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年红白喜事大摆酒席,是不是应该禁止这些酒席?
农村红白喜事大摆酒席,具体也不知道从何时兴起,农村确实都有这个习惯。应该不应该禁止,我的观点是,也不需要一刀切的完全禁止,但适当意思意思也可以,不要再搞得那么隆重和铺张浪费就行。
我的这个观点,实际和国家提倡的婚丧事简办的措施相吻合,国家至今并没有明令规定“禁止”红白喜事摆酒宴。
外地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我们这边吧,头些年确实是麻烦又浪费,谁家过红白喜事,一般都是忙三天,正事那天,中午摆酒宴需要两场。一场是招待婆家和娘家亲戚。另一场是乡亲及朋友。确实,即浪费又麻烦。
今年情况大有转变,主要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坏事变为好事了。由于“疫情”,而封城封村,上级指示精神,过红白喜事谁也不准大操大办,防控意识大家也都明白其重要性,红白喜事,规模压到最低,人们也都是很自觉的遵守。根本不大摆酒宴,也不惊动许多人了。连娘家亲戚,带婆家人总共三桌,乡镇政府是这样要求的,村民也都是按这样办的,在“非常时期”,村民也很自觉。
这个方法真不错,红白喜事简办,节省了许多程序及人力财力。若不是这次“疫情”,原先光说婚丧事简办,一直简不下来,农村人还有个攀比意识,省怕自己办的水平低,赶不上别人的,落人闲话。这一下好了,防控工作为重,红白喜事简办就沿袭下来了。
现在我村谁家过红白喜事都是一样的,娘家婆家两头客人一起吃饭(原先是分二场),不摆酒席、不发烟(原先摆酒桌时,每桌上两盒烟,酒随意喝。白事统一实行火化,不用棺木,帮忙的乡亲及一般的朋友,不发烟(上祭礼除外)、不撕孝布,当然白事家的主要亲人儿女等还要戴孝。
因此,家家户户都成这样了,婚丧事简办,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也不用说禁止不禁止了。
农村常年红白喜事大摆酒席,是不是应该禁止这些酒席?
红白喜事农村大办酒席,这是农村千年的风俗,是农村人与人感情亲情的桥梁,不是一句话说禁止就禁止得了的。
农村的七大姑八大姨是靠什么维持这份亲情的?就是靠平时酒席的走动维持这份亲情。
农村办酒席都是自己血汗钱操办,一、不是公款,二、不是贪污受贿,三、不是腐败行为,不知犯了那条法律法规了,要禁止这种民间风俗活动。
农村红白喜事办酒席,就是农村人的灵魂。一个农村人连灵魂都没有了,生活就会失去了意义,就知道白天干活,晚上睡觉,什么都不用思量了,小孩生了就养,该结婚就结婚,结婚完该种地就种地,有去世了该埋了就埋了,这就是农村人该过的生活吗?
为什么没有人提出来,城市里该禁止的一些娱乐活动呢?
比如:歌舞厅,夜店,五星级酒店,休闲中心等等高消费场所,为什么没有人在头条里提出要禁止此类活动,非盯着农村人一辈子才办一次酒席来讨论呢?
不在农村长大永远不知道农村办酒席的意义是什么,有的人认为农村办酒席就是为了大吃大喝,有的人认为农村办酒席就是为了揽钱,是农村的变相腐败。其实都是不是,真的是为了续点亲情。
以上是个人观点,谢谢关注!
农村常年红白喜事大摆酒席,是不是应该禁止这些酒席?
大家好!我是甘肃大叔老宋,我很高兴回答题主的这个敏感问题。
农村的红白喜事摆酒席是老宗祖千古留传下来的风俗,不能盲目搞一刀切加以禁止。农村的红白喜事是农村一年中的主要庄事,大多数村庄都由红白喜事管家主持家人操办,一般都根据自已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量力而办,经济条件好的多摆几席,条件差家底簿的家庭少摆几桌,没有攀比之心,少几桌多几桌都可以,没人非议,而且多数都吃的"碗碗菜",不存在浪费的现象,所以不能搞一刀切,盲目加以禁止。
红白喜事是每个家庭不可能减免的家事,儿女结婚是一生中的大事,尤其在农村更为隆重,选个吉祥之日,举行婚礼,摆几桌酒席,请亲朋好友,庄家人前来贺喜助兴,以作记念,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每家老人去世办丧事,更是一大庄事,挖坟墓,抬棺材,埋坟堆等出力活,要需要庄家人都来帮忙,事后摆几桌饭菜喝几杯酒,更在情理之中,不要多此一举,搞一刀切,加以禁止。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在农村也出现了少数农户红白喜事大摆酒席,相互攀比,大搞声势排场和铺张浪费的苗头,给农村造成了不良影响,希望国家应加以阻止不要让其发展和蔓延,给农村营造一个勤俭节约办"庄事"的好风尚。
以上愚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浏览!欢迎关注,下期再见。
农村常年红白喜事大摆酒席,是不是应该禁止这些酒席?
婚丧嫁娶是人生中的四件大事,摆酒席是几千年传下来的乡俗,你要“一刀切”的改掉不现实,也不符合民意。但完全照搬古俗也不符合时宜。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对婚嫁喜事还得保留摆酒席乡俗。娶媳妇是人生四大喜之一,家里添了新丁,亲朋乡里都来认识认识,包个红包以示祝贺这属人之常情,再说"走亲走亲”,平时大家忙没工夫,借这件喜事大家聚一起,边吃边聊,既增加了喜庆气氛,又能借酒席场合与平时很少见的朋友通融通融感情,人就是有来有往吗?
丧事酒席还是不摆的好。过去我们这里的丧俗很繁顼,家里父母死了,一般丧期三天,这三天孝子只有哭的份,殡出的大小丶花多少钱是根据这家贫富定的,由请来的账房说了算,这样给孝子从精神到经济都造成很大负担。再回到丧宴上来,丧期其间叫吃"丧饭”,谁也可以去吃,这又加重了丧主的经济负担。本来孝子失去父母就痛苦了,这丧宴确实摆的不合时宜。
现在进行文明村建设,很多地区出台了文明办丧事乡规,拿我们这里说,村里有丧事理事会,丧期为一天,人死了前一天火化,发唁电,第二天上午十一点举行亲朋悼念,丧礼结束即归,中午不管饭。镇上有红白公事监督员,照乡规办的给几千元的丧事补贴。这一办法群众很赞同,没发现不按乡规办丧事的。
以上尽是个人的看法。
农村常年红白喜事大摆酒席,是不是应该禁止这些酒席?
农村常年红白喜事大摆酒席,是不是应该禁止这些酒席?没有听说要禁止,只是上级有文件,提倡节俭。
在前年,我们村委根据上级文件,出台了一个关于白事的村规。就是倡议白事移风易俗,一切从简,节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新办法,压制歪风邪气,提倡新农村新风尚。根据新村规,只要是我们村合法村民,按照规定办白事的,每去世一个,补贴六千元,超出规定标准,没有补贴,并且还要警告,严重的罚款。
我们村白事的酒席标准是一百二十元一桌,八个人吃饱为原则,不能剩太多的菜。有的附近村规定只能上四个菜,还有的村开自助席,来的客人,发一套餐具,你想吃什么,盛什么,吃饱为原则,不能剩,我认为这个办法比较好。
关于喜事的新办法,政府倡议今年刚下来,村委只是宣传阶段,还没有具体规定。我估计不是奖励机制的办法,推广起来也难。
红白喜事大摆酒席,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农村,谁能大操大办?能吃饱就很好了。我爸给庄邻帮忙,都是在家里吃完饭再去。改革以后,经济条件逐渐好了。张三办事杀头猪,李四办事就去整头牛。王五摆了100桌,赵六就摆200桌,此消彼长,攀比盛行,歪风邪气,搞得乌烟瘴气。新农村新风尚,适当的压制压制不良风气,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我认为禁止红白喜大操大办,提倡节俭是对的。全面禁止红白喜事的风俗习惯,是违背老百姓意愿的。因为有喜事亲朋好友就要道贺,送个祝福,简单的招待,吃好喝好,人之常情。这是一个礼仪问题。家里有老人去世,亲朋好友都来悼念,庄邻四舍都来帮忙,管顿饭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只能提倡节俭,禁止铺张浪费。
农村常年红白喜事大摆酒席,是不是应该禁止这些酒席?
农村遇到红白喜事,大摆宴席是一种传统,很热闹的场面,现在农村人也很忙,各忙各的,聚的时间不多,难得有时间聚在一起,酒席,无非是凑个热闹而已。现在我们这里,家家有事,也都是去酒店,不在家里开酒席了!房子收拾的干干净净,谁喜欢在家里弄的乱七八糟呢?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可以说是劳民伤财。以丧事为主的那种流水席,一开就是多少天,全村人都去,一天三顿,顿顿有酒有肉,吃的家主鼻青眼肿。
小朵的老岳父去世,他老岳父就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姑爷去,从进门开始,喝口水,洗把脸都要给钱(给侄儿或者小孩舅舅),不谈吃饭喝酒啦!撕个孝服都是分外给钱!小朵连襟三是逃跑回家的,三天三家花了十几万,没有底,只能跑!
我也问过那些地方的人,说是习惯!什么坏习惯!拿姑爷当傻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