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李卫为什么要提醒雍正杀弘时保住弘历?

李卫曾经对雍正说:“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就是这句话,让雍正起了杀子之心。

《雍正王朝》剧中李卫的原话:

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替主子去办,唯有这件事,奴才没法子说!

真正提醒雍正杀弘时保住弘历的是:十三爷。

这是十三爷的临终遗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若别人说这话,雍正肯定会觉得别有用心,但十三爷不会,何况十三爷也是去世前说的,平时君臣名分在哪里,以十三爷世事洞明的人,也是担心他死了,雍正晚年祸起萧墙。

十三爷的原话是:可是,万一弘历不能顺利继位呢?

雍正大惊之下,追问谁会阻挠弘历继位。

允祥说:在弘时的身上看到了允祀的影子。

说完这话,一代“侠王”终于油尽灯枯,带着他对世间的无限眷恋和无法再为兄长分忧的遗憾阖然长逝。

他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在他领职的每一件政务上,去世前两天还在询问河堤工程的进度。

他是被活活累死的。

弘时是如何被八爷胤禩一步一步绑在一起的。

八爷夺嫡失败后,先是推十四爷夺嫡,制造康熙皇帝传位给十四爷的谣言中伤四爷,后来精明的十四爷认清形势,不掺合八爷的事后,胤禩立即调整目标,设计把弘时拽入彀中。

雍正继位后,第一次科考,胤禩推荐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为主考官,李绂为副主考。这事处处透着蹊跷,不是吗?

名声不显地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为主考官,而且是没有实权的官职;

李绂则时任浙江布政使,乃系从二品品衔,而且是掌管一省钱粮民政,握有实权的官职。

剧中雍正征询主考官谁任比较合适?廉亲王胤禩说:“臣弟倒有个人选,现任内阁侍读学士,张廷璐!”

雍正说:“你说的是张廷玉的弟弟?”

胤禩:“臣弟说的是会试的主考,并不管他是谁的弟弟!”

这话就把雍正和其他上书房大臣的话堵死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虽然3张廷玉和胤禩不睦,但胤禩摆出一幅我是为了办好差,是“唯才是举”。

隆科多和胤祥都赞同,雍正皇帝也没有话说,张廷玉看无法挽回只好举荐了李绂。

胤禩知道雍正成年的三个皇子,弘历是康熙和雍正看中的继承人,老五弘昼是一个出了名的“荒唐王爷”,并不能达到胤禩利用皇子扫能达到的政治目的;而皇三子弘时,作为胤禩从小就倍加疼爱(康熙四十六年,雍正去江南赈灾,弘时病重,太子在鬼混,是老八,老九,老十守了一夜只到弘时转危为安),时常“带到郊外骑马”的侄子,被自己拉拢和利用的可能性则会更大。

但对于皇三子弘时的“拉拢”和“控制”,中间还差一个“把柄”!

这个“把柄”,就是胤禩撺掇弘时泄露会试考题以后,再掌握弘时泄露考题的罪证!

看看这和当年胤禩审理刑部“宰白鸭”案件何其相似,就是他连夜诱骗,夜审肖国兴。肖国兴供出宰白鸭的主谋之人是太子何其相似。

康熙五十七年榜眼出身的探花张廷璐只是一个从四品的侍读学士,可一母同胞的哥哥却是位极人臣,是康熙和雍正两代帝王的肱骨之臣,这张廷璐是不甘心的,胤禩就是利用了张廷璐这一小心思,觉得攀上皇子前途不可限量,没有想到会送了命。

初入仕途,稚嫩的张廷璐就这样被胤禩利用了个彻底,事败后,张廷璐知道逃不过一死,本没有招供出弘时的意思,是胤禩以张廷璐的哥哥张廷玉为要挟,张廷璐知道要是不说出弘时这个罪魁祸首,哥哥张廷玉公正廉洁一辈子就被他毁了,张家也就完蛋了。

关心则乱,张廷璐虽然出身官宦人家,父亲张英也是大学士,哥哥更是托孤大臣,但他康熙五十七年入仕,这雍正初年,满打满算也就五年,那时胤禩的对手,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要挟弘时的证据。也给雍正,张廷玉心中扎了根刺。张廷璐糊里糊涂地就送了命。

弘时作为主谋在胤禩的操作下,逃过了一劫。

胤禩小试身手,这弘时可比九王夺嫡中他那些兄弟好控制多了,他的担心也就越来越大。

紧锣密鼓地策划了夺取兵权的八旗王爷力主八王议政和夺取丰台大营和锐健营兵权。

要不是关键时刻弘昼意识到自己被哥哥弘时利用,犯下大错,及时告诉胤祥。胤祥拼着最后一口气,以看病为名,夺回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步军统领衙门和关外八旗兵的四位参将和四个参领被抓。

同为辅政大臣,隆科多因为能力和儿子不成器,有把柄被胤禩抓住,倒向了胤禩,隆科多竟然已经率西山锐健营,丰台大营,关外四千八旗兵,还有步军统领衙门的亲兵,把举行朝会的皇帝和大臣围了个水泄不通!

要不是胤祥力挽狂澜,关键时刻感到,雍正皇帝岌岌可危,是胤祥再次救了雍正,搭上了自己的命。

雍正身体不好了,出虚汗,战力发抖,胤禩看出来了,其他人能看不出来吗?但看出来也不敢在立储的事情上多嘴,康熙九王夺嫡的阴影还在,张廷玉作为臣子,又是汉臣不好说,其他人明哲保身不会说,能说的只有十三爷,可十三爷若身体健康,也不会说,在十三爷弥留之际说了压在心底的话:万一弘历不能顺利继位呢?

看清楚了,这是遗言。

雍正用易中天老师话说:刻薄不刮恩,相反他是是个重情重义的主。

看八王议政的时候,危险的时刻他想得不是自己,是十三爷,担心十三爷被什么人劫持。

剧中李卫虽然不爱读书,但他聪明,忠心,听雍正说曾静诋毁雍正,自己跑到牢里教训曾静。

李卫抓住曾静亲自动手,把曾静一顿暴揍,其他看热闹的人被雍正撤职处分,他一点事也没有。

弘时买通水匪杀弘历,李卫和图里深护送弘历回京。雍正问他应该知道是谁暗杀弘历了吧,应该怎么办?李卫立马警觉地说:“什么事我都能帮主子办,但唯有这件事,我不能说。”

雍正虽然相信李卫,但也有试探的意思,李卫能异军突起,几年做到封疆大吏,当然有过人之处。

李卫从雍正身边长大,知道雍正对党争深恶痛绝,他是绝对不会和党争沾边。李卫如果明确表态,就有站队弘历之嫌。雍正自语:“朕也知道这么问是难为你了。”

后来李卫借说八爷,也隐晦地表达了他的意思。

“主子,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他明知道八爷他们是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撂给了主子。”

李卫这么一说,一下子点醒了雍正。李卫说到皇帝雍正心坎里,雍正联想到他们这一辈因为残酷的夺嫡之争,荒废了多少政务,不由地点头。

“你说得有道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够把难题再撂给后人!”

雍正这么说,就表明了他为了社稷江山有处决弘时的心了。

可弘时还是不知道收敛,变本加厉。

胤禩挑唆弘时说:

“你和八叔我也不同。八叔是过来人,当时很多事都想不明白,也没有人指点我,因此眼睁睁地失去了大好的机会!现在,我的失败就是你的本钱!只要你自己振作,决不会重蹈八叔的覆辙,明白吗?”

“你有两点不及弘历,第一精明不及弘历;第二狠毒不及弘历。因此,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在他的前面,把他除掉!你若做不到这点,将来的结局比八叔还惨!”

若弘时不那么贪婪,清醒一点,和弘昼一样做个富贵王爷是没有问题的。

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弘时被八爷洗脑,并绑上战车,想下来那比登天还难。

雍正派老三胤胤祉和两个儿子弘时和弘昼共同去抄老八、老九和老十的家,目的就是为了试探他们三人,弘时和弘昼在八王议政中深陷其中,老三做壁上观,可这次弘昼学精了,在家活祭自己。

弘时自作主张,把老八家人发配到云贵川,又怕隆科多说出他和胤禩勾结的事,在宗人府私自给隆科多用刑,差点处死隆科多。

弘时自不量力,被夺嫡之心冲昏了头脑,自作孽,不可活。

弘时直到被雍正赐了毒酒,才后悔不已。大喊:

八叔,阿其那。

可他只知道怪胤禩,可胤禩跟胤禛斗了一辈子,几乎就没有赢过。

李卫是追随胤禛多年,熟悉主子的心性,他能从一个讨饭的要饭花子混到封疆大吏,他深受胤禛宠信,不仅头脑聪明,还大智若愚,他始终清醒的明白什么当做当说,他是邬思道走了和胤祥去世后最懂雍正的人,当雍正问他弘时的时候,他就知道该处置他了,十三爷的话,四爷是言听计从,何况是遗言,他知道四爷问他,不是让他拿注意,是寻求自我安慰罢了,帝王是孤家寡人,实在需要一个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最后定夺的还是四爷皇上,他只是个忠诚的倾听者。

《雍正王朝》里李卫为什么要提醒雍正杀弘时保住弘历?

让雍正动心思除掉弘时的可不是李卫,而是十三爷允祥。

以李卫的聪明才智,

很清楚哪怕自己是雍正心腹中的心腹,也绝不能参与到立储夺嫡这样的大事中去的。

除弘时保弘历,是十三爷允祥的临终遗言。

说实话,哪怕是作为雍正特别信任的亲弟弟,

如果不是知道自己活不过一个时辰了,允祥也不会提醒雍正要注意弘时。

允祥之死,是为了救雍正。

当时,允祀为了逼宫,撺掇弘时进言,让关外的“铁帽子王”们入关整顿旗务。

而雍正,因为自己和允祥的身体非常差,也急于取得“铁帽子王”对新政的支持。

于是就派常年和“铁帽子王”们打交道的老八允祀去办这件事。

同时又派弘时协助,照允祥的说法,就是让弘时作为耳目,

防止允祀借机作乱。

但是,两个人都没想到,这时的弘时,已经因为科考案泄露考题的事被老八允祀控制了。

允祀打的如意算盘是把“铁帽子王”叫来,恢复所谓的清初的八王议政,

最终达到推翻新政,甚至趁势把弘时作为傀儡推上皇位。

那么“铁帽子王”们为什么会听允祀的调遣呢?

一句话,为了更大的利益。

雍正的新政就是要拔掉旗人的“铁杆庄稼”,分给旗人土地,让旗人种地来自食其力,

从而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

这当然引起了旗人的不满。

但是,这也只是“铁帽子王”们不满雍正新政的借口。

真实的原因就是雍正统管上三旗,下五旗的旗主和统领们也交叉安排。

让这些“铁帽子王”们失去了对八旗的控制。

成为了富贵闲散的王爷,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这才是“铁帽子王”们积极响应老八允祀恢复八王议政祖制的原因。

所以,“铁帽子王”们一听允祀提起清太祖时的八王议政,立刻积极响应。

沉浸在能“说了算”的幻想里了。

当然,递到到雍正案头的老八允祀的奏折上,则是四位关外的王爷积极拥护雍正整顿旗务的一派大好景象。

谨慎的张廷玉提醒雍正,他们从关外带来了自己的旗下的兵马,这是个隐患。

然而,被以反对新政的李绂(fú)为首的清流们折腾的焦头烂额的雍正,

对这份来自“铁帽子王”的支持,如获至宝,失去了应有的警惕。

甚至对他们所提出的顺势整顿旗营兵的建议非常高兴,

派弘时和弘昼前去慰问四位关外来的王爷们。

有句话说得好,你忘掉的,你的对手会帮你想起来。

你做得不够好的,你的对手会做得比你好。

当弘时和弘昼赶到允祀那里的时候,

正赶上一个僵持不下的局面。

原来,老八允祀借口雍正让“铁帽子王”整顿旗营兵,让铁帽子王带来的四千人马,

入驻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共同掌管防务。

两位大营的提督当然不会同意。

他们一向是只听命圣旨或是十三爷允祥的调动。

允祀也不着急,就说可以等圣旨。

就在这时,弘时带着弘昼来了。

弘时问弘昼,是不是雍正亲口说的让关外来的王爷们整顿旗营兵。

弘昼一想,雍正确实是这么说的,毫无经验的弘昼竟然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点了点头。

两位提督看到两位皇子都证实了确有此事,只好答应下来。

保护雍正的关键力量,就这样被老八允祀接管。

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向雍正的身边靠近。

而雍正却在处理完公务疲倦之余,发觉慢慢得到了乔引娣的理解而高兴不已。

他对自己的安全,没有什么可操心的。

外有十三爷允祥对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掌控。

内有“舅舅”隆科多任九门提督。

谁也不可能同时掌握所有的防卫力量吧。

可惜,雍正曾经很信任的隆科多,

也因为“失宠”,而选择了拥立弘时,

被允禟和允䄉说动,决心第二天要兵围畅春园澹宁居!

此时的弘昼,感觉有点不对劲,好像是自己说错了话。

但是问起弘时来。

却被弘时轻轻巧巧地掩饰过去。

并安慰他,要是说错了,大不了再请皇阿玛雍正把圣旨改过来就是了。

第二天的大朝会,终于来了。

雍正之下,只有八个座位。

一边是四位关外赶来的王爷们。

一边是允祥允祀允禟允䄉四位王爷。

王爷们身后则站着军机处领衔的四品以上官员。

然而,允祥的座位却是空着的。

雍正生疑,担心允祥的身体又出了问题。

从弘昼处得知允祥是先去看太医,然后再来参加朝会后,方才放下心来。

雍正满心欢喜地向在座诸王大臣们介绍了远来的王爷们。

然后转入正题。

宣布要大力推行新政: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并整顿旗营兵务。

接着,雍正请大家对新政畅所欲言,声明“言者无罪”,但说无妨。

雍正没有迎来想象中“”铁帽子王”的踊跃支持。

东亲王永信对新政以及执行新政最得力的田文镜和李卫的横加指责。

雍正顿时大惊,环顾四周。

除了张廷玉,除了马齐算是“自己人”。

放眼望去,竟然除了八爷一系,就是先后参劾过年羹尧和田文镜的那些科举朋党在座。

堂堂九五至尊,竟然在庙堂之上,感到了无比的孤立和孤独!

雍正不知道,澹宁居内唇枪舌剑,澹宁居外,已经是刀光剑影了!

他曾经信重的“舅舅”隆科多,已经率西山锐健营,丰台大营,关外四千八旗兵,还有步军统领衙门的亲兵,把澹宁居围了个水泄不通!

澹宁居内,毫不知情的雍正还在焦虑于在场的大臣们,

谁能在王爷们发言的时候,

能够突破常规,作仗马之鸣。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

王文昭!

已经有些失措的雍正还以为王文昭也要借机抨击田文镜,抨击新政。

但令雍正意外的是。

王文昭直言他虽然对田文镜,对新政有不同的看法,但他首先要参劾的是东亲王永信!

就两条:一是东亲王没资格议政,二是东亲王逼问雍正没礼貌,君前失仪!

这可就太巧妙了。当然,也是王文昭坚持自己的原则,并没有因为要给雍正解围,就改变自己对新政和田文镜的看法。

他这样做,恰恰把东亲王等王爷的根基打断。

造成他们没有发言的资格。

连张廷玉和马齐都暗叫惭愧。

雍正正感到欣慰之余,异变突起。

允禟在允祀的暗示之下,凭借自己的身份对王文昭展开了人身攻击。

竟然当场把王文昭气晕。

王文昭被抬了下去找太医。

形势再一次对雍正不利起来。

甚至,始作俑者允祀也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那四位“铁帽子王”眼看形势对自己有利,又不了解朝堂的局势。

竟然直接提出让允祀允禟允䄉接管上三旗,

而他们则和允祥一起接手下五旗!

直接图穷匕见,要恢复清初的八王议政!

雍正怒极而笑,直言不如把自己这个皇帝换了拉倒,谁想做谁做!

这话一出,四位“铁帽子王爷”有点傻眼,

不由得都看向允祀。

允祀是真慌了,这完全和他的计划不一样啊。

本来攻击新政,自己这方面得人心,占着理。

结果“铁帽子王”上来就说要恢复八王议政,这不成了逼宫了?

这不就让雍正把理给占了去了?

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允祀当机立断就要发作。

却被警醒过来的雍正压着不让他说话。

并让刘铁成调两棚羽林军来镇场。

清制,一棚羽林军是14人,14马,两棚才二十八人马。

可见雍正根本就不知道澹宁居外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

从刘铁成那里知道澹宁居的已经被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换防。

而紧跟着进来的隆科多则让雍正知道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竟然也被关外的八旗兵共管。

雍正一下子就蒙了。

这时候,弘昼才知道自己说错的那句话,错得有多厉害。

而从弘昼的口中,雍正也确认了,这一切都是出自老八允祀的谋划。

弘时呢?竟然没忘替弘昼申辩一下,借此把自己脱出来。

把弘昼憋得不知该怎么替自己辩解。

然而,这已经不重要了。

雍正感受到了危险正在逼近自己。

在这个时刻,雍正并没有疑心允祥是否故意躲开。

而是反复追问弘昼允祥是不是真的病了,有没有遭人胁迫。

在弘昼那里没得到明确的答案之后,

又声色俱厉地警告允祀,不要做出对允祥不利的事情。

兄弟情深,确实令人感动。

允祀多精明,哪会担负上这种骂名,赶紧撇清自己。

之后,允祀眼看已经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了。

直言要推翻新政,并恢复八王议政!

允祀允禟允䄉及四位铁帽子王虎视眈眈,等待雍正的答复。

就在剑拔弩张的当口,

忽听一个沉稳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皇上,臣,有本要奏!

是张廷玉!

果然是两朝老臣,果然是定海的神针铁!

张廷玉一出来,整个大殿都安静了,允祀们慌了,雍正安心了。

张廷玉以自己先帝老臣,两朝宰相,满朝的门生故吏的身份,让允祀们闭上了嘴巴。

接下来,张廷玉开始“科普”允祀们嘴中的八王议政到底是个啥。

从天命四年(1619年)努尔哈赤联合喀尔喀部五卫王联合反明的“十固山执政王”讲起。

讲到多尔衮,多铎这两位实权王爷反而不在所谓的八王议政之列。

再讲到顺治康熙年间,正是因为取消了八王议政,皇权一统,在三藩之乱时,才没有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

并顺势提到了西晋的八王之乱给西晋带来的灭顶之灾。

言下之意,八王议政已经是不合时宜的“过去式”。

“铁帽子王”们做个闲散富贵王爷,于国有利!

这下子可就彻底把允祀他们的“根”给刨断了!

允祀慌了神,想让张廷玉闭嘴。

张廷玉这时候哪还会让允祀再肆意妄为?

借着刚才说的话造成的震撼。

申明雍正之所以推行新政,就是为了完成康熙想做而因为“九子夺嫡”没有做成的事。

那就是刷新吏治,追补亏空,充盈国库,把大清朝从康熙晚年倦勤导致的疲态里拉出来!

这让允祀们哑口无言,让雍正欣慰无比。

就在允祀撕破脸皮直接说之所以要恢复八王议政就是雍正施政有误,人心尽失的当口。

刘铁成进来了,禀告,十三爷允祥,来了!

病中的允祥是被抬进来的。

虽然他的气色很不好,但他却给了雍正一个“一切尽在掌握”的眼神。

雍正放心了。

原来,在朝会之前,弘昼把昨天的蹊跷,都通告给了允祥。

允祥敏感地意识到大事不好。

迅速以看病为借口,夺回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步军统领衙门和关外八旗兵的四位参将和四个参领被抓。

隆科多被控制。

八爷一系被押回府看管。

四位关外王爷除睿亲王多罗免于处罚外。

其余三位罚俸一年,罚抄十遍《八旗通志》。

雍正是不得不这样处理,如果“铁帽子王”们处罚过重,传出去,丢的是祖宗的脸面。

危机解除,但是十三爷允祥已经油尽灯枯,临终,他向雍正提到了找“替身”的重要性。

所谓“替身”,是康熙留下的一句话:

干大事者以找替身为第一!

也就是要选好继位的人选。

雍正也认同,并认为弘历能够把自己没做完的事继续做完并做好。

允祥也同意,但是他继续说道:

可是,万一弘历不能顺利继位呢?

雍正大惊之下,追问谁会阻挠弘历继位。

允祥说,在弘时的身上看到了允祀的影子。

说完这话,一代“侠王”终于油尽灯枯,溘然长逝。

应该说,这次险些被八爷允祀一系夺位成功,给雍正造成的震撼是非常强烈的。

而这其中,弘时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没有他的出现,既不可能发生关外“铁帽子王”入关整顿旗务的事。

更不可能发生关外八旗兵入驻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共管防务的事。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狡猾的隆科多也不会答应调度步军统领衙门的亲军兵围澹宁居。

可以说,弘时此为,无异于弑君弑父,实属十恶不赦之罪!

至于后来,如果雍正还有那么一丝不忍,一丝爱子之心的话。

也被弘时痛快地领命查抄允祀一系,找人暗杀隆科多,找人暗杀弘历的行为抹杀得一干二净。

所以,当刘墨林被弘时派去的人杀死,李卫带人护送弘历从江南回来时,

雍正已经意识到,弘时已经无可救药。

而从策反岳钟琪的曾静那里,雍正也知道了,虽然自己是被迫控制允祀一系。

在民间却背负了弑父和屠兄杀弟的骂名。

为了给弘历扫除障碍。

雍正决心自己担起灭子的骂名。

但是,那毕竟是亲儿子,所以,他在犹豫,而允祥已逝,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雍正这才犹豫着问李卫的看法。

李卫的反应是一惊,并且说到:

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替主子去办,唯有这件事,奴才没法子说!

后来,是雍正把曾静策反岳钟琪的信给李卫看,

李卫才说了康熙太宽容,把九子夺嫡的麻烦都留给雍正解决,这才让雍正无辜背上了这些不实之词。

相信李卫这话并不是在提醒雍正杀弘时保弘历,

哪怕是暗示也不可能。

但是,确实是坚定了雍正本来就有的心思。

不过,我们单从《雍正王朝》剧集本身的剧情来说,

弘时应该算得上自作孽不可活。

《雍正王朝》里李卫为什么要提醒雍正杀弘时保住弘历?

立储这件事情对于李卫来说,其实是能不说话就不说话。毕竟谁要牵涉到这里面,稍有不慎,日后就容易遭到清算。

清朝和明朝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的时候皇权是完全能够压制住文武百官的,朱元璋反腐杀了那么多大臣,这些官员也做不了什么。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官势力越来越大,皇帝反而很多事情是有心无力的,处处受制于文官集团。

清朝则不一样,除了前期需要拉拢明朝降将以外,等真正坐稳了天下的时候,文官集团完全不是皇帝的对手。所以在清朝的时候,皇位的传承往往是看皇帝的意思,朝廷中的官员往往决定不了这些事情。这在明朝的时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立储这件事情是要按规矩来的,皇帝根本没法随心所欲的选定接班人。毕竟手底下这些大臣不同意,皇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比如万历皇帝不想立朱常洛为太子,可是大臣们不同意,最后还是朱常洛成了太子,最后继承了王位。

雍正这个皇帝向来有“冷面王”之称,对手底下的大臣是远远不及康熙仁慈的。关于他接班人,大部分的大臣都是不敢多说话的。毕竟有前车之鉴呀,康熙晚期的时候,诸子夺嫡,上书房大臣佟国维便是站错了队伍,支持了八爷,最后弄得前程尽毁。

雍正即使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八爷都看出来他时日不多了,难道像张廷玉这些的近臣不知道吗?他们肯定是知道的,只是有些话,他们没有办法说,也不敢说。所以可以看到第一个向雍正劝说要注意接班人的大臣便是十三爷允祥。

整个大清朝,和雍正关系最好的,对雍正功劳最大的人,便是这个有着“侠王”之称的十三爷。注意一个细节,十三爷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十三爷帮着雍正解决了八王议政的大问题,在自己临死之前说出了这些肺腑之言。

连十三爷这样的人都要等到这个时候才说,试问地位远不及十三爷的李卫又凭什么敢在皇宫之中轻言皇位的继承问题?更不用说雍正到底该不该杀弘时了。

当雍正问及李卫的时候,李卫肯定是不想说的,毕竟他是两江总督,长期在外面,不便以参与这些事情。正如李卫自己所说的那样:

“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帮主子办。这事奴才我没法子说。”

雍正也是极为聪明的人,他也知道这种事情不该问李卫。杀子这种事情,影响太大了,哪怕敢作敢为的雍正也是有顾忌的。此时的雍正太孤独了,身边几乎没有几个大臣可用,只能问问自己的门人李卫。

李卫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在后面的对话中,说出了康熙晚期做法的过失。他是这么说的:

“不是奴才斗胆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

李卫说出了雍正此时困境的根本原因,康熙对于手底下的儿子过于宽容了。即使康熙知道八爷这些人心术不正,但还是重用他们,加封他们,使得这些人树大根深,雍正处理这些人极为艰难。

李卫这句话其实表面上看似是说的康熙,其实是在回答雍正杀不杀弘时的问题。倘若雍正不杀弘时,那么到弘历继位的时候,弘时又会成为新皇帝弘历的大问题。

李卫为什么要杀弘时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说弘历从小就比弘时强,在各方面是远远优于弘时的。毕竟弘历很小就被康熙亲自抚养,这份恩宠是旁人比不了的。李卫作为雍正的心腹之一,他自然也能够猜到雍正理想的继位人是弘历,而不是弘时。

另一面,弘时这个人和八爷走的太近了,李卫作为两江总督,这些事情他不会不知道。十三爷临死就这样说过弘时,他觉得弘时身上有八爷的影子。李卫作为雍正的心腹干将,自然不会希望亲八爷的人做皇帝。加上弘时暗杀弘历,李卫在图里琛的帮助下救下了弘历,并且一路上护送弘历平安回宫。可以说李卫帮了弘历一个大忙,得罪了弘时。这种情况下为了自己将来的前程想,李卫也应该站在弘历这边。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雍正王朝》里李卫为什么要提醒雍正杀弘时保住弘历?

这件事的起因,是弘时这小子太嚣张了。

如果仅仅是最初的泄露考题,雍正完全可以原谅他。但后来弘时在老八胤禩的鼓动下开始参与皇位争夺,先是八王议政,之后又想杀隆科多灭口,最后在走投无路之下,竟然密谋要刺杀皇位的真正继承人弘历,这让雍正着实感到了紧张,因为他知道自己已命不久矣,而能将自己的新政继续推行下去的只有弘历。

当然,最后弘时行刺失败,赶去救驾的李卫和图里琛也松了口气。之后雍正召见李卫,主奴二人坐在昏黄的烛光下,看似漫不经心地聊到了这件二人都不愿提及,但又必须要提及的要紧事——如何处置弘时。

雍正问李卫的看法,当然这里不排除有试探的成分在,但我个人觉得这更多是在表达对李卫的充分信任。李卫十几岁就跟着雍正,而那时的雍正还是那个刚正不阿的四王爷。二人虽名为主奴,却一同历经磨难,心心相印。此刻他遇到难以委决之事,除李卫外,再无别人可以诉衷肠。

但李卫已不再是那个直肠子的小叫花子,他已成长为一位成熟稳重的封疆大吏。面对伴君如伴虎,看着曾一起共事过的高福、邬思道、年羹尧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他对皇帝和皇权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他既诚恳又巧妙地避开了雍正的问题。

“主子,奴才什么都能帮您办,但就这事,奴才实在没法说。”

雍正意识到了主奴之间横亘着的距离,这种距离感要放在平时他会很满意,但放在此刻,他却蓦然感到了一丝丝苦涩。于是二人又聊起了曾静案,聊起了八爷胤禩的门人们一再造谣诽谤,说他弑君篡逆,逼死太后,贪酒好色,十恶不赦。那可都是自己的亲弟弟,大家小时候也曾一起玩耍,一起读书,可不知为何如今却走到这步田地?

或许他想起当年太子被废的前夜,太子对他说过的话:“那时候兄友弟恭,真好,不过再也回不去了。”

雍正陷入了沉思,但李卫却意识到进言的最好时机到了,此时不说,就再也没机会说了。或许他真的是看到主子为了几个满腹祸心的弟弟而殚精竭虑,激于义愤才口出狂言,但这句话却实实在在的敲在了雍正的心坎里。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难题全都留给主子了!”

李卫一番话令雍正突然惊醒。对啊,先帝爷心软了一下,给自己留下了难题,将心比心,自己还能再心软一次,然后把难题再留给下一代吗?不能!为了弘历,更是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他也要做这个坏人,结果了弘时这个定时炸弹,给后世留一个太平基业。

此刻,雍正的眼神终于变得坚毅而阴冷,弘时的死期就要到了。

《雍正王朝》里李卫为什么要提醒雍正杀弘时保住弘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弘时抄他八叔“阿其那”的家时,“阿其那”对他进行了最后一番“教导”。

正是“阿其那”的最后“教导”让弘时决定铤而走险,胤禩是这样教导弘时的:

你们兄弟三人中,要说聪明灵透,首推弘昼,但你不需要担心他,他知道当皇帝是苦事,做个平安王爷才是真正的福分。

弘昼做出了那么多荒诞不经的事情,但哪一件是有违礼制家法的?他是在变着法的和光同尘!就拿这次抄我还有你九叔、十叔的家,他就弄出个“活出丧”这一点他就比你高明。

你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弘历,你有两点不及弘历,第一精明不及弘历,第二狠毒不及弘历!弘历处处示人以儒雅宽厚,但该下手的时候却眉头也不会皱一下。

关键的时候,他要杀你,会毫不手软!因此,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在他的前面,把他除掉!

老八胤禩跟雍正斗了一辈子,甚至在临终前还写了一封信刺激雍正,他始终没斗过雍正,一直不甘心。因此,他总撺掇弘时跟雍正斗,跟弘历斗,斗得越乱他越高兴。

不过胤禩看人还挺准的,弘昼确实是三兄弟里“大智若愚”的代表,对于夺嫡之争,他是有多远躲多远,绝不掺和,胤禩拉拢不动他;弘历则是康熙和雍正都看好的接班人,胤禩根本没机会拉拢他;唯有弘时高不成低不就,但又不安分,胤禩正是利用这一点拱起了火,让弘时决定搏一搏。

于是,弘时暗中招揽了一批所谓的江湖高手半路截杀在江苏办差的弘历,最终,刘墨林做了替死鬼,当然了,这也不是刘墨林第一次为弘历背锅了。

科举朋党一案中,弘历是正经的钦差,但他却把刘墨林推了出来得罪整个清流派,这其中包括刘墨林的老师李绂,弘历却躲得远远的,最后还收买了清流的人心。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弘时压根就不是弘历的对手。

“八王议政”后,隆科多被关押了起来,弘时害怕隆科多为了活命将他参与逼宫的事情透漏出去,于是命人暗中整死隆科多,每晚用两个装满土的袋子压在隆科多的身上,让他慢性死亡,还看不出伤来。图里琛安排的耳目发现了这种情况,报告了图里琛。

之后,图里琛将这种异常情况上报给了雍正,于是,雍正决定夜审隆科多,经过再三追问下,隆科多供出了弘时。

当弘时派人截杀弘历时,雍正通过耳目得知有人要暗害弘历,于是,他派出最信任的侍卫图里琛连夜赶到江南去,会同李卫带五百人护卫弘历回京。

李卫和图里琛护着弘历安全抵京后,雍正与李卫有一场对话。

雍正对李卫说道:“截杀弘历的人是谁指使的,想必你已经知道了吧,你说说朕该怎么办?”

李卫何其聪明,但凡涉及皇权,只能是皇帝乾纲独断,即使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敢妄言,何况李卫在邬思道身边耳濡目染也学了不少东西,因此,李卫回道:“主子,别的什么事我都能替您办,唯独这件事奴才没法子……”

雍正看李卫如此为难,说道:“朕不应该问你,朕自己都难以解决的事,你又能说什么呢?”

这里雍正看出李卫不敢直接议论储君的事 情,所以,接着诱导李卫说出对上一辈的看法。于是,雍正对李卫说出了曾静给他编排的十大罪状,并说这些罪状其实都是老八胤禩他们命人散播的。

李卫听完后义愤填膺,表示要去撕烂曾静的嘴,接着李卫按雍正的想法又说出了上一辈的事儿:

主子,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万般好,就是过于太宽容,明知八爷他们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却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了主子……

李卫像是什么都没说,但又像是什么都说了,但很显然,李卫的话触动了雍正,雍正对李卫这样的回答也很满意,李卫的话也间接使他下定了决心。

雍正点点头,赞同地:“你说得有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够把难题再撂给后人!”

这段句话杀伤力极大,让雍正回忆起了“九子夺嫡”的凶险,也使他想起了自己的无可奈何,为了不让弘历重蹈覆辙,因此,他才真正地下定了决心,为弘历扫清障碍。

事后,李卫还真去狠狠地暴揍了曾静,算是为雍正出了一口气,这件事也只有李卫敢干,也只有李卫能想着为雍正出气,从李卫暴揍曾静后的处罚结果来看,雍正对李卫的做法相当满意,也很欣慰李卫这么做,围观李卫暴揍曾静的官员们都被免了职,而雍正对李卫只是象征性的罚俸一年而已。

实际上,促使雍正下定决心除掉弘时不仅仅是与李卫的这次谈话,而是一个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

第一点是十三阿哥胤祥临终前对雍正的叮嘱。胤祥在弥留之际对雍正说出了他所担忧的事。首先,干大事者以找替身为第一,咱们这一辈争嫡引起的教训不能够忘啊!其次,我隐隐约约有些担心,总觉得在弘时的身上有八哥的影子!

正是胤祥临终前的话,让雍正对弘时警觉了起来,于是,雍正派人盯着弘时的一举一动,直到弘时做出截杀弘历的举动。

可以说,在所有兄弟中,老十三既是弟弟,又是雍正的知己,也是唯一一个懂雍正所有的心思和无奈的人,老十三病入膏肓离开了人世,留下雍正一个人在这个悲凉的世界,这个世界还有谁懂他。

第二点是雍正夜审隆科多,通过隆科多的口中,雍正得知了弘时参与“八王议政”和自己的政敌们一起逼宫自己,令雍正非常寒心,岂知,弘时不但不知收敛,还一度找蒙古喇嘛魇镇雍正与弘历,最后,竟然找杀手截杀弘历。要知道,雍正这一辈兄弟们斗得再狠,也没有人做出像弘时这样疯狂的举动,这是最令雍正痛恨的事。

第三点是弘历从江南回来后与雍正的一番对话,加速了雍正处决弘时的想法。弘历见了雍正后大声地说道:“托皇阿玛的庇佑,儿臣平安回来了,请皇阿玛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

其实,弘历这样说,完全是试探雍正对此事的态度,看看雍正准备如何处置,但雍正并没有急着表态,只是“唔?”了一声。

弘历又紧接着说道:“皇阿玛圣明!儿臣实不愿因为此事兴起大狱,更不愿因为儿臣使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说到这里弘历两眼暗暗地盯着雍正袍服下摆的两只脚,接着试探雍正的态度。

只见雍正一声长叹,袍服一动,坐了下来,弘历没想到,自己几句假意撇清的话,居然使雍正真的犹豫了,他暗暗一怔,斟酌了一会儿,也学着雍正叹息了一声说道:“只是刘墨林可惜……”

刘墨林是雍正最喜爱的文臣之一,于是雍正问道:“他有什么遗愿吗?”

弘历说道:“他没来得及说,就去了,对了,儿臣曾听他说过,就是对不起苏舜卿,儿臣有个请求,望皇阿玛俯允。”

说完弘历看着雍正,雍正则望着弘历,然后示意弘历继续说下去,于是弘历接着说道:“请皇阿玛赐苏舜卿一品诰命,刘墨林是为了儿臣死的,请皇阿玛了了他这桩心愿!”说着跪下去磕了个头。最终,雍正答应了弘历的请求。

雍正与弘历的这段对话极其精彩,雍正的犹豫和不吭声不在于是否“赐苏舜卿一品诰命”,而是在于“刘墨林是替儿臣死的”这句诛心的话。

如果雍正恩赐苏舜卿,则表示雍正肯定了弘历对于刘墨林之死的定义,那么,必然就要追究弘时,处死弘时;如果雍正不恩赐苏瞬卿,则表示雍正会既往不咎,放过弘时。弘历的再三恳求表面上是替死去的刘墨林讨赏赐,封苏瞬卿一品诰命夫人,实际上是让雍正下决心处决弘时。

雍正的犹豫是对杀不杀弘时的犹豫,虎毒尚且不食子,让父亲去处死儿子是最为艰难的事情,即使号称冷面寡恩的雍正也不可能轻松下决定。

“望着他”则表示雍正读懂了弘历想杀弘时的言下之意。此时的雍正内心应该是五味杂陈的,他发现一贯宽仁的弘历并不是一个傻白甜,他应该对这样的弘历感觉到陌生,他或许才认识到弘历居然有如此的城府。

剧情演到这里,我想雍正应该既觉得可悲,又觉得自豪。作为父亲,可悲于弘历与弘时一样可以对兄弟下杀手;作为皇帝又自豪于弘历有如此的杀伐决断,作为继任者是合格的。

最后,雍正答应弘历的请求也是决定了将处死弘时!当雍正处死弘时后,弘历还假装问道:“皇阿玛,我三哥呢?”雍正让他不要多问,还是人精图里琛递来了一个眼神,让弘历明白“三哥已经死了”,弘历这才放下心来。

第四点就是雍正与李卫的那段对话,李卫的话触动了雍正雍正的心思,使雍正决定不把难题留给弘历,这个恶人由他来做,反正他已经背了很多骂名。

其实,弘时最终的悲剧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他咎由自取,他明知道弘历是康熙和雍正都看好的继位人,还想与弘历争。在雍正赐死他时,他大喊“阿其那,阿其那……”

临死时,他还在埋怨他八叔,并不知道自己错了,他如果能像弘昼那样远离政治纷争,做个悠哉的王爷,就不会有如此结局。弘时认不清自己的位置,能力不足又不甘心屈居人下,用现在写话来说就是“又菜又爱玩!”

以上所写均属讨论《雍正王朝》中的剧情,与历史无关。

《雍正王朝》里李卫为什么要提醒雍正杀弘时保住弘历?

在《雍正王朝》中,真正懂雍正的人并不多,要说谁懂雍正,邬思道算一个,十三阿哥胤祥算一个,张廷玉算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李卫。李卫从一个小叫花子最终成长为封疆大吏,而且始终受雍正信任,正是因为他太懂雍正了,因此始终没有触碰雍正的禁忌,关于这一点对比跟他一起长大的坎儿就会明白。

李卫虽不识字,但他脑子却极为灵光,属于那种稍微一点就透的人。比如,坎儿背叛雍正被暗中除掉后,李卫对着他和坎儿曾住过的屋子暗自垂泪,邬思道提点李卫要好自为之,李卫一点就透,他明白四爷胤禛是他头上唯一的云,一旦忘本,他这颗树枝也就枯萎了,而年羹尧却始终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最后才悲剧了。

当雍正给李卫念叨曾静如何骂他,别人都是在一旁看热闹时,李卫立马明白他应该站出来替主子出口气,于是,李卫跑到刑部大牢,逮着曾静就是一顿暴揍,而李卫打完人后,却啥事没有,一群看热闹的人反而被雍正痛批了一顿,还被撤了职。

雍正得知弘时买通江湖杀手暗杀弘历后,派图里琛汇合李卫去保弘历,最后,刘墨林做了替死鬼,当李卫护送弘历回京后,雍正问他应该知道是谁暗杀弘历了吧,应该怎么办?李卫立马警觉地说:“什么事我都能帮主子办,但唯有这件事,我不能说。”

李卫对雍正是极为了解的,难保雍正这么问对他有试探之意,李卫如果明确的表态了,难免有站队弘历之嫌,帝王对于党争历来都是深恶痛绝的,尤其是涉及到储位,那更不是做臣子的能说的,这种事只有帝王才能决断。因此,当李卫说完之后,雍正才说:“我也知道这么问是难为你了。”

李卫虽没有明说,但在后面吐槽八爷党的时候却拐着弯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主子,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他明知道八爷他们是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撂给了主子。”

李卫虽然大胆地吐槽了康熙的不是,但很明显说到了雍正的心坎上,雍正联想到他们这一辈因为残酷的夺嫡之争,荒废了多少政务,李卫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万岁爷,这种事您要不早做决断,难免也会发生那种事。

当李卫说完后,要注意仔细看雍正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目光一闪,显然是被李卫的话触动了内心,于是,雍正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有道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够把难题再撂给后人!”既然,不能把难题留给后人,那么,也就意味着雍正下了狠心要处决弘时了。

那么,弘时最终悲剧的结果仅仅是凭李卫有意无意间的一句话造成的吗?显然不是,弘时最终的悲剧是一个多方促成的结果,而李卫的话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个过程的进程而已。

弘时自不量力,被夺嫡之心冲昏了头脑,自作孽,不可活

很显然弘时在起点上就已经输给了弘历,邬思道教导他们时,弘时光想着开溜去玩,而弘历却对邬思道所灌输的理念领悟得很透,也因此弘历才得以在康熙面前惊艳亮相,半路刹车一举夺得属于太子的如意,后来还被康熙接进宫里亲自教导,可以说,弘历是天胡开局。

弘时虽说小时候顽愚,但长大后却有了夺嫡的心思,他的这种心思被老八胤禩抓住后无限放大了。在雍正元年的“科场舞弊”案发生后,老八胤禩在审讯张廷璐时套出了此案的幕后主使是弘时,于是,老八把弘时纳入了对抗雍正的筹码,利用弘时的夺嫡之心给雍正制造乱局。

尤其是胤禩对弘时说的那番话激起了弘时更深的夺嫡之心:“你和八叔我也不同。八叔是过来人,当时很多事都想不明白,也没有人指点我,因此眼睁睁地失去了大好的机会!现在,我的失败就是你的本钱!只要你自己振作,决不会重蹈八叔的覆辙,明白吗?”

后来,胤禩利用弘时向雍正进言整顿旗务,又利用弘时说动了隆科多,而后联合关外旗主王爷搞“八王议政”,但千算万算却漏算了病入膏肓的十三爷胤祥,最终,八王议政失败,隆科多以及八爷党一伙都成了待宰之鱼。

雍正派老三胤祉和两个儿子弘时和弘昼共同去抄老八、老九和老十的家,目的就是为了试探他们三人,因为“八王议政”时,老三作壁上观,而弘时和弘昼都涉及其中,但胤祉是老油条了,在抄老八家时压根就没进去,而弘昼更绝,直接来了一出“活出丧”的大戏避开了。

弘时在抄老八家时做得挺绝的,擅自做主把老八的家人和下人都远远地发配了,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怕自己跟八叔搅合的事情暴露了,后来,弘时更是暗中差点弄死隆科多,而弘时的这些所作所为恰恰使自己暴露了,明显就是欲盖弥彰的行为,经过隆科多供出了他。

老八胤禩玩得更绝,非但没有追究弘时远远打发了他的家人,还进一步给弘时“出谋划策”道:“你有两点不及弘历,第一精明不及弘历;第二狠毒不及弘历。因此,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在他的前面,把他除掉!你若做不到这点,将来的结局比八叔还惨!”

胤禩此时知道自己已然没有任何翻盘机会了,所以,他才要激弘时,好让弘时接着给雍正添堵,他才高兴。倘若弘时聪明一点,清醒一点,别听老八胤禩的话,那他落个善终是没问题的。

只可惜,弘时被强烈的夺嫡之心冲昏了头脑,他果然听从了胤禩的建议,买通了江湖杀手暗杀出外办差的弘历,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落得个被赐一杯毒酒自尽的下场,他直到临死才还是没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还在大喊着:“八叔,阿其那。”他只想着怪胤禩,却也不想想,胤禩跟他爹雍正斗了一辈子,什么时候赢过,他还非要听胤禩的。说白了,谁也不能怪,只怪他自不量力,自作孽。

十三阿哥胤祥临终前给雍正的忠告

胤祥在临终前对雍正嘱咐过两件事:其一,提醒雍正注意弘时,弘时身上有老八的影子,千万要避免他们这一代人的悲剧在下一代人身上重演;其二,提醒雍正除掉道士贾士芳,以免贾士芳利用巫术控制雍正。

老话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何况这话还是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胤祥说出来的,雍正自然是格外重视,也因此,之后雍正对于弘时警觉了起来,通过审问隆科多得知了弘时的行为。

巧合的是,十三爷临终嘱托的两件事,后来直接或间接的都由李卫给完成了。贾士芳就是李卫和弘昼二人设局除掉的,而弘时也是因为雍正从李卫的话语中意识到了,如果不下狠心除掉弘时,那以弘时的一贯行为还会接着坑害弘历,万一弘历将来有个三长两短,后果将不堪设想。

老八胤禩是弘时最终悲剧的诱因

老八胤禩自“九子夺嫡”后期,就一直跟雍正斗法,最终也没斗过雍正。雍正继位后,胤禩又是通过各种方式给雍正制造麻烦,他发现了弘时身上欲望的火苗,于是添了把柴火,把火越烧越旺,利用了弘时的夺嫡之心给雍正制造麻烦。

搞“八王议政”堪称胤禩的终极一博,也算得上是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联合了弘时、隆科多、关外旗主王爷、一众对新政不满的朝臣,外加八爷党,就这么强大的阵容最终还是败下阵来,胤禩不甘心啊,所以他想把这种仇恨转移到雍正的子嗣身上。

于是,弘时又一次被利用,胤禩的目的就是给雍正加上个杀弟杀子的恶名,胤禩对弘时身上有多少斤两难道不知道吗?强如他也最终斗不过雍正,何况一个愚蠢的弘时呢?所以,他只是想利用弘时恶心恶心雍正,就像他临终前写给雍正的信中所说:四哥,我输了,可你呢,却并没有赢,得到的只是身前身后的骂名罢了,其实输也罢,赢也罢,到头来不过是过眼云烟。

弘历深谙帝王心术,弘时压根不是对手

相比于弘时的狠,弘历有过之而无不及,弘时的狠只是流于形式,而弘历则是在于思想,就拿刘墨林来说,弘历先后两次利用了刘墨林。第一次是和刘墨林去河南处理考生罢考的一案,弘历把刘墨林推到了台前,导致刘墨林得罪了所有清流,就连刘墨林的老师李绂也一直不肯原谅刘墨林。而弘历转头又为清流说好话,后来又把将要被处斩的李绂从刑场上救了下来,从而赢得了清流们的一片叫好声。

第二次,刘墨林直接被坑没命了,替弘历做了替死鬼,可谓冤枉至极,与其说是弘时主动杀弘历,还不如说是弘历设的局,从弘历回来后对雍正说的话中可见端倪:“托皇阿玛的庇佑,儿臣平安回来了。请皇阿玛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皇阿玛圣明!儿臣实不愿因为此事兴起大狱,更不愿因为儿臣使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可以看出,他边看边两眼暗暗地盯着雍正。

雍正一声长叹,弘历没想到自己几句假撇清的话,居然让雍正犹豫了,于是也跟着叹息了一声说道:“只是刘墨林可惜。”他提出刘墨林的死,就是为了强调这件事的严重性,言下之意就是说,万一死的是我呢?

而且,弘历在路上跟弘时的对话也颇值得玩味,弘历不动声色的压根就没提被暗杀的事情,且还客气中带着暗示地对弘时说:“三哥,你肝火旺,我给你带了几斤茶,正好去去肝火。”

弘历师承邬思道,又受过康熙亲自指点,对于帝王之道深谙其中,不动声色地就把弘时玩弄于股掌之间,弘时跟他压根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

李卫为何要提醒雍正杀了弘时保住弘历

李卫属于被动型释放技能,在雍正主动提出如何处理弘时的问题时,李卫转着弯的一句话使雍正决定不能把难题留给后人,也就是弘历。

李卫之所以有此一句提醒,还是雍正主动聊起来的,至于深层的原因,无非两点。第一,当时“科场舞弊”一案,就是李卫带着兵丁大闹科场才爆发的,这事一般人不敢捅娄子,也就李卫敢,李卫闹科场时说过:“老子十几岁就跟着皇上。”但李卫这一闹,却搅了弘时的好事,因为弘时正是科场舞弊案的幕后推手。

第二,弘时派人暗杀弘历时,又是这个李卫在关键时刻搅了场子,这次比科场舞弊那次更让弘时严重受损。所以,李卫如果不拐弯提醒雍正除掉弘时,退一万步讲,倘若弘时上位了,能放过他李卫吗?

写在最后

李卫能从一个讨饭的要饭花子混到封疆大吏,而且始终受雍正信任,就是因为他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他始终明白自己该如何选择,该忠于谁,他是真正懂雍正的人,自从雍正主动提出弘时的事情,李卫就知道弘时要悲剧了,雍正之所以主动跟他提起如何处理弘时,只不过是想寻求一个心里安慰,最终拍板的还是雍正,李卫的话只不过是起了点催化剂的作用而已。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