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都打不过秦国,那为什么不学习秦国的变法呢?

如题,突然想到的问题。我不记得历史书上商鞅变法后战国七雄还有哪国有过变法,也没听过战国中后期六国中哪国为了生存而学习秦国变法,使自己的国家也变成一部战争机器。东方六国为什么不向秦国学习?

为什么不学习秦国变法?其实变法一开始就不是秦国先起的头,其实当时的儒家,名家,纵横家,兵家,道家都参与了变法,战国末期的时候甚至形成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其实战国时期的变法发起者,或者说变法第一人应该是李悝,最开始变法的国家也是魏国。公元445年,魏文侯继位,李悝为宰相,之后李悝开启了变法。

接下来就是赵国的公仲连,公仲连的改革主要途径有三:首先,教化人民,呼吁人民大众来积极参加到变革当中;其次,建立选官制度,或者说是建立完善,严格的选官制度;第三改善财政方面,民强才能国富,国富才有力气在这乱世之中与敌人对抗。

不仅如此,公仲连还推荐了牛畜欣,荀欣,徐越等三位名士,这三位名士也同时向赵国的君主提出了相关的变法政策,最后都被赵烈侯采用,并予以封赏。

还有楚国的吴起,无歧视卫国左氏人,熟读兵法,是一位用兵奇才,是当时非常杰出的军事家,魏文侯当时就潍坊欣赏吴起的才华,并任命吴起为西河守,等到魏文侯去世之后,吴起受到了强大的政敌打压,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投奔他国,后来到了楚国,被楚悼王重用,一年之后,就升职成为令尹,并开始主持实施变法。

齐国的变法则是由齐威王自己想出来的,因为在齐威王继位初期,当时齐国国内的情况十分慌乱,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官员,一出现战事全部都是乱了阵脚,没有什么好的主意。这个时候齐威王一看这也不行啊,所以齐威王淳于髡和邹忌的帮助之下,对齐国开始进行了内部的整顿,同时开要求广开言路,鼓励臣民向君主提出意见,或者是出谋划策。

韩国的变法发起者是韩国宰相申不害。韩国当时的局势和齐国的有些相似,当时韩国的问题是政治混乱,法律和法令前后不一,或者自相矛盾,使得大臣和百姓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韩昭侯就任命申不害为宰相,开始实施改革。

申不害提倡的是:将韩国改变成由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既然法规条文不够明确,那么以后就统一按照君主的意思来执行,这样就不会再出现不明确的问题。申不害的中心思想是主张以“术”治国,“术”其实就是说君主要运动的方法,一系列的手段。

燕国的变法开始于燕王哙,当时六国的改革基本已经完事的差不多了,大家都开始致力于纵连横,开始要搞联盟了,而当时的燕国还没有实施变法,导致国弱民贫,十分的危险,后来直到昭王继位,才正式开始整治燕国内外,燕国才开始好转。

商鞅变法是在前361年才开始在秦国实施改革的,但是也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其实商鞅变法的实质其实是“利出一孔”,这个观点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成型了,管子管仲曾在《管子·国畜第七十三》中就有提到过。

商鞅变法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但是早在商鞅变法之前,春秋时代的鲁国早就已经开始了土地私有制,其实商鞅当时推行的变法,只是顺应了时代传统文化,并融合力法家的思想,打造了具体明确的军功体系,而其他过国家的改革相对于秦国来说就比较片面,这也是为什么秦国的变法比其他国家效果更好的原因。

我们看到的只有秦国的变法成功,秦国的变法多么彻底,作用多么强大,但是其实变法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首先变法到底能不能成功就不一定,而且就算成功了,也不一定就是和当时的这个国家,比如说子之变法,就把燕国给变的一塌糊涂,最后直接灭国了。

还有就是推行变法的大臣也是十分危险的,吴起就是被叛军所杀,还有赵国曾经有三次变法都没有成功,刚开始有点好转,就在长平消耗没了。申不害还没改革完呢,就被围攻了。所以即使是采取了变法,也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是秦国。

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都打不过秦国,那为什么不学习秦国的变法呢?

这六国属于诸候国,国情与秦国不同,重大的政治改革,牵设贵族特权阶层利益,不是每个小国都承受得起的。他是对旧制度的革新,必然有巨大的障碍和阻力,存在着多种困难。秦孝公即位,下决心图治改革,下令广招贤才,卫国人商秧自荐来秦,尽管反对人多,君主秦孝公大力支持。商秧的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建立郡县制,统一衡度量,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打压宗族势力的重大改革,使秦经济和实力上升,国家富強,得到秦孝公重用和信任。

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都打不过秦国,那为什么不学习秦国的变法呢?

文|小河对岸

秦国在战国前期还比较弱小,经济、文化、军制等各方面都很落后,以致被东方诸侯视为戎狄。秦国在战国前期,经常被魏国吊打。最惨的一次,要属前389年吴起以未有军功者五万,兼车五百乘,骑兵三千匹,而大败秦军五十万,尽夺秦国河西之地。

秦孝公继位之后,痛定思痛,重用商鞅而实行变法。开阡陌、行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并实行“奖励耕战”、“利出一孔”的政策,驱使秦人必须以敌军的头颅换取功名富贵,以刺激秦人对战争的渴望。自此,秦军出关征战天下,便鲜有败绩。致使东方诸侯畏秦如虎,皆谓秦军为虎狼之师。

那么,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而商鞅变法的措施又不是机密。为何其他诸侯,却不效仿秦国的商鞅变法呢?

其一,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利出一孔、奖励耕战”。而这种变法措施也只适宜秦国那种社会结构较为简单、经济较为单一的国家。而魏、齐、韩等诸侯国的手工业及商业等都极为繁荣,其变革的方向就不可能是“利出一孔”。比如“利出一孔”的思想最早见於管仲的《管子 · 储蓄》篇,其中写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但是,管仲的改革措施却是通过一系列“通货积财”的手段,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甚至将娼妓行业都纳入了官营。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之下,商业昌盛、百姓富足,而齐地也是我国先秦两汉时期最为富裕的地区。而富裕的地方,其谋生的渠道就比较多,故而对战争就失去了很大程度的兴致与依赖。

商鞅正是利用秦国的贫穷落后,将“斩敌首与功名富贵”相挂钩,才激发了秦人的战争热情。而东方各诸侯国,其手工业及商业等都较为繁荣,就不可能自断经脉而实行“利出一孔”的政策。

其二,效仿商鞅变法会动摇东方诸侯的统治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纷纷实行不同程度的变法,以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是以打压宗族力量为代价的,而宗族的力量原是各诸侯国的统治基石,各诸侯国都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对宗族力量打压最为彻底,这固然极大地加强了君权,但也使得失去宗族力量拱卫的“君权”变得更加脆弱。秦朝后来过早灭亡,亦与此有很大的干系。

其三,商鞅变法是以对外掠夺为基础的。任何变革都是对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划分,其必然会触犯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本身又往往是实权者,这就是变革的最大阻力所在。就像一块蛋糕,你无论怎么分,都会有人不满。唯一能安抚各方的办法,就是将蛋糕做大,以让各方都尽量满意。而商鞅变法的成功,正是与秦国对外战争的胜利是相辅相成、互为促动的。假使,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接连几场战役都以惨败收场,那么,商鞅变法也就自然夭折。

而秦国实行变法之后,接连几场大胜,也与秦国的地理优势及其抓住了机遇密切相关。秦为四塞之国,易守难攻。正好趁魏、齐两国争霸,魏国惨败,其西线力量防卫空虚。秦国又以欺诈之术大败魏国,才奠定了秦对魏的军事优势。而东方诸侯都是四战之地,不允许存在某国超强的局面,而很容易遭到他国围攻,五国伐齐便是例证。所以,秦国后来的成功,也并不足以证明秦国的商鞅变法就优於东方六国的变法。

而商鞅变法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对掠夺颇为依赖。其兼并天下的过程,就如同不断地并购资产,其资产是累积的过程。而一旦天下一统之后,情形就倒置了,秦国本身过於残暴而与六国故地结怨颇深,且秦国较东方六国落后,商鞅那一套措施并不适宜东方六国的土壤。以致秦国起初并购过来的良性资产全转化为公司坏账,而秦帝国却不能再通过战争的手段以获得利益,反而要燃烧帝国的脂肪去各地平叛,结果连原本没有起义的秦、巴蜀之地也被六国故地的起义所吞噬。

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都打不过秦国,那为什么不学习秦国的变法呢?

关东六国的问题不是没有变法,而是没有长时间的贯彻变法。

因为秦国变法,最关键的三条法令:设立郡县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这是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

六国都有普遍实行。

比如设立郡县制,就是春秋末年楚国最先开始推行的,然后在战国时期被法家吸纳,并不是商鞅首创。

还比如承认土地私有,也不是商鞅原创。国家直接向农民征税,承认土地是农民私有财产的概念,最早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关东六国自战国时代开始,就一直在实践。

还有奖励耕战,也是老概念,李悝在魏国变法时,对这一政策落实的非常到位,这也是魏武卒能横行当时的主要原因之一。商鞅在秦国玩这招时,魏国已经玩了50余年了。

所以秦国变法其实没多少原创内容,商鞅变法的核心主张,都是当时已存在的概念。秦国相比于六国,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变法创新性,而在于变法的持续性。

也就是说,六国学秦国变法,是伪命题。变法原本就起自关东六国,尤其是魏国变法的影响极大。秦国本身也是被魏国打得鼻青脸肿,才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

因此,并不存在关东六国去什么不学秦国变法的问题。六国失败的关键,在于没能长久贯彻变法,导致变法半途而废。

那么,为什么秦国就能坚持,六国却半途而废了呢?这里面的因素很多。

人为因素是一方面原因,楚国变法失败就败在了人为因素上。继而导致制度不如秦国。

另一个很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地缘。

为什么这里要突出地缘方面的影响呢?

因为战国时期,变法的决定因素是土地,有土地才能有耕地和人口,才能足兵足食,才能刺激士兵的积极性。

一个国家不能长持续性扩张地盘,就无法持续性的贯彻变法。秦国所具有的地理优势在于它占据了关中和巴蜀两大膏腴之地,这才是秦国崛起的基础,也是秦国可以独抗六国的资本。

换而言之,秦国的那块地,太好了,天然就有持续推行变法的优势。

楚国也有这种优势,但是楚国人不行。而其它五国相比秦楚,就没有这种地缘优势了。

以魏韩举例说。魏韩两国都有变法,其中魏国变法相对最彻底。但相比于秦国,魏韩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土地不够用,扩张又会导致被周边国家群殴。

比如魏国,自李悝变法后,每每向四周开拓地盘时,必然会被赵、韩、秦、齐围剿。魏国在这种围剿下,先是被齐国双杀,紧接着又被秦国夺去了最富庶的河西地,地盘严重缩水,最终失去了称霸的资本。

韩国亦是如此,从一开始就没有持续变法的基础。每当韩国想有一定动作,就会被揍。

乘势而起的齐国当然也没捞到好,它的东面是大海,南面是越楚,西面是魏赵,即使齐国已经很谨慎的不去碰各个老牌强国,只是吞并了二等的宋国,它最终仍然被五国联军围剿,搞得差点要灭国。

到了战国后期,真正能和秦国扳手腕的国家只剩赵国和楚国。

楚国前面说了,人不行,没前途。所以仅存的希望,只有赵国。当时的赵国,也确实给予了秦国相当大的压力。

但赵国也有问题,它的问题与韩魏一样。地缘不如秦国。

赵国自赵武灵王改革军事,攻灭中山,北驱游牧部落后,扩张了大量领土,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国的扩张到了瓶颈期。

它再想扩张,就只能动燕、齐、魏的蛋糕。

可这三个列强,哪里是那么容易占便宜的?

后来赵国与秦国赌国运失败,与其把责任全归咎于赵括冒进,倒不如说秦国自从占据关中和巴蜀两大粮仓后,它打一开始就占了上风。无论赵国能不能打赢长平之战,它的赢面也远不如秦国。

比如邯郸之战后,秦国损失极惨,可秦军关闭函谷关,闭关修养,很快就恢复了元气。

而赵国呢?即便打赢了邯郸之战,也办法再恢复往日的雄风了。东面的齐国打他,北面的燕国打他,南面的魏国也打他。国力就这么一点点的耗空。

总的来说。

①:变法本身就起于六国,问六国为什么不学秦国,这是伪命题。本末倒置了。

②:秦国变法的厉害之处在于持久性,不是先进性。而持久性这点是六国学不来的。

③:秦国相比于六国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这是秦国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另外,秦国还有一点优势也是关东六国学不来的。这个优势是秦国特殊政治导致它可以吸纳更多的外籍士族入秦效力。

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都打不过秦国,那为什么不学习秦国的变法呢?

战国时代之东方六国联合起来都打不过秦国,为何不学习秦国也来个变法?

题主帮东方六国想的办法是找对了方向,却没有抓住关键。何为找对方向?变法!秦国崛起的根本在于变法,没有变法,它什么都不是,很可能早早地被东边的魏国摁在地上爬不起来,或者长期处于秦孝公前期的样子——割地赔款,忍辱偷生。

所以必须肯定,变法这条路才是根本,是东方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但是,变法不是随便就变的。正如,谁都知道降龙十八掌厉害,但是又有几个人练出降龙十八掌?单单是乔峰的内力,世上就很难找出第二个。如果勉强去学,弄不好会走火入魔,练成降龙十巴掌就贻笑大方了。

同样的道理,战国时期的变法也是这样,谁都知道变法,谁都想变法,而且都在变,但是结果呢?变来变去,结果有的变得来自己老妈都不认识了。

东方六国里,变法稍微好点的是赵国,但是只有军队改革,没有政治改革,仿佛建在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考验,长平之战一蹶不振;魏国,最先变法,最先吃螃蟹,魏武卒横行一时,但是改革不彻底,終被秦国超越;韩国,改革太晚,大家都改了它才想起来,加上先天不足,难以成功;楚国,一把好牌被自己人打烂,地大物博,但传统世族太强大,既得利益改不动…

所以,失败者总有失败者的理由,总之东方六国都在变法的道路上失败了,所以最终为秦所灭。

变法还是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这里笔者不展开,简单归纳一下:

天时,不早也不晚,太早了不知道需要什么,太晚了来不及;

地利:合适的地理环境,可以抵御外强,不被打扰;

人和,举国上下的高度认可,最关键还有最高统治者的决心意志。

上述三个方面,战国七雄 ,唯有秦国独具全部,焉有不胜之理!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都打不过秦国,那为什么不学习秦国的变法呢?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商鞅变法只能说是那一时代最成功的变法,却不是唯一的变法。其他诸侯国为了在那个残酷的时代生存和发展也在思考着变化。


6

为什么这么好的改革制度其他诸侯国却不学习采纳呢。

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制定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从改革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这种改革将会得罪很多既得利益者;所以这种改革非大魄力的君主不敢用,所以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五马分尸了,这也许是很多国家没有变法的原因。

但也有很多有识之君主为了富国强兵推行着各种改革。例如赵国推行的胡服骑射,申不害在韩国推行的“术与法”,乐毅在燕国时推行的政策,吴起在楚国的变革。
除了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有成效的应该要属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在以中原文化为尊的时代,赵国却能够一改常态推行适合骑兵的胡服,这可谓是重大改革了。

事实上赵武灵王的这次改革,不只是在服饰上的改革;重点是使赵国内部南北文化能够统一(赵国靠近北方外族较多,北方文化于南方汉文化差异较大),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使赵国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强大的姿态。

另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变法和商鞅变法相似(应该说商鞅变法和它相似才对,因为他的变法在商鞅之前)吴起在楚国的一系列变法。吴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为学习,母亲过世而不回家守孝,为了统兵杀了自己的妻子。可是魏国却因为他军事强大;楚国因为他国力得到大幅提高。

他在楚国的变法与商鞅变法一样都得罪了很多既得利益者,最终都没有好结果。吴起在楚国推行的变法中,取消了很多世袭的爵位让很多不作为的官吏下岗;迁徙人口到稀少的地区,增加军费支出以强大国防。

他的结局也和商鞅相似(万箭穿心而死)。商鞅变法时间是公元前356年,他也许在吴起变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却没有吸取吴起变法失败的教训,不懂得功成身退最后惨淡收场。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统治阶级喜爱的学说,因为见效很快适用于乱世。商鞅变法成功而其他变法失败的区别也许有很多,在我看来无非两点(改革不彻底,没有持续改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