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庄稼不卖钱,古人为何还会争着当地主,他们靠什么发财?
谁说种庄稼不卖钱啊?不卖钱是不可能的,自己吃能吃多少呢?再说了,不卖钱生产资料怎么来?日常生活所需用品怎么来?都需用钱去交换,必须使粮食变成钱才可以操作。
农民以种地为主,工、商、兵、学都需要吃粮,而他们因工作需要,又不便都去种粮,就需靠“交换”的形式得到粮食,这就是钱与粮食的关系。
话已说到这个份上了,古人为何争着去当地主,就很清楚明白了。谁不愿意拥有巨大财富呢,谁不愿意当富人呢?当地主拥有无数的田地,自己当然是种不过来的。通过租、聘用佃户、长工、短工、等形式,雇用其他廉价劳动力为自己创造巨富。
没有千顷地,难打万担粮,只有规模的土地才能产出多多的粮食,粮食又可转换成钱。所以,古人争着当地主就好理解了。
靠什么发财?这么明摆着的事了,还能靠什么发财呢?规模的土地产出的大量粮食就是财富。简单地说有规模的土地有大量的粮食基本就算发财了。
谁能不吃粮食,所有不耕种土地种粮食的工、商、兵、学等人,及无有条件拥有土的平民百姓,也都要吃粮食的,怎么办?就需向有地有粮的人(地主)借、贷、或买或卖苦力去赚取,地主是粮食的货主,自然就有财可发了。
就这么简单,当地主不用干活,就可以坐收渔利,家财万贯。和工厂资本家老板一样,不用工作劳动,靠工人做工及穷人劳动创造的财富,就养肥了地主、资本家万贯财富家业,谁不想当地主呢?
但是,正如有个网名叫“老胡盘道”的说:你没那个能力、没那个胆魄和实力,只有凭劳力混口饭吃了。
农民种庄稼不卖钱,古人为何还会争着当地主,他们靠什么发财?
勤出黄金懒荒废,俭聚元宝馋负债。日富月昌财万贯,得过且过浅水潭。谢谢!十月二十三日。
农民种庄稼不卖钱,古人为何还会争着当地主,他们靠什么发财?
现时和古代有两个根本不同的地方,造成了古人争着当地主,现在不能也不愿意当地主。
一个不同点叫“土地公有制”,不允许土地私自买卖。想当地主也没那个环境。古时大地主土地阡陌相连,成百上千万亩。因为那时土地属于私有性质,资本可以趁机兼並土地,农村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单位(亩)产量虽然不高,数量大了就是天文数字。假如现在有个大地主,拥有上万亩土地。按现在每年流转费500元/亩,一年光流转费就收入500万元。放在现时的农村,仍然属于极高收入阶层。很多人还是愿意当这个地主的,不过,“土地法”划了红线,个人就没有了当地主的可能。
另一个不同点就是经济结构不同,经济水平不一样。古时小农经济社会,农业占国民经济总收入90%以上。资本选择面很窄,基本只能选择农村土地,因为当时没有现代工商业,当地主就是给子孙留下了摇钱树。现在已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农业只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很小比例。比起工商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城乡建设,农业已是弱势产业。收益远远低于其它行业,农业不是资本首选。
古代争着当地主,一是选择机会少,二是地主又能稳赚。现在种地不赚钱,也是种地比较其它行业挣钱少。
农民种庄稼不卖钱,古人为何还会争着当地主,他们靠什么发财?
农民种庄稼不卖钱,古人为何还争着当地主,他们靠什么发财?
答:题主所提的问题,我只知道现在农民种地不挣钱,大多数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挣钱。至于古人为何还会争着当地主,他们靠什么发财?还真不了解,(因为我们是新社会的人)查了查百度浏览器,才略知一二。
在古代,那时候的人都争着当地主;他们有点钱就买地,想获得更多地来种庄稼,来当地主。
要想当地主,光靠勤奋劳动是办不到的。唯一的办法,通过改变自己的“阶级属性”,让自己从一个贫苦农民变成地主。又如何改变自己的“阶级属性”呢?在古代有三种办法。
一是通过科举考试,(也就是说的那时考状元)成为官员。只要成了官员,就可以获得分封。就算是没有获得分封,也可以通过在当官的时候挣到钱,用钱来买土地。
二是通过国家打仗建功立业。只要能够在战场上立下功劳,回来之后,同样可以通过军功获得分封。被分封后有了钱,然后回家购买土地。
三是通过极端方式,比如造反,或者跟着造反的人干,从而改变自己的阶级属性。这个方式非常冒险的,但是却是最直接的手段。
无论通过哪种办法,他们就会有钱,当他们购买了许多土地以后,他们自然就成了地主。虽然那时地里粮食产量不高,但是只要土地越多,他们的收获也就越多。
地主靠什么发财呢?他们当了地主以后,土地越多,所需要付出的劳动也就越多。有时他们干不过来,也要雇人劳动,这种被雇的人那时叫“长工”。他们有时还会把买回来的土地租给穷人种,他们收地租,粮租,这也是地主惯用的手段。因此他们依靠土地,就可以过花天酒地的生活。
还有的地主,他们也可能不完全在地上经营,也可能开商号做生意。他们会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再购买土地。对于地主来说,钱是虚的,土地是才是最实在的。如果没了土地,就没有依靠。尤其遇到灾难的时候 ,可能发生很大粮食饥荒。所以那时候的地主永远把粮食放在第一位。
地主为了取得更多的财富 ,获得更多粮食,他们是不会顾老百姓死活的。尤其是在灾荒时期,他们还会通过大量的收购粮食,让粮食涨价,再把粮食卖出去,从而获得更多的钱;这更多的钱,又用来大量收购粮食,如此反复。
古时候的地主就是这么发财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农村土地改革时,毛主席就号召,把地主的地分给贫雇农,让大家都有地种,人人有饭吃。这才从中国大地上彻底的消灭地主阶级。再也没有地主了,大家都成了土地的主人。
农民种庄稼不卖钱,古人为何还会争着当地主,他们靠什么发财?
古代,是农耕社会,手工业和经商都不发达,国家也不重视,人们有钱除去买地,真的没有可以“投资”的地方。本人很小的时候,爷爷有时高兴,很自豪地讲他年轻时的故事。他说,要解放的时候,他手里正好积攒了一些银子(袁大头),在一个叫“四脚坝”的地方,正好有几亩田卖,他想买下来,结果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解放了,幸亏没有买成,否则就是“地主”成份。事情不知真假,但有漏洞,买田地的“袁大头”去了哪里?直到去世,本人也没见到几块或者十几块。他说的那个地方离我们很远,走路(步行),用一整天时间勉强能到,不过,那里的确全是水田。
即使现在,单纯的种庄稼也不能发家致富,尤其是单个家庭承包,上不了规模,降低不了成本,大家只能出门打工来补贴家用。
古人人口少,劳动效率不高,农家肥坐庄,种子都是从每年收获的粮食里选育出来的(我们小时候都是如此),产量不高,所以整体一亩地(好地块)收成极其有限,那些贫瘠的土地收获更是聊胜于无,更别说天道不顺,雨水多了,雨水少了,对收成的影响更是致命。
古代的农民就是“广种薄收”。想要“广种”就必须有更多的土地,否则怎么去“薄收”?现实逼迫有钱人去购买更多的土地或者开垦更多的土地——当地主。
有了土地,收获的粮食会更多,自家吃不完,当然要出售,上了年纪的人一定读过课文,比如“多收了三五斗”,比如地主恶霸刘文彩。社会不会永远平等,收成不好的人,没有土地的人,添人进口但土地不多收成不够一家人糊口之人,是必要出借或者购买粮食,这个时候,粮食多的人就有了机会,刘文彩是小斗借出,大斗回收,盘剥借粮食吃的人,即使不这样黑心肠,借的人也要给“利息”,这样,财富慢慢积累了起来。有了钱,又可以雇长工,雇短工,多种地,多开荒,有了多余的粮食,可以养猪养牛养羊,财富是不是像滚雪球一般多了?而普通家庭,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指望原来的哪一点土地想翻身,只能越来越困难。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和那个时候的“旅程”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解决问题的路子较多,不至于一下子就被逼死。
古时,粮食肯定是能卖钱的,只是你要有多余的粮食出卖。
古代,交通不便,通商也不发达,人们害怕灾荒年饿肚子,故此但凡有了多余的粮食就囤起来,在他们的认知里“钱”不能吃不能喝,用处不大,远远不如粮食,而粮食的增加又离不开土地。
2021年10月22日 16.05
农民种庄稼不卖钱,古人为何还会争着当地主,他们靠什么发财?
中国古代没有工业的发展,只有土地的发展。一个国家成立以后,把所有的土地按级别分封给各个官员和士兵。有了土地就有了财产。平民百姓是没有土地的。只能给有地的地主打工挣钱糊口。地主有时也将土地租给无地的农民种,收取租粮挣钱。有些狠心的地主,收租和借粮的斗是不一样的,收租的斗大,借粮的斗小,他们从中获利。那时粮食是金贵的,产粮低,遇到灾荒年头,农民颗粒无收,只能向地主借粮。这样地主就有了挣钱的机会。小斗借大斗还从中获利。所以古人都挣着当地主,土地越多越富有,地位也越高。现在农民都是地主,但土地少,虽然产量增加了,但因土地太少,每人只有一亩多地。在物价不平衡的时代只能温饱,根本满足不了开消,农民只能另行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所以有很多人抛开了地主的权力,专心打工,和改农从工。致使农村土地大片抛荒,无人耕种。
(原创2021:10:22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