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大类招生,有多少利弊?

大类招生以前只是听说过,直到身边有几个孩子上了之后,才有所了解。

邻居的儿子去年高考考了660分,报考了广州的中山大学,正好赶上中山大学第一年实行大类招生,大一的新生统一集中在深圳校区军训,军训完又集中到广州南园进行培养。

邻居开始对大类招生也不了解,孩子知道的也不多,当时家长以为,他这个高考成绩,去了大学应该能选到好的专业。

整个大一,他儿子就说非常卷,比高中还累,晚上经常要写到十一二点,特别是高数非常难,周末也很少能休息,赶上期末考试熬夜更是常态。

好在他儿子比较努力,经过紧张的等待,分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孩子说,剩下的三年如果不冲保研的名额,可能会轻松一些。他有个同学只因一名之差,就错过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看来中大大类分流还是很公正,很严谨的。

另一个亲戚的儿子在同济大学,上的也是大类招生,因为孩子大一有些放松,成绩不太理想,分流的时候去了一个偏冷门的专业,正在犹豫要不要转专业。

还有个朋友的孩子,当年是保送的清华,上了一年后发现不喜欢那个专业,申请转专业后又重修了一年,相当于大学要读五年,但申请转专业也是非常难的。

难怪张雪峰老师说,填报志愿真的比高考还难。

其实好大学就应该是这么卷,大类招生也有好处,学生可以通过大一的学习,知道自己将来真正喜欢什么方面的专业,以及在哪方面发展有兴趣和潜力。

大一相当于缓冲期,高分的不敢躺平,低分的学生也有逆袭的可能,这才是好大学选拔人才该有的样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