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提议禁止农村丧事吹唢呐,农民无法接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近年来我发现了一个小规律,尤其是在网络上或问答类栏目里,动不动就是专家怎么怎么说,这个说法,云里雾里,也闹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专家啊!啥事都管的专家?也没见哪里有文件或启事阐明。我怀疑是有些人为蹭个热点有意动不动的就搬出个专家怎么怎么说吧!专家也分个门类科别吧!真有多功能或智能专家,啥都管,我看未必。
切题,农村丧事问题,国家是有这方面的提示意思,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要新事新办婚丧事从简。这很好啊!没毛病。有个别的丧事大办,演出些低俗赤裸不堪入目的“节目”确实有伤风化,影响极坏。
有些习俗,戒除与不戒除,也不碍国家和人民的事,就是说无所谓的事,国家也不强硬的去卡去追究或限制。就拿农村办丧事,请响器班吹拉弹唱来说吧,是多年传留下来的习俗,它也不碍谁的事,你说浪费吧,都是这样办的,你来个新潮另类的方法,老人去世了,找两个身强力壮的,把尸体弄到地里,挖个坑一埋就算完事了。非常简单,节约划算,亲朋不说,丧礼不办,如果这样,遭人嚼念,不伦不类,纯属扯淡。
习惯,人家都是婚丧事弄的挺隆重热闹,到自己头上了,弄个新潮超前的招式。家人亲朋们也不会同意和支持,所以,就随大溜吧!人家怎么办咱也怎么着,不落不沾弦!再说了,农村办丧礼,聘响器班吹唢呐或演出节目,它是有一定的功用的。一是衬托丧葬气氛。再一个重要功用是,农村人家里人去世后,一般派三埋葬,有许多杂务事须处理,出殯这天,设灵棚,由亲朋、乡亲们吊唁及随礼,到12点或定点起灵埋葬入土。
从早起开始到起灵出殯下葬,这段时间里,在亲朋、乡邻来吊唁间,此间响器班应该是不停的演奏、吹拉弹唱,有人吊唁或亲戚来吊唁,还兴哭两声,儿女孝子们更得陪伴着或激动思念悲声大放,亲朋们也得真痛假想或佯装着干嚎或低吟!此时此刻,唢呐等乐器就须响起,吹奏些比较低沉悲伤的曲调,以衬哀痛的丧葬气氛。否则,取消响器班吹唢呐或节目,可以是可以,事在人为吗!但是,寂静无声,这里的丧事静悄悄!没有半点气氛,就没意思了。没有悲哀的音乐刺激诱惑,有些不孝子孙或儿媳妇之类的,她不痛心啊,全仗吐唾沫擦眼强挤珠泪两滴,那气氛就显得很无聊和尴尬啊!
所以,专家说取消农村丧事吹唢呐的事,不是明智之举。专家应该研究些利国利民的大事。不要老是啄磨老百姓的无关紧要的事了。你专家爹妈死了,你想咋弄,怎么埋葬,你哭与不哭眼里擦不擦辣椒水,老百姓没意见,别吃饱撑得没事找事,就万事大吉、天下太平了!
有专家提议禁止农村丧事吹唢呐,农民无法接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提议禁止农村丧事吹唢呐,这样的专家只能说完全不懂农村,是想当然的瞎咧咧。
丧事请个唢呐班,在埋葬亲人的时候渲染一下悲痛的气氛和心情,是几千年来国人特别是农村人沿袭下来的传统。
试想一下,如果出殡当天不请唢呐,丧事办得悄无声息,冷冷清清,如何对得起死者,特别是为儿女操劳一生,不计回报的老人。
唢呐班里替儿女哭丧的演员,虽说也是为了一份报酬,但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哭喊也是充满了正能量,可以教育儿女尊敬老人,及时行孝。
现在有的地方丧事唢呐出现一些歪风邪气。行奢华攀比之风,生前不孝,死后大操大办,甚至借机敛财。更让人气愤的是,有的个别地方甚至在唢呐表演中加入艳舞等低级趣味的东西,既破坏了庄严肃穆的丧事气氛,又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才是唢呐表演中需要禁止的现象。
农村丧事唢呐表演,不能一棍子打死完全禁止,但有些与文明社会不和谐的地方也应当改进或杜绝。
有专家提议禁止农村丧事吹唢呐,农民无法接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建议国家规范专家的标准,清理垃圾,让真正的专家大声说话,让为人民服务的专家发声;伪专家的破坏性后果是全民在承受,同时也是国家在承受。所以坚决需要对此加以认真严肃对待。
有专家提议禁止农村丧事吹唢呐,农民无法接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建议国家普查一下有些专家是不是太悠闲了。整天不知道多想想怎么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净琢磨些断子绝孙的事是什么意思?哦忘了,他们也确实不知道怎么能让百姓幸福,因为他压根不知道百姓要什么样的幸福。算了不说了,老祖宗说过:夏虫不可语冰!
有专家提议禁止农村丧事吹唢呐,农民无法接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大多数人要的是专家而不是砖家。我们要的是正二八经的传统文化,生老病死是送逝世的人最后一程路,敲敲鼓打打锣吹吹唢呐又能怎样了,要记的逝世的人永不相见,活着的人也是只能看棺材最后一面了。又不是与其他什么事情能比较的,为什么要捉抄禁止。
有专家提议禁止农村丧事吹唢呐,农民无法接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个人认为如果了解了中国传统的唢呐文化,就不会去禁止农村的丧事吹唢呐的习俗。就好比放鞭炮和烟花会污染空气,就要禁止所有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吗?在2006年,唢呐艺术被列为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为唢呐精神
看过电影《百鸟朝凤》的应该知道,中国传统的唢呐老艺人一直坚持不懈地在传承着中国的唢呐国粹,并且对于徒弟不抛弃、不放弃的匠心精神,让人深受感动。就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持,唢呐才会从古至今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唢呐现状可尽管如此,唢呐文化渐渐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渐渐式微,不少人放弃了这门手艺,改行其他乐器,祖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快就要失传。作为中国百姓广受欢迎的吹管乐器,称为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唢呐的作用所以,听到专家提议禁止农村丧事吹唢呐,个人看法,应该去的时候丧事里低俗和封建的陋习,唢呐文化如果作为地方的传承乐器,在黑白喜事里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何为唢呐很多人其实不知道唢呐其实是外来的乐器,公元3世纪是从波斯和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如同佛教文化一般,唢呐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到了适合它发展的土壤。因为他的声音明亮、高亢、很适合在戏曲、地方曲艺、歌舞台等场所公开亮相,所以唢呐在一些地方也被称为鼓吹、滴答、喇叭等。
个人建议所以,我认为应该做好的是规范唢呐在丧事中的行为,而不是禁止。那么,如何规范唢呐在丧事中的行为呢?
首先:在吹奏的乐器曲谱不要一些低俗涉黄的曲目,把唢呐的方向引向正途。
- 其次:要规范唢呐匠人的队伍,让传统的老艺人带新人把古老的声音传承下去。
- 第三,唢呐从艺人员也是解决了一部分中国再就业和老年人协会娱乐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需要谨慎指引和规范。
- 第四: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唢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当地音乐协会或社区的协助推广,在场地和资金上协助引导,毕竟在2006年,唢呐被列为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