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初花期温度35度左右商情不是太好敢施肥吗?

花生初花期35度左右墒情不是太好敢施肥吗?

花生初花期正是需水肥时期,墒情不好,施肥要结合浇水为好。不浇水不宜施肥,本身墒情不好,又是35度以上高温,施肥反而会起坏作用。一是发挥不好肥料的作用,再者或许烧苗。

追肥,以磷钾肥为主,尽量不追氮肥,此时氮肥过多易蔓叶徒长。每亩可施过磷酸钙15~20公斤,最好结合中耕,掩入土层内,并结合浇水。在中期可喷施叶面微肥磷酸二氢钾+1~2%尿素混合水溶液喷施。浇水。在开花下针期,注意观察,不可受旱,否则会影响花生系针。如果0~30厘米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时,叶色变黑绿、中午轻微萎蔫时,要及时浇水。做好防治病虫害,适时控旺。地下害虫可选用50%辛硫磷制毒土撒施后浇水。地上害虫主要是棉铃虫,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控旺,在植株生长到30~35厘米时,喷施多效唑或助壮素等。成熟期及时收获、晾晒、留种、销售或储存。

花生初花期温度35度左右商情不是太好敢施肥吗?

花生初花期温度35度左右,墒情不是太好,敢施肥吗?

花生初花期是地下幼果形成之时,这时正是花生追肥的时候,花生是根瘤菌固氮作物,追肥时少氮多钾,才能使花生获得高产。亩施肥:尿素15斤左右,氢化钾30斤,趁天下雨时施入花生根部。天气干旱35度无雨,有条件的可以抗旱浇灌后把肥施入花生根部均可,避免施到花叶上,而烧坏花生功能叶和花蕾。

花生落花期叶面喷肥

花生落花期正是果实膨大期,这时花生需要多微量元素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多微量元素"叶面肥混合喷施。亩用量:"磷酸二氢钾"100克,"氨基酸多微量元素"叶面肥50毫升,尿素5两,兑水60斤,每10天一次,连喷2~3次,可使花生挂果累累,籽粒饱满,而获得高产。

花生初花期温度35度左右商情不是太好敢施肥吗?

花生一般在雨后施肥,这样吸收比较快。

花生初花期温度35度左右商情不是太好敢施肥吗?

如果没有施底肥,花生初花期应该追肥了,土壤墒情不足时,追肥后应马上浇水补墒。因为花生从开花始向后25-30天,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此阶段肥水不足,会明显影响花生开花下针,产量明显降低。

花生初花期温度35度左右商情不是太好敢施肥吗?

花生初花期温度在35度左右地里面商情也不太好是不能施肥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施肥会把花生苗给烧死直接影响产量,我们这里一般情况下是耕地的时候就把肥料撒地里,等到下完雨就直接能播种花生了,撒一次肥就可以了中间花生初花期是不用再施肥了?只要雨水充足地里有商,到秋季花生绝对大丰收,所以说花生初花期温度高,是不能施肥的,是个错误的,欢迎大家探讨评论

花生初花期温度35度左右商情不是太好敢施肥吗?

春花生自南到北从4月中旬开始,已陆续播种,有的地方已经齐苗。广大农民朋友,可根据当地的出苗情况,分别做好管理。

刚出苗地区,及时查苗补种,补种前24小时浸种,可提早出苗,缩短与先出苗的生长距离。齐苗后重点是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五月中旬开始,花生产区依次进入初花期,此时花生根瘤菌开始发育,这个阶段也正是花生增产套餐第一遍药喷洒的适宜时期。根瘤菌生长发育离不开微量元素钼,虽说钼元素用量极少(一亩吸收量几克)但是如果缺乏则可导致根瘤菌发育不良,造成花生植株矮小、叶片失绿。所以建议大家选择花生高产套餐时尽量选用第一遍含有钼元素的产品,全面补充钼和其他微量元素,添加优质杀菌剂。防止病害发生为花生高产打好基础。

1、针对花生苗期生长特点,第一遍药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有效防治苗期病害,如根腐病、茎腐病、立枯病、青枯病等,预防白绢病。同时补充多种营养元素,显著促进花生发育和提高抗病能力,增强固氮能力。为花生优质高产保驾护航。

2、第二遍药以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同步进行,根系继续伸长,大量根瘤菌形成,固氮能力不断增强,并开始给植株供氮,茎叶生长迅速,大量开花下针,因此需要吸收大量营养,该期需水最多,对氮磷钾的需求量也很旺盛,占全生长期的三分之一左右。本阶段后期,由于全天基本郁闭。空气通透性差,所以土壤湿度大,部分病害(特别是叶斑病)开始发生。 第二遍药内含花生此阶段所需的各种营养外特别加入一袋调环酸钙,它是一种新型高端的控旺调节剂,控旺同时还能补充六种微量元素,和其他使用多效唑、烯效唑的产品相比,本产品不但能有效控制花生旺长而且营养全面、均衡、吸收利用率高,不会引起早衰、不会污染环境、不会影响下茬。同时加入优质杀菌剂,高效预防叶斑病、锈病等,促进花生光合作用,提高根瘤菌固氮供氮能力,增强根系吸收能力。

3、第三遍药根据花生后期生长特点,由螯合态多维元素肥全优、糖醇流体钙、氨基酸水溶肥、金利丰、高端杀菌剂、傲丰(大量元素水溶肥)五种产品组成。全面补充各种营养,防病、抗病、防早衰,防治收获期落果,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