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大都热衷于修建运河?
在古代,如何能够更快的运输和行动,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
不单单是在中国,就算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这个问题都是一样的。在火车出现之前,人类能使用的最快的行动方式,就是马匹了。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一些特别紧急的情报,常常会用所谓的八百里加紧。途中换马不换人,可以做到一天能行进八百里。
八百里的路程,今天的一些高铁,或许一个小时就能达到了。如果换成飞机的话,速度还会更快。
但在古代,这已经是一个极限了。
不过,对于一些重量很轻的信件,或许还能用这种方式。可是,对于一些大宗的货物,那运起来就更困难了。
在古代,想运大宗的货物,最佳的途径,就是水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有了很完善的水运制度。到了唐代以后,更是逐渐进步为海运。尤其是到了元代以后,大量由南方运来的粮食,都是通过海运的方式,运送到元大都,继而幅散到北方各地的。
除了粮食以外,水运还可以运送兵源。这类大宗的运输,走水路是最为快捷而且节约成本的。
但这样一来,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没有河的地方怎么办?
南方河流众多,用水运当然比较便捷。可是北方的河流没那么多,很多地方根本就用不了水运,哪有怎么办呢?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便开始有了兴修水利的计划。
没有天然的河流,挖一条运河就是了。
古代开凿运河的君王里,最著名的当属隋朝的隋炀帝。隋炀帝虽然在历史上声名狼藉,但在挖运河这件事上,却是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这条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直接就将南北方彻底联系了起来。
自从这条运河完成之后,南方向北方运粮,费用就大大降低了。
总得来说,古代君王们开凿的运河,目的其实就像我们现在修建大量的铁路一样。有了运河之后,交通会更加发达,运力也会大大提升了。
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大都热衷于修建运河?
引言:因为在交通尚且不发达的古代,河运只有两种,一种是天然行成的河道,一种是人工开凿而成。天然河运自带光环,,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只要有可以渡河的工具,水力可以胜任,水路就可以畅通无阻。
天然河道就如公交车站一般,要修家门口才能方便快捷,如果离得太远,天然河道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为了改革前面的不足,于是人工运河产生了。人工运河的开通补充了天然河道的不足,所以历代帝王是非常重视开凿运河的,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
安史之乱到元朝统一之间,由于北方始终未能得到统一,所以并未开展对大运河的维护,直到元朝重新实现彻底一统,大运河才得到了修缮。
历代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洛阳的路上水道。
1、元朝大运河
隋唐至宋,以洛阳为中心轴线的南北运输线,大运河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了以京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此运河全长900多千里
大运河在元朝的历史作用不可小觑,它解决了南北粮食的转运问题,相当于如今的“南水北调”,意义重大,粮食从南方直达北京,有效的解决了都城的物质需要问题,在解决了物质流通的同时,还沟通了中国部分主要水系,加强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元朝的政治统治。
2、明代运河
明代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大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在运河的繁荣期间,运河两边的商业林立,对明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明代北方的棉花种植很普遍,发达的纺织业在江南,结果自然是棉花南运,布匹北运,太湖流域号称衣衣被天下,棉布和丝织品几百年来一直是运河上的主要货物。
3、清代运河
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这些大运河边上的城市,受到大运河的影响,商业极其发达,成为商品交流的集散之地,商业的兴衰与大运河的运输产生了密切的关系。 乾隆年间,苏州胥门、闾门外的运河码头“各省都会客货聚集,无物不有,自古称为天下第一码头”。
运河的河段
(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
(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通县至天津市。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
(6)里运河:清江至扬州。
(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运河的作用:
元明时期,封建统治者对浙东运河的修缮和维护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使得浙东运河的航运一直繁荣昌盛,虽然不如南宋时的繁华,但是也保证了运河的畅通。
1、漕运
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曾经成为王朝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瓷器等出口产品通过浙东运河运往宁波,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外
日本、越南、高丽等地的产品也通过浙东运河运往京城。
2、灌溉
浙东运河的一个重要任务为灌溉运河两岸的耕地。
西晋时修建的西兴运河,其最初的用途即为灌溉。南朝时设置堰埭4座,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运河官塘得到修筑,浙东运河蓄水排涝的功用得到完善。从宋代至明清,历代修缮运河河网蓄泄设施,使得运河的闸坝节制系统较为完善。
3、水驿
浙东运河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作为驿道存在。运河的起点西兴曾设立西兴驿,途径浙东运河转发各地来往绍兴、宁波、台州的公文。
京杭大运河的线路
大运河的战略目的:
1、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因为开通大运河可以完成南北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大运河开凿成功后,隋炀帝可以利用南方的粮草征伐高丽。
2、减少运输成本,完成南北的物质交换。
3、控制南方,漕运带动军事动员能力和物流能力。
总之,历代帝王锲而不舍的开凿大运河,都是为了封建集权的进一步加强,使南北沟通,在物质运输转换的过程中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同时大运河沟通后,京都的物质空前丰富,南方的粮食物质使京都的供应达到平衡,更加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
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大都热衷于修建运河?
说起运河,你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那条闻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吧,然后就会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无道、大兴土木,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感觉隋朝的灭亡与运河的开通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京杭大运河并不只是隋朝修建的,隋炀帝只不过是在其他朝代建好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沟通而已。
就拿京杭大运河来说,这是一条从北京一直连接到杭州的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长江等5个自然水系,修建而成的伟大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位于江东地区的吴国打败了越国,吴国的位置在今天的浙江省中北部到江苏省中南部一带,吴王夫差击败了越王勾践之后,就开始向中原发展,于是吴国开始准备攻打位于山东半岛的齐国,为了粮食的运输,吴国在扬州附近开建了一条运河,这叫运河在当时叫邗沟,用来把长江水与淮河水沟通在一起,然后吴国利用邗沟运输粮食和兵员,以发动对齐国的战争,这便是京杭大运河最初的样子。
所以,京杭大运河最早的雏形叫邗沟,这个邗沟在当时的作用就是用来运输兵员与粮食,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动战争,攻打别国,是军事目的。
邗沟建成后,历朝历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并且与其他的运河连通起来,比如位于浙江省境内的浙东运河,最早由春秋时期的越国修建的“山阴故水道”扩建而成,成为连接杭州萧山、绍兴、余姚、上虞、宁波镇海的一条人工运河,与之前的邗沟连接起来了。
吴国修建“邗沟”运河是为了向北攻打齐国,而越国修建“山阴故水道”运河,同样是为了向北抄吴国的后路,攻打吴国,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邗沟”也好,“山阴故水道”也罢,其最终目的就是军事用途,是为了攻打敌国而修建的。
到了西晋时期,会稽内史贺循利用“山阴故水道”,继续修建西兴运河,修建了东至钱塘江,西到舜江(今曹娥江)完整运河,打通了整个浙江北部的运河水路,形成了浙东运河的雏形,并形成了整个京杭运河淮河以南的运河雏形。
在这里,就能看出,无论是“邗沟”、“山阴故水道”还是浙东运河, 最初的目的都是军事目的,用来运输兵员和粮食,因为水运在当时是便宜、便捷、快速的运输,没有之一。
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修建了从黄河到海河之间的运河,到了隋朝时期,隋文帝修建了广通渠,隋炀帝修建了永济渠和通济渠,广通渠是从长安(今西安)到河南洛阳的运河,永济渠是从河北涿州到河南洛阳的运河,而通济渠是从河南荥阳的黄河到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之间的运河,这三大渠道一修建成功,就把原来北方的运河与南方的运河全部连接起来,形成了京杭大运河。
这还没完,之后又经过唐朝的修缮,到了元代,又修建了北京到通州的运河,再明朝与清朝的进一步完善,才到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但是,需要说明的,从隋朝时期开始,政府修建运河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战争的军事目的,比如隋文帝时期修建的广通渠是为了运输粮食,将江南的粮食运到关中,隋炀帝时期修建了永济渠和通济渠,一是为了运输粮食,二是为了自己享乐,方便游玩。
至于唐朝及后来的明清时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南北交流的紧密,运河成为南北及东西交通运输的大命脉,后期的运河修建已经是为了经济的发展,促进南北交流,方便运输。
另外,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制度的秦始皇,也是一个喜欢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皇帝,不仅修建了长城,直道、驰道,同时也修建了运河,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发动了针动百越地区的战争,但是第一次战争因为运输不便,屠睢率领的50万秦军遭遇惨败,南征百越的战争失败,于是秦始皇修建了从广西桂林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到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的运河,叫做灵渠,连通了湘江与漓江,大大缩短了秦军物资及兵员的运输,再次发动战争,最终取得了南征百越战争的胜利,所以秦始皇修建运河的目的也是为了战争。
说到古代的帝王喜欢修建运河的秘密与目的,其实是要分阶段来说的,在隋唐以前,开通运河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发动战争,利用运河运输兵员、粮食和物资的方便,这是军事目的;而在隋唐之后,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不亚于北方经济,开通运河的目的大多数都是为了政府运输方便,是经济上的目的,当然像隋炀帝这样以享乐为目的,毕竟较少。
在古代,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无论是成本、便捷性、运输量,都有着极大的优势。陆路运输在古代主要依靠马匹、骡子等动物来运输,运输量小,成本高,而且还受限于地形地貌,运河的优势非常明显。
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大都热衷于修建运河?
引言:发布一些个人不成熟的见解。个人认为古代热衷于修剪运河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增强运输能力,减少运输成本;第二是,有利于运河两岸屯耕灌溉。增强运输能力,减少运输成本
古代运输主要依靠陆运和水运,但是陆运成本太大。陆运主要是依靠马车,那么我们想一下一匹马能拉动几顿的物体,而且马匹需要草料,每天行进又必须有车夫全程看着每天的运行距离也是有限的。人需要休息马也需要休息那么运输的成本也就随着涨了上来。
水运就不同了,船的承载能力远远高于马车,同样的目的地,船拉的货物就远胜于马车那么收益自然也会提高。而且动力方面更是可以顺水而下、顺风而行,这样动力方面就可以节省一部分成本。船员吃、喝、住都可以在船上,这行又可以剩下一部分的人员住宿的开支。
运河两岸的屯田灌溉古代的耕种作物的收成完全取决于当年雨水量,但是有了运河就不同了。农田干旱的时候附近的村民可以到运河取水,保证农作物不至于旱死让百姓颗粒无收;若是夏季雨水量过大的时候,还可以将过量的雨水引至运河,不让作物涝死。
总结:一条运河可能不能造福全天下的百姓,但是这条运河两岸的贸易和农耕都会得到改善。虽然有利于局部,但是也能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大都热衷于修建运河?
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快捷。
水路不仅可以运粮食,还能运兵。既可以减少粮食的损耗,又能节省士兵的体力。
刘裕打关中就是利用水路解决后勤问题,否则哪里用得着绕大半个中国打后秦啊。
隋炀帝修大运河,多为连通南北,防止再次出现南方割据的情况。同样还能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来。
至于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那是附带的,不是主要目的。帝王向来以国家安稳、统一为第一目标。
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大都热衷于修建运河?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没有吧,据我所知,中国历史上,真正修建运河的只有两位帝王,一个是隋朝的隋炀帝杨广,他修建的是大运河,是经过洛阳的,不过这条大运河,时隔一千多年了,早已经被黄土掩盖了;另一个则是元朝的忽必烈,他修建的是京杭运河,如今依然存在,只不过北段已经消失了,南段还是存在的。
除了这两个帝王外,你见过还有帝王去修建运河吗?再说了,你这个热衷不太恰当,单单就我说的这两个皇帝,他们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好大喜功,忽必烈就不必说了,自成吉思汗以后,又一个伟大的帝王,在他手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领土最大的朝代。我们着重说一下隋炀帝杨广。很多人因为演义小说的关系,误以为杨广是个昏君,毕竟他是隋朝的亡国之君,在大多数人印象里,亡国之君一般都是昏庸无能的君王,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难道你以为他真的为了去寻美人和看琼花吗?不不不,这样的话,你太低估了杨广,事实上杨广是另有深意的。表面上是宣扬他的丰功伟业,实际上是为了消除关陇集团的影响力,没看到他设了一个东都洛阳吗?而且大运河的中心点就在洛阳。
所以修建运河,并不是帝王热衷的,而且也没有很多,仅仅只有两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