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追肥太累人?“一炮轰”式施肥会造成玉米减产吗?

玉米追肥太累人,“一炮轰”式施肥会造成玉米减产吗?

现在缓/控释肥已大量生产、推广和应用,说是这种施肥法能保证玉米整个生长期养分的匀衡供应,从而达到减少玉米各生长期追肥的麻烦,省工、省时、省钱(总算下来代价差不多)。又能增产10%~20%,一举多得,应该是是件大好事。

到底“一炮轰”式施肥和玉米生长期分3~4次施肥,哪个效益好能增产呢!有些农业行家及相关人员有说法,增产与不增产,只能说伯仲之间,不相上下,至于多增产10~20%,只是厂家之言,也无法准确认定!因为玉米的产量受多个因素决定,施肥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哪一个环节做的不到位,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是不是连年施用缓/控释肥,连年产量都固定了呢!绝对不可能的事。就是说很难确切认定缓控释肥与分次追肥的效果。

做为一名老农,我认为缓/控释肥,在一举多省方面不容置疑,要说整个玉米生长期能保证匀衡供应,心里总觉得有点“虚夸”,肥料在长达3~4月时间内能匀衡不失效或消减?即然匀衡,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高水肥时期,你仍然匀衡,那能好吗?所以,我觉得有些怀疑。

反正我觉得,分次追施,虽然麻烦点,适时适量追肥,肯定要比一炮轰施肥法准当可靠。但我不是说“一炮轰”就不行,只是说能相比分次施肥,能增产不敢苟同。个人观点,望友交流探讨!

玉米追肥太累人?“一炮轰”式施肥会造成玉米减产吗?

在农村玉米属于高产农作物,虽然玉米需肥量较大,但是觉得不能“一炮轰”式施肥。种植户要注意施肥的方式方法,有效的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若施用“一炮轰”式方法,会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大大减少玉米产量以及会出现果实质量低质的现象。

❶:我们种植户尽量选用科学的施肥方式,才能满足玉米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从而达到玉米优质、高产的目的。现在由于硬茬播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夏季玉米底肥使用面积及使用量相对较少,所以追肥对提高夏季玉米生产水平尤其重要。

❷:我们种植户要配合进行施肥、玉米除了需要大量氮肥外,而磷肥、钾肥对获取高产也有重要作用。锌肥也有明显的玉米增产效果。

在玉米追肥期,种植户们务必尽量要氮、磷、钾及微肥相配合施用,根据今年的玉米目标产量,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测土配方进行施肥。

❸:农友们也要注意尽量进行分次施肥,分次施肥不仅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且还能满足玉米植株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各类需求。

额外是防止后期玉米出现脱肥早衰,以提高玉米结果率和粒颗有着重要作用。我们第一次施肥一般在玉米约6片叶期,施入二铵和氮肥{用量把握},底肥没有施锌肥的补施锌肥。第二次一般在玉米植株约12叶期,施入氮肥{用量把握}。

❹: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农友们要重点施肥对因为播种偏晚,苗小苗弱的田块或补种移栽的小苗、弱苗,要进行“勤吃勤喝”的方式,合理适当多施,用以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植株弱苗早发快长。

❺:农村种植玉米切记“手撒式”施肥是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追肥尽量选用沟施的方针,施后墒情较差时及时进行浇灌。我们这边的农户种植玉米为了减少劳动量,提高效率,常常会结合灌溉,随水追施或是抢雨前借雨水追施,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哦。

感谢您的阅读记得点击上方“关注”农人顾流芳,以便获取更多有关农业种植小知识。

玉米追肥太累人?“一炮轰”式施肥会造成玉米减产吗?

玉米追肥太累人?“一炮轰”式施肥会造成玉米减产吗?近几年,商洛市开始了一种新的玉米施肥方法,那就是“一炮轰”,为什么有人这么做呢?

  • 化肥厂家的炒作。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始,市场上出现的一种玉米缓控释肥,声称一次性施用这种肥料就能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简单易行,还增产5~10%以上。农民认为这个好啊,纷纷购买这种肥料,就像原来购买小麦“麦宝”能让小麦增加根瘤菌一样火爆。
  • 农民图简单。如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都进去城市,玉米追肥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劳动强度大,还容易划伤皮肤,追肥次数减少当然很乐意。
  • 粮食价格低,农民也不在乎产量到底咋样,反正种地就是一个习惯而已。
到底玉米缓控释肥能不能增产呢?

对于一炮轰采用玉米缓控释肥能否增产的问题,本地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了调研,多点结果是不但不增产,而且降低产量8~12%。这个结果证实了分阶段多次施肥的科学性和一次性施肥的弊端。虽然缓释性肥料可以持久提供营养,但是大部分都是高氮肥料,并不适应所有的地区,比如南方缺钾,北方多缺磷。高氮会造成短期内植株营养过剩,而缺磷或者缺钾地块需要测土配方施肥才能有的放矢。

一炮轰施肥的一般做法

一炮轰施肥并不是和小麦一样一次性施足底肥,而是在6~8叶期一亩地使用缓控释肥80~100斤,一般结合灌溉追施效果最好,旱地都会选择雨后图片墒情合适的时候施肥。如果干旱时追肥,肥料利用率就大打折扣了。一般会配合磷酸二铵20斤,硫酸钾20斤。有的人在大喇叭口时期一次性追肥。

总结:一炮轰式追肥的大量使用,适合如今粗放农业的种植者,但不是最好的追肥方法。当地农民实践总结出来的玉米追肥方法“头遍追肥一尺高,二次追肥正齐腰,三遍追肥出毛毛”,第一次以氮肥为主,第二次和增加磷肥钾肥,才能保证高产稳产。

玉米追肥太累人?“一炮轰”式施肥会造成玉米减产吗?

其实现在大家都是采用的这种一次性施肥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农民忙着打工、做生意,谁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管玉米的追肥问题呢?就算老人比较爱惜土地粮食,也是有心无力的。

按照玉米的生长规律而言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按照玉米的生长周期进行合理的追肥。玉米种植者也表示按照周期进行追肥确实能够高产。

追肥的口诀相信很多种玉米的朋友都知道“一追尺把高,二追齐齐腰,三追刚露毛”意思是在玉米的生长期间内一般要进行三次的追肥,分别在玉米的苗期、大喇叭口期、抽丝前期三个时间点。

但是种植过玉米的朋友都知道种玉米的不容易,尤其是夏天那玉米地面又热、又刺挠人,非常难受,并且现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是一些老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做生意挣钱了,一年回家的次数一个手都数得过来,所以很少有人在采用这样复杂的追肥模式了。大家都乐于采取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一炮轰”的管理模式。

其实采取这样的模式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算一算一亩地追肥使用的化肥大概需要150元左右,一亩地不追肥额话大概产量减少7、8%左右,也就是大概200斤左右,这二百斤按照现在玉米的最高价取整1元计算也就是200块钱。

其实这样算算就很不划算了,农民种那点粮食累的不行忙活一天,也就多收入了这么点钱,而且夏天玉米地撒化肥可是一件十分累人的工作,还不如在做生意、打工一天的挣的钱。

并且土地就算管理的再好,土地的收成也是不一定的,今天天气差,你管理下的功夫很深却不一定就高产,所以说看天吃饭,追肥实在是有些划不来,好技术是应该推广,但是也要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

在来说一下“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其实一炮轰的施肥方法也不是全无好处的,最起码在节省人力这方面就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其实肥料选好了,减产是可以尽量避免的。

玉米种植者选用适合玉米使用的专用复合肥,不是那种普通的三元复合肥,而是玉米专用的控释肥,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很多玉米控释肥其实也就是为了解决一炮轰施肥方法容易造成玉米减产问题的。

不过农民在买化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图便宜也不要听一些不良商户的忽悠,选择一些比较值得信任的厂家生产的化肥,或者选用那种口碑好的,有售后赔付机制的化肥。并且选购的时候要选择化肥袋子包装良好,化肥粉末物质较少,化肥颗粒均匀,硬度好的化肥。这样的品质一般比较好一些。

玉米追肥太累人?“一炮轰”式施肥会造成玉米减产吗?

玉米追肥太累人,"一炮轰″式施肥方法我已使用很多年了。

过去我们当地农民多使用碳酸氢铵加过磷酸钙作为底肥,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再实施追一点尿素,那样的办法让农已感到很累。有时候因天旱,轮不到浇水而耽误了适宜的追肥时间。近些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复合肥、缓释肥、调控肥等,农民也改进了过去的施肥方法,采取一次性施入足够的底肥而不再追肥,有人称之为"一炮轰"式施肥方式。

我种植14.8亩玉米,近年来就釆取这"一炮轰"式的施肥方法,我每亩地使用一袋半复合肥(120斤),含量为45%以上。这样在玉米生长期间,也就不再追肥了。多年的实践告许我,这样的方法是确实可行的,省时省力又不受热与累。

我种植的玉米年年夺丰产,正常年景平均亩产玉米1800多斤没问题,去年气候条件适宜,我种的玉米夺得丰收高产量,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了2150斤,每斤玉米卖了0.84元,每亩收入平均1808元。这些成果归功于科学发展进步,归功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现代的化肥是越来越高效了,现代的玉米种子也越来越抗性好、产量高、质量优了。

我们当地的农民大多数都采取这"一炮轰"式的施肥方法,很少有人再实施那过去的追肥方式了。"一炮轰″式的施肥方法,省时省力方便可行,玉米年年高产就是硬道理。我也不讲那些深奥的科学原理,我只认定了这种简便可行的施肥方法。

玉米追肥太累人?“一炮轰”式施肥会造成玉米减产吗?

玉米一炮轰式施肥 ,从现在人力比较少的情况下是最好的办法,省劳力,产量会少一点,但不是很多。我现在说一下一炮轰式施肥的一点要点。

一,施肥植株的株距离起码要七到十厘米,深度五至十厘米,以免肥料把苗烧死。



二,一炮轰式施肥可以跟种子同播或者是玉米两三张叶的时候,至拔节期一次性施肥,但是一炮轰式施肥不一定是每种肥料都是一样的,最好选择有效的化肥或者是缓控释肥。



三,施肥比例氮磷钾分别为,二比一比一,一般每亩100斤左右。

是不是所有的玉米都可以用一次性追肥,也就是一炮轰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次性追肥对土地的要求较高,土地的保肥能力强,啊这样施肥才要好处,好效果。

说实在的,一炮轰式施肥并不是一种新的技术,因为这个是省人工,一种方法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