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为什么范思辙钱被管得那么紧,范闲却是想花就花?
范思辙的老父亲范建偏心所致。范建心里叶轻眉第一位,叶轻眉的儿子,他的养子范闲第二位,多亏范思辙出生晚,他要是像他亲哥和范闲前后出生,他就没命了,范闲的命可是范思辙亲哥的命换的,范思辙没钱算什么,能有命活着就不错了,他该烧高香,还敢想和范闲一样有钱,别做梦了。
《庆余年》为什么范思辙钱被管得那么紧,范闲却是想花就花?
在《庆余年》里,范思辙这个亲儿子,哪里有范闲这个偶像的儿子重要!要知道当年的范建可以用自己的长子换了范闲的一条命的,自己儿子的性命都可以不要,何况钱这样的身外之物呢!
接下来,咱们就梳理一下范闲为什么要啥给啥,范思辙要个几十两银子都得向亲妈柳如玉求救的原因吧!
范闲的身份地位,是范建都能用生命去维护的,叶轻眉是范建的偶像,范闲流着叶轻眉的血,那就是范建最需要保护的人。这样的儿子,当然要啥给啥了!范建从救下范闲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单纯地把范闲当成自己的儿子,而是可以为了范闲更好的生活,拼掉自己性命的决然。
范建作为叶轻眉的超级粉丝,对叶轻眉的感恩之情一直十分强烈,对于范闲这个叶轻眉的儿子,更是如此,从范建为范闲的生活苦心谋划,甚至不惜得罪庆帝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不要说给范闲花多少钱,只要范闲需要,他连自己的命都可以拼掉。
范思辙在范府就是一个小霸王,除了会经商,其他几乎一无是处,所以,范建对于这个儿子是有些眼不见为净的,当然要对他严厉一些!在庆国,经商的地位并不高,但是,范思辙却最喜欢这个,却对读书习武不感兴趣,长此以往,范建对于这个“不成器”的儿子,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看。
所以,这才有了范思辙想要一点钱,不仅范建不给,连府上的账房都不敢给,弄得账房都练就了一身跑的快的本领。
其实,范建严格要求范思辙也是颇有深意的,在这样的家教下,范思辙虽然略显纨绔,却没有什么坏心眼,不像那个郭宝坤,不仅没有成就什么事,还把老爹也连累了。
《庆余年》为什么范思辙钱被管得那么紧,范闲却是想花就花?
范闲虽说不是范建的亲生儿子,且从小被养在澹州,但是范闲的生活过的并不差。
在他在澹州时,五竹叔开了一个小店,一边保护他,一边以此来掩盖真实身份;老太太对范闲也是名义上不理不睬不待见,实际上是有求必应的。虽说从小到大,范建从来没有来澹州看过他,但是有老太太在澹州,想必银钱是不会少的。
且范闲是从现代来的人,他的脑子里奇思妙想的点子很多,能够挣钱的点子也有很多,所以如果他想挣钱,自然是能够找到渠道来挣钱的。
暂且抛开这些不谈,只比现在。
当范闲回到京都后,守护他的可有好几股势力,且都是有权有势的势力。
在范府内,范若若是管着一部分家事的,所以她对家中银钱的使用想必是有很大权力的,冲着她这“唯哥哥命是从”的性格,只要范闲开口用钱,她是肯定会给他钱的;
范建,掌握着户部,是京都中最有钱的衙门了吧,他爱慕叶轻眉,所以对于范闲也是爱屋及乌,对于范闲,他的目标从来都是希望他平平安安,做一个富家翁,且在他心里,范闲是个知轻重的人,并且多次在人前给他长脸,这样的儿子,宠还来不及,怎会限制他的银钱使用;
鉴査院中,陈萍萍更是爱护范闲有加,希望他成为权臣,当范闲跟范思辙合开书局时,用便宜纸张时,陈萍萍还指责他为什么要用这么便宜的纸张,难道是缺钱吗?由此可以看出,在陈萍萍这儿,也是不会让范闲缺钱花的;
费介,范闲的师父,鉴査院四处主办,自己在京中开了一家化妆品店,很是挣钱,对于范闲他是拿来当亲儿子的,没有子嗣的他,范闲用钱,他肯定也会不遗余力的帮忙的。
至于范思辙,在剧中我们看到他就是一副小孩脾气,范建说,他让我失望的次数太多了。
确实,范思辙跟范闲不一样,他是从小被宠着长大的,不知世事深不可测,随时可能陷入别人的陷阱,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范建是希望这个儿子能够真的发愤图强,为自己争光,所以从小限制他的银钱用度,并且让范若若教育他,就是希望他不跟京中的纨绔子弟花天酒地,最终成为不成器的纨绔子弟。
当然,范建还是很了解他这个儿子的,在之后范思辙跟范闲合开书局之后,他有了银钱之后,在二皇子的教唆下,开了一个青楼,让范建伤透了心。
《庆余年》为什么范思辙钱被管得那么紧,范闲却是想花就花?
我是得着,有话直说。
《余庆年》里的范闲,不仅是心狠手辣的阴谋家、博取各家宗师之长的武术家,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当世最强富家翁,下江南时大船上的一大箱银子是“硬实力”,开书局、开青楼、管内库、干走私,哪一样不是白银源源不断,以至于官场上迎来送往、庆帝的御赐珍宝都成了“小钱”,范思辙手里那点银两又算得了什么?
梳理范闲的经济发家史,从儋州就已经开始了。生于皇帝乳母家的范家,老爹是户部二把手(后来升任尚书),打小就过着超出普通望族的奢华生活,大些之后,靠着卖报纸之类的“小手段”让范闲挣到了第一桶金。
上了京都之后,范闲合伙范思辙开了儋泊书局,从默写出《红楼》起家,刊印诗集、庄墨韩评论集等等,不仅赢得了当朝读书人的心,还狠狠地血赚了一笔。哪怕范思辙惹了麻烦,不得不去北齐避难顺便接手走私生意,这间名义上为叶家掌柜打理的儋泊书局,依然被范闲牢牢地抓在手里。
抱月楼虽然是范思辙与三皇子合伙开起来的,但因为背后有二皇子和长公主的影子,极大地影响了范家的声誉,因此被范闲抄楼,交给没有中举的门生史阐立掌管,相当于自己收入囊中。后来下江南收内库时,又暗中勾搭着三皇子与史阐立合伙开了分号,仅这项皮肉生意就获利颇丰。
内库是范闲母亲叶轻眉的“遗产”之一,也是爱慕叶轻眉的养父范建,当初召集范闲从儋州来到京都的直接原因。
接手内库是庆帝的旨意,本意是打击长公主,不让她利用内库源源不断的金钱长袖善舞,刺激二皇子与太子进行内斗,搞垮庆帝的江山,因此,庆帝听取了范建的建议,背着陈萍萍下旨为范闲与“鸡腿姑娘”林婉儿赐婚,将内库大权交于他的“私生子”手中。
内库是当年支撑庆国从边陲弱国打败强大北魏的财力支柱,也是支撑庆帝登基和施新政的经济基础,更是范闲掌管好监察院的根基,当然,还有与北齐、东夷等国走私贸易的产品产地。当范闲第一次下江南实际控制了内库之后,不仅造成了明家由盛转衰,更是间接获得了滚滚财源。
有了内库庞大的“工业区”支撑,以及水上“黑白两道”(水师与海盗)、钱庄等保驾护航,与北齐、东夷等国的走私贸易才风生水起了起来,范闲的其他资产或许或多或少的与皇家、官场有关系,而走私才是他最大也是最容易支配的私产。
算来算去,小算盘打得贼溜的范思辙,固然有经商的才能,从掌管北齐的走私贸易逐渐成为明面上庆国乃至《庆余年》世界中实力最雄厚的商人,但前有三皇子(后来称帝)老师的名誉,后有监察院前院长(后任院长言冰云亦是其手下)的威名,“退休”之后的范闲,才是那个真正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隐形富家翁。
《庆余年》为什么范思辙钱被管得那么紧,范闲却是想花就花?
一想到范思辙,就有一个词在脑海中飘过——推牌九。范思辙在《庆余年》中的抠门程度,比王启年还要夸张。王启年有个手紧的老婆,手里缺钱可以理解。可范思辙傍着户部侍郎做老爹,怎么也缺钱呢?范闲也是范家的儿子,随随便便就能许诺给下属50两银子做工资。范家对待两个儿子,区别也太大了。
别忙着批范建偏向范闲。范闲有钱,却根本不是范建给的。
范闲自己赚钱自己花,范思辙事事都要管家里要钱。当然会被区别对待。
范闲的钱是哪里来的呢?
范闲是叶轻眉的儿子,就算是穿越者,也是有商业天赋的。他兜里的银子,在澹州成长时就已经赚下了。
写《红楼》是范闲的主要赚钱手段范闲在剧中被改成了记忆移植的实验品。原著中的范闲可是个货真价实的魂穿者,躺了那么多年,前世的范闲闲着无聊,只好看书。范闲全文背诵《红楼梦》不成问题。自从范若若回到了京城,范闲就隔三差五的给若若写信。这些信里的内容,有的是两人互相问候,有的是为了教若若如何战胜二姨娘,还有的就是范闲默写的《红楼梦》。
这《红楼梦》本是范闲写着给若若解闷的。但若若是个心细的人,把范闲的书稿收集成册,自己放在床头翻看解闷,也没打算拿出去换钱。
某一天一位大家小姐来找若若玩耍,在若若的闺房中发现了这么本奇书,迅速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用计借走了。这位小姐可没有若若低调,《红楼》被她安利给了不少小姐夫人。这一下一传十十传百,这些读者就都跑到若若这里求更新了。
催更就免不了打赏,若若自然而然的成了范闲的经济人。两个人瞒着家里,靠手抄本《红楼》赚得了第一桶金。
范闲倒卖庆国报纸,也赚了不少庆国受到叶轻眉的影响,早就开始发售报纸了。只不过电视剧篇幅有限,把这段的剧情都删掉了。这些报纸专门记载京中官员的八卦绯闻,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娱乐新闻很相似。
可是印刷术还没被发明出来,那怎么办呢?只好手抄了。负责抄报纸的,是庆国一位知名书法家。他写出来的报纸,立刻就身价倍增了。
手抄效率低,所以庆国报纸的发行量很少。在京城居住的权贵已经见怪不怪,也没把这些报纸当成书法作品。
澹州地处偏远,难得能欣赏到书法家的大作。范闲就托人回收京城的旧报纸,以书法作品的价格卖给澹州的商家充门面。
靠着这两个进项,范闲进京前就已经是个小富翁了。
范思辙可就没有这样的经商便利条件了范思辙没有文采,不能靠文字赚钱,硬件明显欠缺。而京城里连玻璃肥皂都随处可见,也不好打地区差。
外加范建一直不看好范思辙,总觉得这个孩子不学无数,眼里心里只有钱。怕他学坏,就一再控制范思辙的零用钱。
伸手要钱的人,哪里有自己赚钱的人硬气呢?范思辙想要翻身,也只能依靠范闲的《红楼》了。
本文由萌萌小笑笑原创首发于悟空问答。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娱乐资讯,请关注我哦!
《庆余年》为什么范思辙钱被管得那么紧,范闲却是想花就花?
最主要的原因是:
范闲想花钱就花,是因为他去京都之前,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而“二世祖”范思辙的钱,基本上是靠“死缠烂打”磨来的。
所以,在花钱这一点上,两人才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于“范闲卖报纸实现财务自由”这一点,电视剧中并没有交代。翻看原著后发现:
范闲早在入京之前,就已经赚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如图:
图片来自某点中文网《庆余年》原著。支持正版,从我做起。依据原著中交代:
小范大人颇具商业头脑,“报纸”刚刚出现在澹州的时候,他就利用伯爵府和普通商人之间地位、信息的不对称性,还有报纸这种新鲜事物的稀缺性,狠狠的赚了一把昧心钱!
换句话说,小范大人在去京都之前,身上已经装着几千两的“巨款”了。
因此,城门口随随便便给个二两银子,买张粗制滥造的“京都盛景勘舆图”什么的,完全不带肉疼的……
甚至于后面雇佣滕梓荆、王启年,筹办书局和豆腐摊子,根本就不用考虑钱的问题……
十两银锭拍下去,最少相当于软妹币好几千,绝对地出手大方。年代越早,银子越值钱。如果是在汉代,十两银子等同于现在大几万的购买能力!再来看范思辙生于范府,母亲还未扶正。
在范闲发掘其商业天赋之前,范思辙是全府上下公认的“二世祖”、“纨绔子弟”。
整天没个正形不说,连生母柳氏都时常怒其不争……
试问,以范思辙在整个府邸的“良好表现”,范建和柳氏又怎能放心将财权给他放开?
所以,就形成了剧中范思辙钱财被管得紧这一现象。
结语综上,范闲早在澹州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所以出手大方,一掷千金。
而范思辙的“初始人设”欠佳,导致范建和柳氏对他的看管比较严。
因此,兄弟两人的财务状况和财务自由程度有着天壤之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