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怎么防治?
黄瓜黑星病怎么防治?
这个问题好像交流过了,闹不好敢许又是重复回答,冒险回答一个吧。
黄瓜黑星病是黄瓜栽培上由于管理或其它因素常见的病害之一,属于真菌病害。
[病状表现]
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嫰茎染病,初为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叶片染病,初为污绿色近圆形斑点,穿孔后,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
[发生特点]
病菌在病菌残体内、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是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在温度适宜时,病菌从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侵入,也可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借风雨、气流、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种子带菌又能远距离传播。该病原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5~30°C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的要求较高,适宜的相对温度为90%~100%,有水滴存在适于发病。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10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克星丹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黄瓜黑星病怎么防治?
黄瓜黑星病病原为疮痂技孢菌。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瓜。侵染嫩叶时,初期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形成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幼瓜和成瓜均可发疲。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外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俗称冒油),凝结成块,接近收获期,病瓜暗绿色,有凹陷疮痂斑,后期变为暗绿色,空气干燥时龟裂,病瓜一般不腐烂。幼瓜受害,病斑处组织生长受抑制,引起瓜条弯曲、畸形。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靠雨水,气流和人工管理操作接触在棚室中传播。病菌从叶片、果实、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棚膜内侧及叶片表面结露时易发病,温度低湿度传播速度快、发病重。
防治方法:黑星病属低温高湿病害,冬春季棚室经常发生,栽培时应控制好种植密度,提高棚室温度,采取地膜覆盖及滴灌等措施,及时放风排湿,降低棚室内湿度,缩短叶片表面结露时间,可以控制黑星病的发生。一旦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拨除,及时喷药。选用40%杜邦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均可治愈。
黄瓜黑星病怎么防治?
黄瓜黑星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元凶就是瓜疮痂枝孢霉。不仅侵染黄瓜,同时也危害甜瓜、南瓜、西葫芦、冬瓜、节瓜等多种瓜类作物。因其导致的黑星病,一旦发生,危害大,防治不易,已经被许多省市列入农业检疫性病害。田间黄瓜感病品种的病瓜率可以达到50%以上,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那么,在黄瓜栽种过程中,瓜农又该如何预防黑星病的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情。
关于病原瓜疮痂枝孢霉属于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枝孢霉属的一种有害真菌。它的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2——35℃,最适温度为20——22℃。其菌丝有分隔,白色至灰色。分生孢子有单孢分生孢子和双孢分生孢子两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分生孢子,可见其分生孢子梗细长,褐色或淡褐色,形成合轴分枝。其分生孢子近梭形到长梭形,串生,淡褐色。
黄瓜黑星病的发生规律侵染黄瓜引起黑星病的瓜疮痂枝孢霉以菌丝体附着在病残体上,在田间、土壤或者棚室的棚架设施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也可以以分生孢子附着在黄瓜种子的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黄瓜种子的种皮内越冬,成为随种子调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菌源。在适宜的条件下,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并萌发出芽管,从寄主黄瓜植株的叶片、茎表和果实的表皮、气孔或伤口侵入。侵入后的病菌,在棚室黄瓜植株内潜育3——10天,在露地黄瓜植株上潜育9——10天,引起黄瓜植株发病。发病后的黄瓜植株,病部会产生病菌新的分生孢子。新的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灌溉水和农事作业等方式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或流行。
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栽培条件和栽培品种有密切关系。黑星病病害在温度9——30℃、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时就可以发生。但瓜疮痂枝孢霉在相对湿度93%以上,日均气温15——30℃之间比较容易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要求有水滴和营养才能萌发。棚室内最低温度在10℃以上,下午6时到次日上午10时,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且棚顶和黄瓜植株叶面结露时,黑星病容易发生和流行。
冬季棚室黄瓜黑星病一般在2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到5月以后气温升高时,病害依然可以发生。由于不同的黄瓜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使用长春密刺、津研4号、津研6号、夏丰等感病品种和带菌种子,以及连作地,郁闭瓜田容易加重病情。
黄瓜黑星病的危害与诊断黄瓜黑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比较普遍,在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海南等省市区也都有所发生,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发病相对较重。黑星病可以危害黄瓜植株的叶片、茎杆、卷须、瓜条、生长点等多数部位,以嫩叶、嫩茎和幼果受害最重,老叶和老瓜对病菌不敏感。
▪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黄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稍大幼苗刚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或多头苗。
▪嫩叶染病:初始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的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形成边缘有黄色晕圈的星星状孔洞,病叶多皱缩。
▪幼茎和果柄染病:初为水渍状暗绿色菱形或长梭形斑,随后会变成暗色,凹陷龟裂,潮湿时,病斑表面会长出灰黑色霉层。
▪生长点染病:心叶枯萎,形成秃桩。
▪卷须染病:变褐腐烂。
▪瓜条染病: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俗称“冒油”,可以凝结成块。以后病斑会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也会同时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最后脱落。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接近收获期,病瓜暗绿色,有凹陷疮痂斑,后期变为暗褐色。空气干燥时龟裂,病瓜一般不腐烂。幼瓜受害,病斑处组织生长受到抑制,会引起瓜条弯曲、畸形。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措施1、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严禁从疫区调入种子,严格制种、调种和市场流通管理。注意从无病种株上采种,防止带菌种子和病瓜传播。
2、选用抗病品种。不同黄瓜品种之间,对黑星病的抗病性差异明显。在华北型黄瓜品种中,中农31、津优50、中农201、中农202、中农203、中农207、津春1号、津优31号、津优32号、寒秀、路圣顶峰1号和路圣顶峰5号、吉杂2号、中农7号、中农13号等,耐低温弱光能力和抗病性强,比例适宜冬春保护地栽培。水果型黄瓜中,中农19号、中农29号、春光2号、MK160等,对黑星病表现的抗病能力较好,瓜农在栽培时可以依据地方实际,选用适合自己的抗病品种。
3、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5——60℃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直播时,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
4、农业防治。病害常发区,将黄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膜下灌水。棚室定植前,每100立方米空间使用硫磺0.25公斤、锯末0.5公斤混合后点燃烟熏1夜。定植后到结瓜前控制浇水,注意温湿度管理,正确采用放风排湿等措施,减少叶面结露,抑制病菌萌发和侵入。拉秧后,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减少后续菌源。
5、药剂防治。发病前亩用10%百菌清烟剂250——300克,或亩用45%百菌清烟剂200克熏烟,7——10天1次,连续使用3——4次。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农抗BO-10水剂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50%甲米多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70%代高乐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等喷雾,7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后话黄瓜黑星病是黄瓜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一旦发生,想要单纯使用药剂防治,非常困难。唯有提前设防,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建设好抵御和规避病害的“防火墙”,才能收到不给病菌和病害传播侵染机会的最佳防治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题主“黄瓜栽种过程中,如何预防黑星病发生”的回答,如有什么疑问和不同见解,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讨论。关注我的头条号“乡村萤火虫”,每天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知识。谢谢大家的阅读和点赞支持!
黄瓜黑星病怎么防治?
黄瓜是很常见的蔬菜,但是黄瓜在种植的过程中很容易患病,黄瓜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青枯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病毒病、黑星病等。黄瓜患了病害会严重降低黄瓜的产量和品质,下面我来说说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黑星病的发病症状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这种病害在黄瓜的整个生长发育期都可能发生,主要危害黄瓜的幼嫩部位,如嫩叶、嫩茎、幼果及生长点就很容易患病,此外黄瓜的幼苗也容易患黑星病。
1、幼苗染病
黄瓜的幼苗染病在子叶上会产生黄白色的圆形斑点,随着病症的发展,幼苗的子叶会腐烂,导致幼苗死亡。对于已经长出真叶的幼苗,幼苗的部分真叶或者全部真叶会腐烂掉,导致幼苗形成秃头苗。
2、嫩叶染病
嫩叶的叶片和叶柄都会染病,叶片染病后叶片上会出现退绿色的圆形小斑点,随着病症的发展患病的斑点会干枯,斑点变成黄白色,并会留下星星状的孔洞,叶子容易萎缩。叶柄染病会留下梭状的黄褐色斑点,随着病症的发展,患病部位会慢慢凹陷下去,颜色呈褐色。不管是叶片染病还是叶柄染病在空气潮湿时患病部位都会产生灰黑色的霉层。3、嫩茎染病
黄瓜的嫩茎染病后会产生水渍状的暗绿色病斑,凹陷龟裂,同时在空气湿度大时患病部位也会产生灰黑色的霉层。
4、幼果(瓜)染病
患病后幼瓜会产生退绿热的圆形小斑点,随着病症的发展,圆形小斑点会慢慢扩大,患病部位会冒出黄褐色的胶状物。患病后会影响幼果的发育,果实容易出现僵果、弯曲果或者畸形果,黄瓜果肉会变得很硬。患病后如果冒出的胶水过多,会导致幼果脱落。
黄瓜黑星病和黄瓜炭疽病的区别:黄瓜黑星病和黄瓜炭疽病的病症很相似,患病后一定要加以区分,别用错了药。黄瓜炭疽病的病斑较大,没有孔洞的出现,患病部位会出现粉褐色粘稠物,而不同于黑星病的黄褐色胶状物。且黄瓜炭疽病对于幼果和成年果都会发病。
黄瓜黑星病的发病原因黄瓜黑星病的病原主要来自土壤带病菌、种子带病菌、幼苗带病菌。病菌会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土壤中的黑星病的病菌会导致黄瓜患病。种子带病会导致幼苗不出土或出土后死亡。幼苗移栽时幼苗带病,定植后黄瓜很容易患黑星病。
黄瓜黑星病的发病规律黄瓜黑星病的病菌还会借助风、雨水、劳动工具来传播,这种病菌会刺穿植株幼嫩部位的表皮,同时植株幼嫩部位如果有伤口会使黄瓜患黑星病的概率大大提高。
温度在10~30℃,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时均可导致黄瓜患黑星病。最适宜病菌繁殖的温度为22℃,空气湿度大于90%时黄瓜患黑星病的概率最大。随着温度的上升患病的概率会逐渐降低,气温高于35℃不发病,因此发病的高峰期在4月中旬~5月中旬。同时,瓜叶和幼瓜长时间结露,定植得过密、光照弱、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大、浇水过多、黄瓜重茬栽培都有利于黄瓜黑星病的发生。
早春大棚种植黄瓜一定要重视此病,因为早春大棚温度低、湿度高,瓜叶结露时间长,导致黄瓜患黑星病的风险大大提高。植株郁闭和阴雨寡照会加速病害的发展。不管早春大棚种植还是早春露地栽培都要控制好田间的湿度。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在种植的时候选择结果能力强、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如中农7号,中农13号、青杂1号等。2、轮作
重茬地块黄瓜患黑星病的风险很大,黄瓜在栽培的时候应该和禾本科或者豆科进行隔年轮作。条件允许,最好进行水旱轮作,对黄瓜病害的防治效果更好。
3、种子灭毒
种子带病菌是黄瓜患黑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种子用50~55℃热水浸种25分钟,期间不断搅拌种子并保持温度不变。然后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洗三遍晾干就可以播种了。
4、苗床和育苗棚室消毒
育苗床土壤消毒可以用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和细土搅拌撒在苗床上。如果是用大棚种植苗床土壤和棚室都要进行消毒,每亩可以用2公斤硫磺粉加上10克50%的百菌清溶液,撒在锯末上进行烟熏。烟熏时间控制在12~24小时之间。由于这种病菌在35℃以上不会进行繁殖,病菌的致死温度大于42℃,因此可以高温闷棚,高温闷棚温度大于45℃,时间不低于3个小时。高温闷棚不仅能预防黑星病,还能预防黄瓜常患霜霉病,可谓一举两得。
5、培育壮苗
培育壮苗最主要的措施是养分和温度,养分不必在细说,温度可能大家都不清楚。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白天温度最好控制在23~26℃,夜晚最好控制在13~18℃。定植前7天进行炼苗,白天温度控制在17~20℃,夜晚温度控制在10~13℃。这样有利于培育壮苗,幼苗的缓苗期更短。
6、移栽前给幼苗进行蘸根
黄瓜幼苗定植前可以用50%腐霉利(速可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蘸根,对黑星病的预防效果非常好。7、覆盖地膜
黄瓜地膜栽培有利于降低空气湿度,可以降低黄瓜黑星病的发病概率。同时地膜栽培可以促进黄瓜早熟,增加黄瓜的产量。8、合理湿度管理
黄瓜在育苗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苗床湿度,土壤见白再进行浇水。黄瓜在生长过程中浇水要小水勤浇,禁止大水漫灌,土壤过于潮湿要撒草木灰进行降湿,浇水最好用滴灌。对于大棚种植的黄瓜要加强通风,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治黄瓜受涝。
大棚种植的黄瓜早晨通风,使室温控制在15℃以下,可以减轻真菌的繁殖速度,上午闭棚,棚室温度提高到25~30℃,下午放风,空气湿度降到85%以下,可以防治大棚黄瓜患黑星病。9、严禁从疫区调入带菌种子、外地引种要进行检疫
对于没有发病的地区严禁从患病高发期调种,可以防治病害的传播蔓延。从外地引种要对种子检疫合格后方可播种。
10、加强田间管理
黄瓜黑星病可以归属为低温高湿性病害,对于早春大棚栽培、早春露地栽培以及冬季温室栽培的黄瓜一定要控制好种植的密度,定植时小行距控制在35~40CM,大行距控制在70CM,株距控制在30CM。棚室栽培要多通风,减少结露的时间。
11、植株调整
黄瓜的种植要进行植株调整,合理的植株调整可以大大提高黄瓜的产量,同时,植株调整可以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性。黄瓜植株长到30CM高时要进行吊蔓,同时除去卷须,除8~9节外,其它的子蔓在现瓜后两片叶摘心,这样可以增加田间的透风透光性。
12、药剂喷雾
黄瓜患了黑星病在发病初期要尽早喷药治疗,对于少量的病株要及时拔除,防止病害的蔓延,喷药一定要早,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理时机。患病初期可以喷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70%代高乐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克星丹500倍液,可以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3次,喷药的时候可以任选两种药剂进行交替使用。13、清洁田园
黄瓜收获后要清理干净田间的植株残体和杂草,可以集中烧毁或者深埋。
14、合理施肥
施肥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但是要注意不要偏施氮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黄瓜怎么施肥黄瓜生长快,产量高,对土壤的肥力要求比较严格。疏松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根部生长。一般每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00公斤,尿素50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磷酸钾3公斤。基肥三分之二撒施,三分之一沟施,对黄瓜的增产效果好。
第一次追肥在定植2周天后,有利于提苗,以尿素为主。第二次追肥可以在第一次追肥后的一个月后,可以追加三元复合肥,有利于保花保果,第三次追肥可以在黄瓜果实的快速膨大期,可以直接喷0.2%的磷酸二氢钾。每次追肥都可以浇腐熟的人粪尿。总之,黄瓜黑星病主要危害黄瓜的幼苗和黄瓜植株的幼嫩部分,患病后会严重降低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对于黄瓜黑星病,在黄瓜的种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排湿,空气相对湿度降到90%以下,可以有效防治这种病害的发生。
黄瓜黑星病怎么防治?
黄瓜黑星病俗称疮痂病,是一种世界性检疫病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保护地生产的发展,黑星病是棚室种植黄瓜的一种主要病害,在我国部分黄瓜生产区危害严重,病害发生会导致黄瓜畸形,病瓜率高达50%以上,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下面来了解一下黄瓜发生黑星病的症状、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一、症状;黑星病在黄瓜生长发育期间均可发生,主要危害生长点、嫩叶、嫩茎和幼瓜;幼苗受害,子叶会产生黄白色、圆形病斑,随着病情加重子叶开始腐烂,病情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幼苗生长前期发病,会导致刚刚长出的真叶腐烂,形成秃头苗、双头苗;嫩叶受害,叶片上出现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干枯,变为黄白色呈星状开裂;嫩茎染病后,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梭形、稍凹陷、易龟裂,后变为暗褐色,湿度过大时病斑上会长出黑色霉层;生长点受害,会导致心叶枯萎,形成秃桩;卷须受害则变褐腐烂;瓜条受害,受害部位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褪绿病斑,病斑流出透明胶状物,后变为琥珀色、凝结成块,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扩大为凹陷斑呈暗褐色,表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呈疮痂状,空气干燥时发生龟裂,形成畸形瓜,失去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二、发病规律;黄瓜黑星病是由真菌瓜疮痂枝孢霉侵染所致;病菌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潜伏在种子表皮越冬,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从植株叶片、果实、茎蔓、表皮气孔或伤口侵入寄主,引起病害发生,种子带菌可直接侵染幼苗;病菌主要靠气流、灌溉浇水、雨水和农事作业进行传播;病菌生长温度范围在3至35℃,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0至22℃,空气湿度高于90%,日均温度在15至30℃时,易分生孢子萌发,棚顶以及植株叶面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三、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种子要选用抗病性强,耐温性强的优良品种,推荐选用中农7号、9号、12号、21号、中农201、202、207、津春一号、津优31号等;播种前,把种子放入55至60℃的温水中浸泡20分钟,捞出后晾干即可进行催芽,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配制5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然后进行催芽;2、农业防治;病害发生区实行与非瓜类作物3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勤中耕除草、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膜下暗灌浇水、科学控制温度湿度、合理密植并及时通风,减少叶面结露,抑制病菌萌发侵入寄主,彻底清除病残体和其它杂物,集中堆沤或焚烧;3、药剂防治;塑料大棚、温室黄瓜定植前10天,每亩用硫磺粉1.5kg、锯末2、5公斤搅拌均匀后,分放数处点燃,密封棚室熏蒸15小时,可有效防治黑星病的发生;黑星病发生初期,可用40%氟硅唑乳油兑水配置7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配制800倍液,也可用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对水配制500倍液或7500%菌清可湿性粉剂对水配制500倍液,每7至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3至4次,以上药剂交替使用,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
黄瓜黑星病怎么防治?
黄瓜的黑星病是目前危害比较严重,发展比较厉害的一种蔬菜疾病。他不光危害黄瓜,像西葫芦、南瓜、西瓜、甜瓜等,都容易感染黑星病。简单说一说什么叫做黑星病,感染了黑星病的黄瓜苗,刚开始叶子上会有黄白色的圆形斑,后来就发展成了全叶干枯,黄瓜条上还会有暗绿色的凹陷板斑,表面长出黑色的霉层,最终形成畸形瓜,大大影响黄瓜的产量。
发病规律黄瓜的黑星病发病最适宜的温度是在20 ~ 22度,相对湿度为90%以上,所以,连续阴天,光照不足,还有植株郁闭,湿度过大,长期重茬,还有播种带病的种子都会引发黄瓜黑星病。
防治方法1、加强轮作。为了防治黄瓜得黑星病,一定要注意轮作,要与非葫芦科的蔬菜轮作2~3年。
2、注意种子处理。要选用抗病的品种,而且还要选用无病的种子,在对种子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用50度的温水浸泡种子半小时左右,然后取出来冷却,进行催芽播种,也可以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种子进行拌种,这样之后再进行播种。
3、温室种植用硫磺粉熏烟。在温室定植或者育苗以前翻地,每立方米的空间用硫磺2.4克,加上锯末4.5克进行搅拌,分别均匀的放在温室的各个角落,密闭进行熏烟熏一晚上,等到7~10天之后再定植,能够有效的杀灭黑星病病菌。
4、加强温室管理。在黄瓜的生产期不要大水漫灌,要采用增温降湿和高温放风的方法来排湿。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每天早晨揭开毡子之后,不能马上的放风,要提前关闭所有的放风口,当它增温到33~35度时,再突然打开顶风口进行放风排湿。不能过早放风,因为如果此时放风过早,温度下降的很快,将不利于黄瓜高产。通过这种高温放风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湿度,就可以有效的控制黑星病的发生。
5、药剂防治。如果发现有患病的植株,一定要及时拔出,也可以立即采用45%的百菌清烟雾剂进行夜间熏烟,或者用50%的扑海因可视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一个周喷一次,根据患病的严重程度掌握喷药次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