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身经百战,为何在夷陵之战被东吴“黄口小儿”陆逊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刘备轻敌也是事实,刘备起兵攻打吴国,其目标并不是占领荆州,而是希望以武力促成和谈,通过割让的方式拿回荆州。
有人说刘备孤注一掷,然后导致失败,其实这里面有刘备的考量,因为吴国和魏国关系出现了裂痕,他预判魏国不会坐视吴国变强,这才是刘备倾巢而出的真正原因,蜀汉肯定打不过吴国,不然的话在当年就拿回来不会等上一两年再打。
刘备真正把赌注压在了魏国身上,有人说刘备的肯定能打得过吴国是他轻敌了,说这样的话可能忘记了,刘备跟吴国对峙了好多个月,如果真的能打的过,早就推进了,而不是扎营。
所以你反过来想刘备既然没有办法往前推进,为什么不撤退?难道仅仅是为了面子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就希望造成这一种形式,让魏国也出兵吴国,这样孙权必定会格让荆州给他,这是刘备的如意算盘,因为这种方法,孙权用在刘备身上一次。
刘备真心的不在意面子,因为败了之后,吴国和蜀汉之间又开始交往了,否则的话怎么可能又开始互相交往,而陆逊也没有趁机往前攻击,因为魏国那边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所以刘备失算了,吴国向魏国称臣,魏国是坐山观虎斗,而不是担心吴国坐大。对这个外交政策的估计出错才是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真正原因。当然被陆逊击败之后,他个人的面子还是承受不了,气的生病了,没多久就白帝托孤挂了。
我开了专栏,写了刘备的前半生,共计5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刘备身经百战,为何在夷陵之战被东吴“黄口小儿”陆逊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同年,为夺回荆州失地,替关羽报仇,年过六旬的刘备决定兴兵伐吴。此时从蜀、吴两国对阵形势分析,刘备以蜀国皇帝的身份亲征,以复仇为号召,以夺荆州为目的,举国之精兵强将(约7万余人),师出有名,在实力和声势上可谓占尽优势。时陆逊只有近五万兵力,不仅要对付精锐的蜀军部队,还得对付归附刘备的蛮族部落,劣势明显。且当时刘备占据地利,军队驻扎在险要之山地,占据长江上游,进可攻,退可守。然而刘备最后竟然被陆逊打的一败涂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劳师远征,先失一招“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入蜀难,出蜀地亦是不易,更别说大军出征了。想刘备劳师远征,远离自己的大本营,到孙权的地盘里来打仗,这已是先失一招了。当然,这并非关键原因,说道蜀军夷陵之败,还在于刘备当时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舍船就步其一,舍船就步。刘备把胜利寄托在陆战上,根本没考虑水陆并进。水上战斗与陆上战斗是不同的,在水战里顺流是非常有利的因素。中国古代内河战争史上,顺流一方赢得胜利的机率要远远高过逆流的一方。若以水陆两路分进合击,陆逊将被迫在陆地与河流同时迎战,非常不利。后来陆逊在写给孙权的军事报告中也提到过此事,担心刘备会水陆并进会对自己极为不利。由此可见
刘备着实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军事部署存在严重问题其二,蜀军在军事部署上问题严重。时刘备把军队分为江北、江南两部分,沿着长江两岸的山岭安营扎寨,兵营数十座,绵延八十余里。试想,两部军队被长江隔开,一旦出现情况,互相难以支援;兵营沿着山岭地带分布,道路崎岖,军队没有机动性,难以展开大规模进攻。
据《三国志》记载,陆逊曾评论刘备的部署时说:
“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要知道,阵营拖得太长且集中在狭长山岭地带,是根本不可能出奇制胜。而这样的军事部署也给了陆逊可乘之机,故后来陆逊以火攻之计烧之,火势在山林中很快便蔓延开来。吴军乘机反攻,大破蜀军。这场战争形势的逆转,也是可以说是在转眼之间。
八十里营一时间灰飞烟灭,刘备大败,逃回永安,数月后郁郁而终。自此蜀国国运已不再,后面的都是在走下坡路,感觉就像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后的大观园,真是一天不如一天。时也,命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刘备身经百战,为何在夷陵之战被东吴“黄口小儿”陆逊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合称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199~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势力强大的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淡出了历史舞台。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也是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孙刘联盟在赤壁打败号称拥有80万大军的曹操,从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夷陵之战发生于公元221~222年,是刘备亲率蜀汉大军征讨东吴,蜀汉大军被东吴都督陆逊打败,刘备退回白帝城,不久病逝。
可以看得出来三国时期的这三次大战,都对未来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改变时局的战争。夷陵之战发起的原因是东吴杀害了关羽,刘备在称帝后不到三个月,就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征讨东吴,当时刘备在蜀地休养生息了好多年,势力大增,孙权对于刘备的征讨还是非常恐惧的,因此他派人向刘备求和,刘备不接受,孙权没有办法只好迎战,任命陆逊为大都督。
陆逊何许人也?陆逊(183~245年),字伯言,公元203年开始跟随孙权,孙权慧眼识珠,发现陆逊与众不同,对他非常赏识,并委以重任,219年,就是在陆逊的策划下袭取了荆州,致使关羽败走麦城。陆逊有才,孙权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关系更加亲近一步。
对于刘备来说,陆逊是个小字辈,人生的经历跟刘备比相差甚远,战争经验也没有刘备丰富,可为什么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却能打败数倍于自己的蜀汉大军呢?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说是刘备无能,刘备一生参战无数,败多胜少,可以说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有限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夷陵之战刘备没有让诸葛亮同行,不过他身边有四个水平不错的谋士,他们分别是黄权、程畿、马良和陈震。
黄权和程畿本是刘璋的手下,后归顺刘备,刘备出兵时,采用水路进攻东吴,黄权极力反对,刘备不听。马良是马谡的哥哥,才能远在马谡之上,当年关羽刮骨疗毒时,就是马良陪他下棋,刘备大军征讨东吴,孙权惧怕,把杀害张飞的两个人的人头送给刘备,以表东吴的诚意,马良劝刘备同东吴修复关系,共同抵御曹魏。刘备不听,可怜的马良也惨死在夷陵战场。
几个谋士才华不差,蜀汉势力也比东吴强大,按说征讨胜券在握,可刘备此时已经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刘备东征一路摧枯拉朽,东吴根本不正面迎战,蜀汉大军深入吴地300多公里,东吴军队溃退,退到夷陵就不再退了,但陆逊并不主动进攻,任凭蜀汉怎么骂阵,陆逊就是坚守不出。
夷陵之战前后持续了一年零一个月,蜀汉由于深入吴地,供给不足,士兵水土不服,锐气消耗殆尽,刘备在这种情况下,把兵营安扎在绵延几百里的丘陵地带,222年8月,正是酷暑之际,陆逊突然发起总攻,用火把刘备绵延几百里大营烧个精光,蜀汉大败,刘备在众将的保护下逃到白帝城。
夷陵之战陆逊发挥了极高的军事指挥水平,他以逸待劳,把蜀汉大军的士气耗尽后,来个趁火打劫。夷陵之战陆逊之所以能打败刘备,主要是陆逊指挥得当,把握了时机,而且东吴的示弱麻痹了刘备,再者刘备刚愎自用,不听身边人的良言,导致最终惨败!
刘备身经百战,为何在夷陵之战被东吴“黄口小儿”陆逊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举世无双的军事谋臣,刘备根本不是陆逊之对手。
刘备身经百战,为何在夷陵之战被东吴“黄口小儿”陆逊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咱们先解释一个问题,刘备是不是一个好的统帅人才。先看史料是怎么叙述的,曹操的谋士赵戬曾对刘备作过如下评论:“(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孙权的大将陆逊也有过类似意见:“寻刘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拙于用兵”“多败少成”,这是来自曹操、孙权两方面对刘备所作的评语,是从刘备以往的战争经历得出来的。在军事上,刘备也不是特别突出的军事家。当作战之际,刘备尽管“亲当矢石”(《三国志·蜀志·黄权传》),但这仅是“胆力过人”的匹夫之勇。至于运筹帷幄,作为一军统帅来说,刘备所缺少的正是这种“聪明秀出”的才能。看完这些朋友们就会知道刘备必败。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刘备失败的原因吧!
第一,刘备没有统帅之才能,加上伐吴小胜必然会趁兴进兵,加上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没有才能不懂兵法故有此败。
第二,不听劝阻,愤而出兵,只顾兄弟情不顾家国大计。先是不听赵云和秦宓的劝阻,愤然出兵,再然后治中从事黄权谏曰:‘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汉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使督江北诸军。军事行动中不听将领的意见,也有此败。
第三,不任用诸葛为军师,身边没有军师可以辅佐刘备,再加上刘备此时62岁,陆逊40,不服老不行。
第四,开战还不知陆逊为何人物,还问身边的马良。
讨论完刘备为啥败,咱再说说刘备为啥出兵,第一为兄弟报仇,第二,为了报复孙权进妹固好的监视,因为孙尚香也是一个武人,还有一堆带刀女侍卫,婚姻不好受。
刘备身经百战,为何在夷陵之战被东吴“黄口小儿”陆逊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刘备确实是身经百战,但败仗居多,纵观刘备的一生,刘备都是在逃亡中度过的。陆逊虽是一介书生,可他并不是刘备和关羽眼中的“黄口小儿”,刘备败给陆逊不是天意,而是人谋。
很多人都在分析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战败,我是“醉爱谈历史”,今天用另一个角度来和大家谈谈陆逊这一介书生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大败刘备。我认为陆逊最终战胜刘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陆逊知己知彼陆逊在上任东吴大都督之前,就曾给孙权写信分析了当时的战局形势,他认为刘备虽然大军压阵来势汹汹,但必会大败。
据《三国志》记载,陆逊是这样对积极请战的东吴将士说的:
“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陆逊总结了以下三点:
1.刘备是劳师远征,长途奔袭到江东来,将士疲惫,粮草供给不足不能久战。
2.刘备虽身经百战,但败多胜少,没有顶级谋士相助根本不会打仗。
3.刘备放弃水路,没有水陆并进是东吴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二、陆逊熟知兵法,战略上高度重视刘备,懂得取舍之道。在刘备攻到猇亭之前,陆逊连续安札了很多营寨,目的就是让蜀军骄躁,并慢慢消磨斗志拖延时间。丢几个空的营寨没什么大不了,陆逊要的是最终胜利。当蜀军打到猇亭和夷陵后,陆逊开始死守,因为这两个地方是东吴的门户和咽喉。
陆逊很懂得兵法,他知道敌众我寡,所以很擅于运用士气。兵法有云: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刘备把孙桓围困在夷道,这孙桓本来就是孙权的侄儿,孙桓向孙权求救,而陆逊力排众议不发兵救援孙桓。陆逊认为孙桓本来威望就高,将士都很拥戴他,而且夷道的城池很牢固,相信孙桓能守住,根本不需要救援。最重要的一点是,陆逊看出了刘备这是想围点打援。
当刘备的军队久攻不下士气低落的时候,东吴这边的将士却是憋着一股劲。陆逊用疲惫、酷暑、瘴气和疾病等因素来消磨刘备战力,然后再抓住刘备连营七百里的致命缺陷,一把大火把刘备的营寨烧个精光。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后,孙桓这边自然解围。
三、陆逊头脑清醒,懂得忍辱负重。本来战争就是一场赌博,做任何决策都有很大的风险。陆逊却始终坚持、坚信自己的决策,没有被功勋权臣和亲贵吓倒。在整个夷陵之战中,很多东吴的元老级文臣和武将都不服他,甚至有很多将士对陆逊口出狂言,说他胆小怕事,没有破敌良策,陆逊也不在乎。就像越王勾践和韩信一样,自古以来,能能成大事者都是忍辱负重之人。
刘备被陆逊大败逃回白帝城后,他仰天长叹,说没想到60岁的自己竟然输给了一个30多岁的书生,认为伐吴失败是天意。刘备哪里知道,陆逊可不是个寻章摘句的书生,而是一个熟读兵法的儒将。
刘备骄狂自负,不听诸葛亮、赵云和黄权等老将的劝谏,而陆逊忍辱负重避虚就实,胜负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
我是最爱谈历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原创历史知识和观点,欢迎点评和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