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到农村有些熟透,挂满树的红柿子,为什么有些人不去摘?

农村柿子树上熟透的柿子,为什么没人摘?

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年年都会有的。不过只是部分,多数农户还是尽可能的收回来的。为什么会形成柿树上的柿子有没人摘的情况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效益方面

粮贱伤农,果贱也伤农。近年来,有其它果品的齐全上市,作为柿子,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不属大量消费食品,即使是走亲访友,眊看病人患者,很少有拿柿子作为礼品的。市场价格一直低迷,加工成柿饼还能多成个钱,也只是3~4元/斤。鲜柿子,也就是3~4毛钱/斤。具有季节性,早了不好卖,晚了更没法卖。“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销售时间有限,销售量有限,没人买一大些柿子常吃的。

收获不便

我们山区,多是长久以来的自然生长的柿子树,分散于山坡沟壑,树体高大达5~10米或以上,收获困难。不像专门种植的柿园,常常修剪较矮化,采摘便利。加上年轻人多数出去打工,家里老弱妇孺采摘柿子是非常困难的,又不便用杆子打,打落摔烂更不好摆弄。即使年轻人,很高处的也不好采摘,只有留给老鸹野雀吃吧!爬高撩梢的万一摔碰着,一季柿子还不够药费呢,因此,高处柿子是有的。

加工麻烦

柿子要按季节收获,鲜食需脱涩处理,否则,没法食用。加工成柿饼,要待柿子红皮以后及时采摘、削皮,多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还须收晒晾背到一定状态,方可出售过储藏,工序繁多,没事的老人妇女还将就,年轻人还不如打工挣钱划算呢!熟透的柿子,更不好弄,从树上掉到地上就成摊柿饼了,没法收拾。

销售渠道窄,销售量小

柿子虽说是不错的果品,色泽艳丽,甘甜多汁,营养丰富,还有药用价值,可鲜食,可加工成柿饼、柿脯、柿干、柿面,还可酿酒、制醋等等。可是,和酒厂、食品加工厂没有业务来往,不好说。再说了,收获个千八百斤的柿子也不值得去折腾啊!

再有一点,柿子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多食用的,特别是老弱、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不宜或过多食用柿子、柿饼类,偶尔食用二个问题不大,超过4~5个,如果咀嚼不细烂,易引发胃不舒服。柿子内含有的鞣酸类物质,过多食用易形成柿石。

现在看到农村有些熟透,挂满树的红柿子,为什么有些人不去摘?

你好,我是卫农,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柿子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植历史,柿子树适应性强,耐旱耐寒奶贫瘠,病虫害比较少,寿命很长。而且柿子香甜可口,吃法多样,尤其是在前些年没有什么水果的时候,很受人们喜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上水果品种日益丰富,柿子逐渐被人们冷落了,甚至成熟了挂在树上,都没有人愿意去摘了。

我们这里是柿子的主产区,房前屋后,田野里有着许多的柿子树,有些柿子树已经有了几百年的结果历史了,现在仍然果实累累。想起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水果可吃,那个时候的柿子,在农村人的眼里是很吃香的。

柿子既可以用温水脱涩了吃,也可以放软了吃,还可以加工成柿子饼吃。同样柿子除了自己吃以外,也是可以进行销售的。记得那时候每年的冬天,我都会与父亲一起,用架子车拉着软柿子,到县城里去卖的。那时要走几十里的山路,要半夜起来拉上架子车走,赶八九点钟才能到县城市场,当天卖不完,只有等到第二天卖完了才能回家。

十多年前柿子的销路还不错,有人专门寻找柿树园进行承包赚钱。因为一些老的柿树园基本上不用管,只是成熟后叫人摘下来销售就行了,那个时候收购柿子的客商比较多,价格也比较高。因此,承包柿树园较早的人基本都赚钱了。但是慢慢的柿子越来越不值钱了,收购客商也越来越少了。现在早已经过了柿子采摘的时间,我们这里许多柿树上都还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现在之所以农民不采摘柿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收购价格太低。无利不起早,柿子的收购价格,这几年基本上都是在每斤四五毛钱左右。雇人摘柿子的话,一个杆子得三个人,一天能摘五六百斤左右的柿子,挑拣掉小的、坏的以后,最多可以卖250元左右,三个人的人工费最低得300元。就是说你雇人摘柿子,不但不挣钱还可能要倒贴钱的,这就是农民不摘柿子的主要原因。

二是市场上水果品种丰富,降低了柿子的影响力。随着各种水果种植面积的不但扩大,交通运输的发达,加之进出口贸易的放开,全国各地市场上的水果,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北方的南方的,国内的国外的,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再也不是以前只有柿子可吃的情景了。

三是采摘柿子存在着安全隐患。大的老柿子树,几十年上百年的柿子树的枝杈,有些已经腐朽,或者有些树枝中心已经空了,是很脆不安全的,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不安全的事故。如果雇人采摘柿子,不小心发生了事故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的。

四是柿子不好保存。柿子喜冷怕热比较难保存,稍微一放就变软了。以前在院子搭柿子架保存柿子,要找比较阴冷的地方来搭架,只能在冬天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保存,天气一暖和柿子变软以后,就无法再长时间保存了。有人可能会说,加工成柿饼不但好保存,而且形势价格也比较高。话虽不错,但是加工柿饼晾晒困难,受天气影响很大,如果没有专门的烘烤炉,是很难成功的。

总之,现在农村熟透,挂满枝头的红柿子之所以没有人去摘,最关键的是价格太低,没有销路,以及柿子被品种繁多的水果抵消了,再就是柿子不好保存,采摘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所致。

以上是卫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文字原创,图片来之网络。

现在看到农村有些熟透,挂满树的红柿子,为什么有些人不去摘?

谢谢邀请!

题主提到现在看农村有些熟透的,挂滿树枝的红柿子,为什么有些人不去摘?

我家在五六十年就有柿子卖钱,我来回答题主的提问!

1,柿子在过去还是很值钱的,在60年代软红柿大一点是5分一个,小一点一角钱三个,相当于现在一块多一个。

2,柿子树寿命长,结果多,当地老人称之栽上几棵柿树,胜于生了一个老儿子还好,养老有保漳。

3,到改革开放后,栽了十几棵柿子树,到91年挂果开始不大吃香,青柿子在树上自已摘,其后价格一年不如一年,到如今挂在树上被乌吃,都无人问津。

小结,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大片荒山荒坡裁上了各种果树,加之交通的发达,水果产区可以运向全国各地,相对而言柿子营养价值比不上其它水果,柿子挂在树上没人摘也不难理解了。

现在看到农村有些熟透,挂满树的红柿子,为什么有些人不去摘?

邻居路大哥还在医院躺着,路大嫂家里医院来回跑,累着急时路嫂就发牢骚:不就百十斤破柿子吗?花一百块钱买柿子吃能撑死他,非得较劲自己摘柿子,这下可好,一万多得搭进去。

路嫂说这话是跟门口邻居们说的,一边抹眼泪,一边抱怨老公舍不得柿子烂在树上,非得去摘柿子,结果跟着柿子躺进了医院,治疗一个多月了,医生还不放路大哥回家,说是腰椎摔坏了,得好好医治,不然会落个残疾。

路大哥当年土地承包到户时,非常有福气的分到了一块地边有两棵柿子树的口粮地,当年一家人兴奋不已,后来那两棵柿子树每年结不少柿子,没有水果的那些年,柿子就是一家老少解馋的唯一水果。

柿子树越长越高,从当年的中等大小的树,变成了现在的大柿子树,每年依旧结很多柿子,而路大哥夫妻也由当年三十出头岁的年轻人变成了现在六十多的老农民,路大哥有一儿一女,虽说俩孩子当年喜欢吃柿子,但现在人家都在城市居住,每年摘柿子时,儿女都劝父母不要摘,树太高了有危险,人家兄妹俩没空回家摘柿子,也没有父亲当年爬树的灵巧劲,所以人家说宁愿买柿子吃,也不要回老家摘柿子。

那两棵柿子树今年结的柿子又红又大,一个月前,路大哥终于忍不住要去摘柿子了,他说:看着满树的柿子烂在树上,我心疼啊,过去可是一个柿子都舍不得留在树上的。

路嫂劝不了老公,只好随着扛了摘柿子的大长杆子,夫妻俩去摘柿子了,六十多岁的路大哥比年轻时蠢笨多了,老胳膊老腿确实爬树很费力气,可看着树顶上又红又大的柿子,还是逞强一节一节往高了爬,树下的路嫂一颗心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后来摘柿子时,路大哥俩手拿杆子,套着柿子使劲一扭,柿子从树上摘下来的同时,路大哥因为用力过猛,也随着杆子晃了下来,正好跌到了腰部,对亏是夫妻俩做伴上山,于是赶紧打电话送路大哥到了医院治疗,这不,一个月过去了,路大哥还躺在医院里。

村里的柿子树树龄大概都在三、四十岁,树越长越高,以前的农民经常爬树还行,最起码摘柿子不费力气,当年会爬树的农民如今都上了年纪,农村现在的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不会爬树了,于是没有人愿意冒险爬树摘柿子吃。

再说了,集市上卖那种大个新品种柿子并不贵,水果品种那么多,我们可以随心所欲,想吃什么买什么,何必那么麻烦去摘柿子呢?

人们吃柿子也没那么多了,如今的人特别注重养生,有很多人嫌柿子能引发结石,所以吃一两个解解馋也就不吃了,喝酒的人不吃柿子,怕寒凉食物的女人不多吃柿子,小孩不能多吃柿子,老人不敢多吃柿子,于是现在农村柿子树上的柿子能挂到下大雪,真就烂在了树上。

农民们不愿意摘柿子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种:

第一,柿子树太高,采摘有危险,会爬树摘柿子的农民已经老了,没老的农民不会爬树,因此很少有人爬树摘柿子。

第二,水果品种多,集市上卖什么水果的都有,新品种柿子树低矮,长的柿子又大又甜,想吃柿子可以买来吃,用不了多少钱。

第三,柿子虽然也有营养价值,但它对人体健康还是有一定影响,因此很多人选择少吃柿子。

现在看到农村有些熟透,挂满树的红柿子,为什么有些人不去摘?

柿子我们习惯叫“柿花”,在我们山区农村是最普遍,也是最多的水果。但是近年来,任凭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也很少有人去采摘,有的自然成熟后掉落,有的被鸟类啄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原因之一:认为柿子品质低,不想吃。在农村里,房前屋后或者山间田野都可以看到柿子树的身影,虽说是水果之一,但是几乎都没人管护,不施用农药和化肥,自生自灭,有点像野果子。

我们家就种有几棵,从来就不曾用心管护,于是,毛毛虫、蚧壳虫等最喜欢寄生在这样的柿子树上,树叶上、枝干上、果子上有很多白色的堆积物,看着让人很不舒服,根本就没有想吃要去采摘的欲望。但是目前有些人家把柿子进行嫁接,改良为甜脆柿子品种就特别好吃,直接采摘下来就可以削皮吃,这种都会被采摘完,不会挂在树上。

原因之二:认为柿子难整吃。传统的柿子属于二次加工类水果,也就是不能直接从树上摘下来就吃,即便在树上看着已经成熟,摘下来直接吃还是会带有涩味。于是,在过去缺衣少食的年代,大人们看到柿子红了,就会从树上采摘下来,要么用罐子腌制,要么放入野山楂堆捂,去除柿子的涩味后就成又甜又软的水柿子。

也可以把柿子削掉外皮后晾晒干,制作成柿饼,那时候,柿子是农村孩子最美味的水果。如今,水果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好多人也懒得花时间去弄,不如直接吃新鲜可口的水果。

原因之三:认为吃柿子禁忌多,不能多吃,常吃。柿子中含有一种物质叫“鞣酸”,这也是导致柿子有涩味的原因。尤其是吃多了柿子皮或者不熟带有涩味柿子,容易形成胃结石。

还有就是,柿子虽说也是水果,但是不能和很多食物同吃,譬如不能和海鲜、酸奶等高蛋白的食物同吃,也不能空腹吃,更不能吃多了,会引起很多不适。久而久之,好多人就宁可不吃。

原因之四:认为好吃的柿子制品麻烦。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好多农村人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留守儿童和老人多,一些柿子树上的柿子难于采摘,会做柿子制品的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想做力不从心,做出来吃的人不多,也就没有做的心情。

再者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学做,偶尔想吃在市场上都可以随便买到,并且很便宜,我们这里一个捂熟透的水柿子,也就几毛钱一个。

综上原因,所以农村里随处可见满树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而无人采摘的现象!你们那里有吗?欢迎关注花腰妹互动交流!

现在看到农村有些熟透,挂满树的红柿子,为什么有些人不去摘?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大家都懂。在有些地区,特别是盛产柿子的地区,又卖不了几个钱的情况下,这玩意儿真不是啥好东西。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地农村的人口流失严重,没有多少小孩子去摘这吃,关键问题还是我们如今的物质丰富,当地人没人稀罕这玩意儿。当然了,对于不盛产柿子地区的人们来说,有点不可思议,好比北方人花几块钱一斤购买香蕉和菠萝,在盛产的南方,也真不是啥好东西。

记得小时候,村里孩子们很多,柿树总体来说比现在要多,那时候我们村里有片柿树林,没等到柿子长红,村里的孩子们都给摘完了,只要个头长的够大,无论怎么摘回去,可以想办法脱涩,就能吃。我记得我们当时,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把青柿子埋在池塘边的污泥里,偷偷做一个几号,三天以后就能脱涩,挖出来洗干净,就可以吃了。要是采摘的柿子多,如果想吃硬柿子,就用凉白开水水泡几天就好;如果吃软柿子,挂在房檐下等吧…天天放学以后看看,又摸摸软没有!现在村里的柿树林被砍伐了,不过村旁边的池塘边,还有不少零零散散祖辈种下的柿子树,每到秋天,满树红彤彤的柿子,就像小灯笼,一直到大雪纷飞,还是满树的柿子,便宜了鸟儿们。我家还有几棵柿树,据说是爷爷的爷爷栽种的,粗大的柿树,树皮开裂,有两棵柿树的树膛都空了,还在发着新枝,红红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家里的孩子们根本不稀罕吃,我有时候偶尔来了兴致,会爬梯子上去摘几个熟透的吃,真的很甜很甜,可是没人稀罕吃了。想想也是,老家村里的人大多都出去了,没有几个稚童,都看的很娇贵,不会让他们去爬树摘柿子,小孩们吃的零食太多了,他们真的是不稀罕了。岁数大的人,想吃也不敢多吃,只能看着这些柿子,让鸟吃,或者随风落下,看着可惜,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