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崇祯不自杀会反败为胜吗?

在中国历史上,明末崇祯皇帝的死,一直被很多人当做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在诸多亡国之君里,崇祯皇帝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一个。

甚至就连很多后世的史学家,对于崇祯的评价,都是有道无福这四个字。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崇祯当时面对李自成的围困,未曾选择自杀的话,或许明朝还有机会。

那么,如果崇祯没有选择自杀的话,从后世的史料分析,到底有没有可能翻盘呢?

1.明之亡,实亡于党争

在历史上,明朝灭亡的标志,就是李自成带领起义大军打下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死。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崇祯当时能忍辱负重,在起义军入城之后,逃出北京,去南方再立朝廷,明朝还是有能力继续延命的。

闯王进北京

这种可能不是没有,但到底有多大,其实真不好说。

明朝的灭亡,看似是一个巧合,看起来似乎是因为崇祯皇帝运气实在太差,遇上了各种倒霉的事情,所以才最终灭亡。但实际上,偶然当中蕴含了必然。自从崇祯皇帝登基开始,接过来的就是一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

想收拾好这个烂摊子,难度实在太大。

崇祯帝之前的三任皇帝,每一位都堪称是败家小能手。

爷爷万历皇帝,智商很高,但是二十年不上朝,搞得国家近乎瘫痪。更要命的是,万历年间三次大战,彻底打光了之前张居正改革攒下的家底。老爹泰昌皇帝,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不负责任。哥哥天启皇帝,一心沉迷于木匠活,在位七年,一样不愿意管事,把朝政全都丢给大臣和宦官们去打理。所以等到崇祯即位的时候,接下来的不但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摊子,还附带赠送了一个魏忠贤。

这种局面,就算是把历史上那几位有名的开国皇帝换过来,一样头皮发麻。

在国力上,崇祯接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入不敷出。而在外面,有女真虎视眈眈。再加上恰好遇到的三百年一遇的小冰河期,国内要么就是干旱,要么就是洪涝,少有正常的年份。百姓没吃的,那就只能起义造反了。

但实际上,这些其实还都只能算是次要原因。

真正让明朝积重难返,让崇祯帝再无回天之力的,其实是党争。

明朝的灭亡,从某种程度来说,党争才是最大的原因。正是因为党争,崇祯皇帝不管是处理农民军起义,还是应对北方虎视眈眈的女真,都无法真正施展开拳脚。崇祯帝上位后,由魏忠贤领衔的阉党一家独大。原以为打掉了阉党,朝政就能太平了。但谁都没想到,打散了阉党之后,下面的官员仍然在各自结党。大家也不管朝政到底如何,最关心的,只有如何和政敌做斗争。

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换了十九个首辅。

官员体制已经烂到了骨子里,谁都救不了了。所以,就算崇祯逃到了南方,依然要面对明末腐烂的官员体制,而且或许还要加上一个藩镇割据。到了南方另立朝廷,局面只会比在北京的时候更惨。

2.崇祯皇帝运气太差

崇祯皇帝固然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说刚愎自用,性格多疑。这些性格缺点,也确实在明朝灭亡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影响。

但是,如果是跟历史上的诸多亡国之君相比,崇祯皇帝的表现,真的算是很优秀了

据说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曾经给崇祯发过一份檄文,上面写了八个字:嗟尔明朝,气数已尽。如果纵观崇祯皇帝这一生的话,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明朝灭亡的时候,真的好像就是气数已尽了。崇祯在位的十七年,运气已经差的不能更差了。

恰逢三百年一遇的小冰河,中原到处都是天灾。

《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如果没有这些天灾,就算吏治再腐败,老百姓好歹还有口吃的。如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大概也不会起义了。

而且更为讽刺的是,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年年都是天灾。可等到满清入关后,顺治登基,气候却忽然一下子好了很多。至少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再没有太大规模的天灾。

除了干旱或是洪涝之外,更要命的是,鼠疫。

从崇祯六年开始,陕西开始爆发鼠疫。这场鼠疫,很快扩散到河北继而传遍全国。

要知道,在古代,鼠疫这玩意儿基本就是无解的。欧洲当年最恐怖的黑死病,便是鼠疫造成的。崇祯十四年,鼠疫正式传到了北京。保守估计,北京当时因为这场鼠疫,至少死掉了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也正是因为这场鼠疫,导致李自成围困北京的时候,京城附近的卫戍军队,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如果当时明军未曾感染鼠疫,以李自成当时率领的农民军的战力,其实根本就打不下城防牢固的北京城。

整个崇祯年间,中原大地上天灾就从来都没断过。

天时不在明朝。

3.崇祯有机会,但是真的不大

客观来说,从崇祯登基之后,其实有很多机会,能够逐渐平息这些混乱的局面。但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崇祯一个都没抓住。

崇祯面对的最大的三个问题:女真、农民军起义、党争。这三个问题,如果崇祯能够只面对一个或者两个,或许还有机会。比如说,听从建议和女真议和,专心应对国内的问题。或者向农民军妥协,在李自成围城后,接受农民军的和谈要求,封李自成为王,同样也能给明朝带来一定的喘息机会。

但是,这两个方案,最终都因为朝臣们的强烈反对,最终只能放弃。

明末奸相温体仁

不过,我们倒是也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崇祯并没有自缢,而是事先逃到南方,会不会有机会呢?

如果崇祯真的到了南方的话,那么接下来,长江以北估计很难守住,会全部落入李自成或者满清的手中。而在南方,崇祯虽然暂时可以做到坐山观虎斗,但从后面南明的表现来看,恐怕日子依然不会很好过。

除了党争之祸依然延续外,地方军事将领的割据,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如果崇祯当时真的选择迁都,去南方另立朝廷的话。那么接下来,中原面对的,很有可能是再经历一次南北朝,长时间陷入分裂当中。

如果明崇祯不自杀会反败为胜吗?

好多人都会提出质疑崇祯皇帝如果不自杀,会反败为胜吗?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起码要考虑逃走再徐徐图之。其实崇祯不自杀话绝对是能逃走的,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帝王都将王朝命运最坏的情况考虑在内的,专门设置逃生通道是很常见的。其实当时崇祯所处的条件完全可以走掉,虽然当时李自成大军已将京城围得的水泄不通,但越是胜利在握闯王军士也是越加的掉以轻心。 当年朱棣也是将当时的京城围得水泄不通,朱允炆不照样成了露网之鱼,或许很多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毕竟朱允炆下落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朱棣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身也间接证明一个京城被大军围困,一个逃走是有希望的。如果崇祯能够逃到南方,以天子诏令让当时明朝军士回归南方休生养息,毕竟当时很多手握重兵的将军是在看局势,清康熙四藩势力大家通过各种形式演绎也见识过了,更还有很多效忠大明的各路势力,崇祯未死,他们必然遵从皇命。北方李自成肯定会于清军交战,清军一直想入土中原,历史结果也告诉我们李自成的军士没法与清军抗衡,毕竟只是农民义军。李自成虽然战胜不了清军,起码也能抗衡一段时间,当两败俱伤之时,崇祯皇帝完全可以一举夺回天下,此时灾难已过崇祯何愁不可定国安民。这种形势下天下会鹿死谁手未尝可知。

如果明崇祯不自杀会反败为胜吗?

崇祯皇帝不自杀,反败为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说没有可能。为什么这样说哪?我们从当时的形势、明朝的财政、朝堂的状况、军队的情况和崇祯个人的性格上做一简单分析。

1.李自成起义军的压力

李自成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在西安登基称帝,三月十七日就攻到了北京城下,一路可谓势如破竹。在北京城里如热锅上蚂蚁的崇祯皇帝面对这种情况,毫无办法,天真的还想与李自成谈谈,看看能不能解决目前的危机。

谈,可以,但崇祯皇帝看到李自成开的谈判条件,立马就心灰意冷,知道大势已去,不可挽回。李自成的开的谈判条件是什么哪?看看李自成西安登基大顺皇帝的诏书是怎么对崇祯皇帝提要求的:“尔能体天念祖,度德审几,朕将加惠前人,不吝异数。如杞如宋,享祀永延。”那意思就是说,麻溜点,你要顺应天意,赶紧退位吧。

这对一直秉承“天子守国门、君主亡社稷”的明朝皇帝来说,比死还难受,对崇祯皇帝来说,更是如此。面对这样的压力,崇祯皇帝唯有一死,逃跑苟且偷生再图复国,都是不可能的选项。

2.清军对明朝的进攻态势

1636年,清人已经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建立了清朝,李自成进攻北京时,清朝正处于正是多尔衮摄政时期。此时的清朝已经积蓄了强大的八旗军,不仅占领辽东,而且经常入侵骚扰河北、山东等地,不但烧杀掠夺,还几度围困北京城。可见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切切实实的威胁到了明朝的生存。面对这样的形势,被李自成起义军打的溃不成军、士气低落的大明朝,几乎是处于四面楚歌之中,崇祯皇帝就是不自杀,面临清军的虎狼之师,也只有失败的份。

3.南方的态势

如果崇祯皇帝不自杀,逃到南方去,情况怎么样哪?我们看看南方的情况。大致上崇祯皇帝可以具有有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基本上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还是富庶之地。但为什么依然会失败哪?就南明那些残余势力,面对这样的崇祯皇帝,能不能整合那些林立的派系和重试军民的斗志,都是问号,而且极大程度上是惊叹号!

4.明朝的财政状况

《恸余杂记》:“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天下闻而惑之。以为先帝宫中有藏金如许,足支数十年,而顾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即甚昏愚,亦不至此。吴喧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锦衣卫佥事王世德这样说:“廷臣动请内帑,夫内帑惟承运库耳,钱粮解承运库者有,一曰金花,二曰轻赍。金花银所以供后妃金花,宫人宦官赏赍。轻赍银所以为勋戚及武臣俸禄随发,非唐德宗之私库,聚而不散者,安有余资?野史谓城破时尚有大内积金十余库,不知十余库何名?承运库外有甲字等十库存方物也。城破时惟车裕库珍宝存耳,乌有所谓十余库基金者?而纷纷谓上好聚敛,内帑不轻发,其不冤哉?!”《崇祯遗录》

看到这里,真实的记录了当时崇祯皇帝的手里基本上没钱了,打仗打的就是金钱,没钱谁给你卖命啊?所以崇祯皇帝这个时候已经无力调动军队支撑了。

5.朝堂的状况

再看看崇祯皇帝的朝堂情况,面对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城时,这些军国大员们的反应。坐在破旧龙椅上的崇祯皇帝,问大殿里那些群臣们,对目前的形势有啥解决办法时,一个个默默无语;当崇祯皇帝提出国库空虚,要大臣们拿点私房钱时,一个个哭穷的不得了。面对这样早已离心离德的团队,崇祯皇帝就是活着,也无力让大明朝回天。“诸臣误朕至此。”“文武官个个可杀,百姓不可杀”都是崇祯皇帝的感言。

6.军队的情况

此时的北京城,守军面对气势汹汹的大顺军,早已经心无斗志,失败就在须夷之间。

而北京外围的军队,要么被李自成的起义军吓破了胆,要么拥兵自重,崇祯皇帝根本指挥不动,要么投降了清军,反而成了进攻明朝的急先锋。

最重要的是,崇祯皇帝因为自己的失误,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帅,早被他杀了个干干净净,手下早已经没有可用之人。

因此,即使崇祯皇帝不自杀,也翻不了盘,因为他手里没人了,无论什么时候,人,才是最决定性的因素。

7.崇祯皇帝的能力与性格

崇祯皇帝虽然个人非常勤政,但他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无识人之慧眼,无用人之法度,空有治国之心,却无治国良才,即使活着,崇祯皇帝自身的这些硬伤也根本改变不了,所以,想反败为胜,也只是想象而已。

综上所述,即使崇祯皇帝不自杀,起义军也会追杀到底,清王朝也不会给他休养生息的机会,大明朝崩溃的政治军事和财政,也不足以支撑崇祯皇帝继续执政,尤其的涣散的军心民心,早已经如覆水入地,难以收回了,崇祯皇帝没有翻盘的可能性了。

如果明崇祯不自杀会反败为胜吗?

一个王朝的灭亡,永远不可能因为一个因素而导致的!

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在一瞬间爆发,而走向崩溃的!

要知道当时明朝正是小冰河时代,人民军起义不断!如李自成等人!

再加上,边外满族寇边!雪上加霜!

这才是明亡主要原因

而崇祯面临的困境,不言而喻!

如果他逃离京城,定都南京!划江而治!只能苟延残喘一时,

在满人,彻底消化北方后,那么就是南方末日了!

原因有很多种!

1,汉奸太多,明大将洪承畴尚且背叛,况乎其他人

2,起义军不断涌现,一步步针对着末代明朝廷

3,朝廷将领在与北方满人方面对比,略有逊色!

4,政治上,贪官污吏,地主豪强太多,动摇了统治

综上所述,明代灭亡,已经成了无力回天的局面了

如果明崇祯不自杀会反败为胜吗?

不能。

崇祯帝在李自成起义军打进北京的时候,选择了在煤山上吊殉国。崇祯的去世也就意味着大明王朝的灭亡,虽然有南明偏安一方,但是南明所建立的政权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内部斗争严重,那么若是崇祯南下,逃到南京,他有可能反败为胜吗?

答案是:不能。主要原因有五个:

民力怠已,老百姓并不支持明朝;

明朝末年的天下已经是苦不堪言,大多数的农民阶级都是非常准憎恨明朝,而地主虽然支持明朝,但是他们很多都是自私自利的代表,对明朝不会全心全意的支持。

崇祯继位之后,连连的战乱和天灾,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这种情况下广大的农民为了生存,就会加入到农民起义军队的队伍中,所以即使朱由检南下,逃到了南京,他也得不到广大的农民支持。

割据分封,地方实力派做大,不听中央调遣;

明朝末年的军阀割据基本已经形成,当李自成率领大军进攻北京的时候,崇祯曾经要求五方勤王,但是只有山东一路北上,其它的诸如吴三桂、左良玉等人都是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的调遣。特别是左良玉他在后来直接反对南明的统治,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结果病死于九江舟中。

地方坐大崇祯是不能扭转的问题,而明朝的帝王前有杀于谦,后又杀袁崇焕,这些都足以让地方大员寒心,所以即使崇祯南下,这些地方还是不会听中央的调遣。

不团结,党争是明朝的大问题;

明朝末年的党争一直是以个大问题,南明朝的马士英、阮大铖与东林党之争,一直没有消停,左良玉起兵的原因之一就与党争有关。这个问题一直到明朝灭亡都存在,而且不会因为崇祯南下明朝的党争就会消失。相反崇祯一旦离开北京,他的结局可能是连最后的尊严都保留不住。

民族心薄弱,反抗没有宋朝那样有骨气;

经历了蒙古建立的朝代之后,明朝的文人骨气已经不像宋朝那么强烈,虽然有扬州抵抗战,但是毕竟少数,因为经历蒙古统治之后,文人的气节也有所改变。最为关键的是,明朝的统治对思想压迫比较厉害,尤其是反抗精神被遏制,这就使得明末的抗击不像宋末那么壮烈。

清朝比金国更加具有完整的政治构架,后方稳定。

南宋建立的时候,是属于绝境重生,虽然国土沦丧很多,但是至少宗庙得意保留,而南宋能生存的很重要原因是金国的后方不稳定,加上南宋的岳飞、韩世忠等人的英勇,给了南宋重新建立创造机会。

清朝则不同,虽然是摄政王当政,但是中央集权比较厉害,没有出现内乱,对外也有比较明晰的政治治理方案,所以能对南明进行连续打击,南明的生存空间不大。

明朝从党争的那一刻起,失败就是必然,崇祯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是他的猜忌已经是君臣离心离德,而明朝的贪污腐败早已经是民不聊生,失去了民心。所以即使崇祯南下南京, 他也不过改变明朝的命运,而他也终将成为大明的殉葬者。

如果明崇祯不自杀会反败为胜吗?

明朝朱棣皇帝武装夺取帝位之后,面临建文帝一样的问题——削番,但这是他造反抨击的东西,所以只能以天子守国门担第一责任,解除亲王拥兵自重。政治学烂账,说明了低端文明的丑陋。

崇祯做为天子,他有天子守国门的祖制约束。面对闯王大兵奔来,以及满清长期虎视眈眈;他确实应该迁都南京,以保证皇帝体制只有一个脑子管用的安全性。就怕但是 ,他多么希望臣子在朝会上反复跪拜劝谏皇帝以社稷为重尽快迁都南京!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就乱杀功臣,侮辱大臣,当庭打屁股,习惯满门抄斩臣子,剥皮实草立在那里吓唬大臣;谁敢跟皇帝说这些?!劝皇帝走可能要死,劝皇帝留京可能也要死;索性打死也不说,您自己个决定吧!皇帝威名受损必有替罪羊 ,给皇帝带高帽也得垫尸骨,黑呀!

不上吊,崇祯皇帝往哪里逃?京城被围能否逃的出去?迁都要趁早。

这崇祯穿打补丁的龙袍,杀前方大将袁崇焕;装逼、少智、乱授权蠢人一个。执政17年,年富力强,把政权自己葬送。皇帝体制特点就是智慧不足(只有皇帝这一个脑袋可以正常使用)、自由匮乏(创造力因此匮乏)、装神弄鬼(君权神授)、弱肉强食(君欺臣、男欺女、父欺妻和子女)、没有道义和良知(皇帝哥哥土木堡被俘虏,弟弟登基就不下来,哥哥被释放回来却被软禁)。这样一个低端文明的政治权力灭失有何必要唱挽歌?

按说皇帝集权可以调动资源搞些大名堂,但除了欺压草民方便似乎只展现了愚蠢。大名堂需要大智慧,一个脑袋?洗洗睡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