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曾经总结麻将精髓“少吃、多摸、拼命碰、坚决不放炮 ”。历史上除了他还有哪些名人是麻将高手?
徐志摩:梁实秋说“徐志摩就是一把好手,牌去如飞,不加思索。”
徐志摩不仅诗歌写得好,著名的《再别康桥》…散文《爱眉札记》,有史料记载,他还是麻将高手,麻将打得牛,他善于临机应变,牌去如飞,不假思索,有如谈笑用兵,十战九胜,有好事者传:牌友看到徐志摩,都知道要输钱,就会找各种借口,逃离牌桌,那都是民国饭后茶余的笑谈,还流传:遇到徐志摩,这个月的薪水就算交代了…
徐对鸦片与麻将还有一番精辟奇谈:“男女之间的情和爱是有区别的,丈夫绝对不能干涉妻子交朋友,何况鸦片烟榻,看似接近,只能谈情,不能爱,所以男女之间最规矩最清白的是烟榻,最暧昧最嘈杂的是打牌。”
梁启超,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也是麻将高手。
张恨水
齐白石曾经总结麻将精髓“少吃、多摸、拼命碰、坚决不放炮 ”。历史上除了他还有哪些名人是麻将高手?
斉白石老先生总结的麻将精髓实际上是借麻将,喻人生。
“少吃”,想和一手好牌,尽量靠自己,不和小牌和大牌。人生中必须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方能达到目标,别人的帮助,甚至施舍可以起到作用,但不是关键的作用。
“多摸”通过多摸牌,可以排列精彩的牌面,为一幅好牌打下基础。生活中多摸索经验,总结教训,定能打造出成功的人生。
“拼命碰”,洞察牌局,眼尖手快,坚决碰,可以碰出一个大好局面。生活中,一有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收获一定满满。
“坚决不放炮”,在牌局中聚精会神,减少失误坚决不放炮,输也输个心安理得。在生活中,绝不能犯致命错误,即使是失败了,也可以重头再来。
我国历史上的麻将髙手数不胜数,韓信、諸葛亮……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绝了。
齐白石曾经总结麻将精髓“少吃、多摸、拼命碰、坚决不放炮 ”。历史上除了他还有哪些名人是麻将高手?
民国期间不少名流都是此中高手,也留下了不少的故事。
梁启超: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这是他的一句名言。一次有友人邀请梁启超演讲,他拒绝的理由十分冠冕堂皇,正好要做四人功课,朋友再三邀约,梁启超于是说出了原因,原来“四人功课”是指约好了人打麻将。而且据说此君经常在演讲之前打打麻将,他解释道:“予正利用博戏时间起腹稿耳。骨牌足以启予智窦。手一抚之,思潮汩汩而来,较寻常枯索,难易悬殊,屡验屡效,已成习惯。”而且几圈麻将下来,登台演讲滔滔不绝,不由叫人佩服。在打麻将方面他还因陋就简地发明了三人、五人打法,真乃非高手所不能为也。
蒋介石:带兵打仗我可能没你们在行,但是打麻将你们比不过我。这是蒋介石经常和手下高官干将说的一句话。据说蒋介石和手下打麻将经常自摸,而且在中原大战中通过打麻将拉拢了手握重兵的孙殿英,在麻将桌上几圈下来孙殿英一牌也没和,于是蒋介石对孙殿英说:“魁元兄胃口大得很,难道非要成一把满贯吗?”孙殿英回道:“我是有点贪,这清一色,全求人,再加自摸,一辈子也难成一和。”蒋介石当下明白了孙殿英的意思是清一色指他的部队不容安插外人,全求人指的是要蒋提供全部军饷武器,自摸是说他的部队必须由他全权指挥。这时,坐在上家的顾祝同打出一张红中,蒋介石已经碰了白板和发财,他一翻底牌,一副“大三元”宣告成功。“这副牌就送给孙军长吧,算是见面礼。”蒋介石就靠这场牌局把孙殿英拉拢过来,技术好,而且更是“政治麻将”高手。
徐志摩:男女之间最规矩清白的是烟榻,最暧昧最嘈杂的是打牌。梁实秋说“徐志摩就是一把好手,牌去如飞,不加思索。”由此可见,徐志摩打麻将的风格就是快,从这个快字当可看出徐志摩深谙此道,而且从徐志摩对打麻将的妙论中也可看出浸淫此道之久,非一日之功也。但徐志摩只是偶尔打麻将,而他的红颜陆小曼在打麻将这方面却是沉溺其中乐此不疲。徐志摩去世之后,陆小曼渐渐地戒掉了麻将和鸦片,潜心学期了国画,也算是对此前纸醉金迷的生活的一种忏悔和对徐志摩的一种缅怀吧。
张恨水:左手麻将右手写稿张恨水是民国第一写手,文品极佳,最忙的时候同时写六部小说在不同的报纸上每天连载,这样的写作强度非常人所能为,虽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各异,但张恨谁照样每天按时交稿,从不拖欠。一次在麻将桌上鏖战正酣,报馆来人催稿,但张恨水却毫不含糊“一心二用”,左手打麻将,右手写文稿,依然文思泉涌,按时交稿。
胡适:“小心求证”出“麻将里面有鬼”应该这样说,在打麻将上胡适算不上高手,他老婆才是高手。胡适偶尔喜欢摸两圈,但技艺不过尔尔,梁实秋对此有记载:
有一年在上海,饭后和潘光旦、罗隆基、饶子离和我,走到一品香开房间打牌。硬木桌上打牌,滑溜溜的,震天价响,有人认为痛快。我照例作壁上观。言明只打八圈。打到最后一圈已近尾声,局势十分紧张。胡先生坐庄,潘光旦坐对面,三副落地,吊单,显然是一副满贯的大牌。“扣他的牌,打荒算了。”胡先生摸到一张白板,地上已有两张白板。“难道他会吊孤张?”胡先生口中念念有词,犹豫不决。左右皆曰:“生张不可打,否则和下来要包!”胡适先生自己的牌也是一把满贯的大牌,且早已听张,如果扣下这张白板,势必拆牌应付,于心不甘。犹豫了好一阵子,“冒一下险,试试看。”拍的一声把白板打了出去!“自古成功在尝试”,这一回却是“尝试成功自古无”了。潘光旦嘿嘿一笑,翻出底牌,吊的正是白板。胡先生包了。身上现钱不够,开了一张支票,三十几元。那时候这不算是小数目。胡先生技艺不精,没得怨。这段话把打麻将的神态、心态真的写绝了。而胡适先生也写过一篇《麻将》的小品文,发挥了他一贯的考据精神:“麻将平均每四圈费时约两点钟。少说一点,全国每日只有一百万桌麻将,每桌只打八圈,就得费四百万点钟,就是损失十六万七千日的光阴,金钱的输赢,精力的消磨,都还在外。”而且胡适在评麻将上有独到的眼光,但他的夫人江冬秀与之相反可是响当当的“行动上的巨人”,据唐德刚先生回忆,胡适夫人江冬秀麻将场上几乎每战皆捷,而胡适一接手则几乎每战必败,久而久之,于是考证出了“麻将里有鬼”这一结论,而且每次麻将都神神叨叨地念着这样一句口头禅。
齐白石曾经总结麻将精髓“少吃、多摸、拼命碰、坚决不放炮 ”。历史上除了他还有哪些名人是麻将高手?
齐白石老爷子是乐天派人物,一生除了爱美女就是搓麻将了,其实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是麻坛高手,比如古代的江苏太仓的粮仓官员,据说现在各地流行的打麻将是玩法是"太仓麻将"流传下来的,换言之,麻将是古代太仓守粮仓的官员发明的。
历史记载,太仓在古代是皇家粮仓,仓内常年囤积大量的稻谷,由于粮食多,麻雀成群结队的祸害粮食,守仓的士兵百无聊赖,于是以打麻雀为乐,上级领导一看,这是好事,应该鼓励,仓官变鼓励为奖励,发给自制的竹牌记数酬劳。慢慢的这些刻有字的竹牌变成了 筒、索、万等样子。筒的图案是火枪的象形符号。几筒表示几具火枪。索即绳索,是捆鸟雀的,所以一索图案的是鸟,二索上像竹节,表示鸟雀的脚,官吏验收时以鸟足计数。万,即赏钱。 另外,东、西、南、北为风向,土枪发射时要考虑风。中,即打中,故涂成红色。白,即白板,打空枪的意思。发,即得赏发财。碰是响声词,即砰的一枪。成牌之"胡",实为"鹘",属鹰的一种,有了鹘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赢了叫"鹘"牌。
后来打麻雀就变成了打麻将。这是古代太仓士兵智慧的结晶,他们才是真正的麻坛教父,是真正麻将高手呢。
其实麻将的发明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以上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据说明朝的郑和是麻将高手,因为有资料说郑和发明的麻将。郑和七下西洋,海上生活枯燥无味,长期的孤独会导致士兵精神失常,郑和为此很烦恼,有一次海上航行前,他他事先在陆地弄了一些竹木牌刻上字,刻什么字呢?郑和是动了脑筋的,红“中”代表了陆地,迎合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航海的目的实际是宣示大明国威,还有就是寻找朱允文,打的旗号是经商,故竹牌刻上“发”字,以迎合大家的发财心理,发财有大有小,于是有了一万、“二万、“三万直到九万。
航海中士兵大多时候吃烙饼,于是郑和想到了,一饼、“二饼、“三饼直到九饼。 遇到风平浪静时,将士们也常捕鱼来改善伙食,于是刻上捕一条、二条、三条直到九条。 船队最关心的是风向,于是竹牌刻上了“东”、“南”、“西”、“北”风。 长年海上航行,最直接感受是四季的变化,干脆就刻上“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来代表一年四季。
郑和制作完成以后,开船以后,在桌上四个人为一组,然后郑和教会他们如何玩法,士兵对这种简单娱乐工具一学就会,并且都很着迷。也不郁闷想家了,精神头也有了,有时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士兵就问郑和,将军这种东西叫啥名字呢?郑和心想,我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麻痹士兵的精神,让这些士兵不想家,想到此,郑和随口说道:"这种游戏叫"麻将"。郑和的意思是麻痹众将。士兵不明就里,于是把这种娱乐活动就叫"打麻将"。后来,返回陆地,这种东西很快风靡了全国,所以说,麻将是郑和发明的,也是他逐渐摸索出来的,发明者能不是麻将高手吗?
当然历史上还有许多名人是麻将高手,据说文人苏东坡、李清照等文人都喜欢打麻将,其实那时候不叫打麻将,叫"打马吊",和现在的麻将很相似,其实就是麻将的原型。据胡适先生考证,麻将是由明代"马吊"演变而来的。马吊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四种花色。据说明朝的士大夫和武将都喜欢玩马吊,怪不得明朝灭亡了呢!△(马吊)
这正是:『忙忙碌碌苦中求,庄庄盘盘争不休,若是明白攻与守,不知免去多少愁』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齐白石曾经总结麻将精髓“少吃、多摸、拼命碰、坚决不放炮 ”。历史上除了他还有哪些名人是麻将高手?
吃了就消费掉了,这个环节成定局再无作用,切没有飘牌的希望。摸牌就极大增加了扭转牌局的可能性,输入新鲜血液增加排列组合的几率,成好牌赢的几率也增加了。碰有两大优势,扭转自己牌局可以和牌赢钱变现,第二是阻止上家摸排改变牌局,最利己的做法。说到放炮都知道,放了炮就一切结束了得重新来了!只要不放炮就还有机会,放了炮就从头再来吧! 打牌如同生活,别犯放炮这样的失误,抓住眼前可以能赢表现的机会,适当消费别太嘴馋,别弄点本钱都让你吃没了!按此原则可能有不利的局但一路走下来不会差! 这只是从麻将总结的经验,但不支持打麻将更不鼓励打麻将! 从古至今, 名人雅士好麻将的比比皆是,毛主席的遗物中有两副麻将牌,一副为牛骨质地,另一副为塑料质地。毛主席不止一次对麻将作过评价:“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麻将牌”。“不要看轻了麻将……你要是会打麻将,就可以更好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麻将牌里有哲学哩。”。把打麻将形容为搬砖,也是毛主席的一大发明。国学大师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可见一斑!
齐白石曾经总结麻将精髓“少吃、多摸、拼命碰、坚决不放炮 ”。历史上除了他还有哪些名人是麻将高手?
先说说蒋介石打麻将的一个事情吧。
小时候看电影,蒋介石和几个国民党军官打麻将,对他们说:“打仗我不行,打牌你不行,长江防线就全靠你们几位仁兄了!”当时就想,蒋介石真的打麻将很厉害?
还真是,他打的是“政治麻将”。中原大战的时候,蒋介石想拉拢孙殿英过来,于是约着他一起打了一场麻将。蒋介石想故意让孙殿英赢几把,但是孙殿英一直不赢。蒋介石就说了:“魁元(孙殿英)的胃口大的很,难道非要一把满贯?”
孙殿英叹了一口气说:“我是有点贪心,这清一色,全求人,再加自摸,一辈子也难成一和。”
于是,蒋介石明白了孙殿英的意思:“清一色”指的是孙殿英的部队不能进外人;“全求人”指的是蒋介石要提供武器军饷;“自摸”指的是孙殿英要有完全的指挥权,别人不能插手。
蒋介石一句“明白了”,两人算是谈好了,孙殿英站在了蒋介石这一边。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这是胡适年轻时写下来的,他喜欢打麻将,打完又后悔——深刻反省之后,接着打。
民国喜欢打麻将的名人很多,胡适算是最有名的一个了,1910年的时候他还年轻,头俩月的日记里就记录了16次打麻将,频率已经很高了。
到了晚年,胡适依然喜欢打牌。但是,虽然喜欢打,“牌品”却不是很好,输了之后喜欢“骂牌”。和他的牌友梅贻琦(前清华大学校长)比起来,确实不太文雅。
梅贻琦,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平日里显得沉稳严肃的他,特别喜欢打麻将。但是人家比较文雅,不说麻将,说是“手谈”或者“看竹”。
1956年至1957年两年间,梅贻琦自己记录的打麻将就有85次。但是,其中只赢了25次,平了14次,输了46次,共计1650元。当年的物价,一块钱一碗阳春面。单从输赢看的话,梅贻琦不算是麻将高手。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去演讲,梁启超说:“你们订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这个“四人功课”,就是打麻将。
梁实秋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就听到梁启超说过:“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可见梁启超多喜欢麻将了。
既然说到了梁实秋,他的好朋友徐志摩、胡适、潘光旦都是麻将高手,大家聚在一起是少不了搓两圈的。但是梁实秋水平不行,觉得打牌还不如看牌过瘾,所以人家打牌,他就在旁边看的津津有味。
再说说老舍先生,那也是麻将爱好者。他年轻的时候沉迷烟酒和麻将,虽然每次打牌都输,但是上瘾了,别人一张罗,立马坐下了,一打就是深更半夜。
后来他也后悔了,自己回忆说:“明知有害,还要往下干,在这时候,人好像已被那些小块块们迷住了,冷热饥饱都不去管,把一切卫生常识全抛在一边。越打越多吃烟喝茶,越输越上火……打一夜麻将,我深信,比害一场小病的损失还要大。”
可见,老舍算是“深受其害”了。
民国时期流行麻将,很多人聚在一起搓几把,非常正常。不过这些“高手们”也意识到了,麻将耽误事儿,还是少打为妙。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