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康熙末年,具备竞争力的皇子只有胤禩,胤禛和胤禵。
第一次废太子后,八爷党聚众串联推举胤禩为新太子,犯了大忌,遭到康熙严厉申饬,胤禩失宠,胤禟、胤䄉都进了宗人府。
胤禩在清理冤狱时,“诱审肖国兴”,胤禩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康熙评价:其心可诛。让他本想最后能把握住的“自我救赎”的机会,可胤禩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让胤禩彻底失去了夺嫡的机会,继儿转为支持胤禵。
胤禵和胤禛一母同胞,可胤禵比胤禛小10岁,胤禛过继给孝懿仁皇后,胤禵由母妃乌雅氏亲自抚养,从小和哥哥胤禛就不亲近,胤禛和胤祥性情相投,感情深厚。
康熙六十年,胤禵回京述职,若真是康熙默定继承人,就不会上谕多次崔胤禵早日回西北,野心勃勃的胤禵看着日渐苍老的康熙,心里虽然极度不想走,可圣命不可违,不得不返回西北。其实他走时心里就应该明白继位人绝对不是他,不可能垂垂老矣的皇帝把继位人打发到几千里之遥。
可别有用心的胤禩还一个劲地蹿腾胤禵,支持他夺嫡,只要不傻都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京城这么多皇子虎视眈眈,何况继位人只有康熙爷说了算。
据《清圣祖实录》统计,皇帝晚年共幸临胤禛被赐园圆明园11次。说明康熙爷只有在自己喜欢的儿子家是最放心,最舒服的他不是继位人,谁会是继位人。
选择胤禛除了他一心为社稷江山着想,勤恳实干,能力出众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好圣孙。
康熙晚年可是把胤禛的儿子接进宫亲自抚养。一个好圣孙,可保大清三代无虞。
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公元1722年,康熙驾崩前夕,将雍正撤了职,雍正以为自己继位无望,邬思道却掷地有声地告诉他:“只要能稳住局面,这个继位人非王爷您莫属!”但要稳住局面谈何容易,邬思道两个“坐不住”就让雍正当头棒喝!
康熙病重,但是继位人却仍然没有个说法。正在众阿哥在畅春园为康熙祈福时,康熙身边的太监传来一道上谕,撤掉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八子廉亲王胤禩一切事务,将张廷玉和马齐降级。
胤禛和胤禩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懵了!十四阿哥胤禵在康熙寿辰时送了一只死鹰(八阿哥的杰作)不追查,反倒拿四阿哥和八阿哥开刀,大家都认为康熙这是明显的偏袒,看来铁定是要将皇位传给胤禵了,包括胤禛也这么认为。
于是,他提着一箱白银来到邬思道的书房,忧心忡忡地对邬思道说道:“邬先生,你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却无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这点东西不成敬意,送给你,安度后半生吧。”
没想到,邬先生一听这话,却是一阵狂笑,胤禛以为邬先生是在笑他没有能力,有点生气:“先生是在笑话我。”
邬思道一阵摇头道:“四爷呀四爷,你怎么就不明白皇上的一片苦心啊!”
胤禛酸道:“我是不明白他老人家的一片苦心呐。我只知道他心里,已默定十四弟做他的继位人了。”
邬思道问:“何以见得?”
胤禛愤愤道:“就是瞎子也能看见,先不说王师傅上表举荐我被他老人家废黜。就说老十四吧,他进给他老人家一口匣子,里面竟装的是一只死鹰,这是什么?这是连禽兽都不忍心干的事啊!就算不是他老十四干的,可是他老人家却连问都不问,查都不查,就把我、张廷玉、马齐,降级的降级,撤差的撤差。哎,这分明就是在给老十四登基扫平障碍!”
然后一副生无可恋地扶住额头叹道:“难道人一老了,就真的什么都糊涂了吗?”
听到这儿的时候,邬思道乐了:“哎啊!四爷,您就为这个灰心?四爷啊四爷,您真的该好好参详一下皇上的帝王之术啊!”
难道康熙这样做另有他意?原本一副颓势的胤禛立马放下扶着额头的手,抬起头瞪大眼睛看着邬思道。
邬思道便将目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判断一一向胤禛道来。
康熙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在安排后事,也是为了保护四爷。康熙知道他已经不行了,但是阿哥们为储位争得水火不容,八爷不但防着四爷,也防着十四爷,因为十四爷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正在青海打仗,他有10万的精锐部队。
至于将张廷玉、马齐等人降级,实则是为了保护大清的人才。降职的这些人都是能员干吏,但这些人有的陷于党争,会对日后的朝局不利。如果站错队,新君上台必然要大开杀戒;站对队,日后恃功骄主难以驾驭。现在将他们统统关押起来,日后新君登基,一纸赦书,他们又成了新朝可用的臣子了。
可以说,为了新君登基后朝局可以稳定,真的是煞费苦心了!
听完邬思道的一番分析后,胤禛不得不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在分析完康熙的帝王之术后,眼下就关键的问题就是:究竟谁才是康熙心里默定的继任者。
邬思道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能稳住局面,继任者非四爷不可!
为什么邬思道会这么说呢?出了送死鹰的事,康熙没有理由不查,但他之所以不查,就是因为他心里默定的人选既不是八爷也不是十四爷。
明眼人都知道“送死鹰”的事肯定不是十四爷干的,有谁会那么傻,在自己父亲生日时送上一只死鹰,这不是诅咒自己的父亲吗?何况十四爷还是一个王爷,一个要争储君的人,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呢?
所以邬思道猜测这事十有八九是八爷做的。既然邬思道能猜得出来,聪明绝顶的康熙没有理由猜不出来。但他为何不去查这事呢?这是因为十四爷有十万精锐在外,如果彻查十四爷,正好给了十四爷一个清君侧的理由,八爷在京城联络呼应,到时天下就会大乱。
如果查八爷,但是礼物又是十四爷送的,八爷肯定不会承认,九爷十爷又是八爷党的人,到时候还是一个字:乱!
康熙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怎么可能允许国家在这时候出现乱子呢?所以大局乱对八爷有利,大局稳对四爷有利,只要能稳住大局,皇位就是四爷的!
胤禛听完,恍然大悟!
但很快,邬思道又说道:“可一个稳字谈何容易啊!八爷的党羽遍布朝野,王爷您却一直孤臣自居,手里既无人可用,也无兵可派!”
虽然邬思道是二月河杜撰的一个人物,但是透过邬思道之口,我们不难知道在“九子夺嫡”这场争斗中,事实上,雍正的实力并不占优势。
八爷胤禩的实力远在雍正之上,他不但有老八胤禟和老九胤䄉的财力支持,抚远大将军十四爷胤禵也是胤禩的人;侍卫处六名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首席)、阿尔松阿、满都护也是胤禩的拥趸;管理皇家事务的宗人府,宗令简亲王雅尔江阿、左宗正贝子鲁宾、右宗人辅国公阿布兰,也都与胤禩往来密切;就连守卫京城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丰台大营的主事成文运也是胤禩的人。
如果论硬实力,胤禛想要与胤禩集团火拼,根本就没有任何胜算!
唯有一道康熙指定嗣君的谕旨,才可以让胤禛获得上风。
眼下虽然康熙并没有这样的谕旨出来,但根据邬思道的分析,康熙看重的继任者正是胤禛,这才给了胤禛信心。
但既然八阿哥胤禩远在四阿哥胤禛之上,即使胤禛登上王位他也坐不住!原因在于:胤禛没有兵权!
当时的兵权,在京有两股力量,一个是成文运为主事的丰台大营,一个是九门提督隆科多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京外则是十四阿哥胤禵统率的十万精锐。
这三股力量中,京外暂时不用担心,因为胤禛的妻兄年羹尧,在康熙六十年升为川陕总督,掌握着西北大军的后勤补给,虽然统率是抚远大将军胤禵,但他们吃的是皇粮,除非是皇上的旨意,否则他们不会造反。
最关键的一股力量就是隆科多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他的站队至关重要!隆科多也算是皇亲国戚,他的姐姐佟佳氏是康熙的妃子,孝懿仁皇后。
雍正出生时,因其生母乌雅氏身份卑微,没有资格抚养皇子,就给佟佳氏抚养,佟佳氏是雍正的养母,隆科多也算是雍正的舅舅。
隆科多的父亲是领佳卫内大臣、一等公佟国维,康熙一废太子后,要求群臣推选新太子时,佟国维积极推荐八阿哥胤禩,受到康熙帝训斥,罢职回家。
所以邬思道提醒道:“佟氏一门和八爷交往最深,隆科多现在是九门提督,掌握着满北京的兵权,如果他倒向了八爷,皇上就算传位给你,您也坐不住啊!”
胤禛惊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邬思道继续说道:
“眼下只有一个人能擎天保驾,就是十三爷,十三年多年带兵,现在的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和步军统领衙门有一半的军官是十三爷使出来的,十三爷不出狱,就算传位给您,您也坐不住!”
两个“坐不住”把胤禛震醒了,他知道该怎么做了,不能破罐子破摔了!
所以雍正能够顺利登上皇位,靠的就是在京的两股力量1、放出十三阿哥胤祥,控制丰台大营
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四十七年就被圈禁在宗人府,按照邬思道的计划,要先放出十三阿哥控制丰台大营才能坐上皇位。
但是雍正没有权力放出十三哥,只有皇上才有这个权力,这时候金牌令箭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临死前他将四阿哥胤禛叫到床前,用虚弱的声音留下口诏,将皇位传给四阿哥,但这时候传位诏书还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没有取来。八阿哥等人故意说,康熙传给的是十四阿哥并不是四阿哥。
这时,出现很妙的一幕,张廷玉让张五哥将四阿哥胤禛扶到偏殿暂歇,说明张廷玉早就知道诏书的内容了。
张五哥是康熙的御前带刀侍卫,自然也听到了康熙将皇位传给四阿哥的遗诏,所以到了偏殿后,当张五哥问皇上的金牌令箭在哪时,张五哥二话不说就找出来交给了胤禛。胤禛便让张五哥将金牌令箭交给邬思道,说皇上已经将皇位传给他,让邬先生依计行事。
邬先生赶紧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到宗人府放出十三阿哥。
老十三拿着金牌令箭赶往丰台大营,金牌令箭代表皇上亲临,所有人都必须听命于拿金牌的人。但成文运只听命于八阿哥,没有将金牌令箭放在眼里,直接就被老十三就地正法了。
丰台大营有大半军官都是老十三之前的旧部,而且老十三还有金牌令箭,便很顺利地接管了丰台大营,为雍正擎天保驾。
2、隆科多审时度势,倒向四阿哥胤禛
在九子夺嫡时,无论是四阿哥还是八阿哥,都想拉拢隆科多。但隆科多很聪明,他谁都不站队,这背后是佟国维的教训,也是佟国维给的指导:谁能当下一任皇帝是康熙说了算,只有康熙定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提前站队很可能站错队。
康熙其实也是一直在观察隆科多,看他是不是与皇子有来往,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他并不属于任何一股势力,就在大限将至时委以重任,封为领侍卫大臣、尚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并将传位诏书交给他放到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面。
这时候,即使隆科多没有看过诏书的内容,也知道下一任继位者既不是八阿哥也不是十四阿哥,因为在晋封前还有另一封诏书,说“隆科多交同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这封诏书由张廷玉保管,如果日后发现同皇八子、皇十四子图谋不轨,张廷玉便可以用这封诏书将隆科多赐死。
既然不是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剩下的皇位人选就只剩下四阿哥了。这时候隆科多站队四阿哥,就完全没问题了,站队四阿哥就是站队康熙。
康熙驾崩后,隆科多组织武力对畅春园进行了戒严。紧接着,又与老十三一起领兵护送了雍正返回紫禁城,并派兵彻底封锁了京城,整整九天,对所有王宫大臣进行了布控,来确保雍正能顺利登基。
那么话说回来,既然胤禛靠这两股力量顺利坐上了皇位,如果康熙没有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是不是可以借由这两股力量造反来登上皇位呢?
通过上面的分析,答案显而易见:绝无可能!
如果康熙没有将皇位传给雍正,这两股力量,雍正压根靠不上!首先是丰台大营的兵力,老十三之所以能够顺利接管丰台大营,靠的并不是他的个人魅力,而是金牌令箭。如果没有金牌令箭,那些军官断然不会因为私交就跟老十三走,因为盲目跟他走,就是造反,是诛九族的罪。
只是说,老十三拿金牌令箭增加了金牌令箭的可信度,换作是别的人拿金牌令箭,军官们肯定不敢擅自作主,必须听主事成文运的命令行事。
其次是隆科多,隆科多之所以到最后倒向四阿哥胤禛,是因为他已经知道胤禛就是下一任新君,是铁稳的新君。也就是说他倒向的并不是四阿哥这个人,而是下一任新君。
虽然雍正还有京外的年羹尧,但别说他实力根本不够,就是实力够,即使他有心帮助雍正夺权,也是鞭长莫及。
所以如果康熙驾崩时,不是指定雍正即位,雍正就会陷入“无人可用,无兵可派”境地,又拿什么来造反呢?
但也恰恰是因为雍正“无人可用,无兵可派”,才会最后得到康熙的青睐。
康熙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面对着一个“九子夺嫡”的局面,他的那些儿子们纷纷觊觎皇位,彼此之间明争暗斗,结党营私,康熙为此伤透了脑筋。而四阿哥胤禛置身事外,似乎对皇位毫无兴趣,躲在书斋里修身养性。
他这种超然、淡然的态度反而增加了康熙对他的信任和喜爱。据《清圣祖实录》统计,皇帝晚年共幸临胤禛的赐园圆明园11次。
除了老十四胤禵外,其他皇子从来没有享受到过这样的恩荣,这当然是因为四阿哥的家让他感到安全和放松。
从人情的角度讲,一个能让老人心情舒畅的儿子,自然更有可能继承家业。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很有可能是胤禛的一种伪装和城府。
一个人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外在环境虽然必不可少,但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石。没有这块基石,外在环境再有利于你,也是无法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配合的时候,才能取得成功。
在我看来,历史没有假设,更多的就是一种必然和偶然的结果。
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康熙帝晚年在立储问题上放了烟雾弹,把所有人都给搞晕了,一直到遗诏公布前,雍正帝都不确定自己就是皇帝人选。
而在此之前,雍正帝为了争夺皇位做了很多安排,比如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人一外一内,掌握了西北军中的部分兵权,以及京城的卫戍权,如果遗诏里面写的名字不是他,他是有造反机会的。
但是,这不代表康熙帝如果不传位给雍正帝,雍正帝就一定会造反,至于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自从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之后,康熙帝就学聪明了,为了避免夺嫡之争影响到朝政稳定,他不再提立储之事了,哪个大臣敢劝他,他就处罚谁。
就这样度过了看起来平静的六七年时间,甭管诸位皇子暗地里如何争斗,康熙帝就是不立储,诸位皇子们倒也识趣,谁也不敢太明目张胆地争储,这让康熙帝稍稍心安。
但是,事情在康熙五十七年的时候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年准噶尔入侵西藏,康熙帝任命皇十四子胤禵(雍正帝的亲弟弟)为大将军王(并非王爵,其实只是贝子)、抚远大将军,率军十几万出征。
胤禵有军事才华,康熙帝让他领军也没什么奇怪的,但怪就怪在,康熙帝给了他极高的地位和极大的权力,让他使用天子旌旗,王公贵族都出城相送,还给予他皇帝才有的生杀大权,并让他节制文武百官。
我们来看看康熙帝当时颁发的诏书: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这哪里是皇子出征,简直是代天子出征,其规格之高,放权之深,在清朝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因此,朝中就开始议论了,康熙帝肯定是将胤禵当做储君人选了,许多大臣因此投靠到八爷党门下(胤禵属于八爷党,皇八子胤禩夺嫡失败后,转而极力支持胤禵)。
后来,胤禵打了胜仗,康熙帝对他的夸赞溢于言表,这就更让众人觉得,胤禵就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但让人费解的是,康熙帝一方面极力抬高胤禵,另一方面似乎又对雍正帝有意,两件事可以看出来:
第一件事,将雍正帝的儿子弘历接入宫中,亲自抚养并教授功课,走在哪儿都带着,他还在木兰围场狩猎的时候,当众夸赞弘历有帝王气象。
要知道,整个康熙时期,能够被康熙帝亲自抚养的皇孙,除了弘历之外,就是胤礽的儿子弘晳了,可见康熙帝抚养弘历,是很有深意的;
第二件事,将隆科多升为步军统领,当做托孤大臣来培养,并在临终前召见隆科多,让他负责宣读遗诏。
隆科多是康熙帝第三任皇后佟佳氏的弟弟,原本跟雍正帝是没啥关系的,但雍正帝小时候是佟佳氏抚养长大的,以此隆科多是他实际上的舅舅,再加上佟佳氏无子,两人因此是天然的同盟关系。
当然了,胤禩也是佟佳氏抚养的,但他早就因为毙鹰事件而退出夺嫡之争,因此隆科多为了将来考虑,只会跟胤禛结盟,而不是胤禩。
这两件事看起来很奇怪,因为康熙帝如果要立胤禵,就不该抚养弘历、重用隆科多,所以大家虽然认为胤禵可能性比较大,但也没人完全忽视雍正帝的存在。
当然了,到隆科多拿出遗诏那一刻,大家才知道胤禵不过是康熙帝释放的烟雾弹,目的是为了保护雍正帝,让雍正帝远离漩涡,从而顺利继位。
康熙帝之所以要抚养弘历,重用隆科多,其实也是在暗示雍正帝,让他不要轻举妄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调整好心态,不要因为胤禵而受影响。
至于雍正帝体会到康熙帝的用心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他的表现来看,他或许也被康熙帝的烟雾弹给迷惑了,毕竟康熙帝让胤禵手握重兵,从而埋下了夺嫡隐患,这种风险太大的操作,雍正帝不相信康熙帝干得出来。
有一种可能是,雍正帝还是小看了康熙帝,康熙帝英明神武,他明知道隆科多、年羹尧跟雍正帝的关系,还故意重用这两人,其实是在走一步暗旗,为的就是让这两人未来给雍正帝保驾护航。
隆科多自不必多说,康熙帝对他还是了解的,让他担任步军统领,是雍正帝的内助。
其实,年羹尧的身份也很清楚,因为他是雍正帝掌管的的镶白旗佐领下的旗丁,还是雍正帝的侧福晋年氏的哥哥,两人既是主仆还是郎舅关系,可谓深度捆绑,这是在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天然的盟友关系。
当初,胤禵出征西北的时候,康熙帝就让时任四川巡抚年羹尧主管后勤补给事务,年羹尧后来又直接参与作战,升迁为四川总督,如果康熙帝真的要立胤禵,他是不会让年羹尧待在胤禵身边吧?
可见,康熙帝重用年羹尧这个雍正帝的包衣奴才,完全是为了雍正帝考虑,只不过年羹尧倒也是个聪明人,把自己作为雍正帝外援这个身份隐藏得很好。
当然了,康熙帝重用隆科多和年羹尧,都是非常合理且让人难以揣摩的理由,毕竟隆科多还是康熙帝的小舅子,康熙帝重用他,完全没毛病;而年羹尧可是进士出身,曾跟张廷玉一起在翰林院当过编修,为官之后政绩也不错,康熙帝重用他,也是公允的。
所以,康熙帝的这波操作就没几个人看穿,就连雍正帝自己也是迷惑的,他不明白康熙帝是否打算传位给他,所以他必须自己争一把,结果就做大做强了。
在京城内,隆科多作为步军统领,名义上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其实也是雍正帝的重要眼线。
当初,康熙帝将胤礽给废了,并圈禁了皇长子胤禔,他还不那么放心,就让隆科多监视此二人的一言一行,顺带让他利用职务之便,对京城的皇子、王公贵族进行监视,随时向他汇报。
隆科多将得到的情报,一五一十汇报给康熙帝,同时也告知雍正帝,雍正帝因此占据了先机,在很多事情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比如说,发生在胤禩身上的毙鹰事件,个人揣测极有可能有人暗中搞鬼,因为活生生一只老鹰,怎么可能突然就死掉了呢?而有能力干这件事的人,只有掌握京城卫戍权的隆科多了。
隆科多的作用很大,年羹尧也是一样,他是雍正帝掣肘胤禵的一把利刃,起初年羹尧只负责后勤供给,但在第一阶段战役结束之后,隆科多因为表现好,得以参与军事,他在雍正帝的授意下,在军中拉拢将领,暗中夺走了胤禵的部分军权。
年羹尧的能量有多大?
举个例子,雍正帝继位之后,将胤禵召回北京,让贝子延信去接管抚远大将军印,年羹尧则协助他处理军务,但实际上军中是年羹尧说了算,延信不过空有其名。
为何会如此啊?还不是因为军中主要将领都只听年羹尧的话,可见年羹尧还是很有些手段的,后来他当抚远大将军,那在军中也是说一不二的,以至于让雍正帝很是忌惮。
因为年羹尧的存在,胤禵自此无法再有大的作为,也没有能力完全掌握军队,虽然后来证明这是没必要的,但毕竟雍正帝事先不知道自己就是储君,所以只能提前布局。
总之,经过雍正帝一番操作,虽然他明面上没有胤禵那么受宠,但实力却很强,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还有胤祥等皇子及一些文臣暗中支持他,再加上他本人的执政能力也还不错,张廷玉等大臣看似保持中立,其实也更加看好他。
以此作为前提,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康熙帝没有立雍正帝,那雍正帝会不会造反?
如果康熙帝不立雍正帝,那胤禵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此当时康熙帝的众多皇子要么让他失望,要么就是年纪太小没有竞争性,只有胤禵最为出色,康熙帝也最喜欢他。
如果胤禵被立为新帝,那他将要面临一个问题,即他必须从西北军中返回北京继位,他能够成功吗?
我觉得很难,胤禵可能连年羹尧那一关都过不了,他即便回到北京了,隆科多也是他迈不过去的坎。
换个角度来说,假如雍正帝想要夺取皇位,他成功的概率是很高的,只需要隆科多就可以办到,他完全可以先控制住皇宫,然后篡改康熙帝遗诏,不会等到胤禵回到北京再动用武力,因为那样就是明着谋反了,在道义上站不稳脚跟,也会留下千古骂名。
退一步讲,如果康熙帝为了立胤禵为帝,而将隆科多给撤掉了,那雍正帝的选择就只要一个了,那就是逃出北京,到西北军中去找年羹尧了,跟年羹尧一起起兵造反,虽然这样做的风险是很有的,但也值得一试。
总之,康熙帝不立雍正帝,那他造反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我觉得他一定不会造反,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当上皇帝,他不会心安,也干不成什么事。
历史上,雍正帝继位之后,以八爷党为首的一群人一直都在说他篡改了遗诏,他继位的合法性长期遭到质疑,这其实是无中生有的,篡改遗诏之事现在已经被证实是假的。
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雍正帝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为此不惜把自己逼成一个只为江山社稷而不为个人考虑的好皇帝,他殚精竭虑十几年,最后在重病中早早去世,也难以堵住悠悠之口。
可见,即便靠真遗诏继位,雍正帝的日子就已经不好过了,如果他真的造反,用武力夺取皇位,那怀疑他的人只会更多,他也将会更加不得人心,他如果再想搞什么国计民生改革,遇到的困难也只会更大。
也就是说,明知道通过造反当上的皇帝,会让自己下半辈子活在痛苦之中,还不如干脆当了潇洒快活的王爷,岂不乐哉?
当然了,我们如果把雍正帝看成一个以江山社稷为己任的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革除康熙时期的弊政,从而创造一个天平盛世,为此不惜背负骂名,也要造反上位,也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他当皇帝之后可能啥也干不成。
之所以这么说,就得讲讲当时的局势了,康熙帝其实留下了个烂摊子,国库空虚,官场腐败,外有强敌环伺,内有百姓疾苦,换谁当皇帝,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试想,如果雍正帝靠造反上位,被天下人质疑,与整个皇室为帝,那他再想搞改革,动贵族们的奶酪,他还能成功吗?
显然是很难的,因为雍正帝靠遗诏继位,就已经变成孤家寡人了,能够为他所用的臣子就那么几个,胤祥、年羹尧、隆科多、李卫、田文镜是核心人物,其中年羹尧和隆科多还被他杀掉了。
如果雍正帝靠造反上位,那他将面临皇室的围攻,还要遭受汉人,尤其是读书人的不断指责和反抗,可别小看了读书人,他们掌握着笔杆子,也就操控着舆论,他们有着很强的正统观念,是绝对不会跟谋逆者雍正帝妥协的。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帝能用的臣子有几人,推行的改革又有几人支持,他还能干什么大事呢,总不能杀光所有反对者吧?
历史上,改革本来就是很难的,因为这是得罪人的事情,会有人反对,比如王安石改革失败就是个典型案例,而以谋逆者的身份改革就更难了,只会让天下大乱,最后无法收场。
再看看具体的,雍正帝搞清查亏空,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等,哪一个不是颠覆性改革,哪一个又是容易的,但不改革国家就无法富强,离灭亡就更进一步了。
所以,与其当一个啥事也干不成的皇帝,当个王爷可能干的事情会更多,对国家的贡献也更大。
当然了,我们无法忽视的一点就是,历史发展到康熙时期,清朝统治阶层都是被严重汉化的,他们学习汉人文化,甚至比汉人更加汉人,皇子六岁就入学读书,早起晚归,每年只休息几天,汉人都可能办不到。
雍正帝也是如此,他受汉人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太深,忠君爱国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他所受的教育也注定他很多事情不会干,他可以用卑劣的手段去争夺皇位,但绝对不会造反。
事实上,清朝入关之后,就没有发生过造反或者篡位的事情,只要皇帝指定谁继位,那其他人必定不敢篡位,多尔衮当初权势够大吧,条件也很成熟,但他到死也没迈出那一步,也只能穿上龙袍,给顺治帝当“皇父”,过过皇帝瘾罢了。
因此,多尔衮不敢干的事情,雍正帝又怎么敢干,更何况他的权势远不及多尔衮,而天道和人心正是他们迈不过去的坎。
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肯定会造反。以清君侧之名进行起兵造反,以便夺取大清帝国皇帝宝座,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无路可走。
造反的资本在哪里,有没有胜利的可能性?我们试着去分析几个关键性人物:
一、几个关键性人物登场
1.九门提督隆科多,这决定是否能登顶最后一步
隆科多作为清康熙年间九门提督,掌控京城护卫,就相当于内卫部队,禁军统领。只是一直中立的隆科多为什么最后选择雍正呢?背叛康熙大帝,却也不投靠八阿哥党呢?因为康熙没有把隆科多父亲佟国维世袭一等公的爵位封给隆科多,使得隆科多怀恨在心,最终在康熙大帝临终前,倒向雍正皇帝。最主要的是他跟八阿哥党中九阿哥,十阿哥都有仇恨,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是因为举荐八阿哥为太子一事被康熙帝训斥并失势养老在家。即使十四阿哥允禵称帝,但九门提督隆科多投降四阿哥雍正,共同举兵攻打皇宫,把十四阿哥允禵囚禁,夺取金牌令箭把十三阿哥允祥释放。并且会把八阿哥党的所有成员全部缉拿下狱甚至斩杀不留。
2.十三阿哥允祥,控制丰台大营,保证皇位稳固
康熙四十七年之后,十三阿哥允祥就被圈禁了。在雍正需要起兵造反之时,肯定第一要解救的对象。因为在雍正与邬思道谈论十三阿哥在军队的影响程度,整整列出一大串名单,而且十三阿哥不管在文臣武将中都有着比八阿哥不相上下的名声。
清朝八旗兵制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京营八旗亦称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是从正黄、正白、镶黄等所谓上三旗的满、蒙族人中挑选组成的亲军营,负责侍卫皇帝和宫廷,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在十三阿哥封为领侍卫大臣,统领皇城郎卫三旗子弟兵。
当时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是八阿哥党的心腹,那时候可能已经起兵勤王到京城以防四阿哥雍正的叛乱。危难之际,只有十三阿哥允祥拿着金牌令箭与率领京营八旗子弟兵到丰台大营行军途中进行冒险拦截,通过晓知大义把召唤原来自己在军队的心腹站到自己这边,进一步把八阿哥党主要成员的脑袋全部丢到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面前,以“起兵谋乱”极大罪行方式扣到原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身上,最后斩杀祭旗,最后“进京勤王”方式,进而控制住丰台大营的2万余人的军队,彻底消除对雍正皇帝新君皇位的隐患。
3.年羹尧,控制西北军队的关键人物
在西北地区还有一支军队是由雍正的奴才年羹尧率领,直接可以进京勤王。因为十四阿哥回京登基之时,不可能把军队带回京城附近驻扎。年羹尧得到雍正的密令之后,直接率兵控制西北军营,斩杀掉十四阿哥的手下心腹,进而控制这支西北军,以防新君上位造反的隐患。
当然从雍正皇帝造反那一刻,就是这几个关键人物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只要失去其中一环都是失败,甚至让整个大清帝国陷入战火纷飞的时期。
4.雍正皇帝,才是这场赛事的主角
在造反计划谋划及上演之时,雍正皇帝才是这场戏的主角,他是否能够坚定迈出这一步,迈出这一步之后,他就能坚定为了皇权最顶端进行血溅四方,杀兄害弟这样的行为,甚至大清洗的残杀,确保皇权最终胜利。按照雍正皇帝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尤其对自己兄弟及功臣的行为,能够验证出这样的结果。
他造反必然能够成功,因为他不得不如此做,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没有所谓的太平王爷善终,最好的结局就是圈禁到死。
当然这也仅仅是假如,个人的猜想与论证。真实的历史是雍正得大统,延国祚,造康乾盛世的舵手,是一位勤奋而了不起的好皇帝。
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可怕的,因为历史中登基的就是雍正,而康熙的“遗诏”一直被认为是雍正杜撰的,安知真实历史上的雍正,是不是就是靠造反当上的皇帝。
要知道,违背先帝意志,就是造反。
在康熙最后的两年时间里,众人看他的安排,都认为康熙的继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禵,给予胤禵镇压西北的机会镀金,又准许他用天子旗纛,虽然雍正在北京老家看家,可康熙后期的准噶尔之乱,显然得到武功的胤禵,比文治的雍正更有威望。
雍正的登基,依仗有三。
一、康熙的“遗诏”。
二、时任九门提督的“舅舅”隆科多。
三、时任川陕总督,且拥有一部分抚远大将军兵权的年羹尧。
遗诏之靠,是最直观的,但也是争议最强的,因为康熙驾崩之前,做事滴水不漏,无人知道康熙的圣意如何,虽然表面很像是要把皇位给胤禵,却没有正式公开过,一方面,又特地把雍正的儿子弘历带在身边抚养。
弘历正是后来的乾隆,而康熙这么多孙子里,以前仅有废太子胤礽的儿子有这个待遇,可见康熙的“烟雾弹”,玩得是出神入化。
所以康熙驾崩之际,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帝国的方向盘该由谁执掌,雍正这边就把遗诏拿出来了。
你说是假的吧,康熙的烟雾弹又却有其实,细细看来,康熙的安排,好像把雍正立为继承人也是说得过去的,不像是假的。
你说是真的吧,那康熙就不怕十四阿哥和亲大哥生死厮杀,毕竟把皇位给拿着西北抵抗准噶尔兵权的十四阿哥,看起来风险更小。
但不管怎么说,雍正打的这一招很符合实际,占据大义,则占据一切。
第二一个,雍正小时候是由佟佳氏抚养长大的,这也是他和生母乌雅氏关系疏远的根本原因,而佟佳氏有一弟弟,名为隆科多,可以说是雍正实际意义上的“舅舅”。
康熙的安排也是很奇怪的,他如果不想把皇位给雍正,那么就必须要架空隆科多,但在最后关头,他还是让隆科多任九门提督,这个九门提督,就是京师武装头领,只要得到九门提督的支持,短时间内,夺权篡位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当雍正拿出遗诏的时候,是隆科多做的证,也是隆科多读的旨,你们有人不信?那么隆科多就能立马把他拿下,所以三阿哥跪了,地位深重的八阿哥跪了,他们不是认了,而是没有办法了,后面还想着反抗,却早已没有机会。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要说雍正如果真的是造反上位,他舅舅隆科多就是最关键的人物,因为这样的人物存在,的确可以把真相扭曲,但问题也来了,康熙当了六十一年皇帝,又怎么可能留下隐患。
也是因为隆科多的人事安排,反而让雍正的“正统性”得到一个加持。
第三一个,就是雍正的大舅子年羹尧了。
年羹尧有一个妹妹年氏,乃是当时还是四皇子雍正的侧福晋,不过雍正很喜欢年氏,爱屋及乌,他跟大舅哥的关系一直很好。
因为有亲戚关系在,两人必然是一个利益集团的,康熙五十八年,康熙让胤禵带兵前往西北抵御准噶尔,看起来的确是让胤禵镀金的样子,可问题是,康熙又安排年羹尧先后任四川总督、川陕总督。
这两个总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对胤禵的钳制。
西北地带打仗自古以来最费粮食,能不带粮食打个穿的,自古以来也就是霍去病,但霍去病的战术本身就是危险的,霍去病自己也是在赌,所以在西北打仗,必须要有南方的供粮,很巧,南面就是富庶的川蜀地带。
又,年羹尧是分管过一部分“抚远大将军”(胤禵当时的职位)兵权的,胤禵本身是有着权力组成在里面的,不是看起来那么潇洒无掣肘的,康熙这个安排,如果是有意的话,摆明了就是为了压制胤禵。
所以为什么胤禵得知雍正即位后,宁愿急匆匆跑回去梗着脖子责问雍正为什么篡位,也不愿意直接在西北带着大军造反回去,看起来胤禵好像很傻,其实不是,就是没有办法了。
而胤禵很快也会被架空,西北军务将由年羹尧执掌,国家当时最关键的部位就是西南西北,雍正有大舅哥顶着,一点差错都不会出,只会比胤禵更好,不会更差。
从康熙的安排上来看,其实他就是想让雍正即位,不然的话,他就是在逼着雍正造反,要知道,这样的雍正造反还难吗?
暂且不说年羹尧这一道关卡,假设雍正不利用西南西北的资源来造反,单靠隆科多,他一样是能成功的。
如果康熙临终前钦点了继承人,不是雍正,照九子夺嫡拼个你死我活的局面,雍正是一定要下狠手的,首先是把康熙直接寂灭,而后再让隆科多半武力、半篡改遗诏的方式让大家接受这个事实。
绝不可能等到胤禵回来再做讨论和决定,真正的造反,就是快刀斩乱麻。
最可怕的是康熙如果最后卸掉了隆科多的职位,那么雍正才是危险了,因为他本人就在京城,他完全没有了别的依仗,所以说,根据清朝的中央模式,还有皇子们的环境情况,九子夺嫡谁能笑到最后,看的是九门提督,究竟是谁的人。
假如不是隆科多当九门提督,,而康熙的遗诏也是立的别人,雍正又有机会跑掉的话,那么雍正最后的依仗就在年羹尧这里了,可是一旦到了西南西北,什么事情都不好说了,能不能打回去呢?这就是个谜题了。
事实上,雍正即便是登基之后,日子也是不好过的。
登基之初,大家不服雍正,纷纷都等着八阿哥拿主意,雍正以前藏拙太深了,导致没有威信,逼着他一度气得喊着如果大家觉得八阿哥更适合当皇帝的,那他就要把皇位送给八阿哥,虽然是不可能的,但逼着他说出这番话,可见皇帝不好当。
最重要的是,雍正的使命是艰难的,因为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反贪,对康熙时代的冗积腐败大刀阔斧改正,要说康熙唯一有可能让雍正当皇帝的可能性,就是这件事情了,他也看得出来雍正是走这个路子的人。
这也导致了雍正登基前的两个依仗年羹尧、隆科多,后来都因为屡教不改的大贪大腐被雍正含泪弄死了,这两个心腹中的心腹之死,乃是雍正皇帝生涯的一个转折,时人都真的怕了雍正,也看出了雍正的决心。
所以为什么十四阿哥和八阿哥在雍正即位这么久之后,还敢让人在外面传播雍正“篡改”遗诏的谣言,因为雍正根本就不得一大批士族官僚的心,雍正十几年帝王生涯,靠的就是提拔田文镜、李卫这些人才走完的。
别人当皇帝绝对是舒服的,雍正的父亲康熙舒服,儿子乾隆舒服,但他肯定是不舒服的,因为责任太大,康熙弄出的烂摊子,他要处理很多,它最亲的弟弟胤祥,就是死在这条任重道远路上的人之一。
还要顾着囚禁兄弟,背负骂名,又要抵御西北,从雍正的皇帝生涯来看,这些事情单独一件拿出来,在康熙的儿子们里面,他未必是能做的最好那一个,但一定是最稳那一个,因为雍正,根本没有朋友。
没有朋友,就没有羁绊,就好比康熙的乳母家族曹家,他们不贪吧,康熙面子挂不住,他们贪吧,财政肯定会出问题,但康熙还是让他们贪了,试问哪一个皇帝希望下面的人贪污的?
也是没有办法了,康熙也知道自己的羁绊太深了,而再看雍正,隆科多和年羹尧他都舍得下死手,李卫、田文镜这两个除了不贪污,全身都是缺点的人却被他青睐,由此可见雍正的交际路子太野了。
这也许就是康熙看重雍正的原因吧。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如果康熙不传位给四阿哥胤禛,那么四阿哥胤禛绝对是没有造反的机会。
其实四阿哥胤禛能够登上皇帝的位置,从康熙五十年太子胤礽被废事情就已经出现了苗头,尤其在康熙五十八年到康熙六十年的一些列操作都很明显了。康熙对四阿哥的帮助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帮他铺路,首先康熙逐渐的帮助四阿哥胤禛消除了兄弟里边的障碍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被圈禁,八阿哥胤禩因为毙鹰事件被辱骂,康熙甚至绝情的说出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康熙五十六年,十四阿哥被掉到西北做大将军王,虽然平叛有功,但是明知自己大限将至的康熙却一直没有把十四阿哥调回来的打算。老三胤祉虽然对皇位也有想法,奈何身边都是读书人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当初自己亲自做主把年遐龄的女儿嫁给了四阿哥胤禛,胤禛和年羹尧有了密切的联系。康熙四十八年,30岁的年羹尧成了四川巡抚,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给了40岁的年羹尧兵权,升任了四川总督,授予定西将军大印。年羹尧请奏以四川为西北大军和入藏军粮草运输要道,康熙都准许了,这也为后来雍正登基,年羹尧牵制西北大军粮草埋下伏笔。
康熙五十九年,和胤禛关系不错的舅舅隆科多本来为步军统领,掌管京师防务。康熙又让他兼任了理藩院尚书,秘密监视废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还有在京师的王公贵族随时汇报。康熙六十年康熙大寿去盛京祭祖还是冬至祭天,康熙都让胤禛代理。自诩“天下第一闲王”的胤禛忙了起来,代替康熙做了不少事情,复查了贡士会试的试卷,还清查了清朝十三仓中最重要的的京,通两仓。胤禛在康熙五十年以后,对康熙十分孝敬,让康熙大为感动。
如果康熙不把位置传给胤禛,首先他就不会安排这么多胤禛身边的人身居要职,把握兵权,也不会派胤禛代替自己去办事。这样胤禛没有了基础。没有了基础的胤禛他在兵力上比不过老十四,在声望上比不过老八,在读书人中比不过老三。毕竟老四性格寡淡冷面,朝中官员与他来往密切的并没有多少。如果康熙传位给别的皇子,胤禛各方面劣势明显再加上少了康熙的铺路,成功可能性基本为零,胤禛自然不会去做。但是胤禛作为皇子表面韬光养晦,背地暗潮汹涌,四处布局,可见其城府,在加上其出色的才华,天生帝王材料。
文/红雨说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