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造反,能否成功?
韩信在历史上,素来有着兵仙的美誉。从胯下之辱和漂母乞食,到垓下十面埋伏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再到最后未央宫被杀,韩信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同时也是让后人扼腕叹息的一生。
而在韩信领兵打仗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韩信曾经有很多机会,可以割地自立。比如在韩信被封齐王后,从实力上来看,完全可以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只不过后来韩信拒绝了而已。
这也成了后人最大的一个遗憾。
如果韩信当时真的选择自立为王的话,有没有可能,最后成功夺得天下,避免未央宫被杀的结局呢?
1.绝对有能力自立,但最后夺得天下的可能不大
韩信选择自立的机会,其实很多。自从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后,韩信帮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战略计划。
韩信灭齐示意图而在这个计划当中,韩信率军,睢水之战灭魏破代,帮助刘邦在彭城之战后,彻底稳住了阵脚。井陉之战后,东进灭赵,继而灭齐,彻底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
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最后绝不可能取得胜利。
在历史上,韩信灭齐之后,参加垓下决战之前,曾经派人去找刘邦,请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这个时期,韩信的一生达到了顶点,势力范围也最大。如果韩信真的选择反叛的话,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合适的时候。
而在正史上,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项羽派蒯通力劝韩信背叛刘邦,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
在这个时期,韩信占据齐国,并且和占据赵国的张耳一直互为援助。如果韩信在此时反叛,张耳绝对会倒向韩信。也就是说,韩信占据齐国赵国两大地域。在秦末汉初的时期,这两地恰好是中原最为富庶的地方,韩信如果自立,不但有足够的实力,能够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而是自身实力,甚至还可能是三者当中最强的。
如果韩信自立,绝对会成功。但是最后想要打败刘邦和项羽,夺取天下,恐怕就不大可能了。
2.韩信是个军事家,而非政治家
韩信在战场上无人可挡,在军事上的才能无与伦比。但是相对的,在政治上的才能,却完全可以说是近乎没有。
这一点,从后来韩信的结局,就可见一斑。
韩信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但却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所以,以一个杰出军事家的身份,韩信完全可以做到自立一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但是在这之后,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韩信恐怕就力有未逮了。
另外,韩信在政治上,过于犹豫不决,这也是他最致命的缺点之一。所以,就算韩信成功自立,在接下来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恐怕也很难压服手下众人,一定会遭遇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最后夺得天下的,一定不是韩信。
3.既不得民心,也不得军心
韩信之所以选择不背叛刘邦,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于他清楚,自己就算背叛自立,也根本不可能成功。
韩信不同于刘邦和项羽,虽然拿下了齐国和赵国,在实力上并不逊色于刘邦和项羽。但是,韩信最大的弱点,在于麾下没有足够多的嫡系。
韩信手下的将领,大都是刘邦派给他的,这些人愿意听命于韩信,也多半是因为刘邦。如果韩信拥兵自立,这些将领当中,很大一部分都不会支持韩信。在军心上,韩信会败的一塌糊涂。
而在民心上,韩信就更不占据优势了。刚刚打下的地盘,没有任何基础。齐赵两地,民心也不在他。
所以,韩信一旦选择拥兵自立的话,的确会直接改变历史的走势。甚至有可能创出一个三国时代,让历史重新退回到春秋战国。但是,韩信自立之后,最终的结局,恐怕依然是兵败被杀。
韩信造反,能否成功?
韩信造反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造反的时间。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稍纵即逝,关键就在于他能否当机立断。
1.如果答应了项羽的三分天下,那么成功几率很大从刘邦项羽的交战记录来看,除了最后一次垓下一役,每次刘邦都一败涂地,落荒而逃。所以,如果此时,百战百胜的项羽与新秀韩信强强联手,刘邦即便有张良、陈平等谋士,也将毫无胜算。
其实,项羽并非斩尽杀绝之人,从他屡次放过刘邦就可看的出来,除此之外,有军功之人大部分被封侯,所以项羽、韩信联手之后,大汉可能不存,而项羽、韩信将分享天下。
2.项羽死后,韩信立刻造反,还有一点机会为什么要强调“立刻”两字,因为自从韩信一路高歌,开拓北方战场,刘邦笑在脸上,忧在心头。刘邦自打与韩信秉烛深谈后,对韩信建议的战略大为赞许,再加上剧情完全按着计划发展,国士无双,萧何对韩信的评价绝非戏言。这么厉害的人物如果动了其他想法,刘邦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于是,项羽死后,刘邦违背垓下之役前许下的诺言,不但立刻夺走韩信的兵权,也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
如果韩信立刻造反,旁边的彭越也可能马上响应。那么刘邦也未必能对付得过来,所以说那时韩信还有一点机会。
3.刘邦登基后,韩信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刘邦登基后,封赏功臣。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将士本就为了利而来,刘邦坐拥天下,有的是土地和金银财宝。所谓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刘邦一摇钱袋子,那么去斩杀韩信的人将冠盖相望。
此时,韩信被迁,兵权没收,原来一手调教出来的亲信们也未必还能追随于他。所以,即使韩信有意造反,为时已晚矣。
结语:蒯通游说韩信造反之时,时间拿捏得可谓是恰到好处。
蒯通于韩信,就如范增于项羽。他曾经游说过韩信两次,韩信用其一计得齐地,已让刘邦萌生杀心,韩信未用其第二计,错失造反的最好时机,所以被刘邦反制直至见诛。一个错误的决定葬送了他的后半生,既然听用了蒯通的第一计,为何又不接受第二计呢?一个精通兵法、恣意沙场的将军,却不懂得权术,不知道君臣相处之道,韩信如此,其他悍将也如此,相反,那些长于此道的谋士张良、陈平却都得到善终。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高祖本纪》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韩信造反,能否成功?
韩信是个兵圣,是优秀军事家,但不是一个政治家,他的出道一半还得靠萧何的大力推荐,否则连崭露头角的机会都很难。因此,他还是有自知之明,可以向刘邦讨要假齐王,但不可能会造反。
就是在韩信统率一军的时候,一路高歌猛进,身边有人进言拥兵自雄,自树一帜,韩信没有采纳。一方面,他还是有知遇之恩,感激萧何和刘邦的厚遇隆恩;另一方面,他一路上过关斩将,都是除了楚霸王外的。假如都是和楚霸王对垒,双方对攻的情况下,没有绝对把握战胜项羽的。
项羽厉害的时候,刘邦打一次输一次,几乎一百战,输了九十九。项羽没有听从亚父谋士的计谋,否则,要战胜项羽是很困难的。
刘邦最后取胜,是靠着韩信、彭越、英布三大主力合围项羽,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军队形势和士气跌入最低点。
刘邦胜在善于集众人之长善将将,项羽输在狂傲地逞一介匹夫之勇。项羽同样是优秀军事家,但也是一个糟糕的政治家。继续保守分封制,任人唯亲,诸侯三心二意,军心涣散。刘邦才能最后施以致命一击。
韩信政治上不行,军事上和鼎盛之时项羽对拼的话,不一定稳操胜券。但是可能会起到搅局作用。如果出现三足鼎立,那就呈现大混战。也许刘邦没有那样大的机会完胜项羽,团灭项羽。但韩信也不一定会笑到最后。搞得不好,还是会出现三国演义,最后鹿死他手,都有可能的。
总之,韩信造反,可能史上多了一个争夺天下的匆匆而过的王,而少了一个名垂青史的兴汉三杰之兵圣。
韩信造反,能否成功?
首先要说,在历史的真实情况里,韩信没有造反,但刘邦杀韩信是应该的,韩信死的一点都不冤。如果韩信在蒯通游说下造反,能够打败刘邦的的可能性不大。韩信在秦汉两代是排名第一的大军事家。司马迁评价其为不世出,像孔子那样,几百年才出现一个这样的奇才,天下无双。但韩信绝非一个政治家。
韩信“逼迫”刘邦自己当齐王的时候,蒯通希望韩信被汉三分天下,韩信肯定为自己能不能独立而思考过。如果自己独立,肯定是楚汉齐三国鼎立,但肯定是三国里最弱的一个,韩信先被楚,后背汉,反复无常的小人是做定了。三国若亡,他的齐国肯定是第一个。但韩信肯定不会反、作为一个大军事家,大战略家。韩信应该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虽然领兵打仗天下无双。但其他行政,人脉,综合各个方面自己几乎是白板。在楚汉齐争天下的过程中,自己有可能第一个灭亡,。凭借个人实力很难胜出。兵败身死,身败名裂是肯定的。反之,无论投汉还入楚都会都是最大功劳、该集团获得天下后,他绝对是列土封王。然后就是公侯万代。然后自己就和上古时期的诸多功臣一样,有着自己的宗庙和社稷,子孙后代万世为王。韩信最终倒向刘邦。韩信默认了蒯通计划的可行性,他只是感情上无法接受而已。
首先要说的是蒯通游说韩信造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非韩信的利益,就好比韩信有一个亿,有人游说,我帮你理财,风险巨大,但回报丰厚,但韩信成功,蒯通和韩信共同获利,如果失败,损失就是韩信一个人的。韩信之所以不反,首先就是信心不足。韩信是有力背汉而无心背汉,而不是有心背汉而无力背汉,而韩信缺乏领袖气质和魅力,这不得说,刘邦就是一个极具领袖人格魅力的人。韩信半生孤苦,受尽冷眼歧视,一事无成。连漂母的一碗饭他日后千金偿还,更何况刘邦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的重用与厚待,简直相当于再生父母了。韩信谨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再就是作为军事家的韩信应该知道,蒯通是策略看上去很美,可行性很差,可以说是蒯通的一厢情愿,这个策略是建立在项羽不会被盟的基础上、就策略本身而言是为霸的策略,不是成天下的策略。
韩信也不具备造反的条件,刘邦表面放权,实际上刘邦处处提防。曹参和灌婴当时都在韩信麾下,韩信造反这些未必会跟随韩信,中途哗变倒有肯能。刘邦比韩信大26岁。除在军事方面之外,刘邦在各个方都高于韩信。刘邦有沛县的利益集团和新兴集团的拥护,项羽有七国老贵族的支持。韩信没有利益集团拥护支持,也没有自立造反的资本。造反不是韩信一个人的事情,他是一个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韩信从未建立起自己的嫡系班底和亲信军队,刘邦也会允许。韩信拿什么造反自立。将帅之才和帝王之能不是一个概念,韩信还是有些自知之明。
总之,韩信既无利益集团拥护,也没有嫡系部队,也缺乏领袖气质。从个人角度来说,韩信野心不大,韩信最大希望就是封妻荫子,没有当皇帝的意思,韩信野心,但是他并不愿意以背叛刘邦为代价成事。韩信的政治敏感度很低。韩信不会造反,即便造反也不会成功。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韩信造反,能否成功?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韩信造反,能否成功?
韩信与刘邦有一段对话:
刘邦闲下来的时候喜欢和韩信聊天。
有一天,刘邦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刘邦说:“你怎么样?”
韩信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刘邦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韩信这些话,虽然有溜须拍马之嫌,但总的来说还是合乎事实的,由此可以推测,韩信造反,很难成功!
如果分时间段来看,也许有时还有一线希望。
下面山野老人从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韩信占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的时候,反叛刘邦,还有一线成功的希望。
韩信占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这个时间段内,项羽虽然没有了昔日的威风,但是仍然不失一个强劲的对手。
这个时候,刘邦根本没有能力单独挑战项羽。
如果这个时候,韩信联合项羽,反叛刘邦,也许有一线希望。
如果韩信单独挑战刘邦,毫无胜算。
因为这个时候,刘邦手下还是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军。
刘邦的亲信之中有曹参、周勃、樊哙等,这些都是刘邦的死党。
如果韩信反叛刘邦,刘邦的这些死党会不惜一切地与韩信拼命。
除此之外,刘邦还有那些招降纳叛过来的将军。如英布、彭越等,就是这些人保持中立,对韩信也是威胁。
最重要到刘邦身边还有张良、陈平等谋士,还有萧何这位管家,这些人联合起来,韩信肯定不是刘邦的对手。
当时,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韩信坚定意志,不反叛刘邦。
后来齐国人蒯通主动游说韩信,韩信也是坚持不反叛刘邦。
韩信也许就是如他所说,刘邦对他太好,不忍心反叛刘邦。
除了这个原因,作为军事家的韩信,不可能不明白当时天下的大势。
也就是说,从天下大势看,韩信预判,就是自己反叛刘邦,也没有胜算的希望,所以一口拒绝了武涉与蒯通的游说。
二,垓下之战,项羽被消灭后,韩信反叛刘邦,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
垓下之战,项羽自刎乌江,刘邦没有了对手,如果韩信此时反叛刘邦,直接与刘邦争天下,已经没有了机会。
为什么这样说呢?
项羽消灭后,刘邦单枪匹马,闯入韩信军营,收缴了韩信的兵权。
此时,韩信反叛刘邦,手上没有一兵一卒,拿什么与刘邦对阵?
之后,刘邦又以韩信是楚国人,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
韩信不愿离开齐国。
刘邦对韩信说:“楚怀王是被项羽害死的。为了报答楚怀王,只好让你韩信回楚国为楚王。因为你韩信是楚国人,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情。让你韩信去楚国,一定会治理好楚国,这样长眠于地下的楚怀王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刘邦之所以执意将韩信调离齐国,是因为齐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再加上韩信在齐国呆的时间太长,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
韩信也明白刘邦的用意,但是拗不过刘邦,只好忍心离开齐国,回到楚国为王。
这个时候,韩信反叛刘邦,就毫无胜算了。
韩信在齐国有利益集团,但是离开了齐国。
韩信是楚国人,但是刚刚回到楚国,也没有多少人知道韩信。
尽管这个时候,项羽的老部下钟离昧隐藏在韩信身边,怂恿韩信造反。
韩信没有把握,不敢贸然行事。
三,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后,反叛刘邦,那是等于找死。
韩信回到楚国不久,刘邦又以韩信有意造反为由,将韩信抓起来,之后将韩信贬为淮阴侯。
这个时候,韩信想造反,实在是有心无力了。
后来陈豨到代国任职,韩信怂恿陈豨反叛刘邦。
可是,刘邦没有让韩信等来机会,就御驾亲征,消灭了陈豨。
韩信在京城天天期盼陈豨派人来联络他一同造反。
韩信没有等来陈豨的消息,却被吕后联合萧何设计抓捕了。
最后被吕后害死了。
纵观韩信的一生,虽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在政治上,却远远不是刘邦的对手。
如果韩信反叛刘邦,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拼杀,更为重要的是战场之外的政治角力。
在政治方面,可以说,韩信远远不是刘邦的对手。
所以,无论韩信军事才能多么优秀,但在政治上与刘邦相比,韩信只不过是侏儒。一旦韩信反叛刘邦,毫无胜算!
韩信造反,能否成功?
韩信其实在“造不造反”上徘徊过,但优柔寡断终究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韩信造反成不成功,要分两说,在不同情况下造反,结果会完全不同。
韩信如果在做齐王时搞独立,天下就会三分当韩信征战齐地时,向刘邦要了个“齐王”当,齐国大地被韩信彻底控制,此时,是个绝佳的独立机会。
当然,对于局势,韩信的谋士剻通比韩信看得更清,剻通怎么说的呢?
“……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夫足下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纠;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熟虑之!”剻通意思很明白,这是一个绝佳的三分天下的机会,有人、有钱、有地盘,此时不造反,再无好时机。
韩信动摇了吗?没有。于是,剻通再三建议,到了最后,韩信也许动心了,但他给自己找了个不造反的理由,那就是“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还给他封了齐王,再造反,说不过去。”
于是,就这样,韩信失去了绝佳的造反机会。
如果此时韩信造反,天下三足鼎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韩信和项羽只要不死拼,刘备就可能先被打惨,或被赶回汉中。
而项羽和韩信开战,项羽的胜算并不高,那么韩信的成功几率就会大增。
有人说,韩信的政治能力不行。确实,韩信政治上有些弱,但能够建国的概率还是很高的,至于能不能治理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韩信如果在刘邦统一后造反,成功的概率会很低老百姓面对连年战争,饱受战争之苦,从民意上来说,刘邦统一后,百姓不愿意再起战争。
而刘邦此时武将和谋士都不少,关键是没有像项羽般的对手了,比时韩信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已经减弱了。
这种情况下,韩信造反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
另外,刘邦也没有多给韩信反应的时间,很快就把韩信从齐王封成了楚王,韩信回到了自己老家,可谓荣归故里。
楚王还没坐稳,刘邦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降了韩信的爵位,让韩信从楚王变成了淮阴侯,此时,韩信就如同被拔掉牙的老虎。
有意思的是,韩信被调到长安后,还真有了造反之意,靠他自己显然不行了。于是,韩信暗通书信于陈豨,有意做陈狶造反的内应。
可是,陈豨是谁?造反的能力和本钱根本不够。于是,一不小心,韩信的小动作被吕后抓住了,最后被“钟杀”。
所以说,韩信来了长安后,韩信造反基本没有成功的概率。
韩信如果在做齐王时造反,成功概率比较高;如果刘邦统一后造反,成功的概率基本为零。
(我是蓝风破晓,喜欢历史和文化,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