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为雍正顺利继位做了哪些布局?

想传位雍正为什么既不立他为太子,也不放出老十三,还不收拾老八,康熙的布局感觉真的很失败。

1.复立太子

  1. 圈禁十三爷

3.和佟国维做交易

4.瓦解八爷党

5.派十四爷远征西北

6.让隆科多和张廷玉共同宣读遗诏……

总之,康熙爷为了让雍正顺利继位,可谓殚精竭虑,用心良苦。

康熙爷的眼光不错,今天从上帝视角看,雍正这个继承人选择的英明的,不愧是千古一帝康熙不惜一切代价隐藏的继位人。雍正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13年,但他对大清的贡献不比他父皇康熙差多少,比他的儿子乾隆可是强了不知多少倍。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1725年)

皇子胤礽是仁孝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在康熙十四年 (1675),刚满周岁就被立为皇太子。康熙把对皇后早薨的愧疚和宠爱都给了胤礽,康熙帝坚持亲自抚养和教育胤礽。

太子的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被废,这时胤礽已经做太子33年了。

胤礽在做太子时犯了如下错误:

1,狂妄不羁,残暴任性,对大臣和兄弟恣意实施暴行。

2,对兄弟漠不关心,特别是对十八阿哥的死不闻不问,全无手足之情。

3,交接大臣,行为不轨,有逼朕退位取而代之,甚至谋杀皇帝之嫌疑。

太子胤礽犯了这么多错,不得不复立主要是太子被废后,康熙爷让全国举荐新太子。

这时八阿哥胤禩授意上书房佟国维串联,全国以压倒性优势选了胤禩为新太子。

这下还了得,康熙爷大吃一惊,真没有想到会是这么一个结果。

这是康熙爷先找佟国维谈判,大家都知道佟家是康熙生母的母族,别人要像佟国维这个做法,早就灭九族了,但佟家康熙爷只采取了恩威并施,康熙爷不追究他串联的罪,但他必须致仕,提拔支持四阿哥的隆科多为九门提督。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和佟国维的那场餐桌谈话,可谓是最顶级的智谋较量,两个人看似在拉家常,实则是在暗中博弈,俩人所谈论的话语内容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是与当时佟国维家族乃至整个清王朝朝局走向息息相关。

康熙和佟国维,相互试探、巧妙斡旋,最终达成一个令双方趋于平衡、并影响了康熙王朝发展的走向。

两人从最初互相设防、互相不知根知底,通过互相言语上的暗示和试探,摸清了各自的真实想法,然愉快地达成了交易:佟国维退下来,隆科多上位。

佟氏家族的荣华富贵将得以延续。(未完待续)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雍正顺利继位做了哪些布局?

很多人认为康熙驾崩之际,虽然传位于老四但并没有安排好,以致雍正在登基过程中险象环生,不是自己提前布局,放出老十三的话,估计都会功亏一篑。那么康熙这位在位61年的皇帝真的是老糊涂了吗,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其实通过当时的细节,可以看出康熙的谋划,不能说算无遗策,但也称得上深谋远虑了。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康熙的最大败笔之一,就是为何就不提前立雍正为储君,使大家人心安定,不至于老八等人一直不死心,一直浑水摸鱼搅乱局势。

这个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废太子胤礽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就是原因。胤礽为何会被两次被废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是被有心夺嫡的众位阿哥群起而攻之了,比如说大阿哥魇镇诅咒,老八一直暗箭伤人,甚至雍正都算计好让高福将太子的亲笔信送给老八,假借老八的手来二废太子。

还有就是两次废太子,背后都充满着兵变之灾,一废太子时,老十四伪造太子手谕制造假兵变。二废太子时,太子胤礽狗急了跳墙发动兵变。

这说明了再立雍正为太子,雍正就会成为众位有心于嫡位的皇子最大敌人,会使雍正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大家的活靶子。而且因为废立太子的事情,都引发了两次兵变,晚年的康熙可不想不得善终,所以索性谁也不立,使老八等人总是心中存有一份希望,不至于狗急了跳墙。

还有就是康熙的布局其实已经很早了,众所周知雍正夺嫡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在于以孤臣的方式来获取康熙的欣赏,所以康熙很早就开始培养起了雍正。以追缴国库欠款来说,追缴失败以后,康熙在朝会上直接揪出了三个贪官,而雍正自己竟然没有查到,康熙说道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结果该追的没追,不该追的却追了。是言传身教的培养雍正,告诉他情报的重要性。

以追缴国库欠款来说,康熙是教育雍正情报的重要性。之后的一系列事情,康熙也教给了雍正很多,以太子两次兵变来说,雍正这么聪明的人能不知道兵权的重要性吗,肯定知道,那么肯定会放出老十三的。

所以说康熙很早就开始培养雍正的大局观。

再说说康熙驾崩之际为雍正留下的局面。

康熙大寿死鹰事件,以邬先生的说法来看,就是老八觉得夺嫡无望,康熙也时日无多,所以趁机陷害老十四,来制造康熙与手握重兵的老十四对立的乱局,自己方可以乱中取胜。

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在于,说明晚年的康熙因为看重亲情,不忍心对于几个儿子下重手。所以导致了老八这个贤王势大是越来越大,到了最后康熙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对老八下手,只能是不处理死鹰事件,使老八要的乱局实现不了,完成了以静制动。

而康熙任命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还有一层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分化离间八爷党。

康熙在忌惮老八的前提下,因此又开始了一口气撤免了雍正和老八的所有差事,还有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和马齐革去大学士职衔。

康熙这样一来,造成了要传位于老十四的假象,使老八的注意力多是在老十四身上,相应减轻了雍正的压力。同时革去张廷玉和马齐的职衔,避免他们卷入夺嫡之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当时来看,他们已经是位极人臣封无可封,现在革去大学士职衔,将来新君雍正登基以后,恢复了他们的职衔,可以取得拉拢人心的立竿见影之效果。

还有康熙放老十三是一回事,雍正放老十三又是另一回事了,雍正放圈禁十年之久的老十三,肯定起到得拉拢效果更好。

同时经过刑部冤案还有热河狩猎等事件的考验,康熙最是放心张廷玉,因此将有些不老实的隆科多宣来,先后下了两道圣旨,先是赐死隆科多的圣旨,后是对隆科多加官进爵的圣旨。赐死的圣旨交由张廷玉保管,如果隆科多胆敢勾结老八图谋不轨,张廷玉可以取出圣旨赐死隆科多。

这样一来,负责整个京城兵权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就被张廷玉死死的监视压制住。

然后康熙还下了一个连环扣,虽然当时决定京城局势的有隆科多的步兵统领衙门,还有京城外的丰台和西山锐健二营。但康熙的宫廷宿卫也是不可小觑,通过康熙驾崩以后,张廷玉出来暂时主持局面来看,这些宫廷宿卫是听命于张廷玉,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张廷玉,还使张廷玉关键时刻可以助雍正一臂之力。

同时雍正与邬先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雍正有一颗钦差关防大印,拥有一定兵权,虽然左右不了局势,但可以关键时刻救出老十三。

老十三身为剧中的一大bug,多年的军旅生涯,旧部很多,真可谓是一呼百应,只要他出来振臂高呼,老四肯定可以顺利继位。

关于这个钦差关防大印来看,雍正之前有两次钦差生涯,一次是下江南赈灾,一次是追缴国库欠款。这颗钦差关防大印,应该是追缴国库欠款时,为了方便行事,康熙赐给他的,后来要重用他,所以没有收回来。或者是在二废太子时,雍正就已经兼着领侍卫内大臣的要职了,所以康熙特意赐给他钦差关防大印以随机应变。

还有和有如皇上亲临的金牌令箭,也是康熙刻意留给雍正的一大杀器。

首先当时保管金牌令箭的是侍卫张五哥,他属于是老四派系的。康熙临终传唤雍正之时,就特意叫张五哥前去保护雍正,然后康熙驾崩之后,张廷玉又特意安排张五哥带着雍正前往偏殿暂歇,实则是让雍正及时准备,张五哥就在雍正身边,因此雍正一问金牌令箭,马上就到手,所以说肯定是康熙的布局。

就这样雍正有了金牌令箭,马上通过这个救出老十三,老十三拿着这个金牌令箭,又顺利的夺取了兵权,可谓是一环扣一环。

关于老十三夺取兵权来看,丰台提督成文运身为老八的人,当时已有杀死老十三的打算,但鉴于老十三在军队中影响力太深,所以犹豫不决。加之老十三拿出代表法统性的金牌令箭,最后成文运被反杀。

可能有人还有疑问,为何康熙就肯定雍正会放出老十三呢。因为康熙太了解雍正了,毕竟是在位61年之久的皇帝,看人毒辣的很。而且不说之前争权夺利教给雍正兵权的重要性,就是一个正常人都知道兵权的重要性,所以雍正肯定会选择放出老十三的。而且康熙驾崩时点评几位阿哥之时,对于老十三的评价甚高,同时还说道圈禁老十三十年之久,就是为了磨炼他,这样将来好成为雍正的好帮手,康熙这样其实也是变相提醒雍正放出老十三的。

那么康熙为何不提前放出老十三呢,因为不能。当时正是局势复杂之际,老八虎视眈眈,如果放出老十三这个敏感人物,无异于代表着要传位于雍正,老八若是铤而走险暗杀老十三或者发动兵变,那么局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若说康熙有什么失算的话,那么隆科多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失算。因为康熙驾崩没多久,隆科多就负责去取遗诏,结果老十三从被放出,到去丰台大营夺取兵权,再到带兵勤王护驾这么久的时间之内,隆科多竟然都没有到,直到老十三带兵来到畅春园护驾,大局已定之时,隆科多马上就出来宣读遗诏。

说明隆科多这个老狐狸迟迟不出来宣读遗诏,就是在暗中冷眼旁观,看雍正有优势了,马上出来宣读遗诏,成为从龙之臣。如果看老八占上方,两方起了冲突以后,恐怕巴不得第一时间趁乱杀死张廷玉,来将那道要命的赐死圣旨给毁尸灭迹了!

所以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康熙面对九子夺嫡,亲生儿子的自相残杀,因为重视亲情,一生雄才大略也是无用武之地,只能无奈的把控局势着。结果老八的八爷党势力太大,康熙只能通过任老十四为大将军王来分化八爷党,然后罢免老八和雍正一切差使,来进一步迷惑老八。

康熙不放老十三,也是避免刺激老八狗急了跳墙和保护老十三,所以康熙一方面让张廷玉掌管宫廷宿卫以自保,又让张廷玉监视压制隆科多,没有收回的钦差关防大印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雍正。最后特意派知道金牌令箭的张五哥来保护雍正入宫,虽然猜出雍正肯定会放老十三,但以防万一评价老十三时还提醒雍正赶紧放了他,张廷玉安排张五哥带雍正去偏殿休息,方便了雍正可以马上拿到金牌令箭,使雍正既放出老十三又得到了大杀器金牌令箭,最后顺利继位!

康熙这个布局,宋安之个人认为虽然不是很完美,但也是不着痕迹的在最大程度上为雍正顺利继位铺路了,并非是他败笔之一,也并非是给雍正留下了险局,而是依照当时复杂的局势来顺势而为罢了。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69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雍正顺利继位做了哪些布局?

你怎么会感觉失败呢?

在剧中康熙帝的布局可谓相当缜密:

第一条,断老八胤禩右臂:

比如很早就把会带兵的老十四胤禵派往了前线,而且准了年羹尧任川陕总督,钳制老十四胤禵的大将军王,使他无法跟老八胤禩配合。

而且由于康熙帝给乌雅氏升了皇贵妃,给老十四胤禵的感觉就是自己也具备夺嫡的希望,于是不再一心一意的跟随老八胤禩,而想自己夺嫡了!

第二条:扶持中间力量:

康熙帝通过佟国维的退让,顺利让隆科多上位,而且隆科多是举报的坚决支持老八胤禩的六叔佟国维,也就等于隆科多跟老八胤禩等人决裂了。

当然后来的康熙帝仍然不放心隆科多,从而弄了两份诏书,第一份先是把隆科多定了罪,罪名就是跟老八胤禩勾结,这份圣旨由张廷玉保管。第二件事才是命他保护老四胤禛顺利即位。

第三条:隐藏后备力量:

即使这样,康熙帝仍然还是不够放心的,所以,还给老四胤禛留了一手,这个人就是老十三胤祥。

剧中并没有讲,其实原著小说中康熙帝临死前曾经要老四胤禛速速放出老十三胤祥。这样就等于给老四胤禛藏了一张隐藏牌,不到万不得已不用拿出来。

第四条:暗度陈仓:

死鹰事件之后,康熙帝并没有追查这件事,给人的感觉就是他要传位给老十四胤禵,随后他又撤掉了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张廷玉和马齐等人的职务。

其实也是迷惑对方的意思,后来传召的时候老八胤禩等人果然中计,他们这边虽然也做了准备,但是所有皇子都到了宫里,外面连个外援都没有。

第五条:留有遗诏:

当面宣布老四胤禛即位,还有阿哥们反对,所以康熙帝还留了一手,那就是在正大光明匾后面藏着一份传位诏书,这也是其他皇子们没有想到的问题。

最终皇位顺利的传到了老四胤禛手上!

他为什么要这么费解的传位呢?为什么不活着的时候就传位呢?

其实这跟剧中康熙帝的形象有关系,他一向在意自己的名声,如果当场传位,自己还没死,看着孩子们争来争去,有损他的形象。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雍正顺利继位做了哪些布局?

谢邀:

简单地说几句吧,第一步棋,封老十四大将军王,这一步很厉害了一石多鸟之计,大家都知道有能力做这个大将军的可不止老十四,可偏偏让他做了,而且还给他加了王,在古代带兵打仗的王那可真就了不得至少一方诸侯,这让人人以为老十四是康熙默定的太子,好处第一转移了八爷党的视线跟火力,之后极少再攻击四爷。第二离间了八爷党,老八跟老十四产生了间隙,互相使出阴招。就跟邬先生说的,其实康熙生命到最后的时刻,只要这两个同心合作一内煽风点火,一外发兵进京清君侧。那就算雍正登基,皇位是谁的还未可知。

第二步棋,圈禁老十三,明明康熙默定老四,为什么还要圈禁老四的铁杆老十三呢。因为老十三血气方刚容易闯祸,容易着了老八的道,也容易被太子余党利用,待到新皇登基一纸赦书,即可就是猛虎出山,如果真的是为了打击老四而圈禁老十三,那丰台大营西山锐剑营的老十三死党那也难以幸免。康熙故意留着老十三的人而且也是十几年不升也不降,可想而知这些中层军官对这两只部队的掌控力。这两个基本可算是拱卫京师的御林军,精锐中的精锐,只等老十三一到军中反对势力如齑粉一捏就散了。这样也保证了御林军对老四登基后的忠诚

第三步棋,把弘历带到大内亲自教育,弘历在打猎时语出惊人,瞬间得到了康熙的青睐,这也给了老四不少底气,也敢去秘密做一些争储之事。从弘时弘历弘昼三个完全不同的个性看得出老四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不管,都忙着夺储嘛。幸亏邬思道教出弘历这么个人精来,被康熙看中了带进宫亲自调教,这样可保大清三世昌盛。

第四步棋,安排隆科多九门提督,宣读传位遗诏,为什么安排他呢。因为他烧了四爷的冷灶,安排四爷的人做这件事才万无一失,不过康熙还加了个保险,张廷玉手上留了份诛灭隆科多的诏书。其实隆科多冷灶越烧越旺,高兴都来不及呢,怎么可能改遗诏,当初他二叔烧着八爷热灶,他去背后康熙打小报告拆八爷的台上的位,八爷党恨都恨死他了,怎么可能去改遗诏。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雍正顺利继位做了哪些布局?

《雍正王朝》中,没有康熙提前布局,胤禛很难顺利克承大统。康熙的智慧,化解危难于无形。

从康熙五十七年开始,老爷子就已经开始提前运作。那一年,康熙任命了胤禵为大将军王,这个行为一举三得。第一,胤禵是军事人才,出征西北不仅可以稳定边疆的局面,还能避免重蹈传尔丹覆辙;第二,胤禵是八爷党的骨干成员,提拔他为大将军王,可以给外界舆论造成错觉,让大家都以为他成了接班人的热门。这样八爷党内部就会出现不和谐,力量就会被削弱;第三,胤禵成了被关注的焦点,阿哥之间的矛头就会对准他,而康熙心中的继承人胤禛就能相对安全。

在康熙的生日庆典上,八爷策划“死鹰事件”,为的就是嫁祸胤禵,然后局面打乱,自己好浑水摸鱼。康熙何等聪明之人,岂会不知情?胤禛要的是稳,才能顺利继位;胤禩要的是乱,才能趁火打劫。康熙没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稳定住了局面,没有给胤禩可趁之机。这时的康熙已经是风烛残年,卧病不起,承受不住惊涛骇浪,可他没有坐以待毙,他在用生命的最后的光辉点亮胤禛的登基之路。

康熙下达诏书,免去张廷玉、马齐、胤禛、胤禩的职务。黎明前的黑暗,让人猜不出康熙准备传位于谁。这是康熙在政治上安排的重要一步,能让胤禛继位以后重新启用他们,新君广施恩泽以换取支持力量。

在畅春园,康熙召见了隆科多,恩威并施将其降伏,命他维持京城安全,宣读传位诏书,为胤禛登基保驾护航。

去世的当晚,康熙召见众多阿哥入畅春园。为了胤禛的安全,康熙命张五哥亲自护送他。到了畅春园,其他阿哥门外等候,康熙单独给胤禛交代事情。外面的阿哥等不及了,闯了进去,康熙当众宣布传位四阿哥。最后一晚的召见对胤禛名正言顺继位很有意义,康熙将阿哥聚拢在畅春园,可以防止他们在外面起事。同时,故意漏掉十三阿哥,是为了雍正亲自放他出来。张五哥将胤禛带到休息室,而金牌令箭就放在那么明显的地方,这摆明是康熙故意为之。拿着金牌放十三爷出来,并让十三爷去调兵遣将,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交代完后事的康熙与世长辞了,局面也朝着他提前布局的方向发展,胤禛顺利继位。在封建社会,王朝前期的权力交接都伴随着动荡不安。

原创:秋媚读史,如有侵权者必追究责任!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雍正顺利继位做了哪些布局?

感谢作者邀请。

《雍正王朝》中,“夺嫡之夜”剧情可谓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纵观雍正继位前后,康熙的布局与安排,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之处,都能深深的感受到康熙的用心良苦,对于康熙的帝王心术也更加钦佩。

首先,出于对雍正的保护,直到康熙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将继位人公布于众。

其实康熙从雍正举荐十四爷为“大将军王”时,就已经最终确定了雍正为自己的继位人。但是接下来的几年,康熙一直对此是守口如瓶,没有透漏一点自己的心思与想法,以至于就连八爷党的人甚至是雍正自己都在怀疑,康熙是要将大位传给十四爷。

而康熙始终没有将十三爷放出来,对于八爷党“死鹰”的事情也没有进行调查和追究,也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保护继位人雍正,不让外界感受到任何一点信息,以此揣测康熙内心的真实想法,将这个秘密保守到最后一刻。

其次,康熙罢黜一批能员干吏,为雍正登基后铺路。

康熙去世前,罢免了雍正、八阿哥、张廷玉、马齐等人差事。其中,罢免雍正和八阿哥的差事一方面是为了混淆视听,另一方面,就是借此削除八阿哥手中的权力。而对于张廷玉、马齐等,就是为了雍正登基之后的政局平稳过渡而做的准备工作了。

对此,邬思道给予了非常清晰的分析说明,康熙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这些能员干吏卷入皇子的争斗中,从而成为斗争的牺牲品,因而康熙需要将他们保护起来,同时也是为了新君登基之后,重新启用,招揽人心的同时,更是能够保证局势的稳定,这也是康熙的高瞻远瞩的安排了。

再次,康熙恩威并施,把隆科多紧紧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隆科多担负着步军统领衙门都统兼九门提督的要职,掌控着是京城和皇宫的卫戍工作,因而成为阿哥们争相拉拢的关键人物,也成为了康熙的一块心病。

康熙召见隆科多,宣读两道圣旨,更重要的是,当隆科多看到十多年前典当掉的那把康熙御赐的宝刀时,彻底的拜服于康熙面前,因为隆科多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康熙监视了起来,也不知道未来结果如何,所以只能听命于康熙,坚定的站在康熙和新君一边。

而有了隆科多的坚定支持,康熙才得以将大位顺利的传给雍正。

最后,就是康熙临终前,将阿哥们全部召集到了畅春园,实际上,这就相当于将阿哥们全部都控制了起来。

临终前,康熙将所有的阿哥们全部都召集到了畅春园,名义上是向众位皇子交代后事,实际上,就是将所有的阿哥们全部控制起来,除了远在西北带兵的十四爷,以及被圈禁的大阿哥、废太子和十三爷,其余的阿哥全部被临时性的拘禁了起来。

这样做就是为了掐断阿哥们,特别是八爷党的几位阿哥与外界的联系,避免进行内外串联,对于雍正的登基产生不利的后果,这也为雍正夺得皇位上了一道重要的保险。

而所有的阿哥全部在康熙病榻前等着隆科多来宣读康熙诏书,如有不从,手握重兵的隆科多便可以谋逆罪处理,旁边还有张廷玉监督执行,这样最终保证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其间,还有两个细节让人感到康熙的安排的细致与缜密。

其一,就是康熙安排张五哥去接雍正前往畅春园。

八阿哥在朝中党羽遍布、势力庞大,康熙也不知道那些人会受八爷党的影响而做出不利于雍正的事情。而张五哥则是康熙可以深信的人,毕竟张五哥的命是十三爷救的,妹妹也在侍奉十三爷,与雍正也是交情匪浅,是雍正坚定的支持者,所以安排张五哥去是可以确保雍正的安全,也是可以让雍正绝对放心的人。

其二,就是康熙自始至终,都没有安排十四爷胤禵回京。

不管是十四爷打了胜仗,还是出现了“死鹰”时间,还是康熙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始终都没有召十四爷回京。康熙这样做一来就是为了继续从内部瓦解八爷党,让八爷党内部相互猜忌,同时也不愿十四爷的回京打破现有的政治格局;二来就是避免十四爷利用手中的兵权,以“兵谏”或者“清君侧”的名义带兵回朝,这样会立马让政局陷入混乱,无法传位与雍正。因而,康熙始终没有让十四爷回京,把他硬生生的按在了西北。

就这样,康熙做了他能做的最好安排,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让人深感佩服。与此同时,雍正也用康熙的金牌令箭放出了十三爷,十三爷随即控制了丰台大营,带兵勤王护驾,最终确保了雍正的顺利登基,至此“九子夺嫡”的大戏也落下了帷幕,最终以雍正,也就是四阿哥胤禛的最终获得皇位而结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