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在地里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为什么农村在地里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回答里讨论过多次了,再絮叨两句吧!
一、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打工没人用了,条件又不允许你休息,只有在农田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打工现在是较流行的词语了,可是打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用人单位因现在不缺招工的资源,农村的青年人潮水般的涌入城市或寻找相应的工作、打工创业,用人单位也就有精挑细选的机会和条件了。别说60岁的人了,个别单位30岁以上的都不愿意接受。还得身体健康、高中以上文化、最好未婚或已婚没孩子的。你60岁谁要啊!除非有熟人关系的,在某单位打扫个卫生,站岗、看工地等。
二、因为社会环境、生活情况,年轻人及有条件出去闯荡的都出去了。村里唯剩下老人妇女了。农村人均土地有限,我们这边每人仅1.5亩地,且不说粮食价格高低,俗话说的好“没有千顷地难打万担粮”。一般农村的土地亩产量就是一千左右斤的孩子,根本达不到“专家”说的亩产3000~4000多斤。不说粮食1元左右一斤价格低了,即使是每斤涨一倍或二倍,种地也没有什么大意思,一家几口人,糊个口凑合,想长足发展,应对现代生活需求,那收入与支出相差太悬殊了。怎么办,唯有出去打工创业,来改变这种困境。
再一点,真不是有些“城市人”说的,农民最幸福,最好混生活,有赖以生存的土地。乍一听是这么回事。
可是实际情况许多家庭真不是这样的,不打工直接就没法活。农村人本身人均土地少,再就是自80年代初(或是1997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说是30年土地证策不变。后又延续30年土地不作调整。
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十年里,去人不去地,添人不添地。这就形成了农村人均(家庭)有土地不均衡的情况了。家有几个女儿的及上头一代或二代老人去世的,这样的家庭土地相对就多点,谓“空头”地。
而家有儿子的,趣妻生子,这新媳妇和生的数个孩子们就没有土地。
不论有无土地,单靠几亩地的收入难以应对现代高消费的需求,孩子们上学、大了结婚、车、房、彩礼、老人的养老问题等等。不打工别无选择。
是此,有打工条件的都出去了,村里、地里干活的只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妇女了。这类人群干不动了,或不愿意耕种了,目前可以流转承包出去。小块地、贫瘠地、不便机械作业的零散地块,承包没人要,只有抛荒了。农村目前就是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农村在地里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如今的农村,大部分田野里干活的都是60发以上的老年人,这的确是事实。
现在种自己的一亩三分种,多数人仅够自己吃,余粮也不多。要是算经济账,几乎没有利润,年景不好还可能赔本,而且,大部分农村邻近四周厂矿企业很少。因此,年轻人都背着行囊出远门打工去了,只要有地方要,年近六十岁的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出去了。即就是再苦再累再危险的活,与种地相比,收入是有保障的。农村农家除非因为确需照料老人和孩子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年轻妇女外,村里能看见的人,基本上全是老人了。
出门打工的人因为路途遥远,工作忙不能随便脱身,农忙时间回不了家。因此,收,种,和田间管理的活就自然落给了留守家舍的老人去做,不管老人身体如何不好,只能强打精神忙田地里的活。
因此,在农村田里地干活的人,多是6O岁以上的老人。
为什么农村在地里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谢邀!农村在地里干活的大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一是农业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土地向能人集中后劳动力剩余。二是农户手中的微量土地,用不着全家人出动。三是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在城市务工挣钱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四是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向往和热爱自己难以割舍的老窩,外出务工这年龄段很难寻到合适的工作,只有在自家土地上劳作。五是年轻人通过外出务工,既增长了知识才干,又开阔了视野,将来他们返回农村又成为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骨干。
为什么农村在地里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我就是六十岁以上的干活老人。
以前三个孩子五口人分了五亩半地,现在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我和老伴不种谁种呀,总不能让千年的良田荒芜在我手上吧。
虽然我老俩口都为“七O”后了,总还干得来。机种机收,田间管理农药化肥慢慢来,心里也不急。
孩子不让种地了,说别人笑话。其实无人笑,都是同龄人在种地,谁笑话谁。年青人划不来种地,出去打工挣大钱养儿女,我们又不再供儿女上学和成家立业了,又不想在城里买房,种地收入点够用就行。老宅老舍老邻居觉得很舒服,自种自收自吃还是不费钱,天天干点活儿权当活动身体。
说不准我们的儿子到了这个年龄,也会象我们一样回家来种地。总不能去把地荒在他们手上吧?
为什么农村在地里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谢谢邀请!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龄,可农民每个月只有100多元的“退休金”,想外出打工多挣点钱,年龄又成了过不去的坎?没单位敢收啊!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和力所能及的为家人创造财富,老年农民只能是继续种地了!并且是活到老,干到老!
为什么农村在地里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题主这个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并非在地里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龄人。为什么农村在地里干活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多数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农民劳动
一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地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充提高,加上人均土地面积不多,所以就有富裕的劳动时间,年轻人首当其冲,外出创业去了。
农民田间劳动
二是老龄人对土地有感情。俗话说的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老龄人的故土情节是非常深厚的,他们只会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不会外出打工,即便是外出打工也是短时间的临时工。我一亲戚今年71岁,他每年种完地后有一两个月时间就到三峡物流园打工一两个月又回家种地。
农民劳动
三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推广普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过去一亩地人工要挖两天的,现在机械耕地一天就可以耕四五亩,所以农民就有时间外出打工挣钱了。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年轻人外出打工。
农业机械化插秧
四是老龄人外出打工不方便。由于老龄人在年龄、生活习惯、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在外面打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外出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只能留在家里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