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籽粒什么地方能看出玉米已经成熟了?
从籽粒什么地方看玉米成熟?
导语:我来交流一下,俗话说“庄稼熟了就该收了”!就玉米种植来讲,怎么才算成熟?是有一定标准的。一般的认为,玉米苞叶干了即为熟了呗!这只是一般的概念。玉米能做到完熟收获,可保证玉米的最大收获值。
从籽粒什么地方看玉米成熟了呢?农技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是这样说的。看玉米成熟,不能单以玉米果穗苞叶发白作为成熟标志,也不能从茎叶绿、黄、干决定,有的品种活秆成熟。是否成熟具体要看籽粒发育程度。通常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籽粒呈现出品种特有光泽后,方可断为成熟。籽粒发育进入蜡熟期以后,先从顶部脱水变硬,而近穗轴部分脱水滞后。在外部已变硬的部分与内部能掐出水的部分之间,有一明显的分界线,称作乳线,随成熟度提高,乳线会越接近穗轴,直到消失、整个籽粒变硬,才为成熟。在籽粒与穗轴着生处有一组织叫剥离层即黑层。籽粒在成熟时剥离层变为目黑色,脱粒时籽粒与穗轴由此断开,脱下的籽粒带“黑嘴”。未生长成熟的籽粒脱粒时会将穗轴上一部分组织带下而无“黑嘴”。目前生产上所用品种,因地域气候温度问题,在我们河北冀中南种植,大部不能正常成熟,完不成玉米完熟生长期。都不会出现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的现象。一是种植冬小麦要玉米腾茬;二是玉米的特性,在温度低于16°C时,玉米灌浆活动基本就停止了。
所以,提倡玉米在成熟时,即不耽误播种小麦,温度在16°C以上,尽可能的适当晚收几天,以保证玉米达到完全成熟,而达到玉米应有的最大产值。即常说的晚收可以增产。从籽粒什么地方能看出玉米已经成熟了?
一,从玉米籽顶端看,用手指甲,掐一下,是硬是软,很硬表示熟了。
二,从玉米籽根部看,同样是用指甲,从玉米籽底部中间拨开,在玉米胚芽处,取出点,用手指磨磨,水分少了就成熟了。
在我们这里看玉米是否成熟,是不看籽的,只要玉米生长正常,到节气看玉米穗,熟不透,穗不垂,熟透了,玉米穗就弯下来了。熟透收玉米,与不熟透收玉米,产量相差多的有2O0多斤。
从籽粒什么地方能看出玉米已经成熟了?
问:从籽粒什么地方能看出玉米已经成熟了?
看一片玉米熟了沒熟,不用着看籽粒,只从远处看是不是蔫了胡了,黄了苞了,就知道这片玉米熟了沒熟。
看一穗玉米熟了没熟,黄了苞就是熟了,看籽粒还要扒开苞叶,那就是脱了裤子放屁了,黄了苞的玉米棒子粒,用指甲掐是硬的,掐不动。
青苞的玉米,用指甲掐玉米粒,掐得动,一掐有浆水流出,那样的玉米棒正好煮着吃。
如果玉米棒子掐得动但沒有浆水流出,正好用来烧烤着吃,
烧烤的野味棒子要比煮的香三倍,糊燎味好吃四倍。
玉米刚熟时黄苞,熟过了就是干苞了。如果收获玉米用手掰,那就在黄苞时掰,把脆好掰,如果等干苞就不好掰了,因为把是蔫的,有的得用力拧才掰掉。
看玉米熟沒熟不用扒开叶子去掐粒,蔫胡黄苞干梭子,就是熟了。
从籽粒什么地方能看出玉米已经成熟了?
玉米成熟不成熟,不要看教科书,有时间去地里走一走,和玉米种植户聊一聊,基本上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从玉米种植理论来看,玉米穗成熟分为三个阶段,即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玉米从进入乳熟期开始,有经验的老农就开始做准备,是不是的看看天气预报,问问玉米的收购价,再过上十天半个月或许就要开始收割玉米了。
但是真正的玉米收获期,往往并不是如教科书上描述的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分的这么清楚,玉米该不该收获,都是靠玉米种植户的经验,我们本地玉米是否该收获,一般先看玉米生长的天数是不是差不多了,然后看一下玉米的秸秆是不是开始枯黄,特别是下半截玉米叶子枯黄的严重不严重,或者掐一掐玉米粒儿的硬度,一掐出水儿绝对不能够收玉米,就需要再等一等,一直到玉米粒儿掐不动为止。
但是玉米不能够收的过晚,这里面因素多一点儿,例如收的过晚没有了玉米收割机,现在农民收玉米基本上不用人工,如果错过了玉米收割机会给玉米收割造成负担,往往玉米种植户都是商量着时间火候差不多了,一口气一下子收割完,再者玉米进入完熟期之后秸秆开始变软没劲儿,刮风下雨就容易倒伏,所以一般情况下,只需要看着玉米粒儿变得硬棒了,就开始着手收割!
从籽粒什么地方能看出玉米已经成熟了?
1、玉米籽粒黄白相交的那条线被被称为乳线,当乳线基本消失,也就是离籽粒顶端越来越远的时候,可以断定玉米成熟。
2、玉米籽粒底部出现黑色层,也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3、玉米植株绿叶只剩2-3片也可以作为判断依据,也有7-8片收获的,不过不能达到最高产量。
4、根据生育期也可以断定是否成熟,一般后延10天左右。
5、玉米苞叶黄了干了,并不代表籽粒一定成熟,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从籽粒什么地方能看出玉米已经成熟了?
从籽粒什么地方看玉米成熟:从棒的奌端籽粒用手掐,掐不进去算成熟了。
玉米成熟不需那么去檢测,你只看玉米棒包叶发白离杆下垂,玉米就成熟了。
春播玉米一般生育是115一125天成熟,夏播玉米一般生育期是105一115天成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