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的结局是怎样的?

雍正皇帝继位后,邬思道提出了半隐,给田文镜做幕僚,每年8000两银子。田文镜没有如期付酬劳,他讨要了4000两银子和皇后送的侍女如月,在雍正帝到来之前,火速逃跑,从此杳无踪迹。

《雍正王朝》剧中说他是科考舞弊案的受害者,年少时文采出众,自持才情横溢,不肖送礼,科考名落孙山,因咽不下这口气,就写了天下闻名的“檄文”,想讨回公道,不仅没有讨回公道,还割取功名(秀才),下了大狱。

后遇到太后薨逝,康熙皇帝大赦天下,他被释放,本想去和未婚妻完婚,可她未婚妻(表姐)已经另嫁,他心灰意冷,想回老家,不料途中遇到抢劫,他因此受了伤,落下了残疾。

胤禛和胤祥去江南筹款赈灾,年羹尧却发现了胤禛曾经提起过才子邬思道,汇报给了胤禛。

年羹尧奉胤禛令秘密送回北京养在府里。年羹尧知道是给世子们请的师傅,就让自己的妹子年秋月亲自照顾。

胤禛一回京,就以汉人拜师的礼节拜邬思道为世子的师傅,这礼节可谓隆重,可见四爷对他才华的赏识。

邬思道为为胤禛的诚意所感动,过去的读书人终极目标就是读书,考取功名,入将为相。邬思道虽然成了残疾,但他才华横溢,也想学有所用,也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识。胤禛是皇子,且有嫡子的名分,若运作得当,当上帝王,他也没有辜负平生所学。

邬思道入胤禛府邸是康熙四十七年,开始了他们君臣风云际会的十五年历程。名义上是世子们的先生,实际主要任务是准太子(胤禛)的辅佐历程。

一开口就让胤禛很是佩服,他针对当前形势,给胤禛分析了清理国库的利弊,并把欠款的人分为三种人,可谓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二月河写的原著,邬思道这个角色是天下苍生为计,而非为个人名利算计。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邬思道更是阴谋诡谲的化身,他替雍正皇帝背了大部分腹黑的锅。雍正是皇帝,是剧中的正面形象。他一直实心办事,关心百姓疾苦,可夺嫡是自古最以来最惊心动魄的事,怎么能只有阳谋,那岂不是必败无疑?

九王夺嫡,凶险万分,胤禛作为康熙最看好的隐形准太子,多少眼睛盯着,除了胤禛打铁自身硬,还需要好汉三个帮,可胤禛没有,按照康熙爷的想法,要胤禛做一个真正的孤臣,户部清理亏空,就没有胤祥,后胤祥又被幽禁10多年,胤禛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他的身边只有一个智囊,那就是邬思道。

在胤禛的夺嫡中,每个关键点都浮现着邬思道的影子,可以这样说,按照剧中的逻辑,没有邬思道,就没有后来的雍正帝,也就没有最终新政的推行。邬思道每一部和康熙爷的思路出奇的一致。

邬思道熟读康熙起居录,把康熙爷的心思揣摩了九分九。把胤禛的心思拿捏了十分,才为自己留下了后路,这才是真正不出世的高人。

在追缴户部欠款和追查刑部冤案事件上避免老四胤禛走了弯路,更是布局弘历,使他在热河狩猎场上大出风头。而且在举荐新太子上面、烧毁百官行述上面、处理太子书信上面连出高招,干掉了太子胤礽。并在后面跟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的战斗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善于揣摩人的心理,才会在雍正帝即位当晚,布下五路兵马,各不认识,各不干涉,利用雍正帝多疑的心理,不敢轻举妄动,从而没有冲邬思道下手,甚至在执行秘密事务的十七阿哥到来,他还越过雍正帝发号施令,说了一句相当有哲理的话:

“天子无私事!

这句是说给办私事的十七爷胤礼听的,也是说给刚继位的雍正皇帝听的,更是说给自己听的。

为雍正办秘密差事的全部被处决了,而邬思道以过人的智慧给自己留出了生路,提出了著名的“半隐”全了和胤禛的君臣之义。

十三爷奉新皇帝胤禛和皇后之令来给邬思道送行,把福晋(皇后)身边的宫女如月送来照顾邬思道,有监视之意,主要还是照顾邬思道的起居饮食,因为他虽然学富五车,但岁数大了,还是残疾。

邬思道也是殚精竭虑,他远赴青海以运送粮草为名,指点年羹尧找到叛军,督促年羹尧及时决战。

大事已经了解,邬思道故意和斤斤计较的田文镜为薪资发生口角,让不明就里的田文镜给辞退,正中邬思道下怀,连夜带着如月远遁江湖。急忙赶来的雍正皇帝知道邬思道的本事,知道田文镜找不到,从此江湖上只有师爷祖师“邬思道”的传说。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的结局是怎样的?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四爷党”最核心的成员,也是智慧担当,自四阿哥胤禛正式参与夺嫡到最终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邬思道全程参与并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邬思道的出谋划策,四爷能否胜得过八爷真的很难说,那么,像邬思道这样功劳很大又掌握着雍正很多隐秘事的人会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邬思道最后一次出场是跟田文镜吵吵着索要幕酬银子,银子到手以后,邬思道回到住处催促着媳妇如月赶紧开溜,他甚至连任何行礼都不带,还是如月收拾了几样要紧东西,边收拾边问:“明天走不行吗”?

邬思道拉着如月就跑,边跑嘴里还边嘟啷着:“再不走就来不及了”,邬思道本来是个瘸子,可此时的行动速度一点也不比正常人慢,自此之后,邬思道彻底消失了,过起了“全隐”的生活。

那么,邬思道为何要急匆匆地开溜呢?这是因为他从田文镜那里得知了雍正要来河南考察的消息,邬思道怕再次见到雍正,万一雍正心血来潮,拉他去办差或者把他给灭了口,这样一来,他所筹划的全隐计划就泡汤了,所以,邬思道故意激怒田文镜,造成了被田文镜赶走的假象,邬思道对田文镜说的那句:“东翁,这可是你让我走的啊”,就是最好的证明。

果然,雍正到河南见到田文镜以后,对着田文镜问道:“邬先生安否”?这一问把田文镜给问懵逼了,他心想着皇上都要称之为先生的人居然被他给赶走,他陡然想起了邬思道临走时对他说的那句:这可是你让我走的啊!田文镜不由地心惊起来,唯唯诺诺的对雍正回道:“邬先生走了”,同时,田文镜表示要派人去追,雍正叹了口气道:算了,不要追了,追也追不上了!

雍正对邬思道很了解,同时邬思道也深知雍正的为人,他们二人互相都不放心对方,邬思道利用了田文镜不知道他身份这一点,成功地实现了“全隐”。邬思道为什么要脱离雍正的视线呢?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脱离雍正的视野?这一切还得从雍正成功夺嫡那一晚说起。

雍正继位当晚,邬思道和雍正的心理博弈

邬思道原本是名动江南的才子,本想着在科考中一举夺魁,好一展抱负,然而天不遂人愿,邬思道在参加康熙三十六南闱时,发生科场舞弊一案。原来这主考副主考们都是捞钱的高手,一概论孝敬取士,居然是谁出的钱多谁榜上有名,邬思道参加完考试之后,还巴巴等着金榜题名呢,结果成绩出来之后,他的名字居然连榜都没有上。

邬思道本是心高气傲之人,他自负以他的才华即便不在三甲之列,怎么着也能得个前十名,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邬思道气愤至极,经过仔细打听,方才得知主考、副主考都是搂钱的主,邬思道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召集齐其他的几百名落榜的士子,把个江南贡院搅了个天翻地覆,闹完之后,邬思道自知他干的这事有违朝规,于是赶紧风紧扯呼。

果然,科场舞弊一案闹到让康熙知道,雷霆震怒之下,康熙处决大批舞弊官员,当然了,闹事的邬思道也在通缉名单之列。还好,邬思道提前溜了,不然,不死也得脱层皮。后来,赶上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天下大赦,邬思道才得以重见天日,但他在数年逃亡的路上被水匪打折了腿,成了个瘸子,再想通过参加科考以施展抱负,显示是不可能的了。

还好,四阿哥胤禛早就听过邬思道的才名,想借助邬思道的智慧做点大事,于是胤禛派年羹尧四处打探,找到了落魄的邬思道,但邬思道的脾气甚是古怪,一般有点才气的人都这样,年羹尧也有自己的办法,他让自己的妹子年秋月负责照顾邬思道的起居,这一招居然很管用,邬思道对年秋月很是顺从,就这样邬思道投入了四爷的门下。

归入四爷门下之后,邬思道用他那高深莫测的智慧帮助四爷走出重重困境,比如建议四爷接手清理户部亏空初步赢得康熙好感;比如让四爷不要插手刑部“宰白鸭”一案,免得落个导致太子被废之名引起康熙的猜忌;比如,建议四爷举荐胤礽复太子之位,赢得了康熙的进一步好感;再比如,在举荐大将军一事上,反其道而行之让四爷举荐老十四,不但成功的瓦解了八爷党,更重要的是通过了康熙的最终考察。还有就是替四爷培养出了一个讨康熙喜爱的小机灵鬼弘历,为四爷加了不少分。

到了最后关头,也就是康熙罢免了四爷所有差事的时候,四爷心灰意懒,赠金让邬思道归山,邬思道一语点破梦中人,他判断出这是康熙老爷子再给胤禛铺路,这才使得四爷重拾自信。

到了康熙驾崩当晚,邬思道有条不紊地安排,让四爷放心进宫听旨意,他则在外面替四爷安排好了后续事宜。最终不出邬思道所料,四爷是圣心默定的继位人,最终脱颖而出。

然而,随着雍正继位,二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曾经是无话不谈,毫无顾忌,邬思道甚至有时还敢端起架子教训四爷,而现在四爷成了高高在上的帝王,邬思道则显得是个知道太多事的人。

雍正继位当晚,在控制了局面以后,回到了潜邸,那么,他回来做什么了?他是来安排一些事情和人,而邬思道就是他首先要“安排”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来除掉帮他做过秘密事的人。

而邬思道在和雍正相处的过程中,知道雍正乃是: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骘枭雄之主,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比如,邬思道曾为坎儿被雍正秘密除掉懊悔不已,还有就是,雍正明知道他和年秋月真心相爱,但为了拉拢年羹尧,不顾他和年秋月的感受,直接横插一杠子娶了秋月,所以邬思道早就准备好了这一天的到了,他是熟读史书的人,知道兔死狗烹道理,因此他想好了自全之道。

于是,二人进行了一场心理博弈,邬思道首先跪下请安叫了声:“万岁”,雍正赶紧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不要做这生分模样”,雍正这话就很假,他已经是皇上了,怎么可能跟以前一样。接着雍正首先表态:先生是有房杜之才的人,没有你,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但你的身份外边人的不知道,一下子放在太高的位置不合适,等我一步步慢慢抬举你。

其实,雍正明知道邬思道是残疾之人,登不得朝堂,说这番话言下之意是,你是我的私人助手,还有你也没个功名在身,再者,你为我办的那些事都是行的阴谋,根本上不得台面。

邬思道就知道雍正会这样说,于是他顺势打起了感情牌,说出了他的三忌和三不可用。第一忌,他是个瘸子,而国家取士授官,自有制度,他在潜邸十几年,骤然置于之庙堂之上,恐怕有伤圣德,这也是一不可以用。

第二忌,他原来闹过科场,属于犯罪之人,用他这样的人会引起朝臣不好的议论,这也是第二不可用之处。

第三忌,他行的是阴谋,上不得台面,况且,他已是才智枯竭,如今雍正登基为天子,应该行光明正大之道,他这样的人是不能再使用的,这也是第三不可用。

接着邬思道又动情地说:倘若万岁念思道忠贞不贰之心,放臣还山,沐浴圣化之中,舞鹤升平之世,在万岁为全始全终之主,在臣为明哲知理之臣,传之后世,亦为一段风云际会佳话。

邬思道说这番话是表明心迹,所表明的意思是,他会把这里发生的事情永远的烂在肚子里,永不外泄,让雍正放心,看在他忠心为主的份上,放他归山。

二人正谈的时候,十七阿哥胤礼求见雍正,来得很是蹊跷,不知所为何事,有人猜测,这是雍正安排老十七来除掉邬思道的,这是有点过分解读,除掉邬思道犯不上用一个皇子。

雍正刚准备召见十七阿哥,邬思道出言劝谏道:万岁,您如今贵为天子,天子不该有任何私事,十七爷如果有公事奏报,应该放到到朝堂上去说,如果是个人的私事,那就不必相见。

雍正说:老十七是我的兄弟,我见见自己的兄弟有什么打紧呢,不过既然你这么说了,那就算了吧,让老十七先回去,以后再说,邬思道接茬说道:还有潜邸外面那五路不相统属的人马也是我让十三爷安排的,知道万岁要回潜邸,安全方面不能出岔子。

言下之意就是说,在保证你安全的同时也得保证我的安全,再加上邬思道刚说的说的天子不能有私事,其实是在暗示雍正,想要除掉他就是办私事。

邬思道本来想要全隐的结果,但雍正还是不放心,于是选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让邬思道半隐,也选了一个二人都比较信任的人李卫,把邬思道放在李卫那里雍正很放心,邬思道也能接受,因为邬思道对李卫也是比较信任的。

第二天,邬思道要走的时候,十三爷前来相送,并说了句:我们对不起您呀!然后,喝了一杯,邬思道告诫十三爷要收敛锋芒,之后,十三爷请出来了一个和年秋月长得很像的女人,名字里面也带个“月”,让这个叫做如月的女人负责照顾邬思道的起居,十三爷不好点破,其实,这是雍正安排监视邬思道的,邬思道也没有点破,欣然笑纳了。

邬思道以李卫为跳板,进而归入田文镜幕下,最终实现“全隐”

邬思道到了李卫的衙门里名义上是做师爷,其实,也就是整天看看书,赏赏花,钓个鱼,顺便帮李卫写个折子之类的,日子过得清闲,整日不出衙门。

后来,李卫见雍正的时候,雍正还问李卫:邬先生在你那怎么样?李卫是个聪明人,知道雍正把邬思道安排在他那的用意,李卫答道:邬先生,整日除了读书之外,就是顺便帮奴才看看案卷,不曾出衙门一步。

然而,邬思道早就厌倦了这种生活,他想隐居山林,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生活在雍正的监视之中,所以,他得想法子摆脱这种情况,同样,李卫也知道邬思道是个烫手山芋,指不定哪天引火烧身,所以得想办法把邬思道弄出去。

说巧不巧,机会来了,田文镜初到山西当差,两眼一抹黑,知道诺敏欺瞒朝廷,但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正在发愁之际,李卫带着邬思道来了,李卫把邬思道介绍给了田文镜,说邬思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帮着田文镜解决眼下难题。

但是,是有条件的,事成之后得付邬思道一年八千俩的幕酬银子,田文镜被眼下的事情难住了,二话不说答应了。于是,邬思道拿出了本事,替田文镜解决了困局,使田文镜成功的破获了诺敏一案,田文镜心说,这八千两银子花的真值。

显然,田文镜高兴得太早了,邬思道也就给他办了这样一件像样的事,这之后,邬思道拿着高额的幕酬,整日的闲逛,不但不给田文镜出主意,还时不时的出言讥讽田文镜一顿,把田文镜搞的一肚子火气。

邬思道之所以选择田文镜,正是因为田文镜不知道他和雍正的真正关系,而田文镜是个有名的清官,容不得邬思道这样拿着高额薪酬不办事的人,这也是邬思道想要达到的效果。

后来,雍正要到河南考察新政的上谕发出之后,邬思道从幕府中得到了消息,邬思道觉得时机成熟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于是,邬思道选了了激怒田文镜,让他主动赶自己走。

于是,邬思道找到了田文镜,索要田文镜还欠着他上半年的四千两银子,此时的田文镜正被水患闹得焦头烂额,再加上府衙账上也没多少银子,还得留着救灾用,但邬思道可不管这样,大有田文镜不给银子,就跟田文镜拼命的架势。

田文镜被邬思道的态度彻底激怒了,骂道:你狂什么,别以为你是李卫介绍来的,我就不敢开了你,我是个穷官、清官,也不打算做个赃官。

邬思道则说:我早打听清楚了,你账上刚进了一笔五千两的火耗银子,总之,我这钱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田文镜被邬思道胡搅蛮缠的态度激得不行,然后让衙役带着邬思道去拿钱,拿完钱打发邬思道走人。

邬思道心里暗自高兴,嘴上还不饶田文镜,嘿嘿笑道:东翁,这可是你让我走的啊!至此,邬思道目的达到,实现了“全隐”,带着已经被他策反成自己人的媳妇如月,过起了隐居泉林的日子,好不自在。

写在最后

邬思道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他只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幕僚师爷,他因为帮助河南总督田文镜推行雍正新政有功,所以获得了雍正的关注,因此名留青史,但也只是幕僚师爷而已,并没有电视剧中这般神通广大。

其实,邬思道的真正历史原型是戴铎,他是历史上真正为雍正夺嫡出谋划策的雍亲王府亲信参谋,这个人最早积极建议雍正夺取太子之位,并出谋划策,雍正登基以后,他被外放出任四川布政使,后来被雍正找了个借口以贪腐罪名处死,历史上的他很可能就是被雍正灭口了。

所以电视剧中邬思道的结局非常完美,实现了他的“全隐”计划,但历史上他的原型戴铎可就没有这么好运了,戴铎最终被雍正处死,可谓是兔死狗烹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的结局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也多次提到过邬思道,作为助老四胤禛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总感觉他的一生充满着疑点,所以还是要再说一说他,以及最终他的下落。

他最终消失在剧中是在田文镜处,他带着四千两银子伙同侍女如月,在雍正帝到来的前一刻,火速逃跑,从此再无踪迹。

那么为什么雍正帝还要见邬思道,见不到了后,为什么还制止田文镜的追赶呢?

一、拜师邬思道

邬思道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尧从大狱中接出,并在回京后,带领全家老小行跪拜礼,正式成为自己以及弘历他们的老师。

从骨子里来讲,邬思道是一个孤傲之人,虽然身犯残疾,但也心存远大志向,一开始他并不看好老四胤禛。

而为什么最后又接受了这个事实,并正式成为老四胤禛的幕僚呢?

这就在于老四胤禛的为人,以及对邬思道所做的几件诚心事了:

当然,这方面也有年羹尧的功劳,一开始就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年秋月照顾这个糟老头子。伺候他洗脚,给他做护膝,伺候他的吃喝拉撒睡,作为一个坐了十年大牢的人,一下子有这待遇,确实也感受到了老四胤禛的诚意。

其次,老四胤禛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全家老小以汉人的礼仪拜师,当时邬思道还在屋里没有出来。一出来,老四胤禛就先行行了鞠躬大礼,这在邬思道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也急忙下跪还礼。

最后,邬思道也纳闷,自己一个戴罪之人,为什么深受老四胤禛的厚待呢?

老四胤禛背了篇文章:

“朝廷待彼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哉!独不念天听若雷,神目如电……”

其实老四胤禛犯忌了,这是邬思道十年前写的《士子揭世文》,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才导致了他的十年大狱。

但是给邬思道的感觉就是,终于遇到知己了,打蛇打到了邬思道的七寸上,给他的感觉就是:

你的委屈我明白,你的抱负我也清楚,我是懂你的人,珍惜你的人,只要跟着我干,我能帮你实现抱负。

这就是为什么邬思道一心一意辅佐老四胤禛的原因!

二、功臣邬思道

拜师邬思道之后,他一共帮老四胤禛出过很多主意,这里简单的列举一下:

第一次出谋划策就是追缴户部欠款,力劝老四胤禛接下来,并归纳了三类欠款人的特点,毕竟这次两个人是试探,老四胤禛并没有完全听他的,最终结果是虽然康熙帝满意,但也透漏一些问题。

第二次出谋划策则是拒绝查刑部冤案一事,老四胤禛仍然没有直接答应他,有了第一次的铺垫,这次邬思道要收拾东西走人,还好,老四胤禛把自己折腾病了,等于是听了邬思道的话。而事实证明,邬思道这次说对了。

第三次出谋划策是替弘历,让他在热河狩猎场出尽了风头,并最终把象征储君的金如意纳入手中。这时才燃起老四胤禛的雄心,开始为夺嫡做准备,同时抬了年秋月一家的旗,目的显而易见。

第四次举荐新太子,力劝老四胤禛继续举荐废太子,这时候老四胤禛已经完全信任邬思道,并一举夺得康熙帝的芳心。

后面还有设计让年羹尧去血洗江夏镇,设计让李卫监督年羹尧,设计让坎儿送信给老八胤禩,设计让老四胤禛举荐老十四胤禵当大将军王……

最后夺嫡之时,邬思道又通过“死鹰事件”给老四胤禛分析时局,最终得出康熙帝即将传位老四胤禛的结论。

夺嫡之夜,邬思道坐镇雍亲王府,利用老四胤禛的关防大印,连同张五哥带来的金牌令箭,放出了老十三胤祥,并成功接管丰台大营,为最终雍正帝的顺利即位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自从邬思道到了老四胤禛身边,才使得他具备了夺嫡的基础,并最终夺得了皇位,这一点上邬思道功不可没!

三、君臣决裂

老四胤禛终于登上了皇位,也就预示着邬思道的使命已经完成,于是即位当晚就提出了“半隐”退路。

对于邬思道这种谋士来讲,他做的计谋往往见不得阳光,所以自己也明白,一旦老四胤禛即位,以他的了解,自己难逃一死,前面的坎儿就是例子。

所以,他巧妙地利用雍正帝多疑的性格,在雍亲王府弄了五路人马,让雍正帝弄不清状况,也就不敢贸然对邬思道下手。

随后,邬思道提出了解决方案,也就是半隐方略:

所谓的半隐,就是一方面自己不再京城为官,也不会为任何的敌对势力出谋划策,并且就在雍正帝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待着,并永远不会透露任何之前的秘密。

最终雍正帝权衡利弊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确信自己能离开后,面对十七阿哥突然进见,他也明白,这个十七阿哥很可能就是来解决自己的,于是给雍正帝再出一个主意:

“若有私事,就说天子没有私事。”

一方面让雍正帝感受到自己确实一心一意为他着想,一方面也请求雍正帝能放过自己,同时也暗示自己走后,雍亲王府其余做秘密事情的人,一个都不能留。

第二天天没亮他就跑路了,临走时还给老十三胤祥一个忠告,就是推掉铁帽子王册封,不然无法确保平安。

当然,雍正帝并没有放过监视邬思道,还是派了一个如月监视他,不要以为老十三胤祥头一天晚上放出来,第二天一大早就能找个如月给邬思道,其实这一切四福晋替老四胤禛早就准备好了。

四、逃之夭夭

离开了雍正帝,邬思道暂时是安全了,但其实并不安全,所以他必须继续实行逃脱方案。

邬思道在雍正帝的铁杆大臣李卫处,可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事就在家里坐着,偶尔给李卫出出主意,再加上跟李卫有点交情,也让他放松了警惕。

随后,他通过李卫跟宫里的书信来往,毕竟李卫不怎么识字,有些书信可能还是邬思道替他写呢。得知了田文镜处有问题,这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机会,于是利用彻查诺敏造假案机会,以八千两幕酬把自己卖给了田文镜。

在田文镜处邬思道也确实做了很多事,包括替他执行新政,并在他对押运西北粮草一筹莫展时,自己主动提出去押运,并巧妙的揭穿年羹尧的把戏,提醒年羹尧,必须得决战了。

其实这些年,雍正帝并没有放弃对邬思道的监督,包括后来李卫进京,雍正帝仍然很关心邬思道的事,确信他没有异常举动后,才算放心。

而邬思道也是不断替雍正帝解决问题,让雍正帝坚信自己已经毫无害处,从而放松警惕。

不仅雍正帝时刻监视着邬思道,其实邬思道也时刻关注雍正帝的动向,最终得知雍正帝即将到田文镜处后,终于下定决心激怒田文镜,从而逃之夭夭……

临走时对田文镜送了一句忠言:

“可疑之利不可受,得之易时失之易。”

这句话也表明了邬思道的态度,就像当年劝老十三胤祥一样,跟君王在一起:

“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对于如月而言,毕竟是一个小小女子,连年秋月都能被邬思道征服,更何况这个小女子了,估计也是感化了她,况且离开了官府,如月连送信都无法送了,也就认命了。

对于雍正帝来讲,此时自己皇位已经坐稳,新政也在顺利推行,而邬思道也确实对自己有感情,也不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来。

更重要的是他走的时候是带走了四千两银子,有了这四千两银子,他的生活也有着落了,也没有必要依附于某人了,这样雍正帝也算是放心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的结局是怎样的?

文/炒米视角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邬思道的结局叫“逃出生天”。至少邬思道自己认为她是用了一个及其巧妙的方式逃出生天了。

夺嫡成功当晚,雍正回潜邸。邬思道早算准他是回来处理像他这样帮他搞阴谋,做秘事之人,坎儿先例在前。所以他一方面仍然不动声色帮雍正出谋划策,比如有人求见雍正,他代为阻拦道“天子没私事”,若有公事,请转告张廷玉处置,若有关防上的事,请转十三爷处置,若有私事,就说天子没有私事。

这让雍正感受到邬思道的确是高人一等,而且对自己仍是一心一意。

另外对邬思道的安排,邬思道自己提出了要“中隐”,自己不要高官厚禄,要在一个可以受雍正监视的地方,但远离雍正的地方。离开雍正是因为自己是先帝朝刑余之人,避免雍正难处。

这些话听起来都是为雍正考虑的,但实际上都是为了自保,一句“天子无私事”就提醒了雍正潜邸的奴才一个不能留。雍正也的确动了恻隐之心,于是答应他去李卫那里,李卫是雍正外放的心腹,这样雍正也就放心了。这是邬思道金蝉脱壳第一步。

所以邬思道到了李卫处就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帮李卫出出主意。所以李卫很快就放心了。这是邬思道金蝉脱壳第二步。

那么时间一长,他从朝廷发给李卫的廷寄里发现了另外一个脱壳的机会。那个机会就是田文镜,田文镜也是雍正的改革重臣。但是相对而言,他就比雍正和李卫笨多了,也好糊弄多了。于是通过帮其解决”诺敏造假案”,戏说要李卫“八千幕酬将自己卖给田文镜”。这是邬思道金蝉脱壳第三步。

李卫把此事上报给雍正,雍正略一思索,反正田文镜也是自己的人,而且田文镜做事没有李卫灵活,的确是应该有这样一个师爷辅助一下。于是便同意了。

邬思道到了田文镜处,帮忙解决了很多事,特别是帮田文镜押运粮草到西北年羹尧处,助年羹尧找到叛军主力,叛军主力就在离年羹尧不足百里的法源寺,之所以年羹尧思维定势,是因为“灯下黑”。

后协助田文镜在河南开展”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时值黄河决堤,田文镜焦头烂额之际,邬思道算准了雍正要来,所以借口要幕酬,和田文镜发生口角。拿了四千银子,被田文镜赶走。这是邬思道金蝉脱壳第四步,也是功成之步。邬思道临别给田文镜也留了句肺腑之言,“可疑之利不可受,得之易时失之易。”这是继给十三爷留的那句肺腑之言(劝十三爷拼死辞掉铁帽子王,以保一世平安)的第二句。

但关于这次黄河决堤,真实历史上,雍正并未亲临现场。而且田文镜实际上采取的是隐瞒不报,结果淹死、饿死饥民数万。这事换了别的皇帝,杀一万次头,也不为过。可是雍正最终选择原谅了田文镜,并且田文镜死后被允许陪葬。而真是历史上,十三爷允祥也的确获封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死后甚至连名字都改回“胤祥”,无需避讳,所谓哀荣备至。张廷玉也获得非凡殊荣,成为了有清一朝,唯一一个没有爵位但配享太庙的汉臣。

所以道理是那么个道理,真正的结局就连神算“邬思道”也算不准。邬思道的两句肺腑之言,都未成真。反而显得有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如果邬思道不知进退,结果会不会和坎儿一样,也未免可知。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的结局是怎样的?

在雍正得大位之后,雍正曾经问过邬先生将来的安排。邬先生拒绝了高官厚禄。给自己一个半隐的安排。所谓半隐就是雍正知道邬先生的行踪。邬先生也能通过李卫、年羹尧、田文镜得到皇帝的消息,跟雍正还有交流。

其实,这个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高福被毒杀之后,邬先生就知道自己将来也有可能为了防止泄密而被处死。所以,邬先生在辅佐雍正登基之后,选择了这条退路。邬先生也估计到,凭自己的功劳和雍正的感情,这种退路雍正是不会太为难自己的,自己的后半生也可以得到保全。

刚开始,邬先生帮过李卫,然后是田文镜,还有年羹尧。邬先生严守秘密,田文镜甚至都不知道邬先生的来龙去脉,只以为他是李卫的师爷。一个靠给人出主意而挣钱养家的小人,这个小人还很贪财,一个河南巡抚都养活不起。

离开京城的邬先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老实实。直到雍正彻底确信邬先生不会泄密,才消失在了茫茫人海。

当然,电视剧和小说有出入。但电视剧还是保留了小说的这个思想的。大的脉络没有问题。自从四爷府一别,雍正和邬先生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的结局是怎样的?

邬思道能在雍正手里全身而退实属不易,雍正是一代枭雄之主,做皇子时就是有名的“冷门王”,面冷心硬,刻薄成性,好猜忌,最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主儿。邬思道是久经沧海的智者,他能够堪透世情,参透帝王心术,才得以保全自身,没让兔死狗烹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邬思道是“四爷党”的核心人物,多次帮四爷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比如,推掉邢部冤狱一案,保举废太子胤礽复位,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教导弘历在狩猎场上对康熙说的话,让四爷在紧要时刻去探望囚禁的十三爷……

但同时,他也掌握了雍正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最终四爷成功登基视为雍正帝,邬思道行的是阴谋,上不得台面,而皇帝是代表着光明正大的形象,雍正不想自己夺嫡过程中的手段让世人知晓,所以,继位当晚,他回到了潜邸,这一趟回来,为的就是除掉帮他办秘密事的那帮人,包括邬思道。

邬思道对自己辅佐的这个主子太了解了,他是饱读史书的人,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雍正回到潜邸当晚,通过一番心理博弈,比如,示弱、打感情牌,邬思道取得了半隐的资格,但仍然处在雍正监视之中,邬思道的隐退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雍正登基当晚的半隐策略;二、到李卫那里的过渡阶段;三、故意激怒田文镜,让田文镜赶走,最终全身而退。

第一阶段:雍正登基当晚,邬思道与雍正的心理博弈,最终取得半隐资格

高鸟已尽良弓宜藏,邬思道明哲保全身!康熙驾崩当晚,在京没有被囚禁的阿哥们全被召京宫里,这显然是康熙要交代后事了,四爷接到通知以后着实犹豫了一番,邬思道当机立断让四爷放心入宫,后面的事情按预先商量好的来办。四爷入宫以后,康熙单独召见了他,明确告诉四爷大位已传于他,后面康熙又召见了所有皇子,这时康熙的大限已到,断断续续的说了传位于四阿哥,然后咽气了。

这时,老八一伙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就开始捣乱了,硬说是传位于十四阿哥,这时张廷玉让侍卫扶四爷去偏殿休息,其实,张廷玉此举就是为四爷争取时间,因为他早知道要康熙传位给四爷,四爷到偏殿以后立马让张五哥拿出金牌令箭,并让张五哥去找邬思道依计行事,张五哥找到邬思道以后,邬思道得知康熙传位于四爷的消息,立马让张五哥去放了十三爷并依计行事,这说明他们之前都是商量好了的。之后十三爷出来以后控制了丰台大营,也宣告着四爷控制了大局。

其实,从张五哥告诉邬思道康熙传位四爷的消息时,邬思道就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退路了。雍正稳定局面以后回到潜邸,首先安排的是把家眷搬进宫去,只留下粘杆处还有书房里专一替他办秘密事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他刚刚继位,此时政局尚不稳定,外边八爷允禩党羽如林,放着替他办秘密事的人不处理,倘若日后这些人将夺嫡的秘密事兜出来,正好就给了八爷一伙口实,八爷借此推波助澜,后果不堪设想。

邬思道知道雍正的想法,当雍正找到他的时候,雍正首先笑呵呵地道: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不要做这生分模样。今晚这一聚十分难得,过了明儿,就又忙起来了。邬思道首先对雍正说了潜邸之外的官方安排,安排五路不相统属的人马,邬思道解释说这是为了确保雍正的安全,其实这也是确保他自己的安全做的安排,言外之意就是这些人都是我安排的,这些人都知道我。

接着雍正邀请邬思道和留下的其他人聚餐喝几杯,其实就是把这些人聚起来一股脑的全部毒死,邬思道可没给他这个机会,邬思道以有密事要奏为由要求和雍正单独谈谈,于是,二人的正式心理博弈开始。

雍正首先说:如今大功告成,我准备启用先生,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的位置,怕别人说闲话,等以后我会慢慢抬举你。邬思道望着四爷的背影说道:“臣有三忌,三不可用。”

四爷像是脸上挂了一层严霜一样冷峻,并没有说话,而是幽幽望着邬思道。

“臣乃残疾之人,这是一忌。”邬思道毫不畏缩地看着胤禛,“国家取士授官,自有制度。况大清国运正盛,人才济济,臣在王邸十几年,中外人士知之甚多,骤然置之庙堂之上,虽至公亦无公,虽无私也有私,恐怕有伤圣德。这是一不可用。”四爷依旧脸上毫无表情注视着邬思道。

“臣原是犯罪之人,这是二忌。”邬思道道,“康熙三十六年臣为孝廉,应天府试,率五百举人抬财神大闹贡院,此事震动朝野,天下皆知。虽说是激于义愤,到底是触了国法,先帝曾连下诏旨捕拿,臣又潜逃在外。为憎恨吏治黑暗,臣又入京,择主而事。万岁如今功成名就,即起用臣辅在帝侧。在臣原是罪余钦犯,在君又干碍圣祖当初原意,用此不忠之臣致于臣下议万岁为不孝之君,这是二不可用。”

这时四爷表情有了变化,像是被感动了,不觉坐了下去,摸摸头说道:“只是可惜了你。”

“这正是第三忌。”邬思道见四爷动了心,舒了一口气,又接着说:“臣虽然薄有小才,却是阴谋为体。万岁龙日天表春华懋德光明正大。这就是忌!臣在万岁僭邸蒙恩十余年,顾问侍从,无不听之言,无不从之计,无数惊涛骇浪之中早已殚精竭虑耗尽心力,譬如已经熬干了的药渣,万岁何堪再用?倘若万岁念思道忠贞不贰之心,放臣还山,沐浴圣化之中,舞鹤升平之世,在万岁为全始全终之主,在臣为明哲知理之臣,传之后世,亦为一段风云际会佳话。万岁若不允臣之所请,臣今夜就仰药自尽,不伤圣人知人之明!”说完这些话,邬思道已是泪流面满,自己都被感动了。

四爷也不禁黯然,叹息一声道:“你的心我都知道了。不知目前你有什么打算?”邬思道顿时放下了心,从容说道:“潜邸如今是天子行宫,我住在这里显然不合适,我在外面租了一处宅子,万岁既然允臣之请,今晚一见,就算辞行,我这几天身体不舒服,酒席就不吃了,我这就搬出去,过几天就回老家老家。我已经已经很多年没吃故乡水了。”

雍正想着还是不能够放心,于是给邬思道来了个半隐,他说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你不要大隐,也不要小隐。这样吧,你去李卫那里当个师爷,李卫识字不多,你去帮帮他,将来朕出巡之时,咱们还能见面。后来邬思道走的时候,十三爷送了一个叫如月的小女子给邬思道,说是照顾邬思道的,其实,十三爷没明说,这其实是雍正安排监视邬思道的双保险,邬思道此时算是暂时保住了性命。

第二阶段:到李卫那里当师爷的过渡

邬思道到李卫这里是怎么个意思,雍正明白,邬思道明白,李卫也是明白的。李卫是个猴精猴精的猴崽子,他始终明白一个道理,他自始至终是四爷的一条忠诚狗,他也摸透了四爷的性情,凡事都考虑四爷的感受,所以,雍正对他毫无猜忌之心。

邬思道到了李卫这里以后,基本过着足不出户的日子,看看书,写写字,钓个鱼,教如月写写字,捎带着给李卫写个文书啥的。日子过的平静无奇,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过上没有束缚的生活,李卫这里显然不是安身立命之所,始终待在这里不是长久之计。

其实,李卫也有着同样的心思,邬思道是个烫手山芋,让邬思道一直待着他身边始终是个隐患,他也得想辙把这个包袱甩出去,万一哪天炸了,会伤到自己。

后来在雍正给李卫的一封信里,邬思道在字里行间嗅到了李卫很有可能升职的讯息,这对邬思道来讲可不是件好事,因为雍正将要给李卫升个什么官,并没有明说,邬思道也猜不到,如果是离朝廷远的地方官还好,但如果是调李卫入京当官,这样一来,他岂不是又到了雍正的眼皮底下,这可不成。

恰在此时,山西田文镜那里遇到了棘手的事,这对邬思道来说是个离开的机会,对李卫来说是个解脱,田文镜正在查诺敏,于是,邬思道和李卫一拍即合,由李卫介绍邬思道去田文镜那里当幕僚。

田文镜同样也是雍正重用的封疆大吏,而田文镜在处理事情上不懂得变通,需要智囊的帮助,邬思道正是田文镜需要的人。而邬思道与雍正之间的事情,田文镜根本不知道,他只当邬思道是个师爷而已,邬思道来到田文镜处就是他脱离雍正的大好机会。

第三阶段:邬思道激怒并不知情的田文镜最终全身而退

话说,李卫介绍邬思道给田文镜的时候,可是好好的吹嘘了一番邬思道,说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五百年的事邬思道知道,后五百年的事邬思道也知道之类的话,田文镜可是不爱听大话,既然你介绍人到我这,总得拿出点什么吧,纳个投名状啥的,邬思道也不含糊,给田文镜解决了他目前最棘手的问题,诺敏虚报库银一事,田文镜大喜。

李卫把烫手山芋扔出去,拍拍屁股走人了,邬思道也乐的这样,因为这离他下一个目标实现不远了。只有田文镜蒙在鼓里,以为捡了邬思道这个大便宜。岂不知,接下来的事让田文镜大跌眼镜,这邬思道狮子大开口,一年索要高达八千两银子的俸禄,更过分的是,邬思道自从帮了他这一次之后,拿着高额的年薪,啥事也不管,可把田文镜给气的不行。

气田文镜是邬思道想要达到的目的,因为他知道田文镜是个酷吏,容不得别人在自己面前装,田文镜尤其讨厌读书人,羞辱那个欠了一两银子的老状元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这个官是花钱捐来的,田文镜是个为名活着的人,为了名不择手段,所以弄得怨声载道,到处都是告他的折子。

满打满算邬思道统共为田文镜办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初来乍到纳投名状查诺敏一事,第二件事就是帮田文镜押运粮草去年羹尧那里。说是帮田文镜,其实邬思道还是在为自己铺路,他是想向雍正表面心迹,即使我离开了你,我还是想着为你办事,办重要的事,利用一个灯下黑原理让年羹尧找到了叛军主力,解决了雍正的心头大患,表明了自己没有任何野心。

后来,邬思道终于激怒了田文镜,而且时机把握的相当到位,在雍正到河南视察前夕。邬思道整天不办事,到处瞎逛,还时不时的找田文镜要钱,东翁,你去年还欠我两千银子啥时候给啊。田文镜表示没钱,我是个穷官、清官。邬思道说你别蒙我,我知道前几天你刚收到一笔五千两的火耗银子。总之是邬思道一直咄咄逼人,田文镜不耐烦了,表示你这条鱼太大我养不起,你还是给我走人吧。

邬思道等的就是田文镜这句话,拿了钱不说,还顺利脱了身,顺带着还挖苦了田文镜几句,没钱就别整这么大胆摊子。至此,邬思道在雍正到河南考察之前,全身而退。邬思道来到河南的时候,问了田文镜邬先生还好吗,他在哪,我想见见。田文镜傻眼了,表示人走了,我派人去追,雍正想想算了,你追也追不上,其实,雍正内心也放下了邬思道,总算全了这一段君臣之谊。

写在最后

邬思道以他对雍正的了解得以明哲保身,利用田文镜不知道他和雍正的关系得以全身而退,其实,雍正经过长期的考察也对他放下了戒备之心,总算全了二人的君臣之谊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