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压枪在现实中真的存在么?
当然存在,虽然比较夸张,游戏中这方面也算是对现实的一种反馈,多少也算是反映出了枪支的操控问题。
只不过现实中并不存在个往下压的鼠标,而是更强调战士对武器的整体把握,它涉及到射击经验、肌肉调整等很多反应。
或者我们可以说,这叫“控枪”,而非“压枪”。
现实中的枪械是一种化学能武器,子弹被置入枪膛,然后枪机活动撞击子弹底火,子弹发射药爆炸,推动子弹出膛。
在这一系列运作动中,枪械会因为发射药爆炸产生震颤,会因为枪机运动发生抖动,还会因为子弹的后坐力产生跳管。
一般来说,枪械子弹的发射频率越高,这些情况就会越严重。
有时候它还与武器的设计有关,比如弹药威力过大,枪械过轻等。
反过来,人们也可以用设计来克服,比如某型冲锋枪,采用了偏转后坐力矩的方式来“压枪”,效果如何咱放一边,这种思维在枪械设计中并不少见,因为它是最重要的“需求”。
最浅显的例子是汤普森冲锋枪,这款武器在1921年被设计出来,因为在部队没有竞争过勃朗宁BAR,所以转为在民间大肆铺货,成为街头黑帮争斗的工具。
人称——芝加哥打字机。
“芝加哥打字机”火力猛烈,近距离极为凶悍,威名赫赫。
但它有个毛病,可控性能太差,在连续扫射时,枪口上跳严重,很容易就给对方来个人体描边。
与其它9mm帕拉贝鲁姆弹的冲锋枪不同,汤普森M1921采用了美国人最爱的.45acp子弹,即11.43mm手枪弹。
.45acp也许用在勃朗宁的撸子上面没什么,手枪本就是一下一下抠的。
但放到冲锋枪上,放到一款射速达到每分钟900发以上的武器上就不行了,汤普森沉重的近5公斤枪身也压不住。
虽然通过采用大弹鼓,可以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连发时枪口上跳造成的影响还是影响了射击。
据说有的黑帮硬汉为了让“打字机”更稳定,不使用小握把,而是用手帕抱住枪口前段开枪,这也算是一种压枪了。
后来,为了弥补这个大问题,汤普森公司在1926年给汤普森增加了一个“卡兹补偿器”(Cutts Compensator)。
安装了补偿器的枪支,被称为M1921AC,它其实就是个枪口制退器。
有些别的大枪也会使用这种制退器,比如上图的雷明顿Model 11,人压不住,制退器来帮忙,非自动枪为了保持精度,对稳定性也有要求。
制退器能引导枪口能量的方向,从而一定程度上遏制住武器的那些不稳定摆动、
汤普森的制退器开口在上方,所以部分枪口能量便能往上方宣泄,继而起到往下压住枪管的作用,很好的抑制住了冲锋枪的连发上跳。
后来战场上的汤普森M1和M1A1型号,属于减配的乞丐版,它们限制了枪机回膛速度,将射速控制到700发/分钟,取消了枪管散热片和卡兹补偿器,甚至连弹鼓都改为制式弹匣。
这种汤普森回归了原本,但射速降低了,战场上也没那么多可挑剔的,有经验的士兵也能很好的HOLD住冲锋枪。
不过也正因为汤普森比较难“压”,可控性差,还贵,美军便干脆给次级部队研发了M1卡宾枪和M3冲锋枪,否则那些司机、医生、技术人员真心用不来,还浪费。
这两种武器可控性极为出色,虽然没有汤普森那么猛烈,但上手性特别高,连后方医院的女护士都能抄起M3冲锋枪打连发,连训练时间都可以减少。
M3冲锋枪所用的弹药,甚至弹匣都与汤普森一模一样,它的奥秘在于进一步降低了射速,从而不至于让枪械的能量在短时间过度集中,从而让人能轻松控制。
德国人就比较聪明,他们研发的突击步枪Stg.44很干脆的使用了中间威力枪弹,比全威力枪弹更好操控,从而实现了步枪的连发。
而同样的问题美军到越南战争时才明白过来,他们的M14突击步枪,以及全北约按照标准生产的FAL步枪,统统都采用了7.62NATO全威力子弹,以至于战士们根本没法拿这些步枪打连发,多壮的汉子都压不住。
不是开玩笑,全自动状态的M14和FAL只能四处乱喷子弹,美军后来干脆取消了M14步枪的全自动拨片,改成了无法转动的圆凸,人称“贞操锁”。
有的部队实在舍不得自动武器被锁裤裆成半自动,便留下了部分拨片,由连排长控制,分发给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士兵。
后来美军换装了小口径的M16步枪,但5.56NATO弹在连发时依然不那么舒心,为了阻止新兵浪费弹药,美国国会将全自动步枪改成了三连发点射。
(此后三连发与全自动在美军枪械上轮番的换台,直到今天还在唱对台戏)
机关枪其实也是个例子,比如MG42通用机枪,放在不同的脚架和固定位置上,它可以扮演不同的武器角色,但其性能的差异也是巨大的,重架打得更远,更稳定,硬性固定的枪架有效的遏制了射击效应。
总的来说,枪械武器并不是一件容易掌控的东西,无论是自动步枪还是冲锋枪,乃至机枪、半自动步枪、大栓,存在射击就存在武器的射击效应问题。
这不光需要武器的设计来解决,还需要士兵通过严格的训练,不断去熟悉和适应武器,并且锻炼出自己的对应肌肉,形成身体记忆,以保证在射击时,能够最大程度的掌控武器。
游戏中压枪在现实中真的存在么?
正确流程是找掩护卧倒/蹲下并点射/单发射解决目标。
现实中估计没几个人能像游戏里那样压枪,但多数士兵能做到用力据枪来降低枪身抖动对精度的影响。不过这也远没有游戏里的"压枪"技术高超。现实交战距离通常都在在百米级别,枪口动一毫米子弹可能就偏了两个身位,有精力练习出这么牛逼的微操能力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把枪据稳呢。
游戏中压枪在现实中真的存在么?
压枪还是需要的,据枪瞄准、连射控枪、携枪战术、移动射击等这些都需要通过练习掌握的。
练习压枪前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压枪,压枪是因为射击时枪口上跳。
枪口为什么上跳呢?枪支的后坐力来自枪管轴线,像阿卡系列步枪,为了使射手能够舒适瞄准,将枪托设计为倾斜向下,因为人的眼睛与枪托抵肩位置有一个高度差,为了抵消这个高度差就只能降低托腮位置,这就造成了枪管轴线稍高于枪托,枪支在后座时由于力矩的原因造成枪管上跳,力臂越长枪管上跳幅度越大,单发射击时枪口上跳后下一发可以调整,连发射击时如果射击经验不足或控枪不稳枪口会连续上跳,到最后枪口都不知道跑哪去了。
现代的无托步枪比如中国的95、法国的法玛斯、奥地利的AUG等,直托步枪M4系列AR等,有的通过增加瞄准基线抵消肩膀与眼睛的高度差,有的是通过安装光学瞄具,枪托与枪管轴线位置一致,单发射击几乎不会造成枪口上跳,连发射击时上跳幅度也是非常小的。
所以说无论什么枪在射击前都是需要练习的,跟射手也有一定关系,再优秀的射手在射击时也不可能完美控制住枪的。
游戏中压枪在现实中真的存在么?
存在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一样,首先压枪就是为了减少枪口上跳,使着弹点集中不出现子弹打飞的情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枪托与枪膛不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子弹飞出去的后坐力,会使得枪身会以枪托为支点形成一个向上旋转的力,也就是枪口上跳,ak系列大多用的是全尺寸步枪弹,威力更大,表现也更为明显,所以ak74的枪口会有一个斜面切口,用火药在枪口爆燃时产生向下的力去抵消一部分后坐力,而AR系列,除了早期的m16a1到a4,其余的枪托和枪膛枪管基本在同一条直线上,后坐力是直线向后的,所以AR系列的枪感觉后坐力要小很多,枪口上跳也没那么严重,还有很多人熟知的大狙巴雷特,枪托也是和枪管在同一直线,但是单纯靠人体是抵挡不住那么大的后坐力的,所以配备了巨大的枪口制退器,靠火药的反冲减小后坐
游戏中压枪在现实中真的存在么?
不存在的。兄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