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玉米用二铵好还是复合肥好?

种玉米用二銨好还是复合肥好?如果要求在这两种肥料来选择,不考虑成本价格的话,那当然是二銨好了。

不过这个好与不好,需从玉米产量来说话,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亩产量高才算好。根据种植经验体会,无论使用二銨、复合肥、缓/控释肥,还是其它掺混肥料,最后产量都不相上下。

因此,农民在选择玉米底肥和追肥上,就考虑尽可能以最低的投资成本达到高产的目的。头些年农民使用碳酸氢铵和磷肥做底肥,产量不很高,打不过现在使用复合肥的产量。这都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

近年来农民多以测土配方肥、含氮、磷、钾、锌、硫、硼等元素全面的复合肥、复混肥。相对比二銨及缓/控释肥稍便宜些,追肥多以尿素作为追肥,也有使用硝酸磷肥或硝酸基复合肥作追肥的。尽管各农户使用的化肥不同,但最终产量基本不差多少。

注意,玉米是较喜欢氮肥作物,因此,使用复合肥或复混肥,含氮量要超过20%(最好25%以上)。经有关单位试验,生产100籽粒通常需N2.32Kg、p2O50.81Kg、K2O2.19Kg。

种玉米用二铵好还是复合肥好?

种玉米用二铵好还是复合肥好?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二铵就是磷酸二铵,它也是一种复合肥,不过是一种含氮和磷的二元复合肥,不含钾而已。题主的意思应该是种玉米用二铵好还是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好?

要想知道用哪种复合肥好,那我们就先来看看玉米生长发育需要什么元素吧,只有投其所好,才能满足玉米的需求。

玉米的生育期较短,大约100天左右,有的仅有80多天,它的生长发育是很快的,有"夜听噼啪响,日见玉米长"之说。玉米生长发育快,对肥料的需求量就大,对氮磷钾的吸收尤其多。

玉米对三要素的吸收量是,氮大于钾,钾大于磷,并且随着产量的提高,需肥量也明显增加,当产量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需钾量大于氮和磷的量。

如果玉米缺氮,植株矮小,叶片薄而黄。氮肥过量时,特别是在磷和钾不足时,会造成徒长,贪青晚熟,易倒伏,病虫害加重,苗期用氮肥过量,会引起烧苗。

如果玉米缺磷,植株矮化,严重缺磷时,叶片早期发紫或变红,叶尖枯亡并变暗绿色。玉米缺磷主要是在幼苗期表现明显,到了后期主要是在棒子上表现出来,如棒子弯曲,粒行不整齐,秃顶严重等。磷肥充足时,玉米苗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产量和质量都有提高。

如果玉米缺钾,植株初期会从下部叶尖开始沿边缘变黄,而且焦枯,茎杆细瘦,根系生长受抑制,后期植株往往容易出现倒伏,棒子小,顶部特别尖细,秃顶现像严重,产量大减。

由此看来,玉米是比较喜欢氮磷钾的,特别是对钾肥的需求尤甚,如果钾不足,倒伏,秃顶,穗小等常会出现,对产量的影响很大。

而二铵是含18%的氮,46%的磷,不含钾,施二铵种玉米就会因钾的不足而引起上述症状,因此我们必须要增施一定量的钾肥,特别是缺钾的地块或地区。而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就不会出现此问题,或者说症状有所减轻。因此,种玉米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比较好,特别是缺钾的地区。如果你们那里的地块不缺钾,钾素充足,那你也可以用二铵。

从二铵和三元复合肥的价格上来说,二铵并不比三元复合肥低,同样施肥量的情况下,我的看法是用三元复合肥。

现在种玉米几乎都是一次性施肥,不再进行追肥,因此我的看法是,氮磷钾肥合理配比,三肥底施,也就是说用三元复合肥比较好,然后促控结合,既要培育出良好的丰产植株,又要防止徒长,确保株壮,穗大,粒重,高产,不倒伏。不知道您的看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好的建议呢?请各述己见。

种玉米用二铵好还是复合肥好?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高产稳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科学的施肥有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

种植玉米二铵好还是复合肥好?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准确的表述是玉米怎么施肥才好?二铵是一种氮磷复合肥,含氮量不低于18%,磷含量不低于46%,属于二元复合肥;而提问所指的复合肥应该是含有氮、磷、钾的三元复合肥,这三种元素都是玉米生长必不可少的。

不管是二元复合肥还是三元复合肥对玉米产量的提高都有帮助,但是产量的提升有多大,就要看我们怎么合理搭配了。

玉米对养分的需求规律

每生产100公斤玉米,需要氮2.7公斤,磷1.3公斤,钾2.2公斤,氮:磷:钾=2.3:1:1.8,玉米在生长期对氮的需求量最多,钾次之,磷最少,玉米是一个喜氮的作物,氮肥作为重要的氮素补充,对提高玉米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玉米的需肥规律是苗期少,拔节期逐渐增多,抽穗期达到高峰,灌浆期逐渐降低。

玉米怎么施肥才能提高产量,又省化肥钱

种植玉米也要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如果你的玉米产量确实很高,但是投入了大量的化肥钱和人工成本,肯定也不值当。

种植玉米常用肥料有三元复合肥、二铵、氯化钾、尿素。玉米在生长前期对养分的需求量低,但是营养全面有利于培育壮苗,此外磷元素有利于玉米根部的发育,且磷元素在土壤中移动很缓慢,因此磷元素一定要先施。

玉米的底肥,除了每亩施2000公斤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外,可以再搭配25公斤二铵、15公斤氯化钾一起使用。当然底肥也可以用三元复合肥30公斤,但是现在的三元复合肥有的不靠谱。

玉米在大喇叭口期对肥料的利用率最高,在这个阶段追肥可以有效的提高玉米的产量。玉米是一个喜氮的农作物,因此在大喇叭口期可以每亩追施尿素20公斤,如果底肥中没有施钾肥,那么在大喇叭口期也可以追高氮复合肥。

注意:很多人图省事,在给玉米追肥时直接把肥料放在土壤表面,但是化肥难免会挥发或者渗漏,因此施化肥时要把肥料用土覆盖起来。一般施化肥的深度在7~10CM时肥料的利用率最高,我们可以把化肥施在玉米植株的根部(间隔5CM),然后给玉米培土,培土不仅能把肥料覆盖起来,而且还能防倒伏。

在很多玉米生长区常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一炮轰的施肥方式是指“玉米只施底肥,后期不再进行追肥”,这种施肥方式可以大大的节省劳动力。采用这种施肥方式要求化肥的持效期长,像一般的玉米缓控释肥(高氮26%,低磷9%,低钾10%),每亩施肥40公斤,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总结,玉米是喜氮的作物,在施肥时要氮、磷、钾三中元素合理搭配使用,底肥建议使用二铵和氯化钾,追肥时可以选择高氮复合肥或者尿素,玉米科学的施肥是玉米高产的重要保障。

种玉米用二铵好还是复合肥好?

可以1000%地告诉你:二铵好!磷酸二铵好!

1,如果你家种植春玉米,底肥30斤磷酸二铵+30斤氯化钾+30斤尿素=(等于)51%纯氮磷钾,约等于≈复合肥100斤,但是,市场上购买到家约99元左右。怎么样,实惠吧?

2,如果你家种植的夏玉米,只需要在播种的时候用上10斤左右的磷酸二铵即可。因为,夏玉米因为前茬小麦或大蒜使用了大量的肥料,根本利用不完,所以,夏玉米少量用一点磷酸二铵即可,因为,所有的夏玉米的,最重要的是使用尿素。

不管任何玉米品种,夏播只要60元左右的尿素就是最高产高效。

见附图,所有的玉米,氮肥对产量的影响占1/4多,天气对产量的影响也是1/4多。知道用氮肥(尿素)的好处了吧?又省钱又高产高效,多收几百斤玉米很简单。

3,如果选择的的玉米品种【根系发达】,可以【活秆成熟】的真正好品种,可以夏播不用任何肥——因为玉米根系可以深入土壤1.6米到1.8米深处吸收别的品种吸收不到的养分,仅此而已

以上就是说实话,讲真科技的具有30年农技指导经验的“十星科技”团队(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为一部分较高科技素质种植户的解答。敬请“卖暴利肥料的”一些“农喷”绕行。

种玉米用二铵好还是复合肥好?

种植玉米我觉得应该是复合肥和尿素是最好的。二铵是二元复合肥这几年我在种植玉米的时候家肥上没有用过,它的价格跟三元复合肥差不多。

玉米是需要大水大肥的,但是由于近几年玉米价格不是太高,所以也就直接导致了我们农民朋友们在种植玉米的时候,追施肥料的时候大都选择了尿素和喷施叶面肥的一套方案。三元复合肥,二铵和尿素的价格对比,三元复合肥和二铵最少也得120元每袋,而尿素价格基本上在100元每袋。但是种过地的应该都知道,同样的100斤三元复合肥,二铵和尿素,如果说用耧耩施的话也许40斤尿素就能耩一亩地,但是复合肥最少也得60~70斤。从我这几年种植玉米的经验来看,追施复合肥和尿素对于玉米产量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我觉得应该这样搭配使用才能够使玉米高产,既玉米长到70厘米左右的时候每亩地追施高氮三元复合肥,玉米大喇叭口期再追施一遍尿素,这样的施肥方式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的产量。

种玉米用二铵好还是复合肥好?

二铵就是我们常说的磷酸二铵,其主要成份从名字上就能够看出来,是磷肥和氮肥。复合肥也不是新鲜物种,一般是由两种或者三种以上肥料制成的复合型肥料,多数氮磷钾是其主要构成成份。复合肥因为肥效时间长、肥效稳定等优点儿,被很多玉米种植户当做底肥使用。磷酸二铵虽然也有当底肥使用的,但是很少,多做追肥使用。

玉米生长过程之中,需要的不仅是氮磷肥,也需要钾肥。从这个因素就可看出,如果在玉米种植过程之中只是注重磷酸二铵的使用,就容易造成玉米生长过程中缺钾问题。如果玉米生长过程中缺钾肥,首先是对玉米植株造成影响,例如植株根系不发达、叶尖枯黄等问题,更严重的会导致玉米结穗的时候吐尖、籽粒不饱满等造成减产。

磷酸二铵和尿素的主要成分都已氮肥为主,可以说都是强效氮肥。如果使用磷酸二铵的同时在配合尿素,很多玉米种植户感觉双重肥料保证丰收,事实证明使用磷酸二铵和尿素搭档的玉米种植户并没有获得大丰收,相反因为玉米秸秆疯长,遇到突发天气极容易造成倒伏。而那些广泛使用玉米复合肥的用户却产量不低,氮磷钾肥还需要均衡。

敲个黑板:从玉米生长周期来看,氮磷钾肥必须均衡充足,玉米复合肥最大限度保证了氮磷钾肥的均衡和长期有效提供肥力,深受玉米种植户喜爱。如果使用磷酸二铵,也要补充一些钾肥,防治玉米生长期缺钾问题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