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谁最老谋深算?

越看越发现很多厉害的角色

康熙,雍正,邬思道,佟国维

《雍正王朝》里谁最老谋深算?

最老谋深算的是太子的师父王掞。

《雍正王朝》是部很优秀的电视剧,除了把胤礽刻画得太废,邬思道太算无遗策外(所以编剧让他中途消失了),基本都经得起推敲。说是电视剧界的红楼梦也不为过。

红楼梦里贾府衰败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斗争的失败,于是被清算得家破人亡。王掞辅佐太子胤礽也失败了。作为太子集团的最核心人物,太子见了面都要行拱手礼的老师,无论是现实中的曹家,还是书中的贾家,作用、地位都远远没法跟他比。所以他家的下场也将比贾家凄惨十倍,不会比被抄家流放的八爷强哪去。

为了躲过灭顶之灾,王掞一直在等机会,西北出征需要人,立马举荐太子挂帅戴罪立功,结果受到了康熙的训斥。王掞知道太子这条破船再也浮不上来了。

于是这个老狐狸,眼瞅康熙快不行了,估摸着康熙要传位给老四,立马把宝压到了四爷身上。

先去找四爷,告诉他你把康熙的妃子胤礽勾搭的小妈给藏起来了吧。雍正矢口否认,王掞告诉他,你这秘密还能瞒谁,不仅我知道,你的死对头八爷也知道,他们装作不知,只是等机会翻出来置你于死地;所以你不想玩完,就先把她灭口。雍正犹豫了,心里开始挣扎,毕竟郑春华也是个可怜的女人。更何况自己亲手杀郑春华可能伤了十三爷的心,那损失就大了。于是王掞说,多大点事,我给你解决了。

他就去逼死了郑春华,为雍正立一大功。

然后,他就上折子请康熙立雍正为太子。康熙早就说了不立太子,又刚把雍正撤职了,你现在又非要明摆着跟康熙对着干,这不是没事找刺激吗。果不其然康熙撤了他的职,把他一家贬回原籍了。结果,他丢不起这老脸,在雍正面前服毒自杀了。这点形势都认不清,把老命搭上去了,怎么看王掞的脑袋像刚被驴踢过。

其实不然,这招棋非常妙。

他这是告诉雍正:没有老子为你逼死郑春华,你肯定要玩丸了,老子为你立了大功了。现在老子又为了保你,连老命都搭上去了。大家都知道这事,老子的子孙你看着办吧,你要不照顾好他们,全天下人都会笑话你恩将仇报的。

并且他这一死,保全了自己的名声。因为原来你是太子党的领袖,现在你看太子党倒了,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就跳槽到四爷党那里,逼死了太子的苦命女人,你还是东西?现在自己一死,就可以向人展示:老子可不是图什么富贵,连命都不要了,还在乎那些?老子是一心为了黎民百姓,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对别人狠,对自己也够狠。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王掞曾说〖我的先祖为保明武宗九死一生,终于得偿所愿〗。嗯,在明朝作了大官,在清朝仍旧是大官,比那些富不过三的强太多了。关键是名声还那么好。不知道他家是不是经常出现他这样视自己性命如草芥的狠人物,所以家族长盛不衰。

再说,万一康熙没想传位给四爷,或者传位给他但被八爷给偷天换日了。他这一死,也会让太子的政敌觉得,把人命都整出来了,也该得饶人处且饶人了,对他家族的惩罚会减轻不少。

对比下红楼梦里诸人就知道王掞多厉害。贾家要出现个能中兴家族的人物。他要有贾政一般的洁身自好和对家族的责任担当,贾政除了对宝玉严格,你能挑出有什么不良爱好吗;

要有秦可卿一般的目光长远;

要比王熙凤更心狠手辣,凤姐只是对别人狠,王掞对自己也狠,为了家族一条破命说扔就扔;

要有薛宝钗一般的隐忍,待人宽和,四爷党,八爷党的首脑没几个对他印象太差的;

要像贾雨村一般善钻营,眼光毒辣;

还要有林黛玉一般的才情,没点才华怎么混成太子的老师。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家族的兴盛再续上两三代的命。可惜贾家到了”文、王、艹”字辈三代子弟,要么吃喝嫖赌,要么风花雪月,只有一个贾政在苦苦支撑,最后势在必然地轰然倒塌。

《雍正王朝》里谁最老谋深算?

首推三朝老臣“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入值南书房。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十一月,康熙驾崩,雍正即位后张廷玉受命协同掌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办理翰林 院文章之事。不久即提升礼部尚书,充任《世祖仁皇帝实录》一书的副总裁官。

雍正元年(1723年),张廷玉复值南书房,与朱轼等人同为诸皇子师傅。四月,任顺天乡试主考官。雍正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九月,调任户部尚书。十月,张廷玉任四朝国史总裁官。

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务。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在隆宗门开始设立军机处,命张廷玉与怡亲王,蒋廷锡领其事宜。

乾隆三年(1738年),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

乾隆十一年(1746年),张廷玉的长子内阁学士张若霭病故。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乾隆元年(1736年),张廷玉再次奉命为皇子师,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亲谒景陵,张廷玉与王大臣留京总理事务。自此以后,皇帝每逢巡幸,张廷玉总是留京总理事务。[2]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授总理事务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老病乞休,乾隆帝执意坚留。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里第,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最终仍遵遗诏,命配享太庙。

雍正:"和平端正,学问优长,自简任机务,夙夜匪懈赞朕之不逮,正资倚任。"

雍正亦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雍正末年,张廷玉回家省亲,皇帝写信给他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雍正皇帝临终,命其与鄂尔泰并为顾命大臣。

乾隆朝,以两朝元老为朝廷所重,乾隆说他:"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在《怀旧诗》中品评功过,张廷玉被列为五阁臣之一,诗曰:风度如九龄,禄位兼韦平。承家有厚德,际主为名卿。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述旨信无二,万言倾刻成。善皇祖实录,记注能尽诚。以此蒙恩眷,顾命配享行。及予之莅政,倚任原非轻。时时有赞襄,休哉国之桢!悬车回故里,乞言定后荣。斯乃不信吾,此念讵宜萌?臧武仲以防,要君圣所评。薄惩理固当,以示臣道贞。后原与配食,遗训改或更?求享彼过昭,仍享吾意精。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

《清稿史》论曰:世宗初即位,擢鄂尔泰於郎署,不数年至总督。廷玉已贰礼部,内直称旨,不数年遂大拜。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鄂尔泰稍后,委寄与相埒。庶政修举,宇内乂安,遂乃受遗命,侑大烝,可谓极心膂股肱之重矣。顾以在政地久,两家子弟宾客,渐且竞权势、角门户,高宗烛几摧萌,不使成朋党之祸,非二臣之幸欤?

《雍正王朝》里谁最老谋深算?

如果不说史实,只是根据《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的剧情安排,人物设置来排位,根据老谋胜算的程度,应该是——

康熙第一,邬思道第二,张廷玉第三,佟国维第四,王掞第五。

在本剧中,康熙有被八爷党,被朝臣隐瞒欺骗,比如开始黄河发大水,吏部和地方司道衙门一团和气,瞒报灾情……康熙有被戴绿帽,比如太子和郑春华私通......康熙有对忠臣保护不当,比如四阿哥追讨欠款逼死魏东亭......然而,康熙始终是那个高高在上,个人威望毫无动摇,对全局有充分的把握和了解的最高统治者。他在九龙夺嫡的纷争中,面对各种迷局和乱局,始终冷静观察,理性分析,最终废除无能的太子,抑制住没有原则的八爷党,支开老十四,保护老十三,授权隆科多、张廷玉、年羹尧护驾,保护雍正上位。作为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康熙有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感知和强大的手腕,所有人都算不过他。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全剧中仿佛是看透了一切,运筹千里的神人。有大量镜头给到邬先生,都是他在读康熙的书,或者教弘历读皇爷爷的书。邬思道所有的神算,都是建立在他对康熙,或者对最高权力掌握者的揣摩和理解之上。邬思道敬佩康熙的能力和才华,对康熙无限忠诚和信任,所以他的思维逻辑是和康熙一致的,他看问题的高度也是和康熙完全一致的。邬先生知道康熙不选谁,还知道康熙要选谁。而作为一个谋士,不在局中,最后选择半隐,然后全隐,淡出权力的漩涡,逍遥自保,更是无限智慧。

张廷玉的职能,相当于是个贴身秘书,本来上书房排行老三,作为汉大臣,在佟国维、马齐两个满人之后,但是因为眼光独到,忠诚坚毅,最了解主子,深得主子信任。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一直不喜欢八爷党,亲近四爷,为四爷说好话,在太子兵变时,和康熙一起布局平叛,在康熙逝世时,钳制隆科多,一起拥立新君雍正。可以说,张廷玉是在坚决贯彻康熙的意志,为此毫无保留,甚至承担了巨大风险,所以,遗照宣布那天,只有十三爷带兵来了以后,他才长长嘘了一口气。张廷玉知道康熙不喜欢谁,为什么,康熙喜欢谁,为什么,并且还挺身而出,选择投靠了康熙喜欢的那一个真正的储君,所以张廷玉终得善终,家族世世代代享受荣耀,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大臣。

佟国维在《雍正王朝》的前半部分,始终是上书房大臣中最有权威的一个,作为皇亲国戚,功臣首辅,他始终明白一个道理——康熙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康熙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康熙选定的接班人,才是铁稳的接班人。第19集,在佟国维被开缺回家养老之后,朝中夺嫡之争达到了巅峰,隆科多前往请教,他对隆科多的叮嘱正是这句话。

所以不管他知不知道康熙心中默认的接班人是谁,都和康熙达成了默契——自己找机会退出,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后人隆科多,尤其是康熙亲自赋予的兵权,这样康熙让隆科多辅谁就辅谁,然后捧杀八爷党。或许佟国维本人和雍正的关系不亲不近,但是有自己后代隆科多的拥立护驾之功,就可以保佟家荣华富贵了。佟国维知道康熙不喜欢谁,不明确康熙要选谁,但是愿意跟着康熙一起选。当然,因为有这种骑墙的行为,所以富不过三代,老头子一辈子经营,到了隆科多就玩完了。

王掞作为废太子的老师,康熙敬重的老臣,辅佐了一辈子太子,然后无奈太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当太子彻底无望以后,王掞第一个看出来雍正将是合适的储君,于是这个看起来萌宠迂腐的老头果断决绝地为他除掉了所有继位的隐患,尤其是他不忍心杀死的郑春华,然后自杀。虽然自己的一辈子无所作为,但是雍正上位以后,会感激他一辈子,保证自己家族后人衣食无忧。

由此可以看出,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所有的老谋深算,都是建立在对康熙的忠诚之上,越是能算出康熙要什么的人,层次越高,最后的结局越好,而那些自作聪明的人,自己瞎算,比如什么“八王大,大王八” 什么民意人心,或者乱押宝,四处骑墙,都属于不入流。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耐人寻味,这的的确确是一部百看不厌,艺术价值极高的神剧。

《雍正王朝》里谁最老谋深算?

李卫,不服来辩。很㤉异之前36个答案里没有一个提到李卫的。首先问一下,贯穿全剧,对雍正最忠心,雍正用着最放心的是谁?出身最低,但是发展最好的是谁?办差基本零失误的是谁?只有李卫!李卫具有的品质:第一是忠诚,这个不用多说,只混雍正一个圈子,把四阿哥当作唯一依靠。你几时见过八阿哥之流拉拢过李卫?甚至连生个儿子也起名叫李忠四爷。第二,低调不忘本,已经是地方大员了,带老婆孩子拜见四阿哥,不坐车不坐轿自己抱孩子走着去,连四阿哥都忍不住说他。李卫老婆回答说:李卫说了,在主子面前,哪有我们摆𦡮的份。无论做多大的官,对雍正永远是称主子,称自己奴才或狗儿。也只有对李卫,雍正才能敞开心扉,推心置腹,这点连对邬思道都做不到。雍正见李卫表情永远是松驰的,说话是无所顾虑的。正所谓“上等人,有能力没脾气,可打可骂,以真面目示之”。第三,能力强,执行力高。推行新政、处理科考案等,无一不彰显其高超的执政手段,决策果断,善于抓住重点和时机,不按套路出牌,政绩卓著。在推行地方新政方面不亚于田文镜。第四,处事灵活变通,既有雷霆手段又善于协调关系减少矛盾。对比年羮尧西北打仗、田文镜追比国库欠款,无一不激化矛盾。而李卫在处理这种棘手的事务时善于变通,例如在推行火耗归公和摊了丁入亩时,建议先易后难,逐步化解矛盾。就连给年羹尧善后这事也处理得有情有义。无疑李卫执政是给雍正带来麻烦最少的一个,也是同时对自己保护最好的一个。第五,是干吏也是弄臣,懂得隐藏锋芒,在嘻笑怒骂间发挥自己能力,比如写告示那段。第六,有个好老婆,贤惠且同样低调不忘本。李卫老婆本身是四阿哥福晋的侍女,天然拉近了两家关系。无论是雍正微服出巡揭发李卫特殊爱好那段和带孩子见福晋那段说的话,无一不显示高情商(一是再三表明两夫妻不忘本,二是表示要看着李卫不乱来),替李卫加分。

李卫的谋不象其他人,李卫是“能而示之以不能”。他长期得到四阿哥和邬思道等人调教,心智比他人要高得多。邬思道等人的谋有个大忌“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那种精僻的分析说教对于四阿哥在一定时期可以接受,长期是没有好下场的。李卫的谋在于结果。举两个小例子,一是年羹尧初露易心时,四阿哥推荐老十四任大将军王,换来老十四推举年羹尧为川陕总督。但年羹尧紧急回京没有先去拜见四阿哥而是去见十四阿哥。最先通知四阿哥的是谁?是李卫。通知的方式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李卫给四阿哥亲笔写了一封信,信里错字百出,让人捧腹。先说想念之情,再汇报自己近来工作情况,接着说自己家事:狗儿快有小狗了。最后只是顺道一句:年羹尧进京了。越是轻描谈写,越是显得李卫深谋远虑。没有专折密奏,也没有分析和提出自己意见。因为李卫知道事情的意义,而这时候四阿哥还用得着年,不能撕破脸。李卫和年在潜邸里同袍之谊,不好打小报告。最重要的是他明确知道这封信到四阿哥和邬思道手中他们会有怎样的行动,无需多言。所以他在信中以一句话说了个事实,谁都没得罪,之后半集都围绕这件事展开的。

第二件事,西北打仗,邬思道押粮草见年羮尧那段。年一见到邬问:您不是在李卫那里吗?邬笑回答:李卫那小子太不讲道义,八千两把我卖给了田文镜。我们再回忆一下,雍正大位已定,最后回府见邬思道,邬说了今后自己的打算:不会到朝廷做官,半隐起来,隐居在一个雍正看得到的地方。李卫这时候接手邬,一是自己当官不久,需要有人指点;二是不负邬的交情;三是替雍正解除后顾之忧,替雍正监视邬。但是李卫也知道邬对雍正登基前的事知道太多,长期在自己手里等于扣住了雍正一张底牌。再加上当时老八党暗流涌动,雍正还没有完成政权的绝对权威。但又不能擅自放邬,于是花言巧语,包袱丢给了田文镜。其一,当时李已可以脱离邬独立处理政务;其二,田文镜也是雍正信任之人,可以接替自己继续监视邬;其三,避免雍正对自己的顾虑和猜忌。无疑,李卫在这件事的谋和处理上显示其成熟稳重的思维方式,其功力当时已不在邬思道之下了。

李卫之智,在于只当学生,不当先生。在于远离朝堂,既发挥自己执行力强的优势又远离风暴中心。在于贯穿全剧,你都看不到李卫之谋。在于谋于发起点,左右了别人命运,而又最完善地保护了自己。

《雍正王朝》里谁最老谋深算?

如果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把皇帝排除在外,可以拿三个不同出身、不同性格、不同职务的人来做示范;那就是“张廷玉、佟国维、邬思道”。把这三个人捏在一起简单介绍一下必定使你有不小的收获。【皇亲国戚的国舅爷佟国维】

一、佟国维:这是一位典型的大官僚,出身高贵,与皇室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皇亲国戚是佟国维的招牌。所谓官僚;是否有职务都可以发表一件,事情对错都有其表决权,号称佟半朝。

佟国维的姐姐孝康章皇后是顺治帝老婆,康熙帝的生母。其女儿孝懿仁皇后为康熙帝老婆,还是康熙帝的表妹。是康熙皇帝名副其实的老丈人、表叔。

佟国维自小与其兄弟佟国纲跟随康熙帝南征北战,兄弟二人战功显赫,加上与皇室近亲,又能征善战,所以在满清顺治、康熙两朝奠定了话语权。佟国维奸诈胜过狡猾,属于官场政治老手,康熙某种程度还会买他账。【上书房大臣张廷玉】

二、张廷玉:满腹经纶的张廷玉是实干,苦干加巧干,前面康熙朝初期大学士、太子太傅“张英”二儿子。张廷玉的入仕靠的是才思敏捷,不说废话,万言万当,百言不如一沉默。在康熙帝、雍正朝始终是皇帝的大秘书,行书文不加点,深得三代皇帝喜爱。

张廷玉每天应对皇上的功课做的全面,事情不考虑成熟从不表态,是康熙、雍正、乾隆初期三朝皇帝的重要参谋助手。

在康熙、雍正两朝;张廷玉是以公心事主,以勤勉而著称,以廉洁自律为表率,到了乾隆朝,可能与年龄有关,经常惦记雍正帝答应他的进入“贤良祀”而侧面暗示让乾隆立字据而惹乾隆反感。

张廷玉的个人能力、魅力超强,后期门生故吏遍天下,无形当中结下了庞大的权力网。张廷玉处事不惊而谨慎小心,他的官望绚丽多彩让朝廷官员佩服,让皇帝信服,所以他立于不败之地。【落魄书生邬思道】

三、邬思道:此人虽然是“二月河”作品及电视剧《雍正王朝》演绎和杜撰出来的人物,可是此人非常危险可怕,属于阴谋得体,小人得志,虽然是书生,更是落魄书生,从他的履历看:大闹贡院,组织学潮就可以看出此人喜欢幕后指使,唯恐天下不乱。

我的判断:雍正帝登基那日晚上放走了邬思道,雍正帝一定后悔,此人一旦流落江湖就是隐患,即使不是残疾之人也不可登上庙堂之上。此人很难驾驭。

此人虽然小有才华,但是喜欢搬弄是非,在邬思道离开雍亲王府那日与十三阿哥的谈话大有挑拨离间兄弟感情之嫌疑。

此人邬思道即不可信又不可用!帮助雍正登基,那是因为邬思道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且无路可去。

佟国维、张廷玉、邬思道三人各有千秋,佟国维作为皇亲国戚一定与康熙皇帝有一种默契,毕竟是皇上家里人,而且佟国维又是官场老手及政客投机分子,时刻掌握皇帝的喜怒哀乐是强项。

张廷玉作为宰辅,必定有超强的过人之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按照雍正皇帝的话说,张廷玉的“公忠能”才是他的真本事。

邬思道这人驾驭好了,看你有前景能给你效力,否则就尥蹶子,在电视剧的雍亲王府中的一次雍正帝没有听他的,邬思道拎包就要走,还是年秋月的挽留才勉强留下。此人不可留也不可用。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211期总268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