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到70高龄才造反,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公元24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高平陵政变,彻底改变了曹魏的高层政治格局。已经70岁高龄的司马懿,趁着大将军曹爽挟持皇帝曹芳,去给先帝曹叡扫墓的时候,悍然发动政变,彻底控制了曹魏高层大权。

这次曹魏高层的权力之争,最终,以司马懿的胜利而结束,三国中的魏国,自此进入司马家掌权的时代。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等到七十岁高龄的时候,才发动政变呢?司马懿为什么要隐忍这么多年,才最终发难,他到底在怕什么呢?

简单来说,司马懿不是不想早早政变,而是因为不敢,或者说没有这个能力。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回顾一下,司马懿本人的成长过程。

司马懿出身的司马家,是东汉名门,历代都有人在朝中做官,而且官位很高。到了司马懿父亲司马防这一代,已经到了东汉末年了。随着汉朝皇室的衰微,下面这些汉室臣子的日子,也开始不好过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虽然已经担任京兆尹的高位,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市长。但实际上,因为当时汉室大权完全掌握在曹操手中,司马防手里的权力,其实相当的有限。

当然,凭这个家世,司马懿又是才学出众之辈,想要入朝为官,还是很容易的。

年轻时候的司马懿,曾一度因为看不惯曹操把持朝政,拒绝入朝为官。后来,曹操得知司马懿的才能后,强行征辟其为文学掾,司马懿这才正式踏上了自己的仕途。

入朝为官之后,司马懿因为种种原因,投身到曹丕麾下。后来曹丕上位之后,司马懿也更加得到重用。

曹丕上位之后,为了制衡宗室,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招募人才,采取了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对于当时的士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这等于是在给整个士族集团更大的权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司马懿出力颇多,也开始渐渐成为魏国士族的代表人物。

曹丕在位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仅仅只有六年的时间而已。曹丕去世后,由其子曹叡继承帝位。因为当时曹叡年纪尚轻,所以曹丕留下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四人,作为辅政大臣,辅佐曹叡坐稳帝位。从这个名单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曹丕的制衡之道玩的还是挺好的。四人的当中,有两位宗室,两位士族代表,可以相互制衡。

正是因为这个任命,使得司马懿一跃成为当时魏国士族的领袖,与陈群并立。

到了曹叡时代后,司马懿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仍然还不具备谋反的资格。因为历史的曹叡,其实是一个真正的明君。在位期间,多次挫败蜀吴两国的联手进攻。历史上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其实就发生在这期间。为了抵御诸葛亮,司马懿开始被曹叡予以兵权,这也是司马家开始渗透入军方的开始,为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埋下了伏笔。

曹叡和其父曹丕一样,也不是个长寿的人。公元239年,年仅36岁的曹叡,便病故了。因为曹叡并无子嗣,所以只能从宗室当中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曹芳。曹芳登基的时候,比当年的曹叡还要更小,只有八岁而已。一个八岁的孩子,自然无法执掌魏国朝政。所以曹叡临死之前,也像当年曹丕一样,留下了两个辅政大臣。这两位辅政大臣,一个是老而弥坚的司马懿,一个是曹真之子曹爽。

曹叡留下的这个配置,显然也有让两人相互制衡的意思。曹爽作为宗室,司马懿作为士族领袖,相互制约。但是,曹叡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两强争霸的时候,如果任何一方取得优势,对于在位的皇帝来说,那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这个问题,曹叡或许当时也注意到了。只可惜临死之前的曹叡,已经找不出第三位更合适的辅政大臣了。第三位辅政大臣,不管是选士族还是选宗室,都一定会令这一方实力大增,对曹芳地位的稳定,都不是好事。而如果再选两位的话,想要从士族当中,选一个和司马懿能够平起平坐的人,实在很难。在宗室当中,想要找到足以和曹爽位置相同的,也不太容易。

魏国就这样进入了二元争霸的时代。

此时坐在皇位的上,虽然是曹芳。但此时魏国的朝堂大权,却都已经落入了曹爽和司马懿的手中。在接下来的权力斗争当中,曹爽利用曹芳对宗室的信任,将司马懿明升暗降,封为太傅,但同时却失去了实权。就这样,魏国的大权,当时全都落入了曹爽的手里。

而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快七十岁的人了。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司马懿称病不起。表面上看似放弃了权力争夺,但暗中却在蓄养死士,为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做准备。

而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随着大权逐渐抓牢,曹爽开始逐渐得意忘形,甚至开始觊觎帝位。曹爽的跋扈,不光引起了广大士族的抵触,同时也让宗室们渐渐开始讨厌。就这样,曹爽因为自己的跋扈,将群众基础送给了病榻上的司马懿。

到了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带曹芳扫墓之时,悍然发动政变。此时的士族集团,无疑是支持司马懿的。而宗室方面在,则因为曹爽之前的跋扈,选择两不相帮。曹爽其实此时仍有翻盘的希望,只要挟持皇帝,召集兵马,就可以打败司马懿。奈何曹爽本人顾及家眷,根本不敢如此。

就这样,司马懿顺利夺得了魏国的大权。

在此之后,司马家开始逐渐清洗掉朝堂上忠于曹氏的官员,选择培植自己的心腹,曹家后来也就再无翻盘的机会了。

总得来说,司马懿之所以要等到七十多岁的时候,才发动政变,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之前他没资格这么干。虽然司马懿从曹叡时代开始,就已经是辅政大臣,但其实还远不足以满足发动政变的要求。后来就算在高平陵政变当中成功,其实也是曹爽自己不行,同时失去了士族和宗室双方的支持。

如果但凡换一个聪明点的曹家人掌权,估计司马懿就算当时成功占领了洛阳,最后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司马懿到70高龄才造反,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事实上,司马懿之所以等到70岁高龄才造反,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害怕曹操、曹丕、曹睿这三代人!不信你看曹家三代人有多厉害!

司马懿

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一直是一副忠臣的模样,甚至于不少人都认为,司马懿就是魏国版的诸葛亮!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不仅魏国朝堂都普遍支持他,就连郭太后都发诏书响应司马懿,可见在大家的心目中,司马懿的地位是多么高,司马懿是多么值得信任!他简直就是匡扶曹氏的能臣典范!

然而,所有人都被司马懿给骗了过去!众人都以为司马懿只是因为看不惯曹爽的胡作非为,所以才会起兵对抗曹爽,众人都以为司马懿是在匡扶曹氏,是在为国尽忠,所以大家一心一意的支持司马懿,甚至连曹爽都认为,高平陵之变,只不过是一场简单的权力斗争,只要他愿意放下武器,司马懿就会对他网开一面。直到最后,当司马懿取得大胜之后,宣布要诛灭曹爽三族,众人才明白了司马懿的野心!

在此之前,其实权力斗争并不罕见,但是大家都遵循着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不伤人命,只要对方放下武器,就可以让他做一个富家翁。当初司马懿在和曹爽的竞争过程中惨败,被曹爽大肆打压,但一直没有性命之忧,因为曹爽一直在坚持着原本的惯例,并没有选择杀掉司马懿。

说白了,这仅仅是一场权力斗争,失败者回家养老就可以了,没有性命之忧,毕竟大家同朝为官,都在皇帝手下干事,万一自己以后也被搬到了,也希望别人对自己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在这种惯例的影响下,大家始终保持着一丝底线,然而司马懿夷灭曹爽三族的操作,却彻底突破了这种底线,自此以后,权力斗争愈发残酷,而且司马懿如此狠辣的作风,也让众人看到了他巨大的野心,那便是篡夺曹氏!

若司马家一直在曹氏手下为臣,那么他必定会有衰落的一天,所以为了司马家族的后事着想,正常情况下,司马懿是不可能对曹爽赶尽杀绝的!可司马懿就是夷灭了曹爽三族,这只能说明司马懿不害怕家族衰落,遭到对手的同样打击,而要想家族永不衰落,那就只能篡夺曹氏,让司马家族成为天下第一大家族,只有这样,司马家族才不会重蹈曹爽覆辙!也就是说,司马懿夷灭曹爽三族的行为,已经彻底暴露了他的野心,他就是想篡夺曹魏天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司马懿有篡夺曹魏天下的想法,为何他要拖到自己70岁高龄才敢造反呢?他不怕自己过早离世,导致篡夺曹氏的计划落空?

事实上,司马懿之所以要等到自己70岁高龄才敢造反,主要还是因为他害怕曹操、曹丕、曹睿这三人,曹家的这三代君主,一个比一个厉害!

曹操

曹操乃是曹魏的奠基之人,没有曹操,就不会有魏国!了解三国的朋友,必定对曹操非常熟悉,在传统意义上,曹操是一个奸雄,是一个负面角色,但抛开三国演义来看,曹操其实非常厉害!他的崛起之路非常令人佩服!

年轻时候的曹操,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想要改变汉末混乱的局面,但他的实力太弱了,东汉还是走向了灭亡。之后曹操和荀彧联合,希望匡扶汉室,但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屠龙少年最终成为了恶龙,他不再以匡扶汉室为目标,而是想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王朝!遗憾的是,曹操太过于自大,最终在赤壁之战中败北,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希望。之后在取得汉中后,曹操又在进攻益州的计划上犹豫不决,最终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希望!

站在一统天下的角度来看,曹操无疑是失败了,因为他是当时唯一一个有希望一统天下之人,但在站在曹魏崛起的角度来看,曹操其实是非常成功的!白手起家建立一个国家,是非常了不起的,这种人的手段、智谋,都远非常人能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司马懿根本不敢和曹操角力,曹操活着时,司马懿乖得就跟一个宠物一样

最开始的时候,司马懿还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高傲,面对曹操的主动邀请,司马懿拒绝出山。结果曹操见司马懿不开眼,直接以死亡威胁,吓得司马懿乖乖地出山相助,可见曹操的手段和心性,是远远强于司马懿的!后来虽然有“三马食槽”、“鹰视狼顾”的传说,但曹操一直没有将司马懿放在眼中。

说白了,在曹操的心目中,司马懿就是个还不错的后生,有能力有前途,但远远威胁不到曹魏天下!而在司马懿的心目中,曹操实力强、手段高、王者心术不可琢磨,无法对抗,只能暂时忍耐!所以说,在曹操时期,司马懿根本不敢有丝毫想法,他只能乖乖地跟在曹丕身边,希望借曹丕来改变局面!

曹丕

曹操这种创业之主太厉害了,司马懿根本不是对手,所以他只能选择押注曹丕,最终司马懿得偿所愿,曹丕登基为帝,司马懿的权力与地位也水涨船高,成为了曹魏响当当的人物!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曹丕似乎能力不是很强,但事实上,曹丕还是非常厉害的,虽然他比不上曹操,也比不过自己的儿子曹睿,但他还是有压制手下的能力!当时曹操虽死,但还有许多的曹氏宗亲存活着,而且他们在曹魏都担任要职,权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是万万不敢和曹丕对抗的,他只能选择蛰伏。曹丕加曹氏宗亲的能力实在太大了,司马懿一旦显露出丝毫不轨之心,必定会遭到无情打击!

幸运的是,曹丕上位没多久就突然去世了,司马懿被选为了托孤大臣,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曹睿

曹丕临死前,立曹睿为太子,让他继承皇位,而且为了防止曹睿能力不足,曹丕还留下了四个托孤大臣,以防万一。看起来新君初立,年纪轻、缺乏经验,司马懿的机会应该来了,但出乎众人意料,曹睿乃天纵之资,在权力斗争这块儿,他很快就上手了,并直接将司马懿等人赶出了朝堂!

众人都以为曹睿没啥能力,殊不知人家才是玩弄权术的高手,司马懿、曹真等人都不是其对手,被他耍得团团转!而曹睿的手段也非常简单,就是以正常国事为由,将曹丕留给他的托孤大臣逐个瓦解!蜀汉不是一直被曹魏虎视眈眈吗?曹魏不是一直看不惯东吴,想要征服东吴吗?那简单,直接让曹真、曹休、司马懿领兵出征,去为国家开疆拓土,这样的话,他们远离了朝堂,权力岂不就全部归于曹睿了?

不得不说,曹睿真的是非常厉害,轻而易举地就将四位托孤大臣的权力收回来了,成为了曹魏真正的决策者!眼见曹睿如此厉害,司马懿也没了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的听话,而曹睿对于司马懿,也一直防范有加,不断的让司马懿去东征西讨,就是不让司马懿回归朝堂。司马懿不是军事能力强吗?让他去对抗诸葛亮,蜀汉没了威胁后,又让司马懿去征讨辽东,反正司马懿别闲着,别来和曹睿抢夺大权!

事实上,按照曹睿的打算,他是准备让司马懿老死战场的,这样司马懿就根本不可能威胁到曹魏!可遗憾的是,曹睿的身体不争气,三十几岁就英年早逝了。不过就在曹睿去世前,他仍然留了一手,力压司马懿近十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曹睿去世后,司马懿和曹真同为托孤大臣,权力是差不多大的,但事实上,这是大家的一种误解,曹爽的权力其实比司马懿大得多!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何同为托孤大臣,曹爽却能一直压制司马懿?为何司马懿的资历比曹爽老得多,却不得不看曹爽的脸色,甚至一度被架空,只能装病博取同情?难不成司马懿真的是为了大局而主动退让吗?非也!

司马懿之所以一直受到曹爽的压制,其实是曹睿故意设置的!曹睿在临死前,命司马懿和曹爽为托孤大臣,让他们各自统帅三千人马,稳定朝局,但另一方面,曹睿却让曹爽负责都督内外军事,也就是说,司马懿在朝政上可以和曹爽平分秋色,但是在军权方面,曹爽是完全超过司马懿的!司马懿手中只有那三千人马,而曹爽却有整个曹魏的兵马,这就是曹睿临终前对司马懿的压制,说到底,曹睿还是更加信任曹家人而不是司马懿这个外姓之人!

也正是因为曹睿临终前的这一手妙招,使得司马懿在和曹爽的竞争过程中屡屡处于劣势,被迫回家养老,不敢再参与国事!事实上,若不是曹爽为人愚蠢,做事情做得太过,缺乏斗争经验,就凭曹睿临终前的那一手安排,司马懿根本不可能翻身,魏国不管怎么演变,仍然会事曹家人的天下!

结语

司马懿到70岁高龄才造反,他到底在怕什么?事实上,司马懿怕的就是曹操、曹丕、曹睿!司马懿年轻的时候,见识了曹操老辣的手段,不敢有丝毫不轨之心。中年之时,曹丕表现尚可,且曹家二代精英都还活着,司马懿没有任何机会。好不容易熬死了曹丕,新君曹睿更加厉害,直接将司马懿赶出了朝堂中枢,断绝了司马懿所有的机会。要不是曹睿去世得太早,司马懿这辈子都没有篡夺曹魏的机会。而且就在曹睿临终前,他的人事安排也压制了司马懿近10年,要不是曹爽实在太过于不堪,司马懿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终老,哪里敢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大权?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晋书》)

司马懿到70高龄才造反,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司马懿并不是怕什么,他从来没想过造反,他是奔着和诸葛亮一样名垂千古发展的,只是晚年的司马懿因为两个人,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1

曹叡登基以后,司马懿依然被拿捏得死死的。

司马懿已经感觉到曹叡对他不信任以及削权的布置,司马懿此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能平安度过晚年。

公元238年,曹叡命司马懿征伐辽东,司马懿出征前留下了一首诗: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高成归老,待罪舞阳

司马懿意思很明显,打完这场仗,你就让我回家养老吧,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这是司马懿最后一次见到站着的曹叡。

司马懿得胜归来之后,就直接是曹叡托孤了。

这时候影响司马懿造反的第一个人出现了,这个人是曹爽

曹爽和司马懿被曹叡指定为托孤大臣。

曹爽这个人很不简单,在曹叡托孤之后,权利之路走得相当有章法。

先是不断抬高司马懿的地位,把司马懿直接抬到了最高的太傅,然后司马懿的政治权利就被曹爽一步步架空了。

因为太傅是象征性的岗位,级别太高,如果太傅再来过问朝政,那就有损国家的体面。

这就好比一家已经步入正轨的公司,员工要干活,高管要干活,董事长就是象征意义的人物了,不需要干活,只管看着下面人干活就行了。

司马懿的权利被一步步剥夺,直接排挤出核心决策圈子了。

曹爽下一步准备的是剥夺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为了剥夺司马懿的军权,和司马懿进行了一次人事任命的交换。

由夏侯玄去接替司马懿督关中的角色,作为交换,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被任命为中护军将军。

此时,影响司马懿改变人生轨迹的第二个人,也正式出现在了轨道上,这个人就是司马师

中护军是守卫皇城的军队,除此之外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可以任免中低层武官。

这个岗位司马师做了三年,做出来什么成果呢?

帝阴阳死士三千,散于人间。

这三千人是司马懿夺权的最为关键的一支部队。

2

司马师养了这三千人,司马懿依然没有决定造反,他的目标依然是能安享晚年,司马家族可以长盛不衰。

可曹爽并不这样想,曹爽趁司马懿夫人去世,司马师守孝的空档,夺了司马师的中护军将军岗位。

同时利用职权,把司马懿禁宫中的力量全部剥夺了。

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

此时的司马懿所有铠甲全部被扒下来了。

没权、没兵。

司马懿十分生气,欺人太甚,他想搞曹爽,可是没实力啊。

司马懿选择装病,直接啥也不干,在家躺着,就希望曹爽把他给忘了,让他安享晚年。

曹爽彻底打败司马懿之后,就开始飘了,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飘,一飘准出事。

曹爽先是利用职权,大肆抢占土地,然后公然向其他州郡要钱。

一些和曹爽不对付的,全部被报复,或降职、或免官。

后来,这些已经不能满足曹爽了,直接开始用皇帝车架,甚至连衣服都和皇帝类似。

极尽奢华。

曹爽因此犯了众怒。

3

现在曹爽大权在握,身边全部是自己的本族兄弟,曹爽又开始防着这些本族兄弟了。

自古以来,因为分家产大家的兄弟数都数不过来,何况是巅峰的权利呢?

谁能保证这些本族兄弟不动歪心思,因此曹爽每次出游都会把这些兄弟带在身边。

到此为止,司马懿造反的所有要素全部凑齐了。

1.曹爽惹众怒,而司马懿在朝中很有威望,此消彼长,只要司马懿有赢得机会,这些大臣会选择站在司马懿这一边;

2.曹爽为了防范自家兄弟叛乱,每次出游都会带走所有兄弟一起出城;

3.司马师阴阳的三千死士。

4.造反的对象是“驽马恋栈豆”的曹爽。

此时只需要一个契机就可以了——曹爽出城。

最终司马懿夺权。

司马懿在造反与夺权之间做出选择,是因为司马师。

造反和夺权不同,造反是推翻主子,自己当老大,夺权是做一个权臣。

选择哪一条路,和司马懿打败曹爽之后怎么走下一步,有直接关系。

司马懿已经年逾古稀,在他的手中,想要篡取曹魏天下已经不可能了,只能等他的后代来做了。

如果司马懿的后代是个不能成大事的棒槌,司马懿会选择夺权,否则司马家族指定完蛋。

反之,则选择造反。

司马师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前夕,稳如老狗,再加上能在洛阳这种遍布曹爽眼线的地方,养三千死士。

司马懿觉得,这个儿子可以。最终选择了造反这条路。

总结

司马懿根本就没想过造反,全是被曹爽逼得走投无路了。

司马师为司马懿攒下了造反的一部分本钱,曹爽又开始走腐败的道路,司马懿最终才选择造反。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曹爽,因为司马懿造反的对象是曹爽。

换做曹家任何一个人,司马懿都会失败。

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后,只是控制了洛阳,曹爽并没有被擒,而且皇帝曹芳还在曹爽手中。

曹爽得知消息如果不投降,而是直接逃亡许昌,然后用曹芳命令天下,调兵入城擒拿司马懿。

司马懿大概率会输。

可曹爽没有,用司马懿的话说,曹爽是驽马恋栈豆

不舍得洛阳的繁华,没经历过挫折,不想冒险,因为司马懿已经发誓答应不杀他。

曹爽心想,司马懿这么大了,他可以托死司马懿,然后翻盘。可惜曹爽想多了。

综合来说,司马懿七十岁才造反,并不是在怕什么,完全是被曹爽逼反的。

虽然司马师给司马懿造反攒下了一点本钱,但司马懿造反之举其实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毕竟只有三千人马。

司马懿到70高龄才造反,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在整个三国时代,最能熬的人就要算是司马懿了。此人性情坚忍,能够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他为曹氏家族服务了三代,为曹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曹魏两度托孤的大臣,可是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他在七十岁的时候,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大肆诛杀曹氏家族的人,将政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他七十三岁死去后,他的儿子变篡夺了曹氏江山,建立了晋朝,他也被尊称为晋朝的高祖宣皇帝。

我们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他其实一直就有着一颗躁动的心。但是,司马懿一直压制着自己内心的渴望,直到七十岁才发动政变,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怕死,二是怕死。同样是怕死,但是怕死和怕死的原因不一样。

一、第一个原因怕死。

这个原因是因为他怕被杀死。这个要他命的人就在他的身边,随时就可能要他的命。在司马懿没有出仕的时候,他就已经名声在外了。当时身为汉朝司空的曹操就想让他担任官职。但是,司马懿看曹操所在的汉朝实力小,不想担任曹操的部下,就托病拒绝了曹操的征辟。曹操为此还派人专门去刺探司马懿的情况,司马懿为此坚忍不动了数年之久。

后来曹操度过难关,担任了汉朝的丞相,再次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这一次曹操再也不相信司马懿的鬼话,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再找借口不来就抓起来治罪。因此,司马懿才出仕曹家。

曹操此人诡计多端,看人的眼光甚准。他一眼就看出了司马懿的不凡。他听说司马懿的狼顾的传说,故意对他进行试探。史书上记载:

(曹操)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因此,曹操对司马懿抱有猜忌之心。他对司马懿进行了多方考验,如果司马懿露出马脚,后果不堪设想。司马懿心中也明白曹操的用意,他为了自保,时时刻刻都小心翼翼,尽职尽责。他在做好相府的职责外,还刻意结好曹丕,用曹丕做挡箭牌。

就这样,司马懿小心翼翼的为曹操服务。在曹操几次举棋不定的时候,他都为曹操排忧解难。在劝曹操称帝的问题上,他积极响应,做出一副曹氏忠臣的模样。这一切的努力,使得曹操暂时放过了他。

但是,在曹操临死前,他还是嘱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只是因为司马懿刻意向曹丕效忠买好,才逃了一死。但是,在曹丕登基之后,有曹操的话在先,对司马懿还是有防备的。曹丕很少交给司马懿兵权,司马懿的位置只是个文官,没有军权的他也做不出什么举动。

等到了曹丕死后,司马懿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曹睿。曹睿其人,英明果决,当然不会让司马懿有什么可乘之机。在曹睿一朝,司马懿借着镇压孟达造反,开始掌握军权。曹睿自认为自己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好,加上能够驾驭司马懿,所以也开始放纵司马懿。

司马懿在这段时间,开始偷偷培植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借着抵抗诸葛亮的进攻,对关陇集团进行收服。为了排除异己,甚至不惜借诸葛亮之手除掉了张郃。这样,司马懿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开始实现自己的野心。但是,在曹睿时期,他还是小心翼翼的,如果他露出马脚,曹睿依然可以随时消灭他。

二、第二个原因怕死。

等到曹睿去世,司马懿再次成为了曹魏的托孤大臣。他和曹爽等人成为曹魏的辅政大臣,继续为曹魏政权效力。不过,我们可以从他和曹爽的任命可以看出,曹睿对司马懿的警惕。

曹爽的职务是大将军假节钺,后加侍中,而司马懿的职务只是侍中。虽然他们都有都督中外诸军的名义,可是实际的军权还是集中在曹爽的手中的。可以说,如果曹爽不是那么庸碌无能,曹氏江山依然不是司马懿可以动摇的。曹爽随时都可以灭了司马懿。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遍观整个朝野,已经没有人是司马懿的对手了。司马懿一面积蓄力量,一面故意引导曹爽犯下种种错误。司马懿靠装病使得一直疑忌他的曹爽放松了警惕。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司马懿还可以继续等待,等曹爽再多犯下错误,再多失去一些人心,这样他夺取政权就更容易一些。

但是,司马懿等不及了,因为他怕死。他已经七十岁了,在这个年龄,他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因此,他选择了曹爽兄弟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的时机,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曹爽庸碌无能,不听旁人良言相劝,自解兵权,回归府邸。司马懿在夺取政权后,心狠手毒,将曹爽一众政敌全部诛杀。为自己的子孙篡夺曹魏江山扫平了障碍。

结语:

司马懿之所以隐忍三朝,两度托孤,直到七十岁的时候才发动政变。这是因为在曹操、曹丕、曹睿的时代,他根本就没有发动政变的机会。相反,在曹操和他留下的遗训阴影下,司马懿随时可能有灭顶之灾。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司马懿,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等到了曹芳的朝代,司马懿才迎来了机会。由于曹爽庸碌无能,让司马懿能够慢慢实现自己的野心。到了七十岁的时候,被死亡追逐、时日不多的司马懿决定不再等待下去了。他冒险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如果曹爽稍有一点能力,司马懿的政变很可能就会失败。不过,怕死的司马懿没有其他选择,他拼死一搏,最终取得了成功。

三年之后,司马懿寿终正寝。但是,他已经为子孙后代铺平了道路。不过他的死并不安宁,他是怀着对曹睿的愧怍而死的,死前还忍受着幻想中贾逵和王凌的咒骂。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司马懿到70高龄才造反,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东汉末年是三国,引出多少英雄好汉、纶巾谋士。又有多少热血战役与拍案奇谋。这一场三国争雄持续了近百年之久。

这其中,有势力庞大的曹魏,有深得民心的刘蜀,还有霸占一方的孙吴,或许当时的人们都在猜这天下,究竟会落得那家手中。

但任凭当时人们如何猜想,也不会想到真正笑到最后的却不是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政权,而是“晋”,所谓三家入晋,让天下最终归于了由司马家族建立的王朝。

而说起晋朝的建立得益于谁?自然不得不提多少演义之中诸葛亮的天生对手,曹操背后的顶级幕僚“司马懿”!

只是,司马懿这样一个能人,为何要直到70这个自古而稀的年纪才谋逆呢?有人说他是怕,有人说他是心中仍有曹操,但或许,只是时机未到罢了!

司马懿原本是东汉朝廷之臣,可以说他后来拥有如此成就,甚至被追封为皇帝,都是曹操一手造成的。

其自幼就聪明博学后成为朝廷官员,任上计掾的职位,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的?实际上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

也许最初曹操只是想要用他处理相关事务罢了,因此就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这时候的司马懿还是心有大汉的,眼见曹氏暗中控制政权,心中不喜,故而托病不出仕曹氏。

要知道,曹操在历史中有两大特色,一来多疑,二来就喜欢得不到的(一如好人妻),这就像是一根刺扎在了他的心中。

这根刺,终于在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后拔除了,他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对于司马懿来说,木已成舟,自然没有为难自己必要,自此二人拉开了一段震惊后世的生涯。

且不提司马一生参与谋划,屡屡有所奇策,成为了曹操真正的左膀右臂,这期间,纵然其有所异心,也是无法越过曹操这座大山的,故而对于司马懿来说,等便是最好的计谋。

这一等,就等到了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依旧没有异动,而是率先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并奉曹操梓宫回到邺城。 并且佐助曹丕在一年后,顺利的获得了皇位,因为他知道此时外患远远未绝,若有内忧,只怕就算成功,也做不得几日的土皇帝,故而此时的他,无论如何都看起来像是一个大大的忠诚。

甚至曹丕多次伐吴,独将司马懿留守许都,也无任何不放心之处,或许这时候的司马懿也会在谋划之外考虑到了一些感情的因素吧,故而依旧等待着,这一等,又耗死了曹氏父子两代。

黄初七年,曹丕病逝传位曹叡。司马权利愈发的大了,纵然如此,却已经不是取而代之的好时机,只因为曹睿,仍旧算是一位不错的皇帝。

曹叡在位期间不单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

只可惜,其命不长,终于还是在景初三年去世,由齐王曹芳继位,而这也谕示着司马懿的机会终于到了。

又有少主年幼,自然便有权臣出头,不过这权臣并非司马懿,而是曹爽,曹爽为了一家独大,自然开始排挤司马懿,以便专权。司马懿明升暗降,成为了无实权的太傅。但是他并不在意,因为这正是他等待的时机!

作为辅佐过曹家三代的元老,他始终没有越权,对于曹操是惧于权,对于曹丕是感于情,对于曹叡是见其功,这些都不是他认为合适的时机。

可是眼下,见过太多的他,却认为这正是一个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天下都是最合适的时机,就在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瞬间就控制了他太过于熟悉的京都。

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而这也正式为了三家归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嘉平三年,司马懿病逝,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常言胜者王败者寇,可是司马懿的成就,却不单可以用时势造英雄来形容,能够跨越三世君王,而在七十高龄才动手,一来见其审时度势的功力,二来更见其眼光之长远,所看绝非一城一地,也非其时天下,而是跨越了空间与时间的真正谋略!

由此可见,三国里真正独一份的可怕谋士,非司马懿莫属。

司马懿到70高龄才造反,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司马懿造反成功,我只能说是一个不是绝后但一定是空前的大阴谋家老谋深算的结果!

他不是怕,而是谨慎,甚至比诸葛亮还谨慎,一个包藏祸心反意的阴谋家是绝不会感到害怕的,否则他就不敢造反。为了一击必胜,为了绝对成功,绝对不冒险,这就是司马懿的核心战略和思维基本点。

享福不一定要是我自己,能把福禄留给自己的后人,为自己后人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即使明天走向死亡,今天依然要打拼,今天的打拼依然是很有价值的,这便是司马懿七十高龄才造反的信念支柱和基本原则。

对古人而言,能活到七十岁就是高寿了,同时也距离辞世死亡不远了。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司马懿甚至可能还会在曹魏政权继续潜伏下去,还要等一段时间甚至等一代(曹魏第四代主子驾崩之后)才原形毕露,露出豺狼本性,露出狼子野心,露出乱臣贼子的真面目本性,造曹魏政权的反!

所以只有两个字,谨慎!司马懿真是太谨慎了,同时他也太会装了,太能忍了。

随着曹魏政权一个个著名战将谋士高手的先后死掉,原本并不出众的司马懿变成了曹魏政权的独一无二的第一高手。

说到这里,我想起两句话,一个是谁活得越久,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谁就笑到最后;二是,时无英雄而使竖子成名。

在曹魏政权,论军事论武力,司马懿算老几?曹操的武将是很厉害的,比如张辽、徐晃、典韦、许褚等。论谋略,荀彧、贾栩等人远在司马懿之上。

但是司马懿比他们都活得长,算是阎王爷帮了司马懿的忙。

二是厉害人物都没有了,于是司马懿这个比较厉害的人,就成了最厉害的人了,也就是时无英雄而使竖子成名。

历史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和顶级高手。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实力为王的理论原则,司马懿成功谋取夺取曹魏江山,在逻辑上是完全好理解的,也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运动客观规律使然和体现。

站在一个政权的一边看,像司马懿这样的人,是非常狡猾的,也是最容易被人丧失警惕不加预防因而也最应该警惕预防的生死敌人。

如果曹操在世时,有先知先觉的本事,灭了司马懿,曹魏政权还能持续多久,就不好说了。

同时也说明,知人者智是多么难得,英雄聪明如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也没有识破深度潜伏的其之后人生死仇敌——大阴谋家司马懿,何况普通人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前者更难!能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地判断识别他人,真是的一种大智慧!

阿弥陀佛,佛度有缘人。

(全文完)

亲,谢谢阅读,请点下关注;

亲,点关容易,原创不易,且点且珍惜;

亲,谢谢你们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