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中,叶芯为何是科长,方远还是个副科长呢?

机构不同。叶芯是博士,就职的又是最高法。

当远是区级法院,他干了十几年还是副科。

《底线》中,叶芯为何是科长,方远还是个副科长呢?

《底线》热播,剧中周亦安曾说过,叶芯是科长,师傅方远才是个副科长。为何周亦安这么说呢?这是有依据的。

剧中,叶芯的身份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干部,后下派到新南省榕州市星城区人民法院挂职为法官助理。按照《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1、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公务员入职后的行政级别是主任科员,相当于没有实职的正科级;2、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公务员入职后的行政级别是副主任科员,相当于没有实职的副科级;3、大学本科及以下,公务员入职后的行政级别就是科员。

叶芯出身于法学世家,父亲是盛名在外的法学教授叶存远。叶芯从国内政法大学博士毕业,考公或者特招进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入职的行政级别就是主任科员,没有实职的正科级。从行政级别上来说,周亦安说的一点都没错。

方远则是新南省榕州市星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星城区人民法院院长也就是副处级,立案庭就是个副科级科室,庭长行政级别是副科长。方远大学本科毕业,到单位从科员做起,到副庭长,再到庭长,就是副科长。从行政级别上来说,周亦安说得也没错。

为什么基层干部上升很难,省部级随便出来一个级别都比基层高好几级,单位的行政职级决定了工作人员的行政职级。最高人民法院是副国级,高级人民法院是副省级,中级人民法院是副厅级,基层人民法院只是副处级。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提拔晋升,起步就是处级干部。随便下派个干部挂职到基层,就是降维打击啊!难怪基层对上级部门下派的干部,颇有意见。

方远辛苦干了法官十多年,才是个副科级庭长。叶芯才大学毕业没多久,入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职级就已经比他高了,方远是远远输在起跑线上了,这也难怪周亦安要替师傅方远抱屈呢!

《底线》中,叶芯为何是科长,方远还是个副科长呢?

这个是和你的文凭和处于什么样的平台来决定你的职位和职级高低的。

一是叶芯法学博士毕业,分配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她学历高(方远称她为法条姐),博士毕业可以定为正科级(科长)、硕士毕业可以定位副科级(副科长),大学本科毕业可以定位科员,作为法学博士毕业的叶芯当然可以定位科长了,这就是起点高。而她就职的最高人民法院,就是法院系统的最高平台,博士毕业任职一个科长是很普遍的事,这就是平台大,能容得下有才干的人。

二是方远虽然是一个法院的庭长,但他就职在最基层的法院(一个地级市的区级法院),地级市的区委书记和区长才是正处级,那么作为地市区级的人民法院,院长、书记一把手才是副处级别,副院长也就是个正科级别,作为法院立案庭的方远算是区级法院俄中层干部了,属于副科长级别是他实实在在的身份,这还是他努力奋斗很多年才得到的结果。

这就是学历不同、平台不同所存在和带来的差异和距离。

这就是笔者的看法。

《底线》中,叶芯为何是科长,方远还是个副科长呢?

首先纠正一下标题,叶芯是正科级,而不是正科长;方远是副科级,而不是副科长。实际情况是:叶芯是方远的法助,但享受正科级待遇;方远是庭长,级别虽为副科,却是叶芯的上司。

在我国,级别和职务是两个概念,两者可以对应,也可以存在落差。举个例子,有一次在马路上看到一位执勤的老交警居然是“白马褂”(三监,享受处级待遇),而他的上司交通大队大队长才是一督(相当于副处或正科级待遇)。

所以,像这种职务和级别“不对称”的案例有很多,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首先进行职务排序,即职务高的为上司,职务低的为下属;如果职务属于同等级,再排序各自所享受的级别,级别高的排位在前。

延伸说明一下,《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中规定:直接从各类学校毕业生中录用、没有工作经历的: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任命为四级主任科员、四级主管、四级主办或者相当层次职级,定为二十四级;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任命为二级主任科员、二级主管、二级主办或者相当层次职级,定为二十二级。

简单概括一下,招录应届毕业生可对应给予相应的级别,一般硕士生可享受副科级待遇,博士生可享受正科级待遇。

不过话又说回来,很多地区在招录时都在招录条件中注明需要满足工作经验两年以上,这样一来,也就回避了《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换言之,假如你有硕士学历(非应届),录用单位可以给予你副科级,也可以不给,这个应该取决于招录单位的具体招录条件。比如,人家如果只是招录本科学历的科员,那么,就算你是硕士学历,有可能也会按照普通科员入职。

所以,提醒打算报考公务员的广大考生们,务必要仔细研究好招录单位的具体招录标准,有些招聘岗位虽然都注明本科以上学历,但其背后的学问可不是那么简单噢!

《底线》中,叶芯为何是科长,方远还是个副科长呢?

实际上就是平台论大小,自古相府门官胜七品,一个管门老头要胜过县令,那就可想而知,无需分解,答案明了。

《底线》中,叶芯为何是科长,方远还是个副科长呢?

热播剧《底线》中,叶芯是方远的助理、是方远的下级,但从行政级别上来说,叶芯是正科、方远却只是一个副科,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但从实际出发,看似本末倒置却符合逻辑。

先说一下方远:

方远就职于新南省榕州市星城区人民法院,职务是该院立案庭的庭长。我国法院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最高法设在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在省会城市或者直辖市、中级人民法院设在各地级市,而基层人民法院在市内各区或县级市。

方远所属星城区人民法院即属于基层法院的范畴,行政级别上属于副处级单位,院长属副处级。

具体到方远,他是基层法院立案庭的庭长,立案庭是打官司的第一道门槛,民事或行政案件能否立案或受理,都是立案庭说了算的。

立案庭只是星城区人民法院的一个部门,除此之外还设有刑事或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审判监督庭、执行庭、办公室、政治处、法警大队等各部门。

虽然方远是立案庭“一把手”,但立案庭仅仅是一个副科级科室,尽管方远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法院工作,从科员干起,一直到副庭长、庭长,但限于科室级别,职务为立案庭庭长的方远在级别上只能是“副科级”,尽管工龄已有十几年。

好在方远是“员额法官”,待遇有保障的同时,根据《员额法官动态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法院审判部门的中层干部一般优先考虑员额法官。这就意味着晋升渠道虽窄,但方远依然有晋升的空间,比如方远的师傅张伟民副院长已经58岁面临退休了,方远被认为是副院长的潜在接班人。

由以上可以看出,立案庭庭长方远,权利虽大、工龄虽长,但限于区法院的行政级别,作为科室负责人的他,行政级别自然高不到哪里去,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只是副科级的原因所在。

再说一下叶芯:

叶芯的级别是正科级,比方远还高了一级,但却是方远的法官助理,属于上下级关系;同时她也不是员额法官,没有办案权。那么为什么下级叶芯的级别比方远庭长还要高半级呢?

很好理解,叶芯是“空降”到星城区人民法院,她原本的身份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一名干部,之所以空降到星城区人民法院,在叶芯与方远徒弟周亦安聊天的时候提到,“想要入额,那么必须有基层法院的工作经验”。由此可知,叶芯以正科级“屈尊”为方远做法助,有日后入额的考量。

方远原来的法助是周亦安,不过在叶芯空降之前,周亦安入额了,被挖到民事审判庭当法官,方远法助的位置也就空出来了,叶芯正好填补了周亦安的空缺,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方远的法助。

扯远了,虽然叶芯是方远法助,工作上辅助方远,但叶芯出身于法学世家,她的父亲是大学法学教授叶存远。虽然工作没几年,但叶芯的学历很高,是某政法大学的法学博士,毕业后入职最高法院。按照《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对于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一经考核合格被新录用为公务员的,可以直接“任命为二级主任科员、二级主管、二级主办或者相当层次职级,定为二十二级”。

所谓“二级主任科员”,属于正科级,没有实职但享受正科级待遇。这就是为什么工龄不长的叶芯,能“一出道”级别就能达到正科级的原因所在。

《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对高学历人才的尊重和重视。事实上近些年在各地“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对于拥有博士学位的,一经录用,级别不限于正科级,比如福建省定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这三所高校引进硕士和博士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的规划下,博士生一经引进,可以挂职副处级,不少80后博士生在人才引进后成为一县之长。

所以拥有博士学位的叶芯,一工作就是副科级只是“起点”,不少同学历的起点是“副处级”。叶芯并非浪得虚名,被法院同事称为“行走的法条”、“法条姐”,由此可见她对法条的熟知。

写在最后:

由此可见,看似剧情在行政级别设置的时候有些“本末倒置”,但却符合逻辑,法助叶芯之所以是正科级,主要原因在于她拥有博士学位,在公务员招录或者特招时,一经录用便是“二级主任科员”,也就是正科级;而方远虽然有实职、工龄也较长,但区法院的行政级别有限,他作为副科级科室的负责人,自然也只限于副科级的行政级别了。

也正是因为级别上的差距,方远的同事最初才对叶芯的空降抱有“意见”,认为她是来与方远竞争副院长的。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