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虽然只是次子,但我们从史书上看到的唐朝开国年间几场最重要的战役,似乎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都是在讲李世民的开国功劳。与李世民比起来,好像他的父皇李渊就略显平庸。

对于唐朝来说,李世民是开国第一功臣,南征北战中也拉拢了不少人脉,积累不少属于自己的实力。相比之下,他的哥哥李建成,就逊色很多了。

一开始李渊利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就十分的看重李世民的能力,不然也不会把军队重权交给李世民来运用,李渊曾跟李世民许诺,若李世民赢得战争,就会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其实李渊心中另有打算,最后也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仍然是让他永远全部兵权,随意调遣军队,自由任命官职,就是没有太子身份。

李世民还是个王爷的时候,就已经权利很大了,可以说李世民的权利并不输给太子。而且朝廷功臣不是跟随李世民征战多年的,就是十分看好李世民的,如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等人,就都是李世民最坚定的支持者。

可以说李世民这一开国功臣跟开国皇帝的差距,就在一个身份称呼而已。唐朝北方基本可以说都是李世民打下来了,如果没有李世民,唐朝能不能建立,都是一个问题。

当然也正因为当时的李世民可以说是权势滔天,已经到了威胁李渊皇权的地步。所以虽然李世民手握兵权,但是李渊的心还是偏向想立李建成为太子,让李建成在朝堂之上多多联络人脉,并把财政一类的大权交付于李建成的手中,其目的就是让兄弟二人相互制衡。

后来的李渊也是想尽各种办法打压李世民,杀了刘文静,让李建成和李元吉拉拢李世民手下的人。武德九年征伐突厥的时候,不仅没派李世民前往,还让李元吉带着李世民从前的手下挚友一同前往。李渊想逐渐的架空李世民,李世民如果此时再采取行动,恐怕就会最后被李渊用完抛弃了。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的权利就已经可以说是权势滔天了,皇位上坐的是李渊,太子立的是李建成,但是李世民手里的权力砝码,也完全可以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所以李渊也才会十分着急的想要架空李世民,最后惹怒李世民才会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

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617年),随父李渊于太原起兵反隋进入关中。唐建国后,封秦王,任尚书令。后統兵消灭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武德九年(627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传让皇位。

一、居功至伟、权势熏天

(1)居功至伟

秦王李世民在唐取代隋,成就千秋霸业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功勋卓著无人能及。

晋阳起兵是李唐王朝的开端,李世民在这场兵变中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晋阳起兵主要是世民之谋”,(赵文博《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

起兵后李世民率先占领了西河地区,为李氏政权发展打开了局面。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建立唐朝后,为了消灭各地的割据力量,先后进行了六次重大战役,而李世民就指挥了其中四次,对于唐朝最终一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唐天下可以说是秦王及他的那些披肝沥胆的众英雄一手打下来的,其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了不世之功。

•武德二年到武德三年,历史上著名的“柏壁之战”,李世民率军歼灭了宋金刚部,并将刘武周所占领的失地全部收回,肃清了关内其他的残余势力,解除了李唐政权在西北部所受到的威胁。年仅二十四岁的李世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一时间“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大军攻打洛阳王世充。在唐军紧逼之下,洛阳几乎成为一座孤城。王世充无奈,只得向窦建德求援。这场战争前后历时近十个月,收伏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大对李唐政权造成极大威胁的割据势力,尽取山东之地。

•武德五年(622年)二月,历史上著名的“洛水之战”打响了。李世民平定河北刘黑闼叛乱,一出马便收取了相州等地,与刘黑闼对峙,互有胜败。李世民巧妙在洺水上游修筑堤坝,乘敌军渡水之机决堤,河水突然暴涨,刘黑闼军被唐军打得一败涂地。刘黑闼率残兵败将逃往突厥。河北叛乱终于被平定。

•李世民又引兵攻打徐元朗,夺回了十余个城池。

(2)、权势熏天

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功名日盛,已经到了权势熏天的地步。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便因赫赫战功“拜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旧唐书•太宗本纪》以下简称《太宗本纪》)

武德元年七月到十一月,李世民任大元帅西征。最终平定了陇右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凯旋回到长安后,“官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坐镇长春宫、关东兵马并受节度。寻加接着加左武侯大将军、凉州总管。”《太宗本纪》

武德三年二月,秦王平定刘武周之乱,悉复旧地。“诏就军加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太宗本纪》

武德四年,洛阳之战后,秦王因战功赫赫,导致李渊封无可封,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天策上将”的职位,其官职之大,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凌驾于百官之上。

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重要的是,“天策上将”可以开“天策府”,自置官署,建立自己的权力体系,这原本是东宫太子才能享有的权力。

在击败窦建德,迫降王世充之后,李世民率大军返回长安。凯旋之军声势浩大,身穿金甲的李世民率领一万铁骑和三万武士浩浩荡荡的回到长安,一时间,秦王李世民的威名遍传天下,世人只知有秦王而不知皇上、太子。

不仅如此,秦王后来又拥有了一个连东宫都没有的权力,那就是发行货币。武德四年,李渊改革币制,因为秦王功勋盖世,所以李渊赏赐秦王三个“铸钱炉”,这意味着其拥有在全国发行货币的权力,而东宫却只能靠政府拨款来运作。

武德“八年,加(秦王)中书令。”《太宗本纪》

李世民南征北战,他每攻占一个地方,最为关心的不是争夺金银财宝,而是遍访能人志士,收为己有。

天下既定,李世民深知自己武功已经登峰造极,于是便将发展势力的重心由武转文。为招揽文人儒士,开设文学馆,号称“秦王府十八学士”的杜如晦、房玄龄等。暗中将大量人才收为己用。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李世民终于培养出了自己的强大的势力集团。以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为核心,包括于志宁、孔颖达等文臣以及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等武将在内的大批人才。与此同时,李世民在长安暗中培养了一支由八百个武艺高强的将士组成的精锐部队,不仅保护着秦王府的安全,还在后来“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玄武门之变前的秦王,虽不是太子,却堪比太子,其在朝廷中的威望,比太子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论在军中势力和威望,恐怕连皇帝李渊都望尘莫及。

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唐高祖李渊与正妻窦氏生有四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李玄霸少年时去世。所以真正陪伴在李渊身边帮他打下大唐江山的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三个儿子。

在晋阳起兵和李唐王朝初建之时,李世民与哥哥李建成实力相当,分别统领着左右三军。二者都是建功无数,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所谓“上阵父子兵”,李家父子能够同心同德,但是当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却因为权力分配不均,父子兄弟产生了矛盾和裂痕。

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其功勋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

(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自知智勇及战功、威望皆不逮秦王,心怀忌惮。“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受到威胁,遂与四弟齐王李元吉密谋倾覆李世民”《中国通史》

于是李建成连手四弟李元吉,明枪暗箭,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击陷害秦王;同时李世民集团亦针锋相对,毫不相让,双方骨肉成仇,互不相容,视同水火,持续明争暗斗,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扪心自问,秦王功勋卓著,才华横溢,已经引人注目,让人心生妒忌。既然已经站得这么高了,他会轻易放弃触手可及的君临天下之位吗?再加上高祖本来就在他和李建成兄弟之间摇摆不定,集团内部的人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荣华富贵亦不遗余力地怂恿他努力去夺取皇位。

反之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东宫太子一伙抛入万丈深渊。

这种种因素纠缠在一起,最终使得李世民走上了这条充满血腥的夺位之路。

然而在李渊的偏袒下,太子集团逐步占了上风。在数度暗算失败后,李建成、李元吉分散秦王的属下,削夺他的兵权,准备寻机除掉秦王。

为了挽回局势,最终秦王搏命一击,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秦王先发制人,率尉迟恭等伏兵玄武门,发动政变,李世民射杀了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各五子,卒至手刃同气、骨肉相残、喋血宫门;而后逼迫父亲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两个月后继承了皇位。

结束语:李世民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乃千古一帝,其才华盖世,开启了贞观之治,让大唐走向盛世,四海宾服。“他的作为奠定了新的统一王朝强大昌盛的基础。”《中国通史》其在历史上是一伟大君王,但亦有难以抹去的污点——“玄武门之变”,因而背上了杀兄屠弟逼父的恶名!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

谢谢邀请,如果按照显性权势来说,李世民当时已经是妥妥的大唐第三号人物。要是再算上隐性权势的话,李世民估计可以算是并列二号人物。

首先看显性权势方面

一是在军队方面:武德四年,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为大唐统一全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表其功,李渊破天荒的创设了一个新的武职——天策上将军封给李世民,这个职位仅次于百官之首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位在亲王及三公之上。因为当时三师空缺,所以李世民就是当时大唐的百官之首。同时李世民还兼任三公中管理军队的太尉之职,所以李世民是无可争议的最高武职,再通俗一点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二是在政府方面:李世民在三师空缺的情况下,不仅担任三公之上的天策上将军,同时三公中的前两位太尉、司徒均由李世民兼任。同时在隋唐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的政府体系中,李世民先是兼任尚书省的尚书令,武德八年,又兼任中书省中书令。在唐朝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府体系中,李世民担任两个最高政府系统职务。

三是在爵位方面:这点显而易见,李世民是李渊的嫡次子,即使李世民没有任何战功,仅凭血统他也毫无争议是亲王爵位,再加之他本身排行第二,仅次于太子李建成,又立下大功,毫无疑问位列亲王之首。

再看隐性权势方面

相对于上文提到的李世民的各种官职和勋爵,在隐形权势方面,李世民同样权势惊人。

一是在朝野内外的声望:李世民不是靠自己的血统才担任了那么多那么高的职务,他的职务显见是靠他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这一点连太子李建成都要逊色一些,毕竟李建成自从成为太子之后,就鲜少有机会离开长安去建功立业的舞台施展才华(有限的几次都是在北方防御突厥,但是都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影响力较小)。李建成在京师朝堂的辅政之功,只能是在文官系统有所影响,但是毕竟不如李世民领兵在外,为大唐扫灭群雄来的光芒耀眼。

二是自置官属带来的隐形权势: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是皇帝李渊亲自下诏同意自置官属的机构,也正因此李世民利用天策上将府和文学馆的名义,收揽四方人才入馆备询顾问,名正言顺的拥有一套自己的幕僚班底。加之李世民本身兼任三省中负责执行政令的尚书省及负责拟定诏令的中书省,李世民的自置官属之外完全可以安插大量自己的亲信在政府系统担任各种职务,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班底,使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俨然成为政府之外的一个小政府。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已是百官之首,文职、武职都是最高,又是亲王之首,在政府行政机构也兼任最具实权的尚书令和中书令。加上和太子李建成一样可以自置官属,又因为无人可比的战功带来巨大的声望,使得李世民稳居臣子之首。仅次于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太子是储君,对李世民来说也是君主),但若综合显性和隐性的两方面权势来看,李建成仅仅依靠储君的名分尚不足以压制李世民的权势,所以甚至可以说李世民和李建成并列第二号人物。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杀死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随后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又继承皇位,改年号为贞观。那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的权势到底如何呢?

李渊当年在太原准备起兵的时候,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亲儿子分别聚集力量,将来协同作战。此时成败未定,身份也没有区分,所以兄弟俩的矛盾还没有显现。李渊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主要工作就是协助李渊处理政务,为将来接班做准备。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不是天下太平,平定四方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李渊最值得信任的亲儿子秦王李世民就被派出去南征北战。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这个分工客观上来讲对李世民较为有利,为李世民创造了建立军工的机会的同时,也使得李世民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增长了才智,积累了民心,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李世民平定盘踞在河南的王世充后,几乎可以说是掌握了全国的兵权,随着国内大股反对势力的覆灭,李世民的势力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有十二位: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段志玄、屈突通、长孙顺德、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秦叔宝,玄武门之变前支持李世民(至少没帮太子)的三位:李靖、李勣、萧瑀。除此之外,张亮在洛阳执行任务,配合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前后李世民身边的亲信差不多就是这些人,还有一些在外有军事任务的,比如刘弘基、刘政会等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可以看出来,虽然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情很突然,但李世民和李建成发生正面冲突这件事并不突然,早早晚晚的事情。李世民夺权之心应该是在平薛举前后,当时李建成已经坐上了太子的位置,平定薛举之后李世民被封为太尉,持节陕东道大行台,独掌地方军政大权,势力逐渐巩固。

而李世民为夺取皇权所做的准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人才,当时唐朝刚刚建立,缺乏人才,秦王府不少文武官员被调到各地为官,其中就有被调往陕州府的杜如晦。这些官员被调离自己身边搞得李世民很是紧张,房玄龄对此表示“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随后又表示“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李世民听后急忙将杜如晦调回秦王府,后来又开办文学馆,并直接放手让房玄龄为自己招揽人才。

从唐朝的建立到统一,李世民作为领兵作战的主要将领之一参加了大部分主要战争,麾下不仅拥有众多猛将和谋臣,更是树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否则即使在玄武门干脆的杀掉李建成,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权力的交接。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大将军、大都督、大总管、大元帅,但“天策上将”之职,却是史无前例,由唐高祖李渊首创,有唐一代也只有唐太宗李世民独享。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在长安太极宫北宫门的玄武门,正是这位“天策上将”带着一众好手发动政变。李世民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也跟着倒霉。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为帝。

九年前的617年,当大隋江山被天下群雄打得千疮百孔、四分五裂之时,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带着三个儿子起兵反隋。在这场改天换地的大风暴中,李渊顺利地拿下了关中和首都长安,不到一年便登基称帝,建立大唐。

起兵初期,李渊父子同心协力各尽其责。李建成募兵,攻西河、占潼关、取关中、克长安,协助处理政事稳定后方,李元吉留守太原。

有了根据地,朱元璋的策略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但李渊不但不是“缓称王”,而是“速称帝”,什么都别管,先把屁股在龙椅上坐稳当了再说。屁股还没坐热乎,回头一看傻了眼,牌桌上不仅不止他一人,人还不少。

打牌需要运气,更需要实力,这时李世民便隆重登场。他先后将河西薛杲、薛仁果父子、李轨,并州刘武周、宋金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等一众赌客,通通赶下牌桌。

论功行赏,李世民那个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便是他在虎牢之战中大破王世充和窦建德,并将二人俘至长安之后所封。

李世民权势威望一时无两,这既是李渊对其的奖赏和肯定,也反映了李渊和李建成的无赖和恐惧。军功太大、名望太盛的李世民,在李渊看来已经封无可封,除了“天策上将”,天底下怕也只有太子和皇帝两样东西能匹配李世民的功绩了。

“天策上将”是事实上的百官之首,根据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李世民又先后担任三省之二的中书省和尚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和上书令,总揽全国行政。

这还没完,李世民身上还有两个似乎不起眼的职务——陕东道行军大行台和雍州牧。

陕东即为陕地(河南省三门峡)以东,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潼关以东的广大中原地区。雍州为古九州之一,大致在关中及其以西一带。这两个不起眼的职务,实际上就是陕东和陕西,中原和关中都在李世民手上。

秦王是诸王之首,又是百官之首、百将之首,还是陕东陕西全国一盘棋,再加上那个可以自己招募人才,设置官署的天策府,可以说李世民在勋位、爵位和职位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李世民的军功、声望和权势的急剧膨胀,身为太子的李建成,自然不会束手待擒。他积极拉拢齐王李元吉,两人凑到了一起,于是牌局的下半场——二打一的欢乐斗地主正式开始。

虽是二打一,地主自然也有地主的优势。李世民抓起底牌一看,都是大牌,而且远远不止三张,有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尉迟恭、秦琼、张亮、张公瑾等一众好牌。

这些牌面都是八九年时间里,李世民南征北战、东征西塔一点一点攒起来的。人越多军功越大,军功越大跟随的人就越多,一步一步滚雪球,滚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军功名望带来的隆隆权势,最终都需要人才去落地,秦王府的这些大牌好不好用?李建成决定检验一下!于是各种拉拢、收买、诬陷、调离的手段轮番上演,虽有些许效果,但总体结果大多不如意。

有一个问题,李建成身为太子,有名分优势和法理优势,这些人为什么不去追随李建成,而是通通聚集到秦王府?除了李世民的个人能力、魅力和声望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大唐李氏出自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李渊父子之所以能顺利从晋阳打到关中,并迅速稳定局面,一路封官许愿拉拢关陇集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这些人站满朝堂,是李唐初期的基本盘,李渊的支持者,也是李建成的支持者。

秦王府的一干人大多是李世民在不断的征战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吸收进来的,不乏出身草莽寒门。这些人与高高在上的关陇贵族集团本质上不对付,格格不入。投靠了你建成,在这些大老爷面前也会显得太过寒碜,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途。

只有跟着李世民,才能飞黄腾达,加官进爵,而且必须改天换地,毕竟朝堂上的位置已经不多了。李建成的这一堆神操作,又变相地促使这些人极力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取皇位。

中国社会从贵族社会到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社会,又经历隋朝的不断反复、角力和挣扎。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只是门阀士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次历史的尝试而已。只不过恰巧此时,李世民站在了舞台中央,成为“天选之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世民代表的是一种更先进的社会政治势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李世民凭借自己的权势和强大的人才班底,来了一场顺时而动。

李世民有军功、有名望、有能力、有人才队伍,所有资源加在一块再顺历史潮流而动,被历史和时代所加持、所赋能,这才是李世民真正的权势。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没有什么可怕的,父皇李渊已经属意于太子李建成,并且托付兵权,长林军归其调遣,而太子洗马魏征早就怀疑李世民有不臣之心,要太子留意提防,而太子以为李世民是自家兄弟,不忍心加害,又觉得自己已经控制局势,何必杀兄弟而担上骂名又让父皇伤心,而李渊知道兄弟俩的情况,太子仁孝,世民凶残,为了避免兄弟相残,更愿意为太子助力,就封李世民为秦王立即到东都洛阳报到,摆在李世民面前就是两条路,服从命令听指挥,到洛阳报到,荣华富贵可保,第二条路挺而走险,李世民不甘人下,放手一搏。带着秦王府一般人,埋伏在玄武门,然后杀了太子和兄弟李元吉,接着带着乱军逼宫,这个时间只要李渊决心平叛,仍然还有机会,可是李渊见到太子,儿子已死已经非常伤心,再来个父子相杀,更不能承受,选择退位,保全儿子的性命!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篡位担上了历史骂名,但是又不愿意让人知道,然后他采取了三个方法,第一,诬名化前朝,把谋篡的罪名加到隋炀帝杨广头上,说扬广弑父篡位,第二,自观国史,改变了历史上皇帝不看自己的史官写的历史的惯例,史官受到了皇帝的圧力,当然不敢乱说乱动,写的都是皇帝的好话!第三,收买人心做伪君子,对于魏征原来就是太子的旧部,又是陈咬金,秦琼的好朋友,而且魏征有才,李世民收为自用,而魏征知道自己是太子的人,并不可能得到皇帝的欢心,只要拍马屁,就会被李世民借机杀了,但是又掌握李世民想做一个好皇帝的愿望,就故意摆出一付忠臣不怕死的样子,勇敢直谏,李世民对魏征找茬子恨之入骨,但是杀了魏征就担上杀忠臣的骂名,为了表演一个好皇帝,不得不摆出虚心纳谏样子,夸赞魏征是人镜可知得失,答应魏征死后树碑立传,把公主许配魏家,直到有一天,魏征终于死了,李世民大喜,答应的碑林没有了,公主没有了!扮演好皇帝的李世民和表演忠臣的魏征的连续剧,终于谢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