之谈,清朝传位诏书都会写成满汉两种文字,即便汉文版能够篡改,满文版怎么改?而且,清朝的“于”字应该写成“於”,除非隆科多重写一份圣旨,否则绝没有更改的机会,这种可能性同样为零。

那么,雍正皇帝到底是不是康熙选定的接班人,他的头上为什么一直有“篡位”的帽子呢?

康熙晚年两度废太子,导致储位空缺长达10年之久,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皇子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有人一度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大阿哥、三阿哥、八阿哥先后倒台,其他皇子要么像五阿哥一样主动退出,要么像九阿哥、十阿哥一样依附他人。真正到了最后,有可能继承帝位的只剩下四阿哥(雍正)和十四阿哥。

雍正即位前是出了名的“没朋友”,这和他的争储策略有关,既不主动参与争斗,也不拉帮结派,而且表现出关爱兄弟的模样,但是绝不会给对方结党的机会,而是刻意保持着距离。与此同时,雍正的文治武功都比较出色,从16岁开始就经常代表康熙参加重大活动,在康熙的24个儿子中,他只册封了3个亲王,其中一个就是雍正,足见他在老皇帝心中的地位。

当其他皇子纷纷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斗得你死我活时,只有雍正保持中立,甚至还向老八、老九等人提供过帮助,既打消了兄弟们的怀疑,也赢得了康熙的认可。特别是在对待废太子胤礽的问题上,老大、老八等人都抢着落井下石,雍正却多次为废太子说好话,康熙对于他的评价是“深明大义”,这就表明他继承皇位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皇子。

很多人认为,十四阿哥允禵原本能够继承皇位,主要是因为他曾经在康熙晚年带兵出征,担任抚远大将军4年时间。不过很多人忘记了一点,允禵得到重用不假,但如果他真的是皇位继承人,康熙皇帝为什么在自知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没有下令召回允禵,把大清帝国的接班人赶到西北荒漠,不是给别人谋朝篡位的机会吗?康熙熟读历史,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此外,实话来说,允禵并没有作为一国之君的气量,也没有掌控政权的能力。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允禵,那就是“耿直”,这个人没有什么心眼,曾经为了保护八阿哥,当众顶撞康熙皇帝,这种人带兵打仗或许还不错,但让他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显然是不合适的。康熙对自己的儿子们还是很了解的,送走老十四留下老四,其实用意已经很明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康熙登基六十年大庆时,曾经派雍正前往盛京祭拜祖陵,这是无上的光荣,也能够从侧面证明,此时的康熙已经默定皇四子胤禛为接班人。由此可见,康熙选定雍正继承皇位,本就不存在什么争议,雍正即位后为国家做的事情,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期待。

不过,雍正在处理兄弟关系的时候,手段确实有些狠毒,像老三、老八、老九都被他间接折磨死,亲兄弟老十四守了多年皇陵,直到乾隆即位才被释放,老十、老十二等人也都受到了严重的排挤。而且,雍正推行的改革政策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朝廷内外仇视他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没办法直接反抗雍正,散播一些谣言抹黑雍正就成了最佳选择。

总的来说,雍正篡位之说站不住脚,他之所以受到怀疑,一方面是因为康熙应对“九子夺嫡”问题时的消极态度,另一方面是因为雍正即位后的作为得罪了一批人,引起了人们的怨恨,最终导致他被扣上了“杀父篡位”的帽子。

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从胤禛登极至今,历史没有留下记载。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彔,正史不可能对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记载。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继承遗诏,雍正继统,即有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

关于雍正的继位,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

遗诏继位之说:

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

《康熙遣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卷内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第二,改诏篡位说

雍正篡了他皇十四弟允禵的位。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派他做抚远大将军,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故有隆科多、年羮尧改诏为“传位于四子"为立储一说。

雍正死后不埋东陵而埋西陵,说明他得位不正,没脸面在地下见他的祖宗。

雍正对诸多兄弟杀害、监禁,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是为了杀人灭口。

第三,无诏夺位说。

雍正奉遗诏继位,矛盾解释不清楚,难以自圆,改诏篡位无有力证据。其登极是因为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

雍正作为一个政治家,我们评价他的功过是非,主要着眼点不是其性情品格,其皇位获得是否正当。

而应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来看侍这件事情。对待雍正的评价,关键要看其对中国历史、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哪些事情,所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雍正皇帝45岁登基,做了13年皇帝。在位期间雷厉风行,励精图治,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他的继位和暴亡至今还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顺利登上皇位

康熙六十一年11月,康熙皇帝病情加重,在畅春园静养,当时雍正奉命替康熙主持祭天大礼。13日,康熙病情恶化,才临时把雍正招到畅春园。在他来到之前,康熙将几个亲近的皇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招来,向他们宣布立皇四子胤禛为皇帝继承人。

雍正到来时,康熙还能够说话,意识清醒,并与雍正说了一阵话,随后当天夜里康熙就驾崩了。隆科多宣布遗诏,雍正听后哭倒在地,痛不欲生,众皇子及大臣们向雍正行君臣大礼,劝其节哀,雍正于是履行新皇帝职责,主持康熙的丧事,处理朝廷事务。

争太子暗流涌动

康熙对接班人的问题可谓是大伤脑筋,早些年曾立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因其在朝中结党膨胀而被废,后来又再立再废,一番折腾后,让康熙大为恼火。而各位皇子见有机可乘,纷纷为成为太子而拉帮结派,各显神通,都想成为下一任皇帝,但最后却纷纷被强势的康熙皇帝打压而无所作为。

此时雍正却韬光养晦,不动声色,并逐渐取得了康熙的信任和喜欢。雍正先后22次代替身体虚弱的康熙参加祭祀,多次被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表明了他已深得康熙的重视。

如何上位众说纷纭。

雍正最终坐上了皇位,有人认为是康熙希望精明干练的雍正,能够接替自己,继续振兴大清王朝。也有人认为康熙钟爱雍正的四子弘历(乾隆皇帝),而传位于他。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隆科多和雍正篡改遗诏,有“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之说,但这种说法现在已基本被排除。

因为按照清朝存档看,遗诏由汉、满、蒙三种文字写成,“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符合汉字书写的逻辑,但满文和蒙文都更改不了,而且遗招中汉字所用的“于”为“於”,根本不可能添加笔划更改。

但也有人质疑,遗诏是伪造的。因为雍正继位以后销毁了大量奏折手谕,对待能够对自已产生威胁的皇子,也是毫不留情,广泛打击清除隐患。

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始终存在争议,史学家们从各个细小之处,查寻证据,各说各的理,但也都存在疑点、漏洞。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基本上认同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因为篡位的一些证据确实经不起推敲,大都是无稽之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雍正在位期间苛严狠毒,杀戮过多,累积怨恨而遭受流言。

包括他的暴死到现在也是一个谜团,但可以确定一点的是,在他当政的13年之中,大清的发展是顺畅的,通过他勤政务实治理,有力的推动了“康乾盛世”的繁荣。

雍正即位的合法性的争论还会延续,因为历史从来都是越辩越清,也许过不了多久,会有统一的定论,但现在,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雍正皇帝继位的正当性一直以来是清代的诸多谜案之一。在清朝的众多皇帝之中,唯独雍正皇帝的继位存在问题,的确值得人们深思。在探讨这个问题之时,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为什么雍正皇帝继位受人质疑。

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受人质疑的原因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康熙皇帝立太子引发的皇子夺嫡之争

在康熙朝以前,皇子继位也存在争斗,但并不明显,而且新君或因命运较好(如福临和康熙)或因威望较高(如皇太极),甚至清初因缺乏完善的立储制度,所以新君与其他皇子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是故几乎不存在篡位的问题。而康熙的诸皇子情况却有所不同,这主要与康熙皇帝立太子有关。

康熙朝是清朝建立以来第一个明确储君人选的朝代,这是康熙皇帝为仿照中原传统而设,也是清朝立太子制度方面的首创。但康熙朝立储制度以失败而告终,加之康熙皇帝在位时间过长,废太子之后,储位空悬的十余年,实际上给各皇子夺嫡创造了机会,使得其他诸皇子争夺储位之心蠢蠢欲动。

在康熙朝之后,历朝皇帝实行了较为健全的秘密建储制度,对于此事处理的较为完善,所以也没有新君继位合法性质疑的问题。因此,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受到质疑与康熙皇帝立太子制度不健全有关,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

第二,雍正与十四阿哥均为康熙中意的阿哥

民间流传最广的便是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这种篡改之说。当然,这种说法肯定是不成立的。但从中也可看出,四阿哥和十四阿哥应该是康熙朝后期皇位的最佳人选。

起初,太子党和胤禩党是夺嫡最主要的两股势力,其他皇子也有夺嫡之心,但表现的不明显。康熙朝后期,随着太子党和八爷党的倒台,康熙皇帝实际上并无立储之心了,但是在具体的行事过程之中,仍然有着自己比较中意的儿子,那便是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

胤禛为人低调,情商很高,因心知康熙厌恶结党夺嫡之事,所以他的结党是在暗中秘密进行的,不为康熙所察觉。他的党羽戴铎曾在致胤禛书中,劝他培植党羽,令门人皆显达,有助于自己成大事;宽厚待人,将目光放长远,不要贪念一时权贵。胤禛均将此奉为圭臬,行事十分缜密。而且康熙皇帝在后期十分重用胤禛,甚至赏赐给胤禛御园。胤禛在康熙面前更是表现的十分孝顺、能干和“不结朋党”,因此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

而胤禵最初是八爷党的成员,但是随着胤禩倒台,胤禵并未获罪,反而后期得到了重用,可见康熙对待胤禵的态度有所不同。特别是康熙朝后期,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实则是对他的一种历练。但是从此后的种种迹象来看,康熙似乎并未有心将皇位传于胤禵,特别是在自己临终之前,仍然派胤禵远赴西北,实际上已经表明了态度。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二者在康熙朝后期,是两股十分重要的势力,均不可忽视,这也成为质疑雍正继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雍正篡改遗诏可能性较大

在相关的史学界的考据过程中,满、汉两个版本的遗诏是不一致的。这就说明,雍正皇帝当时的确篡改过遗诏。这也成为史学界不认可雍正继位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遗诏的版本不同,虽然不能完全说明雍正皇帝是篡位的,但也可见此问题为雍正皇帝所在意,特别是继位之后,清除反对党;兢兢业业,唯恐落下话柄,也的确让人怀疑他皇位的由来。

第四,民间流传雍正篡位说

雍正皇帝在位的这些年,时常有人(曾静)出来指责雍正弑君杀弟等等,这也不免为雍正皇帝篡位染上了神秘色彩。

对雍正皇帝篡位之说加以总结的便是民国时期的小说《满清十三朝宫闱秘史》,其中将雍正皇帝篡位总结了三种可能:一是雍正皇帝的生父卫某(传说雍正并非康熙的亲生儿子)将“传位十四子”的遗诏中的“十”改为“于”;二是雍正进宫窃取遗诏将“十”改为“第”;三是,雍正将遗诏中的“十”改为“于”。如此一来,雍正皇帝继位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些传说是以历史小说的形式流传的,主要为了吸引读者,而且在民国时期反对满清政权的思想下,这种畅销小说也便形成了一股潮流。虽不能作为考证的依据,但无疑引起了人们对雍正皇帝篡位之说的关注。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胤禛的确是康熙比较中意的储君人选,尽管如此,仍无法确定康熙临终之前,已经完全确定了将皇位传给他。只能说明,胤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场夺嫡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有能力,懂权术,赢得了皇位,而且事实证明,这个皇帝当得不错。

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康熙皇帝运气好,生了一帮有能力的儿子。这些儿子里面有九个年长的,共同争夺太子这一个位置。

有时候没得选确实挺难受,比如说明朝的朱佑樘就只有朱厚照这一个儿子,皇位不传给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可是有时候选择多了,更加难受。康熙皇帝就是选择太多了,以至于他到了六十多岁,还是没有确定继承人。

这可让这些儿子们急死了,有些寿命不长的,等不到那一天就去世了。而且这些儿子都很优秀,到底选哪一个做皇帝,康熙自己也打不定主意。

看看老大不错,老二也还行,真想像成吉思汗那样,给每个儿子找个汗国啊。可是康熙是饱读诗书之人,他知道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要痛定思痛,选择一位继承人。

01雍正纠正了康熙的错误,为延续大清朝做出巨大贡献。

康熙是文治武功的杰出皇帝,平定三藩,征服噶尔丹,与沙皇俄国签订边境条约,收复台湾。这些功绩,任何一条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那都是可以吹一辈子的事情,而康熙一个人全都干了。

这么一位皇帝身上到底有没有缺点呢?当然是有的,康熙最大的缺点,那就是纵容手下人腐败。对于贪污分子,康熙没有及时制止。

因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曾经跟随康熙南征北战的功臣,他们战乱的时候帮助康熙皇帝平叛,闲下来以后,就开始中饱私囊。

这一切康熙都看在眼里,但是他就是不去惩治他们。因为他不忍心,他的仁爱之心就是这么体现出来的。

可问题是,如果腐败之风一直这么盛行下去,那大清国还有未来吗?当然没有了。康熙皇帝晚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知道,众多皇子之中,唯有人缘不好的雍正皇帝,才会着手惩治腐败。

所以康熙自然要选择让雍正来继位,人气最高的八阿哥胤禩,压根就不可能有机会继位,因为他的仁爱跟康熙类似,这么下去,大清朝会提前结束。

雍正上台以后,对贪污分子主张一个不留,那几乎就快杀完了。因为没有人不贪污,所以雍正采取了一系列改革的办法,杜绝贪污行为的再次发生。

他的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增加了国库收入,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杜绝了贪污行为,最终为大清朝的延续,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02雍正有传位诏书的证明,也有隆科多的保驾护航。

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够登基,是依靠了两方面因素,首先是传位诏书。康熙皇帝这么有责任心的一个人,他没有理由不留下传位诏书。

这份诏书藏在了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在康熙皇帝驾崩以后,传位诏书被取了下来,上面所写的正是由雍正皇帝继位。

雍正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消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传位诏书》

我想这么大的事情,绝不会是任由雍正皇帝的亲信去取诏书,一定是大家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起看到了诏书被取出来的全过程。

诏书上写了就是让雍正登基,这件事也是证据确凿的。因为诏书是用满文和汉文同时书写的,就算像传说中那样,汉文可以把十四改称于四或者第四,可满文谁能改得了?由此可见,康熙皇帝还真的挺中意雍正皇帝的。

第二方面,雍正皇帝能够登基称帝,少不了隆科多的支持。隆科多是九门提督,手里掌握这两万人马。这些兵马的存在,确保了其他阿哥无法闹事。

如果光有诏书在,以八阿哥胤禩的人脉关系,一定会发动政变,到时候就算雍正是合法继承人,也就变成非法的了。

所以隆科多的存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从事后雍正并没有在登基的时候发动过军事行动,可以看得出,他的确是传位人,否则一定是武力夺权的过程,类似玄武门之变。

03雍正皇帝的改革得罪了读书人,所以名声特别差。

阿哥们没有说雍正篡位的,大臣们也没有说雍正篡位的。反倒是民间却一直在流传雍正是篡位得来的江山。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跟雍正的一项改革政策是有关系的。雍正在改革的时候,发布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发布,让天下读书人都崩溃了。因为读书人在考取了功名以后,自古以来都不用当差纳粮了,这是历代皇帝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好办法。

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大义觉迷录》

可这件事到了雍正这里,却行不通了。雍正就是不想惯着这些读书人的臭毛病。结果我们自然是可以想见,读书人没有不骂雍正的。

读书人手里有笔杆子,他们会写很多谣言来迷惑大众。普通百姓听说了这件事,还把这些谣言当成是秘密,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不仅雍正是篡位来的,他是不是康熙的儿子,都成了一个很大的谜题。

由于各种版本的谣言屡禁不止,所以文字狱就出现了。读书人是自己把自己给坑了。不过没关系,读书人有的是骨气,既然争端已经尖锐化了,那就撕破脸算了。

所以读书人对雍正的攻击就更加猖獗了,这一局面,一直到雍正去世都没能解决。乾隆皇帝上台以后,本打算继续实行雍正的政策,可是有关乾隆的版本又出现了。

原来乾隆得位也不正,甚至乾隆是汉人的儿子,是海宁陈家的儿子,他还有个兄弟叫陈家洛,跟他长得一模一样。

乾隆皇帝听了这些谣言以后,不免背脊发凉,得了得了,你们也别闹了,我废了我爸的政策总可以了吧?所以乾隆执政不久以后,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总结:敢于挑战贵族集团的皇帝,不简单。

自古以来,贵族集团总是掌控着天下的局势。比如说被专家们吹上天的士族集团,那就是非常庞大的一个贵族集团,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集团总是掌控着主要政局。

隋唐时期的关陇集团,那也是一个庞大的贵族集团。其实但凡是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基本上都算是这一集团的成员。

那么自古以来有人愿意得罪这些贵族成员吗?曹操愿意得罪,他杀了孔融、杀了杨修这就是对贵族集团的挑战,他唯才是举也是对贵族集团利益的触犯。可是他儿子曹丕就怂了,用九品中正制选官,最终官员任命权再次掌握在了贵族手里。

此外很难看到有哪个皇帝愿意得罪这些贵族的,雍正就是其中一个。他就是要跟这些有权有势有特殊待遇的人斗。

他让八旗子弟下地种田,让士绅集团的成员们一个个乖乖交税纳粮当差,把官员的隐性收入火耗收归国有,这些都是对贵族集团的挑战,一般人还真的做不到。

这么一位雷厉风行的皇帝,康熙有理由看不上吗?我很难想象,如果康熙选择了其他皇子,大清朝会是怎么一个局面,可能都挨不了一百年吧。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