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越来越少,农村几乎都是老龄化,那未来的粮食生产怎么办?

这个根本不用担心,农民越来越少和老龄化更是自然规律,都不是问题。

以后农村农业发展的方向应该看到,正朝着全部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大型农场、农业合作社规模经营模式发展。

农村农民少不成问题,即使完全没有农民(包括青年农民或老年农民)种地,粮食生产也没有问题。因为全自动智能化农业经营模式,根本就不需要大批的工作劳动人员,只需少部分操控人员即可全部完成整个农业生产管理体系。

而这些合作社、农场主、规模经营者程控人员,不一定是农民,可以是其他任何热衷于致力于农业生产发展的经营者,或科技人员、大学生或现代农民。

到那时,科技用于农业,整个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系列农事活动,统一有序、自然灾害预测防控、病虫草害的监测防治,精准管理到位,农药化肥等农资物美价廉质量高,粮食产量更有安全保障。

农田里看不到农民的身影,也不需要农民去地里干活。农民也和工人一样工作挣钱,凭钱购买一切生活用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人人缴社保费,60或65岁后都有相应的退休金。

没有工人农民之分,统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民”,人们生活会更加美好!这样的景况不久就会实现,50后或许能赶上这最后一班车,咱拭目以待吧!

农民越来越少,农村几乎都是老龄化,那未来的粮食生产怎么办?

对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增加2.36亿,乡村人口减少1.64亿。从这个角度看,城镇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那么种地的农民减少了,粮食肯定会减少。可是再对比粮食产量你就会发现:2010年粮食总产量10928亿斤,2020年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粮食产量却是在增长的!

为什么呢?

其实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随着农村耕地的科技化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量是不断增长的。

当然,现实农村确实空心化严重,老一代农民正逐步老去,农二代现在都出去打工,出现了传统耕种模式的断档,农二代不会种地的现象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国家政策落实,农村产业化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必定会催生出新一代更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相信未来会更好!

农民越来越少,农村几乎都是老龄化,那未来的粮食生产怎么办?

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越来越少,这很现实,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从事农业,除了成本,不足以维持生计。二,国家正在转型,是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这样就造成了农村青年有多条就业渠道,打起背包进城,从事各种行业,创造很好的条件和收入,以维持生活,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更多税收和财政收入。这本也无可厚非。农村只留下了一些老人和孩子,由于农村老人年纪越来大,年老体弱要继续耕田种土,怕是力不从心。有网友评论,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不会影响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其理由是机械化可以减少劳动力,话虽如此,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山地,有丘陵,有平原,不尽相同。山地,丘陵是不大适合大形机械耕作的,只有平原,对于粮食产量定有影响,这不是祀人忧天,是很现实的。这种提问不无道理。我们要放眼全国,不能只局限一地,这样看问题比较全面,否则就是井底之蛙,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农民越来越少,农村几乎都是老龄化,那未来的粮食生产怎么办?

对于这问题,我也感到实分担忧。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就在农村,农村不单年轻人少,甚至老年人能够劳动的也不多,每年生产时期,用工非常难雇。

我们中国农村,地域非常复杂。除部分平整土地能够机耕外,还有大量丘陵山地,并不适合机械化生产。如果把山地坡地弃耕,只种平地,这显然不切合实际 。前两年,就刮起过一阵弃耕种树风,结果粮食产量明显不足,又都恢复成粮田了。

中国14亿人口,每人每天吃半斤粮食,那就是笔了不起的天文数字。正常年景看不出来,一旦有个特殊情况或者是风吹草动,后果有多严重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农村是一块特殊阵地,不同于其它任何产业,而且一旦损坏了就需要很多年修复 。土地只可维护,不可损坏。而且维护土地的人,就是那些足够数量的农民,如果全国到处都是空壳村,那将是未来一大灾难。

现在农民,全民皆兵出外打工。有那刚完地,打完农药锄草剂的,就认为万事大吉,只等着秋收了。结果是杂草满地,越来土地越荒芜,到了若干年后,都变成荒地。

解决农村粮食安全,还是离不开农民的 。

农民越来越少,农村几乎都是老龄化,那未来的粮食生产怎么办?

从当今物价状况,加之老年人年迈身衰,致少需要确保最低生活水平额度,每月费用最少不最低于1000元人民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农民越来越少,农村几乎都是老龄化,那未来的粮食生产怎么办?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没必要操这个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