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院子蛇多,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蛇不进家门?

农村院子蛇多,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蛇不进家门?农村家里有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尤其是以前,农村房屋建筑多以土木结构,梁檩椽缝,坯墙瓦间,到处可以藏身。近年来蛇明显的少了,一是现代的房屋建筑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墙壁屋顶光滑洁净,无有孔缝洞穴,蛇无处藏身栖栖,加上农业用药、气侯环境等因素,致蛇的食物类减少或绝灭,不适宜蛇的生存条件,蛇越来越少了。据老年人说,蛇是有灵性的动物,家中的蛇是镇宅吉祥之物,不得伤害。就蛇的食物以蝎虫蛙鼠等小动物及昆虫为食,至少对人类是有益的。

怎么防止蛇进家院,可以从这几方面应对:

家庭居住环境:

家庭干净整洁,院子里尽可能少种植或不种藤条蔓络丛簇类的蔬菜之类,蛇偶尔进家来,没有它栖息盘居的地方、及没有它所食食物,即便是人不赶轰它,它也会自行知趣的离开的。门窗严密的,它无法进入室内。

养殖些猫、狗、大鹅类动物:

猫狗大鹅这些禽畜类,对伏一般的蛇是没有问题,北方的蛇多数属无毒蛇,不致于对猫狗鹅类造成威胁。除非毒蛇或大蟒蛇,家禽类都不是毒蛇和大蟒蛇的对手,一旦被毒蛇繫击是很危险的甚至毙命。蛇很灵性,它闻到这些动物的气息,深知自己的实力,会避而远之。

驱虫药物类防治:

可以使用些药物,如雄黄、药酒类,有刺激气味的油类、卫生球、烟油类等。有一定的效果。有速效闻药可迅速杀灭,不过此类药物一般不易弄到(偷狗贼多用此药偷狗)。

器物防治;

可用强力粘鼠胶纸类,放与墙根等旮旯处,蛇一接触到即会本能的盘绕,会自己把自己弄得一塌糊涂,主人听到动静,再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可。再一个我们农村人对伏老鼠、蛇、黄鼠狼的有效方法,(有点违规),就是使用一种小家电“电猫”,如果院内是土地的话,在蛇鼠易出没的地方如墙脚部旮旯处,用木棍竹筷子之类绝缘物,楔入地上,从电猫引一根电路明细线缠绑于木棍竹筷上距地面1公公~3或4公分,成电网,可拉2~3根细米丝,地面可洒水保持潮湿,只要蛇鼠等一通过接触即毙命,屡试不爽。如果,地面是水泥或地板瓷砖的,科用木板条上分段订钉子的办法,钉子之间用细铁丝连起即可。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及时断电处理,尤其是家有孩子们的,更需谨慎再谨慎。虽然说电猫不致于使人毙命,但那种中电的感觉特不惬意,我有体验。注意此方法最好不用,以免因小失大,酿成祸患!

农村院子蛇多,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蛇不进家门?

民间有「狗来富,猪来穷,猫儿来了披孝布」的说法,那蛇来了会咋样呢?刺楸相信好些人都不愿意蛇进屋吧。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农村环境好,有时冷不丁地就冒出一两条蛇来,让人猝不及防,即便是无毒的蛇也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刺楸就曾在家里发现过蛇,由于农村烧土灶,所以秸秆、树木枝干等柴火都堆放在柴房里,而家里的土鸡在柴房里做了鸡窝下蛋,蛇就溜到柴房里偷吃鸡蛋了。有人说竹子是蛇的舅舅,蛇见到竹子后就不动了,所以蛇进屋后可用竹子把它撵走。又有人说可在房子四周撒上雄磺,如此一来,蛇就不敢再靠近院子了。那这些方法管不管用呢?

一、雄黄管用吗?

提到蛇,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用雄黄对付它,比如在家附近撒雄黄粉。雄黄主要含二硫化二砷,为有毒物质,确实可杀虫,在典籍中也有关驱蛇的记载。但都是制作成雄黄酒,《新白娘子传奇》中白娘子也在喝雄黄酒后现了原形,这加深了我们对蛇怕雄黄的固有认知。但雄黄果真能驱赶蛇吗?有报道,分别用白酒和雄黄把蛇围起来,而雄黄好像并不管用,蛇多次都直接爬了过去。相反地,蛇选择酒少的地方迅速跳出白酒的包围圈。试验的结论认为,蛇怕的是有挥发性的酒,蛇信子在感知到空气中的酒精分子而被刺激了。当然,刺楸认为试验设计可能有一定的缺陷,应该选择不同种类和不同年龄的蛇、不同农酒精浓度的白酒、主要成分含量不同的雄黄分别去试验。

二、种指甲花管用吗?

也有说可以在院子里种上指甲花,但刺楸听说种指甲花并不管用,因为有人说看到过有蛇在指甲花下边歇阴凉。

三、养动物

刺楸认为,最靠谱的还是养一些能克制住蛇的动物,对蛇形成一种震慑作用。猫和狗就是不错的选择,蛇进家有个诱因就是家里的耗子,养了猫和狗,耗子踪迹少了,蛇自然就少了。头条上有猫与蛇、狗与蛇大战的视频,刺楸看后得出一个结论,头条上的蛇的结局基本上都不好。这是由于,猫狗的战斗力强,猫有「三脚猫的功夫」,爪子挥动的速度完全不亚于蛇的进攻速度,而狗狗善于与蛇周旋,并且不停地狂吠。关键一点,即便被蛇咬,猫狗还会吃草,命非常硬。当然,猫狗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被毒蛇咬伤而致死的猫狗也有。

四、其他方法

其实,非洲的蛇獴才是蛇的克星,有了蛇獴,保证没有蛇能靠近。当然,养蛇獴这个方法是不现实的。

以上就是刺楸对不让蛇进农村家门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农村院子蛇多,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蛇不进家门?

养鹅!鹅是蛇的天敌,闻鹅声而色变,逃之夭夭!

我朋友在山里开了一个土鸡养殖场,丛林密集,毒蛇出没。

因为是散养鸡,鸡蛋经常下在丛林里。为了找鸡蛋,朋友经常翻山越岭在草丛里探寻。好几次都遇到毒蛇,吓得够呛,鸡蛋也不敢捡了。

为防蛇,朋友也是煞费苦心,用了很多办法,包括撒雄黄粉之类。不过,收效甚微。尤其是雄黄粉,一下雨就没了。

因为毒蛇,以至于朋友很难请到工人,很伤脑筋。

上月中旬,朋友很兴奋的打电话,说终于解决了毒蛇问题。

原来,是在鸡场养了几只大白鹅。这段时间正好是毒蛇出洞阶段,冬眠结束的蛇特别凶狠,加上春草茂盛,防不胜防。

我听朋友鸡场新来的员工张师傅讲“大鹅治毒蛇”的事,真是打开眼界,世间万物,一物降一物特别有理。这几只鹅也是新来的员工喊朋友买的。

张师傅说,鹅的嘴上和舌头上都长满了牙齿,特别锋利。鹅在攻击蛇的时候,不光用它坚硬的尖嘴巴啄蛇,也用嘴中舌头上的倒刺勾住蛇的肉,只要啄中,必定蛇血横飞。

鹅固然凶猛,毒蛇也不是好惹的呀?我仍存疑惑。

张师傅说,鹅之所以喜欢主动攻击,并且必须置蛇于死地才收兵是有科学道理的。

因为鹅的眼睛总是鼓鼓的,很突出,就像一个凸透镜。所以,鹅的眼睛看待任何事物都会缩小很多倍!长长的毒蛇在鹅的眼中就像一条肥美可口的蚯蚓大小而已。就算一头牛在鹅的眼中最多一只猫大小。

张师傅猜想,一条毒蛇,人类尚且恐惧,面对一只鹅的攻击,蛇最开始也是很愤怒的!于是就和大鹅缠斗,骄傲的吐着细长的毒信……可是鹅看不见毒信啊,何况还是看起来像蚯蚓大小的肉虫!

蛇屡战屡败,也是自愧不如甘拜下风,不要说看到鹅了,就是但凡闻到一点点鹅屎味,再大再毒的蛇也得赶快逃跑。

尤其是蛇的嗅觉特别灵敏,数百米内都能分辨出鹅屎的味道,所以朋友的鸡场有几只大鹅巡视,鹅屎随风飘散,毒蛇就举家逃遁了。

虽然大鹅才在鸡场驻扎一个多月,也是蛇影无踪了。

所以,农村院子蛇多,最好的办法就是养几只鹅了!顺便还有美味的鹅蛋和烧鹅哟。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如还有不清楚的,可以私信我,或者在评论里留言。

我是艾鸿海,重庆市劳动模范,农业经济师,农业创业者,新型职业农民。诚意分享真实的三农知识,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农村院子蛇多,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蛇不进家门?

天气逐渐暖和了,冬眠的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在农村这个时候,一到晚上就能听到水塘边青蛙一遍遍的叫声。其实不只是青蛙出来了,还有一种喜欢吃青蛙的爬行动物也出来活动了,那就是蛇。对于蛇,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好感的,不管它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的,都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农村的地理环境的原因,有些蛇就常会进入到院子,或者是房子里来,试想一下在房子里突然见到一条蛇,那该是多么害怕的一件事情啊。那有什么办法让蛇不进入到家里来呢?

在过去的农村,蛇是比较多的,经常听到有人说谁家进蛇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估计都有发生过。之前农夫就在睡觉房间的床底下发现了一条蛇,而且还是那种剧毒的银环蛇。当时多亏了家里养了一条狗,是它在床底下吠叫,我低头一看,好大一条蛇啊。说来也奇怪,一般蛇进入到家里来了之后,把它驱赶出去了以后,就不会再回来了。可是过几天,又听到大黄狗在床底下叫了,原来之前“请”出去的银环蛇又进来了。这次没有办法了,只好让村里捕蛇的老师傅把它抓走了。

后来找了一下原因,发现原来是一只老鼠在门边上咬了一个小洞,这样即便是门关上了,依然老鼠是能进来的,而这条蛇估计就是从这个洞中进来的。为了避免蛇再次从洞中进来,爸爸用铁皮把洞口修补了一下,然后还把房前屋后的一些草丛也喷了除草剂,并且全部都清理掉了,后来就很少见到蛇到家里来了。

所以,要想避免蛇进入到院子里来,农夫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把房前屋后的杂草割掉,不给蛇有藏身之处。蛇一般喜欢藏在一些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在夏天的时候草也长得比较快,就要经常把房前屋后的草割掉,最好是对地面进行硬化。

第二个是把房子周围的洞口堵住。蛇是爬行动物,它们进入到院子或者是房间里来,往往都是通过一些小洞。因此要不给它们进入的条件,堵住一些小洞。现在农村里都是一些新房子了,不比过去的土砖房了,很少有洞口了。但是要提防老鼠咬烂一些木门,可以在门的外面包一层纱窗。有条件的可以砌筑围墙,并且堵住各个洞口。

第三个是养条土狗。在以前农村里都是养鹅来防止蛇、黄鼠狼偷咬鸡鸭,因为鹅的领地性很强,并且极具侵略性,所以蛇会害怕它。但是鹅的食量比较大,农夫认为还是养狗比较好一些,看家护院是一把好手,而且平时也不用怎么操心。狗的警惕性很强,一旦发现房子周围,或者是房间里有蛇了,那就会不停的吠叫,这样就能去到驱赶的作用,并且还能提醒主人。有人建议养猫,这个农夫是不提倡的。之前家中养的猫,经常在夜晚把蛇抓回来当宠物玩耍。

第四个就是种植一些蛇害怕的花花草草。现在很多人喜欢种植花花草草了,其实有些植物就是蛇比较害怕的,比如野决明就不错,它还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蛇灭门”,这种植物光听名字,就知道蛇很害怕了。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花之后会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芳香气味,人闻了会感觉神清气爽,但是蛇闻到后就会觉得不舒服,所以不敢出没。另外还有凤仙花、万寿菊、蛇倒退等都是不错的。

其实蛇进入到家里来,要么是家中过于潮湿、阴凉,要么就是有老鼠了,不然它们是不会冒险过来的,所以要想防蛇进入,就得从这些方面入手!

除了这些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呢?欢迎补充!

农村院子蛇多,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蛇不进家门?

农村院子之所以招蛇,无非是一个原因:你的院子太适合蛇居住了,可藏身,又很舒适,还有吃的,蛇自然喜欢来,来了还不想走。所以,想要让蛇不进家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采取有效措施:

一、院子里不种容易招蛇的植物

不管什么动物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蛇也不例外。蛇有自己偏爱的几种植物,要想让蛇不进家门,你不要栽种就是了。阿兮知道的有三种:

一是葡萄。阿兮还记得儿时院里有架葡萄,虽然夏日绿荫如盖,是天然的纳凉处,而且葡萄结实累累,品种也不错,颗粒很大很甜,可母亲依然忧虑,说这么浓荫的一架葡萄容易招蛇,怕万一伤了家人,后来还是忍痛砍掉了。

二是爬山虎。有人觉得爬山虎顺着墙攀爬而上,让整面墙都生机勃勃,是很酷很惬意的事情,殊不知也为蛇的埋伏打下伏笔,爬山虎不只是招蛇,还招壁虎呢。

三是芍药。小时候就听母亲说,想要家中种芍药,一定要同时栽种牡丹,这样搭配种植才不会招蛇,若是家中无牡丹,单种芍药是会招蛇的。好像蛇最喜欢闻芍药的味道,会受吸引来芍药附近产卵居住。那年姐姐从别家讨来一棵花色很好的芍药,母亲最后种去了菜园一角,说没有牡丹,家里不种芍药。

二、消灭蛇容易藏身之处。

蛇喜荫凉之处,农家院如果植物过多过密,尤其有高树等遮挡,致使家里阳气不足,或者柴禾垛、杂物等堆置过多,也是很容易招蛇的。

比如农家的花生蔓都会垛起来等干透了,留着粉碎做猪饲料,有一次家里粉碎花生蔓时,收拾到最后就看到有一条蛇,颜色与花生蔓相似,一下抓出来还是挺吓人的。

既然怕蛇,那最好像这次柴禾、秸秆等,尽量别堆放在院子里。保持了院子里干净整洁敞亮,角落里也没什么杂物,蛇自然无处藏身,也就没兴趣来了。

三、院子里种植一些蛇的“天敌”植物。

既然有蛇喜欢的植物,自然有蛇害怕的植物,七叶一枝花就是这样的存在。这种花可以说是山区蛇比较多地区的庭院必备植物,因为它本身就可以疗蛇毒。这花很有个性,它的叶子和花是成比例的,只有生长出7片叶子才会开一朵花,堪称植物界最自律的花了。

指甲花据说蛇也不很喜欢,本身又很漂亮,还是一种药材,也是农家院最常见花卉植物之一。

四、养点让蛇怕或可以消灭蛇喜欢食物的动物。

家里有蛇最爱吃的食物(老鼠多),那就怨不得蛇进你的家门了。蛇爱吃老鼠,爱吃青蛙,那可都是直接吞食的,池塘青蛙多的地方蛇出没比较多,都属正常,那个也左右不了,怕蛇注意点别去就行,但家里有老鼠你得想办法解决。农村最常用办法就是养只猫,猫捉老鼠,家里一旦没了老鼠,蛇没啥可惦记的,自然也是没兴趣进门了。

养大鹅则是一劳永逸的对付蛇方式。一物降一物,毒蛇再凶猛,也怕大鹅,据说闻到大鹅粪便就逃离得远远的。大鹅这种农村动物三“霸”之一,也算是神一样的存在,大嗓门,攻击凶猛,小孩子都怕。

综上所述四点,是阿兮觉得比较实用有效的防蛇进家门方式,还是很行之有效的。至于有人说房子周围撒石灰、烟蒂水等,因比较麻烦又难以持久有效(夏季多雨季节,一场雨就没失效),在阿兮老家农村很少有人用。

农村院子蛇多,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蛇不进家门?

农村院子蛇多,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蛇不进家门?

看到这到问题就想起了小时候在院子里玩耍时,突然跑出一条红颈蛇,吓的当时还摔了一跤,现在膝盖上还有疤痕,当时我们小看到蛇也怕,没敢去打它,看着它跑到一个墙的缝隙里去了,想起来现在都还怕怕的,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我们只需要简单的做好几个步奏就可以轻松解决蛇进家门的困扰。

1.石灰:石灰这种东西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尤其是农村人种地有时候还派的上用场,石灰它具有很强的碱性物质,不管是蛇还是其他小动物爬过都会被石灰灼伤,用生石灰加水泡开,围着房子四周撒上一圈即可,这种方法效果好而且还便宜。

2.指甲花:指甲花它具有一种刺激性气味的物质,这种气味是蛇特别讨厌的,我们在小时候就开始有种植指甲花的习惯,房屋的四周都会种,虽然没见蛇出现过,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它而产生的效果。

3.清理蛇的藏身之地:尽量不要在院子里种植太多的植物,最重要的是保持院子里的干燥,该整理的地方整理好,该丢的东西也得丢,有时候不起眼的角落就是蛇、鼠等动物的藏身地,有的吃有舒适的地方,它来了可能就不走了。

以上是阿军个人对本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可以借鉴,虽然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家里养只鹅,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而且鹅还可以帮你看家护院,想全其美,方法不用太多实用就行,如果本问答对你有所帮助,记得帮忙点赞和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