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危害及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症状表现]
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段都能为害,引起苗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为害最大,其次为秆腐。穗腐发生初期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变黄褐色或呈青枯状,以后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橘红色霉层,后期在病穗上可形成紫黑色小颗粒。病状轻时,局限于一个到几个小穗发病,病穗籽粒干粃、皱缩,丧失发芽力。苗腐、秆腐发生时,被害部变黑色,节上产生红霉,严重时全株死亡。
[发生特点]小麦抽穗以后15~20天内15°C以上的暖阴雨日超过50%以上,病害就可能流行。在温度条件适宜情况下,小麦抽穗扬花阶段连续阴雨,易造成赤霉病流行。故药剂防治关键时期是小麦开花到灌浆期,一般当小麦扬花率达到10%以上,气温高于15°C,气象预报连续3天有雨或在10天以内有5天以上的降雨天,就开始施药。重病区隔7天左右再一次施药。
[防治方法]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12.5%烯唑醇2000倍液,80%戊唑醇,25%丙环唑乳油,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雾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危害及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关于小麦赤霉病,农民一般称为枯白穗、烂麦头,是一种典型的真菌性气候型病害!其发生几率除了与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天数、降雨量和田间湿度有关系外,也会因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数量多少有很大关系!因而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说到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性:减产是最直接的,一般可以让小麦减产10%左右,如果流行程度比较严重的话,可能减产会在20%~30%左右,因而,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春季后期易发生的倒春寒影响!下面简单聊一下关于小麦赤霉病的诱发条件及防治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赤霉病诱发因素关于小麦赤霉病,其实与气候变化规律有很大关系,根据历年发生数据,主要是在降水偏多、气温回升比较高的季节发生,差不多处于小麦抽穗扬花期间!
例如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并且降水量比较大,超过12毫米以上时,这是会利于赤霉菌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如果再遇到麦田密度比较大,田间郁闭,空气湿度超过80%以上时,往往会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
另外,当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长时间的结露天气,或者小麦品种抗性不足时,也可能会发生赤霉病害!因此,我们在防治这类病害时,需要考虑当地发病原因,才能科学合理防治,避免出现减产等农业损失!
小麦赤霉病发生地区根据往年数据,以及今年相关部门检测的情况来看,目前可以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等不同级别!而今年的情况为:
大流行区域:南方地区为主,属于小麦赤霉病常发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地区!
中度流行区域:黄淮北部、华北地区为主,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一般可以列为小麦赤霉病偶发区域,虽然不会每年出现,但预防还是不能放松的!
小麦赤霉病防治注意事项关于这类病害,一般会集中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防治,但由于小麦抽穗期就长达40天左右,不可能保证如此长时间的药效!因而不同时间用药就会存在差异!而根据业内给出的策略,就是“立足预防,适时用药”!
这时需要及时密切关注当地病菌抗药性检测情况,以便合理选择高效药剂,可以避免重复防治,提高防控效果!而根据一些农户多年防治经验,可以在小麦齐穗至5%扬花期时开始喷药,效果应该会比较好一些!
另外,也需要注意小麦抽穗期的气温高低变化,如果气温高时,往往抽穗扬花期会同时进行,这时齐穗喷药即可!而如果气温偏低时,可以在小麦扬花初期喷药!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时,最好是将喷药时间提前进行,或在雨停时多次喷药防控!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于今年小麦赤霉病情况,大家有没有更好的看法和防控技巧呢?可以留言互动,一起交流探讨!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危害及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由真菌引起,主要对麦穗产生危害。由于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低,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都难以抵抗病菌的侵染危害。
下面分别就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危害和发生规律介绍一下。
(1)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小麦赤霉病是由禾镰菌属真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流行性病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成为我们国家最主要的小麦病害。该病不仅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对小麦品质也影响很大。得病小麦的赤霉素对人畜都有较大危害。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南方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严重时几乎颗粒无收。严重影响着小麦产区农民朋友种麦的收益。
(2)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选用抗病品种是比较有效的方法。目前能用于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抗病的品种较少。麦赤霉病又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最易感病,如遇三 五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极易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一旦此病严重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得病小麦不能食用。
(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子囊壳在麦桩、麦杆、玉米穗、甘薯的作物残体上越冬越夏,春季气温适宜时产生囊壳,子囊壳成熟后,不断向空中释放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扬花的麦穗上引起发病。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危害及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答:近几年我国小麦赤莓病危害十分严重,用老百姓的话叫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的重要病害,发生很普遍。
1:发病原因主要是玉蜀黍赤莓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散生或聚集在病组织或其它基物表面,对寄主造成危害。亦莓病菌的生长发育需要高温和高湿的条件。菌丝体发育在22一28摄氏度,湿度在80%一100%。子囊孢子在高湿度无水滴的情况下也可萌发,而分生孢子则必须在有水滴的条件下萌发良好,小麦赤莓病寄主范围广,如小麦、大麦、水稻等作物及狗尾巴草等杂草。
2:危害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3:发生规律:种子、土壤、多种作物的根茬和秸秆等都是小麦赤莓病菌的侵染源。通常小麦抽穗扬花前后成熟并放时子襄孢子,借风雨传播,扩散蔓延,落在小麦花器上腐生后产生分生孢子,并多次侵染小穗,约5一7天造成穗腐并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后期又可产生子襄孢子。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危害及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小麦细菌和真菌交叉感染带来的复杂病害,减产十分严重,目前没有特效农药。当气温低时真菌猛长,当气温高时细菌猛长,两种病原体交替增加就带来了“小麦赤霉病”现象。只有突破了农药研制观念—定靶在一个或者一种病原体传统方法,发明专利生物制剂生物克菌灵能够做到同时灭活细菌和真菌类病原体微生物,这是它治疗小麦赤霉病的技术关键。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危害及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小麦赤霉病发病快由于天气原因一单发病会造成减产在小麦出全穗时做好一喷3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