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在撒哈拉的那些传奇经历都是真的吗?还是她自己虚构的?

所有的自传都是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自传。

三毛在撒哈拉的那些传奇经历都是真的吗?还是她自己虚构的?

大家好,我是木木,三毛这个问题问我就对了。

三毛是一个富有才情,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影响了很多人,即便在今天,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她,想要像她一样去流浪。她们羡慕三毛的勇气,三毛也成为了她们心目中的偶像。

但是,我要说,三毛所写的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虚构的。

最初接触三毛,是从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开始的。我诧异于竟然有人,能够在漫天黄沙的艰苦环境中,将枯燥的生活过得如此有韵味。因此,我便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想要去了解她这个人,这个真正的三毛是怎样的。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市场上能见的《三毛传》我几乎翻了个遍。但是结果很令我失望。因为这些传记,大部分都是所谓的“三毛迷”们,通过把三毛自己写的故事重新整理,再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加以她们“富有文情”(添油加醋)的描写,得以成章,其实内容非常空洞。没有任何考据的资料,满篇只是煽情和辞藻。

后来我看到一本书,名为《三毛之谜》。后来才知道,这本书90年代曾出过一本,名为《三毛真相》,当时轰动很大。因为那个时候三毛名声依然很大,而这本书则似乎有“揭短”的嫌疑,因此作者被骂的很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是充实的。作者是一个旅行家、探险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由是他对三毛当时的好友、邻居等人走访之后,所写出来的合集。

读完这些书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推断,曾写了一篇名为《三毛:这个充满伤痛的女人,却给我们留下最美的回忆,最深的遗憾》的文章。现在告诉大家一些最基本的事实,与大家共享。

第一、三毛与撒哈拉

我们从三毛的书中,只看到了她的流浪与洒脱。却很少有人知道,三毛之所以能够流浪,是因为她有一个当律师的爸爸,家里很有钱。她是带着钱去流浪的。而且她在撒哈拉只住了两三年,之后嫌居住质量太低,三毛放弃沙漠,搬到大加那利岛。她拿出父亲给的钱,买下男人海滩的一幢花园洋房和一辆高级轿车,过上了高品质的生活。

第二,三毛与荷西

三毛实际上比荷西要大上八岁,而不是她书中说的三岁。三毛为什么会认识荷西呢?这是因为三毛在台湾失恋,其父出钱让她去西班牙留学散心,然后交代了自己的一个西班牙的朋友照顾三毛。而荷西就是三毛父亲这位朋友的邻居家的小孩。遇到三毛的时候,荷西还在读高中。三毛说荷西等了她七年,不能说没有文学虚构的成分。

而且两人婚后关系并不是如她书中说的那样好。荷西意外去世,是因为他当时的工作是潜水员的工作,他要挣钱养活自己。荷西去世的时候,三毛父母刚好去大加那利岛看他们,并且停留了半个月。荷西在三毛父母到达的第二天从工作地回来与之见面(第一次见丈人),但是第二天就赶回另一个岛上班,之后就出事了。其实两人当时关系已经出现了问题。

第三,三毛与笔仙

三毛晚期回到台湾,当时已经是大红大紫的人物了。但是这个时候她却再也写不出来好的作品,转而去拍了一部电影《滚滚红尘》,结果也很惨淡,并未能斩获什么奖项。

再后来,她开始去玩所谓“笔仙”、“通灵”等,去结识这方面的人事。偶尔在报刊专栏发表文章,也是淡而无味,无非是报社杂志借她的名声才给她发表。

以上大概是我读书中获得的一些信息,以及自己的一些所感所想。但无论如何,三毛的才华是不容抹杀的。但必须要提醒大家,文学中有虚构。曾在书上看到某位作家说过一句话,“所有的自传都是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自传”。

希望大家在读书的时候,不唯书,不尽信书,能够多多思考。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关注我,我是木木~

三毛在撒哈拉的那些传奇经历都是真的吗?还是她自己虚构的?

作为一个三毛爱好者,我只能说这些传奇经历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需要采风,三毛肯定在撒哈拉生活过,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这么有细节有生活感的文字。也有人曾经去三毛呆过的撒哈拉小镇去考证过,地名和生活习惯是吻合的。那三毛曾经在撒哈拉生活过,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她笔下的撒哈拉传奇经历,是不是她和荷西一起发生过的故事,这个就有待考证了。我们写文章的都知道。即使你记录昨天真实发生的故事。有时候可能会和真实有点出入,但我们心里很清楚。

更何况,撒哈拉故事是三毛和荷西的离别后,去美洲旅游疗伤后,回来写的第一个散文故事,经历恍若隔世的打击后,他再撰文回忆过去,肯定和当时的真实情况有所出入。

可能是撒哈拉那居民讲的很多故事,都写进她和荷西的故事了。好比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历史上很多牛人的光辉事迹都集合在他身上了。

她和荷西的故事和对白,肯定有虚构的成分。但是知道这些没有任何意义。就好像你明知道美国的科幻大片儿是虚构的,但你依然想去看。这说明,一个好故事能带给人愉悦的体验。所以三毛的撒哈拉故事也能带给我们美好的人生体验。

这是我个人理解,如有不同之处,欢迎评论互动。

三毛在撒哈拉的那些传奇经历都是真的吗?还是她自己虚构的?

刚刚看完《撒哈拉的故事》,急切的想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的体验。阅读过程中,越往后越觉得震撼,很多故事很有传奇色彩,至于三毛的故事是真实还是虚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更应该关注作品本身,而不是各种花边新闻。但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我查了一下资料。

首先看飞羊入井的片段,有很多旅行者追寻了三毛在撒哈拉的足迹,我也是拾人牙慧。

该旅行家专门去了三毛在撒哈拉的故居,也就是金河街44号,步行确实需要40分钟左右,他还看了下周围的方位,邻居罕地的羊栏依然存在,羊能通过矮墙爬到三毛家来,而且还有这样的一个“天井”,三毛所述无误。

这位旅行家又访问了三毛周围的邻居和众多书中出现的人物,对象除了有一部分人找不到之外,全部吻合,所以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绝对真实,这里质疑者可以闭嘴了!

但是我是带着问题来的,我对《死果》和《哭泣的骆驼》本身的真实性也产生了怀疑,特别是《死果》,好像还带有些灵异色彩,我查了下资料,死果中的项链确是真实,当地人对毛里塔尼亚的巫术也是十分了解,至于三毛自己是否经历过此事,资料中查不到,但是经过对三毛后期喜欢灵异神秘的经历,以三毛如此高智商的人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此事,她是不会信的,所以我认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仍不相信巫术,只有我亲身经历,我才会信,所以质疑者总是在质疑也有些道理。

最后《哭泣的骆驼》,三毛怎么这么巧,能够同时遇到在撒哈拉独立领袖巴西里和他的妻子,从开始到最后死,三毛都诉说的相当真实,是不是太巧合了?没有办法,我还是查了资料,目前说法不一,有人说没有巴西里这个人,但是有一个领袖和巴西里的死亡状态很像,就是三毛描述的“血肉模糊哦,脸都不像了”,是不是三毛记错了名字,或者他们对三毛使用了化名,我们不得而知。有人说确实有巴西里这个人,而且还写到了当地的教科书了,巴西里的家人名字全部吻合,这种说法就是说三毛百分之百的描述正确。两大观点虽然不一,但是都大多印证了三毛的说法几乎都是正确的。

由于我只看了《撒哈拉的故事》,所以对三毛的其他作品我无权评论,但是我认为三毛的一生是真实的、坦荡的,她的真性情告诉我们,她不会对我们说谎,请大家不要在纠结了,因为三毛说过她“心眼不盲,心亦不花”。

三毛在撒哈拉的那些传奇经历都是真的吗?还是她自己虚构的?

这个问题有些可笑,还有些薄凉。

三毛本质上是个文艺女青年,这个毋庸置疑。但她并不是一个小说家,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从行文上说是一本散文集,却不是小说。

三毛说她不会编故事,所以笔下记录的都是真实的自己。

可总是有人不信,去质疑那诗一样的生活,不可能真实的存在。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经历吗?

不,不是的。其实三毛的经历未必比所有人都震撼和不凡,很多人有比她更加丰富多彩的经历。

但这些人都不是三毛,没有三毛敏感而又纯粹的内心,也没有三毛单纯而又浪漫的性格。

就像,我们看一阵风吹过,树叶儿随风飘落,或秋或冬,有些许悲伤,就已经觉得自己多愁善感,是个挺靠谱的文艺女青年了。

但三毛想的却是要做那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这就是三毛和普通人的区别,是造就她与众不同的命运的致命因素,也是有人无法理解她在撒哈拉传奇人生和经历的根本原因。

那个最真的女子,并不屑于这些争论和质疑。所以,无论真假,你们开心就好。

三毛在撒哈拉的那些传奇经历都是真的吗?还是她自己虚构的?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喜欢上三毛,喜欢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喜欢她与荷西美到窒息的爱情,以及她笔下触动灵魂的文字。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打造出最美丽的家园,很多人心存疑虑,他们在沙漠的经历都是真的吗?

我只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那些经历是亦幻亦真的。

翻看了不少三毛传记,归纳起来,她与荷西是在1973年来到撒哈拉沙漠,当时的居住环境相当恶劣。

房子坐落在坟场区,对面是垃圾场,前方是一片沙谷,后面是一个高坡,远处就是浩瀚的天空。他们家在联排房子最后一幢,很小,站在门外看一眼就一目了然了。打开门,暗淡的走廊露在眼前,地是水泥地,糊得高低不平,屋顶好似随时能垮下来。一间较大的房子面向街道,估计只有几平方米,小房间放下床,只余下手臂宽进出的空间。

厨房、卫生间更是不必细说了,想要抽水马桶完全是妄想,拧开水龙头甚至没有一滴水,这就是“贫民窟”的标配。

面对简陋至极的居所环境,荷西急着问三毛对这个家的第一印象,她用近似愉悦的假声回答:“很好,我喜欢,真的,我们慢慢来布置。”

正如她书中所写“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闲,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乐命最是自由自在。”

其实,最初的环境一度让三毛泪崩,提水要去很远的地方,水桶很重,天气很热,每挪一步都感觉终点是遥遥不可及的黑点。有没有电完全靠运气,所以大半是没有电。黄昏来了,她就望着灰沙静悄悄的像粉一样撒下来。但是她恢复地很快,去镇上买了很多东西,动手改造他们的家。

荷西把这个家里里外外粉刷成洁白的,在坟场区内可真是鹤立鸡群,到正式结婚的时候,这个家,有一个书架,有一张桌子,货真价实的长沙发,在卧室空间架好了长排的挂衣柜,厨房有一个小茶几塞在炊事台下放油糖瓶,还有新的沙漠麻布的彩色条纹的窗帘。

三毛母亲邮寄来了棉纸灯罩,低低的挂着,晚上亮起来,朦胧而美好。林怀民那张黑底白字的“灵门舞集”四个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贴在墙上时,他们这个家,终于有了说不出的气氛和格调。

一年以后,三毛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宫殿。

他们家又陆续添了羊皮鼓,羊皮水袋,皮风箱,水烟壶,沙漠人手织的彩色大床罩,奇形怪状的“沙漠玫瑰”(一种风沙聚合的石头)。

三毛在后来的书里写道:与荷西在撒哈拉的日子,是她一生之中最快乐的日子,她像个小妇人一样过着她的婚后生活,每天等着出海潜水的丈夫归来,或有灵感了就提笔写作,再或者跟着当地的朋友去沙漠深处冒险,那些充满异域风情、乐观有趣的作品都是出自这个时期。

可以说是快乐的婚姻生活激发了她创作的激情。

但这一切截止在1979年9月30日,荷西出海潜水遇难。

此后的三毛一直无法走出失去爱人的悲痛,12年后,她选择了自杀。

汪国真说:“撒哈拉沙漠很大很美,她一定是迷了路了,再也走不出来,她迷路的那天,并没有下雨,可是很多人的心,都被淋湿了,从此,雨季不再来。”

我相信,去了天国的三毛回到了属于她的撒哈拉,那里有荷西陪伴,那里始终有爱环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