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粮收入低,改种杂粮、蔬菜,种植多了价格也不行,农民新的增收出路在哪里?
直奔主题回答,农民种粮食价格低,种杂粮、蔬菜也没啥意思,杂粮单价是较高点,如绿豆、芝麻等价格一直都是很高的,但产量低,销售、消费量低。蔬菜类葱、白菜适合大面积种植,产量有了,价格又上不去了,每斤2~3毛钱,比种粮食稍强点。扣大棚种植反季、错季蔬菜还可以,市场竞争力也挺高。种植经济作物如药材类值钱,可是,销售渠道和对口应用收购单位没点关系门路,谁要你的呢!一句话,农民生活不好混,难啊!
面对如今高消费、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农村农民增收的出路在哪?除有家庭副业、门市等特殊情况的、大棚种植、养殖户外,依靠种责任田为主的农民,别无选择,唯有打工这一条可以将就应付生活的路。可以把土地流转承包出去,实在不愿意承包出去的就由老人或留守妇女操持着,能出去的尽可能出去打工。
经过粗略的搂算,一个壮年打工者月工资约在4000左右或更高,(当然也有低的,如工地站岗的、有的保安,或其它卫生、清洁工等服务人员,很可能在1000~3000左右),就是说一个一般的打工者年收入,相当于并超过在一般的农村种植大田粮食作物20亩地或以上的收入。(市郊或特殊农村如南街、华西、小岗村另当别论)。
这个情况我是有亲身体会的,不是信口胡说的。前几年我的土地未流转前种了20多亩地,还不如儿子一个人打工收入大呢。如果,有胆有识的农民,能开办些其它事业又是一回事,需大量投资成本、也有风险,确实也不易。我所说的是一般农村纯种地的农民,唯打工是个较现实的增加家庭收入的一个办法,且目前农村农民多数走的这个路子。勉强应付车贷、房贷、儿子结婚、老人养老等正常生活。这是我们这边农村的情况。其它地方不很了解,不便妄言,望友交流!
农民种粮收入低,改种杂粮、蔬菜,种植多了价格也不行,农民新的增收出路在哪里?
农民新的增收出路在哪里?钟情三农以为,对于大多数农民朋友而言,增收的最简单直接有效途径已经不在农村,也不会来源于土地和农业了,而是来自于外出务工。更少的人来耕种土地,确保粮食生产,释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这是我国三农以及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无人能够扭转!“辛苦种地一整年,不出外出务工一个月”这种现象在冲击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走向城市,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最终实现了增收的目的。虽然这句话说的有些冰冷,但却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不信的话,大家自信的想一想,在当前我国粮食价格较为低迷,种植成本却居高不下,而且人均耕地面积狭小的背景下,指望种地能够带来多少的经济效益呢?钟情三农整体分析了一下,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植成本过高,第二,粮食补贴发放不到位,第三,农民缺乏抵御风险能力。种植成本过高,挤压农民种植收益不少粉丝朋友反馈称,粮食稳定是件好事,农民并不反对,农用物资的价格是否也应该稳定下调一些,种地成本高,卖粮不赚钱。对此,我深表认同,如果能够将种植成本整体降下来一些,农民是非常愿意看到的。粮食补贴很难到位东北这几年的补贴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比如说,补贴的最终归属问题,到底是由土地的原本承包者?还是土地的实际种植者?令很多种地农民心寒。有不少农民老铁私下反映,国家的补贴力度应该继续加大,特别是对于实际种粮的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却拿不到真正的补贴。优化种植结构非常重要据笔者观察,也有一些农民老铁已经认识到,农民的种植结构需要改变,玉米的春天没了,怎么改变种植结构农民心里没底,因为这么多年除了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基本不知道其它作为。但是优化农民种植结构这件事,需要政府来大力引导和支持。总之,个人认为,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粮价不可能大涨起来,农民想要指望种地赚钱,想方设法提高种植效益才是王道。至于说如何才能提高种植效益,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这个时候,就得需要官方的引导,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中国农民不容易,种地赚钱也是更难!真正要想增收,对于劳动力来说,还是外出务工来的简单直接有效!
农民种粮收入低,改种杂粮、蔬菜,种植多了价格也不行,农民新的增收出路在哪里?
从目前全国农业生产状况来看,只要是种三五亩,七八亩地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除极少数客观原因外,农民种什么都不能增加收入。这是由于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农民要想通过种植增加收入,唯一办法就是扩大耕种土地面积,至少100亩以上,实施机械化的操作,规模耕种,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才能增加收入。
农业本身就是微利产业,市场经济决定农产品的价格。纵观世界农业,凡是农业发达国家,人均种植面积,都超过了几百亩,上千亩,规模种植,机械化的操作,科学管理,才能获得可观的效益。而我国除产粮大省,平原地区实现了机械化的操作和规模种地,科学管理外,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都是人多地少,一家一户,三五亩地的小农经济操作方式,人鋤鎬刨,笨重老旧,无效劳动,不仅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巨大浪费,而且入不抵出,没有劳动效益。无论你改变什么种植品种,地还是那少,人还是那么累,效益还是那么少,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而种地面积大的农村农民,效益就绝对不同了。拿我们吉林珲春的农村农民来说,同样是种地,但家家户户种地面积很多,少则三五垧,多则十几垧(一垧地等于南方小亩15亩),全部机械化的操作,虽然没有达到规模种地,科学管理,但由于耕作面积多,收入还是很很不錯的,一年只干两个多月农活,人均年收入都在1.3万元左右。家家住新房,不仅农业机械基本俱全,而且很多人家买了小轿车。开小车下地干活,己是司空见惯,日子过得很潇洒。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一块撂荒地,而是家家抢着种地。
所以,农民要想在种地上增加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种地面积,实施机械化的操作,规模种田,科学种田。
如果你没有扩大面积种地的条件,那你就赶快放弃小农经济,进城创业吧。
农民种粮收入低,改种杂粮、蔬菜,种植多了价格也不行,农民新的增收出路在哪里?
最近几年,农民在种植业的收入已经遇到了瓶颈,正象题主所说的,如果种粮食,由于粮价低迷,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些下降。比如说今年种植水稻,在我们本地外面流转1垧地,租金再加种地投入,一共得1.5万元左右,按垧产1.6万斤计算,2018年卖毛粮1斤1.38元,20700元, 种一垧地能赚4700元;而今年投入也是1.5万左右,卖的水稻价格只有1.27元,能卖19050元,只能赚到3050元。
有些调整了种植结构,不再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改种一些杂粮杂豆,或者果树、蔬菜等,由于市场供应量增加,也卖不上好价钱,就拿今年的的苹果价格来说吧,今年一些河北、山西等进苹果运到本地批发价只有1块4、5毛钱一斤,零售价也只有2块左右,比2018年同期的7、8块钱一斤根本没法比,可想而知,果农是赚不了多少钱的。
回到问题上来,农民种粮食收入低,种植其他作物价格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那么增收的出路在哪里呢?经过多年的三农工作经历,下面简要谈一下个人看法:
如果注定在种植业内部增收挖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搞优质品种种植。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种植一些优质品种作物,比如种植水稻,在我们本地种植的普通圆粒水稻,目前价格只有1.28元一斤,而一些农户种植的长粒型优质品种水稻,一斤能卖到1.50元左右,一斤就多卖出0.22元,种植一垧地就能多卖出2000-3000元。
二是与大企业联姻搞绿色有机种植。如果土地面积较大,可以与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可以大幅度提高收益。
三是搞公司或者合作社+农户模式,把种植成为企业的原料车间。结合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可以创立自己品牌,农民按照统一标准种植,作为企业或合作社生产加工的原料,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我们本地有一个粘玉米合作社,就是把农民种植的粘玉米统一加工,创立自己的品牌,农民种植一亩地粘玉米可收入500、600元,与种植传统玉米相比,种1亩的利润相当于2亩常规玉米。
上面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如果大家没有更好的途径,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如果没有好的选择,仍然要种植粮食作物,因为粮食作物,虽然收入低一些,但是有保证,不会种出来没人要,而种植经济作物就不一样了,如果赶上这一年种的多,可能就真的没人要了。当然经济作物也不是不能种,种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找好销路,搞订单种植,千万不能盲目种植,也不要和一些不靠谱的企业合作,因为企业到时不履约,农民和他打关司也是很困难的。
农民种粮收入低,改种杂粮、蔬菜,种植多了价格也不行,农民新的增收出路在哪里?
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这些承包土地搞种植的,每年甚至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给农村老家承包土地搞种植我觉得应该从这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根据本地区域的种植的农作物特别是经济农作物,应该选择把农产品进行初步的深加工即种植和初步加工来增加种地的效益。我们这里的土地特别适合种植的红薯。我的一个表哥就是通过承包土地种植淀粉含量比较高的白瓤红薯,然后再把收获的红薯进行加工成红薯淀粉出售,同时也进行深度加工即把红红薯淀粉加工必定红薯粉条。红薯淀粉可以加工成凉粉和粉条的。
同时对于红薯外观长得比较好看的,美观的进行初步分拣装袋直接出售。通过这些投资不是太大的初步加工把种植红薯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好几倍。主要期在冬季的时候我们老百姓处于农闲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候是很容易找人打零工干活的。
其次就是通过观察经济农作物的价格行情变化规律,来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我这几年一直种植大蒜,所以对于大蒜的价格行情走势有了初步的了解。简单说就是大蒜的价格行情的周期。我的判断标准就是“好一年,坏两年,平两年”,最主要的是在每年阳历7月底至8月20号这段时间的价格行情走势,如果说吹完持续的走高,是可以扩大种植面积的,持续走低的话就应该选择减少大蒜的种植面积。
农业种植想要大幅度的增加收入,只能选择种植经济农作物比较好,如果说自己本地区域有了特色的农产品的话,可以往无公害农业种植发展。农民种粮收入低,改种杂粮、蔬菜,种植多了价格也不行,农民新的增收出路在哪里?
农民种粮收入低,改种杂粮、蔬菜,种植多了价格也不行,农民新的增收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件让农民很无奈的事,而且也是普遍存在的事。
个人认为农民要想增收,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比如搞种养相结合,这个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增收模式。比如种植水稻的田,可以套养青蛙、泥鳅、小龙虾、螃蟹等等。而种植玉米的地,则可以养殖一批鸡在地里。只有这样,既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获得另外的养殖收益,才能实现增收。
二、不走寻常路,比如说一个农产品持续滞销,农民怨声载道,那么这个农产品肯定会积极影响当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而这个时候,你只是看准时机,种植一批下去,往往会有奇效。这二年见惯了“姜你军,蒜你狠"的疯狂模式,实际上都是教训。
三、规模化,说实话,种植什么农作物,都是需要上规模的,一个方便收购商来采购,二个就是可以领取相关的农业补贴。我们老家有种植白薯的专业合作社,整个村子里的人都种植这个作物。也有专门的丝瓜种植合作社,几千亩的种植面积,全国各地的客商都跑来订货,产品非常畅销。
四、品牌化,我估计这个是最难的,但是正是因为同质同量的东西太多了,才只能走品牌化道路。品牌化一个是保证数量,不短斤少两,二个就是要保证质量,让顾客放心。只有让别人记住你的品牌,才能长足的发展。你比如“一号土猪“,这个品牌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孑。
总之,农民即便是种粮,也要改变传统的思想,多在种养结合,稀有品种种植,反季节种植,品牌化、深加工等方面多下功夫,才能让种地的收入翻倍,实现真正增收的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