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贡献大吗?

吕不韦,由一商人登上一国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相国之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之一,可谓是战国那时有名的投资大鳄,风险投资界的第一人,其眼光、处理、推销、游说之能力综合起来,超过其的不多。特别是其与其父的对话,在赵国看到秦质子异人之后,大喜,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了。

在赵国看到秦国公子异人之后,吕不韦于是回家与父亲说:“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吕不韦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无数。”吕不韦说:“如今努力耕田劳作,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拥君建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于是吕不韦出现在了异人的面前,要投资他,并作为他的经纪人,让其成为秦国最闪亮的那个人,也就是秦国的国君。

最终,经过投资大鳄即秦国公子异人的经纪人吕不韦的一番运作,异人成为了安国君(秦国下任太子)最信任的儿子,并且在安国君成为秦王之后,将异人立为太子,最终成为秦王,生下秦王政(也就是那位一统六国,车同轨书同文的始皇帝),吕不韦真是优秀的经纪人和风投大鳄,这一通操作下来,秦国统一的帝王已经就位了,你看这段时期内秦朝统一天下的关键人物都和他有联系,可能会有人说即使没有吕不韦可能会有其它人去做这些事,即使没有异人等,也会有其它人当秦王,去统一天下,这是历史潮流。但是现在记录在历史中的有吕不韦这三个字。对于秦国统一六国关键人物的出现来说,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有很大的贡献。

除了这些秦朝统一之路的关键人物之外,还有就是吕不韦作为秦国相国的时候的所做出的的一些事情,比如组织宾客编撰《吕氏春秋》,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的统一的意识形态,虽然之后因为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是里面的部分思想,被用来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且编著此书,肯定需要人才,而且是需要百家不同的人才,不同思想流派的人才共同讨论探讨,可以集合百家之长,统一百家的思想,从思想方面为秦朝的统一做准备。另外一点就是吕不韦作为秦相,帮助秦王异人以及在秦王政未亲政的时候为秦国招揽人才,这些人才提高了秦国的国力,并且为统一出谋献策,比如李斯。

而且秦相吕不韦,为了让秦国人信服,毕竟秦人务实,自商鞅以来对于功勋看得格外重视,吕不韦一介卫国人,没有为秦国做出实际贡献,仅仅因为拥立秦庄襄王(异人)而为相国,大家不服,于是吕不韦作为秦相,带兵灭掉了名存实亡的天下共主东周;再就是吕不韦作为秦国丞相,在此期间帮助秦国抵御住两次合纵攻秦,分别是第四次第五次,尤其是第五次,直逼秦都咸阳,秦相吕不韦组织秦军,反击打败联军,赢得胜利。使得秦国并未损伤根基,而且实力稳步增长,为一统六国创造了条件。

再就是在始皇帝未亲政的时候,继续为秦国开疆扩土,连续不断地攻击赵、魏、韩三国,占领大量的城池,在此期间小国卫国(也是吕不韦的祖国)也成了秦的附庸。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42年,蒙骜攻击魏国,占领了魏国的酸枣等大量城池,使得秦国和齐国接壤。这样秦国就将列国分隔为南北两个部分,阻止了各国联合抗秦的行动。隔断了各国之间的军事联合,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商人从政,手握秦国大权,吕不韦为秦国的经济基础肯定优化了一遍,使得秦国经济实力提升,为战争做好准备,不断的积累,为秦朝统一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综合来看,这个务实、精明、谋划深厚的最佳经纪人和风险投资大鳄吕不韦为秦朝的统一作出了大贡献,还是优秀的贡献。

以上内容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谢谢!

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贡献大吗?

吕不韦——《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全书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是秦始皇的国相和门客集体编著的。

吕不韦,濮阳人,是阳翟的大商人。因帮助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获王位,而做了庄襄王的丞相。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尊他为相国。吕不韦生活在战国未期百家争鸣极盛的时代,他为了使百家的各派思想统一,因此要门客“人人著所闻”,使“诸子之说兼有之”。但其总的倾向仍是尊儒、道而抑法、墨的。后来吕不韦和秦始皇在思想倾向上发生了原则的分岐,因此在秦始皇(二十一岁)即将亲政时,吕不韦公布了《吕氏春秋》,两年后被秦始皇借故免相。

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贡献大吗?

导语

其实世人皆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造就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但是其中的坎坷是必然的。昭襄王在位之时秦朝开疆拓土,经历长平一战之后更是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期间,秦昭襄王的太子倬在昭襄王40年的时候在魏国为质子的时候被杀害,两年之后安国君嬴柱被立为太子。这个安国君由于自己的父亲活的比较久,自己只能整日纳妾生子了,逐渐的被酒色掏空了身体,不过他的儿子也有很多,嬴异人就是其中一个,而且还是赵国质子。这个嬴异人就是嬴政的父亲,看到这你该说了,不是说吕不韦么,怎么扯了半天全是秦国的历史呀,别急,咱们接下来说说吕不韦和秦国的渊源。

造就了异人的奇迹

为什么说造就了异人的奇迹呢,这件说的就是吕不韦用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和才能辅助异人登上太子之位的事情。

异人首先来说自己的天然条件是不具备争夺太子的实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1. 异人是安国君中间的儿子,不是长子不是末子,一般来说很少受父亲的关注,而且安国君本身就是有20几个的儿子呢。
  2. 他的母亲也是不受安国君的喜爱,安国君最为宠爱的就是是华阳夫人,这个咱们之后也会谈到。在皇家,母子相连,母凭子贵,子也凭母贵。
  3. 被外派到赵国为质子,秦赵两方频频交战,身为赵国在赵国的秦国皇子,肯定是不会受到好的待遇,赵国兵败了就拿这个质子出气。身处赵国的他更没办法和身在安国君身边的几位世子了。

综上来说,其实不具备争夺太子的实力,不仅没有,甚至毫无关系。但是吕不韦用他卓越的政治能力和眼光,把自己的赌注下到了安国君这个看似没有希望掌权的人。他先是在赵国资助异人,然后又开始去秦国疏通关系,主要就是去找华阳夫人,为什么去找这个人呢

  1. 因为华阳夫人最受安国君的宠爱,枕边人的话往往是最有作用的。

  2. 华阳夫人虽然受宠,但是并没有子嗣,之前说母凭子贵,在安国君继位之后,终究会被岁月侵蚀,年老色衰的人也并不会一直受宠爱。

这两点也是吕不韦最为看重的两点,他去找华阳夫人的弟弟,前去游说,说服之后面见了华阳夫人,说了其中利害,主要为三个方面

  1. 先去说了说异人这个人,说是每每念及夫人,就和亲娘差不多,十分想念安国君和夫人。

  2. 说了女人靠年轻吸引的男人,等自己年老之后,自己对安国君的吸引力就愈发的下降了,到时候自己的地位肯定就一落千丈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就没有了。

  3. 只要是自己有了继承人,立为嫡子,之后也许会成为秦国的王,这样的话自己就能享受富贵终生了,而且自己的亲戚也可以享受秦国贵卿贵卿贵戚,岂不是名扬后世。

这三点正中下怀,于是华阳夫人在安国君的耳旁经常会提起异人,说异人颇有才能,而且之后也是让异人回归秦国,当然赵国肯定是不让的,这时候吕不韦的作用又显示出来了,他去跟赵王说,自己带回的可能将来秦国的王,当王之后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征战肯定会减少的,而且你送还了秦国的王,之后肯定也会念着你的好的,于是赵王欣然允诺。

正是有了吕不韦的两次游说,让异人成功的当上了太子,之后继承了王位,才会有嬴政,才会有之后的奋六世之余烈,执敲扑而威震天下。

政治军事承上启下,奠定统一基础

世人皆没想到,一向稳固的秦国政权,竟然也遭到了挑战,昭襄王的儿子安国君当上了皇帝守孝一年之后,加冕为王三天就死了,当了那么多年的太子,酒色财气逐渐的占据了他的身体,结果可能一激动自己也随先帝而去了。于是子楚继位,这个子楚就是之前的异人,但是他的皇帝生涯也不是很长,三年之后也去世了。

这时候,子楚的长子嬴政继位为君,当时嬴政才13岁,这个时候能够仰仗的人只有这个“仲父”了,当然,吕不韦也是在各个方面辅佐秦王政,帮助嬴政稳定朝局。一是注意起用老臣宿将,调整好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以稳定国内的统治秩序;二是注意发现、荐举人才,让这些人才在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吕不韦是一个有见识的政治家,任相之初,“委国事大臣”,自己并不独揽大权。

军事上也是重新重用一些老将军,王龁蒙骜等老将也依然得到重用,使他们在兼并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抛开其他的不谈,吕不韦在嬴政亲政前期,稳住朝局,没有生动乱,这个是比较关键的,而且依旧发展民生和军力,为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书立说,思想传于后世

吕不韦曾经在秦国独揽大权之后,为了让自己的功绩流传于后世,特地招揽了很多饱学之士,编撰《吕氏春秋》。这本书虽然被很多人称为“杂家之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里所记载的百家思想过多过杂,集合了诸子百家的长处。

而这本书也传递这很多的帝王之道,主要倡导了是无为而治,但是秦始皇其实并不喜欢这本书,也不喜欢书中所代表的的思想,只能说这本书,错在当代,功在千秋。

总结

综上所述,吕不韦其实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吕不韦作为一名由商人跃上政治舞台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固然表现了唯利是图、贪求权势的阶级历史局限性。但总其一生,他对秦统一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

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贡献大吗?

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贡献大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标志着大一统时代的真正到来。在此之前,秦灭六国,而嬴政能称王、称帝,吕不韦在其成长的道路上确实功不可没,这主要源于他独特的“政治投资”。中国有句古话叫“无利不起早”,用在吕不韦的身上比较妥帖。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奇货可居”的独特视角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说的是吕不韦觉得质子异人有投资价值,属于“潜力股”。我们知道,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著名的投资商人,他经常往来于阳翟和赵国邯郸城之间,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在当时可谓富甲一方了。

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异人,觉得此人异于常人,便向其他人打听起来。原来,异人是秦国秦昭襄王之子安国君的儿子。由于异人生母夏姬不得宠,所以在秦赵渑池会盟时,作为质子留在了赵国。吕不韦了解了异人的生世以后,啧啧称奇,便喃喃自语道,这奇货可先囤积起来,日后可做一笔大生意。

手里有钱好办事,吕不韦用钱打通关系,接近异人。最终他结识了监守异人的公孙乾,也见到了异人。一次,三人一起喝酒,席间,吕不韦趁公孙乾离开之际跟异人开始攀谈起来。

吕不韦说,眼看秦王已经老了,太子安国君最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子嗣,你兄弟20多人也没有一个得宠,你何不趁此机会回到华阳夫人身边,认她做母亲,那么你日后就有可能成为太子。异人颇为动心,但苦于自己的身份又身无分文,所以感觉力不从心。吕不韦看出异人的心思,决定慷慨解囊,二人一拍即合。

经过一番苦心经营和打通人脉,吕不韦先后说通了华阳夫人和王后,最终秦昭襄王决定接赢异人回国。

华阳夫人:“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二、颠沛流离之后的王者归来

吕不韦自有一套经商的头脑,但其政治锋芒也不可小觑。在做了这些工作之后,他认为还差点火候,要想获得一劳永逸的投资回报,他必须还要做点什么。他想起了自己家里能歌善舞的赵姬。

吕不韦在家设豪宴款待异人,期间故意将赵姬引荐给异人。就这样,赵姬与异人走在了一起。

为了赢异人能早日归国,华阳夫人和安国君要求赵国释放质子异人,但赵国不肯。后来,吕不韦对赵王说其利害,最终赵王答应将异人送还。但因不久后的秦赵战争,这件事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赵两国发动战争时,赵国想处死异人。吕不韦拿出六百两黄金打通关系,异人和吕不韦才得以逃脱至秦军大营。此时只剩下赵姬和刚出生的嬴政留在赵国,命悬一线。因得知赵姬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最终才保住了性命。嬴政和母亲这一待就是八年。

再说异人回到秦国以后,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子,并更名为楚。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安国君继位,不久就立子楚(异人)为太子。此后赵国送回赵姬和嬴政。

安国君继承王位一年多就驾崩了,子楚继承秦王位,是为秦庄襄王,封华阳夫人为太后,封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公元前249年,封吕不韦为秦国丞相。

然而秦庄襄王仅在位两年也就死去了,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由于嬴政年少,便拜丞相吕不韦为仲父。此后,秦国的朝政一度由吕不韦把持,一时间他权倾朝野。

三、祸乱宫闱,吕不韦饮鸩身亡

嬴政能顺利当上秦王,吕不韦确实功不可没。其独特的商业头脑,使得自己名利双收。此时的吕不韦已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最终一世英名,还是栽在了女人手里。

秦王嬴政虽是少年成王,但他不是普通人,而是日后的始皇帝,所以也许是骨子里流淌的帝王将相的血脉,对一些事情的看法颇具格局。那么吕不韦到底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绝路的呢。

我们知道,赵姬本是吕不韦的姬妾,而在这个时候,两人私交甚密,旧情复燃。即便赵姬跟吕不韦伪装的再好,但天底下岂有不透风的墙,随着嬴政的慢慢成长,他已经觉察到自己的母亲和吕不韦的种种不堪。

吕不韦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现在的角色是幼王母的情人,他也认为长此下去一定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他在举荐门客嫪毐给赵姬之后,便想安然脱身。公元前238年,种种事情败露之后,秦王诛杀了嫪毐三族,同时迁怒于吕不韦,本想亲自杀之,但考虑到他侍奉先王有功,加上许多大臣的辩护,最终只免去了吕不韦的丞相之职。此后一年多,吕不韦终因秦王威逼,而饮鸩自杀。

吕不韦的一生确实令人称奇,放在今天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巨头,他的经济思维里裹挟着政治思想,这足以让他在官场和商业领域纵横捭阖。但或许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对于自己的政治角色,吕不韦没有拿捏得当,虽然有功于秦王,但却走进死穴,以至于居功自傲、欺主年少、目无皇权。自古君要臣死臣就得死,哪怕你有居伟之功,也难抵皇帝的一根手指头。但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吕不韦,才加速了秦朝的大一统。

(吕不韦对于秦朝统一的历史贡献可圈可点,对此您有何高见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贡献大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就必须了解吕不韦在秦国做了哪些事情?

吕不韦本为卫国阳翟人,早年间于各地间行商,途经赵国邯郸时与一人相识,当时的异人还只是秦国诸多王孙中不起眼的一位,要不然也不会被打发到赵国做人质。

要知道当时王族做人质也是有区分的,抱大腿的人质一般都是太子或者嫡子,而以当时秦国之强大,送往比之弱小的赵国做人质的必然是王室中最没有势力的,即使如此吕不韦仍然一眼相中了异人的潜力,可谓是眼光毒辣。

我们知道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不仅依靠完善的制度改革,还有一点便是数代秦王的韬略起作用。

吕不韦对秦国的第一大功劳便是让秦国王位顺利过渡:

在奋六世之余烈的前提下,很多人都会忽略秦国王位继承的危局,在孝公继位以前,秦国便经历厉公、燥公、简公、出公之乱,致使秦国只能龟缩在西边舔舐伤口无法东出。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

即使昭襄王的继位后也面临着公子壮的威胁,在局势稳定后才被魏冉消灭。而到昭襄王晚年时期,作为王位继承人的赢柱已然拥有20多名子嗣,异人只是其中一位。

可以想象,若不是吕不韦奔袭千里,身负千金以一己之力说服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嫡子,可以预见的情况便是赢柱在三天守孝期内突然病的情况下,那二十多位子嗣为了王位会爆发何等惨烈的斗争,而山东六国又如何会放过如此良机。

吕不韦的出现成功解决了孝文王赢柱守孝暴毙后无嫡子继位的危局,此乃第一功。

吕不韦对秦国第二功便是广纳贤才:

战国时期,身处高位之人都有招揽门客的习惯,吕不韦亦然。我们都听过一字千金的故事,吕不韦率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布告天下,若有人可删改其中一字者赏千金。吕不韦用他的商人营销手段,迅速吸引了天下诸多文人学术的目光。

在高额的赏金下,诸多人才纷纷涌入秦国,在充实自己门客队伍的同时,也在充实着秦国的人才库,为秦国的统一之路贡献人才。

如本为布衣的李斯在入秦后,便因为吕不韦的举荐很快在秦国官场中立足,更得到了面见始皇帝的机会从而呈言纳谏。就连十二岁的甘罗同样是得到吕不韦的举荐得以出使赵国获得河间五城之地。

因此在史记中我们能看到太史公对吕不韦有这样一段评价:

招致宾客,欲以并天下。

吕不韦的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秦国统一做着准备。而且吕不韦在对待昭襄王来臣的态度上也值得称赞。

但凡继位年幼者,都容易发生主少国疑的动荡局面,因此吕不韦友善对待蒙骜、王龁并委以重任,其各自家族在秦统一战争中皆是必不可少的助力,而这些都离不开吕不韦的努力。

吕不韦对秦国第三功便是富国强兵:

始皇帝固然雄韬伟略,但继位时也不过十三岁的小孩,在亲政之前,秦国的内政军事统统归于吕不韦掌管。

现在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个观点,若昭襄王多活几年,恐怕自己就能统一六国。其实不然,在昭襄王执政期间,秦国对外攻伐无数。长平之战后,虽然将赵国的脊梁打断,但损失20万军马的秦国也不好受,经济虚弥国力空虚。

以至于在魏无忌合纵五国之兵之际,秦军连藩战败避守函谷关不出,在利用魏安王对魏无忌的猜忌之心的情况下果断实施反间计才得以迫退五国之兵,使得秦国得到喘息之机。

在这同时吕不韦的主张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耕,使得境内安稳,经济迅速恢复,为始皇帝亲政后能够迅速兼并六国奠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结语:

在始皇帝亲政前,秦国的军政一直由吕不韦把控,在政治上,维系了秦国统治秩序的稳定;军事上攻灭东周公国,大败三晋打击六国最后一次合纵;经济上恢复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内虚;思想上《吕氏春秋》倡导的大一统学说为秦国后续统一之路奠定思想基础,可以说秦国能在嬴政手上统一,吕不韦居功至伟。

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贡献大吗?

吕不韦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要评价他,就不能片面评价,个人认为并非用好人坏人来衡量,而且个人认为对秦国贡献最大,为什么呢?如果没有他,至少秦始皇没有那么容易坐上王座,可以说他是秦始皇的伯乐,没有秦始皇的话,后面的统一六国也就悬了,所以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贡献,我认为最大,下面看我慢慢分析。

先说说吕不韦的黑点,历史上很多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都有黑点,这不奇怪,而吕不韦的黑点却是有些称奇,而且大家在评价吕不韦的时候,就只是评价他的黑点,而不是对其整体评价,他的黑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 在讲究身份的时代,出生于名分最低的商贾之家
  • 相邦合法性问题
  • 奇货可居,政治投机
  • 献出自己小妾,色诱君主
  • 淫乱后宫
  • 献嫪毐祸乱宫闱

整个《吕不韦列传》就是讲的是吕不韦个人的政治投机和秦朝的政治斗争,无论什么时代的书评,都会把这部列传说成太史公对秦国宫廷的满怀憎恶和轻蔑而描绘出的一幅群丑图,这把吕不韦作为一个政客的形象,可以说是铁板钉钉的丑恶。

就在这些丑恶的背后,却能显示出吕不韦过人的才智和谋略。

1.眼光极好的天才投机者,执行力超强的执行者

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正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破落公子哥赢异人爹不疼,妈不爱,扔在赵国,在诸多王孙中,继承王位他根本排不上名次,吕不韦居然发现了秦国的政治漏洞,认为异人有政治潜力,在他一系列的运作中,最后居然就把异人拉到的继承人的身份,而这个漏洞在当时没有人看出来,也就吕不韦看出来了,这需要多高的眼光,谋略和执行力,就是在操作过程中,以吕不韦低贱商人的身份,也是风险极大,失败率极高,几乎是不可操作的行动,然而却让他给做到了,这是传奇,可以称做奇人异事了。这种事不是天才能人,是做不到的

2. 天才政治家

吕不韦当了秦国相邦后,并不是开始腐化而吃喝玩乐起来了,而是真开始起了他的政治生涯,真以相邦的身份,为秦国谋事,这点以商贾出生的吕不韦来说,可以说是眼界极高了;然而他做相邦,在七国政治家中,他也算是政治精英了,能把秦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大大优于其他的几个国家的统治者,从商人到相邦这个转换,如果说不是一个政治天才,极有政治天赋,又如何能做到?

说到吕不韦的贡献,主要有一下几点:

  • 灭东周
  • 开疆拓土,夺取韩赵魏大量城池,使秦国成功分割东方六国为南北部分,为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 加强基础建设,兴建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促进秦国农业生产。
  • 招门客,为秦国储备人才
  • 编修《吕氏春秋》,为执政提供理论基础

在吕不韦执政期间,其实是做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但是内政实力大增,而对6国不断用兵,大大削弱了六国实力,秦国综合有了很大提升,为嬴政统一全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所作的这些贡献,不断对秦国贡献极大,其实对后世的中国贡献也极大。

这里我对吕不韦有两个观点:

第一,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养门客水准最高的一位。

战国养士成风,最著名的要属于战国四公子了,他们对于养士的故事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不过我认为,这些养士的品味和水准都没有吕不韦高。

吕不韦在养门客这件事上,是在战国时期品味最高,水准最好的一位了。首先,吕不韦的门客中出了一位顶级人才:李斯。李斯在秦国嬴政当政的时代,为秦国统一战争和后来统一文化的过程中,做了极大的贡献,对秦国影响力巨大;其次吕不韦集结了他的门客,一起编纂了《吕氏春秋》,为他在秦国执政做了理论基础,而《吕氏春秋》在后世中国文化思想上也是有极大的影响力。最后,吕不韦养门客和别的人养门客的目的完全不同,别人养门客是为自己服务的,而吕不韦养门客是真为秦国储备人才的,这从前面两点就能看出。

当然,嫪毐也是吕不韦的门客,这点黑还是要算在吕不韦头上。

第二,《吕氏春秋》影响力巨大,甚至改变了司马迁对吕不韦的看法

虽然是门客撰写,吕不韦编修。但是吕不韦毕竟是全文抄写过的人,他不搞低级趣味,反而去搞学术,这不但显示吕不韦那与众不同的眼光和品味,还说明了吕不韦高超的文化水平和学术水平。要知道,现在做一个学术编辑也是一门很难的作业,更何况当时写作条件极差,连纸都没有。

《吕氏春秋》对后世文化思想世界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具体内容我就不说了,只是想谈谈这部书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地位。

司马迁对于吕不韦似乎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为吕不韦单独列传,这说明了吕不韦的影响力巨大,然而全篇确实描写这吕不韦这个人的不堪和丑恶。只是全篇最后一句却十分暧昧,值得玩味:

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表面上说吕不韦是是“闻”者,也就是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却做道德败坏的事情,或者说骗取名望者。然而整片文章都在用“不韦”,却在最后用“吕子”这个称谓? 当仲尼称孔子时,不韦称吕子。这里似乎是司马迁把孔子和吕子作为同一类人并一起尊敬。

当你读过《报任安书》之后,你的确会发现,司马迁是把孔子和吕不韦一起作为古之圣贤,并为自己的励志的偶像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里,司马迁把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孙膑,吕不韦和韩非一起并列,称之为圣贤。他能把吕不韦写得如此不堪,却把他放到这段排比句中,实属格格不入,甚是奇怪。而且当吕子称不韦的时候,孔子称仲尼,可见是把吕不韦和孔子一起作为古之圣贤的。也可见司马迁对吕不韦的看法是分裂的。

其实我觉得司马迁的确是分裂得看待吕不韦这个人的,他把吕不韦本人,作为丑恶政治家的吕不韦写入了吕不韦列传;而把这个受尽挫折的而写《吕氏春秋》的文化人吕不韦写入了报任安书,来激励自己发奋,完成这部《史记》。由此可见,《吕氏春秋》在司马迁眼里是古之先贤吕不韦的著作。也从侧面写了《吕氏春秋》作为一部文化思想著作,对汉代的影响力。(当然,我觉得司马迁对吕不韦的好感也就仅限于《吕氏春秋》了。)

所以如何评价吕不韦,我觉得就不应该是整体评价他,或从传统来说他黑点多,就评价他的黑点;反而应该把吕不韦一分为二的评价,一个是政治道德败坏,政治手腕高明,政治谋略吊诡的政治投机商吕不韦;一个是对历史的贡献巨大,也对文化思想贡献巨大的古之圣贤的吕不韦。当然这两个形象差距是非常巨大的,确实是放在同一人身上一个复杂矛盾体。

当然如果非要整体评价,我的评价是:有政治野心,也有政治理想,但可以道貌岸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政治手腕高超,能力超群的政治天才,同时是有个人魅力,政治声望良好,对人才和文化有着很高品味,对秦国贡献超群,以及对后世文化思想有巨大影响力的传奇人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