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太医,真的不愿意进宫伺候皇帝吗?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当中,尤其是很多宫廷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名为御医的群体,专门给皇宫里的人看病。这些御医,虽然不是太监,但却可以经常出入宫闱。
不过,和现代人想象的不太一样的是,在古代,太医其实并不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很多有名的医生,更是想出各种手段,拒绝被皇家征召,拒绝做御医。
那么,现实中的御医,和电视剧里的御医,到底又有哪些区别?古代的医生们,为什么又不愿去做御医呢?
1.御医由来已久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先纠正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太医,指的其实并不是那群专门给皇帝看病的医生,而是一个官署名,就好像今天的有关部门一样。
御医的设置,由来已久。从史料文献来看,最终可以追溯到周朝,而且分工明确。从职能上来看,可以分为食医(管营养的),疾医(管内科的),疡医(管外科的),兽医(管动物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是古代的皇帝陛下,偶尔有个头疼脑热,也是很正常的。偶尔坏个肚子,也得像普通人一样多跑两趟茅房。既然这样,医官能够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被设立,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朕也会偶尔肚子疼嘛!不过,在周朝,还没有明确的御医概念。到了秦朝和汉朝的时候,太医这个词才第一次出现。而且,这些专门给皇家看病的御医,待遇其实相当不错。在汉代,医官们的老大‘郎中令’,每年的俸禄可以达到惊人的两千石,基本上可以和当时的一些实权将军相媲美。
汉朝之后,中原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医官制度也没有多少改变。到了隋朝之后,太医署终于被第一次设置出来。后世也改称过太医院、太医局之类的,但功能基本相似。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太医院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里面有一个叫做尚药局的分支机构,这个机构才是专门看病的。除了专门给皇上看病以外,太医院需要负责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平时全国的医疗卫生,比如说闹瘟疫的时候分发药草等等。
所以,太医院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医院,倒是更近似于今天的卫生部。而且,太医院的职能,在后面的几个朝代当中,越来越变得丰富起来,体系也越发完善。到了清朝以后,太医院直接被划分到礼部,除了管看病医药的事情外,甚至还需要编纂医书。
2.在古代,医生的地位并不高既然历朝历代,对太医院都如此重视,而且太医院的官员,俸禄和品秩也都很高,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愿意做太医呢?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代不重视医生。
或者说的更难听一天,医生算是下九流的营生。
比如,在韩愈的《师说》当中,就曾有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里面就提到的医生,而且是将医生的地位,至于比较低的水平。
在古代,人们信奉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医生被视作所谓的‘贱工’。御医们虽然也有官职在身,但是相比他们服务的对象,还是太过低微,根本就和普通的下人没什么区别。
我们地位很低啊!在中国历史上,医生做官做到最大的一个,应该是明朝的太医院院使许绅,最后被封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官居一品。
不过,许绅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是因为他在古代医学发展上,做了多么突出的贡献。而是因为当时的壬寅宫变之中,几个宫女想要勒死嘉靖皇帝,而且已经近乎得手。许绅做的,则是把生命垂危的嘉靖皇帝救了回来。
因为对皇上有救命之恩,许绅自然被皇帝破格提拔。嘉靖皇帝康复之后,直接赏给许绅一个正二品的礼部尚书,后来嘉靖皇帝大概是觉得自己不够大方,在许绅死后,又扔给他一个正一品的太子太保。
不过,相比于运气好到逆天的许绅,古代绝大多数的医生,地位还是较为低下。家境稍富裕些的家庭,都愿意让孩子去读书,而不是做一个医生。
3.伴君如伴虎如许绅那样的故事,固然是非常传奇的。但是很少有人想过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当时许绅失败了,没能把嘉靖皇帝救回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答案是:杀头,抄家,灭其满门!
实际上,许绅虽然凭着救活皇帝的功劳,最终位极人臣。但在被封之后,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死掉了。
关于许绅的死,史学家们难得的没有什么争议,更没有人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阴谋。至于许绅的死因,其实也很简单:被吓死的。
因为当时给嘉靖看病的时候,许绅的身家性命,就在那一副药上面。能治过来,他就位极人臣;治不过来,就抄家灭门。这种事情,恐怕谁都受不了。事情结束以后,急火攻心,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死了也不奇怪。
许绅虽然死了,但至少死后还算极尽哀荣。可是相比那些因为给王公大臣们看病失败,然后被砍了脑袋的御医们,许绅的经历,只能算是巧合。
伴君如伴虎啊!
御医们虽然也有官职在身,但是他们医治的患者,要么就是皇上,要么就是后宫的女眷,要么就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一些大官。和这些人相比,他们身上的那些官职,实在是可有可无,根本不足以让他们和患者平等对话。
在现代社会,医患纠纷都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更何况的古代,而且患者和医生的地位还不平等!
比如著名的华佗,不就是因为提出,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被曹操给砍了头的吗?
说到底,在那些帝国上层人物眼里,御医们不过是个会看病的奴才而已,比太监还不如。历史上,至少还出现过宦官干政的事情,却从来没出现过御医干政的先例。
看病看不好,要被杀头;在患者面前说错话了,要被杀头;治好了不该治的人,还是死路一条。
有这样动则杀头的高风险存在,御医们的那点官职和俸禄,也就没多少人会在乎了。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古代的人才会那么不愿意去做所谓的御医吧!
历史上的太医,真的不愿意进宫伺候皇帝吗?
很多现代人都一直以为,古代能够进入皇宫伺候皇帝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太医院任职的那些太医,除医官外,其他的太医都是地方举荐入都,供奉内廷的名医。这些太医伺候于君王左右,遇有疑难杂症,朝野瞩目,责任重大,稍有不适,就会认为太医无能,遭到杀身之祸。因此,在古代名医都不愿入宫,太医,一旦一药误投,生死所系,出了事故,要遭杀身之祸;所以有些名医把应召入宫视为危途,甚而闻讯远遁,希图一跑了之,有云“伴君如伴虎”,在太后、皇帝身边的太医,其处境也非全如人意,加上宫禁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有时太医则是首当其冲,难以逃脱,甚至带来杀身之祸。
历史上的太医,真的不愿意进宫伺候皇帝吗?
中国人一直就有种吃皇粮的追求,倒不是官家的俸禄有多么丰厚,主要在于收入稳定。在古代,想吃皇粮的路子,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通过考试考个功名,然后做官,另一种则是入宫当太监。科举考试虽然可以取得功名,但是难度系数太大。当太监虽然容易,但不到没办法,谁乐意挨那么一刀呢?不过,除了科举和太监,还有一条路子,也可以吃皇粮,那就是当太医。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太医居然是一个没人愿意当的职业,不说别的,明代名医李时珍曾经当过几天太医,但最终还是选择做个游方郎中。那么,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医?在没有西医的年代,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所能依靠的,只有中医。中医的形成历史和西医截然不同。中医属于经验医学,所谓经验医学,顾名思义,指的是依靠数千年经验,不断积累而成的一门医学体系。
而对于中医本身来说,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是提高自己医学水平的不二途径。而在古代的条件下(尤其是生物科技不如当代的局面下),给人治病能治好的概率其实非常有限,如果给平头百姓治病没治好,可以溜之大吉或者不收诊费糊弄过去,但如果给皇帝或者其他什么皇亲国戚治病没治好,那可就不是溜之大吉或者不要俸禄的下场了。闹不好,这是要掉脑袋的。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太医所要诊治的疾病种类,决定了太医的工作不好做。比如慢性病。慢性病,包括今天的风湿,还有咽炎这类疾病。这类疾病在当代根治尚且困难,而在古代,老百姓是不会花钱治这种病的,而达官贵人不差钱,会选择治疗这种病。而这种病当然治不好的概率大,治不好太医少不得要挨一顿板子。又或者比如富贵病。和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不同,太医所要服务的对象,都是营养过剩之流。这在古代怎么治?
因此说,古代太医的工作,基本上可以用冒着生命危险来赚口吃的来形容。并且风险系数不比当土匪低。而对于医生来说,这就面临一个机会成本选择:当太医和在江湖上混,都可以养活自己,但是跑江湖风险不大,而当太医风险系数过高,需要整天提心吊胆的,两相对比,太医这个没什么优势。因此,在古代,太医成了没人爱做的职业。
历史上的太医,真的不愿意进宫伺候皇帝吗?
因人而异。有的人认为伴君如伴虎,故会选择安稳而不愿进宫。但这种人是少之又少的,宛若考取功名是古代书生寒窗苦读十年的奋斗目标,太医也是如此。风险越大利益也就越大,能够进宫伺候皇上,若能得到君恩,那他的一生就可以风光无限。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摆在自己面前,若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又何会拒绝呢
历史上的太医,真的不愿意进宫伺候皇帝吗?
伴君如伴虎啊
历史上的太医,真的不愿意进宫伺候皇帝吗?
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
很多人奇怪,拥有最好太医的皇帝,在古代,往往都不长命,这是为什么呢?
伴君如伴虎,这不是说说的,特别是太医这个极为特殊的职业,更是如此。
现在的医疗条件这么发达,动个手术,就要签订一个同意书,古代太医你敢让皇帝签这个,你敢给皇帝乱用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都是保守又保守的疗法,万一有个差错,你保守疗法,最多也就是你自己死而已,你要是冒个险被人认为是弑君,那么搞不好,九族都没有了。
太医这个职业有多危险,这么说吧,看看华佗的下场就知道了。
作为当时天下最著名的医生华佗,自持水平高,而且也是民间医生不懂太医那一套,对曹操实话实说,结果如何?
华佗还没有把曹操怎么样呢,仅仅是表达出准备采取危险的方法治病,也就是一个方案而且属于告诉了曹操征求意见的阶段。
正常人想曹操采纳就采纳,不采纳就算了,但华佗结局如何?
就提出一个治疗方案,就被杀了。
你觉得太医这个职业到底有多危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