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五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怕过冬?
谢谢头条问答邀请!
唉!老提五六七十年代干嘛啊!光叫人心酸!刚解放初期,祖国刚从满目疮痍的旧社会解放出来,国家的整个经济状况还比较落后,正处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还不够幸福。
农村农民过冬也是十分困难的,那时经济条件差,农民手里没有钱,市场物资也不是很丰富。
冬天取暖就很成问题,虽然当时并没有禁烧散煤的概念和说法,煤炭也相对较便宜,一吨煤炭也就是几元到十几元,但多数农民也舍不得大浪二费的烧,只是少量买点,或集体(生产队)按人口分配部分。煤火炉也是炉膛很小的炉子,烧煤泥或煤块取暖做饭。大部分人家多以烧柴火等做饭取暖。
衣服、被褥方面,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的穿过小的穿,只盼过年时弄件稍好点的新衣服穿,布料多是老粗布。农村人穿的起洋布衣服的很少。
不怕你笑吆,我十五六岁以前基本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母亲缝补改制,我和弟弟妹妹一直穿到不能再穿。洋布、的确凉一类的衣服甭说穿过,见都少见。
说实话,直到七十年代我参军入伍,才穿上洋布、的确良、的卡、花大尼布料的军装。从此后及八十年代以来,告别了粗布衣服。
被褥破旧不说,也轮不着每人一条,家庭孩子们多的(那时还没有计划生育的说法),两个孩子合盖一条被子或蹬脚睡是最常见的事情。
现在人们的生活幸福啊,衣食住行几乎都是现代化了。冬季取暖出于环保,禁烧散煤、柴火等,但煤改气、煤改电、环保型煤更能保证冬季取暖做饭,又环保。
生活方面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春夏秋冬四季衣服应有尽有。饮食生活上鸡鸭鱼肉都吃俗了,甭说穿破旧衣服了,新衣服穿得没多长时间,觉得不好看或不合身了随手就扔了!有的赶时髦潮流,新衣服或许挖个洞呢!连婴幼儿都垫上“尿不湿”了。过去婴幼儿都是垫的破旧衣服修剪的尿布,现在谁还用破尿布呢!
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富民强!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越来越好!
为什么有人说五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怕过冬?
天热热众人,天冷冻穷人!
在五六十年代农民确实很苦,可以说是缺衣少穿。当时每人一年十六尺布票,一斤棉花票,而且农民干的是重体力活,棉布又不耐穿。更苦的是一部分农民有布票而没钱买布,为了生活就把布票几毛钱一尺卖掉。
那时夏天白天一件单衣,晚上一条床单,修修补补就过去了,可到了冬天那时北方的气温低,白天缺少棉衣棉鞋,晚上一家几口人盖一条棉被。在那个年代农民冻伤的人较多,有的手冻烂了,有的脸和耳冻坏了。所以农民在那个年代就怕过冬天。
在没空调的年代,天热了穷人富人一样热,可天冷了富人可以穿的好,家里又可生炉取暖,就冻不着,而穷人就得挨冻。这就是天热热众人,天冷冻穷人的道理!
为什么有人说五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怕过冬?
根本原因是这些人"想说"。
假如我出个相反的题目:"为什么有人说五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想过冬?",这个命题也能存在,因为农民中也有人认为,冬天相对清闲;冬天曰短夜长,做工时少睡觉时多;冬天还有个"过年";还有冬雪冬冰的美和乐;还有农民夏天怕热怕蛇虫,春天怕困怕春荒,秋天怕忙怕风霜……。你能否认没有农民喜欢冬天吗?
回答题主这个题目,当然也存在,首当其冲的是穷啊,缺衣少吃。其他,不同的人会说出不同理由。
我想,无论是"怕过冬"还是"想过冬"的人,不只农民,城里人也一样。知识分子、干部、学生丶工人都"有人"。
我还想,从古至今,也一样,难道哪朝哪代没有"有人"想和不想"吗?今天全小康了,是不是"农民全欢喜冬天"?
单挑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这"三十年",以"有人说"命题,根本原因不是那时农民想不想过冬这个无法绝对肯定的答案,而是这些人"想说一些他们想说而又想从别人口中得到的话,满足心理需求,造社会舆论。但回答也不可能都满足这些人的愿望,还会是有喜有怒有叹息"。
为什么有人说五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怕过冬?
五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民缺衣少食,无碳,无电,无柴,树被砍光,无有取暖可用的,多数以在被窝里睡觉盖着烂被破復,艰难地过冬,难以想象,说是那时农村五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怕过冬天是真实的写照。无奈。
为什么有人说五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怕过冬?
五六七十年代北方的农民怕过冬是肯定的。一是御寒保暖的衣服太少,有大衣的是少数。二是屋子保暖设施几乎没有,柴草很缺炕也不热。我小时去我大姑家吃饭,她老公公是个教书先生,吃饭时胡子上都带冰,看着很恶心也不敢说[捂脸]那个年代哮喘病患者太多,最怕的就是冬天,在炕上坐位抱着枕头吃力喘气,身体差的就熬不过去。那个年代农村有几个手脚不被冻坏的?
为什么有人说五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怕过冬?
任何年代的冬天都是寒冷的,是人都怕冷,除非你不是人。
题主专挑五六七十年代,当挑农民说事,不知其用意何在?
既然我对这问题感兴趣,那我就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说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农民、农村孩子是如何过冬的吧。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克服严冬有以下办法:暖气空调、电暖器、烤木炭火、烤柴火火、烤火笼火。穿厚实一点的衣服及鞋、袜、帽。
江南乡村,冬天多阴冷天气,风"割人",水"冰骨",那湿漉漉的冷,简直"钻至骨头缝底去了"。
江南的乡村,大人在冬天里也少农闲。他们在干农活时不觉怎么冷,但回家闲下来,就冷煞人了。于是便捡些柴蔸生起一堆火,以御寒。在这里,冬天最难熬的是那些读书的孩子们。
我一九七0年入小学。冬天里穿着薄薄的棉袄,里头一件绒夹暖,一件贴肉褂子。脚穿长纱袜,到了膝盖下,用根布带子系着,一双小解放鞋,总给人湿漉漉、凉嗖嗖嗖的感觉。头上薄薄的布帽,帽檐耷拉着,实在御不了寒,便塞进半个写完了的作业本。
最有效的御寒办法,是提个火笼去学校。教室在人家老屋的大厅里,空荡荡的,四面透风,那课桌一侧的天井,简直就是一个通风口。江南的教室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我们御寒的唯一的办法,便是提着火笼去学校上课。
记得有一次,我的脚板冷木了。那天我没带火笼去学校,便借同桌的火笼来烤。火温温的不大,我用火箸子拨大了些,脱下鞋,把脚放上去。不一会儿,教室里传出一股焦糊味。老师问:谁烧袜子啦?大家都茫然四顾,我也盯着四周看。老师走到我身边,说:你的袜子烧着了!我不信。老师赶紧说:你快拿起脚来看看!我提脚一看,不得了,袜底烧了一个大洞,烟还在冒着。我赶紧脱下袜子,把火星子捻灭了。真险啊!
下午放学,便要去山上或田野眏牛。山野风大,且无处避风,不过孩子自有孩子的办法。山上干枯的柴火多,容易捡。找个避风的空旷地,生起一堆火,一群孩子便围着烤起来。牛在山窝中啃食竹叶,我们也找来了一些山中的野果烤了吃。如茅栗烤后就特别粉糯、香甜。也有从家中带了些番薯、花生来烤着吃的。当然,有些胆子大的,便就近偷些红薯烤了吃。
读小学可以干这些事,可到了一九七五年读中学时就不行了。中学离家七八里地,要住校。带火笼到学校是不可能的,一则家里火笼少,二则带到学校也没哪里扒火烤。中学从早到晚都要在教室里,不是上课就是上自习,根本没时间,也没有机会去野外烧火烤了。那怕再冷,也只能硬抗。最要命的是,有时冬天里学校没有热水,脸可以用冷水洗洗,可脚就不敢用冷水洗了,脚不洗,又出汗,鞋底整天湿漉漉、粘乎乎,脚常常在课堂上冷得失去知觉。好在下课,大家常邀上几个好友在操场做攻城的游戏,追出一身汗,一双脚也就慢慢缓过来了。好在后来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每天傍晚大家都可得到两勺热水了。
不过,当时我们这些中学生还有一个最有效的御寒方法,那就是劳动。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劳动,每人都有两三畦菜地,要整地、种菜、锄草、松土、浇水、施肥。还要轮流去食堂帮厨,去养猪场打猪草、喂猪、清扫猪栏。每个星期还要上山砍半天柴,交到食堂或学校砖瓦厂。人只要劳动,就不怕冷了,大家最开心的时候,也就是劳动的时候。劳动不仅让我们御了寒,更让我们有了劳动意识、强健体魄、吃苦精神。劳动,让我们受益终身。
六七十年代,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就是这么过冬的,其中有艰辛,也有快乐,但快乐多于艰辛,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一团漆黑,苦不堪言。
(图片均为作者本人拍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